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济阴纲目 调经门 上课笔记
    

济阴纲目教程:调经门

第一节, 论经主冲任二脉   良方论曰:  岐伯云: “女子七岁, 肾气盛, 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 ”天、谓天真之气, 癸、谓壬癸之水, 故云: 天癸也。 然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 二脉流通, 经血渐盈, 应时而下, 常以三旬一见, 以象月盈则亏也…

第一节, 论经主冲任二脉

良方论曰: 岐伯云: “女子七岁, 肾气盛, 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 ”天、谓天真之气, 癸、谓壬癸之水, 故云: 天癸也。 然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 二脉流通, 经血渐盈, 应时而下, 常以三旬一见, 以象月盈则亏也。 若遇经行, 最宜谨慎, 否则与产后症相类。 若被惊恐劳役, 则血气错乱, 经脉不行, 多致劳瘵等疾。 若逆于头面肢体之间, 则重痛不宁。 若怒气伤肝, 则头晕胁痛呕血, 瘰癧疡。 若经血内渗, 则窍穴淋历无已。 凡此六yin外侵, 而变症百出, 犯时微若秋毫, 成患重于山岳, 可不畏哉。

{任脉主任一身之阴血, 太衡属阳明, 为血之海, 故谷气盛则血海满, 而月事以时下, 天真天一也, 天一之气升而为壬, 降而为癸, 壬阳而癸阴也, 三旬一见者, 为一小会之周天, 此其为也, 然有大会中会之不同, 故又有三月一行, 一年一行之变异, 究其盈亏之义则一也, 甚有数年不行, 而一行即受娠者, 又超于理之外矣, 岂医药能为哉。 }

第二节, 论心脾为经血主统

薛立斋曰: 经云: “饮食人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捕, 通调水道, 下输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东垣先生所谓脾为生化之源, 心统诸经之血, 诚哉是言 心脾平和, 则经候如常。 茍或七情内伤, 六yin外侵, 饮食失节, 起居失宜, 脾胃损, 心火妄动, 则月经不调矣。 大抵血生于脾土, 故云: 脾统血。 凡血病当用苦甘之药, 以助阳气而生阴血也。 {脾气化液而生血, 即水入于经, 其血乃生之意, 此荣出中焦也, 故曰: 生化之源, 心统血者, 脾气化液入心, 而变见为血也, 故虽心之所主, 亦藉脾气化生, 故不可不知。 }

第三节, 论脾胃生血

薜立斋曰: 血者水榖之精气也, 和调五脏, 洒陈六腑, 在男子则化为精, 在妇人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 故虽心主血, 亦皆统摄于脾, 补脾和胃, 血自生矣。 凡经行之际, 禁用苦寒辛散之乐, 饮食亦然。

{知水谷之精气, 是生血之本, 则知脾胃是生血之源, 故脾胃不健, 而血不生者, 不可专主四物矣。 }

第四节, 论经不调由风邪客于胞中

陈氏曰: 妇人月水不调, 由风邪乘虚客于胞中, 而伤冲任二脉, 损手太阳少阴之经。 盖冲任之脉, 皆起于胞中;为经络之海, 与手太阳小肠, 手少阴心经为表里, 上为乳汁, 下为月水。 然月水乃经络之余, 茍能调摄得宜, 则经应以时矣。
{千金云: 妇人经行如厕, 亦有为风所容者, 可不知谨与。 } {经云: 二阳之病发心脾, 男子少精女子不月, 此则又兼小肠而言, 然小肠不过与心为合, 岂可混解, 故当以素问为是。 }

第五节, 论三月一来为居经

脉经云: 师日脉微, 血气俱虚, 年少者亡血也。 乳子下利为可, 否者, 此为居经, 三月一来曰: 寸囗脉微而涩, 微则卫气不足, 涩则血气无余。 卫不足, 其息短, 其形躁。 血不足, 其形逆。 荣卫俱虚, 言语谬误。 {此言脉微气血两虚之居经, 此言寸脉微涩及胃脉浮涩阳不生阴之居经。 } 趺阳脉浮而涩, 涩则卫气虚, 虚则短气, 咽燥而囗苦, 胃气涩, 则矢液。 少阴脉微而迟, 微则无精, 迟则阴中寒, 涩则血不来, 此为居经, 三月一来。 问曰: 妇人妊娠三月, 师脉之, 言此妇人非躯。 今月经当下, 其脉何类, 何以别之?, 师曰: : 寸囗脉卫浮而大, 荣反而弱。 浮大则气强, 反弱则少血。 孤阳独呼, 阴不能吸, 二气不停, 卫降荣竭。 阴为积寒, 阳为聚热, 阳盛不润, 经络不足, 阴虚阳往{一作实}, 故令少血, 时发洒淅, 咽燥汗出, 或溲稠数, 多唾涎沫, 此令重虚, 津液漏泄, 故知非躯。 畜烦满血, 月禀一经。 三月一来, 阴盛则泻, 名曰: 居经。
{谓右脉浮大, 左脉反弱也。 } {盖女子尺脉宜盛, 今反见弱, 是荣不足于下也, 寸口卫脉浮大者, 卫气盛于上也, 经曰: 至阳盛地气不足, 故曰: 反也, 举寸以该尺耳, 此言阳脉浮大阴脉反弱之居经。 }

第六节, 论师尼寡妇异乎妻妾之治

罗谦甫曰: 宋褚澄疗师尼寡妇, 别制方者, 盖有谓也。 此二种寡居, 烛阴无阳, 欲心萌而多不遂, 是以阴阳交争, 乍寒乍热, 全类温疟, 久则为劳。 尝读史记仓公传, 载济北王侍人韩女, 病腰背寒热, 众医皆以为寒热病。 仓公曰: 病得之欲男子不得也。 何以知, 诊其脉, 肝脉弦出寸口, 是以知之。 盖男子以精为主, 妇人以血为主。 男子精盛以思室, 女人血盛以怀胎也。 夫盰摄血者也, 是厥阴盰脉弦出寸囗, 上鱼际, 则阴盛可知, 故知褚氏之言, 信有谓矣。
{此专主肝经而言, 以相火寄于肝也, 男女之欲皆从此出, 观天地之气始于春, 则知字欲之义必由于肝也, 鸟兽孳尾亦然, 故治此者当以柴胡汤为法。 }

第七节, 论调经当抑气

济生方论曰: 内经云: 百病皆生于气。 经有所谓七气, 有所谓九气。 喜怒忧思悲恐惊者, 七气也。 七情之外, 益之以寒热二证, 而为九气也。 {其抑气治法须随证采后方治之, 故此不备列。 } 气之为病, 男子妇人皆有之, 惟妇人血气为患尤甚。 盖人身血随气行, 气一壅滞, 则血与气并, 或月事不调, 心腹作痛: 或月事将行, 预先作痛: 或月事己行, 淋漓不断, 心腹作痛: 或遵腰胁, 或引背膂, 上下攻刺, 吐逆不食, 甚则手足搐搦, 状类惊痫, 或作寒热; 或为症瘕, 肌肉消瘦, 非特不能受孕, 久而不治, 转而为瘵疾者多矣。

第八节, 论调经先去病

李氏曰: 月水循环, 纤, 不作而有子。 若兼潮热腹痛, 重则加之咳嗽, 汗呕, 或潟, 有潮汗, 则血愈消耗。 有咳呕则气往上行, 泻则津偏于后, 痛则积结于中, 是以必先去病, 而后可以滋血调经。 就中潮热疼痛, 尤为妇女常病。 盖血滞积入骨髓, 便为骨蒸。 血滞积瘀于中, 与日生新血相搏, 则为疼痛, 血枯不能滋养百骸, 则蒸热于外。 血枯胞络火盛, 或挟痰气食积, 寒冷外邪, 则为疼痛。

第九节, 论调经大法

方氏曰: 妇人经病, 有月侯不调者, 有月候不通者。 然不调不通之中, 有兼疼痛者, 有兼发热者, 此分而为四也。 {析理无余, 论症极确医能悉此, 何患不良, 以类字推之, 则所该者广, 幸毋执也, 而为先为佐, 尤所当知。 } 然四者若细推之。 不调之中, 有, 前者, 有退后者; 则, 前为热, 退后为虚也。 不通之中, 有血滞者, 有血枯者; 则血滞宜破, 血枯宜补也。 疼痛之中, 有常时作痛者, 有经前经后作痛者; 则常时与经前为血积, 经后为血虚也。 发热之中, 有常时发热者, 有经行发热者; 则常时为血虚有积, 经行为血虚有热也, 此又分而为八焉。 大抵妇人经病, 内因忧思忿怒, 外因饮冷形寒。 盖人之气血周流, 忽因忧思忿怒所触, 则郁结不行。 人之经前产后, 忽遇饮冷形寒, 则恶露不尽。 此经候不调、不通、作痛、 发热之所由也。 大抵气行血行, 气止血止, 故治血病以行气为先, 香附之类是也。 热则流通, 寒则凝结, 故治血病以熟药为佐, 肉桂之类是也。

第十节, 论经水异色

丹溪曰: 经水者阴血也。 阴必从阳, 故其色红, 禀火色也。 血为气之配, 气热则热, 气寒则寒, 气升则升, 气降则降, 气凝则凝, 气滞则滞, 气清则清, 气浊则浊, 上应于月, 其行有常, 名之曰: 经, 为气之配。 因气而行, 成块者, 气之凝也。 将行而痡者, 气之滞也。 来后作痛者, 气血俱虚也因气而行, 成块者, 气之凝也。 将行而痛者, 气之滞也。 来后作痛者, 气血俱虚也。 色淡者, 亦虚也, 而有水混之也。 错经妄行者, 气之乱也。 紫者气之热也。 黑者热之甚也。 今人但见其紫者、黑者、 作痛者、成块者, 率指为风冷, 而行温热之剂, 则祸不旋踵矣。 良由病源论月水诸病, 皆曰: 风冷乘之, 宜其相习而成俗也。 或曰: 黑者, 北方水色也, 紫淡于黑, 非冷而何? 予曰: : 经云: ﹃亢则害, 承乃制。 ﹄热甚者必兼水化, 所以热则紫, 甚则黑也。 况妇人性执而见鄙, 嗜欲加倍, 脏腑厥阳之火, 无日不起, 非热而何。 若曰: 风冷, 必须外得, 设或有之, 盖千百而一二也。

准绳云: 冷症外邪初感, 人经必痛或不痛者, 久则郁而变热矣。 且寒则凝, 既行而紫黑, 故非寒也。 {二公之说甚明。 }

叶氏曰: 血黑属热, 丹溪之论善矣。 然风寒外乘者, 十中常见一二, 何以辨之? 盖寒主引涩, 小腹内必时常冷痛。 经行之际, 或手足厥冷, 唇青面白, 尺脉或迟或微或虚, 或虽大而必无力。 热则尺脉或洪或数或实, 或虽小而必有力, 于此审之, 可以得其情矣。 {脉症相参尤为的确。 }

李氏曰: 心主血, 故以色红为正, 虽不对期而色正者易调。 其色紫者风也; 黑者热甚也; 淡曰: 者虚也: 或挟痰停水以混之也, 如烟尘水, 如屋漏水, 如豆汁。 或带黄混浊模糊者, 湿痰也。 成块作片, 血不变者, 气滞也, 或风冷乘之也。 色变紫黑者, 血热也。 大概紫者, 四物汤防风白芷荆芥。 黑者, 四物汤加芩连香附。 淡白者, 芎归汤加参耆白芍药香附。 有痰者, 二陈汤加芎归。 如烟尘者, 二陈汤加秦艽防风苍术。 如豆汁者, 四物汤加芩连。 成块者, 四物汤加香附玄胡枳壳陈皮。 随症选用。

第十一节, 论经候愆期

王子亭曰: 经者常候也, 谓候其一身之阴阳愆伏, 知其安危, 故每月一至, 太过不及, 皆为不调。 阳太过, 则先期而至。 阴不及, 则后时而来。 其有乍多乍少, 断绝不行, 崩漏不止, 皆由阴阳衰盛所致。

丹溪云: 经水不及期而来者, 血热也, 四物汤加芩连香附。 肥人不及日数而多者, 痰多血虚有热, 南星白术苍术黄连香附川芎作丸。 {丹溪翁只主一热字, 而热症内又用苍术南星等, 谁其信之, 立斋又分肝脾血分劳役五种, 尤为详明。 }

薛氏曰: 先期而至, 有因脾经血燥者, 宜加味逍遥散。 有因脾经郁滞者, 宜归脾汤。 有因肝经怒火者, 宜小柴胡汤加生地黄。 有因血分有热者, 宜四物汤加柴胡牡丹皮山栀子。 有因劳役火动者, 宜补中益气汤。 {愚谓脾虚气郁宜归脾汤, 脾实气郁宜越鞠丸之类为当。 }

丹溪云: 经水过期血少也, 用川芎当归人参白术, 兼痰药治之。 过期色淡者, 痰多也, 二陈汤加芎归。 过期紫黑有块, 血热也, 必作痛, 四物汤加香附黄连。

薛氏曰: 过期而至, 有因脾经血虚者, 宜人参养荣汤。 有因盰经血少者, 宜六味地黄丸。 有因气虚血弱者, 宜八珍汤

{血生于脾, 故色淡者宜补脾胃, 此参术所必用也。 而丹溪以芎归为配, 不用地黄芍药者岂无深意焉, 如立斋养荣八珍等汤俱本于此, 其用六味丸者。 又为补母之法, 宜详之。 }

第十二节, 论月水多少

准绳云: 妇人病多是月经, 乍多乍少, 或前或后, 将发疼痛, 医者不审, 一例呼为经病, 不知阳胜阴, 阴胜阳, 所以服药无效。 盖阴气乘阳, 则包藏寒, 气血不运行, 经所谓“天寒地冻, 水凝成冰。 ”故令乍少而在月后。 若阳气乘阴, 则血流散溢, 经所谓“天暑地热, 经水沸溢。 ”故令乍多而在月前, 当和血气平阴阳, 期为福也。 阳胜阴, 月候多者, 当归饮。 阴胜阳, 月候少者, 七沸汤。 又云: 经水过多, 为虚热, 为气虚不能摄血。 经水涩少, 为虚为涩。 虚则补之, 涩则濡之。

脉经曰: 有一妇人来诊, 言经水少, 不如前者何也?师曰: : 曾更下利。 若汗出小便利者可, 何以故?师曰: 亡其津液, 故令经水少。 设经下反多于前者, 当所苦困, 当言恐大便难, 身无复汗也。 {津液者水谷之阴气也, 亡之则血失所养矣, 故不如前焉。 }

第十三节, 论月水不利

良方云: 妇人月水不利者, 由劳伤气血, 体虚而风冷客于胞内, 伤于冲任之脉故也。 若寸脉弦, 关脉沉, 是盰病也, 兼主腹痛.孔窍生疮。 尺脉滑, 血气实, 经络不利; 或尺脉绝, 不至, 兼主小腹引腰痛, 气攻胸膈也。 {弦与沉主气病, 滑为实, 绝为虚。 }

薛氏曰: 前证属盰胆二经, 盖盰胆相为表里, 多因恚怒所伤。 若本经风热, 用补肝散。 [方见胁痛门]血虚, 用四物加枣仁。 若肾水不足, 用六味丸。 若患诸疮疡, 治见后。

第十四节, 论月水不断

准绳云: 妇人月水不断, 淋沥无时, 或因劳损气血而伤冲任, 或因经行而合阴阳, 皆令气虚不能摄血。 若时止时行, 腹痛, 脉沉细, 此寒热邪气客于胞中, 非因虚弱也。 薛氏曰: 前证若, 郁结伤脾, 用归脾汤。 恚怒伤肝, 用逍遥散。 肝火妄动, 用加味四物汤。 脾气虚弱, 用六君子汤。 元气下陷, 用补中益气汤。 热伤元气, 前汤加五味麦门冬炒黑黄檗。

第十五节, 论过期不止

产宝云: 男子生于寅, 寅属木, 阳中有阴, 故男子得八数。 女子生于申, 申属金, 阴中有阳, 故女子得七数。 男以气为主, 八八则卦数日尽。 女以血为主, 七七则卦数己终, 终则经水绝, 冲任脉虚表, 天癸绝, 地道不通, 而无子矣。 或劳伤过度, 喜怒不时, 经脉衰微之际, 又为邪气攻冲, 所以当止不止而崩下也。

许学士云: 妇人经脉过期不止, 腰腹疼痛, 或七七数尽而月经下者, 宜用当归散治之。 {不断不止有何分别临症宜细心体认。 }

第十六节, 论经病疼痛

产宝云: 经水者, 行血气通阴阳, 以荣于身者也。 气血盛阴阳和, 则形体通。 或外亏卫气之充养, 内乏荣血之灌溉, 血气不足, 经候欲行, 身体先痛也。 [此论身痛。 ] {据此宜用十全大补八珍汤, 人参养荣汤之类。 }

良方云: 妇人经来腹痛, 由风冷客于胞络冲任, 或伤于太阳少阴经, 用温经汤, 桂枝仁汤。 若忧思气郁而血滞, 用桂枝桃仁汤, 地黄通经丸。 若血结而成块, 用万病丸。

丹溪云: 经水将来作痛者, 血实也, 一云: 气滞, 四物汤加桃仁香附黄连。 {何以用黄连须识其故。 } 临行时腰疼腹痛, 乃是郁滞有瘀血, 四物汤加红花桃仁莪术玄胡索木香。 有热加黄芩柴胡。 {有加香附青皮桃仁鸟药丹皮小茴五灵服者。 } 经行后作痛者, 血气俱虚也, 以八珍汤加减服。

戴氏曰: 经事来而腹痛者, 经事不来而腹亦痛者, 皆血之不调故也。 欲调其血, 先调其气, 四物汤加吴茱萸半钱香附子一钱, 和气饮加吴茱萸半钱亦可, 痛甚者, 玄胡索汤。 然又恐感外邪, 伤饮食致痛, 痛不因血, 尤宜详审, 和气饮却能兼治。 因冷而积, 因樍而痛, 宜大温经汤。 冷甚者, 去麦门冬不用。 {格致工夫更进一层。 }

(验案)

汪石山治一妇人, 瘦小, 年二十余, 经水紫色, 或前或后, 临行腹痛, 恶寒喜热, 或时感寒, 腹亦作痛, 脉皆细濡近滑, 两尺重按略洪而滑, 此血热也。 或谓恶寒如此, 何谓为热, 曰: 热极似寒也。 遂用酒煮黄连四两, 香附归身尾各二两, 灵脂一两为末, 粥丸, 空腹吞之而愈。 {此全以脉为主不然亦非此药可愈。 }

一妇年二十一岁, 六月经行, 腹痛如刮, 难忍求死, 脉得细软而駃, 尺则沉弱而近駃, 汪曰: : 细软属湿, 数则为热, 尺沉属郁滞也。 以酒煮黄连半斤, 炒香附六两, 五灵脂半炒半生三两, 归身尾二两为末, 粥丸, 空心汤下三四钱, 服至五六料, 越九牛得一子, 后屡服屡效。 {中病则止不尽剂, 岂可久服, 经曰: 毋便过之伤其正也。 } 历十五年后, 前药罔效, 汪复诊之, 脉皆洪滑无力, 幸其尚有精神。 汪曰: 此非旧日比矣, 旧乃郁热, 今则虚寒, {黄连久服之故。 }

东垣曰: “始为热中, 格为寒中是也。 ”

经曰: “脉至而从, 按之不鼓, 乃阴盛格阳。 ”当作寒治, 且始病时而形敛小, 今则形肥大矣。

书曰: “瘦人血热, 肥人血虚。 ”岂可同一治也。 所可虑者, 汗大泄, 而脉不为汗衰。 血大崩, 而脉不为血减耳。
{二旬俱欠妥, 惟伤寒有邪, 故不为汗衰者不治, 此惟血脱肠无所附, 故脉无力, 不当言不为血灭。 } 其痛日重夜轻, 知由阳虚不能健运, 故亦凝滞而作痛。 以证参脉, 宜用助阳, 若得脉减痛轻, 力为佳兆, 遂投参*苠归术大剂, 加桂附一帖, 来早再诊, 脉皆稍宁, 服至二三十帖, 病且愈。 盖病有始终寒热之异, 药有前后用舍不同, 形有肥瘦壮少不等, 岂可以一方而通治哉。 {亦是寒凉太过, 所谓以药医药也, 故可服此温补之剂, 三十帖愈。 }

第十七节, 论经病发热

附客热 李氏曰: 潮热有时, 为内伤为虚; 无时, 为外感为实。 虚者, 大温经汤。 热者, 四物汤加柴胡黄芩。 经閟者, 滋血汤。 骨蒸者, 大胡连丸.大乌鸡丸。 五心潮者, 四物汤加黄连胡黄连。 无汗者, 茯苓补心汤。 有汗者, 逍遥散。 {消遥散为退热圣药须善加减。 } 经前潮者, 血虚有滞, 逍遥散加牡丹皮桃仁玄胡索。 经后潮者, 血虚有热, 逍遥散去柴胡换地骨皮生地黄。 此药加减为退热圣药。 寻常潮热者, 肾气丸大造丸, 或四物汤料加便炒黄芩一两, 四制香附一斤, 蜜丸服。 {三方更妙。 }

(验案)

吴茭山治一妇, 经血过多, 五心烦热, 日晡潮热, 诸乐无效, 以四物加胡黄连三服 而愈。 {以病未深故役速效耳。 } 薛新甫治一妇人经候过期, 发热倦怠, 或用四物黄连之类, 反两月一度, 且少而成 块。 又用峻药通之, 两目如帛所蔽。 薛曰: ; 脾为诸阴之首, 目为血脉之宗, 此脾伤, 五赃皆为失所, 不能归于目矣, 遂用补中益气.济生归脾二汤, 专主脾胃, 年余寻愈。 {此在倦怠及反两月一度上体认来。 }

大全云: 客热者因体虚, 而将温过度, 外热加之, 非脏腑自生, 故云: 客热。 其状上焦胸膈之间虚热, 囗燥心烦, 手足壮热者是也。

薛氏曰: 前证若, 客邪所侵, 补中益气加川芎防风。 {客邪而补中益气, 须细心体认, 证脉相参, 必真虚者方可, 不然恐惧实实之害。 } 肝虚血少, 六味地黄丸。 胃火饮冷, 钱氏潟黄散.胃虚饮汤.七味白术散。 潮热时热, 八珍汤。 晡热内热, 逍遥散。 发热体倦, 补中益气汤。 恚怒发热, 小柴胡汤。 寅卯酉戌时热, 升阳益阴汤。

第十八节, 论往来寒热

经水适来适断, 或有往来寒热者, 先服小柴胡, 以去其寒热, 后以四物汤和之。 薛新甫治一妇人, 耳内或耳后项侧作痛, 寒热口苦, 月经不调, 此肝火气滞而血凝用小柴胡加山栀川芎丹皮治之, 诸病悉退。 {有热入血室之象, 诸症皆见在少阳经, 故用此汤, 此经多气少血, 何为不用当归赤芍生地。 }

大全云: 师尼寡妇与室女出愆期者, 多因欲心萌而不遂, 恹恹成病, 乍寒乍热, 久则为劳 。 又有经闭, 自yin痰逆, 头风膈气, 痞闷面黚瘦瘠等证, 皆寡妇之病也。 {此仓公治欲男子不得之法也。 }

薛氏曰: 前证若 肝脉弦出鱼际, 用小柴胡加生地黄送下生地黄丸, 久而血虚, 佐以四物汤。 若兼怒动肝火而寒热者, 佐以加味逍遥散。 {此妇遍身欲火, 降火凉血亦是正法, 大约寒凉迥度, 又须治本也。 }

(验案)

一妇人困夫经商久不归, 发寒热, 月经旬日方止, 服降火凉血药, 反潮热内热, 自汁盗汗, 月经频数, 余曰: “热汗, 气血虚也。 经频, 肝脾虚也。 ”用归脾汤、 六味丸而愈。

第十九节, 论热入血室

良方云: 妇人伤寒伤风发热, 经水适来, 昼则安静, 暮则谵语, 有如疟疾, 此为热入血室。 治者无犯胃气及上二焦, 宜服小柴胡汤。 若脉迟身凉, 当刺期门穴, 下针病人五吸, 停针良久, 徐徐出针。 凡针期门穴, 必泻勿补, 肥人二寸, 瘦人寸半也。 {邪入血分, 故发在暮, 且谵语属胃经者多, 恐误犯之, 故云: 然。 }

(验案)

许学士治一妇病伤寒发寒热, 遇夜则如见鬼状, 经六七日, 忽然昏塞, 涎响如引锯, 牙关紧急, 瞑目不知人, 病势危困。 许视之曰: “得病之初, 曾值月经来否, ” {凡遇此症须当问此。 }

其家云: “经水方来, 病作而经遂止, 得一二日发寒热, 昼虽静, 夜则有鬼祟, 从日昨不省人事。 ”

许曰: “此乃热入血室证。 ”

仲景云: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 经水适来, 昼则明了, 暮则谵语, 如见鬼状, 发作有时, 此名热入血室。 ”医者不晓, 以刚剂与之, 遂致胸膈不利, 涎潮上脘, 喘急息高, 昏冒不知人, 当先化其痰, 后除其热, 乃急以一呷散投之, 两时顷涎下, 得睡省人事, 次授以小柴胡汤加生地黄三服而热除。 不汗而自解矣。 {明知热入血室, 乃因症而先治痰, 所谓急则治标, 后治其本也。 } 一妇人患热入血室证, 医者不识, 用补血调气药治之, 数日遂成血结胸。 或劝用前药, 许公曰: “小柴胡已迟, 不可行也。 ” {使不能针或用桃仁承气合小柴胡亦可。 } 无己, 用期门穴期可矣, 予不能针, 请善针者治之。 ﹄如言而愈。 或问热入血室, 何为而成结胸也。 许曰: “邪气传入经络, 与正气相搏 上下流行, 遇经水适来适断, 邪气乘虚入于血室, 血为邪所迫, 上入盰经, 肝受邪, 则谵语而见鬼。 复入膻中, 则血结于胸中矣。 何以言之, 妇人平居, 水养木, 血养肝, 方未受孕, 则下行之为月水。 既孕, 则中畜之以养胎。 及己产, 则上壅之以为乳, 皆血也。 今邪逐血并归于肝经, 聚于膻中, 结于乳下, 故手触之则痛, 非药可及, 故当刺期门也。 ”

虞恒德; 治一少妇, 夏月行经, 得伤寒似疟, 谵语狂乱, 诸医皆以伤寒内热, 投双解散解毒汤服之, 大汗如雨, 反如风状。 次以牛黄丸金石之药, 愈投愈剧, 一日延虞诊视, 脉弦而大, 虞思伤寒内热狂乱, 六阳俱病, 岂不囗干舌黑, 况脉不数, 病体扪之, 或热或静其腹急痛, 意必有内伤在前, 伤寒在后。 今伤寒得汗虽已, 内伤则尚存故也。 因细问之, 患者曰: “正行经时, 因饮食后多汗, 用冷水抹身, 因得此证。 ”方知冷水外闭其汗内阻其血, 邪热入室, 经血未尽, 血得邪热, 乍静乍乱, 寒热谵语, 掉眩类风, 须得玉烛散下之而愈, 下后谵语已定, 次以四物小柴胡汤, 调理五日, 热退身凉, 患遂瘳。 {凡诊妇人先问经候有无, 此是关窍, 凡经行后, 似疟谵语, 便是热入血室。 } {病根在腹急痛。 }

衍义云: 一妇人温病已十二日, 诊之其脉六七至而涩, {以脉六七至, 明知是热涩, 则知其为有瘀血, 寸大尺小上焦有热, 此亦兼阳明胃腑病, 以颊赤口干不了了, 而用桂, 亦人所难, 须慎之。 }寸稍大, 尺稍小, 发寒热, 颊赤囗干不了了, 耳聋, 间之病, 数日经水乃行, 此属少阳热入血室也。 若治不对病, 则必死, 乃按其证, 与小柴胡汤。 服之二日, 又与小柴胡汤加官桂干姜, 一日寒热遂止。 又云: 脐下急痛, 又与抵当丸微利, 脐下痛痊, 身渐凉, 脉渐匀, 尚不了了, 乃复与小柴胡汤。 次日但胸中热躁, 囗鼻干, 又少与调胃承气汤, 不得利。 次日心下痛, 又与大陷胸汤半服, 利三行。 次日虚烦不宁, 时妄有所见, 复狂言, 虽知其尚有燥屎, 以其极虚, 不敢攻之, 遂与竹叶汤, 去其烦热, 其夜大便自通, 至晚两次, 中有燥屎数枚, 而狂言虚烦尽解, 但咳嗽唾, 此肺虚也, 若不治恐成肺痿, 遂与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汤, 一日咳减, 二日而病悉愈。 {五味干姜以治咳嗽, 以未成痿, 故可加否则误矣。 } 以上皆用仲景方。

薛立斋, 治一妇人, 怀抱素郁, 感冒经行谵语, 服发散之剂不应, 用寒凉降火, 前证益甚, 更加月经不止, 肚腹作痛, 呕吐不食, 痰涎自出, 此脾胃虚寒, 用香砂六君子, 脾胃渐健, 诸证渐退, 又用归脾汤而全愈。 {以感冒故发散, 以谵语故清凉, 然云: 前症益甚, 而复用香砂归脾, 人所难信, 其意重在呕吐痰涎自出上耳, 然终有疑当以脉详, 学者不可以是而造次也, 慎之。 }

第二十节, 论经行泄泻

汪石山治一妇, 经行必潟三日, 然后行, 诊其脉皆濡弱, 此脾虚也。 脾属血属湿, 经水将动, 脾血先己流注血海, 然后下流为经。 脾血既亏, 则虚而不能运行其湿, 令作参苓白术散, 每服一钱, 一日米饮调下二三次, 月余经不泻矣。 {濡弱二字, 足征脾虚, 此脾气虚而非脾血虚也, 用药当矣, 而血亏不运之说久妥。 } 一妇年逾四十, 形长色脆, 病经不行, 右脉浮软而大, 左脉虚软而小近駃, 常时经前作泄。 {据脉审证明是脾虚下陷, 岂得谓亡阴而补血乎, 大谬大谬。 } 今年四月感风咳嗽, 用汤洗浴汗多, 因泄一月。 六月复因洗浴, 发疟六七次, 疟虽止而神思不爽。 至八月尽, 而经水过多, 白带时下, 泄沩, 觉右脚疼痛, 旧曾闪肭脚跟, 今则假此延痛臀腿腰胁尻骨颈项, 右边筋脉皆掣痡, 或咳嗽一声, 则腰眼痛如腰札, 日轻夜重, 叫号不己, 幸病稍止, 饮食如常。 今详月水过多, 白带下时, 日轻夜重泄泻无时, 亦属下多亡阴, 宜作血虚论治, 服四物止痛之剂益甚。 九月汪复诊视, 始悟此病, 乃合仲景所谓阳生则阴长之法矣。 夫经水多, 白带下, 常泄泻, 皆由阴虚陷下而然, 命曰: 阳脱是也。 日轻夜重, 盖日阳旺, 而得健运之职, 故血赤无凝滞之患, 而日故轻。 夜则阴旺, 而阳不得其任, 矢其健运之常, 血亦随滞, 故夜重, 遂以参术助阳之药, 煎服五七帖痛减, 此亦病证之变, 治法殊常, 故记之。 {据愚意, 当用补中益气, 加续断杜仲茯苓。 }

第二十一节, 脉法

脉经曰: 尺脉滑, 血气实, 妇人经脉不利。 少阴脉弱而微, 微则少血。 寸口脉浮而弱, 浮则为虚, 弱则无血。 脉来至状如琴弦, 苦少腹痛, 主月水不利, 孔窍生疮。 肝脉沉, 主月水不利, 腰腹, 。 尺脉来而断续者, 月水不利, 当患小腹引腰痛, 气滞, 上攻胸臆也。 经不通, 绕脐寒疝痛, 其脉沉紧, 此由寒气客于血室, 血凝不行, 结积, 血为气所冲, 新血与故血相搏故痛。 {滑为气血有余故曰: 实。 微弱为血不足浮弱亦然。 弦也沉也断续也, 皆主痛而不利, 而孔窍生疮, 上攻胸臆当别之, 沉紧为寒在血分。 }

第二十二节, 调经门汇方

调经通用诸方

四物汤, 治妇人冲任虚损, 月水不调, 经病或前或后, 或多或少, 或脐腹胁痛, 或腰足中痛, 或崩中漏下, 及胎前产后诸证, 常服益荣卫滋气血, 若有他病, 随证加减。 上锉各等分, 每服四钱, 水煎服。 春倍川芎, 夏倍芍乐, 秋倍地黄, 冬倍当归。 {此倍加法, 便是四时妙理, 倍当归以迎春气, 倍川芎以迎夏气, 倍芍药以迎秋, 倍地黄以迎冬, 用当归以生一阳, 用芍药以生一阴, 皆升降之妙也, 识之识之。 } 若春则防风四物, 加防风倍川芎。 若夏则黄芩四物, 加黄芩倍芍药。 若秋则门冬四物, 加天门冬倍地黄。 若冬则桂枝四物, 加桂枝倍当归。 若血虚而腹痛, 微汗而恶风, 四物加茂桂, 谓之腹痛六合。 若风眩晕, 加秦艽羌活, 谓之风六合。 若气虚弱, 起则无力, 尪然而倒, 加厚朴陈皮, 谓之气六合。 气不足而用泄气之药加乎, 当以参耆易之。 若发热而烦, 不能睡卧者, 加黄连栀子, 谓之热六合。 若虚寒脉微自汗, 气难布息, 清便自调, 加干姜附子, 谓之寒六合。 若中湿身沉重无力, 身凉微汗, 加白术茯苓, 谓之湿六合。 若妇人筋骨肢节疼, 及头痛脉弦, 憎寒如疟, 宜治风六合, 四物汤加羌活防风。 若血气上冲, 心腹胁下满闷, 宜治气六合, 四物加木香槟榔。 若脐下虚冷腹痛, 及腰脊间闷痛, 宜玄胡六合, 四物加玄胡索苦楝。 若气冲经脉, 月事频并, 脐下多痛, 宜倍芍药加黄。 若经事欲行, 脐腹绞痛, 临经痛者, 血涩也, 加玄胡苦楝{碎炒焦}木香槟榔。 若妇人血虚, 心腹, 痛不可忍者, 去地黄加干姜, 名四神汤。 补下元加干姜甘草。 气筑, 小腹痛, 加玄胡索。 若腹中刺痛, 恶物不下, 倍加当归芍药。 若腹痛作声经脉不快, 加熟地黄一倍, 添桂心半倍。 经行腹痛, 腰背痛, 加蕓薹牛膝红花吴茱萸庵阊甘草银器灯心热服。 若经水涩少, 加葵花煎, 又加红花血见愁。 若经水少而色和者, 倍加熟地黄当归。 若经水暴下, 加黄芩。 若腹痛, 加黄连。 如夏月不去黄芩。 若经水如黑豆汁者, 如黄芩黄连。 经水过多, 别无余证, 宜黄芩六合汤, 四物汤黄芩白术等分。 经血淋漓不断, 加干瑞莲房炒入药。 阴阳交合经脉行, 加赤石脂黄, 肉桂百草霜节败棕灰肉豆蔻当归木香龙骨白茯苓白术地榆。 {交合经行治法。 } 若经水适来适断, 或有寒热往来者, 先服小柴胡汤, 以去其寒热, 后以四物汤和之。 如寒热不退, 勿服四物, 是谓变证, 表邪犹在, 不能效也。 依前论中变证, 随证用乐调治。 {须识表证更有次序可法。 } 若血崩者, 加生地黄蒲黄。 补血住崩, 加百草霜棕灰www.lindalemus.com/rencai/首? 灰蒲黄炒过龙骨白姜。 血成片, 加地黄藕节。 血黑片, 加人参白术。 若血脏虚冷, 崩中去血过多, 加阿胶艾。 {以虚冷而崩中, 故加艾, 今人不问冷热而皆用胶艾, 殊可笑也。 } 月水不调血崩, 或多少, 或前后, 呕逆心膨, 加陈艾黄? 。 若赤白带下, 宜香桂六合, 四物汤加桂枝香附各减半。 四物汤为细末, 蜜炼丸梧子大, 空心米饮汤下, 三四十丸, 治高年妇人白带良验。 如白yin浊, 加龙骨地黄当归。 如漏下五色, 研麝香好酒下。 如鲜红, 温酒盐汤下。 如带下, 加肉桂蒲黄百草霜甘草黑豆白术玄胡索白姜龙骨, 空心盐酒下。 如白带, 加白龙骨酒下。 {此皆古法宜体认的确方可遵。 } 若妇人血积者, 加广茂三棱干漆。 {炒烟尽各等分} 若经血凝滞, 腹内血气忤疼, 加广茂官桂等分。 王右夫云: 熟地黄滞血。 安能止痛, 不若以五灵脂代之。 血滞不通, 加桃仁红花。 经閟, 加枳壳大黄荆芥黄芩青皮滑石木通瞿麦海金沙山栀子车前子。 {以经闭而用利水之药何也, 岂非以下焦气滞而道之耶。 } 血寒, 加甘草乌梅柴胡桃柳枝。 月水久闭, 加肉桂甘草黄? 姜黄枣子木通红花。 月水不通, 加野苎根牛膝红花苏木旧酒水同煎。 血气不调, 加吴茱萸等分, 甘草减半, 诸虚不足, 加香附子。 {野苎乃凉药。 } {以甘能和气生液养血也, 惟气不足者宜之, 如要调气, 宜倍香附最妙。 } 四物汤加甘草半两, 为细末炼蜜丸, 每两作八丸, 酒醋共半盏煎汤, 同化调下, 名当归煎, 去败血生好血, 如人行五里, 再进一服, 无时。 若虚热病, 四物汤与参苏饮相合, 名补心汤主之, 添柴胡名五神汤, 大能补虚退虚热。 潮热加黄芩地骨皮柴胡。 一方加柴胡干葛黄? 人参。 虚热口干, 加麦门冬黄芩。 虚渴, 加人参干葛乌梅括蒌根。 虚而多汗, 加? 牡蛎黄根。 虚寒潮热, 加柴胡地骨皮白术茯苓甘草秦艽知母黄芩麦身贝母人参鸟栴枣子。 若四肢肿痛, 不能举动, 宜以苍术各半汤主之。 {与苍术对配, 意见自超然, 必有涩者宜之。 } 若大使燥结, 四物汤与调胃承气汤各半, 名玉烛散主之。 若流湿润燥, 宜四物理中各半汤。 若气血俱虚, 四物与四君子汤各半, 名八珍汤主之。 加缩砂仁保胎气, 令人有子。 有热加黄芩。 若因热生风者, 加川芎柴胡防风。 {若谓热生风, 当清热兹不清热, 而散郁热, 当以意逆之。 } 乃治痹疼妙药 血气劳, 加荆芥柴胡。 {非治劳乃行肝胆之气血结滞生热也, 与用青蒿同。 } 血风两胁筑痛, 或盘肠成块, 加大黄荜拨乳香。 血弱生风, 四肢痹疼, 行步艰难, 加人参乳香没药麝香甘草五灵脂羌活防风荆芥地龙南星附子泽兰为末, 蜜丸, 木瓜盬汤下。 {乃治痹疼妙药。 } {下三节俱治血风, 而变证不同用药亦异, 自当心悟。 } 血风膨胀, 加甘草木香枳壳马兜铃葶苈紫苏藿香地黄, 空心服。 脏腑秘, 加大黄桃仁。 滑泄, 加官桂附子。 呕加白术人参。 {一方有生姜} 呕吐不止, 加藿香, 白术减半, 人参再减半。 呕逆, 饮食不入, 加白术丁香甘草人参缩砂益智仁胡椒。 {以呕吐呕逆而所加药固是矣, 然与四物同用然乎否乎。 } 若咳嗽, 加桑白皮半夏人参生姜北五味子甘草。 {古人治嗽多用人参五味, 然审察虚实不可据信也。 } 若发寒热, 加干生姜牡丹皮柴胡。 若寒热往来, 加炮干姜牡丹皮各二分半。 若平常些少虚眩, 肢体瘦倦, 月信不通, 只用生姜薄荷, 此是妇人常服之乐。 盖味寡而性缓, 效迟而功深。 {逍遥散以薄荷为引即此意。 } 若大渴, 加知母石膏。 若水停心下, 微吐逆者, 加猪苓茯苓防己。 若心腹胀满, 加枳壳青皮。 虚汗加麻黄根。 , 汗多加浮麦。 肠风下血, 加槐角槐花枳壳荆芥黄芩大腹皮红内消地榆石楠叶鸡冠花为散, 煎一半为末, 空心盐汤旧酒调下。 鼻衄吐血, 加竹青蒲黄藕节半夏丁香诃子桂花红枣飞罗面白茅蚌粉。 {桂花桂心也, 桂与丁半以治吐衄, 今人难之, 古法多用, 亦须识之, 以备参考。 } 若头昏项强, 加人参黄芩。 若虚寒似伤寒者, 加人参柴胡防风。 若虚烦不得睡, 加竹叶人参。 若诸痛有湿者, 四物与白术相半, 加大麻茯苓穿山甲用酒煎服。 {前以四肢肿痛用苍术, 此以诸痛有湿用白术相半, 宜思之。 } 治老人风秘, 加青皮等分。 {老人风秘加青皮人所未知产后亦有用。 } 治疮疾, 加荆芥, 酒煎常服。 奶痈, 加连翘茨菰子红内消白芷菰片荆芥牛膝山蜈蚣乳香没药漏芦生地黄。 赤眼头风疾, 加薄荷清茶。 赤眼生风, 加防风黄芩。 风疮赤肿, 加荆芥牛蒡子何首乌甘草防风羌活地黄盐酒。 脚肿, 加大腹皮赤小豆茯苓皮生姜皮。 {伤寒有六经症故不离仲景法。 } 若妇人伤寒汗下后, 饮食减少, 血虚者, 加黄? 白术茯苓甘草, 宜八物汤。 若妊娠伤寒中风, 表虚自汗, 头痛项强, 身热恶寒, 脉浮而弱, 太阳经病, 宜表虚六合汤, 四物汤四两, 桂枝地骨皮各七钱。 {以自汗合洼枝汤也。 } 若妊娠伤寒, 头痛身热无汗, 脉浮紧, 太阳经病, 宜表实六合, 四物汤四两, 麻黄细辛各半两。 {以无汗合麻黄, 加细辛合少阴里也。 } 若妊娠伤寒, 中风湿之气, 肢节烦疼, 脉浮而热, 头痛, 此太阳标病也, 宜风湿六合汤, 四物汤四两, 防风苍术各七钱。 若妊娠伤寒下后, 过经不愈, 温毒发斑如锦纹, 宜升麻六合, 四物汤四两, 柴胡黄芩各七钱。 {合升麻汤。 } 若妊娠伤寒, 胸胁满痛脉弦, 少阳头昏项强, 宜柴胡六合, 四物汤四两, 柴胡黄芩各七钱。 {合小柴胡。 } 若妊娠伤寒, 大便硬小便赤, 气满而脉沉数, 阳明太阳本病也, 急下之, 宜大黄六合四物汤四两, 大黄半两桃仁十个去皮尖麸炒。 {合桃仁承气。 } 若妊娠伤寒, 汗下后, 咳嗽不止, 宜人参六合, 四物汤四两, 人参五味子各半两。 {以咳嗽而用人参五味, 人皆难之, 此重在汗下后三字。 } 若妊娠伤寒, 汗下后, 虚痞胀满者, 阳明本虚也, 宜厚朴六合, 亦治咳嗽喘满, 四物汤四两, 厚朴枳实麸炒各半两。 若妊娠伤寒, 汗下后, 不得眠者, 宜栀子六合, 四物汤四两, 栀子黄芩各半两。 {合白虎汤。 } 若妊娠伤寒, 身热大渴, 蒸蒸而烦, 脉长而大者, 宜石膏六合, 四物汤四两, 石膏知母各半两。 {合四苓。 } 若妊娠伤寒, 小便不利, 太阳本病, 宜茯苓六合, 四物汤四两, 茯苓泽泻各半两。 {非仲景法。 } 若妊娠伤寒, 太阳本病, 小便赤如血状者, 宜琥珀六合, 四物汤四两, 琥珀茯苓各半两。 {仲景无此法。 } 若妊娠伤寒, 汗下后, 血漏不止, 胎气损者, 宜胶艾六合, 四物汤四两, 阿胶艾叶各半两。 {一方加甘草同上, 一方加干姜干草黄耆。 }{此仲景法。 } 若妊娠伤寒, 四肢拘急, 身凉微汗, 腹中痛, 脉沉而迟, 少阴病也, 宜附子六合, 四物汤四两附子桂各半两。 {所谓有故无殒也。 } 若妊娠伤寒, 畜血证, 不宜堕胎药下之, 宜四物大黄汤, 四物汤四两, 生地黄大黄酒浸各半两。 四物与麻黄桂枝白虎柴胡理中四逆茱萸承气凉膈等, 皆可作各半汤, 不能殚述, 此易老用药大略也。 安胎及漏下血, 加阿胶大艾甘草蒲黄炒过。 若胎动不安, 下血不止, 每服加艾叶五七片, 更加葱白阿胶末, 黄?苠减四味之半, 当归只用小半。 如疾势甚者, 以四味各半两细锉, 以水四盏, 熟艾六块, 如鸡子大, 阿胶五七片, 煎至二盏半, 去滓, 分作四服, 一口令尽。 一方加粉草干姜黄苠, 日二三服, 至二腊。 {以一七为一腊}{以胎漏而加干姜何也? } 加阿胶艾叶水煎服, 名六物汤, 胎前产后, 每日可一二服, 亦治血痢不止, 腹痛难忍。 一方加黄?苠柏叶阿胶甘草续断, 治平常经血淋漓不断, 或多或少, 或赤或白, 非时漏下, 多服有效。 受胎小肠气痛, 加木香怀香。 {妇人小肠气者少, 而胎前尤为罕见, 宜识之备验。 } 胎前嗽, 加枳壳甘草款冬马兜铃半夏木通葶苈人参桔梗麦门冬。 胎气冲肝, 腰脚痹, 行步艰难, 加枳壳木通连翘荆芥地黄羌独山栀甘草灯心, 空心服妊娠心烦, 加竹茹一块。 {冲肝一症, 尤所未闻, 而诸药皆凉血去风热, 亦泻肝气也。 } 如有败血, 则用当归近上节, 易白芍乐以赤, 熟地黄以生。 妊娠作恶生寒, 面青, 不思饮食, 憔悴, 加陈皮枳壳白术茯苓甘草。 {作恶生寒面青, 皆脾胃不足尤宜温之, 以掼孕为虚宜大补, 以下血为热, 宜黄苓, 须斟酌也。 } 损孕下血不止, 头痛寒热耳鸣, 气血劳伤所致, 加黄芩荆芥生地黄赤芍药生姜。 临产小腹紧痛, 加红花滑石甘草灯心葵子。 产后恶露腹痛不止, 加桃仁苏木牛膝。 产后腹痛, 血块攻肠, 加大艾没乐好酒。 {血块攻痛失笑散妙。 } 若因产后, 欲推陈致新, 补血海, 治诸疾加生姜煎。 若产后被惊气滞, 种种积滞败血, 一月内恶物微少, 败血作病, 或胀或疼, 胸膈痞闷或发寒热, 四肢疼痛, 加玄胡没药香白芷, 与四物等分为细末, 淡醋汤或用童便酒调下。 {不知古法, 而欲治今病, 真如者夜行矣, 嗟嗟。 } 如血风于产后乘虚发作, 或产后伤风, 头疼发热, 百骨节痛, 每四物汤五两, 加荆芥穗天麻香附子石膏藿香各二钱五分, 每服三钱, 水一盏, 煎至七分服。 {妙在荆芥。 }{石膏之加非阳明热痛不可。 } 产后伤风头痛, 加石膏等分, 甘草减半。 {石膏不可轻用。 } 若产后虚劳日久, 而脉浮疾者, 宜柴胡四物汤, 乃本方与小柴胡汤合用也。 {是大法也宜熟之。 } 若产后诸症, 各随六经, 以四物与仲景药各半, 服之甚效。 产后虚惫, 发热烦闷, 加生地黄。 产后腹胀, 加枳壳肉桂。 产后寒热往来, 加柴胡麦门冬。 产后散血筑心, 加地骨皮芍菜。, 产后潮热, 加白术北柴胡甘草牡丹皮地骨皮。 {如有风热可加, 无则不可。 } 产后病眼, 加北细辛羌活荆芥菊花甘草木贼决明草决明。 产后浮肿, 气急腹大, 喉中水鸡声, 加牡丹皮荆芥白术桑白皮赤小豆大腹皮杏仁半夏马兜铃生姜葱白薄荷。 产后失音不语, 加诃子人参沙蜜百药煎。 {失音须审虚实恐太涩也。 } 产后闷乱, 加茯神远志。 {闷乱须问瘀血有无, 以痢风而用龙骨何也, 诸热药亦未善。 } 胎前产后痢后风, 加乳香龙骨茱萸木香肉桂苍术牡丹皮白薇人参甘草泽兰大椒怀香, 炼蜜为丸, 木瓜酒下。 简易当归散, 治经脉不匀, 或三四月不行, 或一月再至, 或腰腿疼痛, 不依时而行。 {此方不用地黄, 而补肝脾清金制水, 又是四物汤之一变局, 以此推之应变无穷矣。 } 当归, 川芎, 白芍药[炒], 黄芩[炒各一两], 白术, 山茱萸肉[各一两半], 上为细末, 空心温酒调下二钱, 日三服。 或锉, 每服七钱, 加生姜水煎服。 如冷去黄芩加肉桂。 一方有熟地黄。 增损四物汤, 治月事不调, 心腹疼痛, 补血温经驻颜。 {又一变也, 白术虽温而丹皮地骨却清肌骨之热, 故温字恐误。 } 当归, 川芎, 芍乐[炒], 熟地黄, 白术, 牡丹皮[各一钱半], 地骨皮[一钱], 上咬咀, 作一服, 用水二钟, 煎至一钟, 食前服。 大温经汤, 治冲任虚损, 月候不调, 或来多不已, 或过期不行, 或崩中去血过多, 或损, 娠瘀血停留, 小腹急痛, 五心烦热, 并皆治之。 {既曰: 温经, 何为又治诸热证也, 请细详之, 不如无害, 盖有为矣。 } 当归[去芦], 川芎, 人参, 阿胶, 碎炒, 肉桂[去粗皮], 白芍药[炒], 吴茱萸[汤泡], 牡丹皮, 甘草[炙各一钱], 麦门冬[去心二钱], 半夏[生姜汤泡七刺二钱半], 上锉, 作一服, 加生姜五片水煎, 食前稍热服。 严氏抑气散, 治妇人气盛于血, 变生诸证, 头晕胸满。 {此铁翁先生交感丹法也, 气真有余方可用。 } 香附子[四两], 陈皮[二两], 茯神[去木], 甘草, 上为末, 每服二钱, 食前沸汤调下。 四制香附丸, 治妇人女子, 经候不调。 {配四物更佳有热者须加条芩。 } 香附子[擦去皮一斤, 分作四分, 好酒浸一分, 盐水浸一分, 童便浸一分, 醋浸一分, 各三日焙干]。 上为细末, 醋糊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 空心食前盐酒下。 十味香附丸, 治妇人经候不调。 {绝妙好方。 } 香附[四制一斤], 当归, 川芎, 白芍药[炒], 熟地黄[各四两], 白术, 泽兰叶, 陈皮[各二两黄柏盐水炒],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末, 醋糊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 空心盬汤下。 九味香附丸, 治妇人百病皆宜。 {前方以黄柏而凉下, 此以茴香而温下, 白术又倍于前, 别是一种意见, 不可混淆。 } 香附子[童便浸一宿, 再用醋煮晒干炒四两], 当归[酒洗芍药酒炒], 川芎[酒洗], 生地黄[酒洗], 陈皮[去白各一两], 白术[二两], 黄芩[酒炒一两五钱], 小茴香[炒五钱], 上为末, 醋糊丸如桐子大, 空心酒下八九十丸。 热加地骨皮软柴胡艾附暖宫丸, 治妇人经水不调, 小腹时痛, 赤白带下, 子宫寒冷。 {芍药是暖子宫温下元之品, 今人不分寒热而慨用之何哉。 } 香附[四制一斤], 艾叶[醋浸炒四两], 当归, 川芎, 白芍药[酒炒], 生地黄[姜汁炒各一两], 玄胡索[炒二两], 甘草[生用八钱], 上为细末, 醋糊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 米汤酒任下。 百子归附丸, 调经养血, 安胎顺气, 胎前产后, 及月事参差, 有余不足, 诸证悉治, 久服有孕。 {前方有玄胡索, 此方有阿胶, 前艾多, 此艾少, 有行之妙, 陈石榴酸涩, 当是固经之意。 } 香附[四制二十两], 阿胶[碎炒], 艾叶, 当归[酒洗], 川芎, 芍药[炒], 热地黄[酒洗各二两], 上为末, 用陈石榴一枚, 连皮捣碎, 煎水打糊丸, 如桐子大。 每服百丸, 空心淡醋汤下。 人参养血丸, 治女人禀受素弱, 血气虚损, 常服补冲任, 调经候, 暖下元, 生血气。 {禀弱煮先天之气弱也, 血生于气, 气生于下, 故用熟地为君, 人参佐之, 以生下焦之气, 使令气旺生血也, 臣以乌梅以生液而, 敛血入肝, 夫既生矣敛矣, 而不为流行之, 则血凝而不通, 故以芎归为使, 其或瘀也, 以赤芍破之其或溃也, 以炒蒲黄涩之, 庶乎生而不壅, 止而不塞, 降中有升, 温之不热, 细玩铢锱之多寡, 宜便知立方之妙用。 } 熟地黄[五两], 乌梅肉[三两], 当归[二两], 人参, 川芎, 赤芍药, 蒲黄[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 炼蜜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八十丸, 温酒米饮任下。 当归地黄丸, 治妇人血气不和, 月事不匀, 腰腿疼痛。 {此方妙在分两之减半, 虽谓血生于气, 而气旺生火, 故不多焉。 按自总方四物汤以下诸丸方丸法, 各有次序, 各具妙理, 诚为学者津梁, 病人砭石, 调剂者宜法之。 }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各半两], 牡丹皮, 玄胡索[各二钱半], 人参, 黄耆[各一钱二分半], 上为末, 炼蜜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食前米饮下。

(治经候先期)

先期汤, 治经水先期而来, 宜凉血固经。 {先期血槷也, 艾叶乃温下元之药, 非先期所宜, 而少加于寒凉之中者, 即复卦之义, 亦有不必用者, 在自酌之。 } 当归, 白芍药[炒], 生地黄[各二钱], 黄檗[炒], 知母[炒各一钱], 条芩[炒], 黄连[炒], 川芎, 阿胶[炒各八分], 艾叶, 香附子, 甘草[炙各七分], 上作一服, 水二钟, 煎一钟, 食前温服。 金匮土瓜根散, 治带下经水不利, 小腹满痛, 经一月再见者。 土瓜根, 芍药, 桂枝, 虫[各七钱半], 上四味, 捣为散, 酒服方寸匕, 日三服。

(治经候过期)

过期饮, 治经水过期不行, 乃血虚气滞之故, 法当补血行气。 {此方补血行血, 温气破气, 故为气寒气滞者所宜, 而脾虚不能生血, 以玫过期者, 无与也。 } 当归, 白芍药, 熟地黄, 香附[各二钱], 川芎[一钱], 红花[七分], 桃仁泥[六分], 蓬莪术, 木通[各五分], 甘草[炙各四分], 肉桂[四分], 上作一服, 水二钟, 煎一钟, 食前温服。 滋血汤, 治妇人心肺虚损, 血脉虚弱, 月水过期。 {此八珍汤之变, 如脾肺元气不足者, 尤宜。 } 人参, 黄耆, 山药[各一钱], 白茯苓[去皮], 当归, 川芎, 白芍药[炒], 熟地黄[各二钱], 上作一服, 水二钟, 煎至一钟, 食前服。

(治经水过多)

当归饮即芩术四物汤, 抑阳助阴, 调理经脉, 若月水过多, 别无余证。 当归[微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酒蒸焙], 白术, 黄芩[各一钱], 上锉, 水煎服。 如久不止成血崩者, 加阿胶炒山栀子炒地榆荆芥甘草。 或再不止, 更加捣茅根汁, 磨墨同服。 {久不止而热者, 固宜矣, 若脾气下陷, 血不归经者, 不宜如此加法。 } 胶艾汤, 治劳伤气血, 冲任虚损, 月水过多, 淋沥不止, 及妊娠调摄失宜, 胎气不安, 或因损动下血并治。 {自古调经每多用艾, 所以暖下元也, 如下元虚而血随气降者宜之, 血热者当不必也。 } 熟地黄, 白芍药[各一钱], 当归, 艾叶[各七分半], 阿胶[炒成珠, 川芎, 甘草[炙各五分], 上锉, 水煎服。 一方加地榆黄耆。 丹蹊方, 治妇人禀受弱, 气不足摄血, 故经水来多。 {此方不用一味血药学者要知此意。 } 白术[一钱半], 黄耆[生], 陈皮[各一钱], 人参[五分], 甘草[炙二分], 上锉, 水煎服。

(治经水涩少)

七沸汤, 治荣卫虚, 经水愆期, 或多或少, 腹痛。 一云: 阴胜阳, 月候少者, 用此。 {本方以血药治愆期, 以气药治腹痛, 重在腹痛上, 妙在等分, 不然后三味何以用也。 }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蓬术, 川姜, 木香[各等分], 上每服四钱, 水一盏半, 煎至八分, 温服。 四物加葵花汤, 治经水涩少。 {此方全在血分, 葵花须用红者, 乃润燥之药。 }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一方又加红花血见愁。 上锉, 水煎服。 四物汤加熟地黄当归汤, 治经水少而色和。 {妙在色和二字尤妙在加后二物。 } 四物汤[四两], 再加熟地黄, 当归[各一两], 上每服一两, 水煎服。

(治月水不利)

牛膝散, 治月水不利, 脐腹作痛, 或小腹引腰, 气攻胸膈。 牛膝[酒洗四两], 桂心, 赤芍药, 桃仁[去皮尖], 玄胡索[炒], 牡丹皮[各七钱半], 当归[酒浸], 木香, 上为细末, 每服三钱, 空心温酒调下。 或五六钱, 水煎亦可。 牡丹散, 治月候不利, 腹脐疼痛, 不欲食。 {此症重在疼痛, 不重在不欲食, 如白术用治不食则可, 而痛则不可, 大黄地黄痛则可用, 而不食不可用, 处方者须得其本。 } 牡丹皮, 白术[各七钱半], 大黄[炒各一两], 石韦[去毛], 赤茯苓, 桃仁, 木香各[五钱], 当归, 生地黄, 桂心, 赤芍药, 上咬咀, 每服三钱, 水一盏, 生姜三片, 煎七分, 空心温服。 养荣汤, 治妇人血海虚弱, 心中恍惚, 时多惊悸, 或发虚热, 经候不利。 {此方只重不利二字, 与恍惚惊悸绝无相干, 若因不利而致者期可。 } 当归, 牡丹皮,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海桐皮, 白芷[各等分], 青橘皮, 姜黄, 川姜, 加皮, 上锉, 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 生姜五片, 乌梅一个, 煎至一盏, 温服。 不拘时。 玄归散, 治月经壅滞, 脐腹?痛。 当归, 玄胡索[各等分], {闻当妙在等分。 } 上为粗末, 每服三钱, 加生姜三片, 水煎, 稍热服。 归漆丸, 治月经不利, 脐下憋逆气胀满。 当归[四钱], 干漆[三钱炒令烟尽], 上为细末, 炼蜜丸, 如桐子大, 每服十五丸, 温酒下。

(治月水不断)

止经汤, 治婚人困倦, 多睡少食, 经水时时淋沥, 或成片, 或下赤白黄水, 面色青黄, 头医学全.在线眩目花, 四肢酸疼, 此证急宜调理, 免致崩漏。 {据此证俱属脾胃元气不足, 当用人参养荣归脾补中十全之类, 而此稳当, 如加参氏更佳。 } 当归, 川芎[炒柏叶盐水炒各七分], 白芍药[炒], 香附[一钱], 熟地黄[各一钱], 白术, 砂仁, 甘草[各五分], 黄芩, 阿胶[炒], 蒲黄[炒], 上作一服, 加生姜三片, 水煎, 空心服。 蒲黄散治血经不止。 {此方以生地为主, 而艾叶止, 用一分又无补气之药, 读者要知此意。 } 黄芩[五分], 当归, 柏叶, 蒲黄[各四分], 生姜[二分], 艾叶[一分], 生地黄[二十四分], 伏龙盰[十二分], 上咬咀, 用水二升, 煎取八合, 分二服。 固经丸, 治经水过多不止, 乃阴虚挟热所致, 法当补阴清热。 {此丹溪先生法也, 以肝肾之阴为主, 四物中止用一物, 岂寻常所知。 } 黄檗, 白芍药[各三两], 黄芩[二两], 板[炙四两], 樗根皮, 香附子[童便制各一两半], 上为细末, 酒糊丸, 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 白汤下。

(治过期不止)

芩心丸, 治婚人四十九岁已后, 天癸当住, 每月却行, 或过多不止。 黄芩心枝条二两, 米泔浸七日, 炙干, 又浸又炙, 如此七次。 {用米泔入阳明经胃气也。 } 上为末, 醋糊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 空心温酒下, 日进二服。 补中芎藭, 治风虚冷热, 劳伤冲任, 月水不调, 崩中暴下。 产后失血过多, 虚羸腹痛或妊娠胎动下血。 当归, 干姜[炮各三两], 川芎[蜜炙], 熟地黄, 黄耆, 人参, 杜仲[炒], 吴茱, 萸炮, 甘草[炙各一两], 上每服三钱, 水一钟半, 煎至一钟, 空心服。 茸附汤, 补冲任, 调血气。 {止涩之药, 不难于涩, 而难于温热, 尤妙于补血中之气, 举下陷之用。 } 干姜[四两], 鹿茸[三两酒炙], 当归, 牡蛎[毁各二两], 附子, 肉桂, 龙骨[生用], 防风[各一两], 上每服半两, 水二钟, 煎八分, 温服。 上二方, 寒者宜之, 盖亦有血海虚寒而不禁者。

(治经病疼痛)

越痛散, 治血气虚寒, 身体作痛。 {此身痛, 故其立法如此, 要知身痛腹痛, 自是不同。 } 虎骨[五钱], 当归, 芍药, 白术, 茯苓, 甘草, 续斫, 防风, 白芷, 本, 附子, 三钱, 上为粗末, 每服五钱, 水二钟, 生姜五片, 枣三枚, 煎至一盏, 不拘时服。 此治身痛之剂。 八物汤, 治经事将行, 脐腹绞痛者, 气滞血涩故也。 {前四味是血, 后四味是气, 而川芎血中有气, 玄胡气中有血, 不可不知。 } 当归, 川芎, 芍药, 熟地黄, 玄胡索, 苦楝[碎炒各一钱], 木香, 槟榔[各五分], 上作一服, 水煎, 食前服。 加味四物汤 治经水将来, 作疼不止。 {此方又有破血破气活血行药, 凡将来作痛均可服。 } 当归[酒洗], 川芎[各一钱半], 芍药[炒], 熟地黄, 玄胡索, 蓬术[醋煮], 香附[醋煮各一钱], 砂仁[八分], 桃仁[去皮尖七分], 红花[酒炒五分], 上锉, 水煎服。 乌药, 治血海疼痛。 {此方治气多。 } 乌药[二钱半], 香附, 当归[一钱],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 上锉, 水煎服。 加味乌药汤, 治妇人经水欲来, 脐腹疼痛。 {此全是气药, 惟血实者宜之妙在不用血药。 } 乌药, 缩砂, 木香, 玄胡索[各一两], 香附[炒去毛二两], 甘草[炙一两半], 上细锉, 每服七钱, 生姜三片, 水煎, 温服。 澹寮煮附丸, 治经候不调, 血气刺痛, 腹胁膨胀, 头晕, 恶心, 并宜服之。 {妙在用醋, 以入肝行气也。 } 香附子[擦去毛, 不拘多少, 米醋浸一日, 用瓦铫煮令醋尽]。 上为末, 醋糊丸, 如桐子大, 晒干, 每服五十丸, 淡醋汤下。 已上诸方, 行滞气之剂 姜黄散, 治血脏久冷, 月水不调, 及瘀血凝滞, 脐腹刺痛。 {此与加味四物小异, 其妙又在去地黄而加官桂萎黄。 } 姜黄, 白芍药[炒三两], 当归, 牡丹皮, 玄胡索[各二两], 川芎, 蓬术[煨切], 官桂, 红花[各一两], 上锉, 每服一两, 水二盏, 酒少许, 同煎, 食前服。 琥珀散, 治妇人月经壅滞, 每发心腹脐疼痛不可忍, 及治产后恶露不快, 血上抢心, 迷闷不省, 气绝欲死者。 {别方琥珀散有琥珀, 本方无之, 亦赞其功而借名耳。 } {此神品药也, 而本事方之加减更精。 ] 京三棱, 蓬莪术, 赤芍药, 刘寄奴, 牡丹皮, 熟地黄, 真蒲黄[炒], 当归, 官桂, 菊花[各一两], 上前五味, 用乌豆一升, 生姜半斤, 切片, 米醋四升, 同煮至豆烂为度, 焙干, 入后五未, 同为细末, 每服二钱, 温酒调下, 空心食前服。 本事云: 一方下用菊花蒲黄用乌药玄胡索亦佳.予家之秘方也。 {易乌孳玄胡最当。 } 若是寻常血气痛, 只一服。 产后血冲心, 二服便下。 常服尤佳。 予前后救人急切不少, 亦宜多合以济人。 玄胡索散, 治血气攻刺疼痛, 及新旧虚实腹痛。 {用乳没以通气血之滞, 亦更进一步法也。 } 当归[酒浸], 赤芍药[炒], 玄胡索, 蒲黄[隔纸炒], 桂皮, 乳香[水研没药各一钱], 上为细末, 每服三钱, 温酒空心服。 当归散, 治妇人久积血气疼痛, 小便刺痛, 四肢无力。 {若论小便剌痛, 当用牛膝青皮, 此用枳壳何也, 再宜榷之。 } 当归, 赤芍药[酒炒], 刘寄奴, 枳壳[麸炒], 玄胡索, 没药[各等分], 上为末, 热酒调下二钱, 不拘时服。 经验方, 治妇人脐腹疼痛, 不省人事, 只一服立止。 人不知者, 云: 是心气痛, 误矣。 {功在五灵脂, 然必佐之以醋, 若木通芍药一周一敛皆有妙用。 } 木通[去皮], 芍药[炒], 五灵脂[炒各等分], 上咬咀, 每服五钱, 醋水各半盏, 煎七分, 温服。 三神丸, 治室女血气相搏, 腹中刺痛, 痛引心端, 经行涩少, 或经事不调, 以致疼痛。 {妙在治法。 } 橘红[二两], 玄胡索[去皮醋煮], 当归[酒浸略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 酒煮米糊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七十丸, 加至百丸, 空心艾汤送下。 米饮亦可。 交加散, 治妇人荣卫不通, 经脉不调, 腹中撮痛, 气多血少, 结聚为瘕, 及产后中风。 {相交为用补不足也。 } 生地黄, 生姜[各五两各研取汁], 右交互取汁, 浸渣一夕, 汁尽为度, 各炒黄末之, 寻常腹痛, 酒调下三钱。 产后尤不可缺。 交加散, 治荣卫不和, 月事湛浊, 逐散恶血。 治脐腹撮痛, 腰腿重坠。 {此方与琥珀散不相上下, 而此有白芍似可常服。 } 生姜[二斤捣取汁存渣用], 生地黄[二斤捣取汁存渣用], 白芍药, 当归, 玄胡索[醋纸包煨熟用布擦去皮], 蒲黄[隔纸炒各一两], 桂心[一两], 红花[炒无恶血不用], 没药[另研各半两], 上将地黄汁炒生姜滓, 生姜汁炒地黄滓, 各焙干, 同诸药为细末, 每服三钱, 温酒调下。 若月经不依常, 苏木煎酒调下。 , 若腰痛, 糖球子煎酒调下。 交加地黄丸, 治妇人经不调, 血块气痞, 肚腹疼。 {一方而有三变矣, 此又变而为丸, 而没药肉桂为一家, 此以三香人参桃仁为一家, 亦不甚相违, 阅古人方, 须得古人变法乃妙。 } 生地黄, 老生姜[各一斤俱另捣取汁存渣], 玄胡索, 当归, 川芎, 芍药[各二两], 明乳香, 木香[各一两], 桃仁[去皮尖], 人参[各半两], 香附[半斤], 上为末先以生姜汁浸地黄渣, 以地黄汁浸生姜渣, 晒干, 皆以汁尽为度, 共十一味, 合一处晒干, 研为末, 醋糊为丸, 空心姜汤下五七十丸。 瓦垄丸, 治瘀血作痛。 {丹溪治血块, 多用瓦垄子, 古方治血块, 多用姜桂热药, 而此用大黄寒药宜寒宜热, 智者别之。 } 香附[醋煮四两], 当归, 牡丹皮, 桃仁[去皮尖], 大黄[蒸各一两], 川芎, 红花[各半两], 瓦垄子[毁醋煮一昼夜二两], 上为末, 炊饼丸, 空心温酒下三四丸。 已上诸方, 行瘀血之剂 桂枝桃仁汤, 治经候前, 偶感风寒, 腹痛不可忍。 {即桂枝汤法也, 芍药用赤者妙。 } 桂枝, 芍药, 生地黄[各二钱], 桃仁[去皮尖七钱], 甘草, 上为粗末, 生姜三片, 枣一枚, 水煎服。 一妇人冬月经行, 偶值归宁, 途中伤冷, 遂经止不行, 腹痛不可忍, 予用此药, 一剂而痛止, 经复行, 其效如神。 柴胡丁香汤, 治妇人年三十岁, 临经预先腰脐痛甚, 则腹中亦痛, 经缩二三日。 {要体贴先字缩字用药亦奇。 } 柴胡[一钱半], 羌活, 当归[各一钱], 生地黄[一分], 丁香[四分], 全蝎[一个洗], 上锉, 作一服, 水四盏, 煎至一盏, 去渣, 稍热, 食前服。 小温经汤, 治经候不调, 脏腑冷痛。 {重在冷痛。 } 当归, 附子[炮各等分], 上咬咀, 每服三钱, 水煎, 空心服。 没药除痛散, 逐寒邪, 疗腹痛。 蓬术[烟一两], 当归, 玄胡索, 五灵脂[炒], 肉桂[去粗皮], 良姜[炒], 蒲黄[炒], {良萎是脾寒药肉桂是温经药。 } 甘草[炙], 没药[各半两], 上为末, 每服五钱, 温酒服。 已上诸方, 袪风冷之剂,

(治经病发热)

逍遥散, 治血虚烦热, 口燥咽干, 减食嗜卧, 月水不调。 又主荣卫不和, 痰嗽潮热, 肢体羸瘦, 渐成骨蒸。 {此方重在脾胃, 及行肝胆郁滞, 故不用生地, 恐伤胃也。 } 当归[酒洗], 白芍[炒], 白术, 白茯苓, 柴胡[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上加生姜三片, 麦门冬二十粒, 去心, 水煎服。 不拘时。 一方加牡丹皮栀子炒, 名加味逍遥散。 一方加知母地骨皮。 有嗽, 加桑白皮贝母桔梗知母麦冬咳血, 加生地黄山栀牡丹皮。 呕吐, 加陈皮半夏旋覆花嘈杂加姜炒黄连, 或芩连二陈汤。 加味四物汤, 治冲任虚损, 月水不行, 肌肤发热, 如劳瘵状。 {肠胜则热, 如肝阴不足而肝火独甚者宜之, 脾胃壮者可加胡黄连。 }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生地黄[各一两], 柴胡[半两], 黄芩[二钱半], 上咬咀, 每服八钱, 水煎服。 如骨蒸, 四物汤加地骨皮牡丹皮。 一方四物汤加胡黄连, 极效。 六神汤, 治血气不足, 肌体烦热, 四肢倦怠, 不进饮食。 {此治血虚而气分有虚热者。 }{二方气血不同, 学者自当分别。 }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 黄耆, 地骨皮[各一钱], 上咬咀, 水煎, 空心服。

(治往来寒热)

本事方, 治妇人血脉不调, 往来寒热, 状如劳倦。 {阳虚则恶寒, 阴虚则发热, 此方气血并补与十全大补汤同, 乃独无人参, 而柴胡阿胶是肝经中药, 亦治寒热之要诀也。 } 当归, 川芎, 黄耆, 甘草, 官桂[各一两], 熟地黄, 白芍药, 白术, 柴胡, 阿胶[碎炒各半两], 上为细末, 每服五钱, 枣一枚, 水煎, 空心服, 白汤点服亦得。 当永不生带下, 调血脉, 养子宫, 终身无病。 地骨皮散, 治血风气虚, 时作寒热, 或晡热内热。 {按黄氏人参桂心, 是补肺温气药, 桑皮枳壳地骨皮, 是泻肺清热药, 白芍茯苓是降收之味, 五加前胡是行散之味, 而乃并用之, 重在气虚有火, 当以分两中求之, 疾苦中审之, 则窍妙自得。 } 地骨皮, 柴胡[各一两], 桑白皮[炒], 枳壳[麸炒], 前胡, 黄耆[炒各七钱五分], 人参, 白茯苓, 白芍药, 甘草, 五加皮, 桂心[各半两], 上咬咀, 每服三五钱, 水一盏半, 生姜三片, 煎七分服。 柴胡散, 治妇人寒热体瘦, 肢节疼痛, 囗干心烦, 不欲饮食。 {参氏白术益肺脾三焦元气, 而治不欲食, 麦冬生地清心与包络中火而生血, 以治口干心烦, 柴胡虌甲解骨节中热而外散, 赤茯赤芍导心火散血热而下行, 枳桔地骨桑皮泻肺火散结气于胸中, 亦补中有泻之方也, 畏知不用芎归之旨乃妙。 } 北柴胡, 赤茯苓, 黄耆, 白术[各一钱], 麦门冬[去心三钱], 鳖甲[醋炙二钱], 人参, 地骨皮, 枳壳, 生地黄, 桑白皮, 赤芍药, 桔梗, 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服, 水二钟, 生姜三片, 煎至一钟, 不拘时服。 七宝汤, 治寒热往来。 {邪在表而寒者宜防风邪, 在里而热者宜知母, 胸中热结宜前胡, 经络热结宜秦芄柴胡, 解表里阴阳不分之寒热, 甘草人参益气, 以防解散之虞, 生地凉血以为阳气之守, 是方以邪结而气血未虚者宜之。 } 柴胡[去芦], 防风[去芦], 知母, 生地黄[各半两], 前胡[去芦], 秦艽, 甘草[炙各二钱半], 上咬咀, 每服五钱, 水一盏半, 加人参三寸, 煎七分服。 柴胡四物汤, 治妇人日久虚劳, 微有寒热, 此四物汤与小柴胡汤合方也。 {曰: 微有寒热, 则似病未甚。 } 当归, 川芎, 芍药, 熟地黄[各一两半], 柴胡, 人参, 黄芩, 半夏, 甘草[各三钱], 右挫, 每服一两, 生姜三片, 水煎服。 柴胡抑肝散, 治寡居独阴无阳, 欲心萌而多不遂, 是以恶寒发热类疟证。 {此方疏肝开郁, 敝结气结血, 凉心启脾, 自是一种心印, 乃越鞠丸之套方也, 分两妙。 } 柴胡[二钱半], 青皮[二二钱赤芍药炒], 牡丹皮[各一钱半], 苍术[米泔浸炒], 山栀子[炒], 地骨皮, 香附子[各一钱], 神[八分], 川芎[七分], 生地黄, 连翘[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服, 水煎, 空心临卧服。 生地黄丸, 治师尼寡妇, 寒热如疟, 欲男子不得者。 {此方减当归, 为厥阴肝经郁火结血之剂。 } 生地黄[二两], 赤芍药[一两柴胡], 黄芩, 秦艽[各五钱], 上为末, 炼蜜丸, 如桐子大, 每服三十丸, 煎乌梅汤吞下, 日三服。

(治热入血室)

小柴胡加地黄汤, 治妇人中风, 发热恶寒, 经水适来, 昼则明了, 夜则谵语, 如见鬼状, 发作有时, 此名热入血室。 亦治产后恶露方来, 忽然断绝。 {按此乃治太阳传经, 病盖藏血适来, 则血室虚邪乘虚入, 而为越经症然血室, 与胃府有气血之分, 故谵语有昼夜之别曰: 如见么者, 以奸藏邪客而魂不安, 本神自病也, 用小迤胡以解表里之邪, 用生地黄以凉血中之热, 设有不愈, 则又有期门之刺矣, 其加桃仁红花, 及承气抵当等汤者, 各因其微甚而泻之也。 } 柴胡[三钱半夏], 黄芩[各二钱], 人参[一钱半], 甘草[五分], 生地黄[一钱半], 上作一服, 水二钟, 生姜五片, 枣二枚, 煎一钟, 不拘时服。 四物汤用生地黄加柴胡煎服, 亦可。 干姜柴胡汤, 治妇人伤寒, 经脉方来, 热入血室, 寒热如疟, 或狂言见鬼。 {同一热入血室寒热也, 而此不用前方反用萎桂牡蛎何欤, 又与柴胡桂萎汤不相上下, 此但少知母黄芩耳, 可见古方增减一睐自有脉络不可轻视, 然其窍要在如疟, 并汗出而愈上探讨便知, 与前方不同, 真活法也, 可发人之智慧。 } 柴胡[一钱], 桂枝[三分, 括蒌根[五分], 牡蛎[毁干姜炮], 甘草[炒各三分], 上水煎服, 汗出而愈。 牛黄膏, 治热入血室, 发狂不认人者。 {此真是心经药, 要知子母相传之理。 } 牛黄[二钱半], 朱砂, 郁金, 牡丹皮[各三钱脑子], 甘草[各一钱], 上为细末, 炼蜜丸, 如皂角子大, 每服一丸, 新水化下。 梅蛤散治妇人伤寒, 血结胸膈, 宜服此药, 及针期门穴。 {此非热入血室证, 乃是血结胸膈方, 今集入此者, 要以肝脉布胁循喉咙也, 针法俱妙, 发汗尤妙。 } 海蛤, 滑石[煆水飞], 甘草[各五钱], 芒硝[一两], 上为末, 每服二钱, 用鸡子清调下, 小肠通利, 其结血自散, 更用桂枝红花汤, 发其汗则愈。
点击查看:<<济阴纲目>>目录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