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bygzpf 于 2013/1/23 22:07 编辑 www.lindalemus.com/zhuyuan/ 《伤寒论》几几之我见 中国中医药报 2011年5月16日
□ 贾延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
葛根汤主之。”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注:“几几者,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卷后《释音》:“几几,音殊,短羽鸟飞几几也。”明代方有执注云:“几几,鸟之短羽者,动则引项几几然,形容病人颈项俱病者,俯仰不能自如之貌。”其实,这一观点来自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几,鸟之短羽飞几几也,象形。凡几之属皆从几。读若殊,市朱切。”古今学习研究《伤寒论》者均读“几几”为“shū shū”并把“几几”写为无钩挑的“shu”字。
大家知道,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然而,查遍古代文献,除本例外,未见“几几(shū shū)”作过记录语言的符号使用,这说明无钩挑的“几”字根本不存在,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因为如果无钩挑的“几”作为一个字的话,在古代文献中必定大量使用。然而查遍古代文献,除了“强几几”少数例句之外,没有发现其他用例。可见,古代根本不存在无钩挑的“几”字。
钱超尘也发现了这一问题,在其《中医训诂研究》及《伤寒论文献通考》中认为:“几几”应读“jǐn jǐn”,是“拘紧”“不灵活”之义。其根据有二:一是《诗经·狼跋》:“公孙硕肤,赤舄几几。”毛传:“几几,絇貌。”“絇貌”是何义呢?钱超尘又引《仪礼·士冠礼》:“屦,夏用葛,玄端黑屦,青絇意纯。”汉·郑玄注:“絇之言拘也。”于是钱超尘就得出“几几”是“拘紧”之义。二是钱超尘根据《说文解字》卷十四下己部的“巹”字,云:“巹,谨身有所承也。从己丞,读若《诗》云赤舄几几。”段玉裁注:“居隐切。”又,《说文解字》卷十二手部有“掔”字,云:“掔,固也。读若《诗》赤舄掔掔。”钱超尘根据《说文解字》中“读若《诗》云赤舄几几”和“读若《诗》赤舄掔掔”,于是得出结论:“几”通“掔”,读作jǐn,是“牢固”之义。钱超尘的这一结论,目前已成为定论。
那么,“几几”的“几”是否通“掔”呢?是否读作jǐn jǐn?是否“拘紧”之义?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诗经》中的“赤舄几几”是说“红色的鞋头向上翘的样子。”高亨《诗经今注》:“几几,弯曲貌。”又《汉语大词典》“几几”条云:“几几,鞋头尖而上翘”。又在“几舄”条云:“赤舄几几:周代大官之鞋色红,头尖而向上翘。”可见,钱超尘引用的《诗经》中的“几几”并非“拘紧”之义。另外,郑玄的《仪礼》注“絇之言拘也”的“拘”,也不是“拘紧”之义。《玉篇·系部》:“絇,屦头饰也。”又《仪礼·士丧礼》:“乃屦綦结于跗,连絇。”郑玄注:“絇,屦饰。”可见,“絇”是鞋头上的装饰。那么,郑玄“絇之言拘也”的注释,不是“拘紧”之义吗?其实,“絇之言拘也”的“拘”,是“弯曲”之义。“拘”是“弯曲”之义,许多字书收有此义,兹不赘述。可知,钱师引用的《诗经》中的“几几”是“拘紧”之义不能成立。那么“几”是否通“掔”,是通假字呢?大家知道,通假的原则是古音相同或相近。而“几”古音见母、脂部,“掔”为溪母、真部。两字古音不同,不可能构成通假。更何况未见“几”通“掔”的例证。可见,钱师认为“几”通“掔”,是“牢固”之义,也不能成立。
那么,“几几”为何义呢?“几几”实是“沉沉”的坏字。古代竹简,因为破损,把“沉”字一部分残阙了,只保留“沉”的右下角的“几”字。后人不知,便妄加训释。何以言之?“沉沉”残阙为“几几”,其实早在《内经》中已出现。《素问·刺
腰痛篇》:“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新校正》云:“按《太素》作‘头沉沉然’。”可见,“几几”在《太素》卷三十《杂病·腰痛》还作“沉沉”,说明这二字在《太素》中还未残阙。另外,还可通过异文得到证明:与《刺腰痛篇》同样句义的,在《灵枢·杂病》写作“夹脊而痛者至顶,头沉沉然。”可见,同一时代的《灵枢》仍作“沉沉”。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内经》、《伤寒论》中的“几几”,实是“沉沉”的坏字。“沉沉”是“沉重”之义,这才是确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