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外感, 内外因所生病也。 外感者, 风寒暑湿燥火六yin之邪, 感乎一身。 内伤者, 饮食劳役七情之逆, 伤及五脏。 外感当泻不当补, 内伤当补不当泻, 治法迥别。 故外感有头疼发热之候, 不可误敛。 内伤亦有头疼发热之候, 不可误汗。 东垣云: 左手人迎脉大于气口, 为外感; 右手气口脉大于人迎, 为内伤。 外感寒热齐作而无间, 内伤寒热间作而不齐。 外感恶寒, 虽近火不除; 内伤恶寒, 则就温即解。 外感恶风, 乃不禁一切风; 内伤恶风, 惟恶些小贼风。 外感显在鼻, 故鼻气不利, 壅盛而有力; 内伤显在口, 故口不知味, 而腹中不得和。 外感邪气有余, 故发言壮厉, 且先轻后重; 内伤元气不足, 故出言懒弱, 且先重后轻。 外感手背热, 手心不热; 内伤手心热, 手背不热。 外感头疼不止, 至传里方罢; 内伤头疼, 则时作时止。 外感起即着床, 非扶不起, 筋挛骨痛; 内伤怠惰嗜卧, 四肢不收。 外感不能食, 然口则知味而不恶食; 内伤则恶食, 而口不知味。 外感三日后谷消水去, 邪气便传里, 必渴; 内伤邪在血脉中有余, 故不渴。 若饥饿, 内伤房劳太过, 比之内伤饮食尤为不足, 当大补回阳, 尤恐或迟, 切不可误作外感治。 若伤寒温病热病湿病, 比之寻常感冒, 尤为险重, 当按经对症, 速去其邪, 切不可误作内伤治。 内伤外感之相反, 而治法之不同如此, 医者安可不先了然于心, 以使了然于临症时哉。
仲景曰: 跌阳脉浮而数, 浮伤胃, 数伤脾, 邪气独留, 心中即饥, 邪热不杀谷, 潮热发渴。 又曰: 寸口脉弱而迟, 弱者卫气微, 迟者荣中寒。 荣为血, 血寒则发热。 卫为气, 气微者心内饥, 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寸口脉弱而缓, 弱者阳气不足, 缓者卫气有余。 噫而吞酸, 食卒不下, 气填于膈上也。 注曰: 胃中有未消谷, 故噫而吞酸, 寸口脉紧, 胸中有宿食不化, 脉紧如转索无常者, 有宿食也。 东垣曰: 阳脉滑而紧, 滑则胃气实, 紧则脾气伤, 待食不消者, 此脾不和也。 脉浮滑而疾者, 此食不消, 脾不磨也。
《脉诀》曰: 内伤劳役, 豁大不禁, 若损胃气, 隐而难寻, 内伤饮食, 滑疾浮沉。
《正传》曰: 有寸气口脉急大而数, 时一代而涩, 此饮食失节, 劳役过甚, 太过之脉也。 右关胃脉损弱, 甚则隐而不见, 但内显脾脉之大数浮缓, 时一代, 此饮食不节, 寒温失所之脉也。 右关脉沉而滑, 此宿食不消之脉也。 丹溪曰: 宿食不消, 则独右关脉沉而滑。 经云: 脉滑者, 有宿食是也。
东垣曰: 左手人迎脉紧盛, 大于气口一倍, 为外感之邪。 李士材曰: 左为人迎, 辨外因之风, 以左关乃肝胆脉, 肝为风脏, 故曰人迎紧盛作伤于风, 勿以外因, 兼求六气。
鳌按: 士材专论人迎, 故但主风, 若云外感, 则统言六yin之邪自外相感者, 其脉各详于诸杂病中, 故玆不胪列。
方广曰: 外感内伤, 乃病之大关键, 丹溪言内伤症, 皆以补益为主, 看所挟而兼用药。 但先生之言, 引而不发, 予今补之。 如内伤挟外感者, 则于补中益气汤内, 春加川芎、柴胡、防风、 荆芥、紫苏、薄荷, 夏加葛根、石膏、麦冬、薄荷、升麻、柴胡, 秋加羌活、防风、 荆芥, 冬加麻黄、桂枝、干姜之类。
《入门》曰: 若显内症多者, 则是内伤重而外感轻, 当以补养为先。 若显外症多者, 则是外感重而内伤轻, 宜以发散为主。
《入门》曰: 饮食伤, 食养阴, 饮养阳, 饮食无过, 则入于口, 达于脾胃, 入于鼻, 藏于心肺, 气法相承, 阴阳和调, 神乃自生。 说精顺五气以为灵, 若食气相恶, 则伤其精。 神受五味以成体, 若食味不调, 则伤其形也。 又曰∶劳倦伤, 手按心口不痛。 饮食伤, 手按心口痛。
王安道曰: 劳倦伤, 诚不足也。 饮食伤, 尤当于不足之中, 分其有余不足。 何者? 饥饿不饮食, 与饮食太过, 虽皆失节, 然饥饿不饮食者, 胃气空虚, 此为不足, 固失节也。 饮食自倍而停滞者, 胃气受伤, 此不足之中兼有余, 亦失节也。
东垣曰: 劳倦亦有二焉, 劳力纯伤气, 劳心兼伤血, 房劳伤肾, 与劳倦相似, 七情动气, 脉与饮食无二。 鳌按: 食伤与不能食, 另详源流于后, 此条特因前人言劳倦饮食二伤杂出, 故类摘于此。 (以上言劳倦饮食二伤之异)。
《内经》曰∶劳则气散气短, 喘促汗出, 内外皆越, 故气耗矣。 又曰: 阴盛生内热, 奈何? 曰: 有所劳倦, 形气衰少, 谷气不盛, 上焦不行, 下脘不通, 而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故内热。
《入门》曰∶经言阴虚生内热, 劳倦伤之原也。 说此阴虚, 指身中之阴气, 与水谷之味耳。 又曰: 房劳伤肾, 与劳倦相似, 均一内伤发热症也。 劳倦因阳气之下陷, 宜补其气以升提之。 房劳因阳火之上升, 宜滋其阴以降下之。 一升一降, 迥然不同。
又曰: 七情动气, 脉与饮食无二。 说饮食七情, 俱能闭塞三焦, 熏蒸肺胃清道, 肺为气主, 由是而失其传化之常, 所以气口脉独紧且盛, 其症呕泄痞满腹痛亦相似。 但伤食则恶食, 七情难作饱, 却不恶食。
东垣曰∶喜怒不节, 起居不时, 有所劳倦, 皆损其气, 气衰则火旺, 火旺则乘脾土, 脾主四肢, 故困热, 无气以动, 懒于言语, 动作喘乏, 表热自汗, 心烦不安, 当息心静坐以养其神, 以甘寒泻其热火, 酸味收其散气, 甘温调其中气。
《正传》 曰∶经言劳者温之, 损者益之。 夫劳则动之太过, 而神不宁矣, 故温之, 温者, 养也, 温之者, 调其饮食, 适其起居, 从容以待其真气之复常也。 东垣乃谓宜温药以补元气而泻火邪, 又以温能除大热为《内经》所云, 而考《内经》, 并无此语, 不能无疑也。 又经言形不足者, 温之以气, 其温字, 亦是滋养之 义, 非指温药也(以上单言劳倦伤)。
《内经》曰∶水谷之寒热, 感则害人六腑。 又曰: 阴之所生, 本在五味, 阴之五宫, 伤在五味。 注曰: 阴, 五脏也。 丹溪曰: 伤食症, 亦有头痛发热, 但身不痛为异耳。 又曰∶补脾胃药内, 必用心经药, 以火能生土故也。 古方用益智仁正是此意。
又曰: 张易老枳术丸, 用白术二两补脾, 枳实一两消痞, 东垣加陈皮一两和胃, 一补一泻, 简而又当, 故能治饮食不消, 心下痞闷之症。 说以用药大法, 所贵服之强人胃气, 令益厚, 虽重食、猛食、多食, 亦不复致伤也。
又曰: 酒虽与水同体, 然伤于肠胃, 则升之不散, 降之不下。 郁于气分, 逐气升降而半有消耗, 如人饮醇酒, 则小便少, 此其可验, 故治法宜汗, 宜利小便为主, 后世与伤饮食法同治, 大谬。
又曰: 酒性喜升, 气必随之, 痰郁于上, 尿涩于下, 肺受贼邪, 金体必燥, 恣饮寒凉, 其热内郁, 肺气得热, 必大伤耗, 其始病浅, 或自汗, 或心脾痛, 尚可发散而去之。 及久而病深, 则为消渴, 为黄疸, 为肺萎, 为内癖, 为鼓胀, 为失目, 为哮喘, 为劳嗽, 为癫痫, 为难明之疾, 可不慎乎。
《得效》曰: 久饮酒者, 脏腑积毒, 致令蒸筋伤神, 腐肠损寿。
东垣曰: 饥饿胃虚为不足, 故须补益。 饮食停滞为有余, 故须消导。 又有物滞气伤, 必须消补兼行者。 亦有物暂滞而气不甚伤者, 宜消导独行, 不须兼补。 亦有既停滞而复自化者, 不须消导, 但当补益(以上单言饮食伤)。
《回春》曰: 脾胃俱实, 则过时而不饥, 多食而不伤。 脾胃俱虚, 则不能食而瘦, 与之食则少食, 不与则不思食, 饥饱不知。
又曰∶食少而肥者, 难肥而四肢不举, 说脾困邪胜也。 食多而瘦者, 胃伏火邪于气分, 则能食, 虽多食而不能生肌也(以上言脾胃虚实)。 东垣曰: 食入则困倦, 精神昏冒而欲睡者, 脾虚弱也。
又曰: 脾胃不节, 损其胃气, 不能T化, 散于肝, 归于心, 溢于肺, 食入则昏冒欲睡, 得卧则食在一边, 气暂得舒, 是知升发之气不行也。
《回春》曰: 劳伤者, 过于劳役, 耗损元气, 脾胃虚衰, 不任风寒, 故昏冒(以上言食后昏倦)。
《入门》曰: 凡内伤脾胃, 始则四肢困热, 无气以动, 表热自汗, 心烦不安, 胃气热, 热气熏胸中, 为内热症, 宜以甘温补中益气。
东垣曰: 凡脾胃症, 调治差误, 或妄下之, 则末传为寒中, 复遇时寒, 则四肢厥逆, 心胃绞痛, 冷汗出。 夫六气之胜, 皆能为病, 惟寒毒最重, 阴主杀故也, 宜温胃益中(以上言内伤病, 始为热中, 终为寒中)。
《原病》曰: 四方温凉不同, 嗜欲因以成性, 若移旧土, 多不习伏, 必以饮食入肠胃, 肠胃不习, 疾病必生, 故有不伏水土病。
《入门》曰: 不伏水土病, 与湿瘴同原, 皆可随水土风气冷热, 加减用药, 然总宜以扶脾健胃为主, 不可妄治(以上言不伏水土病与内伤同)。
失志病也。 经曰: 尝贵后贱,名曰脱营。 尝富后贫, 名曰失精。 虽不中邪, 病从内生, 身体日减, 气虚无精, 病深无气, 洒洒然时惊, 病深者, 以其外耗于卫, 内夺于荣。
注云: 血为忧煎,气随悲灭, 故外耗于卫, 内夺于荣也。 说人如愤恨必伤肝, 思虑必伤脾, 悲哀必伤肺。 若后贫后贱之人, 忧愁思虑, 愤恨悲哀, 无一不有, 故内伤脏腑, 伤则各经火动, 并伤元气, 日渐日深, 病发则饮食无味, 神倦肌瘦也, 治之可不察其由哉(宜内服镇心丹、升阳顺气汤, 外用香盐散, 日擦牙齿, 自愈)。
东垣曰: 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凡恚怒悲忿, 忧思恐俱, 皆损元气。 心者神之舍, 心君不宁, 化而为火, 火者土神之贼也, 故曰阴火太盛, 经营之气不能颐养于神, 乃脉病也。 人心之神, 真气之别名也, 得血则生, 血生则脉旺。 脉者, 神之舍, 若心生凝滞, 则七神离形, 而脉中惟有火矣。 善治病者, 惟在调和脾胃, 使心无凝滞, 或生欢欣, 或逢喜事, 或居温和, 或食滋味, 或见可欲事, 则爽然如无病矣, 说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
鳌按: 东垣此论, 虽未专主脱营失精病, 而脱营失精病所以调治安养之者, 亦当如是, 故录之。
消导积滞(山楂 草果 槟榔 神曲 麦芽 京三棱 枳实 枳壳 红曲 厚朴 橘红 蓬莪术 砂仁 谷芽 藿香莱菔子)
开解郁结(青皮陈皮砂仁蔻仁 枳壳枇杷叶 枳实郁金苏子乌药 木通 紫厚朴 木香 檀香 藿香 苍术 降香)
补益虚衰(人参 白术归身 山药 百合 菟丝子 黄耆 苍术 建莲 龙眼 熟地 肉苁蓉 茯苓 茯神 扁豆子)
发散风寒(川芎本甘草 白芷 桔梗 桑白皮 细辛 防风 荆芥 前胡 紫苏 苦杏仁 薄荷 石膏 升麻 柴胡 麻黄 川羌活 生姜 独活 细辛 葱白 桂枝 干姜)
疏泄风热(石膏 知母 甘草 麦冬 前胡 淡竹叶 桔梗 薄荷 葛根 桑皮)
加减镇心丹 | 内服 | 天冬 黄耆 熟地 酒归身各一两半 麦冬 生地 山药 茯神各一两 五味子 远志肉 人参各五钱蜜丸, 朱砂为衣。 |
升阳顺气汤 | 又 | 黄耆二钱 人参 半夏各一钱 神曲七分半 当归 草蔻仁 陈皮 丹皮 升麻 柴胡各五分 黄柏炙草各二分半 姜三片 |
香盐散 | 擦牙 | 大鼠骨一具?炒川椒 乳香炙各二两 白蒺藜 青盐各一两 |
伤食, 脾虚病也。 脾家之气虚, 故所食之物, 皆足为害。 伤食之脉, 左手平和, 右手气口紧盛。 伤食之症, 必胸膈痞塞, 噫气如败卵(总治宜保扁丸、平胃散、 胃苓汤为主)。 且伤食者必恶心吞酸(宜加橘皮、半夏、山栀、黄连)。 伤食者必多吐泻(宜焦术、神曲、陈皮、姜、枣)。 伤食者必恶饮食(宜陈皮、山药、 扁豆、莲子、茯苓、自芍、山楂、砂仁、谷芽、麦芽、草果、草蔻仁)。 伤食者必不能消化(宜以谷芽、麦芽、肉豆蔻为主)。 伤食者必头疼发热(宜石斛、 柴胡、白术、炙甘草、麦芽、陈皮、白芍)。 凡此, 皆其症之所兼及者也。 至于所伤之物, 既种种不同(宜各用主治之药, 详载手后)。 所伤之候, 又有乍伤、 宿食之各异(乍伤宜平胃散, 宿食宜大安丸)。 所伤之因, 又有兼寒(宜理中汤加丁香、 蔻仁)、兼湿(宜除湿汤加麦芽、神曲)、兼痰(宜调气平胃散)之各殊, 皆当审所伤之轻重, 元气之虚实, 脏腑之强弱, 时候之寒暖, 或当消导, 或当补益, 或当以消导为主而兼补益, 或当以补益为主而兼消导, 且于消导补益之中, 或当兼疏散, 或当兼渗泄, 或当兼下利, 各随宜以治之, 慎勿专任攻伐, 致戕天和, 有太过之弊, 斯称王道。 不能食, 脾胃俱虚病也。 东垣云: 脾胃旺, 能食而肥; 脾胃虚, 不能食而瘦。 此之谓也。 故治之者必当知不食之故, 由于脾胃之虚, 急当补益(宜补中益气汤), 而不可用诛伐, 使元气愈虚, 斯为要着。 或补之不效, 更当兼补其母, 使火以生土, 土自健运(宜八味丸、二神丸)。 补母不效更当兼顾其子, 使金不窃母之气以自救, 致脾胃益虚, 则土自能保(宜茯苓、人参、ヽ桔梗、甘草。 惟审知脾胃中或有积滞, 或有实火, 或有寒痰, 或有湿饮, 而元气未衰, 邪气方甚者, 方可稍用消导, 而仍以补益为主(宜异央散、香砂枳术丸)。 其有挟郁者, 开之(宜育气丸)。 动气者, 平之(宜异央散加木香、沉香)。 上焦湿热阻气者, 开提之(宜枇杷叶、苏子、杏仁、黄芩、降香、土瓜蒌皮。 胃伤恶食, 络虚风动浮肿者, 和解之(宜人参、檀香泥、新会皮、炒荷叶蒂、炒粳米)。 心营热入, 胃汁全亏, 不饥不食, 假寐惊跳者, 调摄之(宜鲜生地、竹叶心、金银花、火麻仁、 麦门冬、生知母)。 脾胃虚, 不能消化水谷, 胸膈痞闷, 腹胁膨胀, 连年累月, 食减嗜卧, 口无味者, 通快之(宜消谷丸)。 腹中虚冷, 不能食, 食辄不消, 羸弱生病者, 温暖之(宜苍术丸)。 时病后, 胃气未和, 知饥不纳者, 调养之(宜茯神、 枣仁、川石斛、知母、鲜莲子、鲜省头草)。 夫然后脾胃益快, 自然进食矣。
《灵枢》曰: 脉小而寒者, 不嗜食。
东垣曰: 右手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 为内伤饮食。
《灵枢》曰: 善饥而不嗜食, 以精气并于脾, 热气留于胃, 胃热则消谷, 谷消故善饥, 胃气上, 则胃脘寒, 故不嗜食也。
《内经》曰: 太阴所谓恶闻食臭者, 胃无气故也。
《入门》曰: 恶闻食臭者, 膀胱移热于小肠也。 又曰: 口多嗜味, 阴虚火动故也。 阴虚则口中有味, 阳虚则口中无味也。 丹溪曰: 恶食者, 胸中有物, 宜导痰补脾。 又曰: 不进食, 服脾药不效者, 说肾气虚弱, 真元衰削, 是以不能消化饮食, 譬之釜中水谷, 下无火力, 终日米不熟, 其何能化。 黄鲁直日服菟丝子数匙, 十日外, 饮啖如汤沃雪, 亦此理也。 又曰: 一室女因事忤意, 郁结在脾, 半年不食, 但日食荞麦数口, 或馒头弹子大, 深恶粥饭, 予意脾气实, 非枳实不能开, 以温胆汤去竹茹, 与数十帖而安。
《内经注》曰: 思则气结者, 系心不散, 故气亦停留而为结也。
《得效》曰: 思伤脾者, 脾在志为思, 思则气化不行, 精衰中脘, 不得饮食, 腹胀满, 四肢怠惰。
保和丸 | 总治 | 查肉二两 半夏橘红 麦芽 神曲 茯苓各一两 连翘 莱菔子 黄连各五钱 |
胃苓汤 | 又 | 苍术 厚朴 陈皮甘草 茯苓 猪苓 白术 桂心 泽泻 姜 枣 此方即平胃、五苓二散合用。 又名对金锭子。 |
平胃散 | 乍伤 | 苍术 厚朴 陈皮 甘草 |
大安丸 | 宿食 | 山楂 神曲 半夏 橘红 茯苓 麦芽 连翘 菔子 黄连 白术 此即保和丸加白术一两也。 |
理中汤 | 兼寒 | 人参 白术 甘草 生姜 |
除湿汤 | 兼湿 | 苍术 厚朴 半夏各钱半 藿香 陈皮各七分半 甘草五分姜 七 枣二 |
调气平胃散 | 兼气 | 木香 檀香藿香 砂仁 蔻仁 乌药 厚朴 苍术 陈 皮 甘草 |
补中益气汤 | 总治 | 人参 黄耆 当归 白术 陈皮 甘草 柴胡 升麻 |
八味丸 | 补火 | 地黄 山药 山萸 茯苓 丹皮 泽泻 附子 肉桂 |
二神丸 | 又 | 补骨脂四两 肉豆蔻二两 共为末, 大枣四十九枚, 生姜四两, 同煮烂, 枣去皮核, 去姜, 捣丸, 豁汤下三钱。 |
异央散 | 消补 |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 橘红 加黄连、麦冬。 口燥舌干, 去半夏, 加麦冬、 五味、花粉。 表热未清, 加柴胡。 内虚大便自利, 去枳实, 加白术。 内热心烦, 加山栀。 |
温胆汤 | 脾结 |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实 竹茹 姜 枣 如心虚 , 加人参、枣仁。 心内烦热, |
育气丸 | 挟郁 | 木香 丁香 藿香 檀香 砂仁 蔻仁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草 山药 橘红 青皮 荜澄茄 每末二钱, 木瓜汤下。 |
消谷丸 | 通快 | 神曲六两 炒乌梅肉 炮姜各四两 麦芽三两 蜜丸, 每米饮下五十丸, 日三服。 |
苍术丸 | 温暖 | 制苍术二斤 神曲一斤 蜜丸, 每三十丸, 米汤下, 日三服。 大冷加干姜三两, 腹痛加当归三两, 羸弱加炙甘草二两。 |
诸郁, 脏气病也。 其原本由思虑过深, 更兼脏气弱, 故六郁之病生焉。 六郁者, 气血湿热食痰也。 诸郁之脉皆沉。 六郁所挟, 则兼芤涩数紧滑缓, 或沉结促代, 最宜细诊。 说郁者, 滞而不通之义。 百病皆生于郁, 人若气血冲和, 病安从作。 有怫郁, 当升不升, 当降不降, 当化不化, 或郁于气, 或郁于血, 病斯作矣。 治郁之法, 不外《内经》所言木郁达之, 火郁发之, 土郁夺之, 金郁泄之, 水郁折之数语。 后之解者, 以吐训达, 而以烧盐三两, 温汤二升毕达之义。 以汗训发, 而以升麻、柴胡、羌活、防风毕发之义。 以下训夺, 而以槟榔、枳实、大黄、 厚朴毕夺之义。 以解表利小便训泄, 而以橘红、苏子、桑皮、木通、猪苓、 泽泻毕泄之义。 以遏制冲逆训折, 而以黄柏一味毕折之义。 用之有应有不应, 以五者仅为一偏之治, 不知立言者原无过, 解之者自误也。 王安道、 张介宾皆能扩充《内经》之旨, 余因撮其要而为之论。 夫达者, 通畅之义。 木郁风之属, 脏应肝, 腑应胆, 主在筋爪, 伤在脾胃, 症多呕酸。 木喜条鬯, 宜用轻扬之药, 在表疏其经, 在里疏其脏, 但使气得通行, 均谓之达。 若专用吐, 谓肺金盛, 抑制肝木, 则与泻肺气、举肝气可矣, 何必吐。 谓脾浊下流, 少阳清气不升, 则与抑胃升阳可矣, 又何必吐。 木郁固有吐之之理, 而以吐总该达字, 则未也(直达郁汤)。
发者, 越之也。 火郁之病, 为阳为热, 脏应心, 腑应小肠、三焦, 主在脉络, 伤在阴分。 凡火之结聚敛伏者, 不宜蔽遏, 当因其热而解之散之, 升之扬之。 如腠理外蔽, 邪热怫郁, 则解表取汗以散之。 如龙火郁甚, 非苦寒沉降之剂可治, 则用升浮之品, 佐以甘温, 顺其性而从治之, 汗未足以概之也(宜发郁汤)。
夺者, 直取之谓也。 湿滞则土郁, 脏应脾, 腑应胃, 主在肌肉、四肢, 伤在血分, 当理其滞。 滞在上宜吐, 滞在中宜伐, 滞在下宜泻, 皆夺也, 夺岂止于下哉(宜夺郁汤)。 泄者, 疏利之也。 金郁之病, 为敛闭, 为燥塞, 脏应肺, 腑应大肠, 主在皮毛、声息, 伤在气分, 或解表, 或利气, 皆可谓泄。 利小便是水郁治法, 与金郁无关(宜泄郁汤)。
折者, 调制之也。 水之本在肾, 标在肺。 实土可以制水, 治在脾。 壮火可以制水, 治在命门。 自强可以帅水, 治在肾。 分利可以泄水, 治在膀胱。 凡此皆谓之折, 非独抑之而巳(宜折郁汤)。 《内经》言五郁之旨, 其有可阐明而得之者也。 而丹溪又谓病之属郁者八九, 须视所挟以开导之, 因分气血湿火食痰为六郁。
又谓六者有相因之势, 气郁则留湿, 湿滞则成火, 火郁则生痰, 痰滞则血凝, 血凝则食结, 而遂成痞块, 故着越鞠丸通治诸郁。 以香附理气, 川芎调血, 苍术开湿, 山栀治火, 神曲疗食, 痰郁加贝母, 此以理气为主, 不易之品也。 若湿盛加白术、茯苓, 血甚加桃仁, 红花, 火盛加黄芩, 青黛, 食甚加山楂、厚朴, 痰盛加胆星、浮石, 此又因病而变通之法。 又春加防风, 夏加苦参, 秋冬加吴萸, 乃经所云升降浮沉则顺之, 寒热温凉则逆之也, 此法最为稳当。 虽然, 丹溪以越鞠通治诸郁, 固属不易, 而既分为六郁, 则其症其治, 又有不可不详者。 如求谋横逆, 贫窘暴怒, 悲哀思虑, 皆致胸满胁痛, 脉必沉涩, 是气郁(宜气郁汤, 内香附、川芎、木香是要药, 又木香调气散)。
胸胁痛者, 兼血郁, 盛怒叫呼, 挫闪, 饥饱劳役, 致胸胁间常如针刺痛, 或能食, 小便淋, 大便红, 脉沉芤而涩, 是血郁(宜血郁汤, 内桃仁、红花、香附, 并加青黛、川芎要药)。 雾露风雨, 坐卧湿衣湿衫, 皆致身重疼痛, 首如物蒙, 倦怠好卧, 阴寒则发, 脉沉涩而缓, 是湿郁(宜湿郁汤, 内苍术、川芎、赤苓, 并加白芷为要药, 又渗湿汤)。 不发热, 常觉自蒸不能解, 目蒙口渴, 舌燥便赤, 脉沉而数, 是热郁。 或昏瞀, 或肌热, 闷之烙物, 皆是热郁(宜火郁汤, 又青黛、香附、苍术、川芎、山栀为要药)。 酸嗳腹满, 不能食, 黄疽鼓胀痞块, 脉紧实, 是食郁(宜食郁汤, 内神曲、苍术、 香附, 并加山楂、醋炒针砂为要药)。 动则喘满或嗽, 寸脉沉而滑, 是痰郁(宜痰郁汤, 内香附、瓜蒌、南星、海浮石为要药, 又升发二陈汤)。 且不特是也。 经云: 五郁之发, 乃因五运之气, 有太过不及, 遂有胜复之变。 由是推之, 六气着人, 皆能郁而致病。 如风邪袭人而郁, 头痛目胀, 鼻塞声重者是(宜神术散)。 寒之所郁, 呕吐清水, 腰腹痛, 疝症瘕, 下利清白者是(宜五积散散)。 且如伤寒之邪, 郁于卫, 郁于营, 或郁在经在腑在脏皆是, 其方治详伤寒书, 可参看。 暑热或郁, 必为阴寒所遏, 阳气不得发越, 头痛肢节痛, 大热无汗者是(宜六和汤、苍术白虎汤)。 湿气之郁, 结在三焦(宜正气散加防己、大豆黄卷)。 瘟疫之邪所郁, 客于募原, 其方治详温疫篇, 可参看。 风寒湿三气杂感而郁, 致成痹症, 其方治详诸痹篇, 可参看。
总之, 结不解散, 即谓之郁, 此又外感六气而成者。 要之《内经》之论五郁, 是言脏气。 论六气之郁, 是言客气。 丹溪论郁, 是言病气。 皆当稔悉。 此外又有忧愁思虑之郁, 先富后贫曰失精, 先贵后贱曰脱荣, 此郁开之极难, 然究不外木达火发之义。 赵献可则又谓东方生生之气, 在木治木, 诸郁自散, 加味逍遥散最妙, 柴胡、薄荷能升能清, 逆无不达, 兼以陈皮、川芎、白芍损肝之过, 丹皮、山栀泻肝之实。 木盛土衰, 甘、执业药师术扶之。 木伤血病者, 当归养之。 木实火燥, 茯神宁之。 少加吴萸为反佐, 取其气燥入肝, 辛热疏利。 散剂之后, 继以六味丸加柴胡、白芍。 前之用逍遥散者, 风以散之也。 继之用六味丸者, 雨以润之也。 献可之法, 虽进一步, 然消息得宜, 亦有至理。 治郁者惟以五郁为本, 详察六气之害, 参用丹溪、献可之论, 庶乎得之矣。 总之, 凡治诸郁, 均忌酸敛滞腻@, 宜开发志意, 调气散结, 和中健脾, 如是止耳, 否则非其治也。
《正传》曰: 郁脉多沉伏, 或促或结或代。 丹溪曰: 积脉弦坚, 郁脉沉涩。
《明理》曰: 气血恬和, 百病不生, 一有怫郁, 诸疾生焉。 郁者, 病结不散也。
丹溪曰: 治郁之法, 顺气为先, 降火化痰消积, 分多少而治, 苍术、川芎, 总解诸郁。
《正传》曰: 热郁而成痰, 痰郁而成癖, 血郁而成症, 食郁而成痞满, 此必然之理也。
《医鉴》曰: 六郁为积聚症瘕癖之本。 又曰: 六郁治法, 通用六郁汤、越鞠丸、加味越鞠丸、 越鞠保和丸。
缪仲淳日∶心气郁结, 用羊心一具, 同番红花水浸一盏, 入盐少部, 徐徐涂心上, 灸热食之, 令人心安多喜。 若忧郁不伸, 胸膈不宽者, 贝母去心, 姜汁炒研, 姜汁面糊丸。 每服七十丸, 白蒺藜汤下。
《叶氏医案》曰: 郁损心阳, 阳坠入阴为淋浊, 由情志内伤, 即为阴虚致病。 说心藏神, 神耗如溃, 诸窍失司, 非偏寒偏热药可治, 必得开爽, 冀有向安, 宜妙香散。
又曰: 悲泣乃情怀内起之病, 病生于郁, 形象渐入, 按之坚硬, 正在心下, 用苦辛降, 当先从气结治, 宜黄连、 干姜、半夏、姜汁、茯苓、连皮瓜蒌。
又曰: 惊惶忿怒, 都主肝阳上冒, 血沸气滞瘀浊, 宜宣通以就下, 误投止塞, 旧瘀不清, 新血又瘀络中, 匝月屡屡反复, 究竟肝胆气血皆郁, 仍宜条达宣扬。 漏疡在肛, 得体中稍健, 设法用旋覆花、新绛、 青葱管、炒桃仁、柏子仁。
达郁汤 | 治木 | 升麻 柴胡 川芎 香附 桑皮 橘叶 白蒺藜 |
发郁汤 | 治火 | 丹皮 柴胡 羌活 葛根 远志 菖蒲 葱白 细辛 |
夺郁汤 | 治土 | 苍术 藿香 香附 陈皮 砂仁 苏梗 生姜 草蔻仁省头草 |
泄郁汤 | 冶金 | 柴菀 贝母 桔梗 沙参 香附 砂仁 白蒺藜 |
折郁汤 | 治水 |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肉桂 丁香 木通 白蔻仁 |
越鞠丸 | 总治 | 香附 苍术 川芎 山栀 神曲 水丸, 或加陈皮、半夏、 茯苓、砂仁、甘草、苏子、卜子。 |
气郁汤 | 治气 | 香附 苍术 橘红 半夏 贝母 山栀 茯苓 川芎 甘草 柴苏 木香 槟榔 |
血郁汤 | 治血 | 丹皮 红曲 通草 香附 降香 苏木 山楂 麦芽 桃仁 韭汁 穿山甲 |
湿郁汤 | 治湿 | 苍术 白术 厚朴 赤苓 半夏 川芎 羌活 独活 香附 甘草 生姜 |
火郁汤 | 治火 | 连翘 薄荷 黄芩 槐仁 麦冬 甘草 郁金 竹叶 全瓜蒌 |
食郁汤 | 治食 | 苍术 厚朴 川芎 陈皮 神曲 山栀 枳壳 炙草 香附砂仁 |
痰郁汤 | 治痰 | 苏子 半夏 前胡 炙草 当归 陈皮 沉香 以上名苏子 降气汤。 今加瓜蒌净仁、胆星、枳实、香附、浮石。 如虚加黄耆。 寒冷加肉桂。 |
神术散 | 治风 | 苍术 本 白芷 细辛 羌活 川芎 甘草 |
五积散 | 治寒 | 当归 白芷 茯苓 半夏 川芎 白芍 甘草 枳壳 麻黄 桂皮 陈皮 桔梗 厚朴 苍术 干姜 姜枣 |
正气散 | 治湿 | 藿香 柴苏 白芷 茯苓 白术 陈皮 厚朴 桔梗 甘草 半夏曲 大腹皮 姜 枣 |
六和汤 | 治暑 | 人参 白术 半夏 砂仁 茯苓 扁豆 藿香 厚朴 杏仁 木瓜 炙草 香茹 姜 枣 |
苍术白虎汤 | 又 | 制苍术 知母石膏 甘草 粳米 |
加味逍遥散 | 总治 | 茯苓 白术白芍 当归 柴胡 甘草 以上名逍遥散。 加山栀、丹皮。 |
六味丸 | 又 | 熟地黄 山药 山萸 茯苓 丹皮 泽泻 |
木香调气散 | 治气 | 木香 乌药香附 枳壳 青皮 陈皮 厚朴 川芎 苍 术各一钱 砂仁五分 桂枝 甘草各三分姜三片 |
升发二陈汤 | 治痰 | 半夏二钱赤苓 陈皮 川芎各一钱半 柴胡 升麻防风 甘草各一钱 姜三片 |
六郁汤 | 开泄 | 香附 苍术 神曲 山栀 连翘 陈皮 川芍 赤苓 贝母 苏叶 枳壳各一钱 甘草五分 姜三片 |
六郁汤 | 通治 | 香附二钱 川芎苍术各一钱半 陈皮 半夏各五分 姜三片 附加减法: 气郁, 加木香、槟榔、乌药、苏叶。 湿郁, 加白术、羌活、防己。 热郁, 加黄连、连翘。 痰郁, 加南星、瓜蒌、海粉。 血郁, 加桃仁、丹皮、韭汁。 食郁, 加山楂、神曲、麦芽。 |
越鞠保和丸 | 又 | 白术三两 山查二两 苍术 川芎 神曲 香附 陈皮 半夏 枳实 茯苓 酒黄连 酒当归各一两山栀 莱服子 连翘 木香各五钱 姜 汁化蒸饼丸。 此方能开郁行气, 消积散热。 |
加味越鞠丸 | 又 | 姜苍术 川芎香附 神曲 山栀各四两 陈皮 白术 黄 芩各两半 查肉二两 糊丸。 |
妙香散 | 心阳 |
色欲伤, 精气神病也。 说以三者相因, 不能离贰, 尝考养生家言, 精能生气, 气能生神, 荣卫一身, 莫大于此。 养生之士, 先宝其精, 精满则气壮, 气壮则神旺, 神旺则身健, 身健而少病, 内则五脏敷华, 外则肌肤润泽, 容颜光彩, 耳目聪明, 老当益壮矣。 此养生者以精气神为主, 而尤以精为宝也。 又按医家言, 气者神之祖, 精乃气之子, 气者精神之根蒂也。 又言, 凡阴阳之要, 阳密乃固。 故曰阳强不能密, 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 精气乃绝。 此医者亦以精气神为主, 而尤以精为宝也。 然则欲神之旺, 必先使气之充, 欲气之充, 必先使精之固。 男女居室, 虽生人之大欲所存, 为圣王所不能禁, 然使行之有节, 保之有方, 阴阳交接之间, 亦何至受伤, 何至受伤而成病。 其所以受伤者, 乃yin欲无充之故也。
《灵枢经》曰: 五谷之津液, 和合而为膏, 内渗入于骨空, 补益髓脑, 而下流于阴股。 阴阳不和, 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下, 过度则虚, 虚则腰背痛而胫酸。
《真诠》云:五脏各有藏精, 并无停泊于其所。 说人未交感, 精涵于血中, 未有形状。 交感之后,欲火动极, 而周身流行之血至命门, 而变为精以泄焉。 故以人所泄之精, 贮于器, 拌少盐酒, 露一宿, 则复为血矣。 据此, 则知血者, 五谷之津液所充。 而精者, 又人身之血所由以化。 精顾不甚重欤, 而犹谓可或伤欤。 且夫欲之不可纵也, 良非无故。
《养生书》曰: 凡觉阳事辄盛, 若一度制得, 则一度火灭, 一度增油。 若不能制, 纵欲施泻, 即是膏火将灭, 更去其油, 不可不谨自防也。 观于添油灭火之论, 人茍精伤无度, 而其为病, 且有不可胜言者。 讵第如《灵枢经》云胫酸腰痛而已乎。 若梦遗, 若滑泄, 若尿精, 若白yin, 若漏精, 种种名状, 不可指屈, 而其后必至@然羸瘦, 渐成痨瘵。 若水流下, 不可收挽。 若火燎原, 不可救灭。 此无他。 精伤则气馁, 气馁则神散, 合精气神而皆为病, 故即精气神而不能葆也。 即精气神而不能葆, 故极精气神所生之病, 益复戕其精气神而无不委顿, 以至于死也。 嗟乎, 色欲之为害, 一至于此。 而其详有可得而言者, 其或心火旺, 肾水衰, 心有所欲, 速于感动, 疾于施泄欤(宜大凤髓丹、金锁思仙丹)。 其或君火偶动, 相火随之, 而妄思yin泄欤(宜黄连清)。 其或阴虚火动, 夜必成梦, 梦则多泄, 泄则愈虚, 虚则愈梦欤(宜保精汤、鹿角散)。 其或少壮气盛, 情欲动中, 所愿不遂, 意yin于外, 致成梦泄欤(宜猪苓丸)。 其或经络热而焚燎, 心经热而恍惚, 闭目即若有见, 无夜不梦, 无梦不泄欤(宜清心丸)。 其或始由房劳太甚, 精伤窍滑, 无论梦与不梦, 合目即遗欤(宜樗根皮丸)。 其或肝肾两伤, 精气衰弱, 脉象空虚, 悲愁欲哭, 面色夭白, 为脱精脱神欤(宜巴戟丸、固精丸)。 其或阳虚精脱, 未交先泄, 或乍交即泄, 滑浏不禁欤(宜芡实丸、锁阳丹)。 其或无故精流不止, 日夜皆然, 其属危急欤(宜秘元丹、约精丸)。 其或房劳邪术, 损伤肾气, 茎中时痛时痒, 白物随溲而下, 或阴茎挺纵不收, 名为白yin欤(宜先服泻心汤以降心火, 次服白龙丸以补肾元)。 其或湿热伤脾, 脾多痰积, 下渗而遗泄欤(宜樗根白皮丸)。 其或肾阳www.lindalemus.com/shiti/虚微, 精关滑泄, 自汗盗汗, 夜多梦与鬼交欤(宜猪肾丸)。 其或元气虚寒, 精滑不禁, 大腑溏泄, 手足厥冷欤(宜阳起石丸)。 其或茎强不痿, 精流不住, 常如针刺, 捏之则痛, 病名强中, 为肾滞隔疾欤(宜韭子煎)。 其或大吐大泄后, 四肢厥冷, 不省人事, 或交接后, 小腹肾痛, 外肾搐缩, 冷汗出, 均为脱阳危症, 须臾则不救欤(宜先以葱白炒热熨脐, 后服葱白酒)。 其或肾脏精气亏, 相火易动难制, 致梦遗精浊, 烦劳即发, 频年不愈欤(宜U阳填髓丸)。 其或肾中有火, 精得热而妄行, 频频精泄, 不寐心嘈, 久必成肾消之症欤(宜清肾汤)。 其或阴气走泄, 湿热乘虚下陷, 坠自腰中, 至囊环跳膝说诸处, 可见久遗八脉皆伤欤(宜先服猪苓汤以清湿热, 后服湖莲丸以固真元)。 其或神伤于上, 精败于下, 心肾不交, 久伤精气不复欤(宜先服参术膏, 接服寇氏桑螵蛸散以宁神固精, 收摄散亡, 乃涩以治脱之法)。 其或暑湿热郁, 脾胃受伤, 色黄, 神倦气馁, 致成遗泄症欤(宜归脾汤去黄耆、桂圆, 加龙骨、益智仁)。 其或阴精走泄, 阳不内依, 欲寐即醒, 心动震悸, 气因精夺欤(宜青花龙骨汤)。 其或读书夜坐, 阳气上升, 充塞上窍, 痰多鼻塞, 能食, 上盛下衰, 寐则阳直降而精下注, 有梦而泄欤(宜补心丹)。 其或真阴损伤, 而五志中阳火, 上燔为喉咙痛, 下坠为遗, 精髓日耗, 骨痿无力, 日延活槁欤(宜早服补心丹, 晚服桑螵蛸散)。 其或知识太早, 精血未满而泄, 必关键不摄, 始而精腐变浊, 久则元精滑溢, 口咸气胀欤(宜六子丸)。 其或屡因嗔愁, 肝阳升则上涌, 气冲心热, 呛咳失血, 坠则遗精, 暮热晨汗, 脉象虚数, 为阴阳枢纽失固欤(宜摄真汤)。 其或肾气失纳, 阳浮不肯U伏, 致诸气皆升, 络血随气上溢, 肉心悸, 头面热, 四末汗, 两足跗肿冷, 走动吸短欲喘, 多梦而遗, 由精伤以及神离气怯欤(宜葆真止泄丸)。 凡若此者, 固皆色欲过度, 少阴受伤, 甚而连及各脏腑所生病也。 虽然, 色欲之伤虽先及肾, 而其原实由于心与肝, 何言之? 丹溪曰: 主闭藏者, 肾也。 司疏泄者, 肝也。 二脏皆有相火, 而其系上属于心。 心, 君火也, 为物所感, 则易动, 心动则相火亦动矣。 丹溪此言, 直窥乎好yin者之隐而言之也。 说人当交接之先, 未尝不由心动者, 心一动, 相火遂翕然而起, 相火起, 精气之涵畜于中者, 亦一时暗动, 迨至交接, 则倾倒而出之。 而精藏少减, 于此知节, 或隔部久再行, 精藏之少减者, 亦已充满, 虽交无伤。 若不知节, 日日行, 甚或日几度行之, 则精之涵畜于内者, 有去无来, 而精藏空虚矣。 如是而肾有不伤者乎。 肾既伤, 则水之涸者火益盛, 肾家龙火会合, 肝家雷火燔灼, 真阴煎熬血液, 由是而潮热而骨蒸, 而活槁, 而羸瘦, 而尴怯, 变生种种, 年寿日促矣。 且不特此也。 初因君火不宁, 久则相火擅权, 精元一于走而不固, 精藏中容或有留剩, 及日夜所息, 谷食所滋者, 虽不交会, 亦暗流而疏泄。
或因梦寐而遗, 或因小便而出, 或因闻见而流, 即精之受伤, 益致精病, 所谓伤者是也。 说至此, 精遂涸而不能复, 气遂馁而不能充, 神遂涣而不能聚矣。 吁, 其可慨哉。 是故知命惜身着, 必当知精为一身之宝, 而节欲以储之。 经颂曰: 道以精为宝, 宝时宜秘密, 施人即生人, 留己则生己, 结婴尚未可, 何况空废弃, 弃损不觉多, 衰老而命坠。 此言精之不可妄去也。 欲不妄去其精, 舍节欲何由哉。 且夫欲之当节, 自少至老, 莫水皆然, 而尤要者, 则惟幼少与衰晚二候。 孔子曰: 少之时, 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 说以人当十五六时, 情窦乍开, 欲火萌动, 若有所遇, 而此心之勃不能已者, 乘其血气之初旺, 往往有溺而不返之忧, 由是而纵情逞意, 日丧其宝, 将初旺之血气, 不但无极旺之时, 且于是而日耗, 而百疾生矣。
故《养生书》曰: 男子二八未泄之时, 其一身之精, 通有一升六合, 此其时成数也, 称得一升, 积而满者至三升, 损而丧之者不及一升。 精与气相养, 气聚则精盈, 精盈则气盛, 精盈气盛则神足。 人年十六后精泄, 凡交一次, 则丧半合, 有丧而无益, 则精竭身虑。 故欲不节则精耗, 精耗则气衰神悴而病至, 病至则身危。 噫, 精之为物, 其人身之至宝乎。 观于此言, 益可知二八精通之后, 即宜谨守其身矣。 况于未至二八, 精气尚涩, 而可逞心yin荡乎。 夫壮盛之年, 其当谨慎色欲, 不必言矣。
《内经》曰: 人生八八数, 精髓竭, 当节其欲。 说以人至五十始衰, 六十则更衰, 定当闭精勿泄, 以养天和, 由是生气强固而能长久, 此至人之道也。 倘宜节而不知节, 当绝而不能绝, 肾精不固, 以至神气减少者, 五脏皆有精, 势必连及他脏。 而肝精不守, 目眩无光矣。 肺精不足, 肌肉瘦削矣。 心精不充, 昏冒恍惚矣。 脾精不坚, 齿发脱落矣。 岂非以肾脏主水, 受诸脏之精而藏之, 为都会关司之所。 故肾精耗, 则诸脏之精亦耗。 肾精竭, 则诸脏之精亦竭欤。
故《养生书》曰: 人年四十以下, 多有放恣, 四十以上, 即顿觉气力衰退, 衰退既至, 众病蜂起, 久而不治, 遂至不救。 若年过六十, 有数旬不得交合, 而意中平平者, 自可闭固也。 观于此言, 益可知年近衰晚, 即当秘密其精而勿失矣, 况推之七十八十, 而可弗慎惜其身命乎。 虽然, 精之具足于身着, 固贵节欲以保之矣。 而所以保之之要, 又当审乎炼精之诀, 补精之味。
《真诠》曰: 炼精者, 全在肾家下手, 内肾一窍名玄关, 外肾一窍名牡户, 真精未泄, 干体未破, 则外肾阳气至子时而兴。 人身之气, 与天地之气两相吻合, 精泄体破, 则吾身阳生之候渐晚。 有丑而生者, 次则寅而生者, 又次则卯而生者, 有终不生者, 始与天地不相应矣。 炼之之诀, 须半夜子时, 即披衣起坐, 两手搓极热, 以一手将外肾兜住, 以一手掩脐, 而凝神于内肾, 久久习之, 而精旺矣。
又曰: 《内经》言精生于谷, 又言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然醲郁之味, 不能生精, 惟恬澹之味, 乃能补精。 洪范论味, 而曰稼穑作甘, 世间之味, 惟五谷得味之正, 但能淡食谷味, 最能养精。 凡煮粥饭, 而中有厚汁滚作一团者, 此米之精液所聚也, 食之最能生精, 试之有效。
精生精之妙矣。 人果遵而行之, 亦何患精之不充乎。 精之既充, 更何患气之不壮, 神之不固乎。 (此篇当与遗泄淋浊虚痨等篇参看)。
《脉诀》曰: 遗精白浊, 当验于尺, 结芤动紧, 二症之的。
《脉经》曰: 涩脉为精血不足之候, 丈夫脉涩, 号曰伤精。
《医鉴》曰: 微涩伤精。
《灵枢》曰: 恐具@而不解, 则伤精, 精伤则骨废痿厥, 精时自下。 又曰: 精脱者耳聋。 《内经》释曰: 肾藏天一, 以悭为事。 志意内治, 则精全而涩。 若思想外yin, 房室太甚, 则固有yin佚不守, 辄随溲尿而下。 仲景曰: 失精家, 小腹弦急, 阴头寒, 目眩发落, 脉极虚芤迟, 为亡血失精, 男子失精, 女子梦交, 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黄庭经》曰: 急守精室勿妄泄, 闭而宝之可长活。
《集要》曰: 西番人多寿考, 每夜卧, 常以手掩外肾令温暖, 此亦一术也。
《直指》曰: 邪容于阴, 神不守舍, 故心有所感, 梦而后泄也。
《本事》曰: 梦遗不可作虚冷, 亦有经络热而得之。 尝治一人, 至夜脊心热, 梦遗, 用珍珠粉丸、猪苓丸, 遗止, 而终服紫雪, 脊热始除, 清心丸亦佳。 又曰: 肾藏精, 说肾能摄精气以育人伦者也。 或育或散, 皆主于肾, 今肾气衰, 则一身之精气, 无所管摄, 故妄行而出不时, 猪苓丸一方, 正为此设。
《入门》曰: 梦遗全属心。 说交感之精, 虽常有一点白膜裹藏于肾, 而元素以为此精之本者, 实在乎心, 日有所思, 夜梦而失之矣, 宜黄连清心饮。 又曰: 梦与鬼交而泄精, 亦曰梦遗, 专主于热, 用知、柏、牡蛎、蛤粉。 若损伤气血, 不能固守而梦遗者, 当补以八物汤吞樗根皮丸。 又曰: 其不御女漏者, 或闻yin事, 或见美色, 或思想不遂, 或入房太甚, 宗筋弛纵, 发为筋痿而精自出者, 谓之白yin, 宜乎渗漏而不止也, 宜加减珍珠粉丸。 又曰: 欲心一动, 精随念去, 茎中痒痛, 常如欲小便然, 或从小便而出, 或不从便出而自流者, 谓之遗精, 比之梦遗尤甚, 八物汤中吞珍珠粉丸。
又曰: 少时欲过, 阳脱而遗泄者, 宜金锁正元丹。 戴氏曰: 梦遗精滑, 皆相火所动, 久则有虚面无寒也。 又曰: 不因梦而自泄者, 谓之精滑, 皆相火之所动也, 宜巴戟丸、补真玉露丸、固精丸、锁阳丹。
《正理》曰: 日啖饮食之精熟者益气, 此生于谷, 故气从米。 人身之中, 全具天地阴阳造化之气, 人年三十而气壮, 节欲少劳, 则气长而缓。 多欲劳倦, 则气少而短。 气少则身弱, 身弱则病生, 病生则命危。
《纲目》曰: 梦遗属郁滞者居大半, 庸工不知其郁, 但用涩剂固脱, 殊不知愈涩愈郁, 其病反甚。 尝有一男子梦遗, 医与涩药反甚, 先与神芎丸大下之, 却服猪苓丸遂痊, 可见梦遗属郁滞者为多也。 又曰: 一人虚而泄精脉弦大, 服诸药不效, 后用五倍子一两、白茯苓二两为丸, 服之而愈。 五倍涩泄之央, 敏于龙骨、蛤粉等类也。 《医鉴》曰: 童男阳盛, 情动于中, 志有所慕而不得遂, 成夜梦而遗精, 慎不可补, 清心乃安, 朝服清心莲子饮, 喜服定志丸, 无不愈者。
大凤髓丹 | 心火 | 炒黄柏二两砂仁盐水炒一两 甘草五钱 熟半夏 猪苓 茯苓 红莲须 益智仁各二钱五分 上为极细末, 用盐水和丸, 梧子大, 空心, 糯米饮吞下五十丸, 或七十丸效。 一名封髓丹。 |
金锁思仙丸 | 又 | 莲须 莲子芡仁 等分, 金樱子膏丸, 空心, 盐汤下三十丸, 月后见效, 即不走泄。 如久服, 精神固, 能成地仙。 |
黄连清心饮 | 君相火 | 黄连 生地 当归 甘草 酸枣仁 茯神 远志 人参 莲肉 等分, 每粗末五钱, 水煎。 |
保精汤 | 阴虚 | 川芎 当归 白芍 地黄姜汁炒 麦冬 酒黄柏 蜜知母姜 黄连 童便炒山栀 姜炭 熟牡蛎 萸肉各五分 |
鹿角散 | 又 | 鹿角屑 鹿茸各一两 茯苓七钱半 人参 茯苓 川芎 当归 桑螵蛸 补骨脂 ?龙骨 韭子酒浸一宿焙各五钱 柏子仁 甘草各二钱半 每服 五钱, 加姜五片, 枣二枚, 粳米百粒, 水煎, 空心服。 |
猪苓丸 | 少壮 | 半夏一两, 猪苓末二两, 先将一半炒半夏令色黄, 不令焦, 出火毒, 只取半夏为末糊丸, 候干, 再用前猪苓一半同炒微裂, 入砂锅内养之, 空心, 温酒或盐汤下三五十丸。 说半夏有利性, 而猪苓导水, 即肾闭导气使通之意。 一名半苓丸。 半夏用生而大者, 矾水浸三宿, 晒干, 破如豆大。 |
清心丸 | 经络热 | 黄柏一两为末冰片一钱 蜜丸, 每十五丸, 空心, 麦冬汤下。 |
樗根皮丸 | 窍滑 | 樗根白皮炒为末, 酒糊丸, 然此性凉而燥, 不可单服, 以八物汤送下为佳。 |
八物汤 | 又 | 人参 白术 茯苓甘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各一钱二分一名八珍汤。 |
巴戟丸 | 肝肾 | 巴戟 肉苁蓉五味子 菟丝子 人参 白术 熟地 补骨脂 茴香 覆盆子 龙骨 牡蛎 益智仁等分, 蜜丸, 每三十丸, 米饮下, 日二服。 虚甚八物汤下。 |
固精丸 | 又 | 黄柏 知母各一两牡蛎 芡实 连须 茯苓 远志各三钱 龙骨二钱 山萸五钱 山药糊丸, 朱砂为衣, 空心盐汤下五十丸。 |
芡实丸 | 阳虚 | 芡实五百个 七夕莲花须 萸肉各一两 沙蒺藜五两 覆盆子二两 龙骨五钱 蜜丸, 空心, 莲肉汤下六七十丸。 |
锁阳丹 | 又 | 桑螵蛸三两 龙骨茯苓各一两 糊丸, 茯苓盐汤下七十丸。 |
秘元丹 | 精流 | 龙骨酒煮焙 灵砂水飞各一两 砂仁 诃子小者煨取肉各五分 糯米糊丸, 温水下十五丸, 加至三十丸。 |
约精丸 | 又 | 韭子霜后采者一斤酒浸一宿焙 龙骨二两 酒调糯米粉丸, 空心, 盐汤下三十丸。 |
泻心汤 | 房劳 | 黄芩二两 黄连生地 知母各一两 甘草五钱 每粗末五钱, 水煎服。 一名黄连泻心汤。 |
白龙丸 | 又 | 鹿角 牡蛎各二两生龙骨一两 酒糊丸, 空心, 温酒或盐汤下三五十丸, 大能固精。 |
樗根白皮丸 | 湿热 | 炒韭子一两炒白芍五钱 盐黄柏 盐知母 ?牡蛎各三 钱 白术 枳实 茯苓 升麻 柴胡各二钱神曲糊丸, 空心, 盐汤下五十丸。 |
猪肾丸 | 阳虚 | 猪肾一枚, 去膜, 入附子末一钱, 湿纸包煨熟, 空心食之, 饮酒一杯, 不过三五服效。 |
阳起石丸 | 虚寒 | 阳起石? 钟乳粉各等分 酒煮附子末 面糊丸, 空心, 米饮下五十丸, 以愈为度。 |
韭子煎 | 茎强 | 家韭子 破故纸各一两 每末三钱, 水煎服, 日三即住。 |
葱白酒 | 脱阳 | 葱白三七茎, 打烂用酒煮灌之, 阳气即回。 |
U阳填髓丸 | 烦劳 | 熟地八两 川斛膏 线胶各四两 湖莲 芡实各三两 麦冬 茯神 五味 沙苑子各二两 远志一两 金樱膏丸。 |
清肾汤 | 肾火 | 焦黄柏 生地天门冬 茯苓 ?牡蛎 炒山药 |
湖莲丸 | 固真 | 熟地 五味 芡实 茯苓 湖莲 山药 |
参术膏 | 心肾 | 人参 白术 熬膏, 米饮送下。 |
桑螵蛸散 | 又 | 人参 茯神 远志 菖蒲 桑螵蛸 龙骨 龟板 当归 |
归脾汤 | 暑湿热 | 人参 白术 茯神 枣仁 龙眼肉 黄耆 当归 远志木香 炙草 生姜 大枣 |
青花龙骨汤 | 气夺 | 龟板去墙削光一两 桑螵蛸壳 青花龙骨飞各三钱 抱木茯神三钱二分 人参 当归各一钱。 |
补心丹 | 读书 | 人参 丹参 元参 天冬 麦冬 生地 茯神 远志 枣仁 当归 朱砂 菖蒲 桔梗 柏子仁 五味子 |
六子丸 | 识早 | 生菟丝子粉 蛇床子 覆盆子 沙苑子 家韭子 五味子 鳇鱼胶丸。 |
摄真汤 | 嗔怒 | 鱼鳔 生龙骨 桑螵蛸 芡实 茯苓 五味子 秋石冲服。 |
葆真止泄丸 | 阳浮 | 水煮熟地 人参秋石拌 龙骨 杞子 五味子 山药 茯神 牛膝炭 |
桂枝龙骨牡蛎汤 | 失精 | 桂枝龙骨 牡蛎 白芍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水七升, 煮三升, 分三服。 |
珍珠粉丸 | 梦遗 | 黄柏新瓦上炒赤 真蛤粉各一斤 真珠三两 水丸, 空心, 温酒下百丸。 法曰: 阳盛乘阴, 故精泄, 黄柏降心火, 蛤粉涩而补肾阴。 易老方无真珠。 |
紫雪 | 又 | 黄金 寒水石 石膏 滑石 磁石 升麻 元参 甘草 沉香 木香 丁香 朴硝 硝石 朱砂 麝香 犀角 羚羊角 |
加减珍珠粉丸 | 又 | 黄柏半生半炒 蛤粉各三两 滑石二两 樗根皮一两 干姜炒褐色 青黛各五钱 神曲糊丸, 空心酒下七十丸。 此方黄柏降心火除湿热。 蛤粉咸补肾。 滑石利窍。 樗皮大燥湿热。 青黛解郁降火。 干姜敛肺气, 下降生阴血, 盐制, 炒微黑用之。 |
金锁正元丹 | 少时 | |
补真玉露丸 | 阳虚 | 茯苓 龙骨 韭子酒炒 菟丝子酒浸煮 等分, 蜜丸, 空心, 酒或盐汤下五十丸, 后以美膳压之, 宜火日修合。 |
神芎丸 | 下药 | |
定志丸 | 虚泄 | 人参 茯苓 茯神各三两 菖蒲 远志各二两 朱砂一两半 为衣, 蜜丸, 米汤下五七十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