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七旬的“土郎中”张吉诹自幼拜师学中医,习得几个偏方。几十年来,小到烫伤、跌打损伤,大到肝胃重症,张吉诹都能凭方对症下药。然而,他的儿子却不愿继承衣钵,将偏方发扬光大,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偏方面临着传承的困境。
偏方验方传承堪虞
他需要面对的问题还不止这些。各种打着“祖传秘方,药到病除”旗号的江湖骗子让患病群众真假莫辨,也使许多人深受其害,结果导致很多人不敢认同民间偏方的作用。张吉诹认为,社会上一些庸医滥竽充数,影响了患者对偏方的信任,更导致中医的地位下降。
目前在广东韶关行医的张吉诹的境遇比较有代表性。长期关注偏方、验方的生存发展问题的山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伟说,中医药是中国特色的医学科学和优秀传统文化,民间优秀的偏方、验方简、便、验、廉地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大量偏方、验方散落各地,受多种因素影响,传承堪虞。
张伟告诉记者,民间偏方、验方,指药味不多,对某些病征具有独特疗效的方剂,在中国传统的医学宝库中,以其药源易得、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疗效显著、易学易用易推广的特点,几千年来广泛流传于民间。
这些医病良方包括长期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有临床实践经验积累,但未形成系统的传统医药学理论,未被典籍所录载,具有独特疗效的验方和诊疗技术,如针灸、拔罐、推拿、牵引、熏洗、灌肠、刮痧、点穴、放血、火灸、蜂疗技术等,分为民间流传、祖传、临证经验、剂型改进等类别。
收集偏方验方并不容易
然而,收集这些偏方、验方却并不容易。据了解,济南市1985年时有关部门曾组织过大规模的挖掘秘方活动并搜集到上千个秘方,经历五年的整理后分类投送到各家医院应用,但其疗效和影响甚微,而献方者仍以原方在给人医病,却疗效明显。
张伟说,探其原因,不乏献方者不愿献方,在方上做了手脚,也有大批为骗钱财而假做秘方的人在鱼目混珠,久之使世人对秘方丧失信心不敢轻信,真正的秘方也被掩盖起来,不敢轻易露面。这种情况全国各地均不同程度存在。
东莞市桥头医院中医科
主治医师莫窝田认为,社会上一些滥竽充数的庸医不仅影响了患者对偏方的信任,更导致了中医地位下降,“尤其是一些江湖郎中,学了一点中医常识就宣称 包 治 百 病 , 结 果 砸 了 中 医 的 招牌。”
“现在网络上各类民间偏方铺天盖地,但事实上,珍贵的偏方往往散落于穷乡僻壤,未被充分挖掘,有的甚至面临灭失。”张伟担忧地说。
“‘偏方治大病’的民间谚语也有力地说明优秀的偏方在基层群众中打下的广泛基础。然而眼下,它们赖以生存的土壤正被蚕食。”张伟说,偏方、验方散落民间,基本靠口授相传,一旦年青一代无意于此,就有失传之忧。
张吉诹的儿子张新自小就对习医辨药没有兴趣,现在做起了和医药毫无相关的小生意。“年轻时对医学不感兴趣,觉得没前途,现在手里拿着偏方却不知道该怎么经营。”张新说。
像张吉诹这样有丰富的行医经验、深得群众信任的“土郎中”在全国有很多。青岛莱西一位姓高的民间中医,凭着祖传的秘方治愈过肝病、
牛皮癣、脑血栓患者上万人。自己虽然经营着一家挂靠在当地一家卫生室名下的诊所,由于没有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资格证,生计都成了问题,更别说传承秘方了。“没有
坐诊的私人诊所是没法生存的。”这位中医说。
应挖掘并进行保护和推广
专家认为,民间优秀的偏方、验方在中医整个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应当挖掘并进行保护和推广。同时,在民间流传的虽不乏救死扶伤的珍品,但也确实存在着品种混乱,炮制、用法不规范,宜忌不明确等现象。面对这样优劣难辨的“宝库”要做到慧眼独具也是令人非常头疼的现实问题。
张伟建议,组织一次全面的、关于民间偏方、验方的普查,对散落在民间的偏方、祖传秘方进行收集、筛选、审查、确认,对于确有价值的固定配方,可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在正规医疗机构或由具备行医资格的医生进行推广,让患者受益。
他认为,有独特疗效,秘不外传的民间祖传秘方,有一技之长的民间“郎中”,应制定特殊的政策,保护这些秘方使用者的知识产权和行医权,使民间医生行医有法可依。
事实上,自2010年以来,山东、上海、甘肃等多地的卫生部门就已经开始向民间征集中医药方了,通过深入发掘中医古籍古方、民间单验方和中医药诊疗技术、方法,加以专业筛选、验证和评价后,进行推广使用,让一些濒临消失的民间秘方得以传承和发扬,让患者受益。
山东省知识产权局有关专家说,很多手里有偏方的人都以为申请专利很麻烦,特别偏方要经过正规医院或医疗机构临床验证,确定疗效。实际上,考虑到临床试验费用太高,在提交偏方专利申请时,申请人只需说明配方中每味药的药理药性、制备方法、如何搭配等问题即可。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医馆老板深山打工三年求家传药 揭秘祖传秘方
不少流传在民间的祖传秘方,不仅有着神奇的疗效,背后还有鲜为人知的神秘故事。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少民间医馆和知名老中医被大型中医院“收编”,这些秘方也随之走进大众视野,让更多饱受折磨的患者重获新生。这些秘方是怎样问世的,又是如何传承至今?近日,记者走近几位祖传秘方的当代传人,揭开尘封已久的神秘“面纱”。
为深山老道士“打工”三年
医馆老板求得“生肌
拔毒膏”
走进省中医院康复科副主任医师张颖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神医妙手、祖传秘方”、“祖传秘方、名不虚传”……救无数病人于水火之中的这味“祖传秘方”,正是张颖的家传药“万应生肌拔毒膏”。
上世纪20年代,一个名叫李如里的少年背井离乡来到江西南昌,经人介绍到一家中医馆当学徒。小伙子腿脚勤快、聪明伶俐,在医馆学了9年,颇通歧黄之术。以骨科见长的老中医吴金山很喜欢他,招他当了入赘女婿。岳父去世后,李如里便继承了岳父衣钵。
当了医馆老板的李如里潜心钻研中医学。他听说,在江西梅岭,有一个身居深山的老道医术精湛,还有一个对身体创伤有愈合奇效的“祖传秘方”。但这个道士深居简出,难寻踪迹。李如里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老道士。老道士提出:若能安心帮我三年,我便将秘方传授于你。李如里不说二话,勤勤恳恳地为老道“打工”三年。老道也不食言,三年后,李如里医技大有长进,带着“万应生肌拔毒膏”下山。
此时,日军正在发动侵华战争,不少人被炸弹所伤,而西医极度匮乏,很多病人只能在绝望中死去。一天,李如里正在家中诊病,一名奄奄一息的病人被抬了进来。只见他面色如纸,肚子被炸破,肠子都流了出来。家人扑通跪下:“听说您的医术好,求您救命啊!”李如里虽没有救活病人的把握,但他实在不忍拒绝,决定“死马当活马医”。他将病人的肠子塞回体内,为病人止血,再将拔毒膏敷在伤口上,定期换药。奇迹发生了——几个月后,病人的伤口渐渐愈合,这个“起死回生”的秘方从此名声大振。
解放后,李如里的骨科诊所被收到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他任该科主任,成为当地知名老中医。1984年,李如里去世。民间中医讲究“传男不传女”,李如里将自己的毕生心血传给了几个儿子。然而,他最疼爱的小儿子最终未从医,而小儿媳张颖是湖北省中医院康复科的医生,机缘巧合成了这一秘方的现代“掌门人”。
起初,张颖并不相信“万应生肌拔毒膏”有传说中的奇效,有一件事让她彻底改变了看法。张颖家楼下有一家理发店,2000年,店主的儿子脚后跟受了外伤,骨头外露,伤口久不愈合,植皮两次都失败了,这个家庭很难再承担第三次植皮的费用。张颖的丈夫很同情,便把祖传药拿来给孩子试用。39天后,孩子的脚后奇迹般地长出了肉,渐渐复原。这让张颖大为震惊,遂开始潜心研究此方,并用于临床。
如今,这一秘方在张颖的不断改进下,能治疗的病种越来越多,在
褥疮、
糖尿病足、静脉曲张引起的下肢溃疡、术后伤口不愈合等因热毒引发的体表溃烂治疗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中医世家古书里藏“包块方”
罗家女儿无心插柳偶然获得
湖北省中医院肿瘤科主任罗秀丽的祖传“包块方”是她无意间获得。
罗家世代均是中医,祖辈从江西迁入武汉新洲。虽是中医世家,但因祖传医术不传女儿,所以罗家的女儿们大多学了西医。1979年,罗秀丽考入同济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分入了湖北省中医院,开始从头研习中医理论。
在罗秀丽的印象中,家里堆满了祖传下来的古书,其中有很多手抄的孤本医书。2000年父亲去世,儿女们将父亲的遗物清理后,各自带回一些书籍。一天,罗秀丽在翻阅一本古书时,发现书中夹着一张父亲笔迹的“包块方”,仅有简单的两味药。在中医院肿瘤科侵润的罗秀丽敏感地意识到,这个药方绝对不简单,她立即配制药物,并在临床上试用。
果不其然,包块方消肿、止痛的效果奇好。一位60多岁的
肝癌病人
腹水严重,老人肚子高高隆起,痛苦不已,四处求医仍无法缓解。“包块方”上药后才两天,老人的肚子很快瘪了下去,这让罗秀丽信心大增。她细心地发现,包块方用后病人的皮肤有点发泡。于是,罗秀丽再加减、调配药物,改进药物性能。
如今,经过罗秀丽的不断改良,调配出消肿1号(主要针对肿块、疼痛类)和消肿2号(腹水、
水肿类)两种药方,对浅表的肿瘤、淋巴结瘤、下肢浮肿、胸腹水的患者均有神奇的疗效。
久病成医自创“
瘰疬”秘方
四代传承不断发扬光大
一根像香火一样细细的小棍,捏在武汉市中医院瘰疬科林修森医生的手中,小心探入一名中年妇女脖子包块上的破口处。“这是典型的‘瘰疬病’,别看破口不大,里面挺深,一般药效难达到最深处,这‘药捻’可以起到消炎生肌的作用。”林医生边操作边向记者解释。“瘰疬病”民间叫“鼠疮”,是结核病菌从口腔侵入淋巴结后,导致人体出现体外结核,在颈部长出串串包块的病症。中医根据此病累累如串珠、经久难愈的特点,取了这么个古怪的名字。
林家第一代医生林子陀出生于1888年,12岁时学刻字手艺糊口。年轻时不幸患上了结核病,不仅有
肺结核,还有淋巴结核,脖子上的包块逐渐相连成串、疼痛难忍、破溃流脓,包块之间彼此相连就像鼠穴。
在林子陀贫病交加时,命运出现了转机。一个走街串巷的剃头师傅看见他脖子上的包块后,毛遂自荐为他治病。师傅让他买了两味药,一味袪腐肉、拔核块,一味促使伤口愈合。他发现,祛腐效果虽好,但伤口久不能愈。师傅坦言,自己只是看郎中治病时学了点皮毛,已是无能为力。
林子陀萌生了自己调配药物治病的想法。他四处寻访大夫、找医书研读、在自己身上反复实验,终于,他用红参、熟
石膏等调配出一种生肌(愈合伤口)药“九一丹”,治好了自己的病。林子陀继续研究,陆续制出拔核祛腐的“白
姜丹”、“红参丹”、提毒去腐的“三仙丹”等,完成了拔核、提毒、祛腐、生肌系列药物的调配。他还配以扎墨针、火针等针灸法,效果非常好。一开始,只是亲朋好友找他看病,渐渐的,他的名气越来越大。1931年,林子陀在汉口开了诊所,为无数百姓解除病痛,20多年后去世。
林子陀膝下有四男四女,幺儿林正国自幼随父坐诊,深谙治病之道,传承父亲衣钵。在父亲的基础上,他将治疗范围扩大至
骨结核、骨髓炎、乳腺病及各类疮疡,还将传统的扎墨针、火针的方法加以改进,创造了“点针法”,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1979年,林正国被武汉市中医院“收编”,成为武汉市中医院瘰疬疮疡外科创建人。他将祖传的“瘰疬膏”秘方捐赠给医院大规模生产,几十年来治好了数十万人。
林正国的长子林修森是林家第三代瘰疬科医生。林修森袭用家传纸线裹药法,自制成文中开头提到的中药药线(药捻),经鼠疮的溃烂口插入洞底,有蚀管、祛腐、提脓、生肌之效,是中医外科瘰疬疮疡病治疗的独特剂型与方法,被收入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林修森的女儿林琪瑄也在父亲专科里学习,立志成为第四代传承人。
祖传秘方不再是“秘密”
待走出樊篱为更多人造福
湖北省中医药大学国医堂教授彭锐说,中医学是我国的国粹,发展中医学对于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往,医生们虽主观上希望救治更多病人,但出于生存的需要,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对医术的传授多少会“留一手”,或者仅限于本家流传,才有了所谓“秘方”。
如今,这些“秘方”虽走出了私家门庭,但大多数仍局限于医院。要让这些良药从医院制剂提升至国家“准字号”,一方面中医大家们要进一步摒弃门户之见,另一方面仍需要政府增强扶持力度,例如加大科研投入和对药剂生产线的保护,让这些药物走出湖北、走出中国,让全世界的病患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一些江湖“神医”自称怀惴“祖传秘方”、“偏方”,不仅治不好病,反而贻误了治病良机甚至夺人性命。因此,市民切莫“病急乱投医”,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看病治疗更靠谱。
记者:高琛琛 徐爱云 张姝
来源:楚天金报
-----------秘方要让人知道了,还能叫秘方?事实上,就算是秘方,也要辩证,我们本地拥有秘方的人,你必须上门给他看过症状,他才能配药,可不是全都是一样的药方,以为某秘方一定可以治某病,那才是笑话。
-----------国家政府都要积极采取措施,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造福人民。给中医爱好者一个 通路,才能发挥集体的能量解决当前的各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