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针灸大成 卷五 上课笔记
    

针灸大成教程:卷五

背部穴俞歌   医统  二节大椎,风门肺俞,厥阴心督,肝鬲胆脾,胃俞三焦,肾俞气海,大肠关元,  小肠膀俞,中膂白环,上次中下,膏肓患门,四花六穴,腰俞命门,穴皆可彻。  腹部中穴歌  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  神阙…

背部穴俞歌 医统

二节大椎,风门肺俞,厥阴心督,肝鬲胆脾,胃俞三焦,肾俞气海,大肠关元,
小肠膀俞,中膂白环,上次中下,膏肓患门,四花六穴,腰俞命门,穴皆可彻。

腹部中穴歌

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
神阙交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膀门二寸,侠脐天枢,期章二门,不可不知。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作寸二节,为一尺二寸,前发际不明者,取眉心直上行三寸,
后发际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后俱不明者,折作一尺八寸,头部直寸。
并依此法取,眼内眦角,至外眦角为一寸,头部横穴,并依此穴寸法取,
神庭穴至曲差穴,曲差穴至本神穴,本神穴至头维穴各一寸半,
自神庭至头维共四寸半。

背部

大椎穴至尾骨穴,共计三十一椎,通作三尺,故谓人为三尺之躯者此也。
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
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厘,一尺一寸二分七厘。
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
第二行侠脊各一寸半,除脊一寸,共折作四寸,分两旁。
第三行,侠脊各三寸,除脊一寸,共折作七寸,分两旁。

腹部

膺部腹部横寸,并用对乳间,横折作八寸。 膺腹横寸取穴,悉依上法,直寸取穴。
依中行心蔽骨下至脐,共折八寸,人无蔽骨者,取歧骨下至脐心,共折九寸取之,
脐下至毛际横骨,折作五寸。 天突至膻中,折作八寸,下行一寸六分为中庭,
上取天突,下至中庭,共折九寸六分。

中指同身寸图

手足部 并背部横寸,并用中指寸取之。
男左如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廷,两横纹头相去为一寸,取稻秆心量,或用薄篾量,
皆易折而不伸缩为准,用绳则伸缩不便,故多不准。

素问九针论

歧伯曰: 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 一而九之。 故以主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 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九数也。 何以言之? 一者天也。 天者阳也。 五脏之应天者肺, 肺者,五脏六腑之华盖也。 皮者,肺之合也。 人之阳也。 故为之治针, 必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毋得深入,而阳气出,二者地也。 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 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图其末,令由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三者人也。 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 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圆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 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四者时也。 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中,为溜病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病竭,五者音也。 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脓者,故为之治针, 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六者律也。 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 虚邪客于经络,而暴痹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蓍,且圆且锐,中身微大, 以取暴气,七者星也。 星者人之七窍,邪之所客于经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 故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 出针而痒者也。 八者风也。 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 八正之虚风, 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之间,为深痹者也。 故为之治针,必长其身, 锋其末,可以取深邪远痹,九者野也。 野者人之节解皮肤之间也。 yin邪流溢于身, 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也。 故为之治针,令尖如挺,其锋微圆, 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也。 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 身形亦应之,针有所宜,故曰九针。 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 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 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五脏筋,五筋骨, 六针调阴阳,七针应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 此之谓有所主也。

九针式

帝曰: 针之长短有数乎?岐伯对曰: 一曰镵针,取法于巾,针头大末锐,末平半寸, 卒锐之长一寸六分; 二曰圆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针如卵形圆其末, 长一寸六分。 三曰鍉针,(鍉音低)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 四曰锋针, 取法于絮,筒其身锋其末,刃三隅,长一寸六分。 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末如剑, 广二寸半,长四寸; 六曰圆利针,取法于牦,针且圆且锐,微大其末,反小其身, 又曰中身微大长一寸六分。 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尖如蚊虻喙,长三寸六分; 八曰长针,取法于綦,针锋利,身薄,长七寸。 九曰火针,取法于锋,针尖如挺, 其锋微圆,长四寸,此九针之长短也。

九针图

镵 针 平半寸,长一寸六分,头大末锐,病在皮肤刺热者用此,今之名箭头针是也。
圆 针 其身图,锋如卵形,长一寸六分,措摩分肉用此。
鍉 针 其锋如黍粟之锐,长三寸五分,脉气虚少用此。 (鍉音时又音低)
锋 针 其刃三隅,长一寸六分, 发痼疾,刺大者用此,今之所谓三棱针是也。
 针 一名铍针,末如剑锋,广二寸半,长四寸,破病锋出脓,今名剑针是也。(音披)
圆利针 尖如蓍,且圆且利,其末征大,长一寸六分,取暴痹刺小者用此。
毫 针 法象毫,尖如蚊虻喙,长三寸六分,取痛痹刺寒者用此。
长 针 锋如刺,长七寸,痹深居骨解腰脊节腠之间者用此,今之名跳针是也。
火 针 一名燔针,长四寸,风虚肿毒,解肌排毒用此。

制针法

本草云: 马嘟铁无毒,日华子云: 古旧铤者好,或作医工针 按本草。 柔铁即熟铁,有毒,故用马衔则无毒,以马属午属火,火克金,解铁毒。 故用以作针。 古曰: 金针者,贵之也。 又金为总名,铜铁金银之属皆是也。 若用金针更佳。

煮针法

先将铁丝于火中煆红,次截之,或二寸,或五寸,长短不拘,次以蟾酥涂针上, 仍入火中微煆,不可令红,取起,照前涂酥煆二次,至第三次,乘热插入脑肉皮之里。 肉之外,将后药先以水三碗煎沸,次入针肉在内,煮至水干,倾于水中,待冷, 将针取出,于黄土中插百余下,色明方佳,以去火毒,次以铜丝缠上,其针尖要磨圆, 不可用尖刃。

麝香五分 胆矾 石斛各一钱 川山甲 当归朱砂 没药 郁金 川芎 细辛各二钱 甘草沉香各五钱 磁石一两能引诸药入铁内

又法,用乌头巴豆各一两,硫黄麻黄各五钱,木鳖子乌梅十个,同针入水, 用磁罐内煮一日,洗择之。 再用止痛没药乳香当归花乳石各半两,又如前水煮一日, 取出,用皂角水洗,再于犬肉内煮一日,仍用瓦屑打磨净端直,用松子油涂之, 常近人气为妙。

素问遗篇注云: 用圆利针长针未刺之时,先口内温针,暖而用之。 又曰: 毫针于人近体暖针,至温方刺。

按口体温针,欲针入经络,气得温而易行也。 今或投针于热汤中,亦此意耳! 口温与体温,微有不同,口温者,针头虽热,而柄尚寒,不若着身温之, 则针通身皆热矣。

火针

火针即粹针,频以油蘸其针,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 若不红,不能去病; 反损于人。 烧时令针头低下,恐油热伤手,先令他人烧针,医者临时用之,以免手热, 先墨点记穴道,使针时无差,火针甚难,须有临阵之将心,方可行针。 先以左手按穴, 右手用针,切忌太深,恐伤经络,太浅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凡行火针, 必先安慰病人,令勿惊惧,较之与灸一般,灸一般,灸则疼久,针则所疼不久, 一针之后,速便出针,不可久留,即以左手速按针孔,则能止疼。 人身诸处皆可行火针,惟面上忌之,火针不宜针脚气,反加肿痛,宜破痈疽发背, 溃脓在内,外面皮无头者,但按毒上软处以溃脓,其阔大者,按头尾及中,以墨点记, 宜下三针,决破出脓一针,肿上不可按之,即以手指从两旁捺之,令脓随手而出, 或肿大脓多,针时须测身回避,恐脓射出污身也。

温针

王节斋曰: 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 以艾灸之,多以取效,然古者针则不灸灸则不针。 夫针而加灸,灸而且针, 此后人俗法,此法行于山野贫贼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 只是温针通气而已,于血宜衍于疾无与也。 古针法最妙,但今无传,恐不得精高之人, 误用之则危拙出于顷刻,惟灸得穴,有益无害,允宜行之。 近见衰弱之人, 针灸并用亦无妨。

治折针法

一治磁石(即吸铁石)引其肉中,针即出。 一用象牙屑碾细,水和涂上,即上, 即出。 一用车脂成膏子摊纸上,如钱大,日换三五次,即出。 一用乌翎三五枝, 火灸焦为末,好醋调成膏,涂上纸。 盖一二次,其针自出。 一用姑脑子捣烂涂上, 即出。 一用硫黄研细,调涂上,以纸花贴定,觉痒时,针即出。 一用双杏仁捣烂, 以鲜猪脂调匀,贴针疮上,针自出。 倘经络有伤,脓血不止,用黄当归,肉桂, 木香,乳香,沉香,别研菉豆粉糊丸,每五十丸,热水服之。

内经补泻

帝曰: 余闻刺法,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岐伯曰: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而补泻行焉。 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天命, 补虚泻实,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 凡用针者,随而济之,迎而夺之,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 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 若得若失,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迎之,必持内之, 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随之之意。 若忘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 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然,必无留血,必取诛之,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针有悬布天下者五: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四曰制砭石大小, 五曰知五脏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未世之刺也。 虚者实之,满者泄之, 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 独来独往。 帝曰: 愿闻其道。 岐伯曰: 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 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睫,手勤若务,针耀而匀。 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 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 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而发机,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 慎守勿失,浅深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义无邪下, 必正其神。 用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 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 清净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 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 ,往者为逆, 来者为顺。 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随而济之,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 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 大要曰: 持针之道,坚者为实,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于两卫, 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登,切之独坚。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满则泄之者,针下寒也; 菀陈则除之者, 出恶血也; 邪盛则虚之者,出针勿按也。 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也; 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也; 言实与虚者,察血气多少也。 若有若无者, 疾不可知也; 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 若存若亡者,脉时有无也。 为虚与实者, 工勿失其法也。 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谓其各有所宜也。 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刺实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 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 乃去针也。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 浅深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 远近如一者,浅深其候等也。 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 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 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 必正其神者, 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 难入者,难着于人也。 粗守形者,守刺法也。 上守神者。 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神客者,正邪其会也。 神者,正气也。 客者, 邪气也。 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 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 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刺之微在迟速者,徐疾之意也。 粗守关者, 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 上守机者,知守气也。 机之动不离其空者, 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 空中之机清净而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 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 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不可挂以发者, 言气易失也。 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义,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知其往来者, 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 粗之闇者, 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 妙哉! 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 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 小者逆也。 来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 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者, 言知所取之处也。 迎而夺之者泻也。 随而济之者补也。 所谓虚则实之者, 气口虚而当补之也。 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 邪盛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 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者,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 察得与失,若存若亡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察其气之已下与常有也。 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者,言补者然若有得也。 泻者恍然若有失也。 是故工之用针也。 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义,所取之处,泻必用圆, 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逆之,摇大其穴,气出乃疾, 补必用方,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 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而疾出之,推其皮。 盖其外门,神气乃存, 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泻必用方者,以气方盛也。 以月方满也。 以日方温也。 以身方定也。 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俟其方吸而转针, 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 故曰泻补必用圆者,圆者行也。 行者移也。 刺必中其荣, 复以吸排针也。 故圆与方非针也。 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 如利其户。 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实,摇大其道, 如利其路。 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 气出针入,针孔四塞,精无从出,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 闭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欠留,无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 呼尽乃出,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努之, 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 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所处, 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补泻勿失,与天地一,经气已至, 慎守勿失,浅深在志,远近如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 无与肉裹,泻欲端以正,补必闭肤,辅针导气,邪得yin洗,真气得居。 帝曰: 捍皮开腠理奈何? 岐伯曰: 因其分肉,左别其肤,微内而徐端之,适神不散, 邪气得出。 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热在上, 推而下之,上者引而去之,视先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 从合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寒入于中。 夫实者,气入也。 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 气虚者,寒也。 入实者,推而行之, 左手开针孔也。 入虚者,右手闭针孔也。 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盛也。 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 不可刺,刺之则重不足,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 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 急泻其邪, 调其虚实。 故曰: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 故曰: 刺不知逆顺, 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廓,肝肺内,阴阳相错,虚而泻之, 则经络空虚,血气枯竭,肠胃聂辟,皮肤薄着,毛腠夭焦,子知死期。 (音嗔) 凡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 经于气冲,其直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流而不止, 弗之大调,弗能取之。 散气可收,聚气可布,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 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 是谓得气。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 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刺之道毕矣。 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复取之。 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己,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 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上寒下热, 先刺其顶太阳,久留之,已刺即熨顶与乃胛,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上热下寒,视其脉虚而陷下于经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大热遍身, 狂而妄见,妄闻妄语,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其偃卧, 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侠按头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复止, 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帝曰: 余闻刺法言曰: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何谓有余? 何谓不足? 岐伯曰: 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 愿尽闻之。 岐伯曰: 神有有余,有不足; 气有有余,有不足; 血有有余,有不足; 形有有余; 有不足; 志有有余,有不足。 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 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 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 今夫子乃言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 何以生之乎?岐伯曰: 皆生于五脏也。 夫心脏神,肺脏气,肝脏血,脾脏肉,肾脏志, 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 神有余不足如何? 岐伯曰: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酒淅起于毫毛, 未入于经络也。 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 补泻奈何? 岐伯曰: 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穴, 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 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 刺微奈何? 岐伯曰: 按摩勿释, 着针勿斥,移气十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 气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 气有余则喘嗽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 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 补泻奈何? 岐伯曰: 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 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 刺微奈何? 岐伯曰: 按摩勿释, 出针视之。 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 真气乃相得。 帝曰: 血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血未并, 五脏安定,经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帝曰: 补泻奈何? 岐伯曰: 血有余则泻其盛经, 出其血,不足则补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 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 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 形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 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 命曰: 微风。 帝曰: 补泻奈何? 岐伯曰: 形有余则泻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 刺微奈何? 岐伯曰: 取分肉间, 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帝曰: 志有余不足奈何? 岐伯曰: 志有余则腹胀餮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 补泻奈何? 岐伯曰: 志有余则泻然骨之前出血,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 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 即取之,无中其经,邪乃立虚。 血清气滑,疾泻之则气易竭,血浊气涩, 疾泻之则经可通。 (蠕音然)

难经补泻

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 不中他邪也? 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经言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 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 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刺之。 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下针, 沈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 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因针,浅而浮之, 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 是谓春夏必致一阴,冬秋必致一阳。 经言刺营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 然刺针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 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 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 然所谓迎随者, 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随其逆顺而取之。 故曰: 迎随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 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 故曰: 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不足使也。 刺之奈何? 然诸井者木也。 荣者火也。 火者木之, 予当刺井者,以荣泻之。 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此之谓也。 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何谓也?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 东方木也。 西方金也。 木欲实,金当平之。 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 金欲实,火当平之,木欲实,土当平之。 东方肝也。 则知肝实,西方肺也。 则知肺虚。 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 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 水胜火。 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 经曰: 不能治其虚, 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金不得不字疑衍,谓泻火以抑木,补水以济金,欲令得木,一云。 泻火补水而旁治之,不得径以金平木。 火者,木之子,子能令母实,谓子有余则不食于母。 今泻南方者,夺子之气, 使之食其母也。 金者,水之母,母能令子虚,谓母不足,则不能荫其子。 今补北方者, 益子之气,则不至食其母也。 此与八十一难,义正相发。 其曰: 不能治其虚, 安问其余,则隐然实实虚虚之意也。 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于脾。 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见肝之病, 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心病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心复传肺,七传者死,谓传其所胜也。 心病传,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间脏者生,谓传其子也。 何谓补泻? 当补之时,何所取气? 当泻之时,何所置气? 然常补之时,从卫取气, 当泻之时,从荣置气,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常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 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针有补泻,何谓也?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 知为针者信其左, 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荣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 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得气推而内之,是谓补。 动而伸之,是谓泻。 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谓十死不治也。 信其左,谓善针者,信用左手,不知针法者,自左手起也。 经言迎而夺之,恶得无虚,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 若有若无,何谓也?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 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 假令心病, 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 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 所谓实之与虚者, 牢濡之意也。 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 故曰: 若得若失也。 经言有见如人,有见如出者,何谓也? 然所谓有见如入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 针入见气尽,乃出针,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 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脉取,将病自有虚实取,其损益奈何? 然是病,非谓寸口脉也。 谓病自有虚实也。 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 肺者金也。 金木更当相平,当知金木平,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 而反重实其肺。 故曰实实虚虚,损不医学全在线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神应经补泻
泻诀直说

宏纲陈氏曰: 取穴既正,左手大指摇其穴,右手置针于穴上。 令患人咳嗽一声, 随咳内针至分寸,候数穴针毕,停少时,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 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谓之催气。 约行五六次,觉针下气紧,却用泻法。 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十转。 如有数针,俱依此法,俱转毕,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却用食指连搓三下,谓之飞。 仍轻提往左转,略退针半分许,谓之三飞一退,依此法行至五六次,山觉针下沉紧, 是气至极矣。 再轻提往左转一二次,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 食指向后,依前法搓三下,轻提针头向右转,是针右边泻法,欲出针时, 令病人咳嗽一声,随咳出针,此泻法也。

补诀直说

凡人有疾,皆邪气所凑,虽病人瘦弱,不可专行补法。 经曰: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如患赤目等疾,明见其为邪热所致,可专行泻法,其余诸疾,只宜平补平泻, 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此乃先师不传之秘诀也。 如人有疾, 依前用手法催气,放气泻之既毕,却行补法,令病人吸气一口,随吸转针,如针左边, 捻针头转向右边,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 仍捻针深入一二分,使真气深入肌肉之分,如针右边,捻针头转向左边, 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后,仍捻针深入一二分,如有数穴, 依此法行之。 既毕,停少时,却用手指于针头上轻弹三下,如此三次。 仍用我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连搓三下,谓之飞。 将针深进一二分以针头左边, 谓之一进三飞。 依此法行至五六次,山觉针下沉紧,或针下气热。 是气至足矣令病人吸气一口,随吸出针,急以手按其穴,此谓之补法也。 凡针背腹两边穴,分阴阳经补泻,针男子背上中行,左转为补,右转为泻,腹上中行, 右转为补,左转为泻。 女人背中行,右转为补,左转为泻,腹中行,左转为补, 右转为泻。 盖男子背阳腹阴,女子背阴腹阳故也。

南丰李氏补泻

图注难经云: 手三阳,从手至头,针芒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 足三阳,从头至足,针芒从内,往下为随,针芒在外,往上为迎,足三阴,从足至腹, 针芒从外,往上为随,针芒从内,往下为迎,手三阴,从胸至手,针芒从内, 往下为随,针芒从外,往上为迎。 大要以子午为主,左为阳 (从子至午左行为补), 右为阴(从午至子右行为泻阳主进阴主退)。 手为阳(左手为纯阳), 足为阴(右手为纯阴)。 左手阳经,为阳中之阳,左手阴经。 为阳中之阴,右手阳经,为阴中之阳,右手阴经,为阴中之阴,右足阴经。 为阴中之阴,右足阳经,为阴中之阳,左足阴经,为阳中之阴,左足阳经。 为阳中之阳,今细分之,病者左手阳经,以医者右手大指退后,吸之为随。 进前呼之为迎,病者右手阳经,以医者右手大指退后,吸之为随,进前呼之为迎, 病人右手阴经,以医者右手大指进前,呼之为随,退后吸之为迎,病者右足阳经。 以医者右手大指进前,呼之为随,退后吸之为迎,病者右足阴经。 以医者右手大指退后,吸之为随,进前呼之为迎,病者左足阳经。 以医者右手大指退后镇,吸之为随,进前呼之为迎,病者左足阴经。 以医者右手大指进,呼之为随,退后吸之为迎,男子午前皆然。 午后与女人反之。 手上阳进阴退,足上阳退阴进,合六经起止故也。 凡针起穴,针芒向上,气顺行之道。 凡针止穴,针芒向下,气所止之处,左外右内,令气上行,右外左内,令气下行。 或问午前补泻,与午后相反,男子补泻,与女子相反。 盖以男子之气。 早在上而晚在下,女子之气,早在下而晚在上,男女上下,平腰分之故也。 至于呼吸, 男女人我皆同。 何亦有阴阳之分邪! 盖有自然之呼吸,有使然之呼吸,入针出针, 使然之呼吸也。 转针如待贵人,如握虎尾,候其自然呼吸。 若左手足候其呼而先转, 则右手足必候其吸而后转之。 若右手足候其吸而先转,则左手足必候其呼而后转之。 真阴阳一升一降之消息也。 故男子阳经,午前以呼为补,吸为泻; 阴经以吸为补, 呼为泻; 午后反之。 女人阳经,午前以吸为补,呼为泻; 阴经以呼为补,吸为泻; 午后亦反之。 或者又曰: 补泻必资呼吸。 假令尸厥中风,不能使之呼吸者。 奈何? 曰候其自然之呼吸而转针,若当吸不转,令人以手掩其口鼻,鼓动其气可也。 噫! 补泻提插分男女早晚,其理深微,原为奇经,不拘十二经常度,故参互错综如是。 若流注穴,但分左右阴阳可也。 尝爱雪心歌云。 如何补泻有两般? 盖是经从两边发, 古人补泻左右分。 今人乃为男女别,男女经络一般同,昼夜循环无暂歇。 此诀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此子午兼八法而后全也。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 有以浅深言者,经言春夏宜浅,秋冬宜深。 有以荣卫言者,经言从卫取气,从荣置气,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 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益其虚也。 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轻浅而针。 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益其虚也。 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 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 然补之不可使太实,泻之不可使反虚, 皆欲以平为期耳,又男子轻按其穴而浅刺之,以候卫气之分。 女子重按其穴而深刺之,以候荣之分。 有以虚实言者,经言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此迎随之概也。 凡针逆而迎夺,即泻其子也。 如心之热病,必泻于脾胃之分,针顺而随济, 即补其母也。 如心之虚病,必补于肝胆之分,飞经走气,亦不外于子午迎随。 凡言九者,即子阳也。 六者即午阴也。 但九六数有多少不同,补泻提插皆然。 言初九数者,即一九也。 少停,又行一九,少停,又行一九三次,共二十七数, 或四三六数,言少阳数者,七七四十九数,亦每次七数,略停。 老阳数者, 九九八十一数,每次二十七数,少停,共行三次,言初六数者,即一六也。 少停。 又行一六,少停又行一六三次,共一十八数,言少阴数者,六六三十六数, 每次一十八数,略停。 再行一次,言老阴数者,八八六十四数,每次八数,略停。 或云子后宜九数补阳,午后宜六数补阴,阴日刺阳经,多用六数补阴。 阳日刺阴经,多用九数补阳,此正理也。 但见热症即泻,见冷症即补,权也。 活法也。 经言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 先将同身寸法比穴,以墨点记后,令患人饮食端坐或偃卧,缓病必待天气温晴, 则气易行,急病如遇大雷雨,亦不敢针,夜晚悲急病,亦不敢针若,空心立针必晕。 必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荣俞之处。 阳穴以骨侧陷处,按之瘦麻者为真,阴穴按之有动脉应手者为真,切而散之,爪而下之。 切者,以手爪掏按其所针之穴,上上四旁,令气血散,爪者。 先以左手大指爪重掏穴上,亦令气血散耳。 然后用右手食指顶住针尾, 以中指大指紧以针腰,以无名指略扶针头,却令患人咳嗽一声,随咳下针。 刺入皮内,撒手停针十息,号曰天才。 少时再进针,刺入肉内,停针十息, 号曰人才。 少时再进针,至筋骨之间,停针十息,号曰地才。 此为极处, 用停良久,却令患人吸气一口,随吸退至人部,审其气至未。 如针下沉重紧满者, 为气已至。 若患人觉痛,则为实,觉痿则为虚,如针下轻浮虚汉中者,气犹未至, 用后弹努循扪引之,引之气犹不至,针如插豆腐者死。 凡除寒热病,宜于天部行气, 经络病,宜于人部行气,麻痹疼痛,宜于地部行气。 弹而努之,扪而循之。 弹者补也。 以大指与次指爪相交而叠。 病在上,大指爪轻弹向上; 病在下, 次指爪轻弹向下,使气速行,则气易至也。 努者,以大指次指捻针,连搓三下, 如手颤之状,谓之飞。 补者,入入针飞之,令患人闭气一口,着力努之。 泻者, 提针飞之,令患人呼之,不必着力,一法二用,气自至者,不必用此弹努。 扪者, 摩也。 如痛处未除,即于痛处扪摩,使痛散也。 复以飞针引之,除其痛也。 又起针之时,以手按其穴,亦曰扪。 循者,用手于所针部分。 随经络上下循按之,使气往来,推之则行,引之则至是也。 动而伸之,推而按之。 动者,转也。 推者,推转也。 凡转针太急则痛,太慢则不去疾。 所谓推动, 即分阴阳左转右转之法也。 伸者,提也。 按者,插也。 如补泻不觉气行, 将针提起,空如豆许,或再弹二三下以补之,紧战者,连用飞法三下。 如觉针下紧满,其气易行,即用通法,若邪盛气滞,却用提插,先去病邪。 而后通其真气,提者,自地部提至人部天部; 插者,至天部插至人部地部。 病轻提插初九数,病重者或少阳数,老阳数,愈多愈好。 或问治病,全在提插, 即云急提慢按如冰冷,慢提急按火烧身。 又云: 男子午前提针为热,插针为寒, 午后提针为寒,插针为热,女人反之,其故何耶! 盖提插补泻,无非顺阴阳也。 午前顺阳性,提至天部则热,午后顺阴性,插至地部则热,奇效良方,有诗最明, 补泻提插活法,凡补针先浅入而后深,泻针先深入而后浅。 凡提插急提慢按如冰冷,泻也。 慢提急按火烧身,补也。 或先提插而后补泻, 或先补泻而后提插可也。 或补泻提插同用亦可也。 如治久患瘫痪顽麻冷痹, 遍身走痛,及痪风寒疟,一切冷症,先浅入针,而后渐深入针,俱补老阳数, 气行针下紧满,其身觉热,带补慢提,急按老阳数,或三九而二十七数, 即用通法。 扳倒针头,令患人吸气五口,使气上行,阳回阴退,名曰进气法, 又曰烧山火。 治风痰壅盛,中风喉风癫狂,疟疾单热,一切热症,先深入针, 而后渐浅退针,俱泻少阴数,得气觉凉,带泻急慢提按,初六数。 或三六一十八数,再泻再提,即用通法,徐徐提之,病除乃止,名曰透天凉。 治疟疾先寒后热,一切上盛下虚等症,先浅入针,行四九三十六数,气行觉热, 深入行三六一十八数。 如疟疾先热后寒,一切半虚半实等症,先深入针。 行六阴数,气行觉凉渐退针,行九阳数,此龙虎交战法,俾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也。 盖邪气常随正气而行,不交战则邪不退,而正不胜,其病复起, 治癖症瘕气块,先针入七分方行老阳数,气行便深,入一寸,微伸提之, 却退至原处,又得气依前法再施,名曰留气法。 治水蛊膈气胀满,落穴之后, 补泻调气均匀,针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转之干遭自平,名曰子午捣臼。 治损逆赤眼,痈肿初起,先以大指进前,捻入左后,以大指退后捻入右,一左一右, 三九二十七数,得气向前,推转内入,以大指弹其针尾,引其阳气。 按而提之,其气自行,未应再施,此龙虎交胜法也。 杂病单针一穴, 即于得气后行之,起针际行之亦可,通而取之。 通者,通其气也。 提插之后用之,如病人左手阳经,以医者右手大指进前九数, 却扳倒针头,带补,以大指努力,针嘴朝向病处,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执住, 直待病 觉热方停,若气又不通,以龙虎凤飞经接气之法,驱而运之。 如病人左手阴经,以医者右手大指退后九数,却扳倒针头,带补,以大指努力, 针嘴朝病,执住,直待病人觉热方停,右手阳经,与左手阴经同法,右手阴经, 与左手阳经同法,左足阳经,与右手阳经同法,左足阴经,与右手阴经同法, 右足阳经,与左手阳经同法,右足阴经,与左手阴经同法,如退潮。 每一次先补六,后泻九,不拘次数,直待潮退为度,止痛同此法,痒麻虚补, 疼痛异泻,此皆先正推衍内经通气之法,更有取气斗气接气之法。 取者左取右, 右取左,手取足,足取头,头取手足三阳,胸腹取手足三阴,以不病者为主, 病者为应,如两手踡挛,则以两足为应,两足踡挛,则以两手为应, 先下主针后下应针,主针气已行,而后针应针,左边左手,左足同手法, 右边亦然。 先斗气接气,而后取气,手补足泻,足补手泻,如搓索然, 久患偏枯踡挛,甚者必用此法,于提插之后。 徐氏曰: 通气接气之法, 已有定息寸数,手足三阳,上九而下十四,过经四寸,手足三阴,上七而下十二, 过经五寸,在乎摇动出纳,呼吸同法,上下通接,立时见功。 所谓定息寸半者,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长三尺五寸,手三阳经,从手走头,长五尺,足三阳经。 从头走足,长八尺,足三阴经; 从足走腹,长六尺五寸,阴阳两跷; 从足走目, 长七尺五寸,督脉长四尺五寸,任脉长四尺五寸,人一呼,气行三寸,一吸, 气行三寸,一呼一吸,谓之一息,针下随其经脉长短,以息计之, 取其气到病所为度。 一曰青龙摆尾,以两指扳倒针头,朝病如扶舡舵, 执之不转,一左一右,慢慢拨动,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其气遍体交流。 二曰白虎摇头,以两指扶起针尾,以肉内针头轻转,如下水船中之橹,振摇六数, 或三六一十八数,如欲气前行,按之在后,欲气后行按之在前。 二法轻病亦可行之, 摆动血气。 盖龙为气,虎为血,阳日先行龙而后虎,阴日先行虎而后龙。 三曰苍龟探穴,以两指扳倒针头,一退三进,向上攒剔一下,向下攒剔一下, 向左攒剔一下,向右攒剔一下,先上而下,自左而右,如入土之象。 四曰赤凤迎源,以两指扶起,针插入地部,复提至天部,候针自摇,复进至人部, 上下左右四围飞旋。 如展翅之状,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进之, 又将大指爪从针尾刮至针腰,此刮法也。 能移不忍痛,可散积年风, 午后又从针腰刮至针尾。 又云: 病在上,刮向上,病在下,刮向下,有挛急者, 频宜刮切。 循摄二法,须连行三五次,气血各循经络,飞走之妙,全在此处, 病邪从此退矣,放针停半时辰久,扶起针头,审看针下十分沉紧,则泻九补六, 如不甚紧,则泻六补九,补泻后针活,即摇而出之。 摄者,用大指随经络上下切之, 其气自得通行,摇而出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摇者退也。 以两指拏针尾,向上下左右,各摇振五七下,提二七下,能散诸风, 出针直待微松,方可出针豆许。 如病邪吸针,正未复,再须补泻停待,如再难, 频刮切,刮后连泻三下,次用搜法,不论数横搜,如龙虎交腾,一左一右。 但手更快耳,直搜一上一下。 如捻法而不转,泻刮同前,次用盘法,左转九次, 右转六次,泻刮同前,次用子午捣臼,子后慢提,午后略快些,缓缓提插摇出应针, 次出主针,补者吸之,急出其针,便以左手大指按其针穴,及穴外之皮, 令针穴门户不开,神气内守,亦不致出血也。 泻者呼之,慢出其针, 勿冷气泄甭按穴,凡针起速,及针不停久,待暮者,其病即复。 一凡针晕者, 神气虚也。 不可起针,急以别针补之,用袖掩病人口鼻回气,内与热汤饮之。 即苏,良久再针,甚者,针手膊上侧筋骨陷中。 即虾蟆肉上惺惺穴,或足三里穴, 即苏,若起针,坏人。 二凡针痛者,只是手粗,宜以左手扶住针腰。 右手从容补泻,如又痛者,不可起针,令病人吸气一口,随吸将针捻活, 伸起一豆即不痛,如伸起又痛,再伸起又痛,须索入针,便住痛。 三凡断针者, 再将原针穴边复下一针,补之即出,或用磁石引针出,或用药涂之。 (方见前) 嗟夫! 神针肇自上古,往昔岐伯已叹失其传矣,况后世乎,尚赖窦徐二氏。 能因遗文,以究其意,俾来学有所悟,而识其梗概括为四段。 聊为初学开关救危之用,尚期四方智者裁之。 (此补泻一段其杂病穴法一段见四卷十四经穴歌一段见八九卷治病要穴一段见九卷) 补泻一段,乃庐陵欧阳之后所授,与今时师不同,但考素问不曰针法。 而曰针道,言针当顺气血往来之道也。 又曰: 凡刺者,必别阴阳。 再考难经图注及徐氏云: 左与右不同,胸与背有异,然后知其源流有自。 盖左为阳,为升,为呼,为出,为提,为午前。 为男子之背,右为阴,为降, 为吸,为入,为插,为午后。 为男子之腹,所以女人反此者,女属阴,男属阳, 女人背阴腹阳,男子背阳腹阴,天地男女,阴阳之妙,自然如此。

圆明高氏补泻

素问补肾俞注云: 用圆利针,临刺时咒曰: 五帝上真,六甲玄灵,气符至阴。 百邪闭理,念三遍,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针至三分,动气www.lindalemus.com/Article/至而徐徐出针。 以手扪之,令患人咽气三次,又可停神魂,泻脾俞注云: 欲下针时咒曰。 帝扶天形,护命成灵,诵三遍,刺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针。 按咒法非素问意,但针工念咒,则一心在针。 拔萃云: 泻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人咳嗽一声。 捻针入腠理,令病人吸气一口,针至六分,觉针沉涩,复退至三分,再觉沉涩, 更退针一豆许,仰首转针头向病所,以手循经络,扪循至病所,以合手回针, 引气直过针所三寸,随呼徐徐出针,勿闭其穴,命之曰泻。 补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针于穴上,令病人咳嗽一声,捻针入腠埋, 令病人呼气一口,纳针至八分,觉针沉紧,复退一分,更觉沉紧。 仰手转针头向病所,依前循扪其病所,气至病已,随吸而走出针,速按其穴, 名之曰补。 明堂注云: 寒热补泻,假令补洽,先令,病人咳嗽一声。 得入腠理,复令吹气一口,随吹下针至六七分,渐进肾肝之部,停针徐徐, 良久复退针一豆许,乃捻针,问病人觉热否,然后针至三四分,及心肺之部, 又令病人吸气,先内捻针,使气下行至病所,却外捻针,使气上行。 直过所针穴一二寸,乃吸而外,捻针出,以手速按其穴,此为补。 病热者, 治之以寒何如,须其寒者,先刺入阳之分,候得气推,内至阴之分, 后令病人地气入而天气出,谨按生成之息数足,其病人自觉清凉矣。 病恶寒者,治之以热何如,须其热者,先刺入阴之分,候得气, 徐引针至阳之分,后令病人天气入而地气出,亦谨按生成之息数足, 其病人自觉和暖矣。

呼吸

素问注云: 按经之旨,先补真气,乃泻其邪也。 何以言之? 补法,呼则内针, 静以久留,泻法,吸则内针,又堋以久留,然呼则次其吸,吸则不兼呼, 内针之候既同,久留之理复一,先补之义,昭然可知。 拔萃云: 呼不过三, 吸不过五,明堂云: 当补之时,候气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人鼻中吸气, 口中呼气,内自觉热矣,当泻之时,使气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数,令病人鼻中出气, 口中吸气,按所病脏腑之处,内自觉清凉矣。 神针八法 心无内慕,如待贵宾,心为神也。 肾者之心,病者之心,与{针相随上}下, 先虑针损,次将针尖含在口内,而令其温。 又以左手按摩受针之穴,如握虎之状, 右手捻针如持无力之状,是用针之一法也。 左捻九而右捻六,此乃住痛之二法也。 进针之时令病人咳嗽而针进,进针之三法也。 针沉良久待内不胀,气不行, 照前施之,如气来裹针不下,乃实也。 宜左捻而泻其实,如不散,令病人呼气三口, 医者用手抓针自散,如针进无滞无胀,乃气虚也。 令病人吸气,针宜右捻而补其虚, 此补泻之四法也。 其泻者,有凤凰展翅,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飞腾之象, 一捻一放,此泻之五法也。 其补者有截马摇铃,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 如饿马无力之状。 缓缓前进则长,后退则短,此补之六法也。 如病人晕针, 用袖掩之,热汤饮之,即醒,补之七法也。 如针至深处。 而进不能退不能其皮上四围起皱纹,其针如生在内,此气实之极也。 有苍蝇丛咬之状,四围飞延,用右手食指向皱纹皮处,雏针不远,四围前进三下, 后退其一,乃泻之八法也。 出针时,即扪其穴,此补之要诀。
点击查看:<<针灸大成>>目录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