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中医药院校当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
    

中医讨论:中医药院校当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

作者:张养生


      目前,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的思想有逐渐被淡化的倾向,一些中医药院校反而去寻求中医药专业以外的发展点等问题值得高度警惕——中医药院校当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

问题

    ●全国23所中医药院校,开设本科专业56个,其中中医临床类专业和中药类专业各仅占10.71%;如果加上壮医专业和藏医专业,前三者合计仅占25%。而现代医学类专业占所设专业总量的37.5%。

    ●某一所院校中医学类专业课程设置西医基础课程24门次,中医基础课程15门次,二者之比为8︰5;6个中医药专业的西医基础课程的课时总量为4811学时,而中医基础课程的课时总量为3039学时,二者之比也是8︰5。

    对策

    ●在中医基础学科内容体系中,开设中国哲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社会学史、社会关系与社会心理学、物候与气象学等前期课程;中药学开设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自然地理学、中药炮制与管理等前期课程。

    ●无论专业性质如何,“中西医结合”形式已经成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的历史事实。未来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战略,也必须符合这一基本要求。

    ●建议取缔5年制的本科教育和三年制硕士研究生教育,开设七年制教育,按照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建议解体目前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使之分化为《中国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原理与社会心理学》、《藏象学》、《人体体格运动学》、《经络腧穴学》、《营养与养生学》、《物候与气象学》等。以《经络腧穴学》和《针灸治疗学》的学科设立而代替目前的《针灸学》学科。

    中医药类专业

    在中医药院校中“失重”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专门机构——中医学院在全国各地相继诞生,并由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功能状态,发展到能够开展最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综合大学,现在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走向多元化

    我国目前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形式,有大学、学院和综合大学开设的中医药学专业院系等三种类型。在全国范围内,独立设置的中医药院校有23所,截至2008年底,各院校在校生规模从5000名到23000名不等。独立设置的各中医药院校,目前都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其中15所院校还有博士研究生教育,部分院校还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从中医药院校发展过程分析,大致有以下五个阶段性标志:1978年以前,以学校的批准设立为标志;从1978年开始,以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获得者为标志;从1996年以后,以扩大招生规模、实验室建设及其体制改革为标志;从1999年以后,以征地建设新校区、大批量建设新专业为标志;从2000年起,以更名大学、申批博士学位授予权或博士点建设单位和重大科研课题立项为标志。每个标志性成果,都说明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加快,水平在跨跃,教育内容走向多元化。

    中医药类专业占比“失重”

    自中医药院校首创到2008年底的53年里,中医药院校的专业建设与设置可以说是“今非昔比”。至2009年,专业设置最多的有27个、最少的有7个本科专业,平均每所院校设置本科专业17个还要多。

    全国23所独立设置的中医药院校,总计开设本科专业56个,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在医药卫生专业方面,覆盖中医中药所有专业、现代医药学所有专业和运动医学、生物科学技术与工程、卫生与食品等方面;二是在非医药卫生专业方面,涉及植物保护、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化学、制药工程等领域;三是在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方面,涉及心理学、汉语、英语或日语、工商管理、卫生事业管理、信息管理与工程、经济贸易、电子商务、体育、保险、法学等领域。

    其中,中医临床类专业有7年制中医学、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康复治疗学等6个专业,仅占56个专业总量的10.71%;中药类专业有中药学、中药制药、中药栽培与鉴定、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等6个专业,也仅占所设专业总量的10.71%;如果加上壮医专业和藏医专业,前三者合计仅占到所设专业总量的25%。而现代医学类专业,开设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助产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生物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营养学、医学美容、护理学、公共卫生、食品卫生、食品科学、药学等21个之多,占所设专业总量的37.5%。以上事实说明,中医药类专业在中医药院校中开始显现出“失重”现象。

    中医人才培养方案不姓“中”

    一份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要求、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总体安排、教学计划学期运行表等14部分。其中最具指导意义和专业与专业之间区别的内容部分,是《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总体安排》。若要确立或改变一个专业或一个学科的教育教学模式,就是要对这一《安排》研究分析的同时,进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课时结构的调整,最终影响学习者对这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以下是我国某一所院校中医学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1.西医基础课程为24门次,中医基础课程为15门次,二者之比为8︰5。

    2.西医基础课程设置较中医基础课程设置相对系统,特别以七年制中医专业最为突出。

    3.6个专业的西医基础课程的课时总量为4811学时,而中医基础课程的课时总量为3039学时,二者之比为4811︰3039=8︰5;而且康复治疗专业的中医基础课程课时仅为236学时。不知是否还能称得上“中医类”专业。

    4.中医基础课程体系中混合着一定的临床前期课程如:中国医学史、中医诊断学和中医各家学说等。

    四个教育模式特征

    剖析中医药教育现状

    中医药院校办学模式,是指一定时期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总特征的形象描述,是对高等中医药教育要处理的教育教学问题总的看法,反映着一定时期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要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领域和方法。目前中医药高等教育模式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

    表现之一:中医药院校反而寻求中医药专业以外的发展点

    在全国范围内,除了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外,诸多医科院校或综合大学中,均设置有中医药院系,开展着高等中医药教育。如果把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中医药专业设置只有14个,仅占本科专业设置总数的25%。而且由于中医学专业自身理论体系的特殊性,涉及的实验室数量很少,规模一般也很小。中医药院校的发展,已经不完全依赖于中医药专业作为支撑条件,而是投入非常大的物力和人力,积极寻求中医药专业以外的发展点。

    表现之二:西医课时总量过大

    在6个中医专业中,中医基础课程课时总量占本专业课时总量的比例,最多者为15.64%,最少者为7.26%,平均为13.33%;而西医基础课程课时总量占本专业课时总量的比例,最小者为19.63%,最大者为22.84%,平均为21.41%。在总体特征方面,如果把6个专业各自的临床专业课加入在内,则七年制中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三个专业的中医课时总量均大于西医课时总量;如果把6个专业全部的中医课时总量或全部的西医课时总量整合在一起求其平均值,他们各自所占课时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4.09%和40.59%,说明中医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中,西医课程体系占据了太大的分量。

    表现之三:学生对中医认识不深刻、不系统、不稳固

    中医是在中华文化传统中孕育而形成的,其知识底架构筑于心物一元论。目前的高等中医药教学过程,将中医基础理论、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人体解剖学和中药学、中医诊断学、医用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等课程,分别开设于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就五门中医学科而言,把全部的中国文化及其知识概念,集合于中医基础理论一门学科之内,实际上难以全面系统地为中医理论形成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概念和思维范式,完成不了“中医基础理论”学科的任务。而医古文、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中国医学史等课程,涉及更多的是医疗行为和疾病认识的经验总结等知识概念。对于初入学的大一学生来讲,可以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习起来总是难以理解,难以记忆,更难掌握。加之课程门次少,教育教学时间周期相对较短,所形成的认识和概念,必然是不深刻、不系统、不稳固。

    表现之四:开西医课程却又学不通

    对于西医基础医学来讲,由于中医课程的时间占用,只能开设主要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支持性的基础课程如医用化学、高等数学、实验动物学等,均被视为无关紧要而剔除;对于基础学科中较为重要的生物化学、药理学、微生物与寄生虫学、免疫学等课程,均被列为考查课程,致使学习目标降低,学习投入降低,实验要求降低——西医没法学通。

    表现之五:实践教学过于强调西医

    除以上显现特征之外,还有诸如教材内容构成中,以生物结构说明中医学术观念,以化学成分说明中药作用机理,以西医疾病观察中医疗效等现象充斥各个学科的每一部分;在各个临床学科的学习、见习和生产实习过程中,无论是医院、教师和学生,均特别重视西医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技术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复习、训练与考核。加之附属医院的科室设置均是以西医学科思维指导下的建制体系,学生的实践过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只能强调西医。

    以全面传承中医药文化

    与技术为目标办学

    树立科学的中医学理论主体意识,健全中医基础医学学科体系

    从“模式”自身的意义上讲,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模式,最直接的根源是中医理论核心内容的模式特征。因而,其课程教学内容及其思维构建过程、课程教学方法及其涉及对象等,均要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主进行学科规划和设置。在中医基础学科内容体系中,开设中国哲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社会学史、社会关系与社会心理学、物候与气象学等前期课程;为中药学开设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自然地理学、中药炮制与管理等前期课程。让中医学基本知识回归到中国文化环境之中。

    构建科学的中医药教学模式,全面传承中医药文化与技术

    中医、西医是两套不同理论体系、不同治疗措施的医学学科。要开展中西医结合,首先要使中医、西医的知识概念体系、学术思想体系得到分别建立,思维方式的结合点要得到确立,临床治疗技术要得到有机融合,这样才能使其结合成为可能。

    1.无论专业性质如何,“中西医结合”形式已经成为高等中医药教育教学的历史事实。未来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战略,也必须符合这一基本要求。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实践者的我们,就应该深入系统地开展中西医结合概念、内容和目标的研究工作,为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思想上的支撑条件。

    2.制定“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基本要求”,明确中医专业满负荷课时总量原则、学科结构体系及其秩序原则、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及其教育教学原则、运用专业理论的思维能力及其临床技能的培养原则、医学教育艺术和医学实践艺术反映原则等,不断规范高等中医药教学行为。

    3.建议取缔5年制的本科教育和三年制硕士研究生教育,开设七年制教育,按照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

    4.按照中医文化而非中医医学的知识需要,设立“旁系知识体系”课程,健全基础学科构成体系。

    5.建议解体目前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使之分化为《中国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原理与社会心理学》、《藏象学》、《人体体格运动学》、《经络腧穴学》、《营养与养生学》、《物候与气象学》等。以《经络腧穴学》和《针灸治疗学》的学科设立而代替目前的《针灸学》学科。

    培养中医教师骨干队伍,开展名副其实的高等中医药教学活动

    1.对于现任教师来讲,首要任务是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提高中医研究需要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水平,丰富中医文化知识,建立健全中医医学思维。

    2.以3年为一个周期,每位教师必须以一线医师的身份,在住院科室连续工作6个月以上,以不断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技能水平。

    3.随着社会的转型、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中医药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目前的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开展证候的社会学研究和病因学的社会学研究,以发现证候发生的现代社会学特点,更新中医病因病机学概念,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转变中医临床医疗模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学模式的转变

    1.制定并实施中西医结合应用原则。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在中医所有学术刊物、中医专业临床教材体例中的应用,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如果是临床需要,或者是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把任何疾病的西医信息处理方式用以明确诊断、中医的信息处理方式用以系统辨证等做法,作为一条中医临床原则被确定下来。

    2.设立科研性中医医院,开展研究性中医临床活动。即对于可控性疾病,实行“先行中医研究治疗”的规定,逐步确立中医疗效标准体系和适应原则,为高等中医药教学提供全新的临床基地。同时也可以历练和提高教师的临床辨证能力与治病基本功。

    一是将各种证候,在西医明确诊断和严密监视的基础上,按照症状层面、体征层面和理化检查诊断层面进行分类辨证,先行中医药治疗,系统观察中药疗效和中医认识的正误。通过预后总结,观察中医的技术水平及其临床需要性。

    二是我们研究教学模式,就必须尽快出台相关标准,规范中医处方,限定用药方法。至少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附属医院应该如此。

    三是全部的中药处方在调剂过程中均有不规范给药现象。众所周知,一剂处方,是临床人员经过四诊合参、缜密思考以后给予的治疗方案,而调剂人员在调剂过程中,经常以处方中某一味药物的总量进行量取,然后按照剂数多少进行手工平均分配,其结果必然是剂量不准确,处方不平衡,疗效不稳定。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实在难以信服其“理、法、方、药”的原则性和科学性。

    对此现象,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科学的方法加以扭转。从高等中医药教学需要和学科建设的要求出发,重新制定调剂管理办法及其操作规程。科学规范、剂量准确、处方平衡,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实施。
-----------不扭转学风,不提高师资力量一切都是空的,中医类院校的改革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