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毒赤丸】
治鬼疰病。入国信副使许可道至雄州。请予看脉。予诊之。脉中乍大乍小。乍短乍长。此乃血气不匀。邪气伤正。本官说在路到邯郸驿中。夜梦一妇人。着青衣。不见面目。用手去胁下打了一拳。遂一点痛。往来不止。兼之寒热而不能食,乃鬼击也。予曰:可服八毒赤丸。本官言尝读名医录中。见李子豫八毒赤丸。为杀鬼杖。予遂与药三粒。临卧服。明旦下清水二斗。立效。又进白海青陈庆玉第三子。因昼卧于水仙庙中。梦得一饼食之。心怀忧思。心腹痞满。饭食减少。约一载有余。渐渐瘦弱。腹胀如蛊。屡易医药及师巫祷之。皆不效。又不得安卧。召予治之。予诊之。问其病始末。因思之。此疾既非外感风寒。又非内伤生冷。将何据而医。予思李子豫八毒赤丸。颇有相当。遂合与五七丸服之。下清黄涎斗余。渐渐气调。而以别药理之。数月良愈。不二年身体壮实如故,故因录之。此药可谓如神。合时宜斋戒沐浴。净室。志心修合。
雄黄 矾石 朱砂 附子(炮)藜芦 牡丹皮 巴豆(各一两) 蜈蚣(一条)
上八味为末。炼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七丸。冷水送下。无时。
【蝉花散】
治夏月犬伤。及诸般损伤。蛆虫极盛。臭恶不可近者。晋州吴权府佃客。五月间收麦。用骡车搬载。一小 引头。被一骡跑倒。又咬破三两处。痛楚不可忍。五七日脓水臭恶难近。又兼蛆蝇极盛。药不能救。无如之何。卧于大门外车房中。一化饭道人见之云:我有一方。用之多效。我传与汝。修合既得。方合服之。蛆皆化为水而出。蝇亦不敢近。又以寒水石为末敷之。旬日良愈。众以为神,故录之。
蝉蜕 青黛(各半两) 华阴细辛(二钱半) 蛇蜕皮(一两。用烧存性)
上为末和匀,每服三钱。酒调下,如驴、马、牛畜损伤成疮用酒灌之,如犬伤用酵子和与吃。蛆皆化为水。蝇不敢再落。又以生寒水石末干掺上。
【定风散】
治风狗咬破。先口含浆水洗净。用绵子 干贴药。更不再发。无脓。大有神效。凡恶犬伤人。咬破,或一年、二年、三年、四五年至七八年。被犬伤咬破处,或发疼痛,或先发憎寒,或甚至发风。遍身搐搦。数日不食而死。十死八九。余亲见死者数人。此药但凡犬伤咬破。无有不愈。(申显卿传)
防风(去芦) 天南星(生用。各等分)
上为细末。干上药。更不再发。无脓。不可具述。治食诸鱼骨鲠久而不出,以皂角末少许。吹入鼻中。得嚏鲠出。多效。
【乌白散】
治蝎螫痛不可忍。
乌鱼骨(一两) 白矾(二钱)
上同为极细末。不以多少。搐鼻,如在右者左鼻孔内搐之。在左者右鼻搐之。
【雄黄消毒膏】
治蝎螫痛不可忍。
矾(一两。生) 雄黄 信(各半两) 巴豆(三钱)黄蜡(半两)
上为末。熔开蜡。入药末在内。搅匀为铤子,如枣子大。每用时。将铤子于热焰上炙开。滴于患处,其痛立止。
【圣核子】
治蛇咬蝎螫。大有神效。五月五日。不闻鸡犬。及孝子妇人见之。修合。
雄黄(三钱) 信(一钱) 皂角子(四十九个) 巴豆(四十九个) 耳塞(少许) 麝香(少许)
上为末。入在合子内封之。用时针挑出。上病处。
【复生散】
治卒病死、压死、溺死、一切横死。但心头温者。救之。
半夏(不以多少)
上一味为细末。心头温者。用一字许吹入鼻中。立活。良法。
【衣香方】
茅香(锉。蜜炒) 零陵香(各二两) 香百芷 甘松(去土,各一两) 檀香(五钱) 三赖(七钱。面裹煨)
上件为粗末。入麝香少许和匀,以绢囊盛之。
【八白散】
治劳汗当风寒薄。为 郁乃痤及 点之类。
白丁香 白芨 白僵蚕 白牵牛 杜蒺藜 新升麻(肉白者佳,各三两) 三赖子 白蔹 白芷(各二两) 白附子 白茯苓(各半两)
上为末。至夜津调涂面。明旦,以莹肌如玉散洗之。
【莹肌如玉散】
治 点粉刺之类,并去垢腻。润泽肌肤。
楮实(五两) 白芨(肥者。一两) 升麻(内白者。半斤) 甘松(七钱)白丁香 连皮砂仁(各半两) 糯米(一升二合。末) 三赖子(三钱)绿豆(五两。另用绢罗子罗。一本用一升) 皂角(三斤。水湿烧。干。再入水中再烧干。去弦皮子。可得二斤半。为末。另用纱罗子罗)
上七味为末。入糯米、绿豆、皂角末。一处搅匀。用之神效。
【面油摩风膏】
麻黄(三钱) 升麻(白者) 防风 白蔹(各二钱)羌活 白芨(各一钱)
上六味。入檀香、当归身各一钱。用小油半斤。银石器内。用绵子同包定。入油中熬之得所。澄净,去渣。入黄蜡一两。麝香少许。熬烊为度。
【干洗头药方】
甘松 川芎 百药煎 薄荷 白芷 五倍子 藿香 茅香 草乌头(各等分)
上为末。不以多少。干洗头发。
【出油龙粉散】
龙骨 乌鱼骨 定粉 滑石(各一两) 风化锻石(四两)
上捣为末,如冬月用,以热砖上爆,或炕上。夏月用日头炙。只用风化锻石一味亦得。曾试有验。
【出油白粉散】
白石脂为末。有油处掺定。用纸隔熨斗熨之。颜色衣服。亦不改色。
【取字法】
砂 瓦粉 白龙骨 木贼 密陀僧 白石脂 桑柴灰(各等分) 信(少许)。
上为细末。先湿字。后掺药末,以熨斗熨之。干随落。
癸丑岁。与窦子声先生随驾在瓜忽都田地里住冬。与先生讲论。因视见流注指要赋及补泻法。用之多效。今录于此,使先生之道不泯云:云流注指要赋题辞。望闻问切。惟明得病之源。补泻迎随。揭示用针之要。予于是学。始迄于今。虽常覃思以研精。竟未钩玄而赜隐。俄经传之暇日。承外舅之训言。云及世纷。孰非兵扰,其人也神无依而心无定,或病之精必夺而气必衰。兼万国因乱而隔殊。医物绝商而那得。设方有效。历市无求。不若砭功。立排疾势,乃以受教。遂敏求师。前后谨十七年。晓会无一二辈。后避屯于蔡邑。方获诀于李君。斯人以针道救疾也。除疼痛于目前。愈瘵疾于指下。信所谓伏如 弩。应若发机。万举万全。百发百中者也。加以好生之念。素无窃利之心。尝谓予曰:天宝不泄于非人。圣道须传于贤者。仆不自揆。遂伸有求之恳。获垂无客之诚。授穴之秘者四十有三。疗疾而弗瘳者万千无一。遂铭诸心而着之髓。务极其困而扶其危。而后除疼痛迅若手拈。破结聚涣,如冰释。夫针也者果神矣哉。然念兹穴俞而或忘。借其声律则易记。辄裁入韵。赋就一篇。讵敢匿于己私。庶共传于同志。壬辰重九前二日谨题。
必欲治病。莫如用针。巧运神机之妙。工开圣理之深。外取砭针。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阳而倒阴。原夫络别支殊。经交错综,或沟池溪谷之歧异,或山海邱陵而隙共。斯流派以难揆。在条纲而有统。理繁而味。纵补泻以何功。法捷而明。自迎随而得用。且如行步难移。太冲最奇。(太冲肝经。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一寸五分动脉中)人中除脊膂之强痛。(人中督脉。一名水沟。在鼻柱下)神门去心性之呆痴。(神门心经。一名锐中一名中都。在掌后锐骨端陷中。)风伤项急。便求于风府(风府督脉。入项发际一寸。脑户后一寸五分。项大筋宛宛中)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风池胆经。在颞 后发际陷中)耳闭须听会而治也。(听会胆经。在耳前陷中。开口有孔)眼疼必合谷以推之。(合谷大肠经一名虎口。在大指次指骨间)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涌泉肾经。一名地冲。在足心陷中。屈足蜷指宛宛中)脑昏目赤。泻攒竹以偏宜。(攒竹膀胱经。在眉头陷中)若两肘之拘挛。仗曲池而平扫。(曲池大肠经。在肘外辅骨屈肘两骨之中)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照海肾经。在足内踝下。阴跷所主)牙齿痛吕细堪治。(吕细膀胱经。一名太溪) 颈项强承浆可保。(承浆任脉在下唇下陷中)太白宣通于气冲。(太白脾经。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治腹胀满)阴陵开通于水道。(阴陵泉脾经。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治小便不利)腹 而胀。夺内庭兮休迟。(内庭胃经。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筋转而疼泻承山而在早。(承山膀胱经。在兑 肠中分肉间陷中)大抵脚腕痛、昆仑解愈。昆仑膀胱。经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股膝痛、阴市能医。(阴市胃经。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后溪小肠经。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疟生寒热兮。仗间使以扶持。(间使包络经。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期门罢胸满血膨而可已。(期门肝经。在太容傍一寸五分。直乳第二肋端)劳宫退胃翻心痛以何疑。(劳宫包络经。在掌中央屈无名指取之)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坠。王公谓此。(大敦肝经。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三里却五劳之羸瘦。华老言斯。(三里胃经。在膝下三寸 骨外筋内宛宛中)固知腕骨祛黄。(脱骨小肠经。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然谷泻肾。(然谷肾经。在足内踝前大骨下陷中)行间治膝、肿腰疼。(行间肝经。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陷中)尺泽去肘疼筋紧。(尺泽肺经。在肘中约横纹上)目昏不见。二间宜取。(二间大肠经。在手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鼻窒无闻。迎香可引。(迎香大肠经。在禾 上鼻孔傍)肩井除两臂湿痛难任。(肩井胆经。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以三指按取之。当中指下陷者是)丝竹疗偏头疼痛不忍。(丝竹空三焦经。在眉后陷中)咳嗽寒痰。列缺堪凭。(列缺肺经。在腕后一寸五分)眵 冷泪。临泣尤准。(临泣胆经。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髋骨将腿疼以祛残。(髋骨膀胱经。在腿砚骨上)肾俞把腰疼而泻尽。(肾俞膀胱经。在十四肋下两旁,各一寸五分),以见越人治尸厥于维会。(维会督脉)随手而苏。文伯泻死胎于阴交。应针而陨。(三阴交脾经。在足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所谓诸痛为实。但麻曰虚。实则自外而入也。虚则自内而出欤,是故济母而裨其不足。夺子而平其有余。观二十七之经络。一一明辨。据四百四之疾证。件件皆除,故得夭枉都无。跻斯民于寿域。几微以判。彰往古之玄书。抑又闻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大陵包络经。在掌后两筋间陷中)肩背痛责肘前之三里。(手三里大肠经。在曲池下二寸)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土。(三里也)连脐腹痛。泻足少阴之水。(阴谷也)脊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痊。(中渚三焦经。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胁下肋边者。刺阳陵而即止(。阳陵泉胆经。在膝下一寸外陷中)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后溪小肠经。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腰脚疼在委中而已矣。(委中膀胱经。在 中央约纹中动脉陷中)夫用针之士。于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乎捻指。
古有离合真邪云者。盖圣人欲使其真邪相离而勿合之谓也。若邪入于真,则真受其www.lindalemus.com蠹而不遂其纯一之真。真之不遂,则其所谓真也、罹害有不可言者。真被乎邪。窃其柄而肆其横逆。邪既横逆,则其为患。复可胜言哉。呜呼真邪之不可合也如此。胡为真。胡为邪。真之为言也、天理流行。付与万物。万物得以为生者。皆真也。圣人保之如持盈。邪之为言也、天地间非四时五行之正气。而差臻迭至者、皆邪也。圣人避之犹矢石,其防微杜渐之严如是。渊有旨哉。盖真立则邪远。邪厉则真残。邪固可除。真尤宜养。养真之道。无须异求。但饮食男女。节之以限。风寒暑湿。御之以时。复能实慈恕以爱人。虚中襟而应物。念虑必为之防。举止必为之敬,如斯内外交养周备,则吾之生。不永生而生。不期寿而寿矣。不然。摄养少或不严,则六邪乘隙竞入。诸疾交生。众害并作,则吾之真所能存者几希,故圣人忧之。揆度权衡机宜所医.学全在线www.lindalemus.com在。示之以克邪之方,使屏之如沃雪拔刺而无遗者以此。古人有云:树德务滋。除恶务本。亦此意也。然去邪之方。经旨俱存。再拜遗诠。敬为节录。
帝问邪气在经,其病何如。取之奈何?对曰。邪之在经,如水得风。波涌陇起,其行脉中循循然。其中手也。时大时小。动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市。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 (一作弩)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过而自缓(一作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泻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捻针入腠理。得穴。令病患吸气一口。针至六分。觉针沉涩。复退至三四分。再觉沉涩。更退针一豆许。仰手转针头向病所,以手循经络。循扪至病所。气至病已。合手回针。引气过针三寸。随呼徐徐出针。勿闭其穴。命之曰泻。
○补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按之。置针于穴上。令病患咳嗽一声。捻针入腠理。得穴。令病患呼气一口将尽。内针至八分。觉针沉紧。复退一分许,如更觉沉紧。仰手转针头向病所。依前循扪至病所。气至病已。随吸而疾出。针速闭其穴。命之曰补。
春夏刺者。皆先深而后浅。秋冬刺者。皆先浅而后深。凡补泻皆然。
凡补泻之法。皆如前也。若病入患热者。觉针气至病所。即退针三二分。令病患口中吸气。鼻中出气。依本经生成数足。觉针下阴。气隆至。依前法出针。若病患患寒者。觉针气至病所即进针至二三分。令病患鼻中吸气。口中出气。依本经生成数足。觉针下阳气隆至。依前法出针。
黄帝针经云云:气盛则泻之。气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催其艾火灭也。
丁德用注难经云:其升、斗、秤、尺、四者。先正其尺。然后造其升斗秤两。皆以同身寸。为以尺造斗。面阔一尺。庭阔七寸。高四寸。俱后三分可容十升。凡以木之脂脉全者。方一寸为两。十六方为一斤。此制同身寸。尺升斗之度。为人之肠胃轻重长短之法也。洁古老人云:丁公注当。
黄帝明堂灸经有云:岐伯明堂经云:以八寸为尺,以五分为一寸。人缘有长短肥瘦不同。取穴不准。秦时扁鹊明堂云: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一节为一寸。为缘人有身长手短、手长身短。取穴不准。唐时孙思邈明堂经云:取病患男左女右。大拇指节横纹为一寸,以意消详。巧拙在人。亦有差身。今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纹相去为一寸。自取此寸法。与人着灸疗病已来。多得获愈。此法有准。今已为定矣。素问要旨论云:取灸之法,以从男左女右,以中指与大指相接,如环无端。度中指上侧两横纹之际为一寸也。
点击查看:<<卫生宝鉴>>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