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张氏医通 诸痛门 上课笔记
    

张氏医通教程:诸痛门

诸痛素问云: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搏则脉满。满则痛而不…

诸痛

素问云: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脉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搏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涩。脉涩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涩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涩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涩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返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岐伯历举卒痛一十三条。属热者止一条。余皆属寒。辨之之法。当知按之痛缓者为纯寒。痛甚不可按者为寒伏火邪。以能闭塞阳气最甚也。

张介宾曰:后世治痛之法。有曰诸痛属实。痛无补法者。有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者。有曰痛随利减者。互相传授,皆以为不易之定法。不知形实病实。便闭不通者,乃为相宜,或形虚脉弱。食少便泄者。岂容混治。观王荆公解痛利二字曰。治法云。诸痛为实。痛随利减。世俗以利为下也。假令痛在表者。实也。痛在里者。实也。痛在血气者,亦实也,故在表者。汗之则愈。
在里者。下之则愈。在气血者。散之行之则愈。岂可以利为下乎。宜作通字训则可,此说甚善。
已得治实之治矣!然痛证亦有虚实。治法亦有补泻。辨之不可不详。须知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扼按者,为实。可按者,为虚。喜寒者,多实。爱热者,多虚。饱则甚者,多实。饥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新病年壮者,多实。久病年衰者。
多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愈剧者,多虚。痛在经者。脉多弦大。痛在脏者。脉多沉微,故表虚而痛者。阳不足也。非温经不可。里虚而痛者。阴不足也。非养营不可。上虚而痛者。心脾伤也。非补中不可。下虚而痛者。肝肾败也。非温补命门不可,亦泥痛无补法,则杀人矣!<目录>卷五\诸痛门

头痛

(头风 雷头风 眉棱风痛 真头痛 头重 头摇 颈项强痛 天白蚁)经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头痛数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
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名曰厥逆。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真头痛。头痛甚则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难经曰: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
按。头者。天之象。阳之分也。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朝会于高巅。天气所发。
六yin之邪。人气所变。五贼之运,皆能犯上而为灾害,或蔽覆其清明,或坠遏其经隧。与正气相搏。郁而成热,则脉满而痛。若邪气稽留,亦脉满而痛。是皆为实也。若寒湿所侵。虽正气衰微。
不与相搏而成热。然邪袭于外,则血凝而脉缩。收引小络而痛。得温则痛减。是为虚也。因风而痛者。抽掣恶风,或汗自出。因暑而痛者,或有汗,或无汗,皆恶热而耳前与额胀痛。因湿而痛者。头必重。遇阴天尤甚。因痰饮而痛者,亦昏重而痛。愦愦欲吐。因寒而痛者。绌急恶寒。因气虚而痛者。遇劳则甚,其脉大。因血虚而痛者。痛连鱼尾。善惊惕,其脉芤,或沉数。头痛自有多因,而古方每用风药者。盖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味之薄者。阴中之阳。自地升天者也。在风寒湿者。固为正用,即虚与热者,亦假引经耳。

薛立斋云:按头痛除风寒外。多主于痰。痛甚者,乃风毒上攻。有血虚者。有气虚者。有诸经气滞者。有六气外伤。有劳役内伤。有可吐者。有可下者,当分虚实寒热兼变而治之。痰多。
加味导痰汤。风毒。消风散。血虚。芎归东加葱、豉、全蝎。气虚。六君子加葱、豉。气滞。苏子降气汤。痰执业兽医多宜吐者。稀涎散,或栀子豉东加葱白。火郁宜下者。凉膈散加清酒。痰火俱盛者。
滚痰丸。头痛诸药不效,其痛更甚者,此督脉为病也。宜茸朱丹
上热头痛目赤。下寒足 为甚。大便微秘,即济解毒汤。大寒犯脑。内至骨髓,则头痛齿亦痛。羌活附子汤。
头痛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项背恶寒。脑户极冷。当归四逆汤
因发散太过。头痛转剧。小建中加当归、童便
风火相煽。额与眉棱俱痛。选奇东加葱、豉。
徇蒙招尤。目瞑耳聋。肝虚风动也。六君子加钩藤、羌、防、芎、归、甘菊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或劳役动作则痛,此气虚火动也。补中益气加川芎蔓荆子
胃热火炎。动作则痛。烦渴引饮。面赤便秘者。川芎茶调散加酒炒芩、连、栀子、石膏
势盛脉实者。酒炒大黄末五钱。浓茶调服。
血虚痛连鱼尾。四物加人参细辛、蔓荆。
霉疮毒发头痛。颐下左右如蚯蚓徐行入耳。顶上起疙瘩块。冷则痛甚者。山牛汤。不应。作结毒治之。
头与腹俱痛有五。臭毒头痛,则与腹俱痛。一味香附。煎成放凉服。
伤酒伤湿,亦有头腹俱痛但。伤酒食,则兼呕逆眩晕。外台茯苓饮加煨葛根
伤湿则腹隐隐痛。头重不能举。羌活胜湿汤。外用瓜蒂散搐鼻。
有不伏水土头腹俱痛者。藿香正气散。
有疮毒入腹。头与腹俱痛者。黄连解毒东加腊茶。
有头痛止则腹痛。腹痛止则头痛,此属脾阴血虚。胃中有火。随气辄上辄下而然。芎、归、芍药、黄连、木香。不应。加童便、香附、葱白。

〔诊〕寸口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紧急,或短或弦或浮皆头痛。浮滑为风痰,易治。短涩为虚,难治。浮弦为风。浮洪为火。沉细或缓,为湿。寸弦曰头痛。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

头风

薛立斋云:偏正头风。久而不愈。乃挟痰涎风火。郁遏经络。气血壅滞。甚则目昏紧小。二便秘涩。宜砭其血以开郁解表。逍遥散
偏左。加黄芩、葱、豉。偏右。加石膏、葱、豉。
郁甚。合越鞠。
兼湿。瓜蒂散搐鼻。
兼风火而发。选奇东加石膏、葱、豉、芽茶。
夜甚。加酒白芍
或川芎茶调散加细辛、石膏、甘菊。

凡怒则太阳作痛者。先用小柴胡加茯苓、山栀。后用六味丸。常服以滋肾降火。永不再发。

凡头痛必吐清水。不拘冬夏。食即止者,此中气虚寒。六君子加当归、黄耆、木香、炮姜

烦劳则头痛,此阳虚不能上升。补中益气加蔓荆子。头风宜热药者多。间有挟热而不胜热剂者。
消风散,或川芎茶调散加酒黄芩。轻者只用姜汁收入。陈茶叶内煎服汗。出即愈,此屡验者。凡风热头痛。并宜用之。与选奇汤不殊。

头风多汗。当先风一日则痛甚。至其风日则病少愈者。半夏苍术汤。

湿热头风。遇风即发。选奇东加川芎、柴胡、黄连。名清空膏。不拘偏正并用。

偏正头风作痛。痛连鱼尾。常如牵引之状。发则目不可关。眩晕不能抬举。芎辛汤。每服加全蝎五个。
觉上膈有热。川芎茶调散加片芩

有痰湿头痛,其人呕吐痰多。发作无时。停痰上攻所致。导痰东加减,或合芎辛汤尤妙。寒痰厥逆头痛。三因芎辛汤。一切偏正头风攻注。属虚寒者。大追风散。肾气厥逆头痛。四肢逆冷。胸膈痞闷多痰者。玉真丸。

有肾脏阳虚之人。素有头风。发动则挟湿热上攻。头面肿胀。项后两向筋紧作痛。甚则牵引腰脊,其脉虚细而数。千金大三五七散。并用金匮头风摩散。慎不可用清热败毒等药。

有风痰头痛。发时面颊青黄晕眩。目不欲开。懒言身体重。兀兀欲吐,此欲成头风也。二陈汤加胆星天麻、蝎尾。

痰厥头痛。两寸脉滑而弦。眼重头旋。恶心烦乱。吐清水。气短促。心神不安。语言颠倒。目不敢开,如在风露中。头疼如裂。身重如山。胸满呕逆。四肢厥冷。半夏白术天麻汤。

有肥白气虚多痰人。卒然头痛。脉沉细。四肢厥逆。痰响吐涎。星香东加生附子。

热厥头痛。数年不愈。虽当严冬。犹喜风寒,其痛便止。略近温暖。稍见烟火,其痛便甚,或为灸火,或为热药所致。宜选奇东加川芎、柴胡、黄连、生地、当归、黄柏知母荆芥、芽茶。

风热伏于血分。加以寒邪外郁,即痛剧热甚。宝鉴石膏散
湿热头痛。脉数而濡,或两寸脉沉伏而数。身重肢节痛,或四肢面目浮肿,此证多见于酒客。宜散湿解热。二陈、二术、酒芩、羌、防之类。不已。用透顶散搐鼻取涎。随左右搐之。涎出即安。
丹方。治头风用蛇蜕炙脆为末。每服一钱。葱、豉煎数沸。和滓热服。不拘偏正皆效。后发渐轻。
再发再服,或加蜈蚣末三分,或加全蝎末三分,皆取截风之力也。每发轻者一服。重不过二服也。
偏头风者,其人平素先有湿痰。加以邪风袭之。久而郁热为火。总属少阳厥阴二经。有左痛忽移于右。右痛忽移于左者。风火击动其痰湿之气。所以互换也。痛久不已。令人丧目。目者肝之窍。肝风内动,则害空窍也。盖木邪亢盛,则生风生火。鼓动胸中之痰积,皆随火上逆为患耳。
先以川芎茶调散吐之。吐讫。可服川芎、薄荷等辛凉清上搜风之剂。偏头风,亦先风一日即发。
湿痰与火伏头中。虽夏月常欲包裹。越婢汤加减。湿。加泔制苍术。黑豆川乌。火。加姜汁炒山栀。左。加酒黄芩。右。加姜汁、 石膏。湿热甚。连目肿者。加酒大黄。有邪风。加细辛、川芎。防风之类。妇人头风。兼白带甚者。用白蜀葵花七朵去蒂。川芎、当归各一钱。蕲艾八分。水酒各半煎成。乘热先熏后服。头风兼呕涎者。白槿树花。阴干焙脆为末。每服三钱。热酒调服。或用荷叶蒂七枚。生姜七片。陈芽茶一撮。水酒各半煎服。覆汗瘥。头风脑中空痛。用当归、川芎各三钱。黄牛脑子一个。和匀分三次。热酒送下。尽醉卧醒即愈。头风诸药不效。用大附子一只切片。同绿豆一升煮熟。去附子。但服绿豆及汁即愈。偏头风。左属风者则浮肿。荆芥、薄荷。
左属血者则疼热。川芎、当归。
右属痰者必体肥。苍术、半夏。
左属热者必形瘦。黄芩、石膏。
产后须倍用芎、归。
遇寒即痛者,属寒伏于脑。用金匮头风摩散。

一法。用川乌末。醋调涂痛处。

又法。荜茇、细辛为末。猪胆汁调搐鼻中。蓖麻子五钱去皮。大枣十五个擘。共捣烂。涂纸上。用箸卷之。去箸纳鼻中。良久取下清涕即止,或牙皂末吹鼻中取嚏。

又法。以红娘子七枚。茴香七瓣。研为细末。同葱白头七个。连须研烂。涂痛处。痛止。永不再发。不拘偏正皆效。

又外用诸方,如搐鼻瓜蒂散、透顶散、篦麻贴法、一字散、一滴金、火筒散等,皆应用之药。然不若用蒸法最效。
方用川芎半两。晚蚕砂二两。僵蚕如患者年岁之数,以水五碗,煎至三碗。就砂锅中以浓纸糊满。中开钱大一孔。取药气熏蒸痛处。每日一次。虽年久者。不过三五次。永不再发。平时置新鲜木瓜于枕边。取香气透达。引散肝风,亦良法也。

雷头风

头痛而起核块者。雷头风也。或头中如雷之鸣,为风客所致。清震汤。肿块宜刺出血,亦有因痰热生风者。半夏用牙皂姜汁制,取净一两。大黄酒浸透纸包煨,再浸再煨,熟极为度,净二两。白僵蚕、连轺、橘红桔梗、天麻各五钱。片芩七钱。薄荷三钱。硝 礞石白芷、炙甘草各一钱。蒸饼丸绿豆大。临卧茶吞二饯。

眉棱骨痛

此证多属阳明风热。有虚实二途。虚而痛者。见光明即发。选奇东加归、芍。实则眼不可开。昼静夜剧。选奇东加葱、豉。风盛。加葛根。火盛。加石膏。按戴复庵云:二证皆属于肝火。虚则地黄丸,实则导痰汤。大抵此证清火散风不应,即当滋阴。若泛用风药,则火热上升,其痛愈甚矣,痛久成头风,发则眉棱骨痛者。选奇东加川芎、白芷、荆芥、柴胡。

真头痛

天门真痛。上引泥丸。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脑为髓海。真气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不可治。古法。用黑锡丹。灸百会穴。猛进参、附。可救十中之一。然天柱折。手足寒至节。
必死不治。

头重

湿热上攻。所以头重。秋冬春俱宜羌活胜湿汤。夏暑苍术白虎汤。并瓜蒂搐鼻。若时行疫疠之时。患头重者。败毒散加苍术、 本。内伤元气。头重气乏。补中益气加苍术、蔓荆子。
头摇 头摇有二证。风火相煽。卒然头摇。项背强痛。少阳经证也。小柴胡去参加防风。里实腹痛。不大便而头摇者。阳明府证也。凉膈散、大柴胡选用。若老人及病后辛苦人。因气血虚
火犯上而鼓动者。十全大补汤、大建中汤并加羌活。

颈项强痛

邪客于三阳则痛。寒搏则筋急。葛根汤。风搏则筋弛。桂枝汤加葛根。然多有挟痰。难以回顾者,乃痰客太阳。二陈加酒芩、羌活、红花

天白蚁

头内如虫蛀响者。名天白蚁。多属于火,亦有因痰湿在上者。丹溪云:瘦人皆属于火。宜薄荷、栀子、茯苓、甘草、细辛、川芎、黄芩、石膏、芽茶之类。肥人皆属湿痰。半夏、茯苓、枳实、黄连、天麻、胆星、苍术、黄柏、芽茶之类。戴复庵云:头中鸣响。有虚有实。实者用凉膈散、礞石丸下夺之。虚者非独参、保元、六味、八味、茸朱丹、鹿茸丸等药调补不应也。丹方。用茶子为细末。吹鼻中。盖响属火。茶子轻清。行清道。散遏伏之火故也。凡头风药中必用茶引,即此可悟。

程文彬治一妇患头风。虽盛暑必以帕蒙首。稍见风寒。痛不可忍。百药不效。盖因脑受风寒。
气血两虚。气不能升,故药不效。令病患口含冷水仰卧。以姜汁灌入鼻中。痛立止。与补中益气加细辛、川芎、蔓荆、白芍。数服而愈。用姜汁滴鼻中。开久郁之风寒也。若寒湿郁痛。用独颗葱汁滴之。火郁头痛。以白莱菔汁滴之。左患滴右鼻。右患滴左鼻良。

李士材治顾淡之。劳神之后。躁热甚。头角掣痛。时作时止。医禁其食而解表。四日议攻里。
诊之脉不浮紧。安得表邪。又不沉实。安得里邪。只手太阴大而无力。为神劳太过。乃虚烦类伤寒也。先饮糜粥。用大剂归脾汤而愈。

面痛

面为阳明部分,而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皆在于面,故面痛皆因于火,而有虚实之殊。暴痛多实。久痛多虚。高者抑之。郁者开之。血热者凉之。气虚者补之。不可专以苦寒降火为事。

许学士治鼻间痛,或麻痹不仁,如是数年。忽一日连口唇颊车发际皆痛,不能开口言语。饮食皆妨。在与颊上常如糊。手触之则痛,此足阳明经络受风毒。传入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故有此证,或以续命与之不效。以犀角升麻汤与之。数目愈。夫足阳明胃也。胃中腥膻五味。无所不纳,其腐熟水谷之毒,皆聚于胃,故方以犀角为主。升麻佐之。专解饮食之毒。余皆涤除风热之药也。有老人过劳。饥则面痛。补中益气加芩、栀、连翘、鼠粘、黑参。因郁结积成胃热。遂患面痛。越鞠丸加山栀、连翘、贝母、橘红之类。

心痛胃脘痛(心疝、心瘥)

灵枢云:邪在心则心痛。喜悲时眩仆。(此言胞络受邪。在腑不在脏也。)手少阴之脉动。
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此言别络受邪。在络不在经也。)厥心痛。与背相控。善 ,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腹胀胸满。心痛尤甚。胃心痛也,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
脾心痛也。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
肺心痛也。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五脏之滞,皆为心病肾心痛者,多由阴火上冲之故。胃心痛者,多由停滞。脾心痛者,多由寒逆中焦。肝心痛者,多由木火之郁。病在血分。肺心痛者,多由上焦不清。病在气分。若知其在气则顺之。在血则行之。郁则开之。滞则通之。火多实,则或散或清之。寒多虚,则或温或补之,必真心痛者,乃不可治。否则但得其本,则必随手而应也。

金匮云:九痛丸治九种心痛。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胸痛
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仲景于胸痹后附此方。治九种心痛。以其久着之邪不同暴病,故药则加峻,而汤改为丸。取缓攻不取急荡也。九种心痛。乃久客之剧证,即肾水乘心。香港脚攻心等别名也。痛久血瘀。阴邪团结,故用参、附温气散邪。药中加生野狼芽、巴豆、吴茱萸驱之使从阴窍而出。以其邪据胃中。
结成坚垒。非直捣其巢。终不去也。后人心痛分为九种。曰饮。曰食。曰气。曰血。曰冷。曰热。
曰悸。曰虫。曰疰。虽祖此义,而实未详内经金匮之旨也。
论曰:诸心痛者,皆手少阴厥气上冲也。有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上自汗,其脉洪大。知为热也。先宜越婢汤汗之。次用金铃子散清之。有火实心痛者。因受时气。
卒然发痛。大便或秘。久而注闷。心腹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饮食。急以凉膈散利之。不应。为食积痰饮留结也。煮黄丸、水煮金花丸选用。有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或大便利而不渴。气力微弱,其脉沉细。急以术附汤温之。寒厥暴病非久病也。朝发夕死。当急救之。久痛非寒。暴痛非热。不可不察。凡言心痛。都属胃脘。丹溪云:外受寒者,当温散。内受寒者,当温利。病久属郁。郁则热。用山栀为热药之向导,必佐以生姜汁。多用台芎开之,或二陈加川芎、苍术。倍加姜汁炒山栀,如痛甚者。加炮姜。为从治之法也。外吸凉风。内伤冷物。寒客于胃。
则卒然而痛。二陈加草豆菀、干姜、吴茱萸。日久发热。加姜汁炒川连、山栀。心腹绞痛如刺。
两胁胀满。千金高良姜汤。脉实坚。按之心下满痛者为实。大柴胡汤。脉弦数者。是木克土也。
治之以小建中汤。取芍药味酸。于土中泻木,如脉沉细。是水来侮土。治以理中汤。取干姜味辛。
于土中泻水。大寒客于心胸作痛,则呕逆不能食。腹中寒气上冲。痛不可按者。金匮三物大建中汤。上散浊饮寒气。
下安太阴。寒气作痛。绵绵不绝。无增无减。术附东加草豆蔻、浓朴。风冷邪气。入乘心络,或腑脏暴感寒气。上乘于心。卒然心痛,或引背膂。经久不瘥。崔氏乌头丸。凡心痛脉沉而迟者易治。坚大而实。浮大而长滑数者难治。因冷积痰气而痛者。理中汤去人参。加苓、半、丁香、木香、白豆蔻,或四七汤加木香、肉桂。痛而气上急者。苏子降气汤去前胡加木香。痰涎壅盛而痛。
小半夏茯苓东加枳实。间进半硫丸。郁痰作痛,或因恚怒劳力酒食而发。发则自下逆冲而上。后必作寒热。以郁必从少阳而发出于外,其脉必数,其热与痛忽重忽轻,其证多渴而大便秘。治宜清中蠲痛汤。痰积作痛。脉滑而实。恶心烦满。时吐酸水,此因气滞。碍其道路,不得营运而作痛。清中东加香附、苍术、南星滑石、木香、海石之类,如痰甚者。导痰东加白螺蛳壳 过一钱。停饮恶心烦闷。时吐黄水。腹中辘辘有声而痛。胃苓汤。胸痛短气者。水气在脏腑也。轻者五苓散。重者用子和法取之。有痰。二陈汤加姜汁。气郁脉沉伏,或结或弦。胸中气壅。攻刺胀痛。沉香降气散。中气虚。按之则痛定。二陈加炮姜。不应。理中汤。病久服耗气药太过。脉大或数无力,亦为中气虚。六君子加炮姜。心膈大痛。发厥呕逆。诸药不纳者。趁势以鹅翎探吐。
痰尽而痛愈。凡按之痛减者为虚。宜酸收。不宜辛散。心痛属火。不时举发者。山栀姜汁炒黑。
少加炮姜、甘草。一服立止。平日好饮热酒。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脉必涩或芤。饮下作呃。口中作血腥气。手拈散加桔梗开提其气。胃气虚人,不能行其药力者。加人参二三钱。用相反之味。
激其性以搜血也。壮盛者代。抵当丸加干漆灰。虚弱人。四物汤仁、穿山甲桂心蓬术、赤降香煎服。卒中恶心痛。用苦参一两。酢煮顿服。老弱者。分二三服。若脉微欲绝。手足逆冷。
肉桂一两。水煮分三服效。虫痛。鹤虱一味为末。蜜丸。蜜汤下四五十丸。慎酒肉。取有形滓以入虫口也。胃脘痛吐虫。
曾服打积药不愈。是中气伤。当调中气为主。虫痛面有白斑。唇红能食,或口中沫出。当以祛虫法治之。因蛔作痛。痛有休止。令人吐蛔。蛔动故也。用川椒乌梅、黄连、槟榔煎服。膈上隐隐作痛。坐不得卧,而吐臭秽痰涎。当作肺治之。膈间肿痛,不能进食。但喜饮水,或咽肿。
人迎盛而气口紧者,当作胃痈治之。

心疝

肾气逆上攻痛,必从脐下上升。小便难,此名心疝。生韭汁和五苓散。以茴香煎汤下。
或有疝气冲心而痛者,当于疝门求治,亦有香港脚攻心而痛者,则于香港脚门求治可也。

心瘥

因胃口热。食易消,故瘥。素问谓之食瘥。为痰火鼓动所致,亦类中消。小半夏茯苓东加枳实。胃中火蕴而瘥。二陈加川连,或五苓散加辰砂,亦有病瘥。呷姜汤数口,或进干姜温剂而愈,此膈上停寒。中有伏饮。见辛热则消也。

〔诊〕心脉微急为痛。短而数心痛。涩则心痛。脉浮大弦长者死。沉细者生。胃脉微滑为痰饮。
滑实为宿食。沉紧为冷积。沉涩为气滞。数为火。浮为风。弦为血。忽大忽小者,为虫也。

东垣治一妊妇。冬至因恸哭。口吸风寒。忽病心痛不可忍。浑身冷气欲绝。曰,此乃客寒犯胃,故胃脘当心而痛。急与草豆蔻、半夏、生姜、炙甘草益智仁之类,或曰。半夏有毒。重妊服之可乎。曰:乃有故而用也。岐伯曰:有故无陨也。服之遂愈。

滑伯仁治一妇。盛暑洞泄。厥逆恶寒。胃脘当心而痛。引腹引胁。转为滞下。呕哕不食。医以中暑霍乱治之益剧。脉三部俱微短沉弱。不应呼吸。曰:此阴寒极矣,不亟温之,则无生理。内经虽曰用热远热。又曰有假其气,则无禁也。于是以姜、附温剂三四进。间与来复丹。脉稍有力。厥逆渐退。更与姜、附七日。诸证悉去。遂以丸药除其滞下而安。

江应宿治一人。心脾痛。积十年矣!时发则连日呻吟减食。遍试诸方罔效。诊之。六脉弦数。曰,此火郁耳。投姜汁炒川连、山栀泻火为君。川芎、香附、橘皮枳壳开郁理气为臣。反佐炮姜从治为使。一服而愈。再与平胃散加姜汁炒川连、山栀。神曲糊丸。以刈其根。不复举矣!

李士材治张侗初。善怒善郁,且酬应繁剧。胸中痛甚。夜不成寐。医用菖蒲、枳、朴、木香、豆蔻。殊不知此证属虚。虚则浊阴不降。神气失守,故痛且寤也。遂以归脾汤。倍用人参、当归。
不十剂而胸次快然安寝。

又治宋敬夫心腹大痛。伛偻不能仰。日服行气和血药罔效,其脉左滑而急,其气不能以息。
偶一咳攒眉欲绝。为心疝无疑。以生姜饮粥。取小 香、川楝子青木香、广木香、吴茱萸、木通延胡索、归身青皮。一服而痛减。五日而安。

胸痹

金匮云: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也。
阳微在胸中气分上看,故曰阳微知在上焦。阴弦在阴脉上看,如阴寒之脉。上于胸中气分。
则为胸痹,如阴脉上乘于心,则为心痛也。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上条是言不及,此则言太过也。平人。盖言无内困虚劳。外因感冒,而患短气不足以息者。
当是胸中邪气窒塞。肾中阳气不得上通于胸中,故为实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寸口脉沉迟者。阳气衰微也。关上小紧者。胃以上有阴寒结聚。所以胸中喘息咳唾。胸背痛而短气。栝蒌性润。专以涤垢腻之痰。薤白臭秽。用以通秽浊之气。同气相求也。白酒熟谷之液。色白上通于胸中。使佐药力上行极而下耳。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心痛彻背者。胸中痰垢积满。循脉而溢于背。背者胸之府,故于前药但加半夏。以祛痰积之痹逆也。
胸痹心中痞痛。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痰气结聚于胸中。胸满溢于经脉,故从胁下逆上以抢心也。二汤一以治胸中实痰外溢。用薤白桂枝以解散之。一以治胸中虚痰内结,即用人参理中以清理之。一病二治。因人素禀而施。两不移易之法也。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皮枳实生姜汤亦主之。

夫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故二方皆利气之剂。一以疏利肺气。一以疏利胃气也。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胸中为阳气所居之位。今胸中之阳。痹而不舒,其经脉所过。非缓即急。失其常度。总由阳气不运故也。用薏苡舒其经脉。附子复其胸中之阳,则大气一转。阴浊不留。胸际旷然若太空矣!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心中痞者。心气逆于上也。上气逆,则中下亦逆。气逆则经脉亦逆,故为诸逆也。上下气逆。
脉不交通。心主孤悬于上,不得营气以和之,故心悬痛也。桂枝行心气以散痞。姜、枣疏中焦以通经也。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乃阴邪厥逆,而上干胸背经脉之间。牵连痛楚。乱其血气。紊其疆界。
此而用气分之药,则转益其痛。势必危殆。仲景用蜀椒、乌头一派辛辣。以温散其阴邪。然恐胸背既乱之气难安,即于温药队中。取用干姜、赤脂之涩。以填塞厥气攻冲之经隧。俾胸之气自行于胸。背之气自行于背。各不相犯,其患乃除。今人但知有温气补气行气散气诸法。不知有填塞邪气攻冲之窦也。
千金治胸痹达背痛。用细辛散。胸中逆气。心痛彻背。少气不食。用前胡汤。胸中 如满。
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服橘皮枳实生姜汤。不应,用治中汤。胸痹腹背闭满。上气喘息。
用下气汤。胸背疼痛。用熨背散。足补金匮之未逮。
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千金加橘皮、吴茱萸。名通气散。治胸满短气而噎。此即胸痹一门之证,必编者之差误。入于呕吐哕中。今并论于此。盖阳受气于胸中。以布气息。今阴乘阳位。阻其阳气布息。呼吸往来之道。若喘若呕若哕。心舍神者也。聚饮停痰,则炎炽不宁。彻心愦乱。无可奈何,故用半夏、生姜之辛温。以燥饮散寒,则阳得以布。气得以调,而胸际始旷也,其用橘皮、吴茱萸,及加竹茹、人参,皆此例也。喻嘉言曰:按胸痹之证。人所通患。金匮出十方论治。然未明言其故。盖胸中如太空,其阳气所过,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在上之候也。然有微甚不同。微者但通其上焦不足之阳。甚者必驱其下焦厥逆之气。通胸中之阳。以薤白、白酒,或栝蒌、半夏、桂枝、枳实、浓朴、干姜、白术、人参、甘草、茯苓、杏仁、橘皮。择用对证三四味,即成一方。不但苦寒不入,即清凉尽屏。盖以阳通阳。阴分之药。所以不得预也。甚者,则用附子、乌头、蜀椒大辛热。以驱下焦之阴,而复上焦之阳。补天浴日。在医之手眼。奈何后世总不知胸痹为何病耳。

腹痛

(小腹痛 腹中窄狭 当脐痛)东垣云:腹中诸痛,皆由劳役过甚。饮食失节。中气受伤。寒邪乘虚入客。阳气不通所致。
故卒然而痛。经云:得炅则痛立止。中脘痛属太阴。理中汤。脐腹痛属少阴。真武汤。小腹痛属厥阴。当归四逆东加吴茱萸。若夫热病腹痛。热则芍药甘草汤黄芩汤。寒则理中汤。若脾胃素虚人。饮食不能消克者。六君子加香、砂。若兼外感宿食者。藿香正气散。若但少腹硬满而痛。
小便利者,即是蓄血之证。桃核承气汤。小便不利者,即是溺涩之证。五苓散。有心腹大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是名霍乱。急以盐汤灌之,其或清痰留滞于胸膈之间。食积郁结于肠胃之内。皆能令人腹痛。痰则控涎丹。食积枳实导滞丸

凡治腹痛,必用温散,如台芎、苍术、香附之类。白芍能治血虚腹痛。惟脉弦发热者为宜。其性酸寒收敛。无温散之功。若气虚者服之。反伤脾胃也。绵绵而痛无增减。欲得热手按,及喜热饮食。脉沉迟者。寒也。理中汤加肉桂、香、砂。腹痛用温药不效。痛愈甚。大便秘者。微利之。平胃散加藿香、半夏、紫苏、木香、大黄。虚人。人参养胃汤。时痛时止。热手按而不减。

脉洪数者。热也。二陈汤加浓朴、枳实、芩、连、山栀。腹中水鸣。乃火击动其水也。二陈加芩、连、木香、枳实、木通。虚人。六君子加香、砂、猪苓泽泻。感暑而痛,或泻利并作。脉必虚豁。十味香薷饮。感湿而痛。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胃苓汤,如腹中常有热而痛,此为积热。调胃承气汤下之。因客寒作痛者。脉必弦缓。小建中加炮姜。兼气郁脉沉者。更加台芎、苍术、香附。因热作痛。脉必数疾。二陈汤加芩、连、芍药。痛甚。稍加炮姜从治之。若时痛时止。口干恶心头眩,或泻黄沫者。火也。前药勿用炮姜。加大黄微利之。脉沉结或伏,必腹痛。痛引两胁及肩背,皆不得俯仰者。气滞也。二陈加川芎、木香、枳壳、香附。不应。有血也。加彭术、穿山甲。七情内结。心腹绞痛,不能饮食。时作时发。发即欲死。七气汤选用。酒积作痛。曲 丸。
食积作痛。保和丸。虫痛者。懊 作痛。上下不定。痛有休止,或有块梗起。痛则呕吐清水。当从虫积治之。因疝致痛者,必引睾丸,或小腹有一条梗起。宜从疝治。因触秽致痛。得热汤饮转剧者。是臭毒攻逆也。另详本门。
小腹痛 小腹痛满有三,皆为内有留着。非虚气也。小腹正中为少阴任冲之分野。两傍为厥阴肝经之分野。一属燥结大肠,其证五六日大便不通。按之坚满。绕脐攻痛。小便虽利而黄赤,其脉数实有力。为府邪实结而痛满。大承气下之。若因津血枯涩而结者,其脉虽数而不甚旺。麻仁丸通幽汤之类。
无故而大便不通。少腹微满。尺脉虽数,而必微弱者。蜜煎导之。夏月可用猪胆导。慎不可用攻里之药。攻之胃气受伤,必生他患也。一属热结膀胱,其证溺闭不通。按之虽满而不甚坚。弹之有声激指,其脉数盛有力,而烦渴引饮者。昼甚。五苓散。夜剧。猪苓汤。一属血结膀胱而腹满。
其证善忘如狂,或渴欲漱水而不能饮,或喜热饮。仍不能多。小便清利,或反倍于平时,或数欠而不清。大抵邪结膀胱阳分。热邪伤血。虽有蓄血,其人真阴不虚,则小便自清。尺脉必盛。代抵当丸。若反倍于常时者,为邪据下焦。真阳外亡之候。本方去硝减黄倍桂加熟附六七分救之。
若缘醉饱入房。强力忍精而致少阴与任督受伤。血结阴分者,此真阴亏损,必致小便涩数。胀满如淋也。生料济生肾气丸。红酒煎服。有妇人经行之时。交合受伤。时时不净而少腹满痛者,此冲脉受伤也。十全大补汤倍用肉桂。若有块绞痛。喜热按,此气血虚而有瘀积也。当归生姜羊肉东加肉桂、吴茱萸、茯苓、芍药。不应。加人参。又有本来下元虚人。勉力劳役而致受伤。蓄血小腹满痛者,此肝经受伤,其满必偏见于左傍也。调肝散、代抵当丸。审微甚选用可也。然亦有右傍偏满者,此必饱食奔驰。脾阴下溜。食积痰腻留结也。当于积滞门求之,其臭毒腹痛呕逆。
另详杂门。

〔诊〕阴弦腹痛。细小紧急,皆为腹痛。 滑为痰饮。弦为冷食。阴弦或紧宜温。沉弦滑实可下。沉伏者,为气滞。细小紧急腹中刺痛。尺脉紧脐下痛。弦急小腹痛。尺脉伏 瘕痛。细小而迟者易治。坚大疾者。数而紧者。浮大而长者,为病不应脉皆难治。痛甚而喘。脐下急大痛。人中黑者死。
腹中窄狭 肥人乃是湿痰留滞。气不升降。当行气燥湿。越曲、平胃为主。瘦人乃是阴虚火旺。熏蒸脏腑。逍遥、佐金降火开郁为主。肥人腹中辘辘有声。须作痰治。二陈、二术为主。气虚者。加人参。
当脐痛 当脐痛为肾虚任脉为病。六味丸加板灰。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此为本虚受寒。小建中汤和之。

虞恒德治一壮年。寒月入水网鱼。饥甚遇凉。粥食入腹大痛。二昼夜不止。医以大黄丸不通。
又以承气下粪水而痛愈甚。诊其六脉沉伏而实。面色青黑,此大寒证,而下焦又有燥屎作痛。先与治中东加丁、附一帖。又灸气海二十一壮。痛减半。继以巴豆、沉香、木香作丸,如绿豆大。
生姜汤下五七丸。下五七次而愈。

又治一人。六月投渊取鱼。至深秋雨凉。半夜小腹痛甚大汗。脉沉弦细实。重取如循刀责责然。夫腹痛脉沉弦细实,如循刀责责然。阴邪固结之象。便不当有汗。今大汗出,此必瘀血留结。营气不能内守而渗泄于外也,且弦脉亦肝血受伤之候。与大承气加桂二服。微利痛减。连日于未申时。复坚硬不可近。与前药加桃仁泥。下紫血升余痛止。脉虽稍减而责责然犹在。又以前药加川附子。下大便四五行。有紫黑血如破絮者二升而愈。

汪石山治一老妇病腹痛。初从右手指冷起。渐上至头,如冷水浇灌,而腹大痛。痛则遍身大热。热退则痛止,或过食或不食皆痛。每年发一二次。近来二三日一发。远不过三五日。用四物、四君、二陈、七气,皆不应。汪诊之。脉皆微弱。似有似无,或二三至一止,或四五至一止。乃阳气大虚也。用独参五钱。入陈皮七分煎服。十数帖而愈。

夫四肢者诸阳之本。头者诸阳之会。经曰:阳虚则恶寒。今指梢冷,逆上至头,则阳虚阴盛可知。阳虚不能健运而痛大作,痛作而复热者,物极则反也,及其阴阳气衰,两不相争,则热歇而痛亦息矣!故以独参汤补之,数年之病遂愈。

胁痛

(季胁痛 腋下肿痛)

经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肝病内舍胸胁。邪在肝,则两胁下痛。肝热病者。胁满痛。胆动。病心胁痛。不可反侧。肝所生病。腋下肿胁痛。肺病传肝。胁痛出食。肝舍于 胁,故胁痛多属于肝。然经筋所过挟邪而痛者。自有多端。不可执一,且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故肝主阴血而属于左胁。脾主阳气而隶于右胁。左胁多怒伤或留血作痛。右胁多痰积或气郁作痛,其间七情六郁之犯。饮食劳动之伤,皆足以致痰凝气聚。血蓄成积。虽然。痰气亦有流于左胁者。然必与血相持而痛。血积亦有伤于右胁者。然必因脾气衰而致,其间虚实治法。可默悟矣!

伤寒少阳胁痛。用小柴胡汤。硬满。加薄桂。不大便。加枳壳。兼胸胁满痛。加枳、桔。若不因伤寒而胁痛。身体微热。枳壳煮散。盖枳壳为治胁痛专药。诸方皆用之。寒气引胁下痛。枳实理中汤。

戴复庵云:腹纳诸般冷痛。枳实理中汤加减。作无限用。胁痛而气喘。分气紫苏饮、增损流气饮选用。有胁痛而吐血者,此热伤肝也。小柴胡去半夏、黄芩。加丹皮鳖甲。两胁肿痛,或腹痛,或小便涩滞者,属湿热。龙胆泻肝汤。脉弦痛在左属肝火。宜柴胡山栀、当归、青皮、芍药。不已。加吴茱萸炒川连。甚则加酒炒龙胆草,如果肝气实。当归龙荟丸。因怒伤肝。肝气郁甚。柴胡疏肝散。气滞作痛。两手脉沉伏或弦。痛引胸胁,不得俯仰屈伸。二陈加枳壳、香附、木香。左胁痛者。木气实也。抑青丸。火盛者。佐金丸从治之。有蓄血偏着左胁而痛者。复元活血汤。右胁痛。乃悲伤肺气所致。推气散加桔梗,或只用川芎、枳壳二味作汤服之。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金匮大黄附子汤。两胁走痛。脉沉弦而滑。乃湿痰流注在胁下。导痰东加白芥子、枳壳、香附、木香。甚则控涎丹导而下之。食积寒痰。流于胁下。痛若锥刺。手不可近。诸药不效者。神保丸。食积胁痛发寒热。痛引心下。恶心恶食,必有一条扛起。有脉必滑。二陈加香、砂、枳、术、曲、朴、楂、芽。甚则加吴茱萸制川连。结积痰癖冷痛。煮黄丸。气弱人胁下痛。脉弦细或紧。多从劳役怒气得之。六君子加木香、芎、归、桂心。肥白人气虚发热而胁痛。用参、耆、柴胡、黄芩、枳壳、木香之类。甚则加桂。瘦弱人阴虚寒热。胁下痛多怒,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青皮、丹皮、鳖甲之类。甚则加大黄。咳嗽引胁下痛。为水饮停蓄。小青龙汤。胁下硬满引痛。
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有时头痛心下痞者。十枣汤。干咳引胁下痛。发寒热。为郁结所致。逍遥散。若胁下有块痛。乃过饱劳力所致。逍遥散加木香、丹皮、青皮。死血作痛。日轻夜重,或午后热。脉短涩。桃核承气汤。易肉桂。加穿山甲、鳖甲、青皮。不应。加熟附子一片,如跌扑胁痛,亦宜上方。凡内伤胁痛不止者。生香油一盏。生蜜一杯。和匀服。一二次即止。房劳肾虚之人。胸膈胁肋多隐隐微痛。乃肾虚不能纳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宜补骨脂杜仲牛膝补肾。
当归、熟地和血,及七味丸调理。

季胁痛

经云:冬脉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又足少阳之筋。引胁外转筋。膝不可屈伸。 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 。季胁痛。按季胁痛。无不因肾虚者。加减八味丸、肾气丸选用。

腋下肿痛

少阳湿热留薄,则腋下肿痛。小柴胡加抚芎、枳壳。实人。去参加草龙胆。体肥痰盛。加白芥子。有痰饮搏聚而痛者。加味导痰东加柴胡为向导。

〔诊〕脉双弦者,肝气有余,两胁作痛。弦数有力,为肝盛有余。弦数无力,为肝虚有火。弦小而细为饮,脉沉为气,浮弦为风。弦小而弱者,为阳虚。沉细为阴虚。

刘默生治诸葛子立。胁痛连腰脊不能转侧。服六味丸加杜仲、续断。不效,或者以为不能转侧,必因闪挫,与推气散转剧。刘诊之曰:脉得弦细乏力,虚寒可知。与生料八味加茴香,四剂而安。

腰痛

(腰酸 腰软 腰胯痛)

经云: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巨阳虚则头项腰背痛。(此二条言证之虚。)膀胱之脉。挟脊抵腰,故挟脊痛。腰似折。(此一条言邪之实。)按内经言太阳腰痛者。外感六气也。言肾经腰痛者。内伤房劳也。假令肾脏真气布护。六气焉能为害。惟肾脏虚伤。膀胱之府安能独足。又有膏粱之人。久服热剂。醉以入房。损其真气。
则肾脏热。腰脊痛。久则髓减骨枯。发为骨痿,此为本病,其有风寒湿热闪挫瘀血滞气痰积,皆为标病,而肾虚则其本也。风痛者。脉浮,或左或右。痛无定处。牵引两足。小续命加减。寒痛者,其腰如冰,其脉必紧。得热则减。得寒则增。干姜附子东加肉桂、杜仲。外用摩腰膏。兼风寒者。五积散热服微汗之。内蓄风热痛者。脉必洪数。口渴便闭。小柴胡去半夏。加羌活、续断、黑豆。若大便闭者。先用大柴胡微利之。湿痛者,如坐水中。肾属水。久坐水湿,或着雨露。以致腰下冷痛。脉必弦缓。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天阴头必重。体必沉重。渗湿汤。肾虚由卧湿地。流入腰脚。偏枯冷痹疼重。千金独活寄生汤。
兼风湿者。改定三痹汤,如挟寒湿。并用摩腰膏。虚寒甚而挟湿者。术附汤。挟湿热者。羌活胜湿汤合二妙散。肾气虚寒而受寒湿。腰疼不得立。用烧羊肾主之,此千金法也。闪挫痛者。跌扑损伤。肝脉搏坚而长。两尺实。忽然不可俯仰。复元通气散。不效,必有恶血。复元活血汤。气滞而痛。脉沉弦或结伏。初起乌药顺气散。不应。八味顺气散。痰注而痛。脉滑或沉伏。动作便有痰,或一块作痛。导痰东加香附、乌药、枳壳。脉实。加大黄。肝气不条达。睡至黎明。觉则腰痛。频欲转侧。晓起则止。宜柴胡疏肝散,或二妙散加柴胡、防风,即东垣苍术汤。腰痛如以带束引痛,此属带脉为病。用辛味横行而散带脉之结。甘味舒缓带脉之急。调肝散。腰痛牵引足膝。青娥丸加蝎尾最妙。以补肾兼补肝也。两腰偻废。乃热邪深入。血脉久闭之故。桃核承气多用肉桂。少加熟附行经。但痛者可治。偻废而不痛者。不可治也。诸般腰痛,皆由肾虚。若兼六yin。须除其邪,如无他证而腰肢痿弱。隐隐作痛。身体疲倦。脚膝酸软者。总属肾虚。然须分寒热主治。脉细而软,或虚浮。力怯短气。小便清利。属阳虚火衰。肾气丸加苁蓉、补骨脂、巴戟、鹿茸之类。脉大而软,或细数。小便黄。属阴虚火炎。六味丸加龟板、当归、杜仲、续断之类。

腰酸

腰痛尚有寒湿伤损之异。腰酸悉属房劳肾虚。惟有峻补。男子用青娥丸,或八味丸加补骨脂、杜仲。有热。去附子加五味。走精。用六味丸去泽泻。加鳔胶、沙苑五味子。大便不实。加肉果、补骨脂。山药粉糊代蜜。妇人用六味加杜仲、续断。有带。去熟地加艾、附。经候不调。加当归、阿胶

腰软

湿气袭于少阳经络之中,则为肾着。金匮用甘姜苓术汤。后世更名为肾着汤,或渗湿汤选用。斫丧太过者。八味丸。肾虚风袭。腰背软痛。安肾丸

腰胯痛

寒湿流注于足少阳之经络,则为腰胯痛。盖腰乃胆经之所过。因受寒湿。结滞于骨节而痛。渗湿汤去橘红加肉桂。有痰滞经络。导痰东加减。若肾肝伏热。用姜汁炒黄柏、酒防己
少加肉桂。若腰胯连脚膝晓夜疼痛者。肾虚风毒乘之也。用虎骨散加补骨脂。老人肾虚腰痛连膝痛者。二至丸

〔诊〕脉大为肝肾阴虚。尺沉为肾脏阳虚,浮缓为虚风,弦细为寒湿,或弦或涩为瘀血,或滑或伏为痰饮,沉弦而紧为寒,沉弦而细为湿,沉弦而实为闪肭。若肾惫及盛怒伤志,则腰失强,不能转摇者死。

石顽治沈云步媳。常有腰疼带下之疾,或时劳动。日晡便有微热。诊其两尺皆弦,而右寸关虚濡少力,此手足太阴气衰。敷化之令不及也。合用异功散加当归、丹皮调补胃中营气。兼杜仲以壮关节。泽泻以利州都,则腰疼带下受其益矣!

江苏总藩张公。严冬腰腹疼重。甲夜延石顽诊候。脉得沉滑而快。遂取导痰兼五苓之制。一剂而腹痛止。三啜而腰 弛纵自如。未尝用腰腹痛之药也。

脊痛脊强(尻痛)

脊者。督脉之经。与膀胱之经,皆取道于脊也,故项脊常热而痛者。阴虚也。六味丸加麋茸
常寒而痛者。阳虚也。八味丸加鹿茸。有肾气攻背,而项筋痛连脊髀。不可转移者,此地气从背而上入也。椒附散。太阳经脊痛项强。腰似折。
项似拔。羌活胜湿汤。脉浮紧为伤寒。麻黄汤。沉缓为风湿。五苓散换苍术、桂枝。加羌活。打扑伤损。从高坠下。恶血在太阳经中。腰脊痛不可忍。地龙汤。

尻痛

尻乃足少阴与督脉所过之处。兼属厥阴。若肾虚者。六味丸加肉桂。不愈。加鹿茸。肥人属湿痰。二陈合二妙。
有因死血作痛者,当归、赤芍牡丹、桃仁、延胡索、生牛膝、穿山甲、肉桂之类清理之。不应。加地龙、生附子。

肩背痛

经云: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肺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
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邪在肾,则肩背痛。是肾气上逆也。

东垣云: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不行也。以风药散之。通气防风汤。若面白脱色。短气者勿服。宜逍遥散加人参。火郁热盛。东垣升阳散火汤。形气虚甚。十全大补汤。
肩背痛。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不行也。羌活胜湿汤。
风寒汗出中风。肩背痛。小便数而欠者。风热乘其肺而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消风散去僵蚕、蝉蜕加枳、桔。
寒热少气不足以息而肩痛。小便遗失者。补中益气加门冬、五味。
湿热相搏。肩背沉重而痛。当归拈痛汤。
当肩背一片冷痛。背膂疼痛。古方用神保丸愈者,此有寒积也。有因寒饮伏结者。近效白术附子汤,亦有因痰气留伏者。指迷茯苓丸
素有痰饮流注。肩背作痛。导痰汤。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脊而上。致肩背痛。沉香、肉桂、茯苓、牛膝、茴香、川椒、青盐,或观书对奕久坐而至脊背痛者。补中益气加羌、防。
肥人喜捶而痛快者属痰。宜除湿化痰。兼补脾胃。六君子加木香。
瘦人多是血少气虚。宜养血清火。圣愈汤。
背痛须加羌、防引经。肥人少佐附子。瘦人须佐芩、连、丹皮。
有素虚人及病后房劳后。妇人产后。经行后。心膈间痛,或牵引乳胁,或走注肩背痛。并宜十全大补随证加减。

〔诊〕寸口脉促上击者。肩背痛。洪大为热。浮大为风。沉而滑者背膂痛,必有寒饮伏结也。

丹溪治一人。忽患肩胛缝有一线疼起。上循肩至胸前侧胁而止。昼夜不息,其脉弦而数。重按豁大。左大于右。夫胛小肠经也。胸胁胆经也,此因谋事不遂。思虑烦心。心不病而小肠之火乘胆所致。以人参四钱、木通二钱煎汤。下龙荟丸。数服而愈。

李士材治俞元济。背心一点痛。久而渐大。服行气和血药不效,其脉濡滑。遇天阴痛辄甚。
其为湿痰无疑。以胃苓东加半夏三钱。数剂而痛消。

臂痛(手痛、手气)

东垣云:臂痛者。有六道经络。各加引经药乃验。以两手伸直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之。臂 之前廉痛者属阳明。升麻、白芷、干葛为引经。后廉属太阳。 本、羌活。外廉属少阳。柴胡、连翘。内廉属厥阴。柴胡、当归。内前廉属太阴。升麻、白芷、葱白。内后廉属少阴。细辛、当归。
臂痛为风寒湿所搏,或因饮液流入,或因提挈重物,皆致臂痛。有肿者。有不肿者。除饮证外,其余诸痛。并宜五积散、蠲痹汤选用。虚人必加人参以助药力。若坐卧为风湿所搏,或睡后手出被外。为寒所袭而痛者。五积散。
审知是湿痹经络。血凝气滞作痛。蠲痹汤。挈重伤筋。以致臂痛。宜和气调血。十全大补汤。
痰饮流入四肢。肩背酸疼。两臂软痹。导痰加木香、片子姜黄、姜制白术。
若作风治误矣!中脘留伏痰饮。臂痛难举。手足不能转移。指迷茯苓丸。
丹溪治臂痛。以二陈汤加酒炒黄芩、苍术、羌活。

手痛

经云:手屈不伸者其病在筋。薏苡仁汤。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近效白术附子汤、十味锉散选用。

手气

手肿痛曰手气,或指掌连臂膊痛。悉属风热挟痰。蠲痹汤。薄桂味辛淡。能横行手臂。引调气血。药至痛处。片子姜黄。能引至手臂。惟湿痛最妙。又有肿痛时常脱骱者,此属湿痰。倍用苍术乃效。

石顽治礼科姜如农次媳。春初患发热头疼腹痛。咳逆无痰。十指皆紫黑而痛,或用发表顺气不效。延余诊之。脉来弦细而数。右大于左。曰:此怀抱不舒。肝火郁于脾土而发热。热蒸于肺故咳。因肺本燥,故无痰。脾受木克,故腹痛。阳气不得发越,故头疼。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不行。气凝血滞,故十指疼紫,其脉弦者。肝也。数者。火也。细者。火郁于血分也。遂以加味逍遥散加桂枝。于土中达木。三剂而诸证霍然。十指亦不疼紫矣!<目录>

腿痛(大股痛)

腿痛亦属六经。前廉为阳明。白芷、升麻、干葛为引经。后廉太阳。羌活、防风。外廉少阳。
柴胡、羌活。内廉厥阴。青皮、吴茱萸。内前廉太阴。苍术、白芍。内后廉少阴。独活、泽泻。
痛有血虚血寒。寒湿风湿。湿热流注。阴虚阳虚。肾虚风袭之殊。
血虚者。足不任地。行则振掉。脉细弱。六味丸加巴戟、续断、杜仲、鹿茸。血寒者。经急。脉沉。喜汤火。严冬尤甚。舒筋三圣散。湿者两腿隐隐痛,或麻瞀作肿身沉重。肢节疼痛。恶风不欲去衣。脉浮涩,或浮细。除风湿羌活汤。脉沉。白术附子汤。肥人。导痰东加减。湿热者。痛自腰胯以至足胫,或上或下,或红或肿。小便赤涩。脉濡大而数。当归拈痛汤。流注者。郁痰留于腰胁有块。互换作痛。恶心头眩。脉沉滑或弦。二陈汤加羌活、白术。阴虚者。肌体羸瘦。足心及胫热痛。左尺细数,或两尺数盛。虎潜丸去橘皮加肉桂。阳虚者。两足浮肿无力。大便泻。
小便短少。痛不能动。左尺虚大,或两尺浮迟。脾与命门俱虚。先用补中益气加桂、附。后用八味丸。肾虚风袭,则下体痿弱。骨节疼痛。喘咳失精。腰腹腿胫俱痛。尺中浮大而数。安肾丸。

大股痛

痛而喜按者。肝肾虚寒而湿气痹着也。四斤丸二方选用。痛不可按者。败血也。川芎肉桂汤,或舒筋三圣散。酒调服。妇人产后多有此证。宜加穿山甲、桃仁。虚人。十全大补汤加附子、穿山甲。有湿热者。痛虚心肿,而沉重不能转侧。二妙散加羌、防、升、柴、术、草之类,或除湿汤、渗湿汤选用。寒热而胆痛者。须防发痈。


膝痛(足跟痛、足心痛)

经云: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俯。筋将惫矣!故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又曰:身半以以下者。湿中之也,故治膝胫之病。又须以去湿为主。大抵痛在筋者,多挟风热,则屈不伸而肿。二妙散加羌、防、升、柴。兼阴虚者则热而不肿。虎潜丸,或二妙加牛膝、肉桂。因卧湿地。流入脚膝。痹弱疼重。千金独活寄生汤。夏月湿热沉重而痛。当归拈痛汤。痛在骨者多兼寒饮。重而屈伸不利。常若拭不干状。附子丸、川芎肉桂汤、活络丹、铁弹丸选用。虚寒挟风湿而痛。虎骨四斤丸,如肝肾虚热。筋骨痿弱。颤掉而痛。鹿茸四斤丸。若痛在冲阳及肉者,属足阳明经。痛在委中 肠者,属足太阳经。在外廉者,属少阳。在内廉者,属三阴。随其经而取之。

足跟痛

肾脏阴虚者,则足胫时热而足跟痛。六味丸加龟板、肉桂。
阳虚者,则不能久立而足跟痛。八味丸。
挟湿者,必重着而肿。换骨丹、史国公药酒。肥人湿痰流注。导痰东加木瓜、萆、防己。
虚人。用补中益气、十全大补汤。并少加附子为引。
凡下部痛。多用药酒。殊不知病甚于冬者,为寒湿,故宜用酒。
若春夏甚而秋冬减者,此属湿热。若用药酒。是反助其湿也。

足心痛

足心及踝骨热疼者,为肾虚湿着。命门火不归经。肾着汤。下八味丸。肥人多湿痰流注。足心作痛。但久坐卧。起则痛甚。行动则缓。宜肾着汤合二妙散。慎不可用补骨药及血药助阴。愈增其剧。
戴人治一人。两膝膑屈伸有声剥剥然,此筋湿也。湿则筋急。有独缓者不鸣。急者鸣也。乃一涌一泄。上下去其水。水去则自然无声矣!

身体痛

体痛为一身尽痛。伤寒霍乱。中暑阴毒。湿痹痛痹,皆有体痛。但看兼证,及问因诊脉而别之。治法分见各门,其流连难已者。于此求之。寒而身痛。痛处常冷,或如湿状。甘草附子汤。
内伤劳倦。兼风湿相搏。一身尽痛。补中益气加羌、防、 本、苍术。湿热相搏。肩背沉重。疼痛上热。胸膈不利。遍身上下沉重疼痛。当归拈痛汤。风湿相搏。一身尽痛。阴湿中汗出。懒语。四肢困倦乏力。走注疼痛。乃下焦伏火不得泄。
而躁热常微汗出,而热不解。麻黄复煎汤。身体拘急,皆属虚寒。与寒湿风湿。小续命随证加减。
发寒热而周身作痛。胸胁痞闷不舒。肝血虚而郁火用事也。逍遥散加羌活、桂技。小便不利。加山栀、丹皮。天暑衣浓,则腠理开汗出。邪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六和东加羌活。遍身皆痛如劳证者。十全大补去白术、熟地。加羌活、附子。下体痛。宜分利小便。五苓、二妙为主。
下体肿痛。脉浮自汗。恶风者。防己黄耆汤。温覆微汗之。痛而大便不通者。浓朴七物汤。微利之。丹溪曰:因湿痰浊血流注为痛。若在下焦。道路深远。非乌、附不能下达。少加引经用之。若以为主治。非徒无益,而反害之也。善治者,必行气流湿。疏风导滞。滋养新血。升降阴阳。

治有先后,须分肿与不肿可也。肢节肿痛。痛属火。肿属湿。盖为风寒所郁,而发动于经络之中。
湿热流注于肢节之间而无已也。先宜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微汗以散之,故羌活、桂枝为肢节痛之要药。身体疼痛及重者。湿也。五苓散汗之,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防、升、柴、 本、苍术。风能胜湿故也。痛家不可食浓味与肉。大能助火。若食肉浓味痛愈盛者。并鱼腥面酒醋,皆断去之。丹溪曰。环跳穴痛不已。防生附骨痈。掘地成坑。以火 赤。沃以小便。赤体坐其上。以被围绕下体。便热蒸腠理开。血气畅则愈。

〔诊〕伤寒六脉俱紧。为太阳表证。身如被杖。脉沉紧。为阴毒。发汗后脉弦迟。身体痛。为气血不和。一身关节尽痛,而脉沉弦。为中湿。肢体重痛。微肿。汗出恶风。关节不利。不可转侧,而脉缓。为风湿。遍身疼痛。脉弦小,或豁大。为气血虚损。


点击查看:<<张氏医通>>目录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