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一  机体整体调节的基本表现方式——应激反应
    

中医讨论:一 机体整体调节的基本表现方式——应激反应


一  机体整体调节的基本表现方式——应激反应
在现代医学中,应激反应是一个基本的病生理概念。它是指机体在某些强烈刺激时的功能和代谢的改变。这里面有两个内涵:
第一,这个反应,是机体在受到刺激后的反应。
第二,这个刺激是强烈的。
由于在传统的现代医学中把应激反应与强烈刺激相联系,因此,应激成为一种相对较少的病理现象。现在,我们要在后现代医学系统调节的观点上,重新认识应激问题。
所谓应激,就是机体对刺激的反应。这个反应是在机体整体调节机制控制下进行的。由于刺激源的刺激强度有强、中、弱的区别,刺激的作用有长、中、短的区别,所以,机体的反应也有强、中、弱的区别。
任何疾病,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一种刺激源对机体的刺激,所以,任何疾病也都是机体所做出的某种强度的应激反应。如果我们暂时不去研究各种疾病的具体的特殊的内容,我们也都可以将各种疾病按应激反应的强度进行分类。这样,我们借用了应激反应的概念,并将这个概念扩大化。
机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机体有一个神经体液系统负则整体调节。任何对机体的刺激,机体都会在神经体液系统的调节下做出反应。通过反应,能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属生理反应范围,不能维持平衡的,属病理反应范围。
在经典的应激反应的研究中,主要研究了两个反应过程。一个是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第二个是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反因。这两个反应,对维持生命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这两个反应都有自身的弱点。
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引起血管的强烈收缩和血液在体内的重新分配。时间较长之后,将因缺血器官的病变而使机体进入不可逆病理过程。而下丘脑-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反应,因大量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抑制了炎症反应,同时也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功能。时间较长之后,机体将陷入更严重的感染的危险。
这两种反应,是机体不得不做出的反应,然而,又是预后不良的反应。正因为如此,虽然对应激反应的研究使我们对生命运动有了深入的理解,但是,在临床治疗中,我们并没有得到更好的理论指导。
最近关于肽神经问题的研究使我们对应激反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研究表明,中枢阿片肽的作用是反馈性地抑制上面所讲的应激反应的两个反应过程。所谓反馈性抑制,就是在这两个反应过程开始节段,抑制作用不强,而越是这两个反应强烈时,阿片肽的抑制作用也就表现得越强。这样,当这两个反应表现出对机体的危害作用时,机体就用阿片肽机制纠正这两个反应。
阿片肽机制的揭示,除了丰富对应激反应的知识外,也为我们调节应激反应提供了一个新的有力的手段。
免疫系统,作为参与应激反应的组织系统之一,它在应激反应中功能状态处于全面降低状况。人们很早就发现,在应激反应中,人们易患各种传染病及肿瘤等,并且死亡率大增。对此,研究人员的结论是:应激使免疫功能下降。进而导至多种相关疾病的发生。
现在,当我们将免疫系统不是作为应激反应的受害者,而是应激反应的参与者时,我们发现,在应激中,免疫功能的下调是为了缓解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的强烈反应给机体代来的不利因素。这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A,在交感神经高度兴奋的状态中,机体无法完成正常的免疫活动。
B,正常的免疫活动如果继续进行,免疫活动所产生的多种病理反应会加重机体的损害,不利于应激反应的顺利完成。
这样,我们的新观点认为,在应激中,免疫功能的下降是一种主动的有利于机体的调节过程。但是,如果应激长时间不能解除,免疫低下则转化为不利方面。而此时应使用混沌边缘疗法强行终止应激,可使免疫功能迅速恢复。

-----------
二  应过度
中枢的调节一般是负反馈调节。如果这个负反馈调节是成功的,那么,机体便不会有疾病发生。因此,所谓疾病,一定是中枢调节失败后的表现。然而,此时虽然失败,中枢仍不能不调节。那么在疾病已经发生之后的中枢调节都属于无用的调节。这在临床上就表现为机体自身调节失败所造成的付作用。
既然调节已经失败,付作用已经发生,而中枢调节仍按此方向继续进行。对于这种状态,我们就称之为“反应过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疾病都是机体自身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度造成的。所谓治疗,主要就是如何减弱机体的这个过度的反应。或许干脆终止机体的反应。
现代医学认为应激反应是机体自我保护的反应,所谓疾病,就是这些反应的强度还不够,所谓治疗,就是如何用药物加强这些反应。对于外来刺激是反应好,还是不反应好呢?我们已经习惯于做出反应的理论,而后现代医学却提出不做出反应可能是一种好的选择。
“种系免疫”给我们的启示:
动物或人体对某些病原微生物的刺激,天然不感受或感受性甚低。这是先天性非特异性免疫中最明显而且作用较强的一种因素。它取决于不同种系或个体的体质不同而对某些感染原的易感性有所差异。
例如,人对鸟型结核杆菌,狗对伤风毒素或鸡对碳疽杆菌均无感受性。这种免疫力为先天所故有的而且是相当稳定的。这称为“种系免疫”。
我们传统的免疫概念是识别非己,并杀灭、排除非己。总之,要对非己有所反应才可称为免疫。而种系免疫的实质是对非己的不反应。这个问题应该说是对免疫概念提出了挑战。
如果要承认不反应也是一种免疫功能,那么,就得修改免疫概念的定义。即不论是使用反应,或不反应的方法,只要能保证机体的生存,就属免疫功能。
因为免疫研究的重点是在如何反应方面,因此,至今,我们对种系免疫的了解还很少。但是,种系免疫毕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免疫的方式:即,不反应。
联系到我们现在的观点,如果已经认识到疾病是由机体反应过度造成的,那么,我们更应当坚信,降低或停止反应,对保存机体生命是有治疗作用的。
也就是说,种系免疫为混沌边缘疗法提供了一个旁证材料。原来,“不反应”是机体早就应用的有效的免疫方法。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如何用药物的、人工的方法,使患病机体主动地进入“不反应”状态。
美国已故著名医学家刘易斯、托马斯在其《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中对“反应过度”造成疾病的观点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现抄录如下:
细察之下,最居心叵测的微生物——那些似乎真的希望我们得病的细胞,倒更想旁观者、流浪汉和偶来避寒的陌生客。它们一有机会就侵入人体,进行繁衍。有一些会到达我们机体最深处的组织,闯入血流。但还是我们对它们的存在作出的反应使我们得病。我们身体中用以迎战细胞的火药这样猛烈,又牵涉这样多的防御机制,它们对我们的危险性比入侵者还要大。我们周身都是爆炸装置。我们全身都布满了地雷。是细胞带来的信息让我们受不了。革兰氏阴性菌就是这方面的最好例子。它们在细胞壁里产生类脂多糖内毒素,我们的组织接触这些大分子,就似乎得到了最坏不过的消息。一旦感觉到类脂多糖,我们就可能多员一切可用的防御手段。我们会轰炸、洒落叶剂、堵截、封锁、直到毁掉那一地区的所有组织。白血球活跃起来,变得更具吞噬作用,释出溶菌酶,变得粘稠,成群密集在一起,堵住毛细血管,切断血液供给。血清防御素相机而动,释放趋化性信号,从全身召集白细胞。血管变得对肾上腺素过度敏感。于是,生理上的集中反应突然具有了使组织坏死的性质。白细胞中放出发热源,又在出血、坏死和休克之上发烧。一切全乱套了。所有这些似乎都是不必要的恐慌。内毒素并非生来有毒。但是一旦被细胞感知,它便显得面目可憎,或令人可怕。细胞认为,内毒素的出现,意味着革兰氏阴性菌的存在。于是,它们就奋起抵抗这一威胁,谁也挡不住它们的行动了。我原以为,只有高度进化、高度文明的动物才上这个当。但事情不是这样。鲎是一种极原始的化石动物,渊源古老,开化未深。但它像子和人一样,容易在内毒素面前崩溃瓦解。Bang证明,在鲎的体腔内注射极小剂量的内毒素,就会引起大量血细胞凝聚、阻塞住脉管,胶状凝块使血液循环陷于中断。现在已知卷入反应的主要是鲎的凝血系统——恐怕是我们人类凝血系统的老祖宗。抽出的血细胞,加进极少量的内毒素就会凝固。全身注射内毒素后引起的整个生物自行解体,可以解释为机体所犯的错误:用心不错,却带来致命的结局。这个反应机制本身是相当好的,只要运用得当有度,其对付单个细菌侵入的作用还是大可赞叹的:它把血细胞召到现场,逐出可凝蛋白,细菌陷入罗网,失去活动能力。这事就整个地了结了。只有遭遇到大量内毒素自由分子的信号,让机体想起了大量弧菌的存在时,鲎才惊慌失措,一下子使出了自卫的浑身解数,着才把自己毁了。这种过程基本上是一种对于信号的反应,有点像蓄奴蚁分泌的外激素。这种外激素在受伤害蚁群中引起恐慌,导致受害蚁群的混乱和瓦解。我觉得我们的大多数疾病很可能都是这样得的。有些时候,滥杀的机制是有免疫作用的,但像鲎的例子中一样,经常是一些更加远古的记忆。我们因一些信号就把自己撕毁成碎片。我们在这些信号面前非常脆弱,比在任何食肉瘦群面前还要脆弱。实际上,我们在受着自身的五角大搂的摆布。大多时候是这样。(第67-68页)
该作者在《水母与蜗牛》一书中也有相关论述:
在细菌的确对寄主的细胞具有毒性和破坏性,如在一些制造外毒素的微生物的情况中那样,对于遭遇的直接性,还是不能不存疑问。白喉杆菌,假如不是由于它的毒素,它在任何意义上都不会是病原体。然而,毒素-细菌的关系必定是极其密切的双向关系。此外,说句公道话,毒素也不是白喉杆菌蓄意制造的。它当然是细菌制造的,但却是受了一种病毒——噬菌体的指使。白喉不单纯是白喉杆菌的感染,它是一种噬菌体的感染。那种噬菌体的平生事业就是感染那种细菌。甚至可以想见,使得噬菌体能够诱使该细菌产生某种毒素的遗传信息,乃是在别处,在同该动物寄主的长期密切关系中获至的。这或许可以解释,毒素跟寄主细胞本身的组成如此酷似。这实在是一种奇怪的关系,其中并没有我们关于传染病曾设想过的那种直来直去的捕食者-猎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很难看出,白喉杆菌能因它有产生重种毒素的能力而在生活中得到什幺好处。棒状杆菌属在人来呼吸道粘膜的表面过得相当好,而制造坏死性的假膜就要冒着杀灭寄主、结束关系的危险。简言之,这样做没什幺道理,看声去更像一场生物学混乱。对它的进化似乎无益。对人类来讲,最有恶意的微生物外毒素,要算肉毒杆菌。这里,毒素的不相干性是没有疑问的。破伤风及其毒素代表着同样意义的事故。不过,这些微生物,像白喉杆菌、还有A组链球菌及其生物毒素,是因为遭到某种噬菌体感染才产生毒素的。在大瘟疫的几个世纪里,微生物和人之间的战争也从不是大规模的事件。那些疾病之所以凶狠肆虐,首先归因于寄主防御机制的凶猛。麻风,像结核病一样,是极具破坏性的疾病,但那破坏主要是免疫性的,是由寄主支配的。梅毒中的主要损害,包括动脉损害,是基于,至少是部分基于针对螺旋体的免疫反应。今天有这幺多传染病得到了控制,剩下的是一系列要紧的疾病。渐趋时毛的叫法是:“退行性疾病”。包括脑脊髓的慢性病,慢性肾炎、关节炎、动脉硬化,以及各种各样由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失调。虽然制约这些疾病的内在机制,基本声还是个迷,但越来越流行的观点是,其中的许多可能是环境影响的结果——我们吃的、呼吸的、或接触的种种。但是,一旦我们关于病理学知道得更多些,事情可能证明,在这些疾病中,组织破坏背后的多数事件是寄主的机制。是由寄主控制的。我们易受伤害,是因为我们过于复杂。我们是各种机制的不同系统。受各种各样微小干扰的影响。那是因粗心而落在机器里的小东西。它们能够最终把原本是协调的细微准确地定了是的相互作用的无尽链环摧折、撬散。(第74-78页)

-----------
三  站在混沌理论的新视角对现代医学应激研究的反思。
通过混沌理论的学习,我们总的收获是知道世界上的物质有简单与复杂二类。
对于简单的物质来讲,对它的作用来自于物质的外部,这个作用会立即在简单物的相应变化中得到一个结果,这个因果关系是快速而直接的同时,这个关系也是用一些简单的物理、化学、数学规律就可理解的、可预测的。用专业术语讲是“线性”的。
而对于复杂物质来讲,一个外力作用一个复杂物质,其实,从空间角度讲,它不是作用于复杂物质的整体,而只是作用于复杂物质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子系统,这个作用,在复杂物质中通过子系统相互作用的网络,经过一段时间后,才会在整体上作出反应。这个反应,与简单物在受到外力时的反应不同,
首先,反应的时间、速度不同。简单物质是立即作出反应,而复杂物质是“长程关联”,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才反应。
第二,反应的内容不同,这个反应中包含的内容有两部分,一部分能看出来与外力的作用有关,而另一部分则是复杂物质内部子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而这一部分,在简单物质与外力的相互作用关系中是没有的。
所以,处理复杂物质与外力相互作用的关系时,要注意两点:
(1)作用与反应之间有时间差。
(2)作用与反应之间,实质内容上不协调、不匹配、不相关。
有了这些认识,我们就会明白,现代医学对应激的研究,是如何陷入了“简单物质”的机械论模式之中,现代医学的应激研究,首先是将生命体看作简单物质,其实这样说也不确切,因为当时现代医学还不知道简单物质与复杂物质的区别,他们只有一种关于简单物质的科学知识,所以,可以说成,现代医学是用简单科学来研究复杂的生命体。
这里所讲的,也就是说怎样用混沌理论来理解应激反应。
(1)是应认识到,应激原作用于机体,必定要作用于机体的某一具体系统、具体器官,这个系统和器官只是复杂有机体整体的一部分,这个具体受到作用的系统和器官一定会立即有一个反应,而我们应该知道这个反应,表现只是这个系统和器官的反应,还不是机体整体的反应,更不是机体整体的最后的反应。
②在应激原与受作用系统器官相互作用之后,也即在受损系统器官作出最初的反应之后,机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各系统、器官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应激研究的重点对象。
③应激的后果,不是哪一个系统器官的具体病变,应该是机体整体的病变。而这个整体病变必将在多个系统器官的功能改变中有所表现。因此,在评价应激反应的最终后果时,绝不能忽视某一具体器官的病变,也不能忽视机体的整体病变。
④关于应激疾病的治疗,现代医学根据机械论的线性逻辑,采取的治疗方针是直接针对受损器官的对症治疗。因为这些治疗没有考虑到机体内复杂网络的相互作用因素,没有考虑到混沌运动的长期相关机制,所以这些治疗往往效果不佳,而采用混沌理论指导后,治疗的重点不应放在最后受损器官的对症治疗方面,而是应放在机体内相互作用网络的调整方面。
⑤小结,由上可知,对于混沌的研究和治疗,都应放在机体内部各系统、器官、组织相互作用的网络上。疾病发生在这个网络上,治疗也必须调整或重建这个网络。

-----------《论坛反应》



大医精诚网 » 现代求索
luoyu520罗愚
来自江苏宜兴金陵男科
发表于 2008-8-2 22:24
馄饨的中医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解释,此其1,其实早看过本文.



大医精诚网 » 现代求索
杨鸿智:
发表于 2008-8-2 22:39
感谢这位网友对<后现代理论医学>的关心!



中国中医论坛 &raquo; 思考中医 &raquo; 三  站在混沌理论的新视角对现代医学应激研究的反思
知易子
Posted: 2008-08-03 12:32
太空洞了



伤寒论坛 &raquo; 中医发展交流版 &raquo; 三 站在混沌理论的新视角对现代医学应激研究的反思。
射水鱼 (射水鱼)
发表于 2008-8-3 12:13
好!应激理论,我喜欢!继续!是成原创?



伤寒论坛 &raquo; 中医发展交流版 &raquo; 三 站在混沌理论的新视角对现代医学应激研究的反思。
封狼居胥
发表于 2008-8-3 12:40
和混沌理论相关性不高



伤寒论坛 &raquo; 中医发展交流版 &raquo; 三 站在混沌理论的新视角对现代医学应激研究的反思。
射水鱼 (射水鱼)
发表于 2008-8-3 12:51
对的,混沌理论相与应激理论不完全重合。1至4点是讲应激理论,而第5点又变成混沌理论,这本身太混沌了。
-----------铁杆中医论坛 &raquo; 呐喊中医 &raquo; 三  站在混沌理论的新视角对现代医学应激研究的反思
Zxyjh
版主
Posted: 2008-08-03 18:50

混沌:古人想象中天地未开辟以前宇宙模糊一团的状态。道教称为“元气状态”《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为物,谓之太一”。王充《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后用以形容模糊隐约的样子:在这浑沌的灯火里,渗入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也形容幼稚糊涂:跟那种浑沌无知的人,真是有理也说不清。
《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
1)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这个解释没有包括国外的用法,也没有概括全现代汉语中混沌的用法。


1.神话中的混沌

《山海经》中较早记述了混沌神话,特别值得认真分析。《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浑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为识歌舞的神鸟。有的本子为“有神焉”,繁体的“鸟”与“焉”写法相近,传抄中可能有差错,但都讲得通。显然,这里“浑敦”指太阳。那么浑沌怎么又与帝江联系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鸿,古音“江”与“鸿”通。而帝鸿即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语•蛇王》中也说:“楚地有蛇王者,状类帝江,无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柜,浑浑而行,所过处草木尽枯。”这段文字把帝江、蛇(龙)、《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联系在一起,决非偶然。

另外,把太阳神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是较合理的。在人类最初的悟性中还有什么能比白天与黑夜、光明与与黑暗、太阳与太阴的对比更明显呢?古人把太阳神称做混沌,就其初义来说,因为只有太阳具有那包纳一切、吞吐一切、涵盖一切的大光芒。敦与浑连用还见于老子《道德经》:“敦兮,其若朴;……混(浑)兮,其若浊。”黄帝与浑沌相联系还有其它许多证据。

2.《庄子》中的混沌

《庄子•应帝王》中的“混沌”影响很大,郝柏林先生曾在英文版《混沌》扉页上引过一句;《湍鉴》(TurbulentMirror)一书在前言中整段引过(用的是华生(Burton Watson)的英译文)。这段文字是:“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对这里的“混沌”大致有三类解释:1)以自然之现象解,如李颐、梁简文帝、成玄英和陆长庚;2)以人之现象解,如林希逸和胡文英;3)以历史之现象解,如宣颖。根据《庄子集解》:“南海是显明之方,故以倏为有;北海是幽暗之域,故以忽为无,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浑沌为非无非有者也。倏:喻有象也;忽:喻无形也;浑沌:无孔窍也,比喻自然。倏、忽取神速为名,浑沌以合和为貌。有无二心,会于非无非有之境,和二偏之心执为一中志,故云待之甚善也。倏、忽二帝,犹怀偏滞,未能和会,尚起学心,妄嫌浑沌之无心,而谓穿凿之有益也。不顺自然,强开耳目,乖浑沌之至淳,顺有无之取舍,是以不终天年,中途夭折,应了老话:为者败之。”

道家思想明显有怀念上古社会的倾向,觉得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这不一定是中国文化独具的性质,奥维德也鼓吹过上古“黄金时代”。不过,中国文化的“恋古情结”实在太严重。儒家上溯到等级森严的西周封建制就满足了,程度不及道家,道家却要回溯到平等的、无知无识的原始集产社会——混沌社会。

3.盘古与混沌

关于盘古和混沌的关系,这方面观点林立,众说纷纭。在民间,开天辟地之说,妇孺皆知,常与“盘古”相联系。《子不语》中将混沌、开辟、盘古联系在一起,并出现多处。
如1)《天壳》:“浑天之说:天地如鸡卵,卵中之黄白未分,是混沌也。卵中之黄白既分,是开辟也。”
 
2)《奉行初次盘古成案》:

“文木知王神灵,跪拜求归。王顾谓侍臣曰:‘取第一次盘古皇帝成案,替他一查。’文木大骇,叩头曰:‘盘古皇帝有几个乎?"王曰:‘天地无始无终,有十二万年,便有一盘古。今来朝天者,已有盘古万万余人,我安能记明数目?但元会运世之说,已被宋朝人邵尧夫说破,可惜历来开辟,总奉行第一次开辟之成案,尚无人说破。故风吹汝来,亦要说破此故,以晓世人耳。’文木不解所谓。”
 
3)《盘古以前天》:“予疑此人是前古天地将混沌时人也。”
 
4)《贾士芳》:“或云贾所遇道人,姓王名紫真,尤有神通。尝烹茶招贾观之,指曰:‘初烹时,茶叶乱浮,清浊不分,此混沌象也。少顷,水在上,叶在下,便是开辟象矣。十二万年,不过如此一霎耳。’”
 
虽然如此,但“盘古”字样,却不见于先秦典籍。在一些学者看来,“盘古”的发音,似乎有些特别,中国有无系统的创世神话,也值得怀疑。鲁迅认为,中国的天地开辟之说,已设想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见。也有的学者说得比较肯定,谭达先认为可以肯定中国汉代以前一定创作流传过优美的天地开辟神话。许多专家共同注意到的一个情况是,盘古可能与“烛龙”有关,烛龙的形象也类似“浑敦”和“黄帝”。

4.上古四大恶兽“混沌”

汉•东方朔《神异经•西芜经》:“昆仑西有兽焉,其状如犬,长毛,四足,似罴(音皮)而无爪,有目而不见,行不开,有两耳而不闻,有人知性,有腹无五藏,有肠直而不旋,食径过。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则往依凭之。名浑沌。”
 也作“混沌”,一种说法称浑沌是象狗或熊一样的动物,人类无法看见它、也无法听见它,它经常咬自己的尾巴并且傻笑;如果遇到高尚的人,浑沌便会大肆施暴;如果遇到恶人,浑沌便会听从他的指挥。
-----------铁杆中医论坛 &raquo; 呐喊中医 &raquo; 三  站在混沌理论的新视角对现代医学应激研究的反思
Zxyjh
版主
Posted: 2008-08-03 18:50

数学中的“混沌”


混沌是指发生在确定性系统中的貌似随机的不规则运动,一个确定性理论描述的系统,其行为却表现为不确定性--不可重复、不可预测,这就是混沌现象。进一步研究表明,混沌是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固有特性,是非线性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牛顿确定性理论能够充分处理的多为线性系统,而线性系统大多是由非线性系统简化来的。因此,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中,混沌是无处不在的。
1972年12月29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E.N.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提出一个貌似荒谬的论断:在巴西一只蝴蝶翅膀的拍打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产生一个龙卷风,并由此提出了天气的不可准确预报性。时至今日,这一论断仍为人津津乐道,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人们对混沌学的浓厚兴趣。今天,伴随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进步,混沌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影响深远、发展迅速的前沿科学。

一般地,如果一个接近实际而没有内在随机性的模型仍然具有貌似随机的行为,就可以称这个真实物理系统是混沌的。一个随时间确定性变化或具有微弱随机性的变化系统,称为动力系统,它的状态可由一个或几个变量数值确定。而一些动力系统中,两个几乎完全一致的状态经过充分长时间后会变得毫无一致,恰如从长序列中随机选取的两个状态那样,这种系统被称为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的依赖性也可作为混沌的一个定义。

与我们通常研究的线性科学不同,混沌学研究的是一种非线性科学,而非线性科学研究似乎总是把人们对“正常”事物“正常”现象的认识转向对“反常”事物“反常”现象的探索。例如,孤波不是周期性振荡的规则传播;“多媒体”技术对信息贮存、压缩、传播、转换和控制过程中遇到大量的“非常规”现象产生所采用的“非常规”的新方法;混沌打破了确定性方程由初始条件严格确定系统未来运动的“常规”,出现所谓各种“奇异吸引子”现象等。

混沌来自于非线性动力系统,而动力系统又描述的是任意随时间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且这样的系统产生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举个例子,生态学家对某物种的长期性态感兴趣,给定一些观察到的或实验得到的变量(如捕食者个数、气候的恶劣性、食物的可获性等等),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群体的增减。如果用Pn表示n代后该物种极限数目的百分比,则著名的“罗杰斯蒂映射”:Pn+1=kP(1-Pn)(其中k是依赖于生态条件的常数,“n+1”是脚标)可以用于在给定Po,k条件下,预报群体数的长期性态。如果将常数k处理成可变的参数k,则当k值增大到一定值后,“罗杰斯蒂映射”所构成的动力系统就进入混沌状态。最常见的气象模型是巨型动力系统的一个例子:温度、气压、风向、速度以及降雨量都是这个系统中随时间变化的变量。洛伦兹(E.N.Lorenz)教授于1963年《大气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决定性的非周期流”一文,阐述了在气候不能精确重演与长期天气预报者无能为力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联系,这就是非周期性与不可预见性之间的关系。洛伦兹在计算机上用他所建立的微分方程模拟气候变化的时候,偶然发现输入的初始条件的极细微的差别,可以引起模拟结果的巨大变化。洛伦兹打了个比喻,即我们在文首提到的关于在南半球巴西某地一只蝴蝶的翅膀的偶然扇动所引起的微小气流,几星期后可能变成席卷北半球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天气的“蝴蝶效应”。

混沌不是偶然的、个别的事件,而是普遍存在于宇宙间各种各样的宏观及微观系统的,万事万物,莫不混沌。混沌也不是独立存在的科学,它与其它各门科学互相促进、互相依靠,由此派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如混沌气象学、混沌经济学、混沌数学等。混沌学不仅极具研究价值,而且有现实应用价值,能直接或间接创造财富。

混沌(Chaos)也作混沌,指确定性系统产生的一种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依赖性的回复性非周期运动。浑沌与分形(fractal)和孤子(soliton)是非线性科学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浑沌理论隶属于非线性科学,只有非线性系统才能产生浑沌运动。据1991年出版的《浑沌文献总目》统计,已收集到与浑沌研究有直接关系的书269部、论文7157篇。到1996年底,还不断有新的浑沌研究成果发表。科学史上只有量子力学的攻坚热情可与之媲美。

现代科学所讲的混沌,其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聚散有法,周行而不殆,回复而不闭。意思是说混沌轨道的运动完全受规律支配,但相空间中轨道运动不会中止,在有限空间中永远运动着,不相交也不闭合。浑沌运动表观上是无序的,产生了类随机性,也称内在随机性。浑沌模型一定程度上更新了传统科学中的周期模型,用浑沌的观点去看原来被视为周期运动的对象,往往有新的理解。80年代中期开始浑沌理论已被用于社会问题研究,如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研究。
大自然并不缺少混沌,现代科学重新发现了混沌。以浑沌理论为标志的非线性科学强调自然的自组织机制,强调看待事物的整体性原则,与古代哲人所说的“前现在浑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常常被后现代主义者看好。
探求浑沌的科学定义,追索浑沌古义,被认为是浑沌语义学、非线性科学史、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研究等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门学问。

古人面对浩渺陌生的宇宙万物与今人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现象,情景大概是一样的。在古代,为捕捉外部世界,几乎所有民族都构造了自己的浑沌自然哲学;今天,为理解宏观复杂性,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并肩奋战,创立了具有革命性的浑沌新科学。这门新科学展示了一幅恢弘的科学世界图景,也暗示了一种新的自然哲学。

从更大的范围看,浑沌研究只是复杂性科学中的一支,新的自然哲学必然建立在整个复杂性科学的基础之上。现在就匆忙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的概括,为时尚早。


混沌其实 是道家对宇宙的认识基本相当于宇宙的开始也就是宇宙汤阶段。
应当说和目前的宇宙学观点完全相同
相同点如下:
1宇宙是突然出现的。[怎么会这样?这就是无中生有,是最彻底的辩证法]
2混沌马上变化[太级生两仪------]
3没有颜色,有大小[开始直径3mm]不是无限小。开始没有分子,分子是以后才有的故无色。
4有存在没有“何处”[宇宙外没有空间自然没有处所]这个 展开讲很麻烦的自己看物理书。
-----------铁杆中医论坛 &raquo; 呐喊中医 &raquo; 三  站在混沌理论的新视角对现代医学应激研究的反思
Zxyjh
版主
Posted: 2008-08-03 18:50

混沌

一,物理学“混沌”

混沌是指发生在确定性系统中的貌似随机的不规则运动,一个确定性理论描述的系统,其行为却表现为不确定性一不可重复、不可预测,这就是混沌现象。进一步研究表明,混沌是非线性动力系统的固有特性,是非线性系统普遍存在的现象。牛顿确定性理论能够充美处理的多为线性系统,而线性系统大多是由非线性系统简化来的。因此,在现实生活和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中,混沌是无处不在的。

1972年12月29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E.N.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提出一个貌似荒谬的论断:在巴西一只蝴蝶翅膀的拍打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产生一个陆龙卷,并由此提出了天气的不可准确预报性。时至今日,这一论断仍为人津津乐道,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人们对混沌学的浓厚兴趣。今天,伴随计算机等技术的飞速进步,混沌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影响深远、发展迅速的前沿科学。

一般地,如果一个接近实际而没有内在随机性的模型仍然具有貌似随机的行为,就可以称这个真实物理系统是混沌的。一个随时间确定性变化或具有微弱随机性的变化系统,称为动力系统,它的状态可由一个或几个变量数值确定。而一些动力系统中,两个几乎完全一致的状态经过充分长时间后会变得毫无一致,恰如从长序列中随机选取的两个状态那样,这种系统被称为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而对初始条件的敏感的依赖性也可作为一个混沌的定义。

与我们通常研究的线性科学不同,混沌学研究的是一种非线性科学,而非线性科学研究似乎总是把人们对“ 正常”事物“正常”现象的认识转向对“反常”事物“反常”现象的探索。例如,孤波不是周期性振荡的规则传播;“多媒体”技术对信息贮存、压缩、传播、转换和控制过程中遇到大量的“非常规”现象产生所采用的“非常规”的新方法;混沌打破了确定性方程由初始条件严格确定系统未来运动的“常规”,出现所谓各种 “奇异吸引子”现象等。

混沌来自于非线性动力系统,而动力系统又描述的是任意随时间发展变化的过程,并且这样的系统产生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举个例子,生态学家对某物种的长期性态感兴趣,给定一些观察到的或实验得到的变量(如捕食者个数、气候的恶劣性、食物的可获性等等),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群体的增减。如果用 Pn表示n代后该物种极限数目的百分比,则著名的“罗杰斯蒂映射”:Pn+1=kP(1-Pn(k是依赖于生态条件的常数)可以用于在给定Po,k 条件下,预报群体数的长期性态。如果将常数k处理成可变的参数k,则当k值增大到一定值后, “罗杰斯蒂映射”所构成的动力系统就进入混沌状态。最常见的气象模型是巨型动力系统的一个例子:温度、气压、风向、速度以及降雨量都是这个系统中随时间变化的变量。洛伦兹(E.N.Lorenz)教授于1963年《大气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决定性的非周期流”一文,阐述了在气候不能精确重演与长期天气预报者无能为力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联系,这就是非周期性与不可预见性之间的关系。洛伦兹在计算机上用他所建立的微分方程模拟气候变化的时候,偶然发现输入的初始条件的极细微的差别,可以引起模拟结果的巨大变化。洛伦兹打了个比喻,即我们在文首提到的关于在南半球巴西某地一只蝴蝶的翅膀的偶然扇动所引起的微小气流,几星期后可能变成席卷北半球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就是天气的 “蝴蝶效应”。

混沌不是偶然的、个别的事件,而是普遍存在于宇宙间各种各样的宏观及微观系统的,万事万物,莫不混沌。混沌也不是独立存在的科学,它与其它各门科学互相促进、互相依靠,由此派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如混沌气象学、混沌经济学、混沌数学等。混沌学不仅极具研究价值,而且有现实应用价值,能直接或间接创造财富。混沌(Chaos)

浑沌也作混沌,指确定性系统产生的一种对初始条件具有敏感依赖性的回复性非周期运动。浑沌与分形(fractal)和孤子(soliton)是非线性科学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浑沌理论隶属于非线性科学,只有非线性系统才能产生浑沌运动。据1991年出版的《浑沌文献总目》统计,已收集到与浑沌研究有直接关系的书269部、论文7157篇。到1996年底,还不断有新的浑沌研究成果发表。科学史上只有量子力学的攻坚热情可与之媲美。

现代科学所讲的浑沌,其基本含义可以概括为:聚散有法,周行而不殆,回复而不闭。意思是说浑沌轨道的运动完全受规律支配,但相空间中轨道运动不会中止,在有限空间中永远运动着,不相交也不闭合。浑沌运动表观上是无序的,产生了类随机性,也称内在随机性。浑沌模型一定程度上更新了传统科学中的周期模型,用浑沌的观点去看原来被视为周期运动的对象,往往有新的理解。80年代中期开始浑沌理论已被用于社会问题研究,如经济学、社会学和哲学研究。

大自然并不缺少浑沌,现代科学重新发现了浑沌。以浑沌理论为标志的非线性科学强调自然的自组织机制,强调看待事物的整体性原则,与古代哲人所说的“前现在浑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常常被后现代主义者看好。

探求浑沌的科学定义,追索浑沌古义,被认为是浑沌语义学、非线性科学史、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研究等必须认真对待的一门学问。

古人面对浩渺陌生的宇宙万物与今人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现象,情景大概是一样的。在古代,为捕捉外部世界,几乎所有民族都构造了自己的浑沌自然哲学;今天,为理解宏观复杂性,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并肩奋战,创立了具有革命性的浑沌新科学。这门新科学展示了一幅恢弘的科学世界图景,也暗示了一种新的自然哲学。
-----------铁杆中医论坛 &raquo; 呐喊中医 &raquo; 三  站在混沌理论的新视角对现代医学应激研究的反思
Zxyjh
版主
Posted: 2008-08-03 18:50

从更大的范围看,浑沌研究只是复杂性科学中的一支,新的自然哲学必然建立在整个复杂性科学的基础之上。现在就匆忙从整体上进行全面的概括,为时尚早。

《现代汉语词典》 没有“ 浑沌”条,只有“混沌”条,释义有两项:1)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这个解释没有包括国外的用法,也没有概括全现代汉语中混沌(浑沌)的用法。

一个词的“义项”随着时间的推移,主要发生两种形式的变化:1)扩展与收缩;2)转换。浑沌一词也不例外。粗略看来,在现代汉语中,“浑沌”(混沌)主要有如下四种含义:(1)混乱(贬义);(2)混合、中介;(3)自然,淳朴,未分化(褒义或中性),不懂事;(4)朦胧,模糊,糊涂。

浑沌一词在英文、法文、德文中都写作chaos,在俄文中写作xaoc, 均源自希腊文ΧΑΟ∑。查辞典和百科全书会发现在西文里关于浑沌的释义一般可追溯到农民诗人赫西俄德(Hesiod)所著的《神谱》(Theogony)。赫西俄德对卡俄斯(即浑沌)的描述影响深远。亚里士多德曾以十分简洁的口吻肯定了《神谱》的看法:“赫西俄德在提出‘原始浑沌’时所说的话看来是对的。他说:‘万物之先有浑沌,然后才产生了宽胸的大地’。”

可以肯定的是,诸神中卡俄斯(浑沌)资格最老,该亚、塔尔塔洛斯和厄罗斯三位次之。但这两级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诗人赫西俄德好象故意保持沉默,他只说了两者的先后,确实未言及由浑沌生出那三个神。

起初天与地怎样从浑沌中出现,其细节恐怕不是一般的神话所能描述的,实际上迄今这仍是一个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或极富吸引力的哲学问题。或者问题本身就提错了。赫西俄德虽没说浑沌产生了大地、地狱和爱情,但从上下文可以逻辑地推出他是这样认为的。历史上多数人也正是这样理解的。

古罗马诗人奥维德(Publius Ovidius Naso, 前43-约后17)所著描写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的代表作《变形记》(Metamorphosis),发挥了赫西俄德对浑沌的描写。“天地未形,笼罩一切、充塞寰宇者,实为一相,今名之曰浑沌。其象未化,无形聚集;为自然之种,杂沓不谐,然燥居于一所。” 在这里浑沌被描写成天地未开辟时横贯宇宙的东西,类似于《神谱》,但比其具体得多。 黑格尔看样子不大赞成古希腊的浑沌观念。他在《小逻辑•本质论》第128小节中专门分析了古希腊的浑沌神话。
-----------铁杆中医论坛 &raquo; 呐喊中医 &raquo; 三  站在混沌理论的新视角对现代医学应激研究的反思
Zxyjh
版主
Posted: 2008-08-03 18:50

浑沌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的用法并不像在其他民族文化中那样常常只有贬义。相反,中国人常把浑沌作褒义词使用,用以表达某种令人神往的美学境界或体道致知的精神状态。这与历史上的中国神话、中国哲学有很大关系,最终与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辞源》收有“混沌”、“混芒”、“浑沌”、“浑沦”、“浑敦”等条。

浑沌(混沌)在汉语中有多种变音,如昆仑、馄饨、糊涂、囫囵、温敦、混蛋、葫芦等。在考察浑沌意义问题时不能只从字面上看在哪以及怎样用浑沌的,还要联系与它同义或近义的词汇。不过,也没必要囊括一切。

《山海经》中较早记述了浑沌神话,特别值得认真分析。《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浑敦即浑沌,浑沌的形象为识歌舞的神鸟。有的本子为“有神焉”,繁体的“鸟”与“焉”写法相近,传抄中可能有差错,但都讲得通。显然,这里“浑敦”指太阳。?? 那么浑沌怎么又与帝江联系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鸿,古音“江”与“鸿”通。而帝鸿即黄帝——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语•蛇王》中也说:“楚地有蛇王者,状类帝江,无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柜,浑浑而行,所过处草木尽枯。”这段文字把帝江、蛇(龙)、《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见下文)联系在一起,决非偶然。

另外,把太阳神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是较合理的。在人类最初的悟性中还有什么能比白天与黑夜、光明与与黑暗、太阳与太阴的对比更明显呢?古人把太阳神称做浑沌,就其初义来说,因为只有太阳具有那包纳一切、吞吐一切、涵盖一切的大光芒。敦与浑连用还见于老子《道德经》:“敦兮,其若朴;……混(浑)兮,其若浊。”黄帝与浑沌相联系还有其它许多证据。

《庄子•应帝王》中的“浑沌”影响很大,郝柏林先生曾在英文版《混沌》扉页上引过一句;《湍鉴》(Turbulent Mirror)一书在前言中整段引过(用的是华生(Burton Watson)的英译文)。这段文字是:“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对这里的“浑沌”大致有三类解释:1)以自然之现象解,如李颐、梁简文帝、成玄英和陆长庚;2)以人之现象解,如林希逸和胡文英;3)以历史之现象解,如宣颖。根据《庄子集解》:南海是显明之方,故以倏为有;北海是幽暗之域,故以忽为无,中央既非北非南,故以浑沌为非无非有者也。倏:喻有象也;忽:喻无形也;浑沌:无孔窍也,比喻自然。倏、忽取神速为名,浑沌以合和为貌。有无二心,会于非无非有之境,和二偏之心执为一中志,故云待之甚善也。倏、忽二帝,犹怀偏滞,未能和会,尚起学心,妄嫌浑沌之无心,而谓穿凿之有益也。不顺自然,强开耳目,乖浑沌之至淳,顺有无之取舍,是以不终天年,中途夭折,应了老话:为者败之。

道家思想明显有怀念上古社会的倾向,觉得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这不一定是中国文化独具的性质,奥维德也鼓吹过上古“黄金时代”。不过,中国文化的“恋古情结”实在太严重。儒家上溯到等级森严的西周封建制就满足了,程度不及道家,道家却要回溯到平等的、无知无识的原始集产社会——浑沌社会。

盘古与浑沌是什么关系?二者等价还是彼此独立?盘古神话是中国固有的还是从异国输入的?可以说这方面观点林立,众说纷纭。 在民间,开天辟地之说,妇孺皆知,常与“盘古”相联系。《子不语》中将混沌、开辟、盘古联系在一起,并出现多处。如1)《天壳》:“浑天之说:天地如鸡卵,卵中之黄白未分,是混沌也。卵中之黄白既分,是开辟也。”2)《奉行初次盘古成案》:“文木知王神灵,跪拜求归。王顾谓侍臣曰:‘取第一次盘古皇帝成案,替他一查。’文木大骇,叩头曰:‘盘古皇帝有几个乎?"王曰:‘天地无始无终,有十二万年,便有一盘古。今来朝天者,已有盘古万万余人,我安能记明数目?但元会运世之说,已被宋朝人邵尧夫说破,可惜历来开辟,总奉行第一次开辟之成案,尚无人说破。故风吹汝来,亦要说破此故,以晓世人耳。’文木不解所谓。”3)《盘古以前天》:“予疑此人是前古天地将混沌时人也。”4)《贾士芳》:“或云贾所遇道人,姓王名紫真,尤有神通。尝烹茶招贾观之,指曰:‘初烹时,茶叶乱浮,清浊不分,此混沌象也。少顷,水在上,叶在下,便是开辟象矣。十二万年,不过如此一霎耳。’”

虽然如此,但“盘古”字样,却不见于先秦典籍。在一些学者看来,“盘古”的发音,似乎有些特别,中国有无系统的创世神话,也值得怀疑。鲁迅认为,中国的天地开辟之说,已设想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见。也有的学者说得比较肯定,谭达先认为可以肯定中国汉代以前一定创作流传过优美的天地开辟神话。许多专家共同注意到的一个情况是,盘古可能与“烛龙”有关,烛龙的形象也类似“浑敦”和“黄帝”。

希伯来民族的悠久文化,通过《圣经》及相关的宗教影响了整个近、现代西方社会的法律、政治和科学观念。认真考察《圣经》对浑沌的看法,对于研究当今基础科学领域兴起浑沌热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浑沌的自然哲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圣经》对浑沌的描述最主要出现在《创世纪》中,后面的《约伯记》、《以赛亚书》、《耶利米书》以及《圣经•新约》中的《约翰一书》对浑沌的诸多讨论都与此相关。

在《旧约》中浑沌写作tohu(英文意思是 confusion, vain ),常与bohu(英文意思是void)连用,写作tohuwabohu,希腊文写作χαοσ,英文译本有多种译法,通常译作chaos。

《圣经》作者试图以一种体系化的神学宇宙论阐明世界的发生过程,这个过程是,在非终极的意义上,上帝与原始浑沌共同存在,然后在某一时刻,上帝决意创造我们当今的世界,于是上帝从混乱(disorder)中带来秩序(order)。不管原始“浑沌”是否为上帝所造, "秩序”肯定为上帝所造,造物主常常也就是“秩序”的化身。“造物主的圣旨宣告之前,浑沌物质的精确状态到底怎样,不可能说清楚。但是,不久后上帝之灵掠过水面,一个美丽、有秩序的世界立即涌现出来。”

既然秩序是上帝后天创造的,它就具有某种脆弱性,有序化的宇宙时时刻刻面临重返创世以前浑沌状态的危险。一旦人违“约”,对抗上帝的旨意,恐怖就将降临。
《圣经•旧约》创世故事关于“浑沌”的描写至少表达了三个涵义:

(1)诸天(the heavens)与大地(the earth)是对立的,虽然按照圣经的说法它们都是上帝(神)创造的。诸天是神与天使的居所;大地则是犯有原罪的子民的住处,也是破坏上帝与人所立之“约”的种种罪恶的发祥地。

(2)浑沌是“无形”、“空虚”、“无秩序”,与“有形”、“充实”、“秩序”相反。《圣经》英译文常写作“without any order"(无任何秩序)、“a place ofdisorder"(无序之所)、 "the state of formless, of utter disorder and confusion"(无形、极端无序和混乱的状态)、“the condition of emptiness, unreality, anddesolation "(空虚、无实在性、荒芜的境况)、“a meaningless existence"(无意义的存在);

(3)浑沌是早期曾经存在过的一种实在, 或许永久存在下去,但它与上帝高尚的旨意不吻合。

《创世纪》并没有明确说浑沌是上帝创造的,按照逻辑推理,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是,上帝是在某种“原初基础”之上开始创世工程的,原初基础是未分化的混合物,即浑沌;另一种是,当初只有精神性的上帝之灵,物质性的天与地皆为后来神的偶然创造或必然创造。可以看出,创世说包含着许多矛盾,一方面上帝创造世界是使它有秩序,把人安排在显赫的地位上,让其生养众多,代上帝管理地上的万物,一切均按造上帝的规划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上帝容忍了反对面的存在,人犯有原罪,谋杀亲生弟兄,亵渎耶和华神,崇拜偶象等等。或许他特意创造了对立面,以使世界之运行丰富多采?也可能是上帝威力不够,不足以消灭他所憎恶的无序、浑沌和罪恶。但上帝是全能的,这种可能虽从道理上说是极有可能的,但从宗教的角度看却是不能容许的。

从大尺度看,在《圣经》反映的一神教之前可能存在多神教,那时诸神的秉性显然可以不同或对立。当时耶和华神或许只是诸神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由于人们的倾向,光明、伟大的属性逐渐归功于耶和华神,而耶和华的使命就变成了与恶势力作斗争。在多神向一神的“蒸馏”过程中,关于世界上二元性事物的起源问题变得麻烦起来,《创世纪》虽经数次加工,仍漏出破绽。夏娃受蛇的引诱偷吃了辨善恶之果,那么蛇又受谁引诱呢,它的罪恶从哪里来?夏娃与蛇岂不都是上帝所造?该隐刺杀亚伯,雅各窃取长子名分,罪又出自谁手呢?
-----------铁杆中医论坛 &raquo; 呐喊中医 &raquo; 三  站在混沌理论的新视角对现代医学应激研究的反思
Zxyjh
版主
Posted: 2008-08-03 18:50

上帝从“空虚浑沌”中创造世界,使宇宙有序化了,但上帝与混乱的斗争并不是一次一劳永逸的事件。大洪水、撒旦、折磨基督的人,也都表明浑沌不断地伸出头颅与上帝的有序化旨意相对抗。如果说只有一个上帝,上帝实际上自己与自己战斗!然而,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圣经•旧约》的上帝不过是希伯来人(犹太人、以色列人的上帝。在旧约中,耶和华主张血洗仇敌,他只保佑信奉他的以色列人,对于背叛他的人、外邦异教徒,从来不含糊,主张坚决打击,这与新约中仁义、博爱的上帝截然不同。《圣经•旧约》不止一次公开说,上帝是“嫉妒的神”。用圣经中的话说,旧约的处世原则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新约则是,“当有人打了你的左嘴巴,你要立即伸过去右嘴巴”。所以,对于一部经过多人之手加工过的宗教与历史混杂的著作,不要指望处处讲得通,更不能天真地相信创世故事。圣经对浑沌的复杂看法,也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分析,搞得水落石出。宗教界关于许多基本问题实际上一直是争论不休的。

《圣经•创世纪》第一章来源于两个不同的古代文献,一个是公元前10世纪,一个是公元前6世纪。后者描述宇宙创生时的浑沌,用了tohu (tehom)这个希伯来词,直译相当于“the deep",tohu与巴比伦史诗《恩努马?舶?利希》(Enumaelish)中的大海女神提阿马特(Tiamat)有关。不过,除了共同的闪族背景外,巴比伦文献与希伯来文献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创世纪中的两个不同文献的差别也不必过分强调,确切说,它们都是早期人们用于解释自然现象的,同一个民族完全可以创造出两套或多套创世神话,尽管从现代意义上看,它们既不符合科学也不符合历史。巴比伦神话与希伯来神话之间即使有继承关系,也难以考证清楚,因为希伯来一神教特色非常突出,与巴比伦多神教相去甚远。希腊神话可能受到过埃及神话、巴比伦神话的影响;希伯来神话则受到过多种神话的影响。

苏美尔神话也许是已知的最早的神话,它认为世界始于一场充满生机的洪水,从中出现了宇宙的轮廓,那时天(An,Anu,Anum)与地(Ki)连在一起。天(An)与地(Ki)的儿子恩利尔(Enlil)将他们最终分开。美所不达米亚的闪族居民,包括巴比伦人,采纳了早期苏美尔人的神话,并作了发展。在巴比伦创世史诗(Epic ofCreation)中,原始洪水是两个人,男的叫阿卜苏(Apsu),淡水之义;女的叫提阿马特,咸水之义。阿卜苏与提阿马特被他们的后代马尔杜克(Marduk)杀死,马尔杜克利用提阿马特的身躯创造了天空和大地。人类则从提阿马特的第二个丈夫京古(Kingu)的血液中产生出来。这个神话或许影响了希伯来人的创世纪中的故事。

在埃及,创世神话有若干种,不论在哪一种体系里,世界都起源于水。据日城文献,从洪水中涌现出一个山丘,山上坐着Atum,也说此山丘就是Atum,他从中创造了空气(女性)和水气(男性),他们又创造了大地(男性)和天空(女性)。起初天、地连在一起,直至阳光将他们分开。

前已详述赫西俄德的希腊神话,其实,希腊神话也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按照荷马的意见;浑沌是洪水和深深的黑暗。Oceanus(淡水)和 Tethy(咸水)是诸神之父。因为Chaos、Oceanus、Erebus、Tartarus这些名字密切相关,可以互换。每一个似乎都是原始“浑沌妖魔”(chaos-demon)的一种名字。在通常的说法中,是普罗米休斯(Prometheus)用有水汽的泥土创造了男人,之后神创造了第一个女人潘多拉(Pandora),她给人间带来了邪恶。罗马人接受了希腊的神话,这可从奥维德的《变形记》看出,他受斯多葛思想的影响,讲述过浑沌分成了四种元素:以太、空气、泥土和水,由这四种元素形成了天空、陆地、海洋和万物。

在斯堪的那维亚创世神话中,当初只有吉南盖盖普(Ginnungagap)(裂着大口的虚空,浑沌),后来耶米尔(Ymir,原始的男人)和奥杜姆拉(Audhumla)出现于Muspellsheim之热和Niflheim之冷之间。耶米尔与奥杜姆拉化育出Buri,即Odin的祖父,在其兄弟Vili和Ve的合谋下,Odin杀死了耶米尔,用耶米尔的躯体创造出大地、海洋和天空。众神用Muspellsheim的余烬和火花创造了天体,并使其各就各位。英文词“beginning"从词源学上看,与古英语“onginnan"及古斯勘的那维亚语“gina"有关,并且两者都与宇宙起源说的“Ginnungagap"神话意象有显见的联系。《圣经》第一句是否与此北欧神话有关,就不得而知了。

在波利尼西亚的毛利神话中,世界始于黑暗和水,那时神艾欧(Io)业已存在,艾欧发布圣言,产生光、天空、大地和海洋。在另一种毛利神话中,天和地相连于黑暗中,他们的孩子包含在其中,后来才有一个孩子将父母分开。

在印度神话中,根据《摩奴法典》,当初宇宙沉浸在黑暗中,本体神(Atman)出现,他首先创造了水,在水中播下一粒种子。种子变成金色的卵,大梵天(Brahma)生于中,最后由他创造了世界。Brahma在印度神话中完成世界的“创造”,此外还有世界的“维持”和“毁灭”,分别由毗湿奴(Vishnu)和湿婆(Shiva)掌管 ,毗湿奴代表秩序,湿婆代表混乱。

浑沌一般与第一代神中的某个神相对应,也有的与第二、第三代神中的某个神对应。前者的浑沌是“原始浑沌”;后者的浑沌是“日常浑沌”和“终极浑沌”。在古代,较突出的是前者;在近、现代,特别是近现代科学中,较突出的是后者。热力学讲到了终极浑沌;非线性动力学讲到了日常浑沌。

混沌这一形象,最早见于《庄子•应帝王》,讲南海天帝悠与北海天帝忽到中央天帝浑沌那里做客,为报答浑沌的热情招待,就商量着说,大家都有眼耳口鼻,用来看听吃闻,浑沌却没有,不如给他凿几个出来。于是他们每天凿一窍,七窍凿成,浑沌也死掉了。当然,这个浑沌看上去和游戏里那个关系不大。
  
游戏里的混沌取材于《山海经•西次三经》,里面说到:“天山有神鸟,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混沌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起音读鸿)也。”按着这个描述做出来,也就成了我们看到的那个长脚长翅膀的大肉球了。《史记•五帝本纪》云:“帝鸿,黄帝也。”《春秋传》则云:“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混沌。”这些记载大多互相矛盾,由此可知古书不可信。
  
最可笑的还属《神异经•西荒经》里的记载,说混沌像狗又像熊,有眼不能看,有耳不能听,遇上有德行的人,它就使着蛮力去撞,遇上恶人,却会摇头摆尾的去讨好。平常没事的时候,它还会咬着自己的尾巴,仰面朝天的躺在地上边打转边发出口桀口桀口桀的怪笑。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