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张氏医通 痿痹门 上课笔记
    

张氏医通教程:痿痹门

痹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行痹者。病处行而不定。走注历www.lindalemus.com/rencai/节疼痛之类。当散风为主。御…

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行痹者。病处行而不定。走注历www.lindalemus.com/rencai/节疼痛之类。当散风为主。御寒利气。仍不可废。更须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痛痹者。寒气凝结。阳气不行,故痛有定处,俗名痛风是也。治当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更须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着痹者。肢体重着不移。疼痛麻木是也。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治当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亦不可缺。更须参以理脾补气之剂。盖土强自能胜湿,而气旺自无顽麻也。骨痹者,即寒痹痛痹也,其证痛苦攻心。四肢挛急。关节浮肿。筋痹者,即风痹行痹也,其证游行不定。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或赤或肿。脉痹者,即热痹也。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
留而不行,其证肌肉热极。皮肤如鼠走。唇口反裂。皮肤色变。肌痹者,即着痹湿痹也。留而不移。汗出四肢痿弱。皮肤麻木不仁。精神昏塞。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虫行状。以上诸证。又以所遇之时而命名。
非行痹痛痹着痹外。又有皮脉筋肌骨之痹也。
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
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肺痹则肺气不清。胃热上逆,故烦喘而呕。心痹则脉道不通。心火内衰。湿气凌心,故恐。
肝痹则血液阻滞。水饮客之,故上为引急,如有所怀也。肾痹则胃之关门不利,故善胀。浊阴湿邪伤其阳气。所以脚挛不能伸。身偻不能直也。脾痹则阳气不运,故四肢懈惰。上焦痞塞也。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肠者。兼大小肠而言。肠间病痹,则下焦之气不化,故虽数饮,而小便不得出,则本末受病。
故与中气喘争。盖其清浊不分,故时发飧泄也。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胞者膀胱之脬也。膀胱气闭,则水道不行,故按之内痛。若以热汤沃之。小便得外热之助。
方得稍通,而犹滞涩不利,则治宜温助气化。可知膀胱之脉。从巅入络脑,故上为清涕。以太阳经气不固而精气上脱。又须温补无疑。盖缘精泄之后。寒气乘虚入于膀胱之内,而致小便淋沥不通。茎中痛引谷道。甚则脐腹胀痛此。属津液枯竭之故。
误与利水药,必致喘逆胀急而死。老人阴虚泉竭。多有此证。曾见膀胱胀破。淋沥无度。时虽暂宽。不久即毙。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
寒从中生者。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浓衣不能温。然不能冻栗。是人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
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素肾气胜。言禀气本充也,以水为事。言嗜欲无节。伤其真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故肾脂枯不长。无阴则阳无以化,故寒甚至骨也。
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
阳受风气,故在阳者命曰风。阴受湿气,故入阴则命曰痹。
风痹yin泺。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yin泺。烦心。头痛。时呕时 。(闷同。)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也。
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肤不仁。剌布衣者。以火淬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以醇洒二十斤。蜀椒一升。干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 咀。渍酒中。用绵絮一斤。细布四丈。并纳酒中。置酒马矢 中。盖封涂。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 其日。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谓内热也。
内。纳同。谓温其经。使热气内入。血脉流通也。布衣血气涩浊,故当以火淬之,即近世针挑艾熨之类。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风寒湿气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此内不在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命曰周痹。

金匮云: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今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

血痹者。寒湿之邪。痹着于血分也。辛苦劳 之人。皮腠致密。筋骨坚强。虽有风寒湿邪。
莫之能客。惟尊荣奉养之人。肌肉丰满。筋骨柔脆。素常不胜疲劳。行卧动摇,或遇微风,则能痹着为患。不必风寒湿之气杂至而为病也。上条言脉自微涩,而关寸小紧。为湿痹血分。所以阳气不能外行,故宜针引阳气以和阴血。下条言阴阳俱微,而尺中小紧。为营卫俱虚。所以身体不仁,故宜药通营卫。行散其痹,则紧去人安而愈矣!夫血痹者,即内经所谓在脉则血凝不流。仲景直发其所以不流之故。言血既痹。脉自微涩。然或寸或关或尺,其脉见小急之处,即风入之处也,故其针药所施,皆引风外出之法也。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此证乃湿邪中肾之外廓。与肾脏无预也。虽腰中冷如坐水中。实非肾脏之真气冷也。今邪着下焦。饮食如故。不渴。小便自利,且与肠胃之府无预。况肾脏乎,此不过身劳汗出。衣里冷湿。
久久得之。但用甘草干姜茯苓白术。甘温淡渗行湿足矣!又何取暖肾壮阳哉。
诸肢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此即总治三焦痹之法。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
肢节疼痛。身体 羸。筋骨痹也。由是观之。当是风寒湿痹其营卫筋骨三焦之病。然湿多则肿。
寒多则痛。风多则动。用桂枝治风。麻黄治寒。白术治湿。防风佐桂枝。附子佐麻黄、白术,其芍药、生姜、甘草,亦如桂枝汤之和其营卫也。知母治脚肿。引诸药下行。附子以行药势。开痹之大剂也。
戴人云。痹病以湿热为源。风寒为兼。三气合而为痹,其脉沉涩。奈何治此者。不问经络。
不分脏腑。不分表里。便作寒湿香港脚。乌之附之。乳之没之。种种燥热攻之。中脘灸之。脐下烧之。三里火之。蒸之熨之。汤之炕之。以致便溺涩滞。前后俱闭。虚躁转甚。肌肤日削。饮食不下。虽遇扁华,亦难措手。若此者何哉。胸膈间有寒痰故也。痹病本不死。死于医之误也。
景岳全书云。观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而寿夭刚柔论又曰:在阳者命曰风。
在阴者命曰痹。何也?盖三气之合。乃专言痹证之所因也。曰在阳为风。在阴为痹。又分言表里之有殊也,如风之与痹。本皆由感邪所致。但外有表证之见,而见发热头疼等证,或得汗即解者。
是皆有形之谓,此以阳邪在阳分。是即伤寒中风之属也,故病在阳者命曰风。若既受寒邪,而初无发热头疼。又无变证,或有汗,或无汗,而筋骨之痛如故,及延绵久不能愈,而外无表证之见者。是皆无形之谓,此以阴邪直走阴分,即诸痹之属也,故病在阴者命曰痹,其或既有表证,而疼痛又不能愈,此即半表半里。阴阳俱病之证,故阴阳俱病者命曰风痹,此所以风病在阳而痹病在阴也。然则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阴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而为此诸证。
经曰:邪入于阴则痹。正谓此也。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而再伤阴气,必反增其病矣!行痹者。走注无定。风之用也。经言病在阳者。命曰风。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越婢加术附汤。轻则羌、防、归、艽、葛、桂、赤茯、甘草、威灵仙苍术黄柏。若病久大虚。非大补气血不可,如日从事乎散风清火,则脾肺必败。终致不起。痛痹者。痛有定处。
乃湿气伤肾。肾不生肝。肝风挟湿。流走四肢。肩 疼痛。拘急浮肿。金匮乌头东加羌活官桂
服后啜热稀粥助其作汗乃解。身体痛如欲折。肉如锥刺刀割。千金附子汤。着痹者。痹着不仁。
经曰: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灵枢云:卫气不行,则为麻木。

东垣治麻痹,必补卫气而行之。浑身麻木不仁,或左或右。半身麻木,或面或头,或手臂或脚腿。
麻木不仁。并宜神效黄耆汤。皮肤间麻木,此肺气不行也。本方去蔓荆倍黄耆加防风,如肌肉麻。
营气不行也。去蔓荆加桂枝、羌防。手足麻痹。臂痛不能举。多眠昏冒者。支饮也。气口脉滑。指迷茯苓丸。脉浮者。二陈汤加桂枝、枳、桔。若手麻乃是气虚。十指麻乃是湿痰死血。
手指麻木是气不行。有顽痰死血也。导痰东加乌药、苍术。风吹手足酸疼而肿。是寒湿。桂枝附子汤。因于风者。百节走痛。乌药顺气散加羌活、南星、苍术。因于湿者。天阴即发。身体沉重酸疼。除湿蠲痛汤。在上痛者。加桂枝、桔梗。在下痛者。加防己木通。多汗。加黄耆、防风。
自汗身重。防己黄耆汤。寒湿不可屈伸者。乌头汤、活络丹选用。并外用摩风膏。因火者。五苓散加酒芩、黄柏、竹沥、姜汁。因湿热者。肢节疼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下注足胫痛肿。当归拈痛汤。热毒流入肢节疼痛。患处必热。千金犀角散。血瘀者。芎、归、仁、红花、威灵仙。
煎成入麝少许。血痹者。邪入于阴也。经云:人卧则血归于肝。汗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是也。黄耆桂枝五物汤。昼轻夜重。加当归。痹而身寒如从水中出者,属寒湿。附子丸。血气凝滞。手足拘挛疼重。风寒湿三气杂至者。改定三痹汤。周痹者。真气不能周于身,故周身痹痛。
蠲痹汤。行痹上半身甚。用乌药顺气散。下半身甚。用虎骨散。痛痹。用乌头汤。着痹。用除湿蠲痛汤。不应,用补中益气加熟附子、羌活、苍术、黄柏。有痹遍身走痛无定。二陈汤加羌活、风化硝。姜汁糊丸服。痹在骨。安肾丸。痹在筋。羊角散。痹在脉。人参丸。痹在肌肉。神效黄汤。痹在皮。越婢汤加羌活、细辛、白蒺。痹在肠。吴茱萸散。痹在胞。肾沥汤。虚寒。
茯苓丸。虚寒甚者。巴戟丸。热痹。千金犀角散。冷痹。巴戟天汤。寒痹。宜以蜀椒、干姜、桂心各四两。醇酒五斤。絮四两。布五尺。马矢火煨一伏时。将絮布曝干收尽。炙热熨之。着痹不移。 肉破。身热脉涩者,不治。
凡治痹证。不明其理。以风门诸通套药施之者。医之过也。夫痹证非不有风。然风入在阴分与寒湿互结。扰乱其血脉。致身中之阳不通于阴,故致痹也。古方多有用麻黄、白芷者。以麻黄能通阳气。白芷能行营卫。然已入在四物、四君子等药之内。非颛发表明矣!至于攻里之法,则从无有用之者。以攻里之药皆属苦寒。用之则阳愈不通,其痹转入诸府而成死证多矣!可无明辨而深戒欤。

〔诊〕脉大而涩为痹。脉急亦为痹。肺脉微为肺痹。心脉微为心痹。右寸沉而迟涩为皮痹。左寸结而不流利为血痹。右关脉举按皆无力而涩为肉痹。左关弦紧而浮沉有力为筋痹。


痛风(历节)

灵枢云: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今有不离屏蔽。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不离贼风邪气,其故何也?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
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其毋所遇邪气。又毋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惟有因鬼神之事乎。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
听而不闻,故似鬼神。金匮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疼。不可屈伸。
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并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伸。
乌头汤治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复治香港脚疼痛不可屈伸。二者之病,皆是风寒伤于筋。麻黄开汗孔。
通腠理。散寒邪。解风痹。芍药以理血痹。甘草通经脉以和药。黄耆益卫气。气壮则邪退。乌头善走。入肝逐风寒,故筋脉之急者,必以乌头治之。然以蜜煎。取缓其性。使之留连筋骨。以利其屈伸,且蜜之润又可益血养筋。兼制乌头燥热之毒。丹溪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外搏热。血得风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治法。以辛热之剂疏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然有数种。治法稍异。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上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此欲成风毒。宜败毒散,如肢节痛。须用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痰饮流注。宜导痰汤。
瘦人股节痛。是血枯。宜四物加羌、防。老人性急作劳。患两腿痛。动则痛甚,或血痢用涩药。
恶血流入经络隧道而变痛风。并宜四物加桃仁陈皮牛膝、生甘草。煎入生姜。研潜行散。有瘀积者。加酒热服。并刺委中出血。然非二三十帖不效。壮年人性躁。兼嗜浓味。患痛风挛缩。
此挟痰与气证。导痰东加牛膝、枳壳通草、桃仁。煎入生姜。研潜行散热服,亦须多服乃效。
按湿热痰火死血郁于经络。四肢麻痹,或痛或痒。轻而新者。可以缓治。久而重者,必加乌、附驱逐痰湿壮气行经。大便阻滞,必用大黄。昧者畏其峻攻。多致疑。不知邪毒流满经络。非乌、附岂能散结。燥热结滞肠胃。非硝、黄岂能润燥。要在合宜耳。
历节 景岳全书曰。历节风痛。以其痛无定所,即行痹之属也。病源云。历节风痛是气血本虚,或因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或因劳倦。调护不谨。以致三气之邪。遍历关节。与气血相搏,而疼痛非常,或如虎之咬,故又有白虎历节之名。中藏经曰:历节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此其概也。大都痛痹之证。多有昼轻而夜重者。正阴邪之在阴分也,其有遇风雨阴晦而甚者,此正阴邪侮阳之证也,或得暖遇热而甚者,此湿热伤阴之火证也。
有火者宜从清凉。有寒者宜从温热。若筋脉拘滞。伸缩不利者,此血虚血燥证也。非养血养气不可。遍身骨节疼痛。肢节如槌。昼静夜剧,如虎啮之状。乃痛风之甚者也,必饮酒当风。汗出入水。遂成斯疾。寒则仓公当归汤、千金大枣汤、防己汤选用。热则千金犀角汤、当归拈痛东加姜汁炒黄柏。掣者为寒。肿者为湿。汗者为风。三气杂至。伤于血脉之中。营卫涩滞不行,故痛。
用虎骨、犀角、沉香、青木香、当归、羌活、桂枝、秦艽、牛膝、骨碎补、桃仁、甘草。水煎入麝少许。历节风毒攻注。骨节疼痛。发作不定。乌药顺气散。不应。五积散。四肢历节疼,其人短气脉沉。为留饮。导痰东加减。身体肿痛。一味木通。用二两煎服。身必发出红丹。汗出至足。
顷时即愈。外治之法。以蕲艾斤许。先以一半焙干。摊痛处。外铺灯心草一层。以指甲在痛傍。
不时攒之。冷则更递焙用。三次少歇。又顷如前再用。自四五度效。不可抚摩。抚摩则七窍闭郁也。又法。好陈醋五大碗。煎沸。入葱白一斤。将葱裹痛处熨之。着即麻木也。

石顽曰:按痛风一证。灵枢谓之贼风。素问谓之痹。金匮名曰历节。后世更名白虎历节。多由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凝滞所致。近世邪说盛行,而名之曰箭风。风毒肿溃。乃谓之曰箭袋。禁绝一切汤药。恣行艾熨针挑,此虽灵枢刺布衣之法,而药熨之方。世绝不闻。使既病之肌肉。复受无辜之痛楚。奈何懵懂无知。甘受其惑。良可慨夫。


麻木(与痹证参看)

营卫滞而不行则麻木,如坐久倚着。压住一处。麻不能举。理可见矣!麻则属痰属虚。木则全属湿痰死血。一块不知痛痒。若木然是也。脉沉滑。体浓人属痰与湿。二术、二陈。先少佐羌、独、桂枝等风药一二味。
次兼参、耆补气。脉微弱,或弦大无力。病久体羸者,属气虚。补中益气加熟附子一片。夏月对生脉散,或清燥汤。一块不知痛痒。阴寒益甚,或日轻夜重。脉涩而芤或弦。属痰挟死血。宜活血行气。二陈加芎、归、桃仁泥、红花、牛膝、韭汁之类。大便见黑而不作泻者。小剂桃核承气汤微利之。十指麻木。属胃中湿痰死血。二陈加二术、桃仁、红花。少加附子行经。湿热下流。
两脚麻木,或如火燎者。二妙加牛膝作丸。不应。少加肉桂。东垣治闭眼则浑身麻木。开眼则渐退。久而方止。昼减夜甚。为阳气衰而湿伏阴分也。三痹汤去乌头。加苍术、黄柏。又合眼则麻。
开眼即不麻。近火则头旋眩晕者。风气下陷于血分,不得升越而作也。三痹汤去乌头。加羌活、麻黄。凡妇人素有郁悒者,当舒郁。逍遥散加补气行湿药。
薛立斋治刘孟春有痰。两臂作麻。两目流泪。服祛风化痰药。痰愈甚。臂反痛不能伸。手指俱挛。薛曰。麻属气虚。因前药而复伤肝。火盛而筋挛耳。况风自火出。当补脾肺滋水则风自退。
痰自清。遂用六味丸补中益气汤。三月而愈。

石顽治洋客巴慈明妇。产后眩晕心悸。神魂离散。若失脏腑之状。开眼则遍体麻木,如在云雾之中,必紧闭其目。似觉稍可。昼日烦躁。夜则安静。专事女科者。用四物等血药,则呕逆不食。更一医用姜、附等热药,则躁扰不宁,其脉虚大而数。按之则散。举之应指,此心火浮散之象。因艰产受惊。痰饮乘虚袭入心包络中。留伏膈上。有入无出。所以绵延不已。盖目开则诸窍皆开。痰火堵塞心窍。所以神识无主。目闭则诸窍俱闭。痰火潜伏不行,故得稍安。与东垣所言。
合眼则阳气不行之麻木迥殊。况昼甚夜轻。明是上焦阳位之病。与理痰清火之剂。诸证渐宁。然或因惊恚,或因饮食。不时举发,此伏匿膈上之痰。无从搜涤也。乘发时。用独参汤下紫雪开通膈膜。仍与前药。调补半载而康。


痿(痿厥)

素问云: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 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
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戴人云。痿之为状。两足痿弱不能行,皆由肾水不能胜心火。心火上烁肺金。肺受火制。六叶皆焦。皮毛虚弱。急而薄者,则生痿 。 者。足不能伸而行步 然也。肾乃肺金之子。今肾水衰少。随火上炎。肾水既衰,则骨髓衰竭。由使内太过所致。直断曰。痿病无寒,故痿之作也。
五六七月,皆其时也,故病痿之人,其脉浮软。今之行药者。凡见脚膝痿弱难于行步,或一足不伸。便作寒湿香港脚治之。骤用乌、附、乳、没、威灵仙之类。燔针艾火。汤蒸袋蒸。痿弱转加。
如此而死。岂非夭乎。夫治痿与治痹颇异。风寒湿痹。犹可蒸汤灸燔。时或一效。惟痿用之转甚者。何也?盖痿以肺热叶焦而成。以此传于五脏。岂有寒者欤。若痿作寒治。是杀之也。夫痿病不死。死者皆药之误也。

石顽曰:痿证脏腑病因。虽曰不一。大都起于阳明湿热。内蕴不清,则肺受热乘而日槁。脾受湿yin而日溢。遂成上枯下湿之候。举世靡不以肾虚为事。阳明湿热。从无齿及之者,或云。痿病既属湿热。何古方多用附子辛热而愈者。殊不知湿热沉滞既久。非借辛热之力,不能开通经隧。原非为肾脏虚寒而设。若真阳未衰。概行温补,而不知清热渗湿。宁无反助湿热之患耶。
凡人自觉两足热如火炙。自足踝下上冲膝腿,且痿弱软痛。能行而不能久立。脉濡而数。乃阴虚而挟湿热也。虎潜丸。不应。少加附子。骨痿不能起于床者。金刚丸。经言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
则骨枯而水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此湿热成痿。多发于夏。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阳明。
东垣独得其秘,而用清燥之剂。主以清暑益气汤。属湿痰者。手足软弱。脉沉滑。兼腰膝麻木。
或肿。二陈汤加二术、羌活、黄柏、竹沥、姜汁。黑瘦人脉涩弱,或左脉大而无力。行步艰难。
或兼盗汗阴虚等证者。是血虚有火。四物加牛膝、肉桂、黄柏、苍术。阴血衰弱,不能养筋。筋缓不能自收持,故痿弱无力。补血荣筋丸。气虚痿弱无力。四君子加苍术、黄柏、肉桂、黄耆。
肥白人脉沉缓,或滑。恶心。胸膈不利。属气虚有痰。六君子加苍术、黄柏、竹沥、姜汁。兼食积,即气口弦滑。腹胀恶食。是食积妨碍。脾气不得运于四肢。导痰东加楂、曲、木瓜、防己。
挟死血者。脉沉涩或弦,而按之则芤。为恶血流于腰膝,或因产后,或跌扑伤损而得者。不可作虚治。
痿厥 足痿弱不收为痿厥。有二。一属肾与膀胱。经云: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
精时自下。是肾伤精脱也。都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气丸。审系阳虚。用八味丸。又云: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肿。
及为痿厥 。是膀胱在下发病也。五苓散。一属脾湿伤肾。经云:凡治痿厥发逆。肥贵人膏粱之疾也。肾着东加萆 。又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小青龙汤去麻黄加羌浩。肾虚之人。六七月之间。湿令大行。湿热相合。痿厥之病大作。脉沉濡而数。小水赤涩,或作肿痛。
腰以下痿软不能动。行走不正。两足欹侧。清燥汤。伸不能屈。屈不能伸。腰膝腿脚肿痛。行步艰难。安肾丸。目中流火。视物昏花。耳鸣耳聋。困倦乏力。寝汗憎风。行步不正。两脚欹侧。
卧而多惊。腰膝无力。腰以下消瘦。加味虎潜丸。凡老人痿厥。累用虎潜丸不愈,即于本方加附子立愈。盖附子有反佐之力也。又有脚膝痿弱。下尻臀皆冷。阴汗臊臭。精滑不固。脉沉数有力。
此为膏粱浓味所致。火郁于内。逼阳向外,即阳盛拒阴。滋肾丸苦寒下之。肥盛苍黑人。足膝痿,皆属湿热。潜行散、二妙散。误用温补必殆。
子和云:风痹痿厥四证。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为辨。一概作风冷治之。下虚补之,此所以旷日弥年而不愈者也。夫四末之疾。动而或劲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其状未尝同也,故其本源又复大异。风者必风热相兼。痹者必风寒湿相合。痿者必火乘金。厥者或寒或热,皆从下起。今治之者。不察其源。见于手足 曳。便谓之风。左传虽谓风yin末疾。不知风暑燥湿火寒六气,皆能为四末之疾也。
祝仲宁治一人。病腰膝痹痛,皆以为寒。率用乌、附、蛇酒药。盛暑犹着绵,如是者三载。
祝诊之。曰,此湿热相搏而成。经所谓诸痿生于肺热也,即令褫其绵。与清燥汤饮之。曰:疾已深。又为热药所误。非百帖不效。服三月余而痊。李士材治兵尊高玄圃。患两足酸软。神气不足。
向服安神壮骨之药不效。改服滋肾牛膝、薏苡、二妙散之属。又不效。纯用血药。脾胃不实。诊之。脉皆冲和。按之亦不甚虚。惟脾部重取之。涩而无力,此土虚下陷,不能制水,则湿气坠于下焦,故膝胫为患耳。进补中益气倍用升、柴。数日即愈。夫脾虚下陷之证。若误用牛膝等下行之剂,则愈陷,此前药之所以无功也。


百合

金匮云: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时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百合病吐之后者。
百合鸡子汤主之。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蒌牡蛎散主之。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所谓百脉一宗。言周身之血。尽归于心主也。心主血脉。又主火。若火yin则热蓄不散。流于血脉,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人身气阳而血阴。若气盛则热。气衰则寒。今病在血。不干于气。所以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欲食不食。欲卧不卧。欲行不行,皆阳火烁阴。无可奈何之状也。
又上热则为口苦。下热则为便赤,亦阳火烁阴之患也。药虽治病。然必藉胃气以行之。若毒血在脾胃。经脉闭塞。药虽入而胃弱不能行,故得药转剧而吐利也。病不在皮肉筋骨,则身形如和。
惟热在血,故脉微数也。脉数血热,则心火上炎。不下交于肾,而膀胱之经亦不得引精于上。上虚则溺时淅然头眩。甚则为头痛。以此微甚。可卜其愈日之远近也,其治法咸用百合为君。以安心补神。能去血中之热。利大小便。导涤瘀积。然必鲜者。始克有济。若汗之而失者。佐知母以调其上焦之津液。下之而失者。佐滑石、代赭以理其下焦之痹结。吐之而失者。佐鸡子黄以补其中焦之荣血。若不经吐下发汗。但佐生地黄汁以凉血。血凉则热毒解而蕴积自行,故大便出如黑漆矣!其一月不解。百脉壅塞。津液不化而成渴者,故用百合洗之,则一身之脉皆得通畅,而津液行。
渴自止。勿食盐豉者。以味咸而凝血也。若洗后渴不瘥。是中无津液,则以栝蒌、牡蛎主之。若变发热。乃脉郁而成热。佐滑石以通利之。百合病皆持两端。不表不里。为其热行血脉之中。非如伤寒可行汗下等法。所以每多误治之失。往往有绵延经岁不已者。愈期不复可拘也。至于误行汗下。变证救治。大略不逾上法。但当随所禀虚实偏胜而调之。切勿误认下元虚弱而用温补之法也。按百合病,即痿证之暴者。伤寒后得此为百合。肺病日久而得者,为痿。

石顽治内翰孟端士尊堂太夫人。因端士职任兰台。久疏定省。兼闻稍有违和。虚火不时上升。
自汗不止。心神恍惚。饮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口苦小便难。溺则洒淅头晕。自去岁迄今。历更诸医。每用一药。辄增一病。用白术则窒塞胀满。用橘皮则喘息怔忡。用远志则烦扰哄热。用木香则腹热咽干。用黄耆则迷闷不食。用枳壳则喘咳气乏。用门冬则小便不禁。用肉桂则颅胀咳逆。
补骨脂则后重燥结。用知、柏则小腹枯瘪。用芩、栀则脐下引急。用香薷则耳鸣目眩。时时欲人扶掖而走。用大黄则脐下筑筑。少腹愈觉收引。遂致畏药如蝎。惟日用人参钱许。入粥饮和服。
聊藉支撑。交春虚火倍剧。火气一升则周身大汗。神气 欲脱。惟倦极少寐,则汗不出而神思稍宁。
觉后少顷。火气复升。汗亦随至。较之盗汗迥殊。直至仲春中浣。邀石顽诊之,其脉微数,而左尺与左寸倍于他部。气口按之。似有似无。诊后。款述从前所患。并用药转剧之由。曾遍询吴下诸名医。无一能识其为何病者。石顽曰:此本平时思虑伤脾。脾阴受困,而厥阳之火。尽归于心。
扰其百脉致病。病名百合,此证惟仲景金匮要略言之甚详。本文原云。诸药不能治。所以每服一药。辄增一病。惟百合地黄汤为之专药。奈病久中气亏乏殆尽。复经药误而成坏病。姑先用生脉散加百合、茯神龙齿以安其神。稍兼萸、连以折其势。数剂稍安,即令勿药。以养胃气。但令日用鲜百合煮汤服之。交秋天气下降。火气渐伏。可保无虞。迨后仲秋。端士请假归省。欣然勿药而康。后因劳心思虑,其火复有升动之意,或令服佐金丸而安。嗣后稍觉火炎,即服前丸。第苦燥之性。苦先入心兼。之辛臊入肝。久服不无反从火化之虞。平治权衡之要。可不预为顾虑乎。


香港脚

千金论云何以得之于脚 问曰:风毒中人。随处皆得作病。何偏着于脚也。答曰:夫人有五脏。心肺二脏经络。所起在手十指。肝肾与脾三脏经络。所起在足十趾。夫风毒之气,皆起于地。
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常履之。所以风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脚。久而不瘥。遍及四肢腹背头项也。微时不觉。痼滞乃知。经云:次传间传是也。
论得已便令人觉否 凡香港脚病皆由感风毒所致。得此病。多不令人即觉。会因他病一度。乃始发动,或奄然大闷。经三两日不起。方乃觉之。诸小庸医,皆不识此疾。漫作余病治之。莫不尽毙,故此病多不令人识也。始起甚微。食饮嬉戏。气力如故。惟卒起脚屈弱不能动。有此为异耳。黄帝云。缓风湿痹是也。
论风毒相貌 夫有脚未觉异,而头项臂膊已有所苦。有诸处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内已有所困。
又风毒之中人也,或见食呕吐。憎闻食臭,或腹痛下痢,或大小便秘涩不通,或胸中冲悸。不欲见光明,或精神昏愦,或喜迷妄。语言错乱,或壮热头痛,或身体酷冷疼烦,或觉转筋,或肿不肿,或 腿顽痹,或时缓纵不随,或复百节挛急,或小腹不仁,此皆香港脚状貌也,亦云风毒香港脚之候也,其候难知。当须细意察之。不尔必失其机要。一朝病成。难可以理。妇人亦尔。又有妇人产后。春夏取凉。多中此毒。深宜慎之,其热闷掣 。惊悸心烦。呕吐气上,皆其候也。又但觉脐下冷痞。 然不快。兼小便淋沥。不同生平,即是香港脚之候。顽弱名缓风。疼痛为湿痹。
论得之所由 凡四时之中,皆不得久立久坐湿冷之地,亦不得因酒醉汗出。脱衣靴袜。当风取凉,皆令香港脚。若暑月久坐久立湿地者,则热湿之气蒸入经络。病发必热。四肢酸疼烦闷。若寒月久坐久立湿冷地者,即冷湿之气上入经络。病发则四体酷冷转筋。若当风取凉得之者。病发则皮肉顽痹。诸处 动。渐渐向头。凡常之日。忽然暴热。人皆不能忍得者,当于此时,必得顿取于寒以快意也。卒有暴寒。复不得受之,皆生病也。世有勤功力学之士。一心注意于事。久坐行立于湿地。不时动转。冷风来击入于经络。不觉成病,故风毒中人,或先中手足十指。因汗毛孔开。腠理疏通。风如急箭,或先中足心,或先中足趺,或先中膝以下 胫表里者。若人初觉。
即灸所患处二三十壮即愈。不复发也。黄帝云。当风取凉。醉已入房。能成此疾。
论冷热不同 问曰:何故得者。有冷有热。答曰:足有三阴三阳。寒中三阳。所患必冷。暑中三阴。所患必热,故有表里冷热不同。热者治以冷药。冷者疗以热药。以意消息之。脾受阳毒即热顽。肾受阴湿即寒痹。
论须疗缓急 凡小觉病候有异,即须大怖畏。决意急治之。勿缓。气上入腹,或肿或不肿。
胸胁逆满。气上肩息。急者死不旋踵。宽者数日必死。不可不急疗也。但看心下急。气喘不停。
或自汗数出,或乍寒乍热,其脉促短而数。呕吐不止者皆死。
论虚实可服药不可服药 凡香港脚之疾,皆由气实而死。终无一人以服药致虚而殂,故香港脚之人。
皆不得大补,亦不可大泻。终不得畏虚,故预止汤不服也。如此者皆死不治。
论脉候法 凡香港脚虽殊。诊候不异,而三部之脉。要须不违四时者为吉,其逆四时者勿治。
余如脉经所说,此中不复具载,其人本黑瘦者易治。肥大肉浓赤白者难愈。黑人耐风湿。赤白不耐风冷。瘦人肉硬。肥人肉软。肉软则受疾至深。难愈也。
论肿不肿 凡人久患香港脚。不自知别。于后因有他疾发动。治之得瘥。后直患呕吐而复脚弱。
余为诊之。乃告为香港脚。病者曰。某平生不患脚肿。何因名为香港脚。不肯服汤。余医以为石发
孤疑之间。不过一旬而死,故香港脚不得一向以肿为候,亦有肿者。有不肿者,其以小腹顽痹不仁者。脚多不肿。小腹顽后。不过三五日,即令人呕吐者。名香港脚入心。如此者死在旦夕。凡患脚气到心难治。以其肾水克心火故也。
论须慎不慎 凡香港脚之病。极须慎房室。羊肉牛肉。鱼蒜蕺菜。菘菜蔓青。瓠子酒面。酥油乳麋。猪鸡鹅鸭。有方用鲤鱼头,此等并切禁,不得犯之。并忌大怒。惟得食粳粱粟米豉葱韭薤。椒姜橘皮。又不得食诸生果子。酸酢之食。犯者皆不可瘥。又大宜生牛乳栗子
论灸法 凡香港脚初得脚弱。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瘥者。惟急速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瘥半死。虽得瘥者,或至一二年复更发动。觉得。便依此须速灸之及服散者。治十十愈,此病轻者。虽不即死。治之不当。根源不除。久久期于杀人。不可不精以为意。初风市穴灸百壮。重者五六百壮,勿令顿灸。三报之。次伏穴灸百壮,亦可五十壮。次犊鼻穴灸五十壮至百壮。次膝眼穴灸百壮。次三里穴灸百壮。次上廉穴灸百壮。次下廉穴灸百壮。次绝骨穴灸百壮。凡此诸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凡病一脚则灸一脚。病两脚则灸两脚。凡脚弱病,皆多两脚。又一方云。
如觉脚恶。便灸三里及绝骨各一处。两脚恶者。合四处灸之。多少随病轻重。大要虽轻。不可减百壮。不瘥速以次灸之。
论服汤药色目 风毒之气。入人体中。脉有三品。内外证候相似。但脉有异耳。若脉浮大而缓。宜服续命汤。两剂应瘥。若风盛。宜作越婢汤加白术四两。胡洽云。若恶风者。更加附子一枚。若脉浮大紧转快。宜作竹沥汤。若病患脉微而弱。宜服风引汤,此脉多是因虚而得之。若大虚短气力乏,其间可作补汤。随病冷热而用之。若未愈。更服竹沥汤。若病患脉浮大而紧快,此是三品之中最恶脉也,或沉细而快者,此脉正与浮大而紧者同是恶脉。浮大者病在外。沉细者病在内。治当消息以意逆之。虽其形尚可,而手脚未至弱极。数日之中。气上,即便命终。如此之脉。往往有人得之。无一存者。急服竹沥汤。日服一剂。切要汤势常令相及,勿令半日之中空无汤也,此汤竹汁多服之。若不极热。辄停在胸心。更为人患。每服当使极热。若服竹沥汤得下者。
必佳也。续命汤治风毒病初得。似时行毒病而脉浮缓。
终不变快,此不治,或数日而死,或十日而死,或得便不识人,或发黄,或发斑,或目赤,或下部穿烂者,此最急。得之即先服续命汤一剂。须服葛根麻黄汤下之。若此不折。更与续命汤两三剂必瘥。夫香港脚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痹,或两胫肿满,或行起涩弱,或上入腹不仁,或时冷热。小便秘涩。喘息气冲喉。气急欲死。食呕不下。气上逆者,皆其候也。若觉此证。先与犀角旋复花汤。宜久服之。以气下小便利为度。
按东垣云:香港脚实由水湿。然有二焉。南方卑湿。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此是外感。北方常食膻乳。又饮酒太过。脾胃有伤,不能运化。水湿下流,此因内而至外者也。香港脚两胫肿。是为壅疾,皆当疏下。然太过则损脾。不及则病不去。南方多见两足粗大。与疾偕老者。初起治宜槟榔汤,或四七汤、香苏散。并加槟榔、橘皮以宣通其气。不使其壅。壅既成者。砭去恶血。然后服药。经云:蓄则肿热。砭石之也。
香港脚之病。初起甚微。饮食如故。人多不觉。惟卒然脚膝屈弱,或肿,或不肿,或顽痹,或缓纵,或挛急,皆是湿邪为患,其肿者为湿香港脚。不肿者为干香港脚。香港脚之发,必身痛发热大。
类伤寒。不可妄用伤寒等药。若卒起脚弱,或少腹不仁,或转筋呕逆,或腹痛下利,或二便秘涩。
或惊悸妄错。但两胫肿赤。便作香港脚治。风胜者。自汗走注。脉浮弦。越婢加术汤。寒胜者。无汗挛急掣痛。脉迟涩。酒浸牛膝丸。湿胜者。肿痛重着。脉迟细。除湿汤。冷痹恶风者。非术、附、麻黄并用,必不能开。越婢加术附汤汗之,或麻黄附子细辛东加桂枝、白术亦妙。脚痹冷痛。
或时哄热。不可屈伸者。千金独活汤。风冷脚痹疼痛。挛弱不可屈伸。千金乌头汤。暑胜者。烦渴身热,或成水泡疮。脉洪。清燥汤。香港脚头疼身热。肢节疼痛,或一脚偏患软弱 曳。状如偏风者。小续命加木瓜。三阳经受热。毒瓦斯流脚踝上。 赤肿痛。
寒热如疟。自汗恶风,或无汗恶寒。败毒散加苍术。三阴受寒。湿着于脚膝上。枯瘦色淡。少腹不仁。腹急疼痛。上气喘急。八味丸加沉香。香港脚上入腹。腹急上冲胸。气欲绝。千金半夏汤。
香港脚冲心。疼痛肿满。大小便秘。沉香导气汤。香港脚遍身肿痛。喘促烦闷者。木通散。因香港脚而服补剂太过小便不通者。姜汁炒黑山栀、木通、赤芍赤茯苓、当归、生甘草梢。不时煎服。脚气初发。一身尽疼,或肢节肿。便溺阻隔,此属湿热。先以羌活导滞汤导之。后以当归拈痛汤除之。香港脚上入少腹不仁。崔氏八味丸。香港脚入腹。喘急腹胀。苏子降气汤。佐以养正丹。下气甚捷。香港脚迫肺。令人喘嗽。小青龙汤加槟榔。香港脚呕逆。恶心畏食。生料平胃散加木香。大便秘。
加煨大黄。香港脚风毒。生疮肿痛。心神烦热。犀角散。香港脚冲心。火气逆上也。金铃子散加茴香、酒黄柏。另以附子末。津调敷涌泉穴。香港脚初发。从足起至膝胫骨肿疼者。千金蓖麻叶裹法。脚气注踝成孔。至下半日疼甚者,此香港脚流成漏也。以人中白火炙。敷疮口良。香港脚冲心。矾石一两。酸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活人书云。凡香港脚服补药,及用汤药渫洗。逼邪入于经络,皆医之大禁也。大抵香港脚肿痛。并属湿热,或兼风兼暑。当详春夏病因六yin治之。至于枯瘦而热者,属阴虚。瘦弱而寒者,属阳虚。当作本证治之。

〔诊〕脉浮弦起于风。濡弱起于湿。洪数起于热。迟涩起于寒。沉而伏。毒在筋骨也。指下涩涩不调。毒在血分也。夏暑脚膝冷痛,其脉阳濡阴弱。湿温也。香港脚多从暑湿得之。

石顽治文学褚廷嘉精脱气伤。喘汗蒸热如淋。六脉浮芤。按之乏力。势不得不从事温补。遂猛进黄耆建中。易桂心加人参。数帖而安。因有香港脚痼疾。恒服肾气丸不彻。六七年来。宿患未除。坚恳石顽铲绝病根。乃汇取术附、桂附、 附、参附等法。兼采八风散中菊花鳖甲汤中鳖甲、贝齿、羚羊、犀角。风引汤中独活、防己。竹沥汤中姜汁、竹沥为丸。共襄祛风逐湿之功。服后必蒸蒸汗出。不终剂而数年之疾顿愈。
非深达法存千金妙义。乌能及此。


鹤膝风

鹤膝风者。胫细而膝肿是也。经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治宜祛风顺气。活血壮筋。十全大补加杜仲、牛膝、羌活,或五积散加松节。血少虚寒而痛者。四物加荆芥、牛膝。送活络丹。气血流动。更服八味丸加鹿茸、牛膝调理。正气旺而患自除矣!兼风湿者。换骨丹。下利后膝肿痛。风邪乘虚入三阴经也。大防风汤。服药不能应手者。外用雷火针法。
每日淬之。不必着伤肌肉也。方用蕲艾五钱。丁香五分。麝香三分。合研匀。入纸筒中。痛处衬粗纸三五层。点火淬之。以筋脉活动为度。数日自效。又鹤膝风初起。漫肿不红。屈伸不便者。
乘未溃时。用陈年芥菜子研细。以姜汁、葱涕和白蜜。调涂一伏时。患处起 。 干脱皮自愈。
上二法。若脓成者。不可用也。妇人鹤膝风证。因胎产经行失调,或郁怒亏损肝脾,而为外感所伤,或先肢体筋挛。继而膝渐大。腿渐细,如鹤膝之状。若肿高赤痛者易治。漫肿不赤痛者难治。
二三月溃而脓稠者易治。半载后溃而脓清者难治。误用攻伐。复伤元气。尤为难治也。大要当固元气为主。若食少体倦者。六君子汤。晡热内热。寒热往来者。逍遥散。发热恶寒者。十全大补汤。少寐惊悸者。归脾汤。月经过期者。补中益气汤。月经先期者。加味逍遥散。肾水虚弱者。
六味地黄丸。肾虚风袭者。安肾丸、肾气丸参用。凡溃后当大补脾胃。若脓出反痛,或寒热烦渴等证,皆属气血亏损。一于培补。庶保终吉。

喻嘉言曰:鹤膝风者,即风寒湿之痹于膝者也,如膝骨日大。上下肌肉日枯,且未可治其膝。先养血气使肌肉渐荣。后治其膝可也,此与治偏枯之证。大同小异。急溉其未枯者。使气血流行而复荣。倘不知此。但用麻黄、防风等散风之药。鲜有不全枯者,故治鹤膝风而急攻其痹,必并其足痿而不用矣!古方治小儿鹤膝风。用六味地黄丸加鹿茸、牛膝,不治其风,其义是善。盖小儿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肾气衰薄。阴寒凝聚于腰膝,故以六味丸补肾中之水。以鹿茸补肾中之火。以牛膝引至骨节而壮其裹撷之筋,此治本不治标之良法也。


点击查看:<<张氏医通>>目录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