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姜春华经验方
    

本草求真:姜春华经验方

一、三合一方

    组成:本方由三类药物构成,故名三合一方。即扶正培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三类药物。根据患者体质与病情,先生将此三类药物拟订了甲乙二方。

    甲方:益气解毒活血祛湿,适用于气虚湿滞者。

    党参15g  黄芪50g  五味子9g  全瓜蒌15g  黄柏9g  羊蹄根15g  苍术9g  茯苓9g   赤芍9g  丹参9g  田基黄15g  鸡骨草15g  鲜茅根15g

    乙方:补肾活血解毒,适用于肾气不足者。

    生地50g  仙灵脾15g  菟丝子9g  五味子9g  太子参15g  赤芍9g  仁9g  当归9g  丹参15g  全瓜蒌15g  紫草9g  黄柏9g

    功能:清热解毒,扶正培本,活血化瘀。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或E抗原阳性。

    方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或E抗原阳性长期不转阴,是邪正斗争的反复,二者时长时消,故致反复缠绵,正胜则转阴,邪胜则转阳。先生认为,治疗时既要祛邪,又要扶正,治法包括3个方面,即清热解毒,扶正培本,活血化瘀。黄芪、党参、太子参、五味子益气,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功能。生地、仙灵脾、菟丝子补肾,此二类是扶正培本。其次是针对病毒的祛邪药物,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二方面。全瓜蒌《海上集验方》、《普济方》认为能治黄疸,先生认为降低转氨酶有效。羊蹄根又称土大黄,凉血止血,有抗真菌抗病毒治黄疸作用。黄柏清热燥湿。赤芍、丹参、桃仁、当归,活血化瘀,这是针对病邪入侵引起肝血壅滞而用。田基黄又称地耳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抗菌,药理证明能降谷丙转氨酶,治急慢性肝炎均有良效。鸡骨草,清热解毒,舒肝散瘀,经临床证实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有效。紫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本草经疏》认为能治五疸。苍术燥湿健脾,茯苓利湿健脾,祛邪兼扶正。

    辨证运用:上述二方,前方扶正以益气为主,凡见四肢乏力,神疲倦怠,面色萎晦者用之。后方扶正以补肾为主,凡是肢冷畏寒,腰酸膝软,头晕耳鸣的用后方。二方均可加入蒲公英板蓝根以加强解毒。运用时凡有明显症状者,均应辨证加入对症的药物。如阴虚病人失眠、口干、溲黄,可加石斛花粉、首乌、麦冬阿胶,失眠重者加枣仁夜交藤,肝胆火旺加山栀龙胆草,心火偏盛者加川黄连,大便溏泻加诃子神曲,食欲差者加砂仁、蔻仁、陈皮,腹胀者加藿梗、大腹皮子。

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或E抗原阳性,现代医学无满意的治法。中医如何辨证论治尚是个难题。临床上多数病人无症状,极少黄疸出现。其有症状者,如口舌干苦,小便黄赤,胁胀或痛,近于肝热气滞一类,但这些也不是必见之症,很难肯定属于中医何病,因此,先生认为必须从辨病与辩证相结合这一思路进行探索。根据其病迁延不愈的特点,他提出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祛邪,益气补肾以扶正的原则,用药上选择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药物,发掘古代治黄疸的药物,吸取现代药理证明有抗病毒的药物及已被临床证实能治急慢性肝炎的药物。同时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种症状,选用适当的药物加以纠正。治疗症状,可因症状的消失而增强抗病能力;扶正治本,可以增强病人抗病力,恢复体力;治疗病原,可以消除症候,使之不损害病体。主要矛盾在哪一方面就抓哪一方面。

    二、下瘀血合犀角地黄加减汤

    组成:广犀角9g  桃仁9g  地鳖虫9g  生大黄24g  丹皮12g  连翘12g  黑大豆39g   对座草30g  黄连6g  龙胆草9g  山栀9g  田基黄30g  茵陈30g  茅根30g

    功能:清热解毒化湿,清营凉血散瘀。

    主治:急黄、发热、腹胀满、胁痛、厌食(重症肝炎)。

    方解:重症肝炎现代医学分急性肝坏死或亚急性肝坏死,主要病变肝细胞大块坏死致肝脏萎缩。表现为黄疸迅速加深,又较快出现谵语狂躁,急者数周,缓者数月。终因神昏而亡。祖国医学认为由于热毒所致,或天行疫疠造成。治疗须以猛药重贴直接截断病邪入侵,迅速扭转病势,不能再守卫气营血之划分,而径将清热解毒、清营凉血散瘀合于一方,方中犀角《神农本草》云:“治百毒、瘴气”、《本草纲目》云:“治吐血、衄血、下血及伤寒蓄血发狂谵语,发黄发斑。”其清热解毒,凉血散瘀力甚强。生大黄清热解毒,攻下泄热,亦具凉血散瘀之功。黄连、龙胆草、山栀、连翘,皆清热解毒利湿之药,大清心、肝、肾、三焦之火邪。生地黄凉血、养阴、清热,经临床验证治疗传染性肝炎特别是降低谷丙转氨酶有较显著的效果。丹皮、茅根有清热凉血作用。虫又称地鳖虫,《神农本草经》说:能治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桃仁《神农本草经》说主瘀血,血闭症瘕。药理证明具有抗凝血作用及溶血作用。对座草又称大叶金钱草,清热利湿,治黄疸消结石,药理证明有促进黄疸排泄作用。茵陈、田基黄经临床证实对急性肝炎有很好的退黄除湿作用,黑大豆《别录》说主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瘀血。全方既以清热解毒凉血祛除病毒,

    急性及亚急性肝坏死,中西医均无救治良法。先生遍查古代论述及方药,效果多不理想。为此先生认为必须另辟途径,努力探索。终于在《妇人良方》卷七附方中发现一段描述“瘀血小腹急痛,大便不利,或谵语口干,水不欲咽,遍身黄色,小便自利或血结胸中,手不敢近腹,或寒热昏迷,其人如狂”,用桃仁、大黄、甘草肉桂。方中大黄独重,先生认为此处的描写颇似重症肝炎,且所用主药与先生所创截断扭转学说相符,遂广其制,立下瘀血合犀角地黄汤加减,以治本病。下瘀血汤出自《金匮要略》,为活血化瘀之良方。犀角地黄汤出自《千金方》,专治热入营血,神昏谵语,吐衄发斑。二方合用,则增强了清营解毒凉血散瘀之功。此为先生妙用古方、善于开拓,甚有启迪。

    三、软肝汤

    组方:生大黄6-9g  桃仁9g  地鳖虫3-9g  丹参9g  鳖甲9g  炮山甲9g  黄芪9-30g  白术15-60g  党参9-15g

    功能:活血化瘀,软肝散结,益气健脾。

    主治:症瘕、积聚、胁痛、臌胀(早期肝硬化,轻度腹水)。

    方解:本方乃仲景《金匮要略》“下瘀血汤”加味而成,原方主治产后腹痛,腹中有干血著脐下,亦主经水不利。方中大黄荡涤瘀血,桃仁活血化瘀,地鳖虫逐瘀破结,三味相合,破血之力颇猛;丹参苦、微寒,入心肝二经血分,有活血祛瘀,凉血消肿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可促进肝脏生理机能好转,并能使肝脾肿大缩小变软;炮山甲咸能软坚,性善走窜,鳖甲味咸气寒,入肝脾血分,既能滋阴退热,又可软坚散结,两药均对肝硬化肝脾肿大有较好治疗效果;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佐以黄芪、白术、党参健脾益气之品,符合仲景“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之旨”,且根据患者体质虚实调整贴量,此乃扶正祛邪之意。上药共具攻补兼施,活血化瘀,软肝散结之功。

    辨证:湿热内蕴者可选加茵陈、山栀、茯苓、黄柏、龙胆草、垂盆草平地木等;脾虚气滞者可选加砂仁、陈皮、枳壳藿香苏梗等;肝气郁滞者可选加柴胡郁金、枳壳、青皮木香、绿萼梅等;肝络血瘀者可选加乳香灵脂、赤芍、红花九香虫等;肝经郁热者可选加生山栀、丹皮、连翘、龙胆草等;肝肾阴虚者可选加生地、玄参、麦冬、石斛、女贞子地骨皮等;阴虚火旺者用上药再加龙胆草、白蒺、山栀等;脾肾阳虚者可选加炮附子桂枝、干益智仁、砂仁等;凡肝病见阳痿者不可壮阳,壮阳则相火动而伤肝阴,病愈重。营热络伤症见鼻衄齿衄、目赤或皮下出血者,可选加广犀角、生地、丹皮、连翘、赤芍、玄参、茅花、山栀、蒲黄、羊蹄根、小蓟草,上药对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面额瘰疬、血小板偏低亦有改善作用;周身浮肿有轻度腹水者,可选加防己将军干;冬瓜皮、玉米须薏苡、茯苓、黑大豆、泽泻猪苓等;如出血较多,症状较重可暂停用活血化瘀法,也可不用止血药,用益气健脾法加大贴量可止衄;大便次数多而溏薄者,大黄减量或改用制大黄先煎。

    肝硬化是不同原因引起肝脏弥漫性炎症或广泛的肝实质变性和坏死继续发展而导致肝脏逐渐变形变硬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先生五十年代到华山医院后首先向这种顽疾发起进攻,他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制订了攻补兼施,扶正祛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方案,并研制了一套方药,收效颇显,屡挽沉疴。当时报纸登载了他的事迹后,国内外许多患者慕名而来求治,其中很多肝硬化腹水病人经先生诊治后化险为夷。本方主要是针对早期肝硬化而设,方中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药为主,佐以益气健脾,扶正祛邪之品,体现先生提倡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学术观点和善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疗肝病的独到经验。

    四、巴漆丸

    组成:巴豆霜1.5g  干漆10g(微熬去烟)  陈皮10g  生苍术10g

    功能:攻下逐水。

    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腹水。

    方解:本方用巴豆,《本经》云主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痰、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药性》说:治十种水肿。据现代药理研究,巴豆油至肠与碱性肠液作用析出巴豆酸,即呈峻下作用,使肠蠕动强烈。本方依传统用法,将巴豆去油,成为巴豆霜,毒性较弱,服后很少有腹痛发生。干漆《别录》说它消瘀血痞结,利小肠。张元素说能削年深坚结之积滞,破日久凝结之瘀血。先生作消瘀破积之用。陈皮为广东产的甜橙皮,经久称为陈皮。《本经》说主肠中瘕热逆气,利水谷。《别录》说治下气止呃咳,治气冲胸中,除膀胱留热停水,利小便。本方用作健脾利气药。苍术《别录》说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结满。甄权说主心腹胀痛,水肿胀满。本品配陈皮、川厚朴、甘草即平胃散,作健胃助消化之用,据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它含有大量维生素A、B。全方以巴豆峻下逐水,干漆消瘀破积为主药,配以苍术、陈皮健脾和胃,行气利水,既可协同主药之逐水破结,又顾护脾胃,避免峻药对肠胃的损伤,以达到峻下逐水,又不致于过分损伤正气的目的。

    制作、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上药共研细粉,蜜水调和令匀,捻丸如绿豆大小。现做现服,不可太干,太干了服后不化,完粒排出,又不可研碎服,否则刺激胃部引起恶心呕吐,对食道静脉怒张者恐因此引起出血,故以不干不湿,质软易化为度。每次服1.5g

  如不泻可渐增至2.1g、3g  最高贴量可至4.5g  以能泻出多量水份为准。每日服一次或二次,或隔日一次,或数日一次,总之视病情及患者体质而定。每日服一次者,可于清晨空腹服下,服后吃热粥一碗,以助药力,每日服二次者,另一次可于下午三时服用,为避免病员夜间排便,下午三时以后勿服为佳。

    由于本方攻逐水饮力量很强,对人的体力有一定损伤,因此,凡有以下情况者不可运用本方:有肝昏迷迹象者;有极显著之食道静脉曲张或多次大量呕血黑粪者;兼有其他合并症,如高热、门静脉血栓形成者。

    在治疗以后,仍要注意以下问题:

   1.凡病情极度严重,体力极衰者或服巴漆丸至3g以上连续数日仍无泄者,治疗难以见效,宜及早采用其他方法。

   2.腹水退尽后,仍须服汤药一段时期以资巩固。可用补利方而去商陆、陈葫芦瞿麦三药。

   3.在治疗期间,可根据中医传统,结合西医治疗原则,予以无盐少油或少盐少油饮食,腹水退尽后可逐渐增加饮食中盐份。此外亦可酌情给维生素、葡萄糖等。

   4.有食道静脉曲张者,于病程中仍须注意骨刺及粗硬食物,以免引起出血。治疗完毕俟体力恢复后,仍以施行外科手术为佳。

   5.服药后发生泄泻并伴有腹部剧痛者,可服阿斯匹林一片(0.3g)即止,以勿用阿托品为是,如病人服后接连腹泻不止,可予停药一二天。

   辨证加减:在用巴漆丸治疗时,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用几种汤药作辅助。开始时用攻下方,腹水渐退时可改用攻补方。体弱不胜攻下者用补利方。

   1.攻下方:适用于体格强实,无虚惫现象,小便少而赤,能饮食而由于腹胀不敢食者。凡本有腹泻,极度虚惫,不进饮食者勿用。

    槟榔20g  商陆12g  甘遂4.5g(煨)  郁李仁10g(杵泥)  续随子10g(杵泥)  牵牛子12g(杵泥)  鳖甲30g  苍术15g  陈皮6g

    2.攻补方:鳖甲30g  当归10g  黄芪10g  商陆12g  甘遂4.5g(煨)  猪苓15g  赤苓15g  陈葫芦12g  槟榔15g  生苍术10g  生粉草6g

若患者较虚,可加党参15g。

    3.补利方:为不适宜于服用巴漆丸与攻下方而设。

    党参10g  黄芪10g  陈皮10g  山药10g  当归10g  猪苓10g  赤苓10g  苍术10g  陈葫芦15g  鳖甲30g  瞿麦10g  商陆15g

    五、扶正化瘀利水汤

    组成:川大黄6-9 g  桃仁9g  地鳖虫9g  党参15g  黄芪15g  白术30g  黑大豆30g  泽泻15g  茯苓15g  西瓜皮30g  陈葫芦30g  玉米须30g  对座草30g  木通9g

    功用:益气养阴,化瘀利水。

    主治:症瘕、膨胀、水肿、晚期肝硬化腹水。

    方解:晚期肝硬化腹水病情错综复杂,虚实夹杂,治疗十分困难。一方面病人久经疾患,体力极度下降,另一方面瘀血、腹水等产物亟待排除。先生组方从两方面着手:益气健脾以扶正,化瘀利水以祛邪。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健脾益气。脾为后天之本,职司运化。脾胃祛弱则健运受碍,清阳不升,浊阳不降,遂成血瘀腹水之局面。而病情的预后,亦以脾胃之气的恢复程度为转移,现代药理证明黄芪党参等益气药物,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对于抗病及体力的恢复有较好作用,同时,这些益气健脾药通过健运脾胃亦具有利水作用,有益于腹水的消除。川大黄、桃仁、地鳖虫三药为《金匮要略》下瘀血汤,治妇人产后腹痛闭经,活血化瘀力强。川军泄热解毒,荡涤瘀血,桃仁、地鳖虫破瘀攻积,皆活血散瘀之重贴,为治疗肝硬化腹水之病本即肝血郁滞瘀积而设。黑大豆功兼逐水胀,除胃热,下瘀血,治水肿与腹水均有良效。其余数药则均为利水消胀之贴,《本经》谓泽泻能“消水”,西瓜皮清热解暑、止渴利尿,临床证明能治水肿。陈葫芦《饮片新参》说能“利水,消皮肤肿胀”。《条居士奇选方》说“治中满膨胀”。玉米须利尿泄热利胆,治黄疸。药理证明有利尿利胆作用。对座草清热利湿消肿,治黄疸水肿,现代药理证明有利胆作用。木

    辨证运用:利水效果不佳者,可加防己、将军干,或蝼蛄。初次腹水,正虚不甚者,可减少利水药增加养血活血之当归、丹参、生地、赤芍,软坚散结之鳖甲、牡蛎,以改善肝血瘀滞,积极治疗肝硬化。如果体质较实,大量腹水胀满难堪,小便极少者,则应先攻逐腹水,可减少扶正药物,加入商陆、大戟芫花车前子、大腹子皮、黑丑白丑等,亦可配合巴漆丸、舟车丸等。热毒蕴结选加山栀、丹皮、连翘、茅根、川黄连。湿重去党参加苍术。气滞选加枳实、乳香、藿梗苏梗。阴虚加生地、阿胶,纳呆选加焦山楂六曲、炙鸡金、谷麦芽、砂仁。肝区痛选加九香虫、醋延胡索、炒五灵脂、乳香。阳虚寒郁,选加附片、干姜、桂枝。鼻衄选加茅根、茅花、仙鹤草、羊蹄根、蒲黄。

晚期肝硬化腹水,是先生建国初期最早开始钻研的课题。起初先生主用攻法,以巴漆丸为主,辅以各种汤药扶正或调理。以后。随着西医利尿药物的更新,中医治疗本病的侧重点转向从根本治疗疾病,改善体质,而不在于短期消除腹水。先生摸萦了以滋肝和营,健脾利水,软坚消积的基本治法,疗效进一步提高。七十年代以后,先生钻研活血化瘀治则,对肝病的治疗则有根本的改变。他认为肝血瘀滞是肝炎肝硬化最主要的病机,其余均由此而产生。对于肝硬化腹水,瘀血郁肝是病原,气虚脾弱是病体,病实体虚,虚实互间,治疗时须病体兼顾,揆度邪正,化瘀扶正利水,肝脾肾同治,诚如沈金鳌所说:“惟有补益攻伐相间而进,方为正治。”

    六、截喘汤

    组方:fo耳草15g  碧桃干15g  老鹳草15g  旋覆花10g  全瓜蒌10g  姜半夏10g  防风10g  五味子6g

    功能:降逆纳气,化痰截喘。

    主治:咳嗽痰多,气逆喘促(慢支、肺气肿支气管哮喘)。

    方解:本方系先生对支气管哮喘的截治方法进行长期的研究,结合临床实际疗效筛选民间单验方优化而成。方中fo耳草出自《本草拾遗》,功专化痰、止咳,平喘;老鹳草出《本草纲目拾遗》。功能祛风活血,清热解毒,民间有老鹳草平喘的单方,能祛痰扩张支气管,老鹳草煎贴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菌、肺炎球菌、链球菌以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能控制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呼吸道感染;碧桃干酸苦收敛,《饮片新参》有“除劳嗽”记载,民间有治顽喘的经验,上三味除痰镇咳而平喘逆,且能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为主药。辅以旋覆花开结化痰,降逆止咳;瓜蒌清上焦之积热,化浊痰之胶结,善开胸中痹阻;姜半夏清痰下气去胸中痰满犹能治咳。佐以五味子补肾纳气,镇咳敛肺,防风《药法类象》谓“治风通用,泻肺实”,是一味抗过敏的有效药,能抑制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变态反应,清除过敏原的刺激。上方共有具清肺化痰,降逆纳气截喘之效。

    辨证加减:气虚者加白参3g  黄芪30g;肾虚者加苁蓉15g  巴戟天15g  补骨脂15g  亦可加蛤蚧粉3~5g;阴虚有热者加黄柏  知母  玄参

生地各9g;咳甚引起喘促无痰或痰不多者可加南天竹子6g  马勃6g  天浆壳3 只;热喘加石膏15g  知母  黄芩各10g;寒喘加炮附片9g   肉桂3g  鹅管石9g研粉服或加服紫金丹(须特制,砒石5g  明矾10g  豆豉100g糊丸绿豆大小,每服七八丸,日服2次,有肝肾病勿服,有效与否一星期为止,切勿多服常服);痰多咯不爽者,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各10g;胃家实便秘者加服调胃承气汤一贴;喘止后常服河车大造丸左归丸右归丸3g   日2次口服。

    七、新加玉涎丹

    组方:蛞蝓20条  浙贝母15g

    功能:清热化痰定喘。

    主治:胸闷喘促,咳嗽痰多,体质表现为热性,如兼见舌红口干,面颊俱红,时有目赤等(支气管哮喘)。

    方解:玉涎丹是一张民间单方,江南部分地区居民常用以治疗支气管性气喘。在历代医家方书里,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仅黎阳王氏秘方记载:“治哮喘方:蛞蝓10条(即无壳的蜒蛐10条),象贝9g   共捣为丸,每服1.5g  早夜各1次。”方中蛞蝓味咸、气寒、无毒,功擅清热祛风,消肿解毒。《本草汇言》云:“善治一切风热火燥为眚,一切风热火痰为病。”适用于热性喘息痰多之症;浙贝母味苦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气,故能除热、泄降、散结,疗痰喘,止咳喘。两药合用,对支气管哮喘确有良效。

    制作及服用方法:将蛞蝓洗净,再将浙贝研为粉末,适量拌匀,捣糊为丸,制成绿豆大。每服5分至1钱,日服2次,连服1~3个月。

    临床病案、观察: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现华山医院)中医科曾于1957年1月至12月以“玉涎丹”治疗64案支气管性气喘病人,取得较好疗效。

    1.病案、来源:64案均为门诊病案,经西医内科检查,确诊为支气管性气喘,并连续服用玉涎丹1个月以上者。

    2.玉涎丹成分、配制及用量:将蛞蝓洗净,再将象贝母研为粉末,以适量象贝母拌研蛞蝓,制成绿豆大丸子,其用量每天2次,每次吞服5分至1钱,连续1~3个月或更长时间。一度市场贝母缺货,以百合代替贝母。

    3.疗效标准:观察治疗前后哮喘发作频度和严重程度决定疗效,两者均分为3级。1)显著进步:治疗后发作频度降低一级以上而发作有严重程度降低二级以上或发作频度降低二级以上而严重程度降低一级以上者;2)进步:发作频度与严重程度都降低一级者;3)好转:发作频度或严重程度有一项降低一级者;4)无效:发作频度与严重程度均无变化者;5)恶化:发作频度或严重程度升高一级以上者。

    4.治疗效果:经治疗后,显著进步者21案,进步者24案,好转者7案,总有效率为81.2%,无变化者12案,未见恶化病案。64案、其中47案、治疗后发作频度有不同程度减少,降低二级以上者20案,降低一级者27案,有效率为73.4%,无变化者17案,在无变化病案中,有5案的发作严重程度仍有减轻。治疗前后发作严重程度比较,有49案、经治疗后发作严重程度有不同程度减轻,其中降低二级以上者9案,降低一级者40案,有效率为76.6%,无变化病案中,有3案的发作频度仍有减少,未见有发作颇度与严重程度增加的病案。

    5.病程与疗效关系:5年以上者51案,有效41案,占80.4%;3-5年者5案,有效3案,占60%;3年以下者8案,全部有效,有效率为100%,可见病程短疗效较高。

    6.辅助疗法:在应用玉涎丹治疗支气管性气喘病过程中,曾合并其它汤丸药作辅助治疗。当哮喘急性发作时,主要并用定喘丸,定喘汤,因玉涎丹对支气管性气喘的即刻疗效并不显著,经用定喘汤治疗后,再用玉涎丹控制发作,符合张景岳所谓“既发时,以攻邪为主”之意。在非发作期或发作时间较久而严重程度较轻时,主要并用河车大造丸、金匮肾气丸二冬膏等药,上述成药均为强壮贴和润补肺药,都没有制喘药物在内,使用这些药物辅助玉涎丹治疗本病,更可提高玉涎丹的疗效。

    八、砒矾丸

    组成:砒石1份,明矾3份,豆豉10份,上药共研极细面,糊和调极匀,做丸如绿豆大。

    功能:除寒痰,定喘嗽。

    主治:一切寒证喘咳痰嗽(支气管哮喘)。

    方解:砒石辛酸大热,有大毒,能劫寒痰,以奏平喘之功,明矾酸涩寒,有毒,有消痰、燥湿、解毒、杀虫之效,加入豆豉和胃解毒,《本事方》紫金丹有砒石、豆豉合用治寒喘,《圣济总录》有白矾散止喘嗽,化痰涎的记载。

应用与禁忌:砒石为大热大毒之品,如用之得当,见效迅速,超量误服,能危及生命,因此配制一定要严格掌握贴量,每次服5~7粒,日服两次,一周为一疗程,无论有效与否,均应停药观察5~7日后再服一疗程。有肝肾病、热性哮喘者及有出血倾向,如咯血、便血、衄血者勿服。个别患者服后有恶心,胸中发热,咽部干燥,胃纳呆滞,面浮脸肿等症状,可停药2~3日或减少贴量,一般不会中毒。

    九、姜氏黑大豆丸

    组成:黑大豆120g  山药60g  黄芪60g  苍术60g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

    功能:益气健脾,化瘀利水。

    主治:面目下肢浮肿,腰痛(慢性肾炎、蛋白尿)。

    方解:黄芪为补中益气健脾,利水消肿的重要药物,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它有利尿消肿之功,能治肾炎蛋白尿症,有降血压及强壮作用。苍术能健脾燥湿解郁辟秽,《珍珠囊》说它“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药理实验证明它有兴奋肠蠕动,消除肠胀气的作用以及显著的排钾、钠、氯等无机盐的作用。山药,《本草正》说它“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上三药配合,具有健脾益气,固肾摄精,利水消肿之功。最为妙的是主药黑大豆一味。《别录》说能“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下瘀血。”《本草纲目》说:“黑豆入肾功多,故能治水、消胀、下气、制风热而活血解毒”。故先生治疗肾炎蛋白尿重用黑大豆为君药。黑大豆含丰富的蛋白质及其它营养物质,既能补充肾炎患者体内因蛋白尿而丢失的蛋白,又能滋水补肾,固涩肾精,活血解毒。

    辨证加减:先生指出,此药宜研末或入丸吞服。如果入汤煎,其效大逊。一般早晚各服1次,每次10g 开水吞服。临床上常用本丸加入辨证复方中配合运用。待病情稳定后常服本丸以资巩固。若神疲气短,纳食不馨,大便不实,面色萎黄,腰膝酸软,形体消瘦,舌淡红,脉细,此为脾肾气精两虚,固摄无权,以益气固肾摄清之法,党参12g   白术12g  升麻3g  益智仁9g  补骨脂9g  菟丝子9g  枸杞子9g  熟地9g

    山茱萸肉9g  金樱子9g  潼蒺藜9g 龙骨15g(先煎),另服黑大豆丸。若水肿反复或良久不退,面白肢冷,尿少大便溏薄,腰酸背痛,此属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治以温阳益气利水,附片9g   党参9g 黄芪9g  桂枝6g  白术9g  茯苓15g  仙茅9g  仙灵脾9g  生姜3g。另服黑大豆丸。

    黑大豆丸,为先生所创用,慢性肾炎之水肿与尿蛋白二者有一定的关系,尿中流失大量蛋白,加重了水肿的症状。水肿患者从辨证看多为脾肾阳虚,若脾失运化,肾失封藏。脾肾不足,则精气不能滋养人体,而从尿中漏出。所以,先生在运用大贴健脾固肾之品的同时,选用黑大豆为主药。黑大豆一药,今人虽然少用,古人论述颇丰。除了《本草》记载它有补肾消肿利水活血解毒之功外,不少方书记载了大量有关方贴。肾炎除脾肾亏虚之外,亦与瘀、热、毒有关。而黑大豆身兼数种功能,无疑是十分适用的。且其本身为优质蛋白,能补人体之损失,故无论在治疗期间,还是在巩固疗效时期,均可服用,临床实践证明确有良好的疗效。

    十、地乌蠲痹汤

    组成:生地60g  制川乌9g  威灵仙9g  蚕砂15g  秦艽15g  乌梢蛇6g  怀牛膝9g  (豕希)莶草15g  加皮15g  独活9g

    方中制川乌先煎15分钟,每日1贴,水煎服,重者1日2贴,分4次服。

    功能:滋阴活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行痹、痛痹、着痹以及化热伤阴的热痹所致的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麻木、重着、肿胀(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

    方解:方中生地黄甘寒,有滋阴润络、凉血清营、补益肝肾之功,《本草经》有“逐血痹”、“除寒热积聚”、“除痹”的记载,先生用生地黄治顽痹常投以大贴量,用量可至150g。制川乌辛热,《外台秘要》说川乌有6大作用:除寒一也;去心下坚痞二也;温养脏腑三也;治诸气四也;破聚滞气五也;感寒腹痛六也。在这6大作用中,尤以温经散寒祛痹止痛之功为最著,风寒湿三痹均需辛温或燥烈之品方可消除,然辛温燥烈之品无不有伤阴耗血之弊,川乌与生地相配,取利祛弊,双向调节,相得益彰,共为主药。威灵仙窜走十二经络,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益以独活、乌梢蛇,祛风湿止疼痛之力尤强;牛膝酸平、五加皮辛温,二药均有强筋骨,补虚损之效,可助生地黄补益肝肾,扶助正气之力。(豕希)莶草强筋骨,祛风湿,蚕砂和胃化浊,秦艽祛风湿而不燥,为风药中之润贴,诸药合用,既补不足之肝肾,又祛风寒湿邪之痹阻。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五加皮、秦艽、独活等药均有很好的消炎镇痛作用。

    辨证加减:行痹加防风10g  桂枝10g;痛痹加细辛5g  乳香、没药各6g;着痹加米仁15g   茯苓15g  苍术9g;热痹加知母、黄柏各9g

白芍15g;若痰湿留滞经络则生地减量,酌加白芥子9g  海桐皮15g;瘀血阻滞经络则可加丹参15g  川芎9g  桃仁9g;肝肾阴虚可加女贞子12g

旱莲草12g;肾阳不足可加杜仲9g  狗脊9g  菟丝子15g  川续断9g。病在上者酌加羌活桑枝、桂枝;病在下者酌加防己、木通、黄柏。

    十一、截咳方

    组成:百部12g  南天竹子6g  天浆壳3只  马勃3g  8岁以下儿童减半。

    功能:温肺肃肺,截治咳嗽。

    主治:凡急慢性或持续性或阵发性咳嗽剧烈,无痰或痰少难咯者。

    方解:百部性味苦甘微温,功能温肺润肺下气止咳,因百部温润而不燥,又有开泄降气作用,故不论外感、内伤、寒热虚实、新久诸般咳嗽均可以应用,尤以治久咳、顿咳和肺痨咳嗽为宜,《医学心悟》中止嗽散用百部治各种咳嗽,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百部碱能降低呼吸中枢兴奋性,抑制咳嗽反射而奏止咳之效,为方中主药;南天竹子,性味苦涩微甘,平,有小毒,功专止咳,有较好的镇咳作用,该药含有南天竹子碱,有强烈的麻痹呼吸中枢的作用,故过量易中毒,成人用量一般不超过2钱;天浆壳性味甘辛温,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先生认为该药稍具强壮作用,与百部配合,民间治疗百日咳有良效,可以推广使用于诸般咳嗽,尤其阵发性咳嗽疗效较好;马勃性味辛平,功能清肺利咽,可泄肺热而止咳,经现代药理研究,百部与马勃对呼吸道及肺部多种病菌感染有抑制作用,并能保护支气管粘膜,降低呼吸中枢兴奋性,有助于抑制咳嗽反射。从中医传统理论看,四味药相辅相成,既能温肺润肺,又能肃肺清肺,邪去肺宁,其咳则遽然而止。

    辨证加减:新感外邪而暴咳者,去南天竹子、天浆壳加前胡9g;兼风寒者加麻黄6g;风热者加开金锁15g 牛蒡子9g;伴发热者再加鱼腥草鸭跖草各15g;如有咽痛喉痒者,加蝉衣僵蚕9g、木蝴蝶3g;外感兼湿痰偏盛,痰多而咳者,去南天竹子、天浆壳加半夏9g、陈皮6g、胆南星3g、桔梗3g;久咳而正虚者,去马勃加五味子6g;久咳气虚者加党参、黄芪、黄精各9g;阴虚干咳者另加北沙参、麦冬、天冬各9g;痰黄难咯者属阴虚夹有痰热,也可酌加南沙参竹沥以润肺化痰。

    十二、益气止泻汤

    组成:黄芪15g  党参15g  制附子9g  乌梅10g  诃子10g  木香10g  川连3g  地锦草15g  马齿苋15g

    功能:益气温肾,扶正固涩。

    主治:久泻腹痛,便形不实或挟粘冻(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

    方解:本方是治疗脾肾阳虚,湿热羁留的久泻。方用党参、黄芪补中益气汤,党参《本草正义》说:“力能补脾养胃…

…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黄芪《医学启源》说“善治脾胃虚弱”,《别录》说:治“腹痛泄痢”,更有扶正祛邪的作用。《本草汇言》谓“驱风运毒”,对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所致的下利尤为相宜。叶天士说“久泻无有不伤肾”,附子《本草备要》谓“补肾命火”,虞抟谓“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温热药达下焦,以驱散在里之寒湿”。先生认为能振奋机能之衰减,振奋全身细胞之活力,以推动脾胃局部的运化功能。刘完素说“黄连卒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为“治痢之最”。马齿苋《生草药性备要》云:“治红痢症,清热毒”孟诜谓“治疳痢”。地锦草《本草汇言》谓:“凉血散血,解毒止痢之药也”。乌梅《本草新编》云“止痢断疟,每有速效”,《本草求真》言:“酸涩而温…

…,入肠则涩”。现代药理分析认为对霍乱弧菌等肠内致病菌有效;诃子《日华子本草》言“治肠风泻血”,《长沙药解》说“行结滞而收滑脱颖而出”。药理分析证明诃子对4~5种痢疾杆菌都有效,两味既涩肠收敛止泻利,同时又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一举两得。木香行气止痛。综合诸药温补脾肾以扶正,清热解毒而祛邪,收敛固摄能止泻,邪正兼顾、标本同治,故对正虚邪恋之久泻久痢具有良好的效果。

    辨证加减:阳虚不甚去附子用高良姜,本品为温脾胃之药。肾虚见证明显加补骨脂、益智仁。肾虚兼有湿热先生常用菟丝子,该药既可补肾固精,又能清利湿热,《药鉴》谓“利水治湿热”。腹痛加石菖蒲乌药,药理分析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肠胃道发酵,并有缓解肠胃道平滑肌痉挛的作用。兼有瘀血则加乳香,《要药分贴》言“赤白痢腹痛不止者,乳香无不效”。胸脘胀满加苏梗、砂仁和胃化湿。寒湿腹胀加苍术、川厚朴苦温燥湿运脾。气滞腹胀加青皮、枳壳、大腹皮利气宽中。滑脱不禁加赤石脂禹余粮,固摄收敛。中气下陷加升麻、柴胡升清举陷。兼有便秘交替或加望江南清热润肠,或加当归、苁蓉养血润肠。湿热重黄柏、黄芩、白头翁秦皮铁苋菜、鸡骨草酌选二味以苦化湿热。兼有出血加羊蹄根凉血活血止血。

    十三、三消汤

    组成:生石膏30g  麦冬15g  石斛15g  生地20g  山茱萸肉12g  山药12g  桑白皮12g  旱莲草12g  女贞子12g

    功能:养阴润肺、益胃生津,补益肝肾。

    主治: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之消渴病。

    方贴:石膏为清热解气分实热的要药,尤善治邪热郁肺和肺火炽盛型上、中消症;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入肺胃肾经,上能清肺,中能凉胃,下能泻肾,《本经》有“主消渴热中”的记载,二药共为主药;配桑白皮清肺热,黄连清胃火,黄柏泻肾火,麦冬、石斛润肺养胃生津,生地、旱莲、女贞子补肾滋阴,山药补脾胃益肺肾,山茱萸肉酸涩微温,既能平补阴阳,补益肝肾,又能收敛固涩,益肾固精。上药共具滋阴润肺,益胃生津之效。

    辨证加减:并发疽者可加紫花地丁15g  蒲公英15g  野菊花10g;合并有瘀血见证者可加丹参15g  川芎9g  益母草15g;伴有白内障、目的病人,可加服明目地黄丸石斛夜光丸;尿糖持续不降可加黄芪30g  花粉15g  芦根15g;血糖持续不降加党参15g  玄参15g  生山楂15g。

    十四、止血片

    组成:煅花蕊石90g  血余炭90g  人中白30g  蒲黄炭60g

    功能:清热止血,活血化瘀。

    主治:咯血痰红,适用于一切血证,不论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均有一定疗效,对新病咯血出血量不多者尤为适宜(支气管扩张症轻症)。

    方解:本方组成在于清热止血,活血化瘀。先生认为,止血并不留瘀,祛瘀也不碍止血,因为瘀血不去,则出血不止,瘀去则血能止,一散一止,有异曲同功之妙。方中煅花蕊石、蒲黄炭性涩,为收敛止血要药,又能活血祛瘀,对各种出血都能适用。血余炭为人发经加工而成,经药理实验证明血余炭含有碳素,因而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达到止血目的。人中白专清热解毒,又为活血祛瘀药,对温邪、燥热或有瘀阻引起的出血有较好的疗效。综观止血片的作用,既可清热凉血止血,又可活血祛瘀生新,因此无论是外感温热之邪,或内有瘀血阻滞而见舌质紫黯和有瘀点者,都可应用之。

    制作及服用方法:方中之贴量比例,取所需量,共研细末,加以适当赋形贴,轧成一分重之药片。服用时,每日3次,每次5片。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