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药治病。择净口咀嚼。水煮服。谓之 咀。后人用铡刀细锉。桶内锉过,以竹筛齐之。药有气味浓薄。升降浮沉补泻。各各不同。今详录之。及拣择制度修合之法。具列于后。风升生(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
防风(气温,味辛)疗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之仙药也。误服泻人上焦元气。去芦并叉股。铡碎锉。桶内锉过。竹筛齐之用。
升麻(气平味微苦)此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行经药也。若补其脾胃。非此高级职称考试网为引用不能补。若得葱白、香白芷之类。亦能走手阳明后阴。能解肌肉间热。此手足阳明伤风之的药也。刮去黑皮。 兼腐烂里白者佳。铡碎锉。桶内锉过。竹筛齐之,用。
羌活(气微温味苦甘平)治肢节疼痛。利诸节。手足太阳风药也。加川芎、治太阳少阴头痛。透关利节。去黑皮并腐烂。铡碎锉。桶锉过。竹筛齐之用。
独活(气微温,味苦甘平)足少阴肾行经药也。若与细辛同用。治少阴经头痛。一名独摇草。得风不摇。无风自摇动。去皮净。铡锉碎。桶锉过。竹筛齐之,用。
柴胡(气平,味微苦)除虚劳烦热。解肌去热。早晨潮热。此少阳厥阴行经药也。妇人产前产后必用之药,善除本经头痛。非他药能止。治心下痞。胸膈痛。去芦铡碎锉。桶锉过。竹筛齐之,用。
前胡(气微寒,味苦)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强气。治伤寒热实。明目益精。推陈致新。 半夏为使。铡锉用。
葛根(气平,味甘)治脾胃虚而渴。除胃热。解酒毒。通行足阳明之经。去皮。铡碎锉。桶锉。竹筛齐之,用。
威灵仙(气温味甘。一作苦)主诸风湿冷。宣通五脏。腹内癖滞。腰膝冷疼。及治折伤。铁足者佳。去芦。铡细用。
细辛(气温。味大辛)治少阴头痛如神。当少用独活为使。去芦并叶。华州者佳。铡细用。
香白芷(气温味大辛)治手阳明头痛。中风寒热。解利药也,以四味升麻汤中加之。通行手足阳明经。先铡碎锉。桶内锉过竹筛齐之,用。
桔梗(气微温,味辛苦)治咽喉痛。利肺气。去芦。米泔浸一宿。焙干。铡碎锉。桶锉。竹筛齐,用。
黍粘子(气平,味辛)主风毒肿。利咽膈。吞一枚可出疮疽头,捣细用。
本(气温。味大辛)此太阳经风药。治寒气郁结于本经。头痛。大寒犯脑。令人脑痛。齿亦痛。铡细用。
川芎(气温,味辛)补血。治血虚头痛之圣药也。妊妇胎动数月。加当归。二味各二钱。水二盏,煎至一盏。服之神效,捣细,以纱罗罗细用。
蔓荆子(气清温,味辛)治太阳头痛。昏闷。除头昏目暗。散风邪之药也。胃虚人不可服。恐生痰。拣捣用。
秦艽(气微寒,味苦)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下水利小便。疗黄病骨蒸。治口噤及肠风。泻血。去芦头。铡碎锉。桶内锉。竹筛齐之,用。
天麻(气平,味苦)治头风诸风湿痹,四肢拘挛。小儿风痫惊气。利腰膝。强筋骨。锉用。苗谓之定。风草。
麻黄(气温,味苦)发太阳少阴经汗。去芦。铡。微捣碎。煮三二沸。掠去上沫。不然。令人心烦。
荆芥穗(气温,味辛苦)辟邪毒。利血脉。宣通五脏不足气。能发汗。除劳冷。捣和醋。封毒肿。去枝。手搓碎用。
薄荷(气温,味苦辛)能发汗。通关节。解劳乏。与薤相宜。新病患不可多食。令人虚汗不止。去枝茎及黄叶。搓碎用之。 热浮长(气之浓者。阳中之阳。气浓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
黑附子(气热。味大辛)其性走而不守。亦能除肾中寒甚。白术为佐。谓之术附汤。除寒湿之圣药,温药中少加之。通行诸经。引用药也。及治经闭。慢火炮裂。铡细用。
川乌头(气热。味大辛)疗风痹、血痹。半身不遂。行经药也。先以慢火炮裂。刮去皮脐。铡细用。
肉桂(气热。味大辛)补下焦相火不足。治沉寒痼冷之病。及表虚自汗。春夏为禁药也。去皴。捣用。
桂枝(气热,味甘辛)仲景伤寒论发汗用桂枝。桂枝者、乃桂条也。非身干也。取其轻薄而能发散。今又有一种柳桂,乃嫩小桂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以铡碎用。
木香(气热,味辛苦)除肺中滞气。若疗中下焦气结滞。须用槟榔为使。广州者佳。铡细用。
丁香(气温,味辛)温脾胃。止霍乱。消 癖。气胀反胃。腹内冷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捣细用。
白豆蔻(气热。味大辛)荡散肺中滞气。主积冷气。宽膈。止反胃吐逆。消谷。下气。进食。去皮,捣细用。
草豆蔻(气热。味大辛)治风寒邪客在于胃口上,善去脾胃。客寒。令人心胃痛。面裹煨熟,捣细用。
益智仁(气热。味大辛)治脾胃中受寒邪。和中益气。治多唾。于补中药内兼用。不可多服。去皮,捣细用。
川椒(气热,味辛)主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利五脏。凡用炒去汗及合口者。手搓细用。
缩砂仁(气温,味辛)治脾胃气结滞不散。主虚劳。冷泻。心腹痛。下气。消食,捣细用。
干姜(气热。味大辛)治沉寒痼冷。肾中无阳。脉气欲绝。黑附子为引,用水同煎。姜附汤是也。亦治中焦有寒。水洗。慢火炮裂后。挫细用。
玄胡(气温,味辛)破血。治气。妇人月水不调。小腹痛,温暖腰膝。破散 瘕,捣细用。
干生姜(气温,味辛)主伤寒头痛鼻塞。上气痰嗽。止呕吐。生姜同治。与半夏等分。治心下急痛。铡用。
良姜(气热,味辛)主胸中冷。霍乱。腰痛。反胃呕食。转筋。泻利。下气。消宿食。铡细用。
吴茱萸(气热,味苦辛)治塞在咽嗌。噎塞胸中。经言咽膈不通。食不下。食则呕。令人口开目瞪。寒邪所结。气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满膨胀。下利寒气。用之如神。诸药不可代也。洗出苦味。晒干捣用。
浓朴(气温,味辛)能除腹胀。若虚弱人。虽腹胀宜斟酌用之。寒胀是也。大热药中兼用。 结者散之。神药也。误服脱人元气。切禁之。紫色者佳。去皮。铡碎。姜制。微炒锉。桶锉。竹筛齐,用。
茴香(气平,味辛)破一切臭气。调中止呕。下食。炒黄,捣细用。
红花(气温甘辛)主产后口噤。血晕。腹内恶血不尽绞痛。破流血。神验。手搓碎用。
神曲(气温,味甘辛)消食。治脾胃食不化。须用于脾胃药中少加之。微炒黄,用。湿化成(中央)(戊湿,其本气平,其兼气温凉寒热。在人以肾应之。己土,其本味咸,其兼味辛甘咸苦。在人以脾应之)
人参(气温,味甘)治脾肺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非升麻为引用。不能补上升之气。 升麻一分、人参三分。可为相得也。若补下焦元气。泻肾中火邪。茯苓为之使。甘草梢子生用为君。此药能补中、缓中、短气、少气。泻肺脾胃火邪,善去茎中痛,或加苦楝。酒煮玄胡为主。尤好尤效。去芦。铡细用。
黄耆 (气温。甘平)治虚劳自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 血脉不行。疮疡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去芦皴。铡碎锉。桶锉。竹筛齐之,用。
甘草(气平,味甘)生用大凉。泻热火。炙则温。能补上中下三焦元气。调和诸药。共为力而不争。性缓,善解诸争,故有国老之称。去皮。铡碎锉。桶锉。竹筛齐之,用。
当归(气温,味甘)和血、补血。尾破血。身和血。用以温水洗去土。酒制焙晒干。去芦。铡细用。
熟地黄(气寒,味苦)酒晒蒸如乌金。假酒力则微温。大补血虚。虚损。血衰人须用,善黑鬓髦。忌萝卜。铡用。
半夏(气微寒,味辛平)治寒痰及形寒饮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太阳厥痰头痛。非此药不能除也。汤泡七次。铡细用。
白术(气温,味甘)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膝间血。除胃中热。捣碎。纱罗子罗过用。
苍术(气温,味甘)主治与白术同。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湿。力少如白术。泔浸。刮去皮捣细用。
橘红(气温,味微苦)能益气。加青皮减半。去气滞。推陈致新。若补脾胃。不去白。理胸中肺气。去白,捣细用。
青皮(气温,味辛)主气滞。消食。破积结膈。去穣,捣细用。
藿香(气微,温,味甘辛)疗风水。去恶气。治脾胃吐逆。霍乱心痛。去枝茎。用叶,以手搓细用。
槟榔(气温,味辛)治后重如神。性如铁石之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极,捣细用。
广术(气温,味苦平)主心膈痛。饮食不消。破 癖气。最良。火炮。铡开捣细。纱罗罗过用。
京三棱(气辛,味苦)主老癖 瘕结块。妇人血脉不调。心腹刺痛。火炮。铡开捣细。纱罗罗过用。
阿胶(气微温,味甘平)主心腹痛。血崩。补虚安胎。坚筋骨。和血脉。益气。止痢。慢火炮。肥搓细用。
诃子(气温,味苦)主腹胀满。饮食不下。消痰下气。通利津液。破胸膈结气。治久痢、赤白肠风。去核。铡用。
桃仁(气温,味甘苦)治大便血结、血秘、血燥、通润大便。七宣丸中用之。专疗血结。破血。汤泡。去皮尖。研如泥用。
杏仁(气温,味甘苦)除肺燥。治气燥在胸膈。麸炒。去皮尖用。
大麦 (气温,味咸)补脾胃虚。宽肠胃。先捣细。炒黄色。取面用。
紫草(气寒,味苦)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疗腹肿胀满。去土用茸。铡细用之。
苏木(气平,味甘咸)主破血。产后血胀满欲死。排脓止痛。消痈肿瘀血。月经不调。及血晕口噤。铡细用。燥降收(气之薄者。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寒。凉是也)
茯苓(气平,味甘)能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为主治。小便不通。溺黄或赤而不利,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大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元气。夭人寿。医云:赤利白补。上古无此说。去皮捣细。纱罗过用。
猪苓(气平,味甘)大燥。除湿。比诸淡渗药。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去黑皮白者佳。捣。罗过,用。
琥珀(气平,味甘)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捣细。纱罗子罗过,用。
泽泻(气平,味甘)除湿之圣药也。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无此疾服之。令人目盲。捣碎。纱罗过,用。
滑石(气寒,味甘)性沉重。能泄气且令下行,故曰滑则利窍。治前阴窍涩不利。利窍不比与渗淡诸药同。白者佳。捣水飞,用。
瞿麦(气寒,味苦)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治肿痈排脓。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逐膀胱邪热。去枝用。穗铡细用。
车前子(气寒,味甘)主气癃闭。利水道,通小便,除湿痹。肝中风热冲目赤痛,捣细。纱罗过,用。
木通(气平,味甘)主小便不通。导小肠中热。去粗皮。铡碎锉。桶锉。竹筛齐,用。
灯草、通草。(气平,味甘)通阴窍涩不利。利小水。除水肿。治五淋闭。铡细。生用。
五味子(气温,味酸)大益五脏之气。孙真人云:五月常服。补五脏气。遇夏月季月间人困乏无力,乃无气以动也,以黄 、人参、麦门冬、少加黄柏锉。煎汤服,使人精神神气两足。筋力涌出。生用。
白芍药(气微寒味酸)补中焦之药。得炙甘草为辅。治腹中痛,如夏月腹痛。少加黄芩。若恶寒腹痛。加肉桂一分、白芍药三钱、炙甘草一钱半。此仲景神品药也,如冬月大寒腹中痛。加桂一钱半、水二盏。煎一盏,去渣。铡碎锉。桶锉。竹筛齐,用。
桑白皮(气寒,味苦酸)主伤中五劳羸瘦。补虚益气。除肺中水气。止唾血、热渴。消水肿。利水道。去皮。铡锉。桶内锉。竹筛齐之,用。
天门冬(气寒,味微苦)保肺气。治血热侵肺。上喘气促。加黄 人参用之为主,如神。汤浸去心。晒干用。
麦门冬(气寒,味微苦)治肺中伏火。脉气欲绝。加五味子。人参二味。谓之生脉散。补肺中元气不足。汤浸去心,用。
犀角(气寒,味苦酸)主伤寒、温疫头痛。安心神。烦乱。明目镇肝。治中风失音。小儿(麸豆)风热惊痫。镑为末用之。
乌梅(气平,味酸)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调中。治痢止渴,以盐豉为白梅。亦入除痰药。去核。铡细用。
牡丹皮(气寒,味苦)治肠胃积血。及衄血、吐血之要药。犀角地黄汤中之一味也。铡细用。
地骨皮(气寒,味苦)解骨蒸肌。主消渴去风湿痹。坚筋骨。去骨用皮。锉细,用。
连翘(气平,味苦)治寒热瘰癧诸恶疮肿。除心中客热,去白虫。通五淋,以手搓细,用。
枳壳(气寒,味苦)治胸中痞塞。泄肺气。麸炒去穣,捣细。纱罗子罗过,用。
枳实(气寒,味苦。酸咸)除寒热。破结实。消痰痹。治心下痞。逆气。胁痛。麸炒去穣。捣罗过,用。
寒沉藏(味之浓者。阴中之阴。味浓则泄。酸。苦。咸。寒气,是也)
大黄(气寒,味苦)其性走而不守。泻诸实热。大肠不通。荡肠胃热。专治不大便。去皮。铡碎。竹筛齐,用。
黄柏(气寒,味苦)治肾下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脚无力。于黄 汤中少加用之,使两足膝中气力涌出。痿软即时去也。蜜炒为细末。治口疮痈痪必用药也。去皮铡碎锉。桶锉。竹筛齐,用。
黄芩(气寒,味微苦)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赤肿。瘀肉。壅盛必用之药。泄肺受火邪。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去皮并黑腐。铡细锉。桶锉。竹筛齐用。
黄连(气寒,味苦)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治心下痞满。仲景云:治九种心下痞。泻心汤皆用之。去须。铡碎用之。
石膏(气寒,味甘苦)治足阳明经发热、恶热、躁热、潮热、自汗。小便浊赤。大渴引饮。 身体肌肉壮热。苦头痛。白虎汤是也,善治本经头痛。若无此证。医者误用。有不可胜救也,捣细。罗用。
草龙胆(气寒。味大苦)治赤目肿痛睛胀。瘀肉高起。痛不可忍,以柴胡为主。治眼疾必用之药也。去芦铡碎锉。桶锉。竹筛齐,用。
生地黄(气寒,味苦)凉血。补益肾水真阴不足。此药大寒。宜斟酌用。恐伤人胃气。铡细用。
知母(气寒。味大辛)治足阳明火热。大补益肾水膀胱之寒。刮去黑皮苗里白者佳。铡细,用。
汉防己(气寒。味大苦)疗腰以上至足湿热肿盛。脚气。补膀胱。去留热。行十二经。去皮铡细锉。桶锉。竹筛齐,用。
茵陈蒿(气微寒,味苦平)除烦热。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通身发黄。小便不利。 去枝用叶。手搓碎用。
朴硝(气寒,味苦辛)除寒热邪气。遂六腑积聚。结固血癖。胃中食饮热结血闭。去停痰痞满。消毒。生用。
栝蒌根(气寒,味苦)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通月水。消肿毒瘀血。及热狂疮疖,捣细。罗过,用。
牡蛎(气微寒,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女子带下赤白。止汗。心痛。气结。涩大小肠。治心胁下痞。烧白。捣罗,用。
苦参(气寒,味微苦)足少阴肾经之君药也。治本经须用。铡细锉。桶锉。竹筛齐之,用。
地榆(气微寒,味甘酸)主产乳七伤带下。月经不止。血崩之病。除恶血。止痛。治肠风泄血。小儿疳痢。性沉寒。入下焦。治热血痢用。
川楝子(气寒,味苦平)主伤寒大热烦躁。杀三虫。疥疡。通利大便小便,捣细,用。
山栀子(气寒,味微苦)治心烦懊 。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小便不利,捣细,用。
香豉(气寒,味苦)主伤寒头痛。烦躁满闷,生用之。
图 s14a1.bmp (缺)
茯苓 淡为在天之阴。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手太阳也。
麻黄 苦为在地之阴。阴也。阴当下行。何谓发汗而升上。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麻黄发汗而升上。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手太阴也。
附子 热、气之浓者,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
大黄 苦、味之浓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
粥 淡为阳中之阳。所以利小便。
茶 苦为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清阳发腠理。 清之清者也。
清阳实四肢。 清之浊者也。
浊阴归六腑。 浊之浊者也。
浊阴走五脏。 浊之清者也。
苦药平升。微寒平亦升。甘辛药平降。甘寒泻火。苦寒泻湿热。苦甘寒泻血热。
肝胆:(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肝胆之经。前后寒热不同。逆顺互换。入求责法)
心小肠:(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三焦命门补泻同)
脾胃:(味)甘补苦泻。(气)温凉寒热补泻。(各从其宜。逆从互换。入求实法)
肺大肠:(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肾膀胱:(味) 苦补咸泻(气) 寒补热泻。
五脏更相平也。若一脏不平。所胜平之。此之谓也,故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荣散。 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居。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气不可不温。血温气和。荣卫流行。常有天命。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以咸补之,以甘泻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以甘补之,以苦泻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酸补之,以辛泻之。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苦补之,以咸泻之。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软、或坚。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帝曰:方治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非上中下三品之为也。帝曰:三品何谓?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凡药之所用者。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主病者为君。假令治风者、防风为君。治上焦热、黄芩为君。中焦热、黄连为君。下焦湿热、防己为君。治寒、附子之类为君。看兼见何证,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本草说。上品药为君。各从其宜。
气交变论。说五运太过不及云云: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此生长化成收藏之理。气之常也。失常则天地四塞矣。失常之理,则天地四时之气无所营运,故动必有静。胜必有复,乃天地阴阳之道也。
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当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假令下者举之。非下者固当举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太下,故举之而使高。若本下何举之有。
仲景治表虚。制桂枝汤。桂枝味辛热发散。助阳体轻。本乎天者亲上,故桂枝为君。芍药、甘草佐之。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仲景制小建中汤。芍药味酸寒。主收补中。本乎地者亲下,故芍药为君。官桂、甘草佐之。一则治表虚。一则治里虚。各言其主用也。后之人用古方者。触类而长之,则知其本而不至于差误矣。
至元庚辰六月中。许伯威五旬有四。中气本弱。病伤寒八九日。医者见其热甚,以凉剂下之。又食梨三四枚。伤脾胃,四肢冷。时昏愦。请予治之。诊其脉动而中止。有时自还,乃结脉也。亦心动悸。呃噫不绝。色青黄。精神减少。目不欲开。倦卧恶人语。予以炙甘草汤治之。成无己云:补可去弱。人参、大枣。甘。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辛。益正气。五脏痿弱。荣卫涸流。湿以润之。麻仁、阿胶、麦门冬、地黄之甘。润经益血。复脉通心。加桂枝。人参。急扶正气。减生地黄。恐损阳气。锉一两服之。不效。予再思脉病对。莫非药陈腐而不效乎。再于市铺选尝气味浓者。再煎服之,其病减半。再服而愈。凡药昆虫草木。生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性味少异。失其时。气味不全。又况新陈不同。精粗不等。倘不择用。用之不效。医之过也。内经云:司岁备物。气味之专精也。修合之际。宜加意焉。
点击查看:<<卫生宝鉴>>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