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序幕,而且常为凶兆,尤其发不起热更是不祥之兆。内伤发热最为复杂,其中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热常常是某些隐匿着的全身性疾病的预兆……
外感发热是邪正相争的表现,内伤发热是脏腑气血虚损或失调的现象。发热是正气犹存,机体尚能鼓动的象征。发热包括身热肢寒、恶寒发热、寒热往来,但热不寒,潮热、五心烦热等几种形式。外感发热和肺卫的关系较大,肺主气,敷布卫气,职司卫外,卫阳行周身之表,故外邪上受,肺卫首当其冲。肺气失宣,卫阳被遏,营卫失和则恶寒发热,故外感发热和肺卫的强弱有密切关系,正如沈金鳌所言:“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内归于肺”(《杂病源流犀烛·感冒源流》)。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外邪袭体,上先入口鼻,外首犯皮毛,如《素问·皮部论》所言:“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此外,外感发热和肾气的盛衰亦甚为攸关,因卫气根于肾(《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卫出于下焦”),卫阳的强弱取决于肾阳的盛衰。如肾气盛者外邪袭体,卫阳立起奋争则发热,外邪即溃;反之,肾阳虚衰,卫阳不足则机体无热以争,外邪长趋直入。正如《伤寒论》所言:“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条)说明发热并非坏事,表明正能胜邪,是正胜邪却的标志。
内伤发热包括阳虚发热、阴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瘀血发热、痰证发热、伤食发热、疮毒发热、郁火发热、阳郁发热等十种形式。内伤发热和脏腑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气血精液不足等因素相关,属实的又和情志、瘀血痰食有关。
从脏腑的角度来说,内伤发热与肝肾更为关联,因“肝为罢极之本”,《素问·生气通天篇》曰www.lindalemus.com/sanji/:“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出劳倦与发热的联系甚为攸关。肝主疏泄,如情志受伤,木失条达则郁火内起,说明肝与气虚发热及郁火发热最为密切。因此,郁火发热、气虚发热及血虚发热皆能预报肝的病理状态。
肾寓真阴真阳,肾真阴真阳的盛衰对内伤发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真阴亏损能引起阴虚发热,所谓水不制火,真阳衰败则产生阳虚发热,所谓火不归元、性质属阴盛格阳的无根之火。
心主血脉,“诸血者,皆属于心”,心气不调,气血失运,致郁血内阻、瘀血内结而发热,即所谓瘀血发热。脾主运化,脾运化不健,痰浊内生,壅积体内可导致痰证发热,如痰瘀互结、壅阴血脉,亦能导致瘀血发热。
综上所述,外感发热与肺、卫、肾的关系极为密切,而内伤发热则与肝、肾、心、脾甚为攸关,说明发热与脏腑阴阳、营卫气血密切相关,故通过发热可预测内脏的状况。
一、发热为温病的重要先驱症
发热是温热性疾病的早发症,根据发热的形式可以对温病的种类和阶段进行预报。如发热微恶风寒是风温的前兆,属表热证的性质。而春温的发热特点则是高热烦渴不恶寒,属里热证特点。暑温则以壮热、烦渴、汗多起病为主。身热不扬,汗出不凉又为湿温发热的特点。寒热似疟,邪在少阳则为伏暑初起的热型征兆。此外,日哺潮热为阳明腑实的标志,身热夜甚为热劫营阴的先露,夜热早凉,是余邪留伏阴分之外兆,而持续低热,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又为真阴不足、邪少虚多之候。
上面所论述的发热特点是他觉体温高(即体温表可以客观测出温度高于37℃),多为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肺炎、伤寒、副伤寒、菌痢、传染性肝炎、疟疾等病的外兆,且往往是这些疾病的先兆症,说明发热是温热性疾病的重要警号。
二、发热为内有诸火的标志
(一)发热为内有阳性实火的外兆
脏腑阴阳失调、阳热亢盛、所谓“气有余便是火”,内火生热而出现温高烦热。如心火暴盛的狂证,痰火内燔的癫痫,肝火亢盛的眩晕,肺火灼炽的咯血,肾火过亢的遗精,脾火内炽的消渴,膀胱火灼的溺血、淋症,小肠经火炎的口腔溃疡等。这一类疾患皆为阳热旺盛,脏腑功能偏亢,代谢水平较高,产热量过大所致,故有一定的热象,称为阳火。在内伤发热中为阳盛发热,特点为自觉体温较高(体温表测www.lindalemus.com/wsj/量温度并未升高),此类发热大多提示阳火内充。临症多见于一些代谢性过亢的疾患,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糖尿病等,以及某些内分泌失调、激素水平病理性偏高的疾病,如肾上腺功能亢进(柯兴氏综合征)、脑垂体功能亢进症(肢端肥大症)等。还有脑部的一些神经、精神疾患,如精神分裂症狂躁症、癫痫和脑血管病如高血压、中风等,发热常是这一类疾患的重要外兆,临床价值颇大。
(二)发热为内有郁火的先兆
七情六郁为患,肝气不能条达,气郁化火而致发热,谓郁火发热。肝经郁火的特点在于自觉热势随情绪好坏而起伏,此种发热多见于青年女性及男、女更年期综合征。现代医学的神经官能症发热即类似于郁火发热。发热时间多无规律,同样为五心烦热,且可随患者主观意识为转移,尤以焦虚型患者为典型。凡不明原因的自觉发热伴有情志不舒、胁肋不适、忧抑或悲观者,则为郁证发热的暗示。
(三)发热为内有虚火的信号
虚火,是内伤发热的主要机制,虚火包括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等。
气虚发热主要为中虚发热,病机为脾胃受损,中气不足。临床上,如发热伴有明显的劳倦乏力、食少,发热时间多在上午,则为气虚发热的预兆。如《素问·调经论》所言:“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血虚发热主要为肝血不足,如见发热,并以面色萎黄、唇色苍白、心悸气短为特征的,又往往为血虚发热的信号。
阴虚发热为素体阴虚,或汗、吐、下后伤津亡血,以及久病阴液耗损,导致阴不敛阳,阴虚热浮,引起发热,又称劳热。如《素问·调经论》说:“阴虚则内热”,《素问·逆调论》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临床上,见发热为手足心热、骨蒸盗汗,并出现于黄昏或夜间的则为阴虚发热的信号。其中,肺痨发热为典型的阴虚发热。现代医学多为慢性全身性感染,如梅毒、结核、寄生虫病等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
上述气虚发热、血虚发热及阴虚发热,皆可称为劳火,凡出现这一类发热均应警惕脏腑内虚,气血失调的潜在。
(四)发热为阴火的外露
阴火,指肾阳虚惫、阴寒内盛,致真阳格拒于外,残阳浮越于上产生的发热,为元阳败竭、火不归源所致,此种发热最为凶候。临症凡见发热虽高却伴畏寒肢冷,口不渴又欲盖衣被者,皆为阴火凶象。正如《伤寒论》第11条所说:“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指出此类发热的实质为内真寒、外假热,所谓阴极似阳。《伤寒论》谓之戴阳症或格阳症,如少阴寒化证的通脉四逆汤证即是(《伤寒论》370条:“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类发热,提示正虚邪陷、阴盛格阳,出现于伤寒后期,为正气溃败,真阳衰竭的危象。
三、发热为内有痰、食、瘀、毒的标志
(一)痰火 为感受痰毒,郁而化火,或肝郁脾虚致痰火郁结的发热。分为有形痰火及无形痰火两类。有形痰火多为肝郁脾虚,痰火胶结,郁阻于肺或经络。凡发热伴有骨蒸盗汗、咳痰咯血或颈项串珠累累、形体削瘦,皆为痰火的信号,如瘰疠、瘿瘤、肺癌等。无形痰火则属肝火暴张、阳气独盛、痰热上扰清窍,或胶固老痰阻结心窍。如狂症一类疾患,临症见除发热外,还兼有狂暴躁扰,捶胸顿足之苦者,应视为无形痰火的警号。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即是。现代医学精神分裂症狂躁型就属于痰火扰心之类。
(二)食火 指伤食发热。所谓伤食发热,指暴饮暴食伤于脾胃,致不能运化饮食积滞所产生的发热。多见于小儿,如见手心烫及苔腻纳呆、腹胀呃嗖,则为食火的外兆。
(三)瘀火 指瘀血发热。凡瘀血停阻、气血壅遏血脉不通引起的发热是谓瘀血发热。如《灵枢·痈疽》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唐容川亦说:“瘀血在腠理,则荣卫不和,发热恶寒……瘀血在肌肉,则翕翕发热,自汗盗汗”。临症见长期性夜热,并伴有善忘,舌质紫黯等征象,应警惕内有瘀血的可能。此外,太阳病不解,在表之邪热深入下焦,结于膀胱,形成的瘀热症,称为蓄血症,属蓄血发热,亦属瘀血发热之范畴,尤须提及,温病中,热毒炽盛,深入血分,瘀热互结,气血两燔、吐血、衄血、便血、溲血,此类瘀热病势甚为凶险,病情可骤转危殆。现代医学中的感染中毒性休克、血管内凝血(DIC)便属这一类情况。临症大凡温热性疾
病的极期,出现高热伴昏厥、出血者,多为瘀热互结,气血两燔的凶讯。
(四)毒火 为各种疮疡肿毒化火内yin所致的发热。如痈毒阴证,火毒内攻的发热最为险恶危笃。此外,流火丹毒亦为火毒中较凶险的疮毒,皆属于脓毒血症的发热,临症时要引起注意。
以上说明痰、食、瘀、毒皆可导致发热,根据发热特征,能预报各种发热性疾病潜在的可能。
四、热病的凶兆意义
发热本身是一种正邪交争的保护性反映,是人体重要的病理信号,发热象征人体有一定的防御能力,表示正气尚能抗胜邪气。如不能发热则为正衰邪陷的凶兆。如有的病人临床症状很重却发不起热来,暗示预后不良,多发生于老弱素禀元虚感受外邪者。反之,若发热太过,所谓超高热,即温度超过41℃以上,为不祥信号,多出现于温病极期,如伴发神昏谵语或抽搐者更为凶讯。并以颅脑疾患较为多见,如脑炎、脑膜炎等。心内膜炎、中毒性肺炎一类急性炎症,尤其疔疮走黄和一些急性感染,相当于现代的脓毒血症、败血症等,由毒邪内攻引起的超高热亦为恶兆。
另外,阴盛格阳的“假火”,发热具见戴阳证(或格阳证)、神志昏愦等亦为凶讯,预后往往不良,常出现于伤寒、副伤寒一类疾病的危重期。其他,恶性肿瘤伴有恶病质的长期发热,亦为不祥之兆,如白血病发热和一些晚期癌发热皆为凶讯。另外,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反复发热称为痨热,亦属恶讯,如肺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即是。至于周期性发热除考虑慢性潜在感染之外,尤应注意内分泌失调引起的代谢障碍以及神经精神性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