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医学纲目 卷八 上课笔记
    

医学纲目教程:卷八

穴法上〔《灵》〕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铜人》〕云∶少商二穴木也,在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韭叶许,手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以三棱针刺之出血,以泻诸藏之热,不宜灸。《甲乙经》云∶针入二分,留一呼,灸一壮。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

穴法上

〔《灵》〕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

〔《铜人》〕云∶少商二穴木也,在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韭叶许,手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以三棱针刺之出血,以泻诸藏之热,不宜灸。《甲乙经》云∶针入二分,留一呼,灸一壮。

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

〔《铜人》〕云∶鱼际二穴,火也。在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手太阴脉之所行也,为荥。针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二壮。

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 。

〔《铜人》〕云∶太渊二穴,土也。在手掌后陷中,手太阴脉之所注也,为 。针入二分,可灸三壮。

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

〔《铜人》〕云∶经渠二穴,金也。在寸口陷中,手太阴脉之所行也,为经。针入二分,留三呼,禁灸,灸即伤人神。

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铜人》〕云∶尺泽二穴,水也。在肘中约纹上动脉中,手太阴脉之所入,为合。针入二分,可灸五壮。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

〔《铜人》〕云∶中冲二穴,木也。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陷中,手厥阴心主脉之所出也,为井。针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一壮。

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

〔《铜人》〕云∶劳宫二穴,火也。在掌中央动脉中心原虚处,屈中指无名指取之,手厥阴脉之所溜也,为荥。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

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 。

〔《铜人》〕云∶大陵二穴,土也。在掌后两筋间陷中,手厥阴脉之所注也,为 。针入六分,可灸三壮。

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

〔《铜人》〕云∶间使二穴,金也。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中,手厥阴心包络脉之所行也,为经。针入三分,可灸五壮。其穴有大络为限,故入络过,掌后正劳宫后三寸,寸止处是穴。故经曰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也。

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铜人》〕云∶曲泽二穴,水也。在肘内廉下陷中,屈肘得之,心包络脉之所入也,为合。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手少阴“少”字当作“厥”。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

〔《铜人》〕云∶大敦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中,足厥阴脉之所出也,为井。针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二壮。

溜于行间。行间,足大指间也,为荥。

〔《铜人》〕云∶行间二穴,火也。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陷中,足厥阴脉之所溜也,为荥。针入六分,留十呼,灸三壮。

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 。

〔《铜人》〕云∶太冲二穴,土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或云一寸五分陷中,足厥阴脉之所经也,为 。针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壮。

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

〔《铜人》〕云∶中封二穴,金也。在足内踝前一寸,仰足而取之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厥阴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四分,留七呼,可灸三壮。其穴使足逆仰则穴有宛陷可定,针使手足和,其穴有巷道可通,故曰使逆则宛,和则通也。

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铜人》〕云∶曲泉二穴,水也。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得之,足厥阴脉之所入也,为合www.lindalemus.com/shiti/

刺入六分,留十呼,可灸三壮。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为井木。

〔《铜人》〕云∶隐白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内,去爪甲如韭叶,足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针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

〔《铜人》〕云∶大都二穴,火也。在足大指本节后陷中,足太阴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壮。按本节后“后”字当作“前”更详。

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 。

〔《铜人》〕云∶太白二穴,土也。在足大指内侧核骨下陷中,足太阴脉之所注也,为 。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

〔《铜人》〕云∶商丘二穴,金也。在足内踝骨下微前陷中,足太阴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铜人》〕云∶阴陵泉二穴,水也。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太阴脉之所入也,为合。

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

〔《铜人》〕云∶涌泉二穴,一名地冲,在足心陷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跪取之。少阴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溜于然谷。然谷者,然骨之下者也,为荥。

〔《铜人》〕云∶然谷二穴,火也。一名龙渊,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足少阴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壮,刺之多见血,使人立饥欲食。

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 。

〔《铜人》〕云∶太溪二穴,土也。在趺上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足少阴肾脉之所注也,为 。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凡人病有此脉则生,无则死。

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

〔《铜人》〕云∶复溜二穴,金也,一名伏白,一名昌阳。在足内踝上二寸筋骨陷中,足少阴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五壮。

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铜人》〕云∶阴谷二穴,水也。在膝下内辅骨之后,大筋下小筋上,足少阴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三分,可灸三壮。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

〔《铜人》〕云∶至阴二穴,金也。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如韭叶,足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五呼,可灸三壮。

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

〔《铜人》〕云∶通谷二穴,水也。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足太阳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二分,留五呼,可灸三壮。

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 。

〔《铜人》〕云∶束骨二穴,木也。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足太阳脉之所注也,为 。刺入三分。

留五呼,可灸三壮。

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

〔《铜人》〕云∶京骨二穴,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中,按而得之,足太阳脉之所过也,为原。

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七壮。

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

〔《铜人》〕云∶昆仑二穴,火也。在足外踝后跟骨上陷中,足太阳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壮。

入于委中。委中,在 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铜人》〕云∶委中二穴,土也。在 中央约文中动脉陷中,足太阳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指次指之中也,为井金。

〔《铜人》〕云∶窍阴二穴,金也。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少阳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溜于侠溪。侠溪,足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

〔《铜人》〕云∶侠溪二穴,水也。在足小指次指二岐骨间本节前陷中,足少阳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 。

〔《铜人》〕云∶临泣二穴,木也。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去侠溪一寸五分,足少阳脉之所注也,为。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

〔《铜人》〕云∶丘墟二穴,在足外踝下如前陷中,去临泣三寸,足少阳脉之所过也,为原。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

〔《铜人》〕云∶阳辅二穴,火也。在足之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阳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铜人》〕云∶阳陵泉二穴,土也。在膝下一寸 外廉陷中,足少阳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六分,留十呼,可灸七壮至四十九壮。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铜人》〕云∶厉兑二穴,金也。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足阳明胃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一呼,可灸一壮。

溜于内庭。内庭,次指外间也,为荥。

〔《铜人》〕云∶内庭二穴,水也。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足阳明胃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二壮。

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 。

〔《铜人》〕云∶陷谷二穴,木也。在足大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去内庭二寸,足阳明胃脉之所注也,为。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

〔《铜人》〕云∶冲阳二穴,一名会原,在足跗上五寸,去陷谷各三寸骨间动脉,足阳明脉之所过也,为原。

刺入三分,留十呼,可灸三壮。

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

〔《铜人》〕云∶解溪二穴,土也。在膝下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足阳明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五分,留五呼,可灸三壮。

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 骨外廉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

〔《铜人》〕云∶三里二穴,土也。在膝下三寸 外廉,足阳明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一分,留七呼,可灸三壮。《素问》在膝下三寸陷中,外廉两间肉分间。《甲乙》云∶巨虚上廉,足阳明与大肠合在三里下三寸,刺入三分,灸三壮。巨虚下廉,足阳明与小肠合。在上廉下三寸,刺入三分,可灸三壮。按足阳明胃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铜人》〕云∶关冲二穴,金也。在手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阳脉之所出也,为井。

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

〔《铜人》〕云∶液门二穴,水也。在手小指次指陷中,握拳取之,手少阳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 。

〔《铜人》〕云∶中渚二穴,木也。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液门下一寸,手少阳脉之所注也,为。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

〔《铜人》〕云∶阳池二穴,一名别阳。在手表腕上陷中,手少阳脉之所过也,为原。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

〔《铜人》〕云∶支沟二穴,火也。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陷中,手少阳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二七壮。

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陷者中也,为合。屈肘乃得之。

〔《铜人》〕云∶天井二穴,土也。在肘外大骨后肘上一寸,两筋间陷中,屈肘取之。手少阳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一寸,留七呼,可灸三壮。

三焦下,在于足大指之前,少阳之后,出于 中外廉,名曰委阳。足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

〔《铜人》〕云∶委阳,在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出于 中外廉两筋间,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阳之别络。

刺入七分,留五呼,灸三壮,屈身而得之。详《铜人》云∶委阳在承扶下六寸,以今经文考之,当云一尺六寸。

谨按经文论委阳,在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出于 中外廉。又按经文取合穴法,取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取阳陵泉者正竖膝与之齐,下至委阳之前取之,是知委者曲也。委中即两 之中央,委阳即曲 之阳分,约文之尽处,两筋间是。推其分野,正当太阳少阳之间,内外廉之界,故曰太阳之前,少阳之后, 中外廉也。

其穴正在约文尽处,两筋之间,屈伸而得之,故取法曰屈伸索之也。只正膝与之齐,阳陵泉正对其穴,故曰取阳陵泉者,下至委阳之前取之也。又考诸尺寸则承扶下至其穴,正得一尺六寸,故愚断然谓《甲乙》脱去“一尺”二字,无疑也。

三焦者,足少阳太阳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 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手太阳小肠,上合于手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

〔《铜人》〕云∶少泽二穴,金也。在手小指之端外侧去爪甲一分陷中,手太阳脉之所出也,为井。

刺入一分,留二呼,可灸一壮。

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

〔《铜人》〕云,前谷二穴,水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手太阳脉之所溜也,为荥。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一壮。

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 。

〔《铜人》〕云∶后溪二穴,木也。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手太阳脉之所注也,为 。刺入二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

〔《铜人》〕云∶腕骨二穴,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手太阳脉之所过也,为原。刺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

〔《铜人》〕云∶阳谷二穴,火也。在手外侧脘中锐骨下陷中,手太阳脉之所行也,为经。刺入二分,留二呼,可灸二壮。

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铜人》〕云∶小海二穴,土也。在肘内大骨外肘端五分陷中,屈手向头取之,手太阳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二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

〔《铜人》〕云∶商阳二穴,金也。一名绝阳。在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手阳明脉之所出也,为井。刺入一分,留一呼,可灸三壮。

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

〔《铜人》〕云∶二间二穴,水也。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前内侧陷中,手阳明脉之所溜也,为荥。针入三分,留九呼,可灸三壮。

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 。

〔《铜人》〕云∶三间二穴,火也。在手大指次指本节后内侧陷中,手阳明脉之所注也,为 。针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间,为原。

〔《铜人》〕云∶合谷二穴,在手大指次指岐骨间,手阳明脉之所过也,为原。刺入三分,留六呼,可灸三壮。

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

〔《铜人》〕云∶阳溪二穴,火也,一名中魁。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手阳明脉之所行也,为经。

刺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也,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铜人》〕云∶曲池二穴,土也。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手阳明脉之所入也,为合。刺入五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是谓五脏六腑之,五五二十五,六六三十六 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以上并出本输篇)上五脏 二十五穴,六腑 三十六穴,并巨虚上下廉共六十四,实切要之穴也。凡五脏六腑有病,皆此六十四穴主之。其大渊、大陵、太冲、太白、太溪,为五脏之原。其三里、巨虚上下廉、委中、委阳、阳陵泉,为六腑之合,又切要中之切要,而医所最当先者也。六腑之合,谓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此三腑皆出足之阳明也。三焦合于委阳,膀胱合于委中,此二腑皆出足之太阳也。

胆合于阳陵泉,此一腑出足之少阳也。六腑有疾,皆取此六,故后于其尾结之曰∶六腑皆出足之三阳而表章之也。今效窦汉卿傍通十二经孔穴图,而后折衷之于经,开如左方。

〔肺〕〔心〕〔肝〕〔脾〕〔肾〕井木 少商 中冲 大敦 隐白 涌泉荥火 鱼际 劳宫 行间 大都 然谷俞土 太渊 大陵 太冲 太白 太溪经金 经渠 间使 中封 商丘 复溜合水 尺泽 曲泽 曲泉 阴陵泉 阴谷
〔大肠〕〔小肠〕〔胆〕〔胃〕〔膀胱〕〔三焦〕井金 商阳 少泽 窍阴 厉兑 至阴 关冲荥水 二间 前谷 侠溪 内庭 通谷 液门木 三间 后溪 临泣 陷谷 束骨 中渚原 合谷 腕骨 丘墟 冲阳 京骨 阳池经火 阳溪 阳谷 阳辅 解溪 昆仑 支沟合土(曲池、巨虚上廉 小海、巨虚 下廉) 阳陵泉 三里 委中(天井、委阳)
〔《灵》〕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岐伯曰∶五脏五,五五二十五,六腑六,六六三十六。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 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筋肉皮骨也。(九针十二原)
〔《难》〕十变又言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 土,阳 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阴阳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刚柔之事也。阴井乙木,阳井庚金。阳井庚,庚者乙之刚也。阴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为木,故言阴井木也。庚为金,故言阳井金也。经言所出为井,所入为合,其法奈何?然,所出为井。井者,东方春也,万物始生,故言所出为井也。所入为合,合者北方冬也,阳气入藏,故言所入为合也。

十变言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为始者,何也?盖井者东方春也,万物始生,诸 行喘息 飞蠕动当生之物,莫不以春而生,故岁数始于春,日数始于甲,故以井为始也。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难》〕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秋刺经,冬刺合者,何也?盖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荣者,邪在心。季夏刺 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脏一病,辄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秋冬夏者也。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是也。

海藏天元图 (七十四难曰∶从其首,系其数。)肝 青(大敦,木井。) 臊(曲泉,水合。) 酸(中封,金经。) 呼(太冲,土 。) 泣(行间,火荥。)心 赤(少府,火荥。) 焦(少冲,木井。) 苦(少海,水合。) 言(灵道,金经。) 汗(神门,土俞。)脾 黄(太白,土俞。) 香(大都,火荥。) 甘(隐白,木井。) 歌(阴陵泉,水合。) 涎(商丘,金经。)肺 白(经渠,金经。) 腥(大渊,土俞。) 辛(鱼际,火荥。) 哭(少商,木井。) 涕(尺泽,水合。)肾 黑(阴谷,水合。) 腐(复溜,金经。) 咸(太溪,土俞。) 呻(然谷,火荥。) 液(涌泉,木井。)夫天元法者,谓之五化叠元。当从其首系其数。首者寅方春也,在人为肝,是从东方顺天轮数,至所主之处,计从几数,却于所受病一方倒叠回去,数至依前数尽处。便于受病一方穴内,泻所主之方来路穴也,不得于所主之方内经中泻之,勿误。假如病者闻香臭二者,心主五臭也,入脾为香臭。从东数至所主之处,所主五臭者心也,东一南二,计得二数。却当于受病之方倒叠回去,脾一心二,元数二也,是数至心。心者荥火也,当于受病之方内泻荥火,是从脾经泻大都是也。或曰何以倒叠数?对曰∶此从地出为天轮所载,右迁于天,不当于所显之处治之,此舟行岸移之意也。

上天元图,乃海藏发明扁七十四难之义,但心 五穴,不合经旨。按《内经》言心脏坚固,邪弗能容,故手少阴独无,其外经病而脏不病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络也。今图中列心五邪,曰赤焦苦言汗者,皆当在心包络所受,而不列心包络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五穴,反列手少阴少府、少冲、少海、神门、灵道五穴,为未得也。

〔《难》〕五脏六腑,各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 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此五脏六腑其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地元图 (六十八难曰∶元证脉合,复生五象。)井(心下满) 胆(元证) 身热 体重节痛 喘咳寒热 逆气(泄)荥(身热) 心下满(小肠) 元证 体重 寒热 逆气俞(体重节痛) 心下满(胃) 身热 元证 寒热 逆气经(喘咳寒热) 心下满(大肠) 身热 体重 元证 逆气合(逆气而泄) 心下满(膀胱) 身热 体重 寒热 元证假令胆病,善洁面青善怒,(元证。)得弦脉,(脉合。)又病心下满。(当刺胆井。)如见善洁面青善怒,脉又弦,又病身热,(当刺胆荥。又病体重节痛。(当刺胆俞。)如见善洁面青善怒,脉又弦,又病喘咳寒热,(当刺胆合。又病逆气而泄。(宜刺胆俞合。)余经例仿此。假令肝经溲淋便难转筋,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秋刺经,冬刺合,此是断五邪之原。

阴阳例即人元图 阴阳者,子午也,谓荥合水火之称,名曰阴阳也,十二经皆有之,或感得父气,或感得母气而病焉。子午者乾坤,乾坤包六子,六子附乾坤也。故七十难云∶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春夏刺井荥,秋冬刺经合,是各致一阴一阳之义。亦谓井经近乎子午,然,当微泻其井,大泻其荥,微补其经,大补其合,或补或泻反作,是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故微大补泻以应之。春食凉,夏食寒,秋食温,冬食热。假令胆病善洁面青善怒,脉得浮之实大,沉之损小,是感得父气,为阳中之阴,当于本经中泻火补水。却得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是感得母气,为阴中之阳,当于本经中泻水补火。

配合例
〔《难》〕曰∶上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邪气也。假令见肝病欲入其脾者,先于足太阴经中补土字一针,又补火字一针,后于足厥阴肝经内泻木字一针,又泻火字一针。

子母例 假令见肝病满闭淋溲便难转筋,又见心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当于足厥阴肝经内木火二字各泻一针。

兄妹例 假令见足厥阴肝经太过,又兼见胆之证太过,是为兄妹。当泻肝经内木火二字各一针,又泻胆经内水火二字各一针。此五法,乃人元法也。(以上子母兄妹名曰四针象,俱属人元图。)
〔《灵》〕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

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

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

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

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

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

肓之原出于气海,气海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九针十二原)
〔《难》〕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何也?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原为俞者,何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海藏拔原例 假令针肝经病了,又于本经原穴亦下一针。如补肝经,亦于肝经原穴上补一针。如泻肝经来,亦于肝经原穴上泻一针。如余经有补泻,针毕仿此例,亦补泻各经原穴。

〔《灵》〕黄帝曰∶余闻五脏六腑之气,荥输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腑者也。黄帝曰∶荥输与合各有名乎?岐伯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黄帝曰∶治内府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黄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黄帝曰∶取之奈何?岐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黄帝曰∶愿闻六腑之病?岐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病,云云。即前所谓内腑之病,而用合穴治之也。(内腑病见针灸六腑条。)

穴法下

〔《铜人》〕神庭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五分,足太阳督脉之会。禁不可针,针即发狂,宜灸七壮至三七壮。

上星一穴,在额颅上鼻直中,入发际一寸陷中容豆是穴,督脉气所发。刺入二分,留十呼,灸三壮至五壮止,不宜多灸。

囟会一穴,在上星上一寸陷者中,是穴督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灸二七壮,七七壮止,针入二分,留三呼,得气即泻。

前顶一穴,在囟会上一寸五分骨陷中,是穴督脉气所发,刺入一分,可灸三壮至七七壮,针入三分,留七呼,泻五吸。

百会一穴,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所中央旋毛中,可容豆,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刺入二分,灸七壮。

后顶一穴,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脉气所发。可灸五壮,针入四分。

强间一穴,在后顶后一寸五分,督脉气所发。可灸五壮,针入三分。

脑户一穴,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足太阳督脉之会。禁不可针,灸七壮。

风府一穴,在项后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人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足太阳督脉阳维之会。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喑,针入三分。

喑门一穴,在项后入发际五分宛宛中,督脉阳维之会,入系舌本,仰头取之。不可灸,针入八分。

上正头部中行前发际至后发际十穴,通长一尺一寸,取头部同身寸法,见后杂法条。

曲差二穴,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发际,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二分,灸三壮。

五处二穴,在上星旁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承光二穴,在五处后二寸,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三分,不可灸。

通天二穴,在承光后一寸五分,足太阳脉也。针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络却二穴,在通天后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灸三壮。

玉枕二穴,在络却后七分半,夹脑户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上入发际三寸,足太阳脉气所发。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天柱二穴,在挟项后发际大筋外廉陷中,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二分,得气即泻。

上正头部第二行一十四穴。

临泣二穴,在目上 入发际五分陷中,足太阳少阳阳维之会。针入三分,留七呼。

目窗二穴,在临泣后一寸,足少阳阳维之会。针入三分,灸五壮。

正营二穴,在目窗后一寸,足少阳阳维之会。针入三分,灸五壮。

承灵二穴,在正营后一寸五分,足少阳阳维之会。可灸三壮。

脑空二穴,在承灵后一寸五分,夹玉枕旁枕骨下陷中,足少阳阳维之会。针入五分,灸三壮。

风池二穴,在脑空后发际陷中,足少阳阳维之会。针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七壮。

上正头部第三行十二穴。

颔厌二穴,在曲周下脑空上廉,手足少阳阳明之交会。针入七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悬颅二穴,在曲周上脑空中,足少阳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悬厘二穴,在曲周上脑空下廉,手足少阳阳明之交会。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曲鬓二穴,在耳上发际曲隅陷中,鼓颔有空处,足太阳少阳之会。针入三分,灸七壮。

右侧头部在耳前者八穴。颔厌在脑空上廉,悬颅在脑空中廉,悬厘在脑空下廉,皆直头角上至耳前,定其三穴。曲鬓又在悬厘之后。

率谷二穴,在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足太阳少阳之会。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天冲二穴,在耳上如前三分。(气府注云∶足太阳少阳之会∶)可灸七壮,针入三分。

角孙二穴,在耳郭中间上,开口有空。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右侧头部,在耳上者六穴。率谷最上,天冲次之,角孙最下。

窍阴二穴,在完骨上,枕骨下,摇动有空,足太阳少阳之会。针入三分,可灸七壮。

浮白二穴,在耳后,入发际一寸,足太阳少阳之会。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完骨二穴,在耳后入发际四分,足太阳少阳之会。针入五分,可灸七壮。

颅息二穴,在耳后青络脉中,足少阳脉气所发。不宜针,可灸七壮。

脉二穴,在耳本后鸡足青络脉,刺出血如豆汁。可灸三壮,针入一分。

翳风二穴,在耳后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手足少阳之会。针入七分,灸七壮。

右侧头部在耳后者十二穴。翳风帖耳, 脉次之,颅息又次之,完骨又次之,浮白最后,窍阴又居浮白之上也。

素 一穴,在鼻柱上端准头,督脉气所发,宜禁针灸。

水沟一穴,在鼻柱下人中,近鼻孔陷中,手足阳明之会。针入四分,留五呼,灸三壮至七壮。

兑端一穴,在唇上端,手阳明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龈交一穴,在唇内齿上断缝中,任督足阳明之会。针入三分,灸三壮。

右面部中行,从鼻端下至唇内四穴。(督脉也。)承浆一穴,在颐前下唇下宛宛陷中,太阳脉胃脉督脉任脉之会。针入三分,灸七壮至七七壮。

廉泉一穴,在颔下结喉下四寸中央,乃阴维肾脉之会。可灸三壮,针三分。

右面部中行,从唇至结喉上二穴。(任脉也。)攒竹二穴,在两眉头少陷中,足太阳脉气所发。不宜灸,针入一分,宜以细三棱针刺之,宣泄热气。

睛明二穴,在目内 头外一分,手足太阳少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针入一分,留三呼,不可灸。

右面部第二行,直目内 上至眉尖四穴。(足太阳也。)迎香二穴,在禾 上一寸,鼻下孔旁五分,手足阳明之会。针入三分,不宜灸。

禾 二穴,在鼻下侠溪水沟旁五分,手阳明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灸三壮。

右面部第二行,直目内 侠鼻而下四穴。(手阳明。)阳白二穴,在眉上一寸,直目瞳子,手足阳明少阳阳维五脉之会,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右面部第三行,直目瞳子上至眉上二穴。(足少阳。)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陷中,跷脉任脉足阳明之会。可灸二壮,不可针。

四白二穴,在目下二寸,足阳明脉气所发。可灸七壮,针入三分。

巨 二穴,在侠鼻孔旁八分,直目瞳子,跷脉足阳明之会。针入三分,可灸七壮。

地仓二穴,在侠口吻旁四分,如近下有脉微动者是,跷脉手足阳明之会。针入三分,可灸二七壮。

大迎二穴,在曲颔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动脉是,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右面第三行,直目瞳子下至大迎骨空十穴。(足阳明。)本神二穴,在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入发际,足少阳阳维之会。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丝竹空二穴,在眉后陷中,足少阳脉气所发。不可灸,针入三分,留三呼。

右面第四行,直目锐 上发际四穴。(手足少阳。)瞳子 二穴,在目外去 五分,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可灸三壮,针入三分,或云禁灸。

颧 二穴,面鸠骨下廉锐骨端陷中,手少阳太阳之会。针入三分。

右面第四行,直目锐 后下颧骨下廉四穴。(手足少阳手太阳。)头维二穴,在额角,入发际,本神旁一寸五分,足少阳阳明脉之会。针入二分,禁灸。

禾 二穴,在耳锐发下横动脉,手少阳脉气所发。针入七分,可灸三壮。

客主人二穴,在耳前起骨上廉,开口有空动脉宛宛中,足阳明少阳之会。可灸七壮。若针必侧卧,张口取之。禁针深。上关若刺深,令人欠而不得KT ;下关若久留针,即KT 而不得欠,牙关急。

耳门二穴,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针入三分,留三呼,可灸三壮。

听会二穴,在耳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张口得之,手少阳脉气所发。针入七分,留三呼,可灸五壮至二七壮止。

下关二穴,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廉,合口有空,开口即闭,闭口有穴,足阳明少阳之会。针入四分,不可灸。

右侧面部在耳前十二穴,头维居上,禾 、客主人次之,耳门又次之,听会又次之,下关居下。

听宫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右侧面部在耳中二穴。

颊车二穴,在耳下曲颊端近前陷中,足阳明脉气所发,侧卧开口取之。针入四分,灸七壮至七七壮止。

右侧面部在耳下者二穴。

天突一穴,在颈结喉下四寸宛宛中,阴维任脉之会。针五分,留三呼,得气即泻,灸三壮。

右颈项中一穴。

人迎二穴,在颈大脉动应手挟结喉两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以候五脏气,足阳明脉气所发。不可灸,针入四分,针过深则杀人。

水突二穴,在颈大筋前直人迎下气舍上,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气舍二穴,在颈直人迎下天突陷中,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入三分,可灸五壮。

右颈项第二行六穴。

扶突二穴,在人迎后一寸五分,手阳明脉气所发。可灸三壮,针入三分。《针经》云∶在气舍后一寸五分。

天鼎二穴,在颈缺盆气舍后一寸半,直扶突曲颊下,手阳明脉气所发,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右颈项第三行四穴。

天窗二穴,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挟扶突后动脉应手陷中,手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三分,可灸三壮右颈项第四行二穴。

天容二穴,在耳下曲颊后,手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一寸,可灸三壮。

右颈项第五行二穴。

天牖二穴,在颈筋间,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手少阳脉气所发。针入一寸,留七呼,不宜补,亦不宜灸。

右颈项第六行二穴。

天柱二穴。(见正头部第二行。)右颈项第七行二穴。

风府一穴。(见正头部中行。)右项中央一穴。

会二穴,在肩前廉,去肩头三寸宛宛中,手少阳阳维之会。针入七分,留三呼,灸七壮。

卫生资格考试网 二穴,在肩端凸骨间陷宛宛中,举臂取之,手阳明跷脉之会。针入六分,留六呼,可灸七壮至二七壮。

若灸偏风,七七壮,不宜多灸,恐手臂细。若风病筋骨无力,久不瘥者,当灸不畏细也。

缺盆二穴,一名天盖,在肩上横骨陷中。针入三分,不宜太深,使人逆息,可灸三壮。

右肩前廉六穴, 会极外,肩 次之,缺盆极里。

肩 二穴,在肩端 上陷中,针举臂取之。针七分,可灸三壮。

巨骨二穴,在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手阳明阳跷之会。针入一寸半,可灸三壮。

肩井二穴,在肩上陷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之,当中指下陷中,手足少阳阳维之会。针入五分,灸七壮。

秉风二穴,在肩上小 骨后,举臂有空处,手太阳阳明手足少阳之会。针入五分,可灸五壮。

天 二穴,在肩缺盆中上毖骨之际陷中央,手少阳阳维之会。针入八分,可灸三壮。

右肩上廉自肩 至此十穴。肩 极外,巨骨次之,肩井又次之,秉风又次之,天 极在里。

俞二穴,在肩 后大骨下髀上廉陷中,手足太阳阳维阳跷之会,举臂取之。针入八分,可灸三壮。

肩贞二穴,在肩曲胛上两骨解间,肩 后陷中。针入八分,可灸三壮。

天宗二穴,在秉风后大骨下陷中,手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五分,留六呼,可灸五壮。

曲垣二穴,在肩中央曲髀陷中,按之应手痛。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肩外,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中。针入六分,可灸三壮。

肩中,在肩胛内廉,去脊二寸陷中。针入三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右肩后廉十二穴, 、肩贞极外,天宗、曲垣次之,外 、中 极里。

渊腋二穴,在腋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取之。刺入三分,不宜灸,灸之不幸,令人生肿蚀马疡。内溃者死,寒热者生,马疡可治。

大包二穴,在渊腋下三寸,脾之大络布胸胁中,出九肋间。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辄筋二穴,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着胁,足少阳脉气所发。针入六分,可灸三壮。

天池二穴,在乳后一寸,腋下三寸,着胁直腋撅肋间,手厥阴足少阳脉之会。针入三分,灸三壮。

右侧腋八穴。

大椎一穴,在项后第一椎下陷中,手足三阳督脉之会。针入五分,留三呼,泻五吸。若灸以年为壮。

陶道一穴,在大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足太阳之会。可灸五壮,针入五分。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节骨下,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针入五分,灸七壮。

神道一穴,在第五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针入五分,留五呼,可灸三壮。

灵台一穴,在第六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疗病法出《素问》。

至阳一穴,在第七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筋缩一穴,在第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脊中一穴,一名神宗,在第十一椎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针入五分,不可灸。

悬枢一穴,在第十三椎节下间,伏而取之。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命门一穴,在第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针入五分,灸三壮。

右背部中行,自项中央直脊至命门穴,与脐相对十穴。命门与脐相对,若取可正身立,用一杖自地量至脐,截断,却移向后量脊,杖头截处是穴也。

阳关一穴,在第十六椎节下间,坐而取之。针入五分,灸三壮。

腰 一穴,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以挺伏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开,然后巧取,乃得其穴,督脉气所发。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可七壮至七七壮。

长强一穴,一名气之阴,督脉别络,在脊 端,足少阴少阳所结。针入三分,抽针以大痛为度。

其穴伏地而取之,乃得。可日灸三十壮至二百壮止。

右背部中行,自命门穴直脊下至尾闾骨端三穴。

大杼二穴,在项后第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陷中,手足太阳之会。针入五分,可灸七壮。

风门二穴,在第二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针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肺 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留七呼,灸百壮。

厥阴 二穴,在第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灸七壮。

心 二穴,在第五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七呼,禁灸。

膈 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肝 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胆 二穴,在第十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灸三壮。

脾 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胃 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七呼,灸随年壮。

三焦 二穴,在第十三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针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肾 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与脐平。针入三分,留七呼,灸随年壮。

大肠 二穴,在十六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小肠 二穴,在十八椎下两旁,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针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膀胱 二穴,在十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中膂内 二穴,在二十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侠脊起肉间。针入三分,留十呼,灸三壮。

白环 二穴,在二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如腰 法同,挺杖伏地端身,两手指重支额,纵息,令皮肤俱缓,乃取其穴。针入五分,得气即先泻,如泻多补之,不宜灸。

右背第二行,去中行各一寸五分,侠脊直下三十四穴。

上 二穴,在第一空腰髁下夹脊陷中,足太阳少阳之络。针入三分,可灸七壮。

次 二穴,在第二空夹脊陷中。针入三分,可灸七壮。(《甲乙》云∶针入三分,留七呼,灸五壮。)中 二穴,在第三空夹脊陷中,足厥阴少阳所结之会。针入二分,留十呼,可灸三壮。(《甲乙》云∶针入二寸,留十呼。)下 二穴,在第四空夹脊陷中,足太阴厥阴少阳所结之会。针入二分,留十呼,灸三壮。

会阳二穴,在阴尾尻骨间两旁,督脉所发。针入八分,可灸五壮。

右背第二行,自 髁骨夹脊斜下四骨空八穴,《内经》谓之八 穴是也。阴尾骨两旁二穴。

附分二穴,在第二椎下附项内廉两旁,相去各三寸,手足太阳也,令正坐取之。针入三分,可灸五壮。

魄户二穴,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五分,宜久留针,可灸七壮至百壮。

膏肓 二穴,在第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又法,令人正坐竖脊,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得动摇,从胛骨上角摸索至骨下头,其间当在四肋之间,灸中间。从胛骨之里,去胛骨容侧指许,举KT 去来筋间空处,按之自觉牵引于肩中。灸两胛中一处至百壮,多至三百壮。当觉下KTKT 然,如水流之状,亦当有所下。若得痰疾,则无所不下也。如病患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俯上臂令前,取穴灸之。又以右手从肩上住指头所不及者,是穴也,左取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正坐,当伸两臂,令人俯两胛骨使相离。不尔,即胛骨覆其穴,灸之无验。此穴无病不治。

神堂二穴,在第五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三分,可灸五壮。

二穴,在肩膊内廉第六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以手重接之,病者言 是穴。针入六分,留三呼,可灸一十一壮。

膈关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二分,可灸五壮。

魂门二穴,在第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五分,可灸五壮。

阳纲二穴,在第十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五分,可灸五壮。

意舍二穴,在第十一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五分,灸五十壮至百壮。

胃仓二穴,在第十二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五分,可灸五七壮。

肓门二穴,在第十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叉肋间,经云与鸠尾相直,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五分,可灸三十壮。

志室二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胞肓二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相去各二寸陷中,伏而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五分,可灸五七壮。

秩边二穴,在第二十椎下两旁,相去各五寸陷中,伏而取之,足太阳脉气所发。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右背第三行二十八穴。

天突一穴,在结喉下一寸宛宛中,阴维任脉之会。针入五分,留三呼。针宜横下,不得低。可灸五壮。

璇玑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任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灸五壮。

华盖一穴,在璇玑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任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灸五壮。

紫宫一穴,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头取之,任脉气所发。针入三分半。

玉堂一穴,在紫宫下一寸六分陷中,任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灸三壮。

膻中一穴,在玉堂下一寸六分,横直两乳间陷中,仰卧取之,任脉气所发。禁穴不可针。

右膺输部中行,自缺盆中间下至两乳中间六穴。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任脉气所发。针入三分,可灸五壮。

右膺输部中行,自两乳中间下至鸠尾歧骨间一穴。

腑二穴,在巨骨下,去璇玑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阴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灸五壮。

中二穴,在 腑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阴脉气所发。针入四分,灸五壮。

神藏二穴,在 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阴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灸五壮。

灵墟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阴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灸五壮。

神封二穴,在灵墟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阴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灸五壮。

步廊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少阴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灸五壮。

右膺输第二行十二穴。

气户二穴,在巨骨下 府两旁各二寸陷中,仰而取之,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入三分,可灸五壮。

库房二穴,在气户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灸五壮。

屋翳二穴,在库房下一寸陷中,仰而取之,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灸五壮。

膺窗二穴,在屋翳下一寸六分,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灸五壮。

乳中二穴,当乳足阳明脉气所发。禁不可灸,灸则生蚀疮。疮中有汁脓血可治,疮中有 肉,若蚀疮者死。宜浅刺二分。

乳根二穴,当乳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灸五壮。

右膺输第三行十二穴。

云门二穴,在巨骨下侠气户旁各二寸陷中,动脉应手,手太阴脉气所发。针入二分,若刺深,令人气逆,可灸五壮。

中府二穴,乃肺之募,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足太阴之会。针入三分,留五呼,可灸五壮。

右膺输第四行,贴巨骨下一寸四穴。中府二穴,手足太阴会也;云门二穴,手太阴也。

周荣二穴,在中府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太阴脉气所发。针入四分,灸五壮。

胸乡二穴,在周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太阴脉气所发。针入四分。

天溪二穴,在胸乡下一寸六分陷中,仰而取之,足太阴脉气所发。针入四分,灸五壮。

食窦二穴,在天溪下一寸六分,举臂取之,足太阴脉气所发。针入四分,灸五壮。

右膺输第四行,自巨骨下一寸下至腹八穴,皆足太阴也。

鸠尾一穴,在前臆蔽骨下五分。此穴大难针,须大好手方可下针,针入三分,留三呼,泻五吸,禁灸。

巨阙一穴,心之募也,在鸠尾下一寸,任脉气所发。针入六分,留七呼,得气即泻,灸七壮至七七壮。

上脘一穴,在巨阙下一寸五分,去鸠骨下三寸,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针入八分,日灸二七壮。

中脘一穴,胃之募也,在上脘下一寸五分,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主任脉之会。上纪者,中脘也。针入八分,留七呼,泻五吸,灸二七壮。

建里一穴,在中脘下一寸。针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壮。

下脘一穴,在建里下一寸,足太阴任脉之会。针入八分,灸七壮至百壮。

水分一穴,在下脘下一寸,脐上一寸,任脉气所发。针入八分,可灸七壮。水病禁针,针即成水蛊病死。

神阙一穴,当脐中。是穴灸百壮,禁针。

右腹部中行,自鸠尾蔽骨端下至脐中八穴。

阴交一穴,在脐下一寸,任脉气所发。针入八分,灸百壮。

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任脉气所发。针入八分,灸百壮。

石门一穴,在脐下二寸,三焦之募也。任脉气所发,灸二十壮。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小肠之募也。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任脉之会。下记者,关元也。针入八分,留三呼,灸三壮至三百壮。

中极一穴,在关元下一寸,膀胱之募也,足三阴任脉之会。针入八分,留十呼,灸五壮。

曲骨一穴,在横骨上毛际陷中,动脉应手,任脉足厥阴之会。针入二寸,灸七壮至七七壮。

右腹部中行,自脐以下至横骨六穴。

会阴一穴,一名屏翳,在两阴间,任脉别络,肾脉波脉之会。可灸三壮。

右腹部中行,在两横骨下至两阴之间一穴。

幽门一穴,挟巨阙两旁各五分,冲脉足少阴之会。针入五分,可灸五壮。

通谷一穴,在幽门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针入五分,灸五壮。

阴都二穴,在通谷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针入五分,灸五壮。

石关二穴,在阴都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针入一寸,灸三壮。

商曲二穴,在石关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针入一寸,灸五壮。

肓 二穴,在商曲下一寸,直脐旁五分,冲脉足少阴之会。针入三分,灸五壮。

中注二穴,在肓 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针入一寸,灸五壮。

四满二穴,在中注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针入五分,灸三壮。

气穴二穴,一名胞门,一名子户,在四满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针入三分,灸五壮。

大赫二穴,一名阴维,一名阴关,在气穴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针入三分,灸五壮。

横骨二穴,一名下极,在大赫下一寸,冲脉足少阴之会。针入一寸,可灸三壮。

右腹第二行二十二穴,详幽门下,通谷上欠二穴。

不容二穴,在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去任脉二寸,直四肋端,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入五分,灸五壮。

承满二穴,在不容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入二分,灸五壮。

梁门二穴,在承满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灸五壮。

关门二穴,在梁门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入三分,灸五壮。

太乙二穴,在关门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入八分,灸五壮。

滑肉门二穴,在太乙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入八分,灸五壮。

天枢二穴,大肠之募也,在挟脐两旁各二寸,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入八分,留七呼,灸百壮。

外陵二穴,在天枢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入八分,灸五壮。

大巨二穴,在外陵下一寸,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入五分,灸五壮。

水道二穴,在大巨下三寸,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入二寸五分,灸七壮。

归来二穴,在水道下二寸,足阳明脉气所发。针入八分,灸五壮。

气冲二穴,在归来下鼠鼷上一寸,动脉应手宛宛中,足阳明脉气所发。可灸七壮,艾炷如大麦大,禁针。

右腹第三行二十四穴。

期门二穴,肝之募也,在不容旁一寸五分,直两乳第二肋端,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针入四分,可灸五壮。

日月二穴,胆之募也,在期门下五分陷中,足太阴少阳阳维之会。针入七分,可灸五壮。

腹哀二穴,在日月下一寸半,足太阴阴维之会。针入五分,灸五壮。

大横二穴,在腹哀下二寸五分,直脐旁,足太阴阴维之会。针入七分,灸五壮。

腹结二穴,在大横下一寸三分,一名腹屈。针入七分,灸五壮。

府舍二穴,在腹结下三寸,足太阴阴维厥阴之会。此三脉上下入腹,络肝脾,结心肺,从胁上至肩,此太阴,三阴阳明之别。针入七分,灸五壮。

冲门二穴,上去大横五寸,在府舍下横骨两端约文中动脉,足太阴厥阴之会。刺入七分,灸五壮。

右腹第四行十四穴。

章门二穴,脾之募也,在大横外直脐季胁端,侧卧屈上足伸下足举臂取之,足厥阴太阳之会。针入六分,灸百壮。

带脉二穴,在季胁下一寸八分。针入六分,灸五壮。

五枢二穴,在带脉下三寸,一云在水道旁一寸五分。针入一寸,灸五壮。

维道二穴,在章门下五寸三分,足少阳带脉之会。针入八分,灸五壮。

居 二穴,在章门下八寸三分,监骨上陷中,阳跷足少阳之会。针入八分,灸三壮。

右腹第五行十穴。

京门二穴,肾之募也,一名气府,在监骨下,腰中挟脊,季肋下一寸八分。针入八分,留七呼,可灸三壮。

右腹第六行二穴。

少商二穴 鱼际二穴 太渊二穴(俱见前藏俞。)右大指内侧至寸口动脉六穴。

孔最二穴,去腕上七寸,手太阴之 。针入三分,灸五壮。

经渠二穴 尺泽二穴(俱见前藏俞。)右寸口动脉循臂内上骨下廉至肘中六穴。

中冲二穴 劳宫二穴(俱见前藏俞。)右中指内廉至掌心四穴。

内关二穴,在掌后两筋间,去腕二寸,手心主络,别走少阳。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门二穴,在掌后去腕五寸,手厥阴 。针入三分,可灸五壮。

大陵二穴 间使二穴 曲泽二穴(俱见前藏俞。)右掌后循臂内两筋间至肘内廉十穴。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 焉。黄帝曰∶少阴独无 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邪客篇)少冲二穴,木也,一名经始,在小指内廉端去爪甲角如韭叶,手少阴脉之所出也,为井。针入一分,可灸三壮。

少府二穴,火也,在小指本节后陷中,直劳宫,手少阴脉之所流也。为荥。针入二分,灸七壮。

右小指内廉至掌后廉四穴。

神门二穴,土也,皆掌后锐骨之端陷中,手少阴脉之所经也,为俞。针入三分,留七呼,灸七壮。

阴 二穴,在掌后脉中去腕五分,手少阴 。针入三分,灸七壮。

通里二穴,在腕后一寸。针入三分,灸三壮。

灵道二穴,金也,在掌后一寸五分,手少阴脉之所行也,为经。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少海二穴,水也,在肘内大骨外,去肘端五分,手少阴脉之所行也,为合。针入三分,灸七壮。

右掌后锐骨端直臂内廉至肘内廉十穴。

关冲二穴 液门二穴 中渚二穴 阳池二穴(俱见前府俞。)右第四指外间至手表腕八穴。

外关二穴,手少阴络在腕后二寸陷中。针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会宗二穴,在腕后三寸空中。针入三分,灸三壮。

三阳络二穴,在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灸七壮,禁针。

四渎二穴,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针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壮。

支沟二穴 天井二穴(俱见前府俞。)右臂外两骨之间至肘十二穴。

商阳二穴 二间二穴 三间二穴 合谷二穴(俱见前府俞。)右大指次指上廉至合谷两歧骨间八穴。

列缺二穴,去腕侧上一寸五分,以手交叉中指末筋骨罅中,手太阴络别走阳明。针入二分,留三呼,灸七壮。

偏历二穴,手阳明络,别走太阴,在腕中后三寸。针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壮。

温溜二穴,在腕后小士五寸,大士六寸,手阳明 。针入五分,可灸三壮。(大士小士即大人小儿也。)下廉二穴,在辅骨下去上廉一寸。斜针入五分,留五呼,灸三壮。

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一寸,其分独抵阳明之会。斜针入五分,灸五壮。

三里二穴,在曲池下二寸,按之肉起锐肉之端。针入二分,可灸三壮。

肘 二穴,在肘大骨外廉陷中。针入三分,灸三壮。

阳溪二穴 曲池二穴(俱见前府俞。)右腕上侧两筋间循臂上廉至肘后曲缝尖十八穴。

少泽二穴 前谷二穴 后溪二穴 腕骨二穴 阳谷二穴(俱见前府俞。)右小指外侧至腕中十穴。

养老二穴,在手踝骨上一空腕后一寸陷中,手太阳之 。针入三分,灸五壮。

支正二穴,在腕后五寸,手太阳络,别走少阴。针入三分,灸三壮。

少海二穴(见前府俞。)右臂骨下廉至肘内侧肉骨之间六穴。

侠白二穴,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针入三分,可灸五壮。

天府二穴,在腋下三寸, 臂内廉动脉中。针入四分,留三呼,不可灸。

右肘内约文中动脉直上腋中之前动脉四穴。

天泉二穴,一名天温,在曲腋下,去臂二寸,举臂取之。针入六分,灸三壮。

右肘内曲泽穴直上腋中二穴。

青灵二穴,在肘上三寸,举臂取之。灸七壮。

极泉二穴,在臂内腋下筋间,动脉入胸。针入三分,灸七壮。

右肘内廉少海穴直 内后廉四穴。

清冷渊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针入三寸,灸三壮。

消泺二穴,在肩下臂外间腋斜肘分下行。针入六分,灸三壮。

右肘骨上两筋间天井穴至肩端四穴。

五里二穴,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脉中央。灸十壮,禁针。

臂 二穴,在肘上七寸 内端,手阳明络。针入三分,灸三壮。

右曲地穴直上肩骨前廉四穴。肘内侧两骨间直上肩端后肘太阳脉无穴。

公孙二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足太阴络。针入四分,灸三壮。

隐白二穴 大都二穴 太白二穴 商丘二穴(俱见前藏俞。)右大指内侧至内踝前廉十穴。

大敦二穴 行间二穴 太冲二穴 中封二穴(俱见前藏俞。)右大指外间至内踝前一寸八穴。

厉兑二穴 内庭二穴 陷谷二穴 冲阳二穴解溪二穴(俱见前府俞。)右第二指外间至腕上十穴。

地五会二穴,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去侠溪一寸。针入二分,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

窍阴二穴 侠溪二穴 临泣二穴 丘墟二穴(俱见前府俞。)右第四指外间至外踝之前十穴。

申脉二穴,阳跷所生,在外踝下陷中,容爪甲白肉际。针入五分,留六呼,灸三壮。

金门二穴,在足外踝,下足太阳之,阳维所别属也。针入一分,灸三壮。

仆参二穴,在跟骨下陷中,拱足得之,足太阳阳跷上二脉之会。针入三分,灸七壮。

至阴二穴 通谷二穴 束骨二穴 京骨二穴 昆仑二穴(俱见前府俞。)右小指外侧至外踝之后一十六穴。

照海二穴,阴跷所生,在足内踝下,令患人稳坐,足底相对,赤白肉际陷中。针入三分,灸三壮。

水泉二穴,足少阴,去太溪一寸,在足内踝下。针入四分,灸五壮。

太冲二穴,在足跟后冲中,别走太阳足少阴络。针入二分,留七呼,灸三壮。

涌泉二穴 然谷二穴 太溪二穴(俱见前藏俞。)右足心斜至内踝之后一十二穴。

蠡沟二穴,在足内踝上五寸,别走少阳足厥阴络。针入二分,留三呼,灸三壮。

中都二穴,一名中 。在内踝上七寸 骨中,与少阴相直。针入三分,灸三壮。

右内踝前一寸上踝至八寸足厥阴脉四穴。

地机二穴,一名脾舍,足太阴之,在膝下五寸。针入三分,可灸五壮。

血海二穴,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半。针入五分,灸三壮。

箕门二穴,在鱼腹上越筋间阴股内,动脉应手。经云∶股上起筋间。针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阴陵泉二穴(见前藏俞。)右内踝上八寸 循胫骨后上膝股内前廉足太阴脉八穴。

三阴交二穴,在足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针入三分,灸三壮。

漏谷二穴,一名太阴络,在足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针入五分,灸三壮。

右内踝前廉上踝至八寸足太阴脉四穴。

膝关二穴,在犊鼻下二寸旁陷中。针入四分,灸五壮。

阴包二穴,在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针入六分,灸三壮。

五里二穴,在阴廉下去气冲下三寸阴股中,动脉应手。针入六分,灸五壮。

阴廉二穴,在羊矢下,去气冲下二寸动脉中。针入八分,灸三壮。

曲泉二穴(见前藏俞。)右内踝上八寸上 内廉循踝至腹足厥阴脉十穴。

交信二穴,在足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筋骨间,阴跷之 。针入四分,留五呼,灸三壮。

筑宾二穴,在内踝上 分中,阴维之 。针入三分,灸五壮。

阴谷二穴 复溜二穴(俱见前藏俞。)右内踝之后直 至骨内廉上股内后廉八穴。

悬钟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脉中,足三阳之大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针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壮。

即绝骨穴。

光明二穴,在足外踝上五寸,别走厥阴,足少阳络。针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壮。

外丘二穴,在足外踝上七寸,足少阳,少阳所至。针入三分,灸三壮。

阳交二穴,在足外踝上七寸,斜属三阳分肉间。针入六分,留七呼,灸三壮。

阳陵泉二穴 阳辅二穴(俱见前府俞。)右外踝之前至绝骨端上外辅骨前十二穴。

阳关二穴,在阳陵泉上三寸,犊鼻外陷中。针入五分,禁灸。

中渎二穴,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间陷中。针入五分,留七呼,灸五壮。

环跳二穴,在髀枢中,侧卧伸下足屈上足取之。针入一寸,留十呼,灸五十壮。

右外辅骨前上膝髀外廉六穴。

丰隆二穴,在外踝上八寸下 外廉陷中,别走太阴,足阳明络。针入三分,灸三壮。

条口二穴,在上廉上一寸,举足取之。针入五分,灸三壮。

犊鼻二穴,在膝膑下 骨上骨解大筋中。针入六分,灸三壮。

巨虚下廉二穴 三里二穴(俱见前府俞。)右髀骨外廉至膝膑一十二穴。

粱丘二穴,在膝上二寸两筋间,足阳明之 。针入三分,灸三壮。

阴市二穴,在膝上三寸伏下陷中,拜而取之。针入三分,留七呼,禁灸。

伏兔二穴,在膝上六寸,起肉正跪正坐而取之。一云∶膝盖上七寸。针入五分,禁灸。

髀关二穴,在膝上伏兔后交文中。针入六分,灸三壮。

右膝膑中直伏兔上至气冲八穴。

跗阳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阳跷之,太阳前,少阳后,筋骨间。针入五分。

飞阳二穴,在外踝上七寸。针入三分,灸三壮。

承山二穴,在 肠下分肉间陷中。针入七分,灸七壮。

承筋二穴,在 肠中央陷中。灸三壮,不可针。

合阳二穴,在膝约文中央下二寸。针入六分,灸五壮。

委中二穴(见前府俞。)右外踝之后宜 至 中一十二穴。

浮 二穴,在委阳上一寸,展膝得之。针入五分,灸三壮。

委阳二穴(见前府俞。)右 外廉四穴。

殷门二穴,在肉 下六寸。针入五分,留七呼,灸三壮。

承扶二穴,在尻臀下股阴上约文中。针入二分,灸三壮。

右 中直髀后廉至尻四穴。

〔窦〕问同人寸法?答曰∶以中指大指相屈如环,取内侧交两角为寸。

上窦汉卿取中指内侧为同身寸者,大法也。若取头部膺 部腹部同身寸,又各有活法,不可执一也。其头部法,前发际至后发际,通长一尺二寸。取法以软篾直鼻,从前发际贴肉量至后发际截之,却将此篾折为十二分度,则其十二分度之一分,乃头部同身寸之一寸也。其膺 部法,自天突穴至膻中穴,通长六寸八分。取法亦以软篾从缺盆中间天突穴宛宛中贴肉量至直两乳中间膻中穴截之,折为六分八厘度,则其六分八厘度之一分,乃膺 部同身寸之一寸也。其腹部法,自鸠尾至脐下,通长八寸。取法亦以软篾从鸠尾蔽骨端贴肉量至脐中央截之,折为八分度,则其八分度之一分,乃腹部同身寸之一寸也。量腹部同身时,宜正卧。针灸亦然。


点击查看:<<医学纲目>>目录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开云App闪退解决方案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