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浮针疗法镇痛验案举隅
[关键词]腹浮针疗法 镇痛 针刺疗法
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后期,患肢疼痛非常明显,临床往往需以盐酸
布桂嗪,美施康定等药物镇痛。笔者应用浮针疗法治疗数例,获得了“针入即效”的镇痛效果,但因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肢体血供不佳,浮针留针时间较长,恐造成溃疡难愈,由此想到应用腹针与浮针结合的方法,即以腹针疗法腹部神
龟图为基础,在腹部神龟图上应用浮针操作,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肢体疼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由此应用于多种疼痛的治疗均获满意疗效,故定名为腹浮针疗法。下面试举例说明之。
1. 病例资料
病例1 甄某,男,60岁,住院号:101744,
糖尿病性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入院时患者右足小指色黑坏死,时有疼痛需以盐酸布桂嗪,美施康定镇痛,2006年1月18日8:30pm患者再次出现右足疼痛,抱膝抚足而坐,予腹浮针疗法治疗疼痛。治疗方法,以22G静脉留置针自右外陵穴进针与正中线成45度夹角斜向外下(相当于腹部神龟图的右下肢部位)避开血管沿皮下进针约25mm,针入即刻疼痛缓解,夜间睡眠佳。
慢性缺血性肢体疼痛,临床往往需要使用中、强效镇痛药物镇痛。在此例取得满意效果后,又应用腹浮针治疗多例慢性缺血性肢体疼痛,绝大多数均可“针入即效”,可以有效减少毒麻药物使用量。
病例2 范某,男,69岁,住院号:104069,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患者于2006年1月23 日行左膝上截肢术。术后患者出现
幻肢痛,需以盐酸布桂嗪镇痛。故行腹浮针疗法,自左外陵穴进针与正中线成45度夹角斜向外下(相当于腹部神龟图的左下肢部位)沿皮下进针约25mm。以0分无疼痛,10分为难以忍受的疼痛对患者疼痛进行评分。患者治疗前疼痛为8分,进针完毕疼痛即减为2分,疼痛发作频率也明显减少,此后无需使用镇痛药物。
肢体截除后仍感觉已失去的肢体某些部分有疼痛的感觉称为幻肢痛,治疗相对困难。该病例提示腹浮针疗法可能是治疗幻肢痛的有效措施。
病例3 刘某,女,65岁,住院号:104443,受风后头顶左侧疼痛2小时,难以入睡,疼痛为跳痛,沿枕大神经放射,诊为“枕大神经痛”。因上腹部皮肤活动范围较大,沿中线纵向留针易造成针尖部位疼痛,又因枕大神经源于颈丛,故自右商曲穴外侧进针,沿皮刺向下脘(相当于腹部神龟图的颈部)。针体到位之后
头痛未缓解,遂行扫散动作,即摆动针尾,使针体摆动,扫散30秒后疼痛明显缓解,夜间睡眠良好。留针12小时,疼痛消失。
枕大神经发自颈2神经后支,“枕大神经痛”每因受风引起,临床常见,常规针刺治疗效果亦佳,腹浮针只是提供另一种可以选用的办法。
病例4 来某,女,35岁,住院号:104177,因活动不慎,右肩部疼痛活动受限30分钟,不能入睡。予腹浮针疗法,自右滑肉门进针与正中线成45度夹角斜向外上(相当于腹部神龟图的上肢部位)沿皮下进针约25mm,进针后右肩臂疼痛消失,活动自如,并安然入睡,留针8小时,取针后右肩无不适感。
本例患者也可以使用常规针刺,但止痛恐不能如此迅速。
病例5 杨某,女,83岁,住院号:104561,
带状疱疹患者。入院时右腰腹、右股内侧疱疹融合成片,疼痛较重,影响睡眠。予腹浮针治疗,自右外陵穴进针与正中线成45度夹角斜向外下(相当于腹部神龟图的右下肢部位)刺入皮下,疼痛即时缓解,配合点刺放血,水泡放液等治疗,留针期间及拔针后患者仅偶有轻微疼痛,夜间睡眠好。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皮肤病。老年患者发生神经痛者尤为严重,且可拖延甚久。针刺疗法治疗本病效果甚佳。本例患者疱疹广泛并融合成片,常规针刺有无从下针之感,腹浮针疗法仅用一针,疼痛即明显缓解,实有继续观察研究的必要。
2. 讨论
浮针疗法[1]是一种新型的在病痛周围的皮下进针的针刺治疗方法,主要用来治疗各种痛症,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它是在传统的针刺理论、阿是穴理论和腕踝针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操作方法为,先找准痛点或痛处,距离该点上或下5-10cm处确定进针点。常规消毒,然后以专利浮针疗法器具(有人[2]使用静脉留置针)针尖直向痛点,水平进针,整个针体浅置于皮下。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柄使针体在水平方向上作来回摆动的扇形运动,直至疼痛消失或不再减轻为止。进针完毕,抽出不锈钢针芯,将软套管仍留置皮下,胶布固定露出皮外的与软套管紧密连接的管柄。留置1天或数天,将软套管拔出。
动脉硬化闭塞症发展至晚期,由于肢体严重缺血缺氧,常因轻微的损伤引起溃疡和坏疽,故以浮针疗法治疗此类疼痛时,进针点应远离溃疡和坏疽容易发生的肢体远端,而非浮针疗法常采用的距痛点5~10cm进针。如足部溃疡疼痛,进针点应选在小腿上段。目前在以浮针疗法治疗缺血性疼痛中虽未发生因针刺损伤而造成溃疡,但浮针疗法留针时间较长,感染机会增加,仍恐造成溃疡难愈。从而想到与腹针疗法相结合,形成了腹浮针疗法。
腹针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通过针刺腹部穴位治疗全身慢性疾病、疑难病的一种新的针灸方法。腹针疗法认为人体在腹部的全息影像酷似一个伏在前腹壁上的神龟。其颈部从两个商曲穴处伸出,其头部伏于中脘穴上下,尾部从两个气旁穴(气海旁开5分)处向下延伸终于关元穴附近,其前肢分别由滑肉门引出,在上风湿点屈曲,止于上风湿外点(上风湿点位于滑肉门外5分上5分,上风湿外点位于滑肉门外1寸),其后肢由外陵穴向外伸展止于下风湿下点穴(外陵穴下1寸外1寸)。[3]
腹浮针疗法则是在腹针疗法和浮针疗法基础上,经临床实践而形成雏形。即把腹部人体龟形全息图看作人体本身,根据患者疼痛部位在腹部神龟上施行浮针疗法。操作方法:以浮针器具针尖直向人体疼痛部位相应的神龟区域,避开血管沿皮下进针,整个针体浅置于皮下。腹部神龟范围有限,进针点可以在神龟之外。如进针完毕疼痛未缓解,则作扫散动作,即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柄使针体在水平方向上作来回摆动的扇形运动,直至疼痛消失或不再减轻为止。行针完毕,以输液贴或透明贴膜贴敷针孔并固定。上腹部皮肤纵向活动度较大,不宜纵向留针,可以横向留置。留针最好避开腰带部位。
笔者应用腹浮针疗法治疗多种疼痛数十例次,大多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部分病例获得治愈。腹浮针疗法的具有如下特点:一、即时镇痛效果好,多数病人针入即效;二、操作简便,用针数目少,多数情况仅需使用一根针;三、安全且痛苦小,针刺仅在皮下,无损伤脏器之虞,且无酸麻胀痛等针感,病人更容易接受。四、与浮针疗法具有互补性,疼痛范围相对较大或浮针疗法留针不便的疾病可以用腹浮针疗法,疼痛相对局限或腹浮针疗法留针不便的疾病可以使用浮针疗法。
腹浮针疗法治疗机理可以从两方面考虑。腹针理论认为以神阙为核心的腹部存在着两个全身的经络调控系统,其中调节外周的系统位于前腹壁浅层是一个酷似神龟的包含全身缩影的全息影象。[3]腹浮针便是利用腹部的这一特点以腹部的区域调节全身气血。腹浮针作用迅速,从中医传统理论看,应与慓疾滑利的卫气有关。《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腹浮针疗法浅刺皮下,可以振奋慓疾滑利之卫气,迅速达到治疗目的。
腹浮针疗法是在浮针疗法和腹针疗法基础上产生,但其本身远不如浮针疗法或腹针疗法成熟,希望随着临床实践的增多逐渐成熟。腕踝针,浮针,腹浮针均为皮下进针,镇痛作用迅速,治疗范围有互补性,三者应有共同的机理存在,[4]但三者取穴又有各自特点,其现代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 参考文献
1 符仲华.浮针疗法治疗痛证的探究[J].现代康复,2001. (8):113.
2 谢朝晖,杨波,慕熙霞.浮针联合枝川疗法治疗
急性腰扭伤5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3.(6):356.
3 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0~92.
4 温木生.腕踝针与浮针合二为一论[J].中医外治杂志.20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