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嗅觉再深入认识中药药性
[关键词] 气味 口味 气味波 嗅觉
[摘要]
中药以四性五味定药性,四性是天人合一理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五味是人的味觉对物质的感受,人可以接受一切口味,适度的味是人体所需要的,过度则伤身,过犹不及。
植物和微生物皆呼吸,也皆有嗅觉,嗅觉是识别客观事物的主要器官,人的嗅觉丧失过半,人识别客观事物主要靠眼、耳、身、口和知识,嗅觉退居次要位置,而动植物和微生物则以嗅觉为主。
气味是物质(包括生命体)的最重要的外部特征,最能代表事物的本质。
生命体能感知气味又能释放气味,在特定情况下是有目的有控制地释放特殊气味,作为一种信息与同物种和非同种进行交流,接受气味和有意识地释放气味是生物三界的共同语言。
植物产生的初生代谢物是维系自身生长和繁衍的基本物质,而次生代谢物则是植物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主要作用是防虫害、病害、毒物、气候、酸碱、雨量等。中药材中的补药用的是初生代谢物,治疗性药物则是次生代谢物即药材的有效成份。
次生代谢物是有特殊气味的物质,用气味定药性就可以找到化解毒物、杀灭微生物的药材,也可以找到防虫害、病害的无毒农药,还能找到防腐剂和消毒剂、空气解毒剂,所以用气味给中药定性就可以与免疫学、微生物学和毒理学接轨,使中药加速现代化,也是中西药结合的捷径。
传说,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三十毒。
中药用四性五味定药性已经承袭数千年,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随着化学和微生物学的相继建立,人们对病因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化学制药的出现,传统中药面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二十世纪许多国家的传统医学逐渐被淘汰,唯有医药功底深厚的中国未被淘汰,但已经不再是医学的主流。表现在中西医的人数对比或是中西药的需求量对比,西医药占绝对优势。到了二十世纪晚期,人们意识到抗生素易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的致命弱点之后特别是抗生素对病毒无能为力,植物药热又在全世界范围内升温,人们开始从天然药物中寻找对付细菌病毒的新药源,但收效甚微,原因何在呢?西方国家使用的是研究化学药物的方法,视野从细菌转向了植物。中国对植物药的研究从四性五味转移到有效成份方面来,未能取得重大突破。
为什么几百年来中药研究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呢?中医以五味定药性重在补养,以四性定药性重在内环境,使之不利于微生物在体内存活和繁衍,二者都是以防御为主的被动仗。笔者主张不仅以口味定药性,还应以气味定药性,气味与口味的差别和优劣何在呢?
口味说明了喜欢吃什么,将它扩大到生物界,就是哪种生物吃哪种生物的问题即食物链。将植物看作是给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的食物,将人和动物也看作是给微生物提供的食物,微生物是钻进牛魔王肚子里的孙悟空,它腐蚀破坏人的细胞,分解后食之。
气味说明了谁都不让谁吃,植物不让动物和微生物吃,动物不让异类动物和微生物吃,微生物不让异类微生物吃,也不让动物和植物吃,这就是反食物链问题,就是相克。
反食物链是什么呢?一句话概括之——谁都不让谁吃,具体表现形式是:
微生物产生内毒素和外毒素,外毒素的主要作用是抢占地盘,某种细菌一旦在某处占据优势(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其它细菌就不能在此范围内存活,还能抵御动物的免疫细胞对它的吞噬,同时它又是侵蚀动植物细胞的物质。
植物产生次生代谢物也是防动物和微生物吃掉的化学武器,植物的初生代谢物也会和次生代谢物结合成生物甙,使初生代谢物变成不易被消化吸收的有毒物。
动物产毒主要是为了防御,它们的逃避能力弱,产毒用于进攻者也是因为它们的追捕能力差。
中药材中植物性品种占80%以上,所以笔者以气味为特征研究中药药性的重点放在植物上。抗生素是巧妙地利用了细菌间的拮抗作用,简称以菌制菌。笔者发明的敏芝异味消是以植物制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和类病毒),将植物的次生代谢物和生物甙看作是植物的免疫物质。
以四性定药性将治疗药物定在苦寒药材上,笔者以气味定药性将治疗药物定在了芳香药材上,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异。芳香植物的杀菌力最强是笔者的主要观点,从芳香植物中寻找杀菌、解毒药材使笔者取得了突破,建立了气味医学这一全新观念。嗅觉辨毒,气味是生物界的共同语言,气味致病又治病,植物依天又医天,植物产生气味物质并有目的地释放气味是为了解毒、防虫和杀菌,这是气味医学的主要论点。
以口味定药性找到了扶正祛邪药物,以气味定药性找到了祛邪扶正药物,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西方医学也是利用了生物的相克理论找到了以菌制菌的法宝,利用不同细菌间拮抗作用发明了抗生素,取得了极大成功。但是,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原因是细菌和病毒的取食方式不同,细菌在动植物的组织细胞外腐蚀细胞,分解后吸收。病毒是进入细胞内搞破坏,破坏入侵细胞的基因编码,借尸还魂,这种差异使抗生素无能为力。西方医学也试图从植物中找到对付细菌病毒的有效成份,但是没有理论指导劳而无功。
笔者从研究汉代防腐技术出发为开端,利用气味医学原理以芳香药物为主制成酒剂,可以有效杀灭细菌、病毒和芽胞,还意外发现它能消除各种怪异气味,这些怪异气味来自尸腐胺、氨、硫化物、烷烃类和多种有机溶剂,全是有毒物质。这是继消毒剂和抗生素之后的重大发现,中药的解毒作用历代只研究到解食品和药物之毒,对化工产品的解毒在国际国内都是空白,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笔者一家人研究中草药的灭菌解毒机理,消磨了十几个寒暑,自1975年到1992年,新奇的药物才得以批准问世,定名为敏芝异味消,应用范围局限于食品的防腐和除异味,其新药理论发表在1994年2月11日《中国科学报》的专版——1993年我国基础理论科学的回顾与展望,文章的题目是“气味学及其应用”。这是中国第一次提出气味学。
生物产毒是它的防御武器,微生物和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要能吃掉植物就必须有解毒本领,产生消化酶也是解毒本领之一。防吃和要吃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产毒与解毒的过程,是推动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动力,人们研究中药首先要了解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界的生存斗争。我们可以从某种植物中找到杀虫剂和杀菌剂,同样也可以了解动物为什么不吃哪些植物,哪些植物防腐性能好,总之一句话,要找到生物三界的相生相克关系,这本来就是中西医学研究一贯遵循的原则,消毒解毒药物敏芝异味消的出现就是遵循这一原则而取得成功的。几千年来,植物解毒剂、植物消毒剂与植物抗生素没有出现,原因在于人们忽略了气味和嗅觉在生存斗争中的特殊重要地位。笔者抓住了植物的气味特征,不仅在药物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而且还找到了抗生素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的根源所在,其奥妙在于生物的嗅觉能感知气味,但不能分辨混合气味,说得更明确些,将多种气味混合在一起,嗅觉能感知它,但不能分辨清楚是哪些物质气味的混合。生物对单纯毒物容易产生适应性,对复合毒物不能产生适应性,生物产生的防御性毒物都是复合毒物,比如植物产生的生物碱是防虫、防菌的主要一类物质,不同的植物产生的生物碱都不相同,同一植物产生的生物碱其化学成份也不单一,
黄连碱是27种化学结构很相近的碱类,而夹竹
桃碱竟有72种,动物的一种消化酶只能分解一种物质,所以昆虫能吃的植物是有限的。大熊
猫仅吃竹子和
甘蔗,所以它是进化程度低的动物,称为活化石。杂食动物吃植物性食物和动物性食物,说明它产生消化酶的种类多也就是解毒能力强,是进化程度最高的物种。
笔者在广泛地考察了植物和动物之后,总结出了嗅觉在生命中的地位,提出了植物的气味语言和动物嗅觉的功能。气味学把植物气味信号定名为五种“气味语言”,即:
1.邀请语言:花香引诱昆虫传粉,瓜果成熟后的芳香邀请鸟兽吃它为其播种;
2.警告语言:植物平时散发的气味,不让动物和微生物伤害它,意思是“我有毒”;
3.驱赶语言:当动物接触它或伤害它时,它散发出比平时更浓烈的气味,以赶走它们;
4.呼救语言:有些植物,当使用驱赶语言无效时,就发出求救语言,通知邻近的同种植物帮助它;
5.应答语言:邻近植物接到求救气味时,在自身未遭虫灾时也发出驱赶语言(气味),帮助受害者驱赶敌人。
动物的嗅觉功能和对气味的利用有:觅食与辨毒;求偶;划疆界与记路线;识别亲族;释放毒气进攻与御敌。
中医讲的四性五味中的五味是人用舌头品尝药物的感受,味觉的主要功能是辨别营养,人的脏器喜欢哪种口味中医学中讲得非常明白,这里不作赘述。各种口味只要在一定强度范围内人都能够接受,苦辣酸咸过度则拒食。这些口味的物质是否有毒靠味觉则不能辨别,只有嗅觉才能鉴别毒,所以鼻腔的开口在口的上方,人和动物进食以前先闻到味,嗅味生厌的食物皆有毒,比如臭肉、馊饭没人会吃,而芳香扑鼻的食物令人馋涎欲滴,胃液大量分泌,这就是嗅觉与味觉功能的分野。以味觉辨药性旨在滋补,以扶正而祛邪,这是中药的优势所在,以气味辨药性重在祛邪,以祛邪而扶正。中药能治感染性疾病,对病毒感染有显效,但是对中药的杀病毒机理没有系统性研究,因为用五味定药性不如以气味定药性准确。芳香类药物是杀病毒效果最强的药物。笔者对芳香类药物进行深入研究和筛选之后用十几味芳香药物制成敏芝异味消,对该药做了体外杀灭乙肝病毒、
艾滋病病毒、冠状病毒试验,达到了高效消毒剂效果,用它内服治疗病毒性
感冒、乙肝、艾滋病以及肠道、呼吸道病毒感染有理想的效果,而现代中药药性研究将苦寒类中药作为抗感染的首选药物,这就是用五味定药性造成的误导。笔者认为:
1.药味甘淡者为滋补药,成份以
淀粉(包括糖)脂肪、蛋白质为主,兼有香味者有杀菌作用,香味愈浓杀菌力愈强;
2.味辛,嗅之有刺鼻香味者杀菌力最强且广谱;
3.味苦,嗅之有刺激臭味者能杀虫、杀菌、抑菌,多有毒性;
4.味苦涩,嗅之有酸香味,杀虫力强,亦能杀菌,有毒,但能解化学毒物之毒;
5.凡难腐的草木皆有芳香,必灭菌;
6.凡虫害少的草木味必怪异;
7.人厌恶的气味必有毒,莫近之;
8.苦味浓烈的药杀菌力强,有误解,芳香药中亦多杀菌成份;
9.以毒解毒,失之偏废,无毒物亦能解毒;
10.多药配伍,方能增强杀菌效果;
11.咸味,以
氯化钠为主的无机盐类,钾盐和钠盐维持人体电解质平衡调节细胞内水的含量。其它金属盐咸而苦,对动物是有害的。可能是因为动物是从海洋中进入陆地的,海水中的咸味主要是氯化钠,生存环境使它形成对氯化钠的依赖。中药中咸味药指的就是肉类;
12.酸性物质有助食物分解,水果和饮料的酸味是人们所喜欢的,利于维持人体酸碱平衡。
中医理论将五味与五脏联系起来,用五形金、木、水、火、土相对应来表示相生相克关系很形象,符合辨证法。气味与口味大不相同,气味种类太多,但大致可以分为求偶素、授粉引诱素(花香,虫媒植物给昆虫的信号)、播种引诱素(被子植物的成熟瓜果给鸟兽的信号)、食欲引诱素(饭菜、肉食的香味)、驱虫信号(植物的刺激性气味)、御敌毒气等六种气味是生物产生和释放的气味,还有无机物挥发产生的各种气味是生物体经验的积累,是中毒后的教训和自己治疗疾病的需要,是一种生理反应。作为中药研究要着重研究的气味是:
1.食物的气味,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共性又有个性。人的生理病理出现变化的时候,对气味的口味和感受也随之而变,最喜欢的气味总是有益健康的。烹饪技术讲究色、香、味、形、器,“香”指嗅觉感受。
2.植物的气味,植物的病害、虫害因植物的种类而异,换言之植物的防虫害、病害的能力各不相同,作为农药用此植物可防彼植物的虫害,也可用此植物防彼植物的病害,用作医药(人药和兽药)也是同理。防毒和解毒也是药物的一大功能,人们普遍认为植物有吸收毒气的功能,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解,植物在白天吸收
二氧化碳,夜间吸收
氧气,植物并不吸收毒气,因为在植物体内检测不到它吸收的毒气,与此相反,甘苦的植物仍然有化解毒气的功能,人们使用的解毒药物不是用活的植物,通过观察证实植物在有毒环境中能够释放出比平时更多的气味,这和植物用气味驱虫是同一道理。气味浓烈的植物防腐能力更强,松柏木做棺材耐久,桐木次之,这是人人皆知的常识。木头做的菜砧比塑料菜砧更卫生,化验证实木菜砧比塑料菜砧细菌少,但木菜砧存留的食物残渣比塑料菜砧多很多,说明木头仍有抑菌杀菌作用,不利于细菌繁殖。
3.植物的生存环境与药性关系极大,高山植物耐寒,水生植物性寒,盐碱地植物耐盐碱,这些植物特性可以从其气味中找到差异。水生植物腥味大,与水生动物的腥味有相似之处。辛辣植物性燥热,多产在热带,
胡椒种在温带或寒带就无辛辣味,环境使之然。
4.植物和人有共同的敌害物,植物之所以成为药材就是利用植物的御敌武器御人之敌。动物性药材与植物性药材是同一机理,因篇幅所限不作为讨论重点。气味既然是植物的适应环境与御敌的主要武器,研究植物药药性就不能不研究植物的气味特征。
笔者对微生物嗅觉的研究还很浅薄,这里仅提供一点论据供大家讨论。细菌是靠空气或借助附着物的移动而传播的,它接触到营养物质时才分泌出分解物质,是营养物分解后而吸收之。它识别营养物与非营养物靠什么?细菌能传递耐药性,产生了抗药性的菌株可以不直接接触亦能将耐药性传递给非耐药菌株。试验办法是将同种细菌分别放置于两个容器内,一个容器是耐药菌株,另一个容器是不耐药的同种菌株,两容器通过空气遂道连接,遂道中没有空气流动,经过一定时间非耐药菌株也获得了耐药性,这是否可以认为就是细菌间通过气味信息而传递耐药性呢?
笔者通过草药的气味特征研制出了除臭解毒剂,对周围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种类的百分之八十均有极强的解毒除臭效果,包括动物体臭、动物排泄物、腐败植物及燃烧生成气体或常用化工产品所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还研制出了高效全谱消毒剂和解热镇痛消炎药物,治疗细菌、病毒和类病毒感染的疾病均有效,集解毒、消毒、消炎为一药是中西药物史上第一次,这充分证明了用气味研究中药有很大的优势。
中医用气味鉴别药材质量而不用气味认识药性使抗生素占了上风,惜乎!
-----------多谢提供!希望再提供具体应用案例.
-----------写得好,收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