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中 医 与 之 现 代 化--钱学森
    

中医讨论:中 医 与 之 现 代 化--钱学森

作者:钱学森院士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谈医学


   中西医结合之路 


   结合的焦点


   病因病机与中医诊断


   药理方论


   意识在人体的重要作用




   中医的现代化可能引起医学的革命,而医学的革命可能要引起整个科学的革命!


现代的各自然学科几乎都只有一个国际通行的学术体系,唯有医学最为独特,至今仍分裂为两大独立的体系,这就是现代医学(西医)和民族医学(主要代表是中医)。在人类历史上,中医、西医是各自独立地朝同一方向前进,中医曾有着几千年的辉煌,而西医主要在近代一二百年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时至今日,西医临床疗效日益困惑,而中医尚与现代科技结合不力,其潜力远未发掘。如何使山重水复的当今医学走出一条柳暗花明之路,重现中医应有的光彩,从而实现中西医汇通合一,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世界医学体系,显然是中国医学界面临的最大挑战,同时也是人体科学最大的挑战。


   古往今来谈医学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逐渐形成,反映这一时期的医学并成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内经》。中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把人和自然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阴阳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认为疾病的发展是阴阳失调,邪正斗争的过程。重视肌体的内因,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相干”的观点,所以治病就是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在诊断基础上形成了以“四诊”为诊察方法,以“八纲”为辩证纲领,以“脏腑辩证”为基础进行临床辩证的理论。在疾病的防治上,重视预防,主张“未病而治”。在具体治疗上,强调“辩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病求本”,并提出“标本缓急”,“虚实补泻”,因人、因地、因时施治等一系列治疗原则。


   西方医学是在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自然科学不仅为西方医学提供理论基础,也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西方医学的成就和优势是有目共睹的。从发现血液循环到心脏手术与器官移植,它取得了神话般的进展;从合成抗生素到大量化学药物的出现,它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从克隆技术到药效、药理,它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从最初使用的显微镜到目前的CT、核磁共振,西医诊断手段更是让中医望尘莫及。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近数十年来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却正面临着日趋严重的报复:一方面,和人类息息相关的森林、土壤、水域、空气等不断受到污染和破坏,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外环境产生了超出人体生存适应允许值的变化;另一方面现代生活中高度紧张的工作节奏、广泛而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饮食结构的不合理改变,导致人们生理和心理的严重失调,于是,还未来得及喘口气,一道道新的难题又摆在医学工作者面前:首先是疾病谱不断翻新,一批批为西方医学所棘手的难治性疾病纷至沓来,正在成为笼罩在人类头上的巨大阴影,其中有些已排在死因前列,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有些则在迅速蔓延,如爱滋病等,引起全球性恐慌。其次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人类对生命质量的要求和对健康长寿的向往变得更为强烈,保健养生日益成为医学科学主题之一。


   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导的西医学,面对现代难病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是因为现代难病多属于整体性疾病,病因复杂隐匿,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牵制,病变涉及脏器广泛,因此,用包括手术、药物在内的、固定的规范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已知诊治方法,常难以奏效。同时这种方法本身又往往忽视人体自身的防卫抗病能力和自身修复的主动性,其次,必须着眼于生理、心理、全方位多层次的调节才能达到目的的康复保健,对长期致力于“对抗”为主的西医学来说也办法不多。


   西方医学之短,恰恰为中医学所长。中医学立足于自然过程和生命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和多种药物与非药物防治之法,无论是现代难治病,还是康复保健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就现代难治病而言,中医颇适于对它的诊疗,如中医学的整体动态观察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深入认识现代难病的本质,而依据中医学逆向思维的方式,审证求因,则可从疾病所显现的征候去探求现代难病的病因病机;尤其是中医学的辩证论治,不仅根据其出现的证候进行细致的整体分析,而且可在不同阶段作动态处理,这对于具有个体医学特征的现代难病有着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中草药及其处方,它们经过了最长时间和最大人群的人体实验,对其潜在力进一步挖掘,对其向调节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将为现代难治病的攻克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其次,由于受道家文化延年益寿思想的直接渗透,保健养生一直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几乎和这门学科同时诞生。它由整体观出发,重视身心交互影响,注意生活调理和体质锻炼,强调对时令地域的顺应,已经总结出一系列保健养生之法,包括精神养护、环境摄生、饮食调节、药物调养、气功按摩、医疗体育,和刚刚开始对这方面进行尝试和实践的西方医学相比,中医学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


  中医学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与它独特的方法论是分不开的。西方现代医学主体模式是:把人体视为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与其生存环境中的致病因子相抗衡,对外采取化学杀菌、抑菌方法,对内用手术刀剥离清除病灶,简称对抗医学。这一简单医学模式往往行之有效,它曾给人类带来光辉的一页,使诸多危害人类的瘟疫濒临灭绝,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但是,直至二十世纪末,人们才开始意识到:仅仅用医用化学“武器”和手术刀并不能使人类彻底摆脱疾病的困扰,也不可能大幅度地提高生命存活质量。与西医的主体模式不同,中医把人体看作是一个与外在世界变化对立统一的开放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内在各个部分之间的不平衡被认为是人体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因为这种不平衡造成了人体与外在世界变化之间矛盾的激化。与中医这种病因病机的认识相对应,中医的治疗原则就是调节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从而避免人与自然变化之间矛盾的激化。如:“削有余补不足”。“削有余”是指当生病时,五脏不平衡,必有一脏脏气亢进,一脏脏气虚弱,需要把亢进的脏气削弱,“补不足”是指把虚弱的脏气补足。削与补的依据是五脏达到平衡,中医师通过切脉来把握人体脏气的平衡与否,根据脏气的虚实进行削补、用药。此外,在施治过程中,中医中药是可以掌握知变应变原则的,则不会出现削过了头、补过了量的新的不平衡现象出现。中西医的区别就在于此,即中医用药是全面地调整人体五脏功能的,西医用药则是以杀菌、镇静为主的,不可混为一谈。


   哲学是一切理论产生的源泉,中医产生于有着深厚哲学基础的古中国,自然在医学理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之处。事实上正是这样,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相通的,“医易同源”就是对这种相通性的一种客观认识。我们只要从宏观深入微观,从医易有关系入手于中医理论循序渐进地研究,就可以发现中医理论中的各个学说,均是以易为本源的,并且全部具体应用到人体生理、中药药性、辩证施治以及病因病机等方向。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药物归经、药的升降沉浮、四气五味,五运六气学说、子午流注学说等等,都与《易经》有着渊源。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它直接来源于《易经》,并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祥尽的发挥,如天人相应原理,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平衡原理等等均得到中医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这一学说直接指导了中医学理论的创立,这是不容否定的一个重大原则。


   对现代的国人看来,一提到《易经》,人们就相当然地想到封建迷信,似乎它是封建迷信的总源头。而在过去的几千年来,国人一直把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自从西方科学传入中国,它就以明晰、易懂、可证伪性强等优点得到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任,而中国传统哲学则由于描述的原理是深藏在自然表象背后,并且难以理解以致遭到怀疑甚至否定。可以想像,传统哲学的基础理论难不到理解,它的衍生物――中医的不可理解是必然的。


   至今还有不少人把中国传统哲学看作是古人臆想及主观的产物,这显然是受了西方科学的影响所至,因为西方科学一直不承认不可观察的基础物质存在,而传统哲学所描述的正是这种“基础物质”最基本的运动规则。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学说是“气一元论”,它所揭示的就是连续在宇宙空间的一种最基础的“物质”,是这种“物质”不对称的周期组织与离散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物质世界。由于“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则是内在于“物质”本性的,而且在不断转化中存在的“基础物质”也是不可观察的,因此中国的哲学家一直潜心于研究万物运动最基本的原理,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对这种统一在万物之中的自然之“理”的一种客观描述。尽管它抽象了自然界中的几种“实际物质”,但它所揭示的却是普遍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规则”。


   明白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涵我们就知道,中医学原理并不是仅仅是“直观的、自然的、朴素的”哲学系统,而是有着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这种基础就是内在于自然的统一性,中国的先哲们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并具体应用到实践之中了。与中国传统哲学不同,西方科学由于“原子论”实践的成功,就走向了一条还原论的道路,它的特点就是只承认自然本质上的泛统一性,而拒绝承认一切现象内在本质上统一性,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它只相信可观察的物质现象,而对那些支配这些现象的内在原理“熟视无睹”。由于欧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科学手段,从此西医走上了一条实验医学的道路,结构、静态、分析,其理论的证伪性较强,在科研方法上主要是还原论方法,即是将较复杂的、高层次的分解为较简单的层次,因此,西医强调在医学中就是把有机体分解为物理化学机械的过程,并以这些方面对机体及其疾病作出解释。这种还原论方法对机体各层次规律的揭示显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通过分析还原方法使我们对人体的认识从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的层次,达到目前的分子甚至更高的层次。


  不可否认,面对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工程的开拓,西方生物医学的前景还会有一番精彩纷呈的表现,继续为人类作更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它的理论框架的局限性是不可逾越的,如它不承认显微镜下看不到的连续物质,结果使人体与外在世界之间及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和整体之间的普遍联系成为虚妄,没有了普遍联系,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必然性就得到不认识,而没有必然性,科学存在的意义就令人怀疑了。今天的西方医学就面临着这样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局部精细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但我们对于整体的了解却越来越模糊。我们不知道自身和自然的关系,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内在原因,不知道大脑和意识之间的关系,不知道自身的未来等等,这些都是西方科学迷信他们精密的观测仪器,而拒不承认仪器观察不到的普遍联系造成的。


  第一个向西方医学提出挑战的不是别人,正是西医本身,那就是精神病学的挑战,面对脑解剖学的局限,精神、心身病学失去了它的解剖学的支撑,接着便是免疫学的兴起,对解剖学提出了再次挑战。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生物医学,开始了对自身还原论的批判,他们开始意识到生命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是,无法摆脱机械还原论的羁绊,而没能及时找到新的理论基石。尽管20世纪初,现代物理学的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的崛起,从根本上冲垮了牛顿力学的机械还原论。20世纪40年代后,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的崛起,以及70年代前后,非线性科学、混沌、分形理论等一系列跨学科的兴起,都是对西方经典生物学理论基石的重大挑战,但由于西方科学观念的根深蒂固,其基础理论并没有取得相应的进展。


  显然,不管是东方哲学,还是西方科学,它们所描述的都是同一个物质世界,自然对物质世界最终会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同样,不管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它们所描述的都是同一个生命整体,自然对人体的研究应该有同一个结论。尽管两者是在异质的文化土壤上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的,两者的沟通有一定的困难,但它们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不可改变的。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西方医学现有的知识,向内挖掘东方医学的核心原理,就能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创造一门新兴的统一的医学体系。这种统一不仅能够沟通和完善中西医之间的理论与实践,从而更大限度地造福于人类,而且这种统一将成为现代自然科学的突破口,推动整个科学体系的一场革命。


   中西医结合之路 


   西方医学在我国的传播主要是借着西方人的传教和洋枪洋炮打进来的,在16世纪,一批欧洲的传教士作为来华的先驱传教和传授西医学知识,并建立了一批教会医院,开办医学教育,编译医学著作。从1850年,英国传教士合倍译《全体新论》,到1935年间,共有二百多种医学著作在我国流传。


   西医在我国广泛传播和发展以后,对中医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90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最早提出“中西医汇通”观点,一批学贯中西的人士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他们以西医的解剖生理来印证中医的理论,对中西医的特点进行比较,试图以西医药之长,补中医药不足。中西医汇通的思潮,可以说贯穿了整个中国近代医学史,几乎所有的近代著名医学家,不但没有人公开反对这一思潮,而且在他们的著作中,不少人都采取了中西医比较,取长补短或用西医之说论述中医之理,虽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成就可言,但却反映了一个时代医学发展的趋势,是中西医结合的历史性事件。


   在中西医汇通深得人心的环境下,曾出现过废止中医的谬论。在这一论争中,一些医学家被西医学巨大的成就迷惑了,他们认为,中医理论缺乏客观的物质基础,因此它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于是否定中医的科学性便成了这些医学家的主要观点。还有一些医学家相信中医学几千来的实践经验,相信它内在的科学性,但他们同时也认为,要维护和发展中医学,必须适应时代潮流,对中医学进行改造,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中医科学化”,“中医现代化”。


   不可否认,受西方医学的强烈冲击,中医学的地位江河日下,现代化不仅是一种面对西医的防御与反击,而且更是对现代医学的完善。我们知道,现代医学还不是一门完整的科学,回顾整个医学发展的过程,人类就一直孜孜不倦地与疾病抗争。但直到如今,无论小到普通的感冒,还是大到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生存的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以及老年退行性疾病,人类在大多数疾病面前仍然显得无奈,医学在整个科学面前显得多少渺小。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医学理论和医学实践的脱节。


   实践没有了理论的指导,就会无头绪,理论没有了实践的支持,就会毫无进步,理论和实践应该在医学发展中应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但在近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我们却发现这两者却一直是对立的,对立的双方主要就是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医学是产生在东方这块文明古国的土壤上,由于古代哲学的繁荣,中医学走上了一条以哲学理论为基础的临床医学之路,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它的总代表。但它过于强调医学的理论性了,忽视了医学实践对理论的巨大支持,因此理论一直停留在原始阶段,长期以来没有多大创新。与此对立的西医学,产生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欧洲,由于还原论在各个领域的成功以及众多科学手段在医学上的应用,西医学走上了一条实验医学的道路,它强调医学实践的可观察性。但它过于强调医学实践的可证伪性了,以致忽视了医学理论的发展,忽视了人体内在以及它与外在世界的普遍联系,没有了理论的指导,西医学尽管各类知识甚多,但这些知识只是一些机械堆积起来的东西,并没有增加多少我们对自身疾病原因的认识。


   显然,整个医学的进步不仅需要医学理论的指导,而且需要有的放矢的医学实践。但在实际的中西医结合中,大多数医学家只注意到了西方医学实践的巨大成就,而忽视了对基础理论的探索,特别是对传统医学――中医理论的研究,结果中医现代化变成了如何将中医纳入西方医学的范畴。“中医现代化”的口号已经喊了几十年了,但那些以研究西医无往而不胜的解剖实验分析方法,对中医、中药、阴阳五行、辩证论治、针灸经络原理的研究尝试,几乎是一个接一个的经历失败,中医作为一门“落后的”、“非科学”的文化遗产,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科学化”改造后,除了临床应用技术的改进,以及极少数非核心的边缘技术被西医拿去“取长补短”外,其核心理论依旧保持原貌,中医还是“不可理解”的中医。


   随着用西医将中医现代化思路的不断失败,越来越多的医学家已经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没有出路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方法论的不同。中医非常强调人体与外在世界之间以及人体各个部分之间的普遍联系,虽然这种联系是现代西方医学难以观察得到的,但中医始终相信它的客观实在性,如经络学说就是对人体与外在世界之间以及内在各个部分之间普遍联系的一种归纳。而西医学一直是依赖于西方科学的先进仪器发展起来的,由于还原论方法的巨大成功,西医学与现代科学一样,始终不承认“精密仪器”所观察不到的基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样一来,没有连续的基础物质作媒介,普遍联系就成了一句空话。


   自然界物质有各种各样的层次,有可观察的客观物质,有可借助显微镜观察的微观物质,还有不可观察的基础物质,在这些不同的层次中,微观总是决定宏观。但我们如何才能把握这些起决定作用的基础物质的性质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哲学的思辩和系统理论的研究。中医学是一门以东方哲学基础理论为根的一门医学,它所揭示的是人体与外在、人体各个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普遍联系,这些联系是深藏在表象背后的,因此它很难为西方科学的解剖方法所证实,但这并不意谓着它不存在。以经络学说为例,它所揭示的就是人体内部以连续水环境为基础的普遍联系,水的确在自然界太普通了,但它却是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础,没有这种特殊的非线性联系方式,生物这种新的生命形式就不可能出现。中医学很早就注意到水这种物质在生物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认为是它在生物体内起着运输物质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或者说是起着运输“气”的功能,经络就是对这种循环通道的一种客观认识,它不仅包括神经、血管、淋巴,而且还包括微观的组织间隙,甚至涵盖整个生物机体。虽然中医学不可能象西方医学那样具体地指出水的分子结构以及它内含的信息传递的机理,但它为我们认识这种机理指明了方向。令人遗憾的是,西方科学始终将生命等价于生物,这样一来,水的特殊性就难以得到科学的认识,加上西医学一直用解剖学手段来观察人体,这样依赖连续水环境所进行的普遍联系就一直被排除在西医学的认识之外。


   毫无疑问,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医学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西医发展的现状和几十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告诉我们了这一点。因此,发展医学理论,特别是对传统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发扬,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但问题是,受西方科学思想的影响,不少医学家们还在千方百计地对中医进行艰苦的概念替换和理论易辙,力图将其纳入西方医学的范畴,从而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但他们哪里想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根,中医基础这个根系是否发达,将会直接影响中医这棵大树的生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中医基础理论的危机实质上是整个中医学的危机,中医的现代化首先是基础理论的现代化。


   指导中医实践的理论基础是《黄帝内经》,其核心是天人相应、脏象经络、营卫气血、阴阳五行和辩证论治等等。这个理论框架近三千年被历代医学家奉为圭臬,从未受到动摇,几乎一成不变,如果摒弃了这个框架也就无中医的特色而言,但我们如何来认识这个框架的现代意义呢?实践证实,单靠中医学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的,中医理论的突破需要大量实践的支持,而西方科学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哲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医学理论的突破提供了可能。


   今天,中医现代化已经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特别是在21世纪,随着西方系统科学的不断发展,加上人们对东方哲学思想不断认识的加深,中西医之间认识论上的鸿沟将逐渐填平,它们终将会合在同一个层面上找到相互融通的途径和结合点。作为东方科学文明的代表―― 中国医学将在人类进步的洪流中积极吸取现代科学前沿的新思想、新观念、目臻发展完善自己的现代理论体系并以未来医学先导的身份,再次展示她新的科学价值。


  的确,面对经过人类发展史上最长期最广泛的医疗实践的传统医学――中医学,今天已没有多少人再怀疑它内在的科学性。特别是在近几十年来,更多关于中医的研究,如天人关系的重新认识、经络存在的客观性验证、越来越多的医疗实践等,已无可置疑地说明,中医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原理,它是一种广义的科学。虽然,目前我们还不能真正理解它,但科学整体的发展趋势与东方科学的呼应已经预示着,中医的现代化将引起整个医学的革命。


   结合的焦点


  医学包括两个部分,医学实践和医学理论。理论能够为实践指明发展的方向,而实践又能为理论的验证和完善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医学的良性发展就是建立在两者的相互促进之上。然而,在现代医学体系中,西医学注重于实践,而中医学则更注重于理论,两者本来可以是合二为一的。但由于西医学只着重于微末细节方面的研究,而忽视了对整体的把握,因此西医尽管给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人体的知识,但这些知识仅仅是一些机械堆积起来的东西,它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疾病产生的真正原因。与此同时,中医学则一直固守着经验积累和解经的思路和方法,严重窒息了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


  有实践而无理论不能成为科学,有理论而不能指导实践那就是空论,理论和实践如何才能够结合起来使现代医学走出一条光明之路呢?要认识这一点,我们还必须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说起。自然界是统一的,这不仅是现代科学发展不断证实的一点,而且也是古代哲学家们思辩的结果。在古中国,揭示这种统一性的学说就是东方哲学的基础“气一元论”,按照这种学说,气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微观物质,它充满着整个宇宙空间,而且是在不断紧张地运动中存在的。统一的物质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就是由这种物质组织起来的暂态有序结构,丰富多样的世界就是由这些相对稳定的事物所组成的;另一种则是通过连续物质周期性地组织与离散进行运动的能量场,由于在不断转化中存在的统一物质――“气”是不可观察的,因此东方的思想家们特别强调认识自然的另一条途径――哲学的思辩。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整个西方科学就发端于欧洲人对古希腊“原子论”的实践。按照这种“原子论”学说,自然界可观察的物质是由少数几种本质不同的粒子组成的,不可观察的就是虚空。由于后来的科学实验证实了原子的存在,西方的科学家们便认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这些微观粒子的挖掘来认识自然界,于是西方科学走上一条还原分析之路。


  应该说,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哲学的思辩方法是相辅相成、殊途同归的,哲学家们从外在的观察和内在的体验中认识到自然界的统一性,而科学则从更多的实践不断证实了这一点,如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的哲学和科学仍是分道扬镳的,哲学相信自然界在物质上的连续性,而科学则不承认不可观察的存在;哲学相信物质和能量内在的统一性,而科学则把统一的物理世界机械地分为物质的实体和非物质的能量;哲学相信自然内在的必然性,而科学则通过量子力学否定了因果论证……等等。如此巨大的差异使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仍处于十分迷惘的境地。


  二十世纪是两种思想激烈斗争的时期,同时也是两种思想相互融合的时期,通过近一个世纪的酝酿,一种新的科学思想――系统理论诞生了。按照这种思想,自然界是连续的,统一的物质就充满着整个宇宙空间,这些物质是在不断紧张的运动中存在的,不时有一些局部物质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可观察的实体,同时又有一些物质在周围物质的压迫之中离散开来沦于混沌之中,自然界的能量就是通过连续的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流通于自然之间,从而把整个自然界普遍联系起来。既然自然界统一于一种物质的组织与离散,那么我们很容易想到,大到有限的宇宙、巨大的星系、星体,小至组成它们的微观构件分子和原子,甚至是更微观的基本粒子,中间还有众多的生物、生物系统、人类社会等等,它们都是一些生命系统,而且它们都遵循着同一个物质运动的规则。  每一类生命系统都对应着一种特殊的非线性联系方式。与宇宙这个巨大的系统对应的是引力波,它由组成宇宙的微观原子的生存竞争所引起,通过连续在宇宙空间的统一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传递着宇宙整体的意志。与非生物集合对应的是电磁波,它由组成原子的微观电子生存竞争所引起,通过连续在原子空间的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传递着它们彼此间的信息。与生物对应的是生物波,它由组成生物的微观基础――细胞之间的生存竞争所引起,通过连续的水环境中水分子在无机离子周围的周期组织与离散传递着整体的信息。可以说,在自然界中,整体的普遍联系都是以连续在系统之中的某一层次的微观基础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进行的。然而,连续在系统微观的基础物质往往是难以观察的,要认识它只能通过哲学的思辩,如果基于观察不到不便承认它的存在,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误区,西方科学的畸形发展就是由于西方的科学家们一直迷信他们精密的观测仪器所造成的。


   西医是西方科学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忽视了人与外在世界之间更为本质的能量场联系,一直将人孤立出变化的自然之外进行研究,而且对组成人体的各个局部的研究也是同样,它忽视了整体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连续的水环境,将整体分解为一个个互不联系的机械构件,这显然影响了西医对人整体的把握,特别是对整体疾病产生原因的认识。与西医学相比,中医学无疑是更具理性的,它很早就把人看作是与周围世界相通的一种东西,这里统一的物质――“气”就是沟通人与外在世界的媒介,气在自然界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层次对应着不同的气的形式,如在人与外在世界之间不仅有物质实体这种气的形式,而且还注意到不可观察的能量场;在人体内部,气同样也是有层次的,如流动在血液中的物质之气,流动在神经中的能量之气,特别是依赖连续的水环境流动在整体各个局部的生物之气。由于这些气是不断相互转化中存在的,因此中医始终把人看作是与自然相统一的事物,而且很注意内在的普遍联系。


   毫无疑问,注重思辩是没错的,因为自然的原理是内在于物质本性的,我们不可能通过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实验来获得,它只能通过哲学的思辩。但是,任何思辩的成果都不是无中生有的,它不仅来自对人体内在与外在关系的体验,而且还依赖于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实践对它的检验,科学的观察和哲学的思辩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然而,东方的思想家们太过于注重对基本原理的探索了,以致于忽视了科学的实践对它的支持,科学也因此一直停滞不前。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都会引发自然科学的一次革命。500年前,东方科学思想的西扬推动了西方科学一场浩大的革命,而在今天,西方科学的东扬又为另一场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这就是西方科学实践与东方古老的哲学思想相结合。我们知道,东方哲学思想的核心就是阴阳五行学说,现代不少人认为它并没有多少科学的基础,实则不然,它的根基就是“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就是对气这种统一的物质运动规则的一种形象的描述。气本身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基础物质,反抗、扩张,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先哲们从此得出了阴阳学说:对每一个事物来说,世界都可以分为两部分――内在相对稳定的个体(阴)与在不断变化中存在的外在世界整体(阳),两者之间首先是对立的,或者说每一个事物都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但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不断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并自觉地成为它的一部分为基础的,如果不能够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和谐,这个事物就只能不可逆地在竞争中走向灭亡。通俗地说,阴阳学说揭示的就是一个“整体决定局部”的道理。


  从热力学第二定律被归纳出来以后人们就发现,每一个系统内部都有一种永恒的运动趋势,这就是不断地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但一旦完全达到了平衡,这个系统就没有了中心和层次,灭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由于以往科学上一直迷信绝对对称的时空观,忽视了连续在宇宙空间中的物质永恒的不对称运动,结果使不少人误认为世界将走向灭亡。实则不然,虽然世界上的物质是统一的、对称的,但物质本身发展的过程却是不对称的,这使得自然界出现了永恒的不对称运动,也正是这种不对称运动使在反抗这种变化中存在的每一个系统获得了连续的发展动力。  

   

  每一个事物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这不仅是指宏观的每一个生命系统,而且也包含组成系统的每一个要素。事物有了这种本性,才会在不断竞争中有生有灭。当然,物质本身是不会无中生有,更不会从有到无,产生与灭亡的只是物质的组织形式罢了。当局部物质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的时候,就会成为一个物质和能量的秩序整体,在每一个系统中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要素,当这个要素在竞争中走向灭亡的时候,物质就会离散,内聚的能量就会不对称地释放出来,并重新引起周围物质的再组织,以此类推,能量便会通过连续在系统内部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流通于系统空间,系统不断走向平衡的趋势就是由众多要素的竞争产生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在孤立系统中,系统的发展趋势就只能是不可逆地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但在真实的自然中,不对称的运动是永恒的,自然界的物质也正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系统。系统的性质是由最初的生成环境决定的,因为哪一个要素在与众多要素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成为统治者决定系统的性质,取决于哪一个要素能够优先得到环境的支持。当某一个要素竞争出来成为统治者以后,这个要素就会通过诸要素之间的竞争不断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每一个要素身上,从而使整体出现了目标上的统一性。


  在现代科学中,人们总是习惯于用信息这个概念来描述中心要素对整体的控制,但对信息的本质却一直误解很深,仿fo信息是超脱于物质之外的一种东西。实际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物质相互作用形成的,信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必然有它的物质基础。我们知道,世界上的物质只存在两种运动方式,一种是线性的运动,即相对不变的实体沿着一条连续的轨迹而在空间移动,如我们所摄取的食物的运动、血液的循环,我们的呼吸运动等;另一种运动则是非线性的,它是由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竞争引起的、通过连续在系统中的基础物质周期组织与离散进行传递的一种能量包,如将组成宇宙的所有原子和整个宇宙的发展联系起来的引力波、将原子联系起来成为一种有序集合的电磁波、还有将组成生物的各个细胞和整体普遍联系的生物波。显然,信息就是对单位时间内物质运动量的一种客观描述。它不仅包含在实体的线性运动之中,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在连续物质的周期组织与离散这种非线性运动之中。


  每一个系统的存在都是以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自然整体的发展为基础的,如果它不能在与外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迅速与之相平衡,那么它就只能在与外在世界的对立中走向灭亡。因此,整体的各种物质运动或者说信息必须畅通无阻,才能够在中心要素的协调下迅速走向平衡,并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平衡,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与外在世界相适应的过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来调控整体平衡的理论就是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相同,五行学说的基础仍然是“气一元论”。先哲们很早就发现,如果不对局部的要素进行控制,这些要素就会亢而为害;如果没有对局部要素的扶持,这些要素就不可能在众多要素的竞争中产生、发展。五行学说就是一种通过诸要素之间的竞争和协同来表达整体意志的一种理论:与整体意志相顺应者就会得到系统整体的支持,从而在系统中不断产生、发展、壮大;而那些与整体意志相违背者,就只能在与众多要素的竞争中不断衰弱,并很快走向灭亡,整体的非线性联系就是通过这些要素不断在整体内部周期性地产生与灭亡进行的。由此可见,人体每一个局部的变化都是整体意志的一种缩影,整体的意志就体现在微观物质的非线性运动之上。


  系统是物质和能量的一种有序集合,这种集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有秩序地运动的。这种运动不仅体现在物质有秩序的流动上,而且还体现在能量有秩序的流动上。五行学说就揭示了人体物质和能量的流注次序,并提供了一种有效调控整体平衡的一种方法。如某一部分功能弱了就可以增强它的上游部分的功能,从而使整体按照自身的运动方式进行调整;如某一部分功能过强了就可以刺激与对应的下游部分的功能,从而使这种强势按照自身的流动趋势进行化解。只有不断保持整体上的一种平衡,信息才不会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失真和变形,整体才能够在中心要素的协调下不断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平衡。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在形成的一开始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就是对这个学说的高度概括。人是一个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系统,这里的外在世界变化不仅包括社会关系的变化,更主要的还包括自然环境的变化,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然后才会是一个社会人。影响外在自然环境的变化因素是非常多的,如整体宇宙的变化会通过引力波影响到组成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原子,周围星体位置的变化会通过电磁波影响到我们的体液环境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传递,此外还有我们生存条件的变化等等。我们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生存在这种内环境中,因此当外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这些细胞都会随着体液环境的变化而随之发生变化,人体的生理周期就是外在环境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人体的。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人是与外在世界相对立的一个事物,但如果我们能够谨慎地反思自我,那么你就会发现我们还统一于外在世界的变化之中。因为我们与自然整体相比。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不自觉地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是它存在的先决条件。如果我们整体不能迅速达到平衡,那么我们对外在自然变化的适应就会出现滞后,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就会加剧,疾病就会因此而产生。


  人体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这是由于组成人体的每一个细胞都生存在连续的水环境中,水分子在这里不仅起着整体物质运输的功能,而且还起着整体能量传递的功能,经络学说就是对这种连续水环境的一种客观描述。当然,经络并不是没有大小主次之分的,从大的干道来说,物质运输有血管,能量传递有神经,小的干道有同时传递物质和能量的淋巴管,还有微观的体液循环通道――十四经脉。在这些层次中,微观决定宏观,整体决定局部,也就是说体现整体意志的十四经脉在整体之中是更重要的,它决定着宏观的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


   穴位处流通着大量的水和无机离子,当外在自然变化影响到内环境的时候,它首先被体表的穴位感知并将这种信息沿着经络传递到与之联系的各种组织器官。穴位处有大量的神经网络、血管网络、淋巴网络,可以说是它将人体的这些主干道与局部的各种组织细胞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局部能够根据整体的意志调整自己的运动方向,将整体始终保持在一种步调一致的状态之中。如果这些内外联系的窗口不畅通,那么内在与外在、整体与局部的联系就会受阻,从而影响到整体的平衡,进而影响到整体与外在自然的平衡,疾病就是由于这些不平衡产生的,因此,中医学非常注重这些窗口的作用,而且还发明了诸如针灸、药物归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恢复这些窗口的功能。


  人体是一个有秩序的整体,这种秩序就体现在人体各个部分在反抗外在世界的变化中能够统一起来,有序地释放反抗能量来达到反抗的目的。反抗能量在人体的流动是有一定次序的,它就是沿着围绕五脏六腑的经络和自主神经系统进行的。心脏是这种能量有序释放的中心,因此中医一直把五脏六腑看作是人体的中心,特别是把心脏看作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因为这种能量的周期供应决定着大脑中众多信息的竞争结果,进而影响到全身的运动。  经络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学说之一,它根据人体能量的流注次序将各种脏腑有序地排列起来,指出了它们彼此之间的阴阳表里、生克乘侮关系,以及它们和外在自然变化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这里的脏腑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脏器,而是一个个独立的生命,这些生命不仅与外在自然之间有着普遍的联系,而且与整体的各个部分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深层次的联系,是这些众多的联系使人体成为一个巨大的生命系统,而这些联系的根本就是经络。


  病因病机与中医诊断


  中医学的精髓就是阴阳五行学说,这个学说以阴阳和五行这两个概念形象地揭示了存在于系统之中的普遍规律。按照这个学说,每一个系统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巨大的,每一个系统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自觉地顺应外在世界的变化并成为它的一部分为基础的。因此,中医认为,一切病因,不管是内因还是外因,本质上都是局部的人体与自然整体之间或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与人整个机体之间矛盾的激化造成的。人体是一个五脏为中心、六脏为辅助的自平衡系统,整体的意志就是通过这个相对平衡的内环境施加到全身各处的,如果局部不能迅速与整体的变化相平衡,信息在从局部到大脑或从大脑到局部的过程中就会失真和变形,人体生理活动的统一性和协调性就会被干扰和破坏,人所有的病机变化,就是由局部与整体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


   大脑是人体的信息处理中心,人体所有的信息都从全身各处汇聚在这里进行处理,然后通过神经将处理过的信息传递到全身各处,从而统一整体的活动。在许多人看来,大脑是自主地处理信息的,实则不然,大脑自身并不会自由地处理信息,它只不过是体现整体意志的一个容器,来自全身各处的信息在这里进行竞争,与整体意志相和拍的信息就会被优选出来并最终上升为整体的意志统治全身,而那些与整体意志相违背的信息就只能在竞争中被淘汰或自觉地顺应整体的意志与被优选出来的信息相和拍,这样,整体才能够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统一起来,并不断与这种变化相平衡。体现整体意志的是以心脏为中心的脏腑系统,因为这个系统对外在世界变化反抗能量的产生是人体运动能量的总源泉,心脏对身体各部分血液的不对称供应体现了这种意志。


   大脑处理信息的机理我们已经明白了,人体信息的不同就体现在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周期组织与离散的频率之上,而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周期递进是这种非线性联系方式产生的基础,因此,人体信息的差异也可以说体现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神经的自由氢质子的迁移量上。大脑内的所有信息的处理是通过氢和氧的化合反应来完成的,我们知道,大脑只占人体总体积的2.5%,而它所需要的供血量却占人体的20%以上,原因就在于大量的信息处理需要大量来自血液的氧,一个氧原子能够和两个氢原子化合成一个水分子,如果单位时间内心脏的供氧量与某一个信息对应的氢正好化合,那么这个信息就会在大脑中被优先加强,有了来自整体能量的支持,这个信息能够竞争出来并上升为整体的意志是必然的,不管这个信息最初的强弱。由此可见,大脑不过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它也不可能象通常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凌驾在整体之上。


  一个系统发展的内在动力就是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化,如果这个系统最终达到了完全的平衡,这个系统就灭亡了。不过,外在世界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存在的,这正是系统发展永恒的动力所在,人体与此同样。当外在世界变化被人体各个部分感知以后,这些信息都会通过神经系统传向大脑,所有信息在这里进行竞争,最终有一个与整体意志相和拍的信息被优选出来影响整体的运动,而这种整体活动又会决定新一轮信息的竞争结果,以此往复,整体就会连续地对外在世界产生适应性变化,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不断与外在世界变化做斗争的事物。


  在现代科学中,人们是用“功能态”这个名词来描述人体这种不断对自然变化的适应过程的。显然,不同的功能态就体现在大脑不同的意识之上,同时也体现在整体以这个意识为中心的活动之上。意识是人体与外在世界对立统一的产物,虽然人体与外在世界的联系是广泛和深入的,但我们还是可以将影响意识的原因分为三类,一类是从微观层次上影响人体活动的,如引力波将组成人体的每一个原子和整体宇宙的发展联系起来,电磁波将人体与近距的自然现象联系起来,如太阳光照的强弱、地球的周期运转、气象的变化,特别是月球围绕地球的运转,更是明显地影响到人体内以连续水环境为基础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影响到人体各种功能态的变换。如人体的觉醒功能态和睡眠功能态就是由这些微观的因素引起的。另一类是通过人体与外在世界的物质交换,如药物、饮食、呼吸等,这类因素对意识的影响一般是通过改变内环境来实现的,如催眠药;第三类是社会环境的变化,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是通过一种特殊的非线性联系方式――语言组织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化,来自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的信息都会直接影响到人体意识的产生,进而影响人体的各种功能态的变化。如人的喜、怒、衷、乐等。


  一个完全健康的人是一个能够迅速适应各种外在世界变化的有机整体,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真实的人都是处于一种亚健康态。尽管人都可以从一个功能态到另一个功能态,但整体的变化都是跟不上意识的千变万化的,它总是滞后于意识一个时间。当这个时间滞后越来越长,整体跟不上这种变化时,即整体还远未达到平衡,新的意识又通过这种不平衡的环境来影响全身时,信息在这里传递就整个失真和变形了,自然意识对整体就失控了,疾病从此就产生了。


  中医学是一种调适人体与外在世界变化相平衡的学问,它的治疗原则就是要恢复整体的平衡,从而使人体能够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但是,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当整体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局部的细胞就会在这种不平衡的环境中产生变异,之后这种变异的细胞影响内环境,进而影响意识,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恢复整体的平衡,必须要抓住其中影响整体平衡的主要矛盾,找出病因,才能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中医是用“证”这个概念来对人体疾病进行本质性认识的。这个证不仅是对人体各种功能态的一种认识,而且含有辩证诊治的思想。中医辩证方法有多种,如八纲辩证、脏腑辩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辩证等,其中八纲辩证是各种辩证的总纲,其核心就是根据四诊资料,应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概括病变的大体类别(阴、阳)、部位(表、里)、性质(寒、热)以及邪正盛衰(虚、实),从而反应人体病理功能态的总情况。其它辩证均以八纲为总则,侧重地认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方面的病理情况;反之,其它辩证又是八纲辩证的基础。  


  应该说,中医的“证”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它所揭示的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在动态变化中的不平衡关系。与中医相比,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是更为客观的,它所揭示的是变异的组织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的一种差异。中医是以调整内环境的平衡来恢复细胞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而西医却是以改变、去除或替换局部细胞的方法来医治疾病的。显然,中西医是各有所长的,对待已经变异的细胞用西医方法无疑是非常有效的,它能迅速改变这些病变细胞对内环境的影响,从而显著改变人体功能态。但这种方法却是治标不治本的,细胞生存的环境没有发生改变,新的细胞还会继续在这里产生变异。特别是在对待一些在发展中的病症,细胞还没有发生显著变异,西医就会无能为力。中医却不一样,虽然它不能象西医那样迅速根除病变细胞,但它却可以改变内环境,使病变的细胞重新恢复原有的功能。特别是对那些在发展中的病症,中医能够根据疾病的发展状态辩证施治。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它们所研究的都是同一个对象――人体,自然它们完全可以统一起来。但在实际过程中,中西医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中医非常强调“整体决定局部”,而西医却非常注重“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正是这种方法论的不同,中西医各自朝着两个相反的方面背道而驰。其实,真理往往就在它们中间,整体决定局部是没错的,但局部同样可以反作用于整体,两者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


  在以往的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中,为了使中医的“证”更加客观化,学术界作了大量扎扎实实的工作。整个研究主要围绕五脏证、八纲证和气血证展开,抓住了中医证的核心内容。选用客观检测指标来自各个系统。大至器官水平,小至分子生物学水平,在各项具体的研究中,人们都无一例外地获得了预期的结果,验证了中医“证”的科学性。但是,由于以往对中医方法论的忽视,过分地强调了局部,中西医结合一度举步艰难。


  在中医学中,阴阳是构成证的核心要素。众所周知,阴证和阳证为八纲之首,乃纲中之纲。显而易见,阴阳在证的构成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舍弃阴阳,中医的证基本上就不存在了。阴阳学说所揭示的就是整体决定局部这样一个自然的基本规律,在局部的人与自然整体这对矛盾中,人的存在是以自觉地顺应自然整体的变化为基础的,如果人体不能在整体上迅速达到平衡,那么它就不能迅速与自然变化相平衡,疾病就会由这对矛盾的激化而产生。显然,各种不同的疾病就体现在人体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矛盾之上,或者说各个器官的组织细胞与其依赖生存的内环境之间的矛盾之上,如果这种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外在世界的不规则变化引起的,那么这种证就是“阳”证;如果这种矛盾的激化主要是由局部细胞对内环境变化的不适应累积而成的,那么这种证就是“阴”证。如果这种矛盾主要是由外及内引起的,那么这种证就是“表” 证,如果这种矛盾是由内及外引起的,那么这种证就是“里”证。


  人体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这里经络是整体普遍联系的主要通道。经络的物质基础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就是人体连续的水环境,因为人体不仅几乎所有的物质运输依赖于水分子,而且几乎所有的信息同样依赖于这种连续在整体的水分子,所以,整体的功能状态就体现在水分子即时的性质上,如这种环境中自由氢质子的数量。如果这种性质即利于整体的物质运输又利于整体的信息传递,那么来自局部的信息就会迅速及时地传送至大脑,然后经过处理很快地将应对信息传递到全身各处,再辅以血液的不对称供应,整体就会处于一种良性的循环之上。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一般的情况下总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这种环境中自由氢质子的数量过多,虽然整体的信息传递速度快了,但整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发生紊乱,“热”证就是对这种功能状态的一种描述。反过来,如果这种环境中自由氢质子的数量过少,整体的新陈代谢就会迟缓,信息传递就会放慢,那么人体就难以迅速适应变化的环境,这种功能态就是“寒”证。同理,“虚”证就是局部组织细胞不能适应内环境的变化,而“实”证则是局部组织细胞功能亢进,它不仅自身不适应整体的变化,而且它反作用于整体,使整体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之下。


  通过对“八纲辩证”的理解,我们就知道,中医的“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它不仅包含疾病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而且包含着病因、病理、病位、病变性质和发展趋势。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六腑为配合,通过经络将五脏、六腑、形体、组织与器官联系起来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都将影响到整体的功能状态。人体的各种功能态是由不同的意识来体现的,而意识又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因此,关于体现整体意志的脏腑功能状态的认识在中医整个辩证论治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辩证论治体系是以脏腑辩证论治为中心发展完善而来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从整体上来把握各种功能态与意识之间的关系、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时候,我们就明白了:证就是对人体各种不同功能态的一种描述,它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人的意识状态,当人经常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时,这就是局部病变的前兆;二是病人自身的感觉,当局部经络不畅通的时候,就会相应产生不同的感觉,如痛、沉、麻、等感觉;三是与整体意志相对应的心脏供血,它表现在人体各种不同的脉象上, “脉诊”就是中医特有的考查人体功能状态的主要方法之一;四是体现在体表,整体功能态的任何改变都会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体表,通过对体表各种症状与体征的诊察,就可以得到人体功能状态的一些认识;五是体现在内在脏器组织细胞的病变,西医主要就是通过这种方法来诊断疾病的。


  认识到人体各种功能态与它在人体的具体表现,我们就可以将中西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疾病的诊断上,我们不仅可以利用中医的“四诊”方法在局部病变之前及时发现,消灭疾病于荫芽之中,而且在病变发生之后可以利用西医方法确诊,使疾病诊治更加有的放矢。在疾病治疗上,我们不仅可以利用中医调节内环境平衡的方法来达到治本的目的,而且还可以在局部细胞发生突变之后迅速切除,以更有效地恢复健康。总之,人体功能态的理论沟通了东西方两种医学,使人们对人体巨系统的认识有了突飞猛进的突破,而这种突破不仅会带动已有疾病防治上的突破,而且在面对各种新的疾病时,我们也能从容应付


  药理方论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一大法宝。数千年来,中药对中国人民的医疗保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自从西医西药传入中国以来,很快以它的精确明晰、广谱速效占领了中国医药的主导地位,让中国人引以自豪的中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应该说,为了迎接挑战,国家对于医药的研究已经投入很多人力与物力,无论是“八五”、“九五”攻关,还是中药现代化行动纲领,以及现在的863攀登计划等等都有中药的内容,但结果却是一个题目翻来复去地提,各个计划都列,目前尚未有什么大的收效,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中医药落后的现状是不可否认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摆脱不了落后的原因,关键在于我国的中医药发展一直没有把握住世界医药发展的趋势,没有充分发挥中医药应有的特色。最近几十年来,由于化学药品毒副作用的不断出现,世界疾病谱的改变,医药模式的转变,一个人类回归大自然,重新重视天然药物的热潮正在逐渐形成,而这正是中医药的特色所在。但我国的医药界并不是努力去站在发展的潮头,而是一直紧跟在西方医学后面,亦步亦趋,没有多少创新精神,甚至一些人还要将中药西药化。毫无疑问,一个没有特色的东西本身是没有多少生命力的,中医药的发展也是如此。


  中医向来认为,是药三分毒。这是因为人体是一个不断走向平衡并与外在自然变化相平衡的有机整体,任何针对局部病患的药物都会影响到整体的平衡,所以,在中医学中药物通常被称为毒药。如张子和所言:“凡药皆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之谓”,汪机则说:“药……以能攻病,皆谓之毒”等等,其所言之毒药,实指药物,换言之,毒药即是药物的总称。中药的特点就是不干扰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副作用很小,有的并有适应原样的双向调节作用。因此,在中医历来就有“药食同源”之说。


  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药效较慢,让人很难理解是那种化学成分在起作用。与中药相比,西药的成分比较简单,药效立杆见影,而且它具体地指出了药物起作用的原理,让人更为信服。然而,随着的西方医学发展,医学家们已经发现,尽管西药在治疗一些传染性疾病方面疗效显著,但同时也表现出了它不可避免的毒副作用,药物病和药源性疾病增加,特别是某些药物致畸、致癌,已经引起人们的不安。特别是对一些没有器质性病变的疾病,如城市病、“富贵病”、身心疾病、精神性疾病、忧郁症、疲劳症等更令西医难以对付。


  西方医学之短,恰恰为中医学所长。中医学立足于自然过程和生命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理论和多种药物与非药物防治之法,无论是现代难治病,还是康复保健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就现代难治病而言,中医颇适于对它的诊疗,如中医学的整体动态观察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深入认识现代难病的本质,而依据中医学逆向思维的方式,审证求因,则可从疾病所显现的征候去探求现代难病的病因病机;尤其是中医学的辩证论治,不仅根据其出现的证候进行细致的整体分析,而且可在不同阶段作动态处理,这对于具有个体医学特征的现代难病有着重要意义。


  古代的医学家们常说,医药同源。的确,中医学和中药学的诞生、发展、完善是同步的。人类在史前就曾尝试过用天然的动植物和矿物与疾病做斗争,自从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祖先们就为后人留下了有关用药物医治疾病的宝贵史料。例如,我国的《神农本草经》等许多医学著作都反映了医疗疾病中药物的重要作用,表明了医与药的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现代中药药理的研究正是循着这条密不可分的关系发展起来的。


  在许许多多中药的基础研究中,中药药理的深入研究至关重要,它将为阐明中药的药效作用,指导合理用药以及开发新药提供理论依据。中药的药理理论是以我国传统朴素的哲学思想为基础,以传统经验为标准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以“四性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归经”等构成中药理论的精髓。其特点是强调对客观对象作用的整体观察,以及在药物选用上的经验性。浩瀚的中华医学宝库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经验,也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许多有待更新和发展的课题。


  显然,中草药及其配方,它们经过了最长时间和最大人群的人体实验,对其潜在力进一步挖掘,对其双向调节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将为现代难治病的攻克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但过去的辉煌并不代表未来,面对人类不断提高医药保健水平的要求、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以及天然药物市场的巨大潜力,我们只有根据时代发展的特征,加强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解决现代中药生产中的重大关键问题,才能解决常见病、疑难病,创新新药,解决人口健康的问题,并使我国中药走向国际社会。


  中药现代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这种现代化首先必须是理论的现代化,没有中药基础理论的现代化,只一味地跟在西方医学后面,中药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医和药是相通的,中药的基础理论与中医学一样,也都是相通的,这就是阴阳五行学说。现代人通常对阴阳学说理解是有误的,原因就在于人们把阴和阳看作是完全对等的两个方面。事实上,在先哲们的思想里,阴阳不仅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观点,而且还指出了其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具体地说就是整体决定局部。在人体科学中,它一方面说明了整体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局部的每一个人,另一方面说明了体现整体意志的内环境决定了局部的每一个细胞。因此,中药治病的特点主要就是调理内环境,使内环境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状态,这样才能使人体不断与外在世界变化相平衡。


  五行学说是一种调节内平衡的理论。按照经络藏象学说,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连续的水环境为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的基础,进行普遍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外在世界是在不断变化中存在的,在反抗这种不对称的变化中,身体各部分为了自身的存在都必须不断向内环境中释放能量,这显然造成了人体内各处生物电势能的不平衡,如果这种不平衡不能够迅速走向平衡,那么整体就不能步调一致迎接新的变化,疾病就会由此产生。


  人体是由不同的组织形成的,经络就包络在这些组织周围,并和周围其它经络相连接。由于组织结构的不同,与周围内环境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也不同,这一方面导致了这些经络在人体各组织处产生了不同的生物势能,促使体液按照一定的流注次序在人体中有序地流动;另一方面分泌物的不同也使信息的传递(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水分子周期性的组织与离散)在不同的经络中有不同的递进阈值。中药治病的机理主要就是根据体液在人体的流注次序来入手,在中医学上就是根据五脏之间“生、克、乘、侮”的关系,有针对性通过中药复方各成份之间“君、臣、佐、使”不同作用,综合产生药效的。


  恢复整体的平衡是中医药治病的核心所在,因为只有整体平衡了,信息在从各局部向大脑或从大脑向各局部传递过程中才不会失真和变形,整体的意志才能够在平衡的内环境中得到真正的体现。如果局部长期不能够与整体相平衡,那么在反抗这种内环境中存在的细胞就会发生变异,严重的病患就会产生。所以,要使整体能够保持平衡,就必须使各经络通畅,中药就是以恢复各脏腑的正常功能状态为主,以恢复包络在各脏腑周围的经络畅通为辅,强调内在各组织功能的自我恢复,而不是象西医那样强制性地改变各组织的功能。


  西药的副作用已是众所共知,它主要是通过血液循环将这种化学分子运送到全身各处,经络是通过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周期性的组织与离散来传递全身的信息的,化学药物的加入明显改变了这种信息传递的阈值,从而使局部的组织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变。但同时它也使全身各处的信息传递的阈值得到了改变,以致影响了其它组织功能的发挥。而中药的药理则不一样,它主张在不影响整体平衡的前提下调整局部脏腑的功能,药物也有明显的选择性,归经就是中药的另一个主要观念。


  中药有这么多的优势不是偶然的,它源于一套系统科学的选择中药的理论。在这里,“气一元论”是其它所有理论的基础,它将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归于气这种统一的物质的不同组合,从而为中药的选择开辟了一条极为广阔的天地。显然,人和万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自然界的所有物质都可以人体转化为有用的东西,关键于是如何应用它。中药的种类繁多,但最多的还是与人体有最大共通性的动植物体系,因为这些生物是和人类从同一个起点进化而来的,它们不仅在化学成分上相似,而且都是在连续的水环境的普遍联系下才成为一个整体的,所以,这类天然的药物能够很快地被人体所吸收,并有效地补充人体的营养。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进化史经历了由非生物的元素,到生物的细胞,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单器官生物到多器官生物的演变,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生命发展过程。在这条进化的长链中,作为中药的动植物体系,它们的生命物质组成都是一致的,皆由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鞣酸等有机物组成。从微生物的细胞色素到人的血红素;从植物的叶绿素到蜗牛的红质等,这些对生命功能最必需的色素,它们的基本结构也都是相似的。显然,用这种与人体细胞有最大相通性的生物要素治疗疾病有着最小的副作用,但同时也有着较好的疗效。  


  人有很多的病症,治疗这些病症需要分别对症下药。在中医学中,指导人们进行中医药选择的是阴阳五行学说。根据这个学说,生物和人一样,都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它们和外在世界变化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这个生物的某个部分和人体的某个部分在适应外在世界变化中有着共同的反应,那么两者就会有最大的共通性,人体如果能够吸收就会显著地增强这部分的功能。如对生物而言,周围自然因素影响最大的就是月球,它主要通过电磁场作用于人体连续的水环境起作用的,显然,能够对共同的潮汐效应有共同反应的组织说明了它们之间化学成分上的共通性,中药基本上都是根据这个原理进行选择的。


  或许有人会想,是不是一个人缺什么补什么就行了,其实不然,因为这些药物并不像普通人所想像的那样可以直达病灶,而是在人体中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分解、运输、合成之后过程才被相应的器官吸收的。中医治病强调根据人体物质和能量的流注次序让药物自然地被相应器官所吸收。中医的药理方论就是以人体生理和病经认识为起点,由同一理论方法在药物和处方原理阐释上的合理推导,无论是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还是方剂的大小缓急,君臣佐使,都体现了遵循人体自然生理特点及恢复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平衡这样一套中医防治学思想。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人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疾病的产生正是由于人体与外在世界变化之间不和谐造成的,对人体内环境而言就是内部不平衡造成的,因此,疾病防治学正在从注重局部的功能到注重整体的平衡方向发展,而医药的发展趋势与此相同,它也开始向东方的中草药这种注重整体平衡的方向发展。正是这个原因,国内外科学界提出了“回归自然”,“药物要转向天然的动植物”, “回到中医药中去”,“自然疗法”等一系列口号。显然,面对医药未来的发展,中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有几千年来最广泛的医疗实践。但这还远远不够,它还必须有一套完善的竞争体制,让真正的中医药人才能够在我们祖国这个大环境能够优先得到国家的支持,这样,中国的医药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意识在人体的重要作用


   与西医相比,中医的特色很多,不过如果要说起最大的特色,那就莫过于中医对精神与疾病关系的认识了。在西方传统哲学中,精神和肉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精神在更高的层次上主宰着肉体。而在东方传统哲学中,精神和肉体始终被认为是一个统一体,如范缜所言:“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精神是整体意志一种物质体现,没有了物质整体,精神也是不可能存在的。由于中医认为心脏供血不对称分配体现了整体意志,因此,东方的思想家和医学家都把“心”作为思维的器官。如孟子所言:“心之官则思”。


   对受过西方科学教育的人来说,如果你要向它说“心脏是意识的器官”,他会相当然地认为这是“封建迷信”,而这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中却是一件相当然的事。因为东方哲学的核心思想就是“整体决定局部”,大脑尽管是高高在上的,但它永远是从属于整体的,不存在一个凌驾在整体之上的东西,所以不会象现代人这样认为大脑是人体的主宰。相反,在中医学中,人体的中心被认为是以心脏为主的脏腑系统,自然它们的运动体现了整体的意志,意识的产生和这些脏腑有关系也就见怪不怪了。例如,中医特别强调情感与内脏的关系,认为怒与肝,喜与心,思与脾,忧与肺,恐与肾有密切关系;还认为“五脏”都参与精神活动:“肝藏血,血含魂”,“脾藏营,营含意”,“心藏脉,脉含神”,“肺藏气,气含魄”,“肾藏精,精含志”。


   现在科学的发展已经不断证实,人体是从属于自然整体的,自然整体的变化“影响”着局部人体的生理变化。但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影响”就变成了“决定”。原理就是阴阳学说所内含的“整体决定局部”。如何来看待这种“决定”呢?我们只需将人以往众多虚幻的东西扔掉垃圾堆里,然后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与其它事物由同样料子组成,又由同样的规则支配的普通事物,这样以来,你就会认识到,人和万物一样,都是一种生命,这种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由于外在世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任何事物都是因不断顺应自然整体的变化而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样也因它与外在世界变化之间的不和谐而遭到自然的淘汰,局部事物的变化和自然整体的变化是全息对应的。


   或许不少人目前还领悟不到我们人与外在世界变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但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组成人体的每一个原子不仅是从属于我们躯体的,而且更是从属于自然整体的。原子也是一种生命,它和人类一样也是在不断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这里的外在世界主要指以引力波动联系的宇宙整体,原子的生存就是以顺应这种引力波动为基础的,它必须不断向外释放它反抗的能量,而这种能量在人体中的有序流动从微观影响着人体的变化。人体是通过连续的水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外在自然变化(如周围星体的位置变化)所产生的电磁波会通过作用于水环境影响人体的各种代谢活动。由此可见,古人所言的“天人合一”、“人是一个小宇宙”并非虚言,它是以人体自觉地顺应自然整体的变化为基础的。


   人体是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存在的,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也是同样,它们都会不断将自身对外在世界变化的反抗能量有序地释放出来,这是它们秩序存在的基础。在人体这个巨系统中,这种能量主要是通过在人体闭合的经络系统来释放的,经络有多个层次,宏观的有自主神经系统、血液系统,淋巴系统,微观的有十四经脉,这众多的层次是以脏腑系统为中心,心脏的跳动是这种能量有序流动的一种集中体现。显然,不仅外在世界变化不断影响着血液的供应,而且其中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状态都影响着整体血液的供应。


   大脑是我们整体信息处理的中心,这是无可置疑的,但它是如何对来自全身各处的大量信息进行处理的呢?要认识这一点,我们必须从信息的本质说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人体的几乎所有信息都是通过连续的水环境进行传递的,这里,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周期递进是信息传递的基础,而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的有序水层周期组织与离散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信息的不同就体现在这种周期组织与离散的频率之上。显然,人体几乎所有信息都是通过同一种媒介进行传递的,它们的区别也只在量上,即频率的不同之上,因此,大脑对信息的处理也不是定性的,而是不同的区域对应着不同的量,只要信息在量上是相同的,不管它来自哪里,对应的区域都会作出同样的反应。


   现代人一直对大脑中信息处理的过程迷惑不解,原因不是别的,而是这种信息处理的过程我们难以用现有的精密仪器观察到。其实,观察不到并不意谓着认识不了,关键是我们能否充分应用思辩的力量。从科学实践来看,大脑只占我们身体总质量的2.5%弱,而它对整体血液的消耗却高达20%,这还只是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大脑应用这么多血液干什么呢?不用我们过多的思考就可以知道,它是用来处理大量信息的。血液是人体氧气的载体,而信息则是由自由氢质子的量来体现的,氢和氧化合成水并产生能量的反应就是大脑中信息处理的实质。


   通常人们都认为,大脑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场所。从表面来看,大脑确实是人体信息处理的中心,每时每刻都有大量信息从局部传向这个中心,然后在这里经过处理将这个意识执行到全身各处,这样整体才会出现步调一致的物质活动。但如果我们能够审视一下意识的本质就可以知道,意识并不是大脑简单的对所有信息的条件反射,而是它每时每刻都只有一个,而且人整个机体的活动都是以这个意识为中心进行的。显然,每时每刻统一的意识说明了大脑中的所有信息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竞争,结果只有一个信息被优选出来成为中心,这个中心强迫其它信息和它同步振动并反应到全身各处才出现了整体性的意识活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并不是什么非物质性的东西,它在大脑中表现为以某一个信息为主导的所有信息的同步振动,在机体中就是以某一个局部为中心的整体性物质活动。


  在现代科学中,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竞争结果是没有什么必然性的,因此意识的产生是大脑随机性的产物。而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意识的产生是和心脏单位时间内的供血有密切关系的,这是因为中国的先哲们一直相信“整体决定局部”这种必然性的存在,阴阳学说就是对这种必然性的一种高度概括。大脑虽然是“高”居于整体之上的,但它不可能超越于整体的控制,整体的意志就体现在以心脏为中心的脏腑系统的功能态上,它具体的体现就是心脏的泵血对全身各处的血液的不对称供应之上。


   现在通过实验和研究我们已经知道,意识的产生和心脏的跳动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这显然说明了大脑中信息之间的竞争并不是无序的,而是有一种规则,这种规则就体现了整体的意志。具体地说就是,哪一个信息所包含的自由氢质子的量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完全与血液中的氧化合,它就能够得到血液的优先供应,有了整体能量的支持,它就能够在众多信息的竞争中获胜,从而使它有力量强迫其它信息和它同步振动,意识就是以它为主导的信息反馈到全身所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物质活动的体现。


   意识是整体意志的一种体现,它不仅在大脑中体现在血液对各个信息的不对称供应之上,而且在身体的其它各个部分也是如此,“意到气到”就是对这种不对称分配的一种描述。在人体中,穴位是人体血液最终的分配站,这里聚集了大量丰富而多样的神经、血管网络,意识以哪里为中心,血液就会优先供应这里,从而保证了这种以局部为中心的整体性活动。


  在大多数人看来,意识是变化莫测的,有些是分辨不出什么原因的,因此不少人认为意识是大脑盲目运动的产物。但如果我们明白了精神和躯体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知道,意识的产生都是来源于整体对外在世界变化的反抗,由于这里面有许多信息是来自于内在的、自然的,让我们感觉不到出处,以致于我们产生了无端的猜测。不过,我们还是可以从那些来自社会的信息产生的意识中体会到意识和外在世界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


  意识是人体与外在世界之间对立统一的产物。这里的外在世界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自然整体,另一部分则是自然整体中特殊的一个系统――人类社会。目前有许多人习惯于将人类社会超脱于自然整体之外,其中最大的证据就是人类意识是用一种特殊的符号被感觉的,而其它动物则没有。于是人类社会是“自然的天堂”的谬论便盛行开来,这显然无中生有地拉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其实,虽然人类社会是高居于进化树的顶端,但它仍然是从属于生物圈的,从属于自然整体的。与其它生物不同的是,人类社会是通过一种特殊的非线性联系方式组织起来的,这就是语言,有了这种普遍联系的方式,人类才能够团结起来,以致它能够有足够的力量从生物圈中脱颖而出。不过,这并没有什么,因为每一个系统中都会最终竞争出一个中心,如果其它生物从生物圈中能够被优选出来,这个生物也会高傲地自称自己为“人”,并将自己凌驾在其它生物之上。由此可以看出,人与其它生物一样,都是自然的产物,也同样具有意识,不同的是只是在生物圈中的位置。


  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然后才成为一个社会人。社会人的特点就是人除了生存在自然之中,同时还生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由于人类首先是自然的产物,对自然的变化已经习以为常,而且由此引起的意识通常反作用于在脏腑系统,因此我们很难感觉到它的出处,更难以辨别出这种变化与自然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意识我们通常称之为“潜意识”。与此不同的由社会关系变化所引起的意识,我们称之为 “显意识”,它的特点就是能够在大脑中以语言的形式被感知,而且这种意识引起的结果我们很容易找出它与外在社会关系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此,人们经常忽视人与自然变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意识也经常被歪曲为“人类独有的产物”。


  意识是人体在反抗外在世界变化中所产生的一种整体性的物质反应,它的目的就是使人体迅速与外在世界变化相平衡。但这种变化往往是一种以局部为中心的活动,如机械的四肢运动、人的情绪变化等等,这反面影响了整体的平衡,而疾病的产生就是由于整体不平衡产生的。因此,中医不仅非常注重“六yin”(风、寒、暑、湿、燥、火)以及疫疠、饮食、劳倦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且更加注重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内经》里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过去人们很难理解社会关系的变化对人体疾病的影响,现在,我们已经清楚了,这些社会关系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意识的产生,而这种意识反作用于整体,使整体的平衡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一个紧张的社会关系之中,意识与整体变化之间就会产生恶性的连锁反应,过度的情绪变化会导致整体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又会促使这类意识不断在大脑中竞争而出成为新的意识,如此往复,整体的平衡就被彻底打破。没有了平衡,传递到局部的信息就会失真和变形,生存在这个环境中的细胞就会发生变异,从而产生恶性病变。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都是由局部内环境与整体之间失调造成的,如果不致力于改变这种不平衡的内环境,即使彻底切除了这些细胞,这里的细胞还会继续发生变异,因此,治疗这类疾病的首要任务就是治疗“心病”,只有将这个病根治好了,其它疾病才能迎刃而解。


   确实,任何一个熟悉古代道德的人都会很惊讶地看到:现在被当作医疗的许多事情在古代却是道德事务,我们现在求助于医生的如此之多的精神和智力紊乱在那时却是求助于哲学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内在自然界的必然性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生存。但科学的发展却不断否定了这种必然性规律的存在,“上帝”被打倒了,建立在这个“必然性规律”之上的道德体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同时科学又不可能发展出一个新文化的中心,在这个社会里,人们茫然失措,不知道何去何从,结果是普遍的绝望、讥讽、仇恨和最严重的自私心态。在这样一个紧张的社会里,越来越多的身心疾病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事实上正是这样,现代医学虽然在不断地进步,但医疗费用却在急剧上升。据美国统计,1980年美国的医疗保健费用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2%;到1990年上升到13%;若此趋势不改变,则到2010年将高达28%。这是一个不堪负担的重荷,如果是这样的话,其必然结果是整个医疗保健体制的破产,后果不堪设想。造成这种状况的头号敌人就是社会秩序的混乱,而这正是社会道德体系的沦丧造成的,是社会无常的变化造成的。因此,要解决和治疗越来越多的身心疾病,就必须重建社会道德,重塑社会秩序,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获得一个和谐、自然的社会空间。


   欢迎您加入到中医药理论的研究与推广


  大脑是我们整体信息处理的中心,这是无可置疑的,但它是如何对来自全身各处的大量信息进行处理的呢?要认识这一点,我们必须从信息的本质说起。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人体的几乎所有信息都是通过连续的水环境进行传递的。人按 DNA 的程序孕育出新的生命体后,人的一切生命反应都是什么决定的呢?生理学说;“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是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两大信息传递系统。”所以遵循人体生理功能规律,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医学理论,才是治疗人体生理功能疾病的医学科学的理论。


  传统中医的一部分理论是以机体生理功能来论述与治疗的,所以这一部分理论是科学的医学理论。因为它以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所以它能治疗机体生理功能性疾病。机体生理功能不虚,就能自我清洁出机体产生的代谢物。所以它也能治疗经常复发的慢性非生理功能性疾病。这就是中医治本的道理。这才是中医药精髓。


  现代科学的中医乃是不偏不倚[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中庸之医。(全文完)


( 转自 http://www。cntcm。org/cgi-bin/top ... pic=4602&show=0 )
-----------比何氏高明得多了.这才是真正的院士!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