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转帖)学中医,有捷径
    

初学教室:(转帖)学中医,有捷径

答问:学中医有捷径 1
            答网友问:学习中医有捷径(欢迎跟帖讨论)
                                                                                 中医名家网总编辑 www.lindalemus.com/Article/刘观涛
       近来,有很多网友在网上讨论“如何从零起步学中医”、“怎样自学成为中医师”等问题,特别是最初学习中医的时候,到底该怎样入手呢?    建议最多的是,先从四大经典读起,《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事实上,老一代的中医名家也大多数都这样学习的。不把《伤寒论》背得滚瓜烂熟,就不能算迈进中医的门槛。——那么,一个当代人学习中医,是否仍然要遵守这样的“千年之规”呢?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大家看到那么多喜欢中医的网友们,都在试图攻读《伤寒论》,但是有多少人坚持到底,把伤寒论上百条方剂能够灵活运用呢?——那么攻读《内经》、《伤寒》的朋友们,又有多少人坚持到底,能够每个条文都能脱口而出呢?我曾经追踪过很多自学中医的朋友,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不过百分之一而已!   
         这就是当前严峻的真实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看看一个类似的情况:   
         在清代以前,要成为文学家,必须熟读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甚至要求每位学子能够熟读熟背四书五经。然后才能开始学习写作。——而到了现代、当代,如果你想走向文学之路,那么,你可以阅读、体味你所喜欢的作家的作品,而不必非要让你先从“熟读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开始。再如,如果你想开车,直接进驾校上车学习,而不必像清华大学汽车系的学生一样,从汽车机械、电子控制等课程学起。真很象是很多年前要学习计算机,必须先从复杂、专业的计算机“数学语言”学起一样。   
     所以,也有很多中医名家,比如《名老中医之路》中很多中医名家,建议学习中医不妨“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先从简易的《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学起,最后才学习《伤寒论》、《皇帝内经》。他们的观点是:古人学习中医,大多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学起,那么,古人就特别主张先将《伤寒》、《内经》背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就像现在社会中,很多小孩子要将很多首唐诗宋词背得滚观烂熟一样)。
     反过来,如果你已经是成人了,再让你背诵唐诗宋词,你可能会觉得难度很大。不过,如果你喜爱文学,喜爱传统文化,那么,你又可能对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反复玩味,渐熟于心。虽不能说倒背如流,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融入你的血液,会让你在写作、行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闪现东方文化的内蕴和光芒。
     而这,和学习中医的经典著作,有着本质的契合和一致。   
     举例来说,著名老中医赵金铎回忆自己学习中医的道路:“下定决心,立志学医。从何学起呢?我去请教本家的一位祖父,老人淡淡地对我说;‘你先去熟读《内经》吧。’听了他的话,找了本《黄帝内经》闭门死读起来,风雪严寒、烈日酷暑,无一日辍止。怎奈自己文识浅陋,其中大部分章节,百思不解。为了解难释疑,使我想到本族伯父、老中医赵洛款。其人正直,学术造诣亦深。一日冒昧前往请教,言学医之志,敬请指示门径。老人听后很诚恳地对我说::医之为术,易学难精,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依你的条件,开始自学《内经》是不实际的,应先读一些比较通俗、实际的著作。他当即将案头上的《古今医鉴》送给我,让我用心熟读。   
       方法一变,耳目全新,因这些书文字较为通俗,且内容多涉临证实际,故兴趣油然而生,学思也大大地长进了。后来又在业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地读了四部经典著作。    所以,当代很多中医名家建议:除非你从小学习中医,或者有着类似李阳波先生那样的天资禀赋(刘力红的老师李阳波学习中医,先从最难的伤寒、内经入手),你可以在学习之初就从《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学起(类似于学习电脑,先从计算机数学入手一样)。对于一般的中医学习者(特别是成人学习者),还是遵循“从易到难,逐步跨越”的学习方式为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你迷失在《伤寒》、《内经》的大量难一读懂的大量条文里,才能让你不再是“三分钟热血”或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才能够让你能够“从零起步”,迅速在三年之内接近于中医大夫的平均水准。
                                                           ――――20060404 发表于《中医名家网》

网友部分跟帖:
     李得一:#2  自己有自己的方法,自己去找合适的路。
     欧淑芳:  #3  知道很多的名老中医都在推崇师承式教学,我有一些中医基础,希望有老师指点多一些临床经验.email:lilyou886@sohu。com谢谢!
     魏文广:  #4  我觉得学习中医首先要肯吃苦,其次要有悟性,我有时愿意花时间培养自己的悟性
     阳文兴:  #5  看了这篇文章,感到自己又有很多收获了,也多了一些思考。管理员:上面的回复中有一些重复的帖子,请整理一下吧。我感到中医的学习过程只是看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很多实践,而这种机会对于一个普通的人来说是非常少的。我学的是一个和中医相去甚远的专业,而对于中医的喜爱却并没有因此消失。只是自学的过程显得漫漫无期,找不到一个可以给予我知道的老师,更没有实践的机会,这样的话怎么往下学啊。
     秦艽:    #7  学中医肯定需要古文功底,不说要多深的传统文化功底,但至少你必须对他赶兴趣,而且我觉得好象医学古籍并不是多拗口的,至少比那些文学书易读通。
     吴忠培:  #8  对于我来说,只要是能从书本里找到的知识,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您所发表的我仔细的阅读过了,《方剂》.《中药学》.还有《中医基础》都是初学者不可缺少的书籍,天资好的可“循规蹈矩”,像我这样的最好还是“从易到难,逐步向前”
     yanan:  #12  如果学习中医由浅入深是不是容易在中医中留于粗疏呢?
     隐杏埋名:#14  我曾经问我老师一个问题就是 我们这辈年轻人是中医的掘墓人,老师回答 也许,光有志还不够,要有对中华文明的敬畏,文哲史的厚重积累,可能现今多数人离经典太远,但对事业的追求需要坚定的信念,毕生的追求。
     炎黄子孙:#15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我们每天抽一些时间阅读四大经典,天长日久,我相信大家的中医水平一定会与日俱增的。
  
#1  
答问:学中医有捷径2
                                                                            中医名家网总编辑 刘观涛
     那么,初学中医,从什么地方入手将非常切当呢?    除了手头应该准备《黄帝内经》、《伤寒论》以备浏览,我们认为:当属刘力红的《思考中医》、李阳波的《开启中医之门》。这些书都会让你对中医有着深切的感同身受,带你从心灵深处走进中医的神圣殿堂!    但是,也有很多网友虽然读了这些书,可是还有很多地方半懂不懂,希望能够提供更加通俗生动的优秀出版物,让读者在很短时间内就对专业的中医体系基本掌握。那么,我们曾专门针对这部分朋友,策划出版《小说中医》(张大明著,已出版)、《跟名医学中医》(暂名,正在编写)、《业医感悟:医林火神卢崇汉演讲录》(光盘,已出版)。
     特别是其中的《跟名医学中医》,将按照最权威的中医大学教材的教学体系,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从零起步”,迅速将中医的专业框架清晰了解,为此后学习更专业的中医知识扫清障碍。   
     如果你已经初步学习了中医的基本知识,准备更加精进地学习中医,该从何入手呢?    首先我先举个身边的例子:中医名家网的四川网友、中医爱好者刘军发了一个帖子:    对运用薛老的系统疗法的一个思路    感谢薛感谢薛老的无私奉献,学生获益良多,希望得到薛老感谢薛老的无私奉献,学生获益良多,希望得到薛的教诲。但是,我感觉,薛老的三焦学说,能否先补脾胃,用七分养、三分治(太医养生宝典);再开淤,象申永彪老师先用下发(按摩有开气门的说法,不开气门,犹如关门捉贼,很有名的古典脏腑按摩发也是要先打开气门);然后用三焦全息疗法,整治河道,调理三焦(所谓的枢机);在用深山老牛的补肾发。则中医系统发大备也,疾病无不治也!   
     从这个帖子上,可以看出:刘军的确读了不少中医书,也很有些想法。学习中医的目的,是希望最终成为临床高手。我特别提醒大家的是: 翻看中医图书,“应手取效、效如桴鼓”、“起顽疾,除沉疴”,似乎写书的中医专家都是胸有成竹、百发百中的“神医下凡”。我作为一家国家级出版社的编辑,曾经无数次地考察声名赫赫的中医专家,却十有八九失望而归:“看其专著,叹为神医;跟其临床,不过如此!”——现在的有些中医专家所出版的医学专著,对中医学习者有着一种不自觉的“误导”。因为医著中所列举的实例,多是典型病例、特殊病例,而且多是最终治好的病例。
       这也不能苛求专家,因为专著篇幅毕竟有限,所以,自然要“精选”典型的、治愈的病例。为什么看其专著和跟师学习是差别非常之大?为什么刘力红博士一直呼吁“跟师学习”?因为跟师学习,才能真实地、没有任何“掺假”地反映老师的疗效、细节,包括失误、困惑、曲折等真实体验。   
     对于刘军网友提到的申永彪医生,我在北京和他见过,根据我读他的书,初步感觉:申永彪绝非浪得虚名,肯定有独到之处。不过,他在书中公开提到:“目前尚不公开所有方药”、“暂只告部分处方名,更未告处方具体用药”。
     所以,你还是没法学到申永彪的学术。所以,“中医系统发大备也,疾病无不治也!”的理想,还是落不到实处。    那么,该怎么办呢?如果像刘力红老师所倡导的,拜师学习,师承教育,就要放弃原有的工作、待遇,大多数人都是做不到的。一年放弃5万元的收入,还要投入几万元的生活、学习费用,中医师承教育的费用,也相当于高额的“MBA”、EMBA的十几万学费。
          怎么办呢?我反复思索,多次跟刘力红博士探讨。 [待续]
                                                           ――――20060413 发表于《中医名家网》

网友部分跟帖:
     刘军:#2  岳美中好象就是自学成才的,不过它以后也拜访过许多名家,学了理论后,许多临床的东西是从实践中摸索的,有师承,那你就会少走许多弯路,因为那是他走进弯路才得来的经验。我昨天偷空去看了一遍卢老师的讲记,获益很多。前段叶间总想去请教一下怎样学医。不过他是专家,大概不会有空理我这种毛头小子吧,所以一直没去。其实真正的名医很多,每个人总有他的一项强项,不过象刘渡舟曹颖甫那样的全能大家却很少。
     侯文柱:#4  有些所谓的名家其著作等身,但其作用何 ?误人多多.仲景大师的大论<<伤寒论>>仅3百多条文,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近两千年来一直闪耀着无限的光芒,造福于人类.有位古人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珍珠藏在牛粪里".如薛老的<<全息汤>>一本不大的小书却蕴藏着取之不尽的宝藏,是薛老一生的心血结晶.这样的好书值的读,这样的老师植的拜。
     高嘉君:#7  我认为应当有一定中医基础,然后在看这些书籍,便于讨论,也便于理解。


答问:学中医有捷径3
                                                                              中医名家网总编辑 刘观涛
     事实上,跟随名医学习是非常非常困难的,往往越是名气大的名医(絮我不列举其名字了),越是个性极强,非常难于拜师学习。这方面,我也好、其他学习者也好,都是有着深刻的体会的。回想自己多年以来,到处拜师学习,坐火车、乘飞机、住宿、请老师吃饭,等等。每拜见一位老师都要花费少则百元,多则千元。
     有位老中医很坦率地告诉我:他们那个年代,师傅如父。对于师父来说,在古代,学生们是要为师傅养老送终的,你们现代的学生,又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呢?这也让我哑口无言!
     最后,我发现:我们可以用一种现代技术手段,接近于“完全还原”跟师学习、师承教育的全过程:也就是不间断、长时间地记录中医名师的每个临床案例;或者,不间断、长时间地纪录弟子与师父的学术对话。为什么我们要特别提出“不间断”这个字眼呢?因为凡是“剪辑、精选”,就有可能不自觉地偏离“真实”,走向“粉饰”。所以,真正意义的“师承教育”,一定不要对“师父的完全录音”做任何删节、处理,哪怕录音的过程有杂音、有干扰、有拖沓,也要尊崇完全真实的“师承理念”。
     正如国际新闻界最著名的记者法拉奇,她在采访各国总统、主席的时候,“用录音机录下访问中的全部内容,然后一字不漏地以原对话形式全文加以发表。”    这项在中医学界史无前例的“师承全纪录”工作,在2005年开始正式启动了。我们寻找到的第一位师承导师,是一位农村家传中医薛振声老大夫,他殚精竭虑写成一部医学专著,很多临床中医师用了他的方子觉得“立竿见影、疗效很高。”
     这位73岁的老中医,每天坚持到医院里行诊,星期六、星期天从来没有休息过,即便是春节期间的大年三十,也坚持为病患者服务。每天晚上,我和他通电话,他口述他每天行医所诊治的每例病案的详细情况(读者甚至会听到春节期间鞭炮齐鸣的“背景音乐”),并且从不讳言自己失败的病例。——把自己的完全真实的病案,进行如实公布,需要极其之大的勇气和胆识!这相当于把自己的医术“赤裸裸地”公开给世人,没有大海一样的胸怀、过硬的临床水平,并不敢这样做!
     所以,当我开始每天和薛老的“完全纪录”工作之后,刘力红博士写到:“您能对中医如此用心,功不唐捐,中医会记住您,历史也会记住您!”其实,我更认为:刘力红对我的评价,更是对薛老——这位73岁农村家传中医、一位开拓性的中医名家的评价。因为,薛老的这个“师承纪录”行动,标志着中医学术“师承教育”广泛传播的崭新开端。 [待续]
                                                             ――――20060413 发表于《中医名家网》

网友部分跟帖:
     苏园园:#2  我学习中医两年了,可是老觉得中医的出路很渺茫,虽然刘力红老师指出学习中医得“师传”,可是在学校一个老师教我们40个学生,下课后也没什么交流,我很想去老师的办公室学习,可是我又对老师有所畏惧,老觉得自己水平不行,怕老师看不上,所以也就真觉得没什么希望了。还有我希望能有中医爱好者多多指教我,不胜感激,多给我提醒。谢谢。希望大家和我做朋友。
     吴红英:#7  中医要有师承才能得个中三昧,刘力红老师的观点我赞同.但我等女弟子就苦了,师傅大多是男的,我们不能像男弟子一样与老师同吃同住,学少很多东西。

                                                                        ----转载于《中医名家网》

[ Last edited by 王世伯 on 2006/10/4 at 14:54 ]
-----------阿弥陀fo ,希望法官大人续上后来的!
-----------希望找到捷径,就不要学中医了,世风如此,惟图捷径
王老伯是好意,在下知晓,但见“捷径”二字鲠喉,不如换作“少走弯路”为好
-----------www.lindalemus.com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
Originally posted by 莲华 at 2006/10/6 21:57:
希望找到捷径,就不要学中医了,世风如此,惟图捷径
王老伯是好意,在下知晓,但见“捷径”二字鲠喉,不如换作“少走弯路”为好

学問是浸出來的
-----------
Originally posted by 莲华 at 2006/10/6 21:57:
希望找到捷径,就不要学中医了,世风如此,惟图捷径
王老伯是好意,在下知晓,但见“捷径”二字鲠喉,不如换作“少走弯路”为好

同感!

父母常勉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苦讀、苦記,博學、強記,
從不敢想過 有捷徑。
-----------学中医,有不同的人。

目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体质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居住环境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己婚未婚不同、有无子女不同,机缘不同、信仰不同。

等等不同,难以尽述。我想应各遂所愿,自主择学。因人而异,莫强所难。

为大医者,自有成功之路。愿与后人共享,其心可嘉,痴人敬矣。指点迷冿,任人取舍,何必为人代庖。

fo说一切法,为治一切病。各人用各法,杏苑春色艳。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