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禹州药材市场调查
    

本草求真:禹州药材市场调查

新一轮流感疫情给河南禹州的药市带来了波动。作为中国最大的中药材市场之一,禹州与江西亳州、河北安国等地一样,每3天药材价格排行榜就会有所变动。“这次的病显然没劲儿,所有关联的药材,涨上去还不到10天,就掉下来了。本来我们以为板蓝根又会复制过去的神奇,大批进货,现在都滞住了,没什么大量需求。”回想2003年SARS时期中药材市场的疯狂,老板们都有些复杂的表情,“那时,买家拿钱排着队,所有的药摆到街道上卖,像菜市场一样。我刚喊价80元,就有人喊100元了”。

  记者◎葛维樱   摄影◎于楚众

  板蓝根传奇

  “板蓝根就像温度计,一有疫病的风吹草动,板蓝根就会第一个做出反应。”从2003年“非典”过后,板蓝根这种常年销售的低价大路货,忽然成了药市里最敏感的风向标。“那几个月里,所有药市都盯着板蓝根。”板蓝根本身价位低,产地又广,即使“非典”时期带着恐惧感的预防被热炒到顶点,不过是从每公斤两三元左右上升到每公斤二三十元,10倍的上升量其实不算大。“非典”以前,中药材市场走量最大的不是板蓝根。中药材商都很清楚,库存率最低、常进常销的,都是甘草大黄当归这样基础的配药。“板蓝根属于凉性的,药方少而单一,如果不是‘非典’,这个药实在是最不起眼的那种。”

  但要数和疫情联系最紧密的,板蓝根首当其冲。这种两年生草本植物,因为单产低、广种薄收的特点,一直不受药农喜欢。这些年随着行情波动,已经从最早的原产地东部的安徽、河南到中部陕西、山西,再到甘肃和东三省,往人烟少的地方散播了。“但是大疫情出现的时候,板蓝根就会一下子变成最热门的。”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全国板蓝根产销稳定增长,虽然出现过短时的紧缺,但没有大起伏。1978年以后,全国板蓝根购销量均大幅度上升,曾出现过两次大起大落。1982年市场供不应求,收购价上涨,致使1983年生产过剩,收购因受资金、仓库的限制,农民销售十分困难。此后到2003年“非典”,板蓝根突然崛起对药农产生了极大的刺激。

  “2004年我再去各产地看的时候,农民就开始大面积扩种了。”王帅乐在禹州医药公司做了30年业务员,现在自己单做药材买卖,“我还劝认识多年的产地收货商,不要这么大种特种,板蓝根又不是万金油,就算是,人对它的认识一清晰,很快就会脱离依赖感。”2005年初板蓝根的价格又回到了近3元钱一公斤。“那时药农都要疯了,收货的老朋友对我说,‘非典’时,种下的种子奇贵,再加上两年辛苦,等于大面积打了水漂。”王帅乐说,2005年春天,正好是粮食等农副产品大幅涨价的时机,中、东部地区的药农又几乎全部弃种板蓝根。

  “做药材生意,有时候真是靠天吃饭。谁也没想到2005年秋冬,禽流感又开始了。”板蓝根的这一次回冲,价位终于固定在了6.5~7元/公斤。“从2007年起,一直大面积种植板蓝根的甘肃南部、西部,东北的黑龙江大庆等地,终于看到了板蓝根的回报。因为这几年的疫情都连贯起来了,板蓝根终于从低价大路货,成了药价在6元左右、药商们关注的对象。”王帅乐这一次的判断是从5月1日香港地区确诊第一例来自墨西哥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开始。“从5月1日开始,板蓝根就被放在第一位的位置。城里每个人都问,板蓝根怎么样了?我也进了几百斤先放着。因为大家都去进货,四五天时间,进价四五元的板蓝根就走到了18元左右。但是5月11日内地首例确诊以后,板蓝根却明显不再往上爬。从电视上看,流感没有要大面积蔓延扩散的趋势,我心里说,得了,能不赔就不错了。果然,板蓝根在18元挺了3天,就一下子回到了6元左右。”18元的板蓝根在那3天也没让药市里的人赚到钱,“仅仅是喊价,没有人来进货啊,有价无市”。这几天天气不错,在药市里总能看见有人把大堆的板蓝根拿出来晒晒熏熏,“看来短时间是卖不掉了,弄干净点免得生虫子”。

  药市如股市

  板蓝根打头,一样曾经出现在被专家推荐的中药防“非典”处方中的贯众从每公斤一两元涨到60元,藿香芦根菊花也大涨。而最后导致药商大赚和破产的,则是从每公斤二三十元涨到400元的银花。无论方子一张一张出,也不管板蓝根如何活跃敏锐,“非典”时,真正摆布药市大局的是金银花,河南方言中的“二花”。和很多药市的老板们说起二花,他们情绪激动甚至有些泪眼汪汪。“‘非典’我赔了20万元有余。”于贵成长吸了一口气,过了一会才说,“好在那时元气足了,赔光家底的还大有人在,我不算什么。”于贵成的记忆是,“我的邻居的老板娘,车子从广西发过来,还没到呢,二花就从400元跌到了100元。我老婆去敲她的门,发现她在门上吊着了。”

  “非典”时最夸张的传言是,“北京的二花论根卖了,一根一块钱”。市场里每天挤满了人,“全国人都跑禹州、安国、亳州,二花有没有,400块钱收,答案是没有”。于贵成自己本来按常价进了500公斤金银花,全部赚钱。“我30元钱一公斤买来,50元卖给洛阳来的客户,他在洛阳第一天转手的价格100元,第二天200元,第三天300元,此后就乱了。就看见喊价的,没看见货。我们费了多大的心思,绕远路从广西进的140元的货,到了的时候,二花的价格回到了100元。”于贵成说,“‘非典’还没结束,就在这个市场里,多少从广西、山东等等地方来的大货车,一车车的二花,问,老板呢?老板全跑了,货不要了,司机们为了把油钱挣出来,大声地吆喝‘一块钱啦,300元的金银花,卖一块啦’。”

  “二花就是高价股,你不玩你就挣不了大钱,你玩就得做好上吊的准备。”于贵成说自己现在已经变精了,“这次板蓝根又往上漂,我就挺住了。”和他一样,大部分药市老板变得谨慎起来,“我判断国家能控制,‘非典’几个月把流动人口控制了就行了。有侥幸心理、觉得猪流感还得爆发的人,就亏了”。出货及时就赚,卖得晚倾家荡产,还有人买了舍不得卖,眼看着高了低了。“能在药市混上几年,都和股民差不多。”于贵成拿出手机点点,“给你看我订的药市手机报,3块钱一个月,全国行情都知道”。上面的信息是:“红花,新疆产地,涨幅超过预期,达13%。由于红花有过两三次高价,今年减种明显,多数人持货惜售。”

  “过去搞药的可没有这个。哪里需要多少药,禹州是个集散市场,80%的药从外地来的,也销往全国。有的药材因为生长分大小年,价格有变,但是涨跌也慢。过去药市是有上下半年之分,因为用药趋势和资金流向不一样,80年代还有上半年看辉县、下半年看樟树的说法。现在完全打乱了,过年、季节、市场需要都不再有决定性了。”于贵成从1983年禹州刚开始允许个体药材经营就入了行。“1988年也有炒药的了,那和股市的势头差不多,忽然有一个山茱萸就莫名其妙涨了上去。那时候我们没见过这个阵式,从几十块涨到了100多块,这个药也没啥金贵的,货源也没断,更没有疫情这种大量需求,谁也说不清为啥会涨。后来我们熟悉了,庄家出现了。”

  有资金的人把药价炒起来,最近三四年庄家炒药的品种越来越多。“大庄家吃进哪个药,哪个药的价格就上去了。有时候你看着特奇怪的药,和消耗量完全相反,比如三七,去年就经历过大涨,活血的药凭什么涨?这都不重要了,关键是你说不会涨,可它就是涨了。庄家多的是,有的还靠银行贷款,去年全国炒三七就是个事实。”一位姓桑的药商说,自己也算是个小庄家,“有钱的靠近钢铁、水泥就炒钢铁、水泥,靠近股票就炒股票,我觉得药材还比股票强些,起码还能看着,找地方放着”。桑先生去年和几个朋友筹资几千万元,“我们也做了市场调查,当归也炒过,别看仅仅一个禹州市场,我们也得不停吃货,拢起货来,价格就能上去。不过要是卖家们手里太多货,我们就拢不住。去年有个浙江人收了1000吨柴胡,这个行内都知道,没拢住,全赔了”。

  药老头

  “尊古炮制”被印在每个包装袋上,“旧社会可没听说过庄家,靠亏人赚钱不算本事。只有大资本家。对于禹州药市,药行老板就是大资本家了,他们都是‘大货’买家,只批来整货。药棚再把药行的货拆散,卖给药铺。药材的粗选和加工都在药棚完成,所以有个说法,药不过禹州不灵,其实说的是,来自各地的药材要在禹州炮制加工后,再销往全国”。朱青山今年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药领域唯一的传承人。他的头发几乎全黑,步履轻快,皮肤是太阳色,“45岁一过,我就每天早上5个鸡蛋”。两周前,他的80岁大寿刚刚被当作地方节日一样庆贺过,“省里市里来了200多位宾客”。

  老药材师朱青山在禹州的名气之大,人尽皆知。他12岁就进爷爷、父亲都帮工的老字号药棚当伙计。“那时说四大药都,亳州还排不上名次,安国、辉县、樟树,4个都是集散地,河南的炮制手艺是最地道的。”一个槟榔核他能用切刀切成百来片,“机器不过切三四十片。过去当伙计,老板不让使油灯,晚上我都是摸着黑切的”。禹州人对于药材,都有些常年积累的技巧。朱青山说最厉害的还不是这些,他踢一脚麻袋,就知道药里的水分,听一下杏核就知道杏仁的大小甜苦。“人对于药材,都是靠感觉出来的,中药材都是动植物,有生命的东西千变万化,不是什么现代机器全都能对待的。”

  药从土里离开,或者死去,对于药商来说就是“个子”。“个子是还没有加工的,买回来第一步是过水。”现在药市里多见用水枪打到药材上,朱青山说,过去叫“润透”,“水一洗一倒掉,药性能掉一半。师傅讲的是‘药透水尽’,用来过水的器具,药放好,水倒进去,不是泡,拿出来的时候水一滴都没有了。以前不讲标准,讲古法,古法说,按照四季气温天气不同,药多长时间就翻动一次。比如当归冬天就要在水里淘一下,夏天则是一喷。”禹州的水也与别处不同,冲在杯子里,有雾一样的水珠升起来,慢慢的,不散,烧开喝起来是稠重的感觉,这样的水土还出钧瓷。

  “个子”变成“片子”就是药棚的工作,切成适合服用的小片小块。现在不分药行药棚了,“大货”商和零拆商都叫药行。禹州药市场“中华药城”,占地300亩,分为南北各10条街,北部后5条街全部是所谓专卖“大货”的商家,一切字号牌匾都省略了,只是铁闸门外面有一个小黑板,写着“大货”,然后列出名单,以三五吨起算的,行话叫“内字号”。从大货处进来了“个子”,零拆商就得自己炮制。禹州大部分商人是零拆商,但精于炮制手艺的人却越来越少。“看货的眼光这都是几十年攒下来的。中药材好在难于作假,大家都买的是个子,土里长啥样就是啥样。不同产地的也好分辨,比如地黄,最好的还是青海北山产的,甘肃、四川就差些,最好的带着齿,吃到嘴里带苦,像吃了一嘴砂,却又嚼不烂嚼不完,不垫牙。”朱青山说他只买到过一次最好的,“倒也不贵,但后来最好的就被挑走让同仁堂包了”。

  最后消费者买到的还不是片子,而是经过精细挑选、晾晒、炒制等做成的“饮片”。饮片的形状外观更均匀干净,已经可以卖往中医院和中药店。没有经过挑选的叫做“统货”,一旦进入加工过程,不同程序上就可以区分价格,按质量分出级别。朱青山自己的店里只卖自己加工的饮片。他有禹州第一个私营的通过GMP认证的中药材加工厂,然而饮片的销路并不好。“我这个加工成本高,按照古法本来就费时费工,况且原料的地道是做不了假的。禹白芷放在这满屋子香,比四川好得多。”他坚持不降价,使得店里的伙计总得举着3米长的鸡毛掸子,把角落里的灰尘扫掉。“古法卖药,本来就不挣大钱。”他说。

  禹州十三帮

  不到1岁的小男孩在一块席子上啃一块杜仲皮,老爷子就乐呵呵地看,“活血清热的东西,正好给他长牙用”。王玉寨83岁,他坐在一个破藤椅里,在自家的“同义成”铺门口坐镇。“禹州火的时候,江西人不过是亳州帮,河北人是祁帮。哪像现在,江西亳州和河北安国的药市简直要大过我们去了。”他自己用毛笔行书写的“同义成药材行”挂在内堂正中,已经落了不少灰。“市场里的房子都太难看了,方方的水泥洞,想弄好看点都不中。”王玉寨祖上数到曾祖父都是药行老板,解放初他成分不好,没有去国营的医药公司,“我一开始把铺子搬到郑州,后来又洛阳,可是1956年全部合营了,我也就不干了”。

  中药市场上常销的药材有600种左右,除了几家专卖人参鹿茸的“细货行”,大部分都是摆满了敞开口的麻袋。老板们对自家货色都很有信心,却又不愿意评论别人的东西。“我们这里从来都是要竞争的,随便你去哪家看,看货真价实你就买。”王玉寨对板蓝根这样的药并无太多感情,“我最喜欢的是甘草,你尝尝这上等内蒙古甘草,现在甘肃、新疆的都不如这。”接过一嚼,果然清甜。“甘草才是药中之王,我们做药行的,要学会认的第一个药就是甘草。从我做这生意到现在,甘草的价格几乎没有大变动,很多药比起上世纪80年代还要降了不少,因为没有野生的或者药性变了。过去十三帮里,就有甘草帮。”

  从禹州清乾隆年间兴盛开始,信息不发达的年月里,药材价格变动就不大。“过去价格要浮动得三五年,因为从云南或贵州马拉人驮,来到禹州就一年半载了。为了保护价格,大药市都是来自各省的商人组成不同的帮会控制着,禹州号称十三帮,云南叫三七帮,其实比这个还要多。会馆林立,势力最大的就是山西帮和怀帮,房子盖得最漂亮,说一句话对市场也最有用,比县太爷还有用,因为一个山西帮等于代表一个省说话了。”帮会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国调货,还有平衡价格,“货到了先帮会开会,虽然是自由竞争,但买卖双方没有人大赚大亏,大家长期合作,讲究的是互相捧场”。

  “中医中药哪有抗病毒这一说啊?这都是西药的说法。”王玉寨说,现在倒可以弄个“抗病毒帮”,把板蓝根、连翘、苍茱、金银花等等都归进去,“可是信息传得太快,市场难以被人掌握了,除非是‘非典’时期的专家一个一个方子的出,否则只有钱才能控制市场”。原来有人来进药,王玉寨的习惯是问问这药怎么个用,发到哪里去,“中医院的人来了就说,最近闹痢疾的多啊。中药厂的人来了就说,什么丸丹散最好卖,方子我也不用问,多少年的老方子不就是那样吗?现在我不敢问了,中药西用现在普遍了,我的黄连就是四川来的最好的鸡爪莲,每个爪上还带须子,可是新闻里的双黄连除了口服液还有针剂,又有新闻说这个不达标不合格什么的,我也不明白这和黄连的关系”。

  “很多老中医的朋友过去长年是我的客户,现在他们说,咋药不灵了,方子一样的,可是却几剂药都没用。”朱青山说,“其实中药掺假很难,因为陈货新货一看一尝便知,川贝和浙贝也差几十倍价格和功效。老天爷造的东西,禹州还见不到假,亳州是有的,在大货里。中药的炮制很讲究的,可是现在为了不生虫子,还有用硫磺熏药的。”药商们却说,“外面卖粉条还用硫磺熏呢”。亳州敬华佗,禹州的药商们店里大多敬着孙思邈的像,禹州西关还有一座据称是他的冢,传说众多。“过去药行伙计请假回来都要给药王叩头,就等于对着自己的良心说话了。”像朱青山、王玉寨这样的老人,最爱讲孙思邈如何治好了某权贵或某疑难病症,最后故事的结局大多是,“他什么都不要,就要了一套旧衣服”,“他只要了一只叫花蕊的瑞兽”。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帖子不错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