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生也, 得天地之气化以成形, 是故头圆象天, 足方象地, 四肢象四时, 五脏六腑象五行六极, 八节九窍象八风九星, 十二经二十四哄B象十二时二十四气, 三百六十五骨节象三百六十五度。 推之眼目象日月, 寤寐象昼夜, 喜怒象雷电, 涕泣象雨露, 寒热象阴阳, 血脉象水泉, 毛发象草木, 齿骨象金石。 凡人所以备具于一身着, 莫不与天地假合以成形, 故前人屡中其旨, 而人自不之察, 故渺视其身, 而不能与天地为昭也。 惟其然, 故天有阴阳寒暑之愆, 人因有百疾之作, 亦于是而相应。 而百疾之作, 由于气血之失常, 其明者, 能法阴阳, 和术数, 节饮食, 慎起居, 谨作劳, 保精存液, 以充其形, 故能形与神俱, 而百疾不作, 否则一失其常, 而或伤乎气, 或伤乎血, 气伤则馁, 血伤则槁, 种种病根, 悉因乎此。 又况风寒暑湿之感于外者, 在可御不可御之间, 饥饱劳役之伤于内者, 在或知或不知之际, 其来无端, 其始无, 又岂可以智计定哉。 然而疾之未作, 思有以预防之, 疾之既作, 必有以调治之, 是故医者, 可以通神明而扶造化。 欲通神明而扶造化, 则必先于身形大概, 以知其故, 而审其原。
《灵枢》曰: 人生十岁, 五脏始定, 血气始通, 真气在下, 故好走。 二十岁, 血气始盛, 肌肉方长, 故好趋。 三十岁, 五脏大盛, 肌肉坚固, 血脉充满, 故好步。 四十岁, 五脏六腑十二经脉, 皆大盛以平定, 腠理始疏, 荣华颓落, 鬓发斑白, 气血平盛而不摇, 故好坐。 五十岁, 肝气始衰, 肝叶始薄, 胆汁始减, 故目视不明。 六十岁, 心气始衰, 善忧悲, 血气解堕, 故好卧。 七十岁, 脾气虚, 故皮肤活B。 八十岁, 肺气衰, 魂离, 故言善误。 九十岁, 肾气焦, 四脏经脉空虚。 百岁, 五脏皆虚, 神气乃去, 形骸徒具而已。
《素问》又曰: 人生四十, 阴气自半, 起居衰矣。 年五十, 体重, 耳目不听明矣。 年六十, 阴痿, 气大衰, 九窍不和, 下虚上实, 涕泣俱出矣。 此人身气血盛衰之原也。 臞仙曰∶精者身之本, 气者神之主, 形者神之宅, 故神太用则歇, 精太用则竭, 气太劳则绝, 是以人之生者神也, 形之托者气也, 若气衰则形耗, 欲长生者未之闻也。
《类纂》曰: 谷气胜元气, 其人肥而不寿; 元气胜谷气, 其人瘦而寿。
《悟真篇》注曰: 一身之中, 以精气神为主, 神生于气, 气生于精, 修真之士, 不过炼治精气神三物而已, 此人身形存灭之故也。 夫茍洞彻乎盛衰之原, 以无戾乎生灭之故, 则即身形之内, 亦何至有疾病之乘, 偶或乘之, 亦何不可以治之哉。
太乙真人七禁文曰: 一者少言语, 养内气; 二者戒色欲, 养精神; 三者薄滋味, 养血气; 四者咽津液, 养脏气; 五者莫嗔怒, 养肝气; 六者美饮食, 养胃气; 七者少思虑, 养心气。 人由气生, 气由神旺, 养气全神, 可得真道。 凡在万形之中, 所保者莫先于元气。 又曰∶欲治其疾, 先治其心, 必正其心, 乃资其道, 使病者尽去心中疑虑思想, 一切妄念, 一切不平, 一切人我, 悔悟平生所为过恶, 便当放下身心, 以我之天, 而合于所事之天, 久之遂凝于神, 则自然心君泰宁, 性地和平, 知世间万事皆空虚, 终日营为皆是妄想, 知我身皆是虚幻, 祸福皆是无有, 生死皆是一梦, 慨然领悟, 顿然解释, 则心地自然清净, 疾病自然安痊, 能如是, 则药未到口, 病已忘矣。 此真人以道治心疗病之大法也。
三精丸 | 苍术, 天之精。 地骨皮, 地之精。 各净末一升。 黑桑椹, 人之精, 二十升, 揉烂袋盛取汁。 将二药末入汁中, 调匀, 入罐内密封口, 置棚上, 昼受日精, 夜受月精, 待自然煎干, 为末蜜丸, 每十丸, 酒汤任下。 | 此方久服轻身延年, 面如童子。 |
延年益寿不老丹 | 何首乌赤白各四两米泔浸竹刀刮去皮切片黑豆煎汁浸透阴干却用 甘草汁拌晒干捣末不部B蒸煮 地骨皮酒洗晒干 白茯苓酒洗晒干各五两 生地酒浸一 宿晒干 熟地酒洗晒干 天冬酒浸三时晒干麦冬酒浸三时晒干 人参各三两 蜜丸, 酒下三五十丸。 | 此方千益百补, 久服央B难尽言。 |
筋也者, 所以束节络骨, 绊肉弸皮, 为一身之关纽, 利全体之运动者也。 其主则属于肝, 故曰: 筋者, 肝之合。 按人身之筋, 到处皆有, 纵横无算, 而又有为诸筋之主者曰宗筋。
《内经》注谓: 阴毛横骨上下之坚筋, 上络胸腹, 下贯髋尻, 又经于背腹, 上头项者是也。 筋之总聚处, 则在于膝。
《灵枢》云: 诸筋者, 皆属于节。 节即膝也, 所以屈伸行动, 皆筋为之。 然则筋之有关于人身, 岂浅鲜哉, 试详言筋病。 曰筋急, 曰筋缓, 曰筋挛, 曰筋痿, 曰筋惕, 曰筋伤, 曰筋结, 曰转筋, 曰筋绝, 其名目如此。
《灵枢》皆以寒热分急缓之由, 谓寒则反折而急, 热则弛纵而缓。
《得效》又以筋急为寒, 急者坚强; 筋缩为热, 缩者短促; 弛缓为湿, 缓者宽长。 又言但热不会受寒, 亦使人筋缓, 是其意实以缩即为拘挛之义。 而但热之缓不过舒长, 受湿之缓乃竟舒长无力, 分析尤为细密。 若仲景言血虚则筋急, 此又筋急之原, 由血脉不荣于筋之故也。
丹溪以四物汤治筋急, 《本事方》以养血地黄汤治筋急, 说B本乎此。 然观于筋急之原血虚, 即可知筋缓之原血热, 无足疑者(筋急宜酒煮木瓜粥, 筋缓宜五加皮散)。 若夫热胜风搏, 并于经络, 风火相乘, 是以瞀瘈, 此即筋挛之由也, 故筋挛亦曰筋瘈。 瘈者瘈瘲, 即俗云搐是也, 其症亦往往作痛(宜祛风涤热汤)。 经曰: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 筋膜干, 筋膜干则筋急而挛, 发为筋痿, 思想无穷, 所愿不得, 意yin于外, 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 则是筋痿实生于肝热也。 胆附肝, 惟肝热, 故胆泄。 筋膜干而成痿者, 血液槁也(宜紫葳汤)。 伤寒发汗过多, 则伤其血, 血虚无以荣筋, 因拘急而惕惕然跳, 且四体百骸, 亦然动, 是筋惕肉, 由于筋肉失养。
陶节庵谓宜用四物汤去地黄, 加人参、茯苓、半夏、甘草作剂, 佐以五灵脂, 入生姜、乌梅煎服, 自有神效。 以药专主生血, 生血乃所以收汗(宜真武汤, 此仲景法)。 久行伤筋者, 筋主运动, 久行则太劳而致伤也(宜养肝丸)。 肝之经脉不调, 气血失节, 往往有筋结之患, 不论骸体间, 累累然若胡桃块状是也(宜以木杓打之三下, 自散)。 丹溪以转筋属血热, 恐但血热犹不至患转筋, 必先血热于内, 而又感风寒之战, 其症并有始转于足大指, 转上至大腿, 且近腰者(宜四物汤加酒芩、红花、南星、苍术)。 霍乱后转筋, 缘胃大肠皆以荣宗筋, 暴吐暴泻, 则胃大肠之津液骤亡, 宗筋失养, 故轻则两脚转筋, 重则至于遍体且入腹, 手足逆冷, 危在顷刻也(宜木瓜汤、 理中汤加石膏)。
《灵枢》曰∶筋绝九日死。 何以知之? 手足爪甲青, 呼骂不休。 手足爪甲色青者, 肝色也, 则知筋绝肝亦绝矣。 审是而筋之为病, 其可忽哉。
《得效》曰: 此法治破伤后, 筋挛缩不能伸, 他病筋缩亦可。 大竹管长尺余, 两头钻一窍, 系以绳, 挂于腰间, 每坐举足搓衮之, 勿计工程, 久当有效。 一人坠马折胫, 脚筋挛缩, 不能行步, 遇道人传以此法, 数日便愈如常。 骨也者, 所以为一身之撑架, 犹屋之有梁柱然也。 屋非梁柱不能竖, 人非有骨不能立也。 经言肾主骨, 又言骨者髓之府, 是惟肾气足, 故髓充满, 髓充满, 故骨坚强也。 骨有本, 颧骨也。 凡人一身骨格, 有大有小, 骨大者颧必大, 骨小者颧必小, 验之人人。
而《灵枢》之言益足信也。 凡人一身之骨, 最大者脊骨也。 经言膂骨以下至尾, 二十一颧, 长三尺, 脊节谓之颧, 脊穷谓之, 是不但为骨之最大, 且居中丽正, 一身之骨胥于是附, 犹屋之正梁, 且为一身之骨之主也。
而其为病, 约有四端∶一曰寒, 《内经》言: 人有身寒, 汤火不能热, 厚衣不能温。 然不冻栗者, 以是人素肾气胜, 以水为事。 太阳气衰, 肾脂活B不长, 一水不能胜两火。 肾者水也, 而生于骨, 肾不生, 则髓不能满, 故寒甚至骨也。 所以不能冻栗者, 肝一阳也, 心二阳也, 肾孤脏也, 一水不能胜二火, 故不能冻栗。 病名骨痹, 是人当挛节也。 据经之言, 骨寒之病甚深, 非但浮浅恶寒之谓也(宜温肾散加附子、肉桂、虎骨)。
一曰热, 其热从骨间蒸发, 按之虽不甚烙手, 然觉有郁蒸不可耐状, 有非饮汤引水所能解, 其板齿必干燥, 以齿者骨之余, 板齿尤诸齿之门户, 骨热故板齿干燥, 即经言髓涸齿干, 乃为骨热病者是也(宜滋阴降火汤加鳖甲、地骨皮)。 其或因骨热至四肢, 缓弱不举, 骎骎成骨痿之症矣。
一曰痿, 《内经》言∶肾气热则腰脊不举, 骨活B而髓减, 发为骨痿。 有所远行劳倦, 逢大热而渴, 渴则阳气内伐, 内伐则热舍于肾。 肾者水脏也, 今水不胜火, 则骨活B而髓虚, 故足不任身, 发为骨痿也。 据经之言, 骨痿之病, 由于骨热, 非但寻常疲弱之谓也(宜虎U丸)。
一曰痛, 人身之痛, 或由风yin湿滞, 或由血刺痰攻, 浅不过肌肉皮毛, 深亦止经格脏腑。 若入里彻骨, 作酸作疼, 虽因寒因热有不同, 要其损伤劳极, 为至甚而无加矣(宜虎骨散、二妙散)。 他如久立伤骨, 骨伤之病, 或亦有痛者, 或渐至成痿者, 当受伤之初, 不可不急救也(宜补骨脂、牛骨髓、鹿茸、骨碎补)。 迨至骨绝, 齿必黄落, 虽有药饵, 不可救矣, 经故断之为十日死。
《难经》曰∶少阴者, 冬脉也, 伏行而濡骨髓者也。
《直指》曰: 骨为髓之藏, 髓者, 饮食五味之实秀也, 髓虚则骨虚, 势所必至也。
又曰: 骨热病, 当与骨蒸门参看。
《资生》曰: 扁鹊云: 病在腠理, 汤熨之所及也; 在血脉, 针石之所及也; 在肠胃, 酒醴之所及也; 其在骨髓, 虽司命无奈之何矣。 夫病在骨髓, 扁鹊以为难, 则骨髓有病, 病亦惙矣。 皮也者, 所以包涵肌肉, 防卫筋骨者也。 皮之外, 又有薄皮曰肤, 俗谓之活B皮。 经言皮肤亦曰腠理, 津液渗泄之所曰腠, 文理缝会之中曰理, 腠理亦曰玄府。 玄府者, 汗孔也。 汗液色玄, 从空而出, 以汗聚于里, 故渭之玄府。 府, 聚也。 皮之所主为肺, 故凡风寒之邪袭人, 肺先受之, 以其先入皮毛也。 邪着皮毛, 腠理开泄, 然后入于络脉, 侵及于经, 发而为病, 其理然也。 皮之为病, 若痧(另详本条), 若瘾疹(另详本条), 若痤痱(另详本条), 若麻木(另详本条), 若靥痣(另详本条), 皆皮之病。 前既详言, 玆可勿赘。 其所常有者, 无过痛痒两端, 故经曰∶痒痛生于皮毛。 又曰: 诸痒为虚, 血不荣肌。
又曰: 诸痛皆属于火也。 血虚之痒, 如虫行皮中(宜大料四物汤, 兼用澡洗药)。 反虚之痒, yinyin不已(宜四物汤加黄芩煎水, 调浮萍末服之)。 风邪之痒, 痒甚难忍(宜菊花散去石膏加薄荷)。 酒后之痒, 痒如风疮, 常搔至血出(宜蝉脱散)。 心实之痛, 深至肉间(宜导赤散加减)。 火灼之痛, 如欲炙手(宜加减凉膈散)。 风热之痛, 痒痛相间(宜上清散)。 肺经火郁之痛, 不可抚按(宜泻肺汤)。 痒痛之因, 内外各异如此。 然为痒为痛, 又有因于火之微甚者。 河间云: 人近火, 微热则痒, 热甚则痛, 附近则灼而为疮, 皆火之用。 或云痛为实, 痒为虚, 非谓虚为寒, 正谓热之微甚。 此河间之论, 又于痒痛所因之外, 就火之一端以析痒痛者也。 若乃丹毒者, 亦皮之病。 人身忽然变赤如丹涂, 名赤瘤。 或因疮而得琚B赤者, 名疮瘤。 皆游走无定, 状如云气, 总缘恶毒热血, 蕴结命门, 遇君相二火合起, 致发此症, 其轻者亦缘风热所致(总治宜四顺清凉饮, 外涂拨毒散)。 又有皮肤忽起赤晕, 或发热作痒, 或搔破出水, 名赤游风, 亦谓之丹毒。 然其症状, 毕竟与丹毒稍异, 宜临症分辨。 而游风之因, 起于脾肺气虚, 腠理不蜜, 风热相搏(宜荆防败毒散)。 或专由风热(宜小柴胡汤加防风、连翘)。 或专由血热所致(宜四物汤加柴胡、山栀、 丹皮)。 治之但宜凉血消风, 清肝养血, 则火自息, 痒自止, 切不可单用祛风之药, 反燥肝血, 使元气虚而别生他症。 若素有病, 面上忽见红点, 多死。
玆试举毒游风之属条列言之:
凡若此者, 皆皮之病。 凡属司命, 所当一一详审者也。
仲景曰: 脉浮而大, 浮为风虚, 大为气强, 风气相搏, 以成瘾疹。 身体为痒, 痒者名泄风, 久久为痂癞。
《正传》曰∶脉浮而缓属湿, 为麻痹; 脉紧而浮, 属寒, 为痛痹; 脉涩而芤, 属死血, 为木不知痛痒。 滑伯仁曰: 脉者, 血之波澜, 发斑者, 血散于皮肤, 故脉伏也。
河间曰: 痒得爬而解者, 爬为火化, 微则亦能痒, 甚则痒去者, 谓令皮肤辛辣而属金化, 辛能散火, 故金化见, 则火化解矣。
《入门》曰: 丹毒入里, 腹胀则死, 毒气所走之处, 急以细针刺出恶血即消。 又曰: 沟渠中小虾捣敷妙, 或伏龙肝鸡子白调涂, 或鲤鱼血、鳝鱼血、芭蕉根汁、蓝叶汁、 水中苔, 涂之皆可。 肉也者, 所以主一身之肥瘦, 而验气血之盛衰者也。
《内经》曰∶肥而泽者, 气血有余; 肥而不泽者, 气有余, 血不足; 瘦而无泽者, 气血俱不足。 此经但言其概也。 其实人之肥者, 血则实, 而气必虚, 故行动多喘促, 气虚也, 能耐寒而不能耐热, 热伤气, 损其不足之气, 则阳愈弱而偏于阴, 故不能耐热也。 人之瘦者, 气则实, 而血必虚, 故皮肤多燥涩, 血虚也, 能耐热而不能耐寒, 寒伤血, 损其不足之血, 则阴愈亏而偏于阳, 故不能耐寒也。 此肥瘦之所以分也。 肉之为病, 最重者曰食, 饮食多而易饥, 不生肌肉, 如死人也, 由胃中结热, 消谷之故(宜参苓元)。国家医学考试网 其次曰肉苛, 苛者, g重也, 由荣气虚, 卫气实之故(宜前胡散)。 其次曰肉痿, 胃干而渴, 肌肉不仁, 无力以运, 由脾经伤热之故(宜清燥汤)。 其次曰肉脱, 形肉瘦削而脱尽, 不能行动。 说B脱者, 空也, 谓肉消而皮与骨着, 中空无有也, 此亦死症, 由真元内竭, 谷气外衰之故(宜谷灵丸)。 至如疮疡虽愈, 有肉凸出, 小如豆, 大如李, 长至数寸, 名曰赘肉, 亦曰1B肉(宜乌梅肉捣作饼, 贴肉上, 即消去)。 又如手足忽生如豆, 甚至三个五个, 相连而生, 由风邪搏于肌肉所致, 名曰疣目(宜乌鸡胆汁, 日三涂之, 或杏仁烧研涂之)。 又如肌肉间忽生红粒, 抚之则痛如锥刺, 血虚袭风所致, 名曰肉刺, 可不必治。 以上皆肉病所及也, 若夫耳聋舌短, 背肿尿血, 大便赤泄, 则为肉绝之候矣, 经故断之为六日死也。
《内经》曰: 为肉标, , 膝后肉如块者。
《资生》曰: 赢瘦固瘵疾, 若素来清臞者, 非有疾也。 惟病后瘦甚, 久不复常, 谓之形脱, 与夫平昔充肥, 忽尔赢瘦, 饮食减少, 此为五劳六极之疾, 宜服滋补药。 毛发也者, 所以为一身之仪表, 而可验盛衰于冲任二脉者也。 夫毛发为血之余似已, 然冲为血海, 任为阴脉之海, 二脉皆起胞中, 上循腹里, 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 会于咽候, 列而络唇口。 血气盛, 则充肤热肉。 血独盛, 则渗皮肤, 生毫毛。 然则毛发之生, 皆由二脉之盛也明矣。
《内经》独以属肾者, 肾主精, 精即血也。 毛者, 统词, 一身之毛及眉须髭髯, 前后二阴之毛皆是。 发者, 专指但即生于头者言也。 须发之有无荣悴, 前人论之甚详, 故不赘。 其有左右发际疮起如粟米, 头白肉赤, 痛如锥刺者, 为发际疡, 皆因风热上攻之故, 虽脓出无伤也(宜防风通圣散)。 然妇人多患之, 男子则少。 鬓疽者, 亦名鬓发, 生鬃发中, 初如虫咬瘾疹, 肿痛难见, 或由肝胆二经怒火, 或由三焦相火, 或由风热血虚, 皆能生此症。 但由三焦相火者, 尤忌出脓, 以是经血少气多也。 甚则发热作渴(宜柴胡清肝汤), 肿高痛极(宜仙方活命饮), 迨大势已定, 余毒未除, 以参耆归术为主, 佐以川芎、白芷、金银花, 速成其脓。 脓成, 仍以参、 耆等托而溃之。 至生肌收敛, 则全用补益(脾虚加四君子汤, 血虚宜四物汤加参、耆, 气虚宜补中益气汤)。 小儿癞头白秃疮, 亦生发中(宜松脂膏)。 其一种状如葡萄, 久而不脓者, 名鬈毛疮(宜苦楝根灰, 猪油调搽)。 然若中陷, 四边高, 色如黄蜡者, 乃是广疮, 不可作鬈毛疮治也。
《医说》曰: 发属心, 故上生, 禀火气也。 眉属肝, 故横生, 禀木气也。 须属肾, 故下生, 禀水气也, 《入门》曰: 胆荣于须, 肾华于发, 精气上升, 则须润而黑。 六八以后, 精华不能上升, 秋冬令行, 金削水活B, 以致须发焦槁, 如灰白色。 养生者, 宜预服补精血药以防之, 如张天师草还丹、 四物坎离丸、五老还童丹之类, 染掠亦非上策。
酒煮木瓜粥 | [筋急] | 大木瓜, 酒 水煮烂, 研作膏, 势裹痛处, 冷即易, 一宿三五度, 便差。 |
五加皮散 | [筋缓] | 五加皮 油松节 木瓜 每末二三钱, 酒下。 |
祛风涤热汤 | [筋瘈] | 薄荷 甘菊牛蒡子 防风 荆芥穗 连翘 竹叶 |
紫葳汤 | [筋痿] | 紫葳 天冬 百合 杜仲 黄芩 黄连 萆薢 牛膝 防风 蒺藜 菟丝子 |
四物汤 | [筋惕] |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
养血地黄汤 | [筋急] | 熟地 生地白荷 当归 阿胶 麦冬 白术 |
真武汤 | [筋惕] | 附子 生姜 白芍 白术 茯苓 |
养肝丸 | [筋伤] |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防风 羌活 蜜丸。 |
木瓜汤 | [转筋] | 木瓜四钱 吴萸二钱 茴香一钱 秋草四分 紫苏十叶 姜三片 盐一撮 乌梅一个 |
温肾散 | [骨寒] | 熟地钱半 牛膝肉苁蓉 巴戟 麦冬 五味子 炙草各八分茯神 炒 杜仲 干姜各五分 水煎服, 或为末, 酒下二钱亦可。 |
滋阴降火汤 | [骨热] | 白芍钱三分当归钱二分 熟地 白术 天冬 麦冬各一钱 生地八分 陈皮七分 蜜知母 蜜黄柏炙草各五分 姜三 枣二 |
虎潜丸 | [骨痿] | 龟板 黄柏各四两 知母 熟地各二两 牛膝三两半 陈皮七钱 白 芍一两半 干姜五钱 锁阳 虎骨当归各一两 酒糊丸。 加附子尤妙。 |
虎骨散 | [骨痛] | 虎骨二两 白花蛇肉 天麻 白姜蚕 牛膝 防风 酒当归乳香 肉 桂各一两 全蝎 炙草各五钱 麝香一钱 每末二钱, 酒下。 一方有自然铜、白附子、槟榔、羌活、白芷、川芎各一两, 地龙、没药、雄黄各五钱, 治白虎历节风走痛, 如神。 |
二妙散 | [又] | 制苍术 酒黄柏等分 姜汤下一钱。 |
四物汤 | [皮痒] |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
菊花散 | [又] | 甘菊 防风 枳壳 羌活 旋覆花 石膏 甘草 蔓荆子 |
蝉脱散 | [又] | 蝉脱 薄荷等分每末二钱, 酒水调下。 |
上清散 | [皮痛] | 元参 薄荷 荆芥 甘草 归尾 桔梗 陈皮 黄芩 川芎 枳壳 或加制大黄亦可。 |
导赤散 | [又] | |
加减凉膈散 | [又] | 连翘二钱 甘草钱半 山栀 黄芩 薄荷 桔梗 竹叶各五分 |
泻肺汤 | [又] | 地骨皮 桑皮各二钱 知母 贝母 山栀 桔梗 麦冬 生地 甘草各一钱 |
四顺清凉饮 | [丹毒] | 蒸大黄 当归 赤芍 炙草各钱二分 薄荷十叶 |
拨毒散 | [又] | 寒水石二两三钱石膏一两 黄柏 甘草各二钱 水调涂之,芭蕉汁尤妙。 |
荆防败毒散 | [又] | 荆芥 防风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人参 赤芍 桔梗 枳壳 川芎 甘草 |
小柴胡汤 | [又] | 柴胡 黄芩 人参 半夏 甘草 |
白姜蚕散 | [又] | 姜蚕 蝉退 防风 甘草 苍耳子 白芷 川芎 茯苓 荆芥 厚朴 陈皮 人参 等分, 每末二钱, 豆淋酒下。 |
浮萍散 | [又] | 浮萍五钱 防风黄* 羌活各三钱 当归二钱 干葛一钱 麻黄五分 生草四分 量疾重轻, 分二三服, 水煎。 |
消风散 | [白瘼] | |
黑神散 | [小儿] | |
金花散 | [又] | 郁金 黄芩 山栀甘草 大黄 黄连 糯米 等分, 为末, 蜜水调敷。 |
紫癜风方 | [紫癜] | 官粉五钱 硫黄二钱 为末, 鸡子白调搽。 |
追风丸 | [白癜] | 首乌 苦参 苍术 荆芥穗各四两 共为末,用皂角二斤去皮弦子, 水煎膏, 和丸, 空心, 酒茶任下三五十丸。 |
三黄散 | [又] | 雄黄 硫黄各五钱黄丹 天南星 活B矾 密陀僧各三钱 先以姜汁擦患处, 再以姜片蘸药擦, 后渐黑, 次日再擦, 黑散则无矣。 |
加减何首乌散 | [紫白癜] | 首乌石菖蒲 蔓荆子 苦参 荆芥穗 威灵仙甘菊 杞子等分 每末三钱, 蜜、茶调下。 此方兼治疡风, 白驳, 一切疥癣。 |
白驳方 | [白驳] | 硫黄 草决明生半夏 槲皮各一两 蛇脱一条二味烧研共为末, 清漆和调, 薄涂患处, 先用巴豆一粒, 中截擦白处, 再用药。 |
乌蛇散 | [疡风] | 乌蛇三两 犀角一两 防风 羌活 黄芩 苦参各二两人参 丹参 元参 沙参 肉桂 秦艽 川芎 山栀 升麻 通草 枳壳 白蒺藜 白鲜皮各一两 每末二钱, 酒下。 |
大黑神膏 | [乌癞] | 川乌 川芎 升麻 防己 黄柏 藜芦 黄连 明矾 雄黄 雌黄 胡粉各五钱 巴豆 杏仁各十四粒 松脂乱发各如鸡子大一块 上锉如豆, 用猪油二升同煎, 以发烊为度, 棉滤去渣, 入雌雄黄、矾、胡粉搅匀, 收瓷器中, 每用涂疮, 一日三四次, 每用药以热盐汤洗过, 然后涂之, 毋及口眼。 |
白花蛇散 | [白癞] | 白花蛇酒浸晚蚕蛾去头足翅 威灵仙 天麻 槐子 羌活 防风 枳壳 白鲜皮 蔓荆子各一两炙草五钱 每末二钱, 酒下, 日二次, 不拘时。 |
苦参酒 | [又] | 苦参五斤 蜂房五两 皮一具 水三斗, 煮一斗, 去渣,浸细面五斤, 炊饭三斗, 如常作酒, 温饮一二杯。 |
八珍汤 | [索泽症] | 人参 白茯苓 白术 炙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治 |
参苓元 | [食] | 人参 远志 赤苓 菖蒲 牛膝酒浸 地骨皮各一两 蜜丸, 不拘时, 米饮下。 |
前胡散 | [肉苛] | 前胡 白芷 细辛 官桂 白术 川芎各三两 吴萸 附子当归各二两 川椒三钱 上锉, 以酒茶三升拌匀, 窨一宿, 以猪油五斤, 入药微煎, 候白芷黄色, 去渣煎成膏, 摩病处, 以热为度。 |
清燥汤 | [肉痿] | 黄* 白术各钱半 苍术一钱 陈皮 泽泻各七分 赤苓人参 升麻各五分 生地 当归 猪苓 麦冬 神# 甘草各三分 黄连 黄柏 柴胡各二分 五味子九粒 |
谷灵丸 | [肉脱] | 黄* 人参 牛膝 当归各一两 附子炮一个 熟地 茯苓各五钱 杜仲 苍术 白术 肉桂 杞子各三钱 酒糊丸, 参汤下百丸。 |
防风通圣散 | [发际疡] | 滑石钱七分 甘草钱二分 石膏 黄芩 桔梗各七分防风 当归身 川芎 赤芍 大黄 麻黄薄荷 连翘 芒硝各四分半 白术 荆芥山栀各三分五厘 姜三片 |
柴胡清肝汤 | [鬓疽] | 柴胡 山栀各钱半 川芎 黄芩 人参各一钱 桔梗连翘各八 分 甘草五分 食后温服。 |
仙方活命饮 | [又] | 穿山甲 白芷防风 赤芍 甘草 归尾 花粉 贝母 角刺各一钱 陈皮 金银花各三钱 没药 乳香各一钱二味另研 水、酒各半煎, 送乳没二末。 |
四君子汤 | [又] |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
四物汤 | [又] | 川芎 当归 白芍地黄 |
补中益气汤 | [又] | 人参 黄耆 当归 白术 升麻 柴胡 陈皮 甘草 |
松脂膏 | [白秃] | 松脂 黄连各七钱半 黄芩 苦参各一两 蛇床子二钱半大黄 活B 矾各五钱 水银两半 胡粉五钱合水银入少水同研令无星为度 共研匀, 腊猪油调涂疮上。 |
张天师草还丹 | [预防] | 地骨皮生地 石菖蒲 酒煮菟丝子 牛膝 远志等分, 蜜丸, 空心盐汤下三五十丸。 修合忌铁器。 |
四物坎离丸 | [又] | 熟地三两 生地两半同酒浸打膏 当归二两 白芍两半同酒炒 知母一两 黄柏二两同盐酒浸炒 侧柏叶 槐子各一两同炒 连翘六钱 蜜丸, 盛磁盒内, 放地上七日, 晒干收之, 酒下五六十丸。 |
五老还童丹 | [又] | 茯神 赤石脂川椒炒出汗各一两 朱砂水飞 乳香灯心同研各一两 俱另为末, 用鸡子二个, 去清黄, 只将朱砂、乳香各装一壳内, 纸糊七重, 清绢袋盛之, 令人怀肚上, 常令温暖, 朱砂怀三十五日, 乳香怀四十九日取出, 再研前三药亦为末, 和匀, 蒸枣肉和丸, 空心, 酒下三十丸, 参汤下尤妙, 一月外加至四十丸。 又名遐龄万寿丹。 |
眉毛不生方 | 芥菜子 半夏等分 为末, 姜汁调搽, 数次即生。 |
治人无发方 | 甜瓜叶捣汁涂之, 即生。 |
病后发落方 | 鲜猴姜、野蔷薇嫩枝, 煎汁刷之。 |
令发长黑方 | 桑叶 生麻油 煎过去渣, 沐发令长数尺。 |
须发黄赤方 | 生地一斤, 生姜半斤, 各洗捣汁留渣用。 不蛀皂荚十条, 去皮弦蘸二汁炙, 汁尽为度, 同渣入罐, 泥固?存性, 研末, 铁器盛之。 每末三钱, 汤调, 停二日, 临卧刷染须发即黑。 |
巫灵散 | 胆矾 五倍子 百药煎 青胡桃皮 酸石榴皮 诃子皮 木瓜皮 猪牙 皂角 何首乌 细辛等分 为末, 蜜和如钱大, 常放木炭内培养, 勿令离炭, 用时以热酒化开涂之。 |
金主绿云油 | 蔓荆子 没石子 踯躅花 诃子皮 覆盆子 白芷 沉香 防风附子 零陵香 生地 芒硝 公丁香 旱莲草各一钱半 卷柏三钱 上锉, 绢袋盛, 将清香油八两浸入, 封过七日, 取擦头上, 日三次。 巫灵散, 治须发黄白不泽, 此绿云油能生发。 |
秘传乌发方 | 五倍子半斤, 研末, 铜锅炒之, 勿令成块, 如有烟起, 即提下搅之, 从容上火慢炒, 色黑为度, 以湿青布包扎, 足踏成饼, 收贮听用。 每用时, 先以皂角水洗净须发, 用五倍子末二两、 酒炒红铜末钱六分、生矾六分、诃子肉四分、没石子四分、硼砂一分, 共研极细, 乌梅, 酸榴皮煎汤调匀, 碗盛, 重汤煮四五十沸, 待如饴状, 以眉掠刷于须发上一时, 洗去再上, 包住, 次日洗去, 以桃核油润之, 半月一染甚妙。 |
头痛, 经气逆上, 干遏清道, 不得运行病也。 统天气六yin之邪, 人气六贼之逆, 皆有之。 经曰: 风气循风府而上, 则为脑风。 新沐中风, 则为首风。 此说B以太阳之脉达风府, 太阳受风, 则脑痛而为脑风。 又以沐则腠开, 风伤于卫故也。 经又曰: 头痛数岁不已, 当犯大寒, 内至骨髓, 髓以脑为主, 脑逆, 故头痛齿亦痛, 名曰厥逆。 此说B以大寒入脑, 则邪深, 故数岁不已。 髓者, 骨之充, 齿者, 骨之余, 故头痛齿亦痛, 是邪逆于上, 故曰厥逆也(宜羌活附子汤)。 经又曰∶头痛巅疾, 下虚上实, 过在足少阴巨阳, 甚则入肾。 此说B以头痛本太阳病, 太阳之脉交巅上,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 下虚, 少阴肾虚也。 上实, 太阳膀胱实也。 肾虚不能摄太阳之气, 故虚邪上行而头痛, 其脉必举之弦, 按之坚(宜玉真丸)。 经又曰: 头痛耳鸣, 九窍不利, 肠胃之所生。 此说B以肠胃为卫门之道路, 气之所以往来, 气虚则不能上升于巅顶, 故头痛(宜补中益气汤)。 经又曰: 头痛甚, 则脑痛, 手足寒至节, 死不治。 此说B以三阳受邪, 伏而不去, 则阳气败绝, 故手足之寒, 上至于节也。 统而观之, 经之论头痛, 总不越风寒虚三者, 其旨固了然也。 虽然, 各经所犯头痛, 其为痛处, 与其现症脉候, 及应用之药, 有不得不分辨者。 太阳经痛在正巅, 其症兼恶风寒, 其脉必浮紧(宜川芎、麻黄、 羌活、独活)。 少阳经痛在耳前发际, 其症兼寒热, 其脉必细而弦(宜柴胡、黄芩)。 阳明经痛在额间, 其症兼自汗, 发热恶寒, 其脉必浮缓长实(宜升麻、葛根、石膏、 白芷)。 或发热, 恶热而渴(宜白虎汤加白芷)。 太阴经头痛, 其症兼体重多痰, 其脉必沉缓(宜南星、半夏、苍术)。 或太阴痰厥, 亦头痛(宜柴胡、黄芩、黄连、 半夏)。 少阴经头痛, 其症足寒气逆, 为寒厥, 其脉必沉细(宜麻黄附子细辛汤)。 厥阴经头痛, 其症兼项痛, 或吐痰沫冷厥, 其脉必浮缓(宜吴萸、干姜)。 或肝风虚动头痛, 而兼目眩耳聋(宜生熟地黄丸、钩藤散)。 或怒气伤肝而亦头痛(宜沉香降气散)。 肾与膀胱经挟寒湿而头痛, 其症亦下虚上实, 气上而不能下(宜玉真丸)。 心与小肠经挟湿热而头痛, 其症兼烦心厥逆(宜清空膏加麦冬、丹参)。 三阳经热郁头痛, 不敢见日光, 置水于顶上, 汗吐下三法并行必愈。 以上各经头痛之异如此, 而尤紧要者, 凡遇阴经为患, 药必用辛温, 如桂、附、干姜、吴萸之属皆可。 至实痛、虚痛, 尤不可混。 说B六腑清阳之气, 五脏精华之血, 皆朝会于头。 而六yin五贼之邪, 皆能犯上为逆。 或与正气相搏, 郁而成热, 则脉满而痛(宜茶调散), 或邪气留滞, 亦脉满而痛(宜菊花散), 是为实也。 正气衰微, 寒湿侵害, 虽不与搏而成热, 但邪外袭, 则血凝涩而脉挛缩, 收引小路而痛, 得温则痛减(宜清空膏), 是为虚也。 夫虚实之辨既明, 而气血风寒暑湿痰热之因自别。 其因气虚痛者, 遇劳更甚, 耳鸣, 九窍不利, 两太阳穴痛甚, 其脉大(宜补中益气汤)。 如气上不下, 厥而为痛, 名气厥头痛(宜芎乌散)。 因血虚痛者, 善惊, 眉尖后近发际名鱼尾, 自鱼尾上攻头痛, 其脉芤(宜四物汤加薄荷)。 在气血俱虚痛者, 兼有二症(宜加昧调中益气汤)。 因风痛者, 抽掣, 恶风或汗自出(宜选奇汤)。 因寒痛者, 绌急恶寒(宜大川芎丸)。 因暑痛者, 有汗无汗, 总皆恶热(香茹饮)。 因湿痛者, 或冒雨侵露, 头必重, 天阴尤甚(宜清空膏去黄芩、黄连, 加苍术、 茯苓)。 因痰饮痛者, 必昏重, 愦愦欲吐, 或痰厥痛, 每发时, 两颊青黄, 懒于言语, 而兼眼黑头旋, 恶心烦乱, 此厥阴、太阴合病(宜清空膏去羌活, 加半夏、白术、天麻)。 因热痛者, 名热厥头痛, 必烦热, 虽严冬亦喜风寒, 则痛暂止, 略见温暖, 其痛更甚(宜先服清上泻火汤, 次服补气汤)。 因风热痛者, 必兼目昏鼻塞(宜石膏散、神芎散)。 因风痰痛者, 吐逆目眩, 胸满吐涎(宜玉壶丸)。 因湿热痛者, 必兼心烦, 病在膈中, 用吐法大妙(宜清空膏)。 因风湿热痛者, 上壅损目(宜清空膏)。 因郁热痛者, 头旋眼黑(宜川芎散、安神散)。 审是病因, 更察兼症, 宁有妄治之过哉。 外此更有伤食头痛, 必胸满恶食, 吞酸嗳腐(宜红丸子, 香砂枳术丸加山楂、神#、麦芽、菜菔子)。 有伤酒头痛, 必口渴神昏(宜葛花解醒汤)。 有臭毒头痛, 必烦闷恶心(宜炒香附一味煎)。 有发散太过头痛, 必神散气怯(宜乳香落盏散)。 有肾虚头痛, 必下元虚弱(宜硫黄一两, 胡粉一钱, 饭丸, 冷水服五钱, 即止)。 有元阳虚头痛如破, 必眼睛如锥刺(宜川乌去皮炮, 且蝎糯米炒, 等分, 韭根汁丸, 每十五丸, 薄荷汤下)。 有头痛欲裂(宜当归二两煎, 日再服)。 有卒然头痛(宜姜蚕末, 熟水下二钱)。 有头痛连睛(宜牛蒡、石膏等分, 为末, 茶清调下)。 有年久头痛(宜乌头、南星末等分, 葱汁调涂太阳穴)。 有产后头痛(宜川芎、乌药末, 茶清下二钱)。 有因头痛, 胸中痛, 食少, 咽嗌不利, 寒冷, 左寸脉弦急(宜麻黄吴萸汤)。 知乎此, 而头痛之病, 更无余患矣。 乃治之之法, 古人多用风药者, 以高巅之上, 惟风可到, 味之薄者, 为阴中之阳, 自地升天者也, 故多以风药取效。 然亦只大概言之, 宜照前分六经治法, 而加以风药方可。 惟犯真头痛者, 最为难治, 乃天门真痛, 上引泥丸, 故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 以脑为髓海, 真气所聚, 本不受邪, 受邪则不可治也。 古法进黑锡丹, 灸百会穴, 猛用大剂参、附, 可救十中之一。 然天柱折, 或手足青至节者, 必死, 固不容忽视之也。
《脉诀》曰: 头痛短涩应须死, 浮滑风痰必易除。 又曰: 头痛阳弦, 浮风紧寒, 风热洪数, 湿细而坚, 气虚头痛, 虽弦必涩, 痰厥则滑, 肾厥坚实。 又曰: 风寒暑湿, 气郁生涎, 下虚上实, 皆晕而眩。 风浮寒紧, 湿细暑虚, 涎弦而滑, 虚脉则无。
《纲目》曰: 病若目痛, 头痛, 脉急短涩者死。
《入门》曰: 肝脉溢大, 必眩晕, 宜预防之。
《正传》曰: 寸口脉中短者, 头痛也。
《医鉴》曰: 寸口紧急, 或浮, 或短, 或弦, 皆主头痛。 丹溪曰: 肾厥头痛, 其脉举之则弦, 按之则坚。 又曰: 头痛, 左手脉数, 热也, 脉涩, 有死血也; 右手脉实, 有痰积也, 脉大, 是久病。
《内经》曰: 头者, 精明之府, 头倾视深, 精神将夺矣。 《灵枢》曰∶真头痛者, 头痛甚, 脑尽痛, 手足寒至节, 并不治。
《入门》曰: 伤寒头重不能举, 有二症, 太阳病及阴阳易, 并皆头重不举, 皆危症也。 又曰: 伤寒阳脉不和, 则头摇。 心藏绝, 及病风盛, 皆摇头, 皆凶症也。 有里痛而头摇者, 亦重症也。 又曰: 头沉痛入泥丸, 手足冷, 爪甲青者, 谓之真头痛。 其连齿痛甚者, 属少阴厥症, 俱不治。
《活人书》曰: 三阳有头痛, 三阴无矣, 惟厥阴脉与督脉会于巅, 故有头痛。 少阴亦有头痛, 但稀少耳。 丹溪曰∶头痛多主于痰, 痛甚者, 火多也, 有可吐者, 亦有可下者。 诸经气滞, 亦作头痛。 又曰: 头痛连目痛, 此风痰上攻, 须白芷开之。 又曰: 头痛必用川芎, 如不愈, 各加引经药, 太阳羌活, 阳明白芷, 少阳柴胡, 太阴苍术, 少阴细辛, 厥阴吴萸。 东垣曰: 风寒伤上部, 入客于经络, 令人振寒头痛; 或风寒之邪, 伏留阳经, 为偏正头风。
《得效》曰∶真头痛者, 其痛上穿风府, 陷入泥丸宫, 不可以药愈。 说B头中人之根, 根气先绝也。
《医鉴》曰: 头痛目痛, 久视无所见者死, 卒视无所见者亦死。
《保生秘要》曰: 用手法百会穴掐六十四度, 擦亦如之, 寻用后央B。
《保生秘要》曰: 左疼意想左乳下一大肋, 扯过右乳下。 右疼则扯过左乳, 每行十二度。
《保生秘要》曰: 意定玄雍, 舌顶上, 俟液徐生, 频咽丹田, 复想归脐, 双睛运转, 目无花矣。
肝风病也。 《内经》曰: 头痛巅疾, 下虚上实, 过在足少阴巨阳, 甚则入肾。 又曰: @蒙招尤, 目眩耳聋, 下实上虚, 过在足少阳厥阴, 甚则入肝。 经言下虚, 肾虚也, 肾虚者头痛。 经言上虚, 肝虚也, 肝虚者头晕。 夫肾厥则巅疾, 肝厥则目眩, 此其所以异也。 故 《内经》又曰∶诸风眩掉, 皆属于肝。 夫肝为风, 风, 阳邪也, 主动, 凡人金衰不能制木, 则风因木旺而扇动, 且木又生火, 火亦属阳而主动, 风火相搏, 风为火逼则风烈, 火为风扇则火逸, 头目因为旋转而眩晕, 此则眩晕之本也。 若病发之故, 则有由外因者: 曰伤风眩晕, 必恶风自汗, 或素有头风而发(宜芎蒡散)。 曰火热上攻眩晕, 必烦渴引饮, 或暑月热甚而发(宜大黄散)。 曰风痰闭壅眩晕, 必胸膈痞塞, 项急, 肩背拘倦, 神昏多睡, 或心忪烦闷而发(宜天麻五钱, 川芎二两, 蜜丸芡子大, 食后清茶嚼下一丸, 名天麻丸)。 曰风热上冲眩晕, 必胸中不利, 旋运欲倒, 或感受时邪而发(宜川芎、槐子末等分, 茶下三钱)。 曰冒雨伤湿眩晕, 必鼻塞声(宜芎术汤)。 有由内因者: 曰痰饮眩晕, 眩而呕吐, 头重不举, 是痰(宜清晕化痰汤)。 眩而心下悸, 是饮(宜茯苓半夏汤)。 曰气郁眩晕, 必七情过伤, 痰涎迷塞心窍, 眉棱骨痛, 眼不可开(宜玉液汤)。 曰虚衰眩晕(宜滋阴健脾汤)。 或内伤气虚(宜补中益气汤)。 或肾虚气不归元, 气逆奔上(宜十全大补汤)。 或脾胃虚弱, 兼呕吐泄泻(宜归脾汤)。 曰失血眩晕, 或吐衄太甚, 或便血过多, 或由伤胎, 或由产后, 或由崩漏, 或由金疮跌扑, 拨牙, 往往闷绝, 不省人事(宜当归五钱, 川芎二钱半, 水、酒煎, 日再服, 名芎归汤)。 曰老人阳虚, 每早起便晕, 须臾自定(宜黑锡丹)。 此则眩晕之由也。 然而内因外因之感发虽殊, 总必由于痰盛。 故有风热痰作眩者(宜玉壶丸、 茶调散合用)。 有寒湿痰作眩者(宜导痰汤加苍术、秦艽)。 有痰火兼虚作眩, 并遍身眩晕者(宜半夏、白术、天麻)。 有气血虚, 挟痰作眩者(气虚宜六君子汤, 血虚宜二陈汤加芎、归)。 故曰无痰不作眩也。 而又有至于眩晕之甚, 但头目不清利(宜川芎散、防风散)。 或并耳鸣耳聋(宜清神养荣汤)。 且精神不爽, 咽干鼻塞者(宜沃雪汤)。 皆由风湿热痰涎郁于精明之府也。
《灵枢》曰: 上虚则眩。 又曰: 上气不足, 目为之眩(此言虚眩)。 又曰: 藏府筋骨血气之精, 与脉并为目系, 上属于脑后, 宅于项中, 故邪中于项, 因逢其身之虚, 其入深, 则随眼系以入于脑。 入于脑, 则脑转。 脑转则引目系急。 目系急, 则引眩以转矣(此言风入而眩)。
《河间》∶眩晕则呕吐, 风热甚也。
《医鉴》曰: 眩晕者, 痰因火动也。 说B无痰不能作眩, 虽因风者, 亦必有痰。 丹溪曰∶痰在上, 火在下, 火炎上而动其痰, 二陈汤加酒芩、山栀、黄连、苍术、 羌活, 可以治之(此言痰眩)。
《入门》曰∶眩晕或云眩冒, 眩言其黑, 晕言其转, 冒言其昏, 其义广也。 又曰∶眩晕皆称为上盛下虚。 说B虚者, 气与血也。 实者, 痰涎风火也。
《正传》曰: 眩晕者, 中风之渐也。 肥白人, 四君子汤多加蜜黄耆, 加陈皮、半夏, 少加川芎、荆芥以清头目。 黑瘦人, 二陈汤合四物汤加黄芩、薄荷, 入竹沥、姜汁、童便。 又曰: 凡眩晕语乱, 汗多下利, 时时自冒者, 虚极难治。
《回春》曰: 泄泻多而眩晕, 时时自冒者难治。
《保生秘要》曰: 单搭膝坐, 二指点闭耳门, 及口眼鼻七窍之处, 躬身微力前努, 使真气上升, 脑邪自散矣。
《保生秘要》曰∶注脐念想头上痛处, 分两边, 运至心口开下, 念脐轮斡旋, 通关, 紧行至滞痰处, 着意多运, 周流遍腹, 顾念脐。
《保生秘要》曰: 此症情欲所伤, 气衰血少, 心火上攻, 痰饮串肺为患, 日久变成劳瘵, 于肩井穴掐九九, 擦九九, 兼用后央B自愈。
《保生秘要》曰∶紧闭地户, 安神伏气, 按脑及耳, 大晕要倚坐, 足掘勿交, 神气自回, 得法, 因津咽下, 定神。
肝风病也。 肝风盛则头自摇动, 别无疾痛, 不自觉知, 治法与头风略同, 总应以平肝为主也。
《纲目》曰: 有一子, 患七年摇头, 三年下血, 百方无效, 予思之, 乃肝家血液盛, 外有风热乘之, 肝木盛而T脾土, 脾与肺是子母, 俱为肝所胜, 而血遂渍于大肠, 故便血不止, 遂处一方, 但损肝驱风而益脾, 用防风三两, 花粉、蜜黄耆、羌活、白芍各五钱, 犀角、 甘草各二钱半, 炙蛇壳、、麻黄各一钱, 枣肉丸, 食后薄荷汤下五七十丸, 只二服头摇即止, 十余服血止而下白, 又二服乃愈。
风寒人脑髓病也。 凡人素有痰火, 风寒客之, 则热郁而闷痛, 故妇人多患此者, 无巾栉故也。 总之, 新而暴者为头痛, 深而久者为头风。 头风不速治必害眼, 其痛有正有偏。 丹溪曰: 凡偏头风, 左为风虚, 右为痰热。 丹溪虽分言之, 其实总属于肝虚有痰。 治之者, 虽左风必用荆、防、羌、薄, 左虚必用芎、归, 右痰必用苍、夏, 右热必用芩、膏, 其实补肝豁痰之品, 必当兼用(补肝宜山药、 木瓜、枣仁、羚羊角, 豁痰宜南星、半夏、苍术、橘红), 是所宜知者也。 凡患偏正头风, 有兼恶寒, 头面多汗者(宜茶调散加生黄*), 搐鼻出涎法, 大妙(宜透顶散)。 有兼鼻流臭涕, 他药不效者(宜芎犀丸)。 有头风冷者(宜荞麦面二升作饼, 更互合头上, 微汗即愈)。 有头风热痛者(宜山豆根末油调, 涂两太阳)。 有头风项强者(宜八月后取荆芥穗, 作枕铺床下, 立春日去之)。 有头风旋运, 痰逆恶心懒食者(宜零陵香、藿香叶、 莎草根等分, 每末二钱, 茶下, 日三服。 有偏正头风, 并夹头风, 连两太阳穴痛者(宜姜蚕末, 葱茶下七八分, 及沈氏头风丸)。 有偏正头风, 气上攻不可忍者(宜全蝎散)。 有偏正头风, 痛不可忍者(宜龙香散)。 有偏正头风, 不拘远近, 诸药不效者(宜牛脑丹)。 有脑冷漏下者(宜白鸡冠子, 酒煎服效)。 有头脑鸣响, 状如虫蛀, 名曰天蚁者(宜茶子末吹鼻效)。 有头风多白屑作痒者(宜零陵香、白芷煎汁, 入鸡子白搅匀, 傅数十次, 终身不生)。 各依症治之, 自无不效。 而半边头痛, 另有仙方(宜乩仙方)及外治法(宜萆麻子纸卷 ), 亦俱效。 更有雷头风者, 头痛而成核块, 头面肿痛, 憎寒壮热, 状如伤寒, 病在三阳, 不可过用寒药诛伐(宜沈氏荷叶汤)。 或头中如雷之鸣, 为风邪所客故也, 肿核宜刺出血(宜清震汤)。 亦有因痰热者, 痰热者, 痰热生风也(宜祛痰丸)。 更有夹脑风者, 两太阳连脑痛是也(宜透顶散)。 更有大头风者, 头大如斗, 俗名大头瘟, 天行时疫病也, 感天地不正之气, 甚而溃裂出脓, 由邪客上焦之故(宜普济消毒饮)。 其相类而病轻者, 名发颐, 肿在耳前后(宜甘桔汤加薄荷、荆芥、连翘、黄芩、牛蒡子)。
《医鉴》曰∶头风之症, 索有痰饮, 或栉沐取凉, 或久卧当风, 以致贼风入脑入项, 自颈以上, 耳目口鼻眉棱之间, 有麻痹不仁之处, 或头重, 或头晕, 或头皮顽厚, 不自觉知, 或口舌不仁, 不知食味, 或耳聋, 或目痛, 或眉棱上下掣痛, 或鼻闻香极香, 闻臭极臭, 或只呵欠而作眩冒之状, 热者消风散, 冷者追风散。 头风发时闷痛, 必欲棉裹者, 热郁也, 二陈汤加酒芩、荆芥、川芎、 薄荷、石膏、细辛。 妇人头风, 宜养血祛风汤。
叶天士曰∶有气血皆虚, 新凉上受, 经脉不和, 脑后筋掣牵痛, 倏起倏静音, 乃阳风之邪, 宜荷叶边、苦丁茶、蔓荆子、 甘菊、连翘。 有内风头痛瓷B冷者, 宜杞子、首鸟、茯神、柏子仁、菊花炭、橹豆皮。 有痛在头左脑后, 厥阴风木上触者, 宜细生地、白芍、炒杞子、柏子仁、茯神、 甘菊。 有暑风湿热, 混于上窍, 津液无以运行, 凝滞而成偏头痛, 舌强干涸者, 宜连翘、石膏、滑石、甘草、荷梗、桑叶、羚羊角、蔓荆子。 有失血过多, 阴气太伤, 阳气浮越, 头痛筋惕, 脉数虚而动, 当用镇摄者, 宜人参、阿胶、牡蛎、 生地、白芍、天冬、炙草。
《灵枢》曰: 凡手三阳从手走头, 足三阳从头走足, 是手足六阳脉, 俱上于头面也。 又曰: 足太阳脉上额交巅, 直入络脑别下项, 其病冲头痛, 目似脱, 项似拨, 即正头痛也。
《灵枢》曰: 足少阳之脉, 起目锐, 上抵头角, 其病头角额痛。 子和曰: 头风之甚者, 久则目昏。 偏头风痛者, 属少阳相火, 久则目缩, 小大便秘涩, 皆宜出血而大下之。
《入门》曰: 偏头痛年久, 大便燥, 目赤眩晕者, 此肺乘肝, 气郁血壅而然, 宜大承气汤大下之, 外用大黄、芒硝为末, 井泥调贴两太阳穴, 乃能愈也。
《保生秘要》曰: 此症定宜先导引, 次行右法, 握固搭膝而坐, 以手扪两耳塞兑, 闭目, 用意躬身前努, 使七窍之气上攻, 邪气自然退散矣。
《保生秘要》曰: 手脚屈拳, 闭口, 存想, 自泥丸而起, 渐想至涌泉, 候汗出而自愈。 说B从头汗上而下出, 邪气净降矣。
风伤于卫病也, 说B沐则腠理皆开, 而风为阳邪, 善行而易入, 乘其腠之开, 邪遂袭而入, 则卫受之, 故成首风, 其症头面多汗, 必恶风(宜大川芎丸)。 或沐浴后眩晕头痛, 亦首风类(宜白芷丸)。
《医说》曰: 不概入头风条例, 而独立其名曰首风, 见此症专由沐后而得, 所以别于头风之由于六yin七情者也。 古人就病定名, 意深哉。
风邪客脑病也。 脑者, 居于头, 说B骨中百会穴分, 即其部也。
《灵枢》曰: 脑为髓之海, 髓海有余, 则轻劲多力, 不足则脑转耳呜, 胫酸眩冒, 目无所见。 经文此言, 脑之本病也若风邪入于风府, 由风府而上入于脑, 则有脑风之症, 其状项背怯寒, 脑户穴冷(宜神圣散)。 亦有风邪但攻于上焦, 而邪气上熏, 令人日夜头痛不止者, 亦为脑风(宜太阳丹)。 宜分别治之也。
《内经》曰: 髓者, 骨之充也, 髓伤则脑髓消烁, 体解然不去也。 注云: 不去者, 不能行去也。
《入门》曰: 脑者髓之海, 诸髓皆属于脑, 故上至脑, 不至尾, 皆精髓升降之道路。
膀胱经积热病也。 如初起肿痛甚, 烦渴引冷, 脉数有力者, 由湿毒上壅。 如漫肿微痛, 渴不饮冷, 脉虽数而无力者, 由阴虚火炽(湿毒宜黄连消毒饮, 阴虚宜六味丸)。 若不成脓, 不溃腐, 阳气虚也(宜四君子汤加归、*)。 不生肌, 不收敛, 脾气虚也(宜十全大补汤)。 然阳虚脾虚之患, 凡外症皆然, 不独脑疽已也, 宜知之。 又有脑烁, 初起即如木橛, 上起顶门, 下至大椎, 发肿如火烧, 色青黑, 不溃, 只损外皮, 如犬咬去肉一般, 即溃, 亦不敛, 皆由阴精消烁之故, 此死症也, 古无治方。 又有脑痈, 皮薄易破, 此轻症(宜清热消毒饮), 非如脑疽皮厚难治, 急当内托也。 薛立斋言: 凡患肿毒欲成脓腐溃, 生肌收敛并用, 托里为主, 此至言也, 故立斋于托里消毒散一方, 多设加减法(加减法载在前), 亦欲人知所以用之耳。 仙方活命饮, 亦痈疽初起之圣药。 又有赤疽, 发太阳穴, 其形不拘大小, 以速破见脓, 既脓速敛为要, 以额角近连太阳, 皆要害处。 若肿满太阳, 即成虚损, 难于收拾。 若既破而伤风水, 疡科书言此症, 七日刺不得脓, 十日不穴, 必死, 诚有见于此症之不易疗也。 至若太阳穴生痈疽, 与目相近, 不于五六日内急破之, 毒气攻眼, 则眼合不开, 破后更伤风水, 则目睛必伤。 其痈疽发于眉头者, 亦必攻人眼目。 发在眉后者, 又必攻入太阳。 皆要害处不可忽者。
陈文治曰: 脑疽初起, 宜黄连消毒饮。 肿硬作痛, 继以仙方活命饮一二剂。 说B此病原属虚火, 按之脉数而濡, 乃湿热壅盛, 故用黄连消毒饮。 肿硬作痛, 乃气血凝滞, 故用仙方活命www.lindalemus.com/yaoshi/饮。 并以甘温之剂, 补益阳气, 托里而溃腐之, 不宜用苦寒伤其胃气, 反致不得腐化。 凡疮易消散, 易腐溃, 易收敛, 皆气血壮盛故也, 可以类推。
又曰: 昔杜碧清患脑疽, 自药不愈, 丹溪治之, 令服防风通圣散。 答曰: 已数服。
丹溪云: 宜皆以酒制, 杜悟, 急服乃瘥。
羌活附子汤 | [犯脑] | 羌活 附子 防风 黄芩 升麻 白芷 甘草 黄柏麻黄 姜蚕 苍术 |
玉真丸 | [下虚] | 硫黄二两 石膏半夏 硝石各一两 姜汁丸, 每二十丸, 姜汤下。 寒甚者去石膏加钟乳粉, 灸关元穴。 |
补中益气汤 | [气虚] | 人参 黄耆 归身 白术 升麻 柴胡 陈皮 炙草 姜枣 |
白虎汤 | [阳明] |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少阴] | 麻黄附子 细辛 |
生熟地黄丸 | [肝风] | 生地 熟地枳壳 甘菊 防风 牛膝 羌活 杏仁 金石斛 蜜丸, 每三钱, 食前, 用豆淋酒送下。 |
钩藤散 | [又] | 钩藤钩 陈皮 半夏 茯苓 麦冬 甘草 石膏 人参 甘菊防风 |
沉香降气散 | [怒伤] | 沉香 木香柴胡 白芍 细辛 青皮 陈皮 苏子 |
清空膏 | [头痛] | 羌活 防风 柴胡 川芎 黄连 黄芩 甘草 每末三钱, 临卧茶清下。 |
茶调散 | [实痛] | 黄芩二两 川芎一两 细茶三钱 白芷五钱 薄荷二钱 荆芥四钱 巅顶及脑痛, 加细辛、本、蔓荆子各三钱。 为末, 茶调下。 |
菊花散 | [又] | 甘菊 旋覆 防风枳壳 羌活 石膏 蔓荆子 甘草各钱半姜三片 |
四物汤 | [血虚] |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 |
加味调中益气汤 | [气虚] | 黄耆一钱 人参 炙草 苍术各七分 陈皮 当归川芎 各五分 木香 蔓荆子 升麻 柴胡细辛各三分 |
选奇汤 | [因风] | 防风 羌活各三钱 黄芩一钱 甘草夏生冬炙八分 |
香茹饮 | [因暑] | 香茹 厚朴 扁豆 甘草 |
清上泻火汤 | [因热] | 羌活 本防风 荆芥 人参 当归 知母 黄柏 黄芩 黄连 黄耆 白术 升麻 细辛 甘草生地 红花 蔓荆子 此方奇效之至。 |
芎乌散 | [气厥] | 川芎 乌药等分每末二钱, 以烧秤锤淬酒下。 兼治产后头痛。 |
补气汤 | [因热] | 升麻 黄* 炙草 细辛 当归 木香 一方有麻黄, 斟酌用之。 |
石膏散 | [风热] | 石膏 麻黄 首乌 葛根 |
神芎散 | [又] | 蔓荆子 青黛 川芎各钱二分 郁金 芒硝各一钱 石膏一钱半 细辛一钱 薄荷二钱 红豆一粒 为末搐鼻。 |
安神散 | [郁热] | 黄* 羌活 黄柏各一两 防风二钱半 酒知母 酒生地柴胡 升麻各五钱 生甘草 炙甘草各三钱每末五钱, 水煎服。 加蔓荆子五分, 川芎三分, 尤妙。 |
川芎散 | [又] | 薄荷 羌活 荆芥柴胡 川芎 甘菊 细辛 槐子 茵陈 香附 石 膏 生甘草 |
香砂枳术丸 | [伤食] | 木香 砂仁枳壳 白术 |
红丸子 | [又] | 三棱 蓬术 干姜青皮 陈皮 胡椒 醋糊丸, 矾红为衣。 |
葛花解醒汤 | [伤酒] | 人参 茯苓木香 陈皮 砂仁 神# 葛花 蔻仁 知母 青皮 猪苓 |
乳香落盏散 | [过散] | 粟壳 陈皮甘草 桔梗 柴胡 乳香 |
麻黄吴萸汤 | [寒冷] | 麻黄 吴萸升麻 苍术 羌活 本 柴胡 黄芩 黄连 黄柏 半夏 川芎 细辛 红花 蔓荆子 |
玉壶丸 | [风热] | 南星 半夏各一两 天麻五钱 白面三两 蜜丸, 每三十丸, 先将水一碗煎滚下药, 浮即热, 轻轻捞起, 姜汤下。 |
茶调散 | [又] | 方详上。 |
导痰汤 | [寒湿] | 半夏四两 南星枳实 赤苓 橘红各一两 炙草五钱 每末四钱, 加姜十片, 食后煎服。 |
十全大补汤 | [元虚] | 人参 黄*当归 白术 肉桂 白芍 熟地 茯苓 川芎 炙 草 姜 枣 |
补中益气汤 | [气虚] | 人参 黄*当归 白术 柴胡 升麻 甘草 陈皮 |
四物汤 | [血虚] |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
六君子汤 | [挟痰] | 人参 茯苓白术 炙草 半夏 陈皮 |
二陈汤 | [又] | 茯苓 半夏 陈皮 甘草 |
茶调散 | [偏正风] | 方详上。 |
透顶散 | [搐鼻] | 细辛二茎 瓜蒂七个 丁香三粒 糯米七粒 冰片 麝香各分半 先研药细, 后入冰麝研匀, 每用豆部B, 随病人左右搐之, 良久, 出涎碗部B乃愈。 |
芎犀丸 | [臭涕] | 川芎 朱砂 石膏 片脑 人参 茯苓 炙草 细辛 犀角山栀 麦冬 阿胶 |
沈氏头风丸 | [两边痛] | 煨天麻麸枳壳 酒白芍 炒黑瓜蒌仁 于术炭各一两 姜炒 半夏# ?蛤粉 炒焦枣仁各两半黄连吴萸五钱同炒去萸 砂仁 甘菊 炙草各五钱 酒归身四两 沉香屑四钱 檀香屑三钱 金石斛三两, 黑枣肉二十枚, 煎汤代水泛丸, 空心, 大枣汤下二钱。 此余自制方也, 用之屡效。 |
全蝎散 | [气攻] | 全蝎二十一个地龙六条 土狗二个 五倍子五钱 为末,酒调, 摊贴太阳穴上。 |
龙香散 | [痛极] | 地龙去土焙 乳香等分 为末, 每以一字作纸捻, 灯上烧烟, 以鼻之。 |
牛脑丹 | [头风] | 白芷、川芎各三钱, 为末, 抹黄牛脑子上, 磁器内加酒顿熟, 乘热食之, 尽量一醉, 醒则其病如失, 甚验。 |
乩仙方 | [半边痛] | 诗曰∶辛本羌蚕荷半夏, 防荆芎芷附天麻,三分苏草麻黄共, 水酒煎时加细茶。 |
蓖麻子纸卷 | [又] | 蓖麻子去壳五钱 大枣去核十五个 共捣如泥, 涂纸上,用箸一只卷之, 去箸纳鼻中, 良久取下, 清涕即止。 |
沈氏荷叶汤 | [雷头风] | 落帚子三钱 升麻 川芎 制茅术各一钱 先将鲜荷叶一张 摺叠, 不得扯碎, 水二碗半, 煎至二碗, 再入药, 加生姜三片, 煎七分服。 此余自制方也, 每用一二帖即愈。 |
清震汤 | [又] | 升麻 苍术 荷叶各四钱 食后服。 |
祛痰丸 | [又] | 姜制皂角 半夏各一两 大黄酒浸纸包煨再浸煨三次二两 橘红 桔 梗 天麻各五钱 片芩七钱 薄荷三钱 青礞石 白芷 甘草各一钱 蒸饼丸, 临卧茶下。 |
普济消毒饮 | [大头风] | 黄连 黄芩各八分 人参 柴胡 桔梗各五分 元参橘红 甘草各四分 牛蒡子 连翘 板蓝根各一分 马勃二分 姜蚕 升麻各三分 薄荷六分 便秘加酒大黄一钱。 |
甘桔汤 | [发颐] | 甘草 桔梗 |
消风散 | [热头风] | 荆芥 甘草各一钱 人参 白茯苓 姜蚕 川芎 防风藿香 羌活 蝉脱各五分 陈皮 厚朴各三分加细茶一撮 每末二钱, 茶下。 |
追风散 | [冷头风] | 炮川乌 熟石膏 炒姜蚕 荆芥穗 防风 川芎 甘草各五钱 制南星 制白附子 羌活 天麻 地龙 全蝎 白芷各二钱半 炮草乌 乳香没药 雄黄各钱二分半 每末五分, 临卧茶酒下。 |
二陈汤 | [热郁] | 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
养血祛风汤 | [妇人] | 当归 川芎防风 生地 荆芥 羌活 细辛 本 石膏 半夏 甘草 旋覆花 蔓荆子各五分姜三 枣二 |
大承气汤 | [偏头风] |
大川芎丸 | [首风] | 川芎四两 天麻一两 蜜和, 每两作十丸, 每丸细嚼, 茶酒任下。 |
白芷丸 | [又] | 新白芷, 不拘多少, 锉, 以梦卜汁浸, 洒干为末, 蜜丸弹子大, 每一丸, 细嚼, 荆芥汤下。 一名都梁丸。 凡头风眩痛, 服之令人目明。 凡暴寒乍暖, 神思不清, 头目昏晕, 并宜服之。 |
神金散 | [脑风] | 葛根半生半炒 麻黄 细辛 藿香等 等分, 为末, 每二钱, 薄荷、荆芥汤下。 |
太阳丹 | [又] | 石膏二两 川乌川芎 白芷 甘草各一两 冰片二钱 蜜同面糊丸,每两作十八丸, 东丹为衣, 食后, 葱、茶汤嚼下二三丸。 |
黄连消毒饮 | [脑疽] | 酒黄连 酒生地 酒归身 羌活 黄耆 连翘各一钱泽泻七分 酒防己 黄芩 黄柏 独活 防风 本 苏木 陈皮 桔梗各八分 酒知母四分 人参 甘草梢各五分 一名黄连消毒散。 此方治脑疽、背疽, 琚B肿疼痛, 或麻木, 膏粱之人, 允宜用此。 |
六味丸 | [阴虚] | 地黄 山药 山萸 丹皮 茯苓 泽泻 |
四君子汤 | [阳虚] |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
十全大补汤 | [脾虚] | 人参 黄耆 当归 白术 白芍 肉桂 熟地 茯苓 川芎 炙草 姜 枣 |
清热消毒饮 | [脑痈] | 黄连 山栀当归 连翘各一钱 川芎 白芍 生地各钱半 炙草八分 金银花二钱 此方治痈疽发于阳, 肿痛发热作渴。 |
托里消毒散 | [总治] | 人参 盐黄耆 酒当归 炒白芍 川芎 炒白术 茯苓各一钱 白芷 金银花各七分 炙草 连翘各五分 此方治胃气虚弱, 或因T伐, 不能溃散, 服此未成即消, 已成即溃, 腐肉自去, 新肉自生。 |
仙方活命饮 | [又] | 穿山甲炒黄白芷 防风 赤芍 甘草 贝母 角刺 归尾 花粉 各一钱 陈皮 金银花各三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二味另研 为末, 先将药水、酒各半煎好送二末。 |
酒制防风通圣散 | [脑疽] |
羌活当归汤 | 酒黄连 酒黄芩 酒归身各二钱 羌活 黄柏 连翘各一钱 炙甘草五分 泽泻 独活 本各七分 山栀防风各五分 水三酒七煎, 食后服, 日进三帖, 三日乃愈。 |
追毒万应针头丸 | 麝香二钱 血竭蟾酥 轻粉 砂各三钱 全蝎 蜈蚣各一对全用 冰片一钱 蜜丸, 黍米大。 疮头用针挑破, 微有血出, 以药一粒放进挑破眼内, 用棉纸说B之, 周围以津唾粘定, 不一时愈。 此丸治一切脑背恶疮欲死, 一粒可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