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起学习下生
姜泻心汤。 这是放在
伤寒论的太阳病坏症里的方剂,针对于本应发表,却误下,导致的坏症的方剂。
说之前,先看看彭子对它的一些感慨:
生姜泻心汤,治伤寒坏病痞证。其复杂情形,非学有根底,于伤寒论下过苦功者,不能辨别出此方用药之所以然。也就是说,没有对圆运动有过实际感受的,不容易对这个方剂有很好的说明。彭子认为,整个伤寒论的原文次序给弄得很糟糕,让人越读越不明白,所以唯有用死记的办法,而不能研究彻底,只知一叶,不知全貌,所以中医从此而每况日下,并介绍他自己的伤寒论读法,是比较简便的学习法门,不要忽视它。
我们来看看方剂组成:生姜三钱 法
半夏三钱
黄连 黄芩各二钱
党参 炙
甘草 各三钱
干姜二钱
大枣三钱掰 一共八味药,我们把它分成两组,一组是法半夏 黄连 黄芩,一组是生姜 党参
炙甘草干姜 大枣。大家仔细想想,就会知道,第一组的效果是泻热降逆,第二组是温中平气的。从药物上推知它的主治,适应症,甚至推知服用此药后的结果,这样对病症的把握会更加深入一点,更能游刃有余,不容易临战一筹莫展。
看看主治:治伤寒坏病,心中痞硬,
发热头汗,干噫,食嗅,胁下腹中雷鸣,下利日数十行,脉轻按浮涩,重按虚小者。这是伤寒误下,导致
胃寒而相火上逆,木气不升的症状。
因为误下,中焦没有斡旋之力,气机不升降,所以心中会感觉痞硬,发热头汗,是相火上逆所致,干噫,食嗅,相火不降,胃气不振所致,胁下腹中雷鸣,下利日数十行,则是木气不升,郁而愈求疏泄,从大肠疏泄所致。上下表里不调之至,然而问题就是出在中焦。 脉象清按浮涩,重按虚小。浮为表,涩为津伤,虚小为中气内虚,整个就是中虚所致相火上逆的像。
该方用生姜半夏温中降胃,半夏合黄芩黄连,泻上源之火兼降下,用其他味温中升气,以斡旋中焦,这方又是一个寒热并用的方剂。这个方名为泻心,即针对上焦热症,与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比较,本方所治在于相火上逆而兼胃寒,上下皆病,而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则病在上源。这个病的主因就在于误下所导致的中土虚寒,导致四维不能正常升降。
彭子还提到一个
黄土汤的方剂,
附子黄芩灶心土
白术炙草阿胶地黄。以前有朋友的小孩患
痢疾,日泻十多次,问过是否能用这个。我们来看看彭子的说明。这个方剂一样是寒热混用,其病在水寒土湿,木气风燥摇于中。所以用附子入肾逐寒,兼合白术灶心土祛湿助木以升,更因疏泄过旺,木气燥结,以阿胶地黄以润其木。所以木得正常而舒,病即得愈。
又有个案例,医人嗜酒,病
便血,六年内无一日得宁。这个人是久病,病得也还算不太重。原因是贪杯误事。服黄土汤后反而加重了。当时彭子诊断时,面黄,左腿足热,左手心热,坐乳部涨,大腹部满胀,小腹硬胀,行动则咳,脉小二短。我们自己分析,全是左路之病,自然就是木郁所致。彭子用了一个方剂:
麦冬白芍法半夏各三钱,
川芎一钱,白术
茯苓苡仁各三钱而愈。面黄,土湿之病,左手足热,相火不降,则手心热,乙木不升,则陷于下,左脚热。木枯气滞,升降不利,所以腹胀,所以彭子以白术茯苓苡仁祛中之湿,以白芍麦冬半夏右降养木,川芎少许以升左路,所以得愈。这是彭子个人的用药之妙,可以自行仔细琢磨。
还有一个题外话,伤寒论上把它放在太阳经病坏症中是不太对的,因为它属于阳明腑症的问题,放在阳明病中会更合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