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JT对错难明国医史 阴阳未定人世间
    

伤寒杂病:JT对错难明国医史 阴阳未定人世间

什么是「气」?
在上正课之前,今天预备先跟大家讲一个小专题,就是,中国人说的「气」是什么东西啊?这个小专题其实很简单,大家如果中文好一点,一定早就都懂了。
中文在意译成外文的时候,几乎大部分的字都可以用外文解释得出来,而找得到相对应的外文字。只有这个「气」字,不管放什么外国字上去,都觉得不妥贴,到现在多半的学术书就只好写「chi」就算了。
其实,中国人的「气」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就是说:有一样东西,我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就称为「气」。
外国人,如果要写「气」字,依中国人原始的「气」的意思,就是写「UFO」啊,就是「未确认飞行物体」──算了,气也不一定都在飞行啦──写「UO」就好了。
古时候,有很多很多东西都是未确认的,所以呢,我们那时候不知道地球表面有空气,对不对?现在才知道空气是由稀薄的分子构成的,我们那时候也不知道有细菌、有病毒……所以那一切一切我们无法定义,又摸不到看不到的东西,就称为「气」。
然后渐渐随着科学的发达,我们就知道「啊,原来那是『氮』跟『氧』这些东西弥漫着的稀薄存在!」于是我们就开始抓住个东西,而叫它作「空气」,一旦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了,我们中国人的「气」的领域就排除了「空气」这个层面。而西方发现了细菌,「原来这些病是『细菌』造成的」,于是乎,我们中国人定义的「气」里面,又把「细菌」这一样东西排除了。
也就是说,凡是不能定义的东西,就留在「气」这个字的名目底下;能够定义的东西就拔出去。
所以我们中国古时候,生病,说这是「邪气」、这是「病气」,可是现在就发现它有的是病毒,有的是细菌,有的是什么别的因素造成的。当它被你确认了之后,这东西就不再属于「气」的范畴。所以中国人的「气」是一个不断在减少中的档案夹,我们每隔几年就要从里面抽掉一点东西,说:「这个东西不用再算到气里面了。」但是,即使是今天,我们不能确认的东西仍是很多,对不对?如果哪一天我们中国人的「气」这个字真的不存在了,那就是我们的科学已经发达到找到上帝的那一天了。不然多多少少会有不能确认的事情。
这个是基本的文字定义方面。那,如果要说中医的一般论,我们人身上,是什么叫作「气」呢?
在我们的肉身跟灵魂──灵魂,在这里我是指情绪跟思考的中心的那个灵魂,意识,mind──在肉身跟灵魂之间,我们中国人假设它有一种接口,这个接口我们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只知道那个东西你要说它纯粹是灵魂吗?不尽然;纯粹是肉体吗?也不是。我们上次曾讲到什么「心」跟「物」对不对?我们现在的哲学会有心物二元论,可是中国人是怎样的呢?中国人是三元论,就是「心、气、物」三元论。「气」这个东西,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就当它是一种媒介,在我们的肉身跟灵魂之间往来许多讯息的。
关于这一点,《孟子》讲得比较多,孟子说「气壹则动志,志壹则动气」,那个「壹」后来清代的考证说可能是古代噎到的「噎」字。也就是说,如果你跑步的时候忽然摔一跤,那是你的肉体一个滞塞不通的状态,可是你的心就会因此吓一跳。在心与肉身之间,不断地在交流,不断地有情报在互动的。所以孟子才会说「本来你不紧张的人,如果你开始狂奔,可能你心里头就会开始有一种好像『我心跳加快,我心开始慌乱』的感觉。」原本是肉体带起的,就像有的时候我原来觉得心不乱,可是做什么事情做得有点赶,那肉身赶到一个程度,我心也开始急起来了──这样的事情是会发生的。
所以我们中医在讨论的「气」,就是在灵魂与肉身之间的接口,我们大概知道一下这个基本定义,会比较容易处理。
那,我们也知道说「气」是一个「泛指未确认物体」的集合名词,所以我们不要傻傻地去定义死「什么是气」。
我有一次在中研院听到有一个人报告他的论文,那个论文是研究清末的一位名医者「唐容川」。报告中提到了唐容川对「肾气」、「命门火」的观点。人的肾脏不是有元气吗?对不对?我们之前说的天癸什么的,那,肾气是什么东西呢?唐容川就举一个例子,他说「好像是一个火炉烧着一锅水,底下有个小小火,然后这个水被烧了变成蒸气之后,这个蒸气就可以充塞于你的全身,带动你的生命活动。那这个锅子就是肾水,这个火炉就是命门之火。」──这个是以后会教的观念。
结果,中研院有一位研究员就对这个发表论文的人提出一个不客气的问题,我觉得那个问题真的蛮刻薄:
那个研究员,他说:「这个东西不是一个实质的存在。」意思就是说:人的身体里面,哪里有什么管子像火车头一样在运送蒸气?于是又抬出他们很喜欢说的那一套:说中国人总是对传统的东西目信仰、对封建时代的权威不敢质疑,明明不存在的东西也迷信说它存在云云……。
可是我觉得,这种摃法真的是太过份了,所以……我后来有出言讲他,我说:你会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你不知道中国人的『气』是什么东西──都已经告诉你是肾「气」了嘛──肾气,就是肾里面「无法以肉眼或科技观察,不知道是什么」的运作,于是我们说它像什么,那也是打个比方,来告诉你它的作用点大概有这样子的形态存在。既然称之为「气」,就是其实不知道它的真相是什么,那我们用象征物来打比方,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那位研究员听到拿一个比喻物来比喻这个「气」,就觉得唐容川很愚蠢:怎么会拿这种东西来说就是肾气?于是他就表达「你不可以把这东西定义成那东西。」
其实一开始就没有人敢定义这个东西的。是那个研究员在瞎紧张。
所以「气」的观念要搞清楚,一旦你看到中国人说的「什么什么气」、「什么什么气」,对它要有一定的宽容度,因为它之所以还叫作「气」,就是我们现在仍然没有人知道真相是什么。所以可能会有很多的论点,用来作为逼近真相的假设。
就像有一个大陆的学者刘力红写一本书《思考中医》,他也想了一些象征物来说《伤寒论》中的一些道理,然后就有很多人攻击他。当然,他用的象征物不一定绝对正确,也不一定很适切;但是攻击他的人更加地无谓,因为「难道你就知道那个真相是什么了吗?」。
其实大家都不晓得,这样大家互相乱攻击一通──你选的象征物跟我选的象征物不一样!──那简直是宗教战争,就像你信fo教我信基督教,互相骂天堂长得不是对方说的那样──这样子是不行的,宇宙间真正存在的那个东西是什么?其实我们不知道,所以有人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它而形成这样的论点,有人从那个角度观察它而形成那样的论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我们都要有种包容的态度,因为扪心自问──
我们也不知道。
……不过,对于刘力红博士举的一些例子,我个人还是有一点小批评啦,非关医术,而是「文学表现力」方面的。
我总觉得,既然要举例子、使用象征物,就是要把一件事模拟得浅白一点,使人容易明白,这是基本的意图。可是刘博士的例子之中,有些,反而把一件事说得更「玄」了,这样就失去文学表现力领域的「举例借喻」的目的了。
中医虽然是极不简单的东西,但,由真懂的人讲出来,听起来应该不会「玄」才对的。比如说四川的小火神卢崇汉先生,他讲的话极精极深,内容都很伟大,但字字都是非常浅白的。
现在世面上有很多学中医的人,在网络上面跟人打笔战、打辩论,那些人的医术大部分都是很差的,可是讲的话,连我都看不懂(我算是读的书很杂了耶!),都是「黑话」,一大堆奇诡的专业术语在空中飞来飞去,绕树三匝,无枝可栖;反而是医术好的人没有这种现象,都讲「白话」。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故事:许多年前,有一个人对相对论有兴趣,就买了几本相关书籍来看,结果,只有一本他看得懂,而且很容易懂,而那一本看得懂的书,作者叫「爱因斯坦」。
任何专业领域,只有懂的人,才能讲到别人懂。
所以,对于中医的教学,我看到刘力红博士有点「玄」的讲话调调,也感到有些警惕。希望各位同学,如果听到老师上课讲出「黑话」,要举手警告我一下。因为听起来会「玄」的「黑话」,一定就是我也没弄懂,而在那儿硬兜、硬掰的部分了。
但愿我们这个课,能够从头到尾,字字「白话」,这样我也才可以对自己稍微放心一点。
阴阳应象
我们接下来,讲〈阴阳应象大论〉,这个东西啊,今天可能讲不太完,我们要留几句最重要的话下次再讲,就是「阴平阳密」的问题,那个问题实在是太难讲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节录):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它说,「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话是什么意思啊?
大体上来讲,就是比较属于能量、比较动态的是「阳」;比较属于静态、比较固着在那边的东西叫做「阴」。把一切大约作一个二元的归类,来形成阴阳的基本定义。
那之前的课就讲过「阴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不对?所以「五脏」和「六腑」相比,六腑是阳,五脏是阴。可是,四肢跟六腑相比呢?四肢的动态大于六腑,于是六腑就变成是阴,四肢是阳──就像这样子,一种表记法的概念。定义上不说「绝对」。
那「阳化气,阴成形」,这当然比较根本。中国医学是一种「气化」的观念。气化是什么意思?就是:有很多东西,我们知道它存在,可是透过肉眼或现有科技不能观察;可是,虽不能观察,却可以验证。
就像现在,都已经核能发电了,有谁看过电子长什么样子啊?还不是科学家用数学推算出来的东西,哪个人用肉眼看过电子?不可能的嘛,肉眼根本看不了。所以我们看到书上画的电子,那都是想象图哦。
承认这个世上有我们看得见的有形的东西,同时也承认这个世上有我们看不见的无形的事物,不会因为看不到、不能观测,就驼鸟埋沙似地逃避、甚至否定它的存在。
「气化观」其实就是「科学的精神」,一面穷究我们可以知晓的事物,一面对未知的世界保持敞开的胸怀。因为科学,因为逻辑,所以更能够承认:我们所能观察的一切加起来,仍不足以解释这个美妙的宇宙。像英国作家劳伦斯就说:「公的孔那么漂亮,怎么会是繁衍种族的基因所需?母孔雀根本看都不看它一眼的!」
所以,用逻辑去思考、推导,而承认「未知的世界」的存在,这个过程,也就被称作「唯物辩证法」。用「物」的世界的一切,去证明「一定还有『心』的世界的存在」。发明「唯物辩证法」的神学家黑格尔,证明了这个「物」的世界之上,一定存在着上帝(超越的意识);而早在两千年前,《庄子.齐物论》也用几乎是一样的方式,证明了「人类在肉身之外,一定有灵魂!」
大家不要以为中国大陆是唯物思考的国家,都不承认心灵、上帝的存带,这也只是现阶段的状况。唯物思考训练得很好、逻辑能力很强的人,要承认形而上的心的世界,其实比谁都快啊。
而中医的「阴阳」之中,其实也就一直严守着这样的底蕴。
然后呢,它就说,「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这话不仅是指人的阴阳之气,它也在说人吃进去的东西。
这当然只是一个概略性的论点。
如果你吃的药物是比较属于阳的,什么叫阳?其实后面有一条有讲,「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有没有看到?它就说,如果你吃了这个食物是又甜又辣的,那这个药性就是比较属于动态的。
那你会问:「为什么辣是比较动态的?」我说:「这非常简单,因为它动态,所以你吃起来会觉的它是辣的。」也就是说,人的味觉是这样子形成的,不要把它搞反掉,不是辣的东西就有动态,是我们人类身体用味觉在归类东西。所以绝大部分的泄火药都是苦的,因为,任何会损耗你元气的东西,身体都要有一个警戒讯号,所以你会感觉成苦味。当你吃了这些辛甘发散的东西,他的气就会比较往头上冲啦,像刚刚有同学吃了桂枝汤,那别的同学就看到你的脸变得比较红了,因为它的药性比较往上面跑啊。那如果是酸苦涌泄呢?就是如果你吃了很苦很苦的东西,那可能它就比较往下面走。
药的「气味」的「气」这个东西,可以分两个层面来说,一个是它温凉寒热的药「性」,另一个是指它「闻起来的味道」,你会闻得到它的味道,代表它的分子比较活泼,能够跳跃到空气中,这种的成分,当然就具有较高的动态,比较偏「阳」。
闻起来气味比较芳烈的的东西,比较会往上面走;吃起来味道比较重的,比较往下面走。像清朝唐容川就讲,除了上下之外,还有所谓的「清浊之窍」。比如说哦……辣椒,吃了麻辣锅第二天,你是哪里在痛啊?……排便的时候,因为辣是一种「味」,所以它会走浊道,就是谷道;可是如果你吃了很多大蒜呢,大蒜味道会从小便出来,就是因为大蒜味道较偏在闻得到的气味,而不是尝的到的气味。大蒜的味道有一部分是用鼻子感觉;辣椒的味道全都靠舌头来感觉,红红的辣油,你用闻的,没有办法把人辣倒。那大蒜吃了以后,你觉得很美味,你去呼一口气,对面的人就……听说刘雪华第一次跟秦汉拍琼瑶剧《几度夕阳红》的吻戏时,就故意吃很多的大蒜去玩弄秦汉……
每一种食物偏于气或是偏于味,对人体的作用点都是不一样的,而除此之外,它还讲「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如果你吃的东西,它的气性比较属于阴而凝聚的,它比较会沉到身体的里层;如果你吃的东西比较粗、比较有动态的气的话,它会比较往末端、往外走。
那「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用腠理跟五脏来对举:比如说我们感冒药多半是比较辛辣的药,它从体表发汗把病邪推出来;而补药都是比较有味道的药,让它能够补进去。那我们说养阳、养阴也是这样子的。
四肢跟六腑相对来讲,那当然比较阳的药比较偏四肢,比较不够阳的药比较偏六腑。但是,五脏跟六腑来相比呢?的确是有些药比较偏到六腑,有些药比较偏到五脏,比如说有一味药叫做「黄耆」有没有听过?我们平常用来补气的,吃了黄耆后,人会觉的好像比较容易饿,因为胃是腑,脾是脏对不对?黄耆的药性比较外浮,比较补在胃腑,比较不补在脾脏。所以你会觉得容易饿,可是呢,吃了三天黄耆,胃口就开了,可是你吃下去以后还是觉得消化能力不够好,因为它气味比较向外,比较偏腑不偏脏。
那你要补脾脏的话,可能要找那种比较柔润多汁、更有味道的,比如说「白朮」这味药,它的药性就比较柔润多汁一点,还有人说再加一点点西瓜汁、甘蔗汁之类的柔润甜腻的东西,或者有人会加一些地黄,反正就是比较阴浊浓厚的那种东西,让它比较能够补到脾里面去。
不是说脾跟胃都是消化器官,所以都一样对待就好,不是的。消化器官的动态跟消化器官的形质,这两种东西都还要分阴阳。
除了分「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它又讲:「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你说尝得到的味道是阴对不对?可是如果这味道又很淡呢?那这样它还是属于阴,但它在阴分里面具有一种动态,是「阴中之阳」,会「通」。那同样的,你闻的到那种气味是阳,若它闻起来很淡呢?那它是走在阳,可是它阳里面又有一些轻飘飘的调子,就是「阳中之阴」,不像纯阳那么猛烈。不过这几句话也不能说是绝对,并不能涵括一切的药性,气性方面的温凉寒热还是占着主导的地位。
中药里面有一味药,我们说是最平和中正的,就是米。米是中药之中,最不偏寒、不偏热、不偏阳、不偏阴的食物。可是,米这个东西啊,你说它真的不偏吗?这要看米的品种,就像日本人,吃米吃得很挑哦,我们台湾米他们吃不下去。日本有一阵子闹米荒,进口很多泰国米,可是那些日本人竟然宁愿饿死也不吃泰国米,他们对米的精致度要求很高。我一直到最近这一次去日本玩的时候,我吃他们的寿司才开始觉得他们的米比台湾的米好吃,有一种米的香甜的味道。我从前不晓得,我从前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一个日本朋友,跟我交情还不错,他要回日本的时候,就把他的小电饭锅送给我,还送给我一包米,他说:「这是我从日本带来的米,在台湾自己蒸饭自己吃用的。」他不吃台湾的饭。然后他说:「你也要记得拿这个米蒸蒸看吃吃看!」──这样才能知道你们台湾人有多可怜!那,我蒸了、吃了,仍是一点都不知道我有多可怜,那时候还没有养出那种品味。
这样子的日本人,他们的米当然就吃得很精,是比我们的蓬莱米还要好的精米。于是乎,日本人会怎么样呢?日本人他们吃的米太精了,所以呢,他们一到感冒的时候,一定手软脚软。他们那个米的气太阴柔,只守中,不走四肢,所以日本人每天都要喝一碗味噌汤来代替这个东西,让它能够运行到位,不喝味噌汤的话,一感冒,手脚都快要不能动了。那台湾人就比较不会脚软,因为我们的蓬莱米比他们的粗;但是还不够粗,你要完全不会脚软的话,你要吃再来米,如果吃再来米的话,感冒就不太会手脚软了。
米的精粗不一样,它气的运行方式就不一样。所以古时候的平和中正的米,是再来米类的糙米。可是呢,你说精米吃多会手脚软对不对?可是得糖尿病的人,就是要吃精米。因为糖尿病,就是细胞里面的糖不够,于是那些细胞发了疯似地拉警报,然后全身就提高血糖,好让它吃得到,可是那细胞还是吃不到糖。这种时候,人就需要吃什么?蓬莱米,最精的蓬莱米。蓬莱米吃了分解成糖的时候,因为那种米具有阴柔之气,所以能够引导糖份到细胞里面去。相反地,如果你吃再来米、甚至有人说么糖尿病养生要吃五谷米,那样糖尿病会恶化的。这样懂吗?当你什么地方需要那营养的时候,你要调整那个食物的精粗,它才能去到该去的地方,甚至一个细胞膜都还要这样子挑食的,这是很没有办法的事情哦。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