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针灸大成 卷一 上课笔记
    

针灸大成教程:卷一

针道源流素问十二卷,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曲烧,殆非一时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诸韩公子所著,程子谓出战国之末,而其大略。  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 盖灵兰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实切…

针道源流

素问十二卷,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曲烧,殆非一时之言,而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诸韩公子所著,程子谓出战国之末,而其大略。 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 盖灵兰秘典,五常正大,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其诸色脉病名,针刺治要,皆推是理以广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之于此。 而微有异同,医家之纲法,无越于是书矣,然按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名,白氏云: 内经凡三家,而素问之目乃不列,至隋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而指为内经,唐王水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漠志之数,而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托为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而其用心亦勤矣,惜乎朱墨混淆,玉石相乱,训诂失之于迂。 疏,引援或至于未切,至至宋林亿高若讷等,正其误文,而增其缺义,颇于水为有功,难经十三卷,秦越人祖述黄帝内经,设为问答之辞,以示学者,所引经言,多非灵素本文。 盖古有其书,而今亡之耳,隋时有吕博望注本不传。

宋王惟一集五家之说,血疵或相乱,惟虞氏粗为可观,纪齐卿注稍密,乃附辨杨亦操吕广王宗正三子之非,周仲立颇加订易,而考证未明,李子野亦为句解,而无所启发,近代张洁古注后附药,殊非经义,王少卿演绎其说,目曰重玄。 亦未足以发前人之蕴,滑伯仁取长弃短,折衷以己意,作难经本义,子午经一卷,论针灸之要,撰成歌诀,后人依托扁鹊者,铜人针灸图三卷。

宋仁宗诏王维德考次针灸之法铸铜人为式,分腑脏十二经,旁注俞穴所会,刻题其名,并为图法,并主疗之术,刻板传于世,夏竦为序,然其窌穴,比之灵枢本输骨空等篇,颇亦繁杂也。

明堂针灸图三卷,题曰黄帝论人身俞穴,及灼灸禁忌,曰明堂者,谓雷公问道,黄帝授之,亦后人所依托者,存真图一卷,晁公谓杨介编,崇宁间泗州刑贼于市,郡守李夷行遣医并昼工往,亲决膜,摘膏肓曲折图之,尽得纤悉,介梭以古书,无少异者,比欧希五脏图过之远矣,实有益医家也,王莽时捕得翟义党王孙庆,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剥之,量度五脏,以竹筳道其脉,知所终始,可以治病,亦此意尔。

膏肓灸法二卷,清源庄绰季裕所集。 千金方三十卷,唐孙思邈所撰,用药之方,诊脉之诀,针灸之穴,禁忌之法。 至导引之要,无不周悉,曰千金者,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议者,谓其未知伤寒之数。

千金翼方三十卷,孙思邈掇拾遗帙,以羽翼其书,首之以药录,次之以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辟谷,退居补益,杂症,疮,色脉,针灸,而禁术终焉。

外台秘要,唐王焘在台阁二十年,久知弘文馆,得古方书千百卷,因述诸症候,附以方药符禁灼灸之法,凡一千一百四门,天宝中出守房陵,及大宁郡故名焉。 金兰循经,元翰林学士忽泰必列所著,其子光济铨次。

大德癸卯平江郡文学严陵邵文龙为之序,首绘脏腑前后二图,中述手足三阴三阳走属,继取十四经络流注,各为注释,列图于后,传之北方,自恒山董氏锓梓,吴门传者始广。

济生拔萃十九卷,一卷取针经节要,三卷集洁古云岐针法,窦氏流注三卷,针经摘英,首针法,以仿古制也,延佑间杜思敬所撰者。

针指南,古肥窦汉卿所撰,首标幽赋,次定八穴指法,及蛰宫图,颇与素问有不合者。

针灸杂说,建安窦桂芳类次,取于金禁忌人神,及离合真邪论,未能曲尽针灸之妙。

资生经,东嘉王执中叔雅,取三百六十穴,背面颠末,行分类别,以穴属病,盖合铜人于金明堂外台而一之者也。

十四经发挥三卷,许昌滑寿伯仁,传针法于东平高洞阳,得其开阖流注交别之要,至若阴阳维跷带冲六脉,皆有系属,而惟督任二经,则包乎背腹,而有专穴。

诸经满而溢者,此则受之,宜与十二经并论,通考邃穴六百五十有七,而施治功,以尽医之神秘。

神应经二卷,乃宏纲陈会所撰,先着广爱书十二卷,虑其浩瀚,独取一百一十九穴,为歌为图,仍集治病要穴,总成一帙,以为学者守约之规,南昌刘瑾校。 针灸节要三卷,聚英四卷,乃四明梅孤高武篡集。 针灸捷要,燕三廷瑞徐凤着集。 玄机秘要,三衢继洲杨济时家传着集。 小儿按摩经,四明陈氏着集。

古今医统,乾坤生意,医学入门,医经小学,中取关于针灸者,其姓氏各见原书,针灸大成,总辑以上诸书,类成一部,分为十二卷,委晋阳靳贤选集校正。

针灸直指

针灸方宜论

黄帝问曰: 医之治病也。 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 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士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 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故灸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 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脯,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孪痹,其治宜微针。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 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广州一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刺热论

黄帝问曰: 五脏热病奈何? 岐伯曰: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 (争谓邪正相搏)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肝主木庚辛为金金克木故死)刺足厥阴,少阳。 (厥阴肝脉少阳胆脉)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少阴,心脉○太阳小肠脉)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甲乙甚,戊己大汗。

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肺热病者,先淅然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 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 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顶痛而强,胻寒目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顶痛,员员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 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 (期为大汗之日如肝甲乙)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反谓反取其气也。 如肝病刺脾,脾刺肾,肾刺心,心刺肺,肺刺肝,三周谓三周于三阴三阳之状也。 如太阳病而刺泻阳明也。 )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 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也。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满,刺足少阴,少阳(亦井荣也)太阳之脉色,(荣饰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待时者谓肝病待甲乙之类也)颧骨热病也。 (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外见太阳之赤色内应厥阴之弦脉是土气已败木复狂行故三日死)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 (病一作气)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 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荣在也。 项上三椎,陷者中也。 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痛,颊上者鬲上也。

刺疟论

黄帝问曰: 刺疟奈何? 岐伯对曰: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中出血。 (一云金门一云委中针三分若灸可五壮)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侠溪针三分灸可三壮)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冲阳针三分灸可三壮)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公孙针四分灸可三壮)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大钟针二分太溪针三分各灸三壮)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痈状,非癃也。 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大冲针三分灸可三壮)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列缺针三分灸五壮合谷针三分灸二壮)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神门针三分灸可三壮)肝疟者,令www.lindalemus.com/pharm/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中封针四分灸可四壮)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针足太阴。 (商丘针三分灸可三壮)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足太阳金门足少阴太溪)胃疟者,令人疽病也。 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厉兑针一分,灸一壮,解溪针五分,灸三壮,三里针一寸,灸三壮,太阴横脉在内桌前斜过太脉宜出血。 )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谓阳明脉)开其孔,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亦开孔出血)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五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 (五胠俞谓嘻)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

(复溜针三分灸可五壮井谓至阴针一分灸可三壮)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于血也。 疟脉缓大虚,便用药不宜用针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 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

(侠脊者谓大杼刺三分灸五壮风门热府针五分灸可五壮)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针三分灸三壮)刺疟者,必先间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

(头谓上星百会额谓悬颅眉间谓攒竹等穴是也)先项背痛者先刺之。

(风池风府大杼神道)先腰脊痛者,先拐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 曰胻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刺欬论

黄帝问曰: 肺之令人欬何也! 岐伯对曰: 五腑六脏,皆令人欬,非独肺也! 帝曰: 愿闻其状。 曰: 皮毛者,肺之合也。 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内外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欬,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时谓王月)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欬,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帝曰: 何以异之? 曰: 肺欬之状,欬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欬之状,欬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欬之状,欬则两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欬之状,欬则右胠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欬剧,肾欬之状,欬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欬乡涎。 帝曰: 六腑之欬奈何,安所受病。 曰: 五脏之久欬,乃移于六腑,脾欬不已,则胃受之,胃欬之状,欬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欬不已,则胆受之,胆欬之状,欬呕胆汁,肺欬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欬状,欬而遗矢,心欬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欬状,欬而失气,气与欬俱失,肾欬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欬状,欬而遗溺,久欬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欬状,欬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刺腰痛论

黄帝问曰: 腰痛起于何脉,刺之奈何? 岐伯曰: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 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俛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即三里穴)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冬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即复溜穴针三分灸五壮)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蠡沟针二分灸三壮)其病令人善言,嘿嘿然不慧,刺之三痏,(一云无善字)解脉令人腰痛,痛而引肩,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锯其中怫然肿。

(小锤小针)刺同阴之脉,在外桌上绝骨之端,为三痏,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下间,去地一尺所。

(承山针七分灸五壮)衡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俛仰,则恐企,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阳筋之间,上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委阳针七分殷门针五分灸各二壮)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阳之脉上三痏,在跷上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一云承筋禁针)阴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沸沸然,甚则悲以恐,刺飞扬之脉,在踝上五寸,(一作七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复溜筑宾俱针三分灸五壮)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交信穴)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地机穴)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欬,欬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任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腰痛侠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欲僵仆。 刺足太阳中出血,(几几一作沉沉)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中出血,腰痛,上寒,不可顾。
刺足阳明,(阴市三里)上热,刺足太阴,(地机)中热而喘。
刺足少阴,(涌泉大钟)大便难,刺足少阴,(涌泉)少腹满。
刺足厥阴,(太冲)如折不可以俛仰,不可举。
刺足太阳,(束骨京骨昆仑甲脉仆参)引脊内廉,刺足少阴。

(复溜飞扬)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髁胛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腰髁下第四即下针二寸灸可三壮)左取右,右取左。 (痛在左针右痛在右针左所以然者以其脉左右交于尻骨之中故也)

奇病论

岐伯曰: 人有重身,九月而喑,名曰胞之络脉绝也。 无治,当十月复。
病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外曰息积,不可灸刺,为导引服药。
人身体髀股胻皆肿,环脐而痛,名曰伏梁,不可动之,(动谓齐其毒药而击动之)动之为水溺涩之病也。
人有尺脉数甚,筋急而见,名曰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见,则病甚。
人有病头痛,数岁不已,名曰厥逆,谓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齿亦痛。 有病口甘者,外曰脾瘅,(瘅谓热也)谓人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治之以胆募俞,有癃者,日数十溲,此不足也。
身热如炭,颈膺如格,入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 太阴脉细微如发者,此不足也。
五有余,二不足,名曰厥,死不治,人初生病癫疾者,名曰胎痫,谓在母腹中感惊,令子发为癫也。
有病砻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曰肾风,肾风而不能食,善惊,惊已,心气痿者死,有
病怒狂者,名曰阳厥,谓阳气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 治之当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铁洛铁浆)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刺要论

黄帝问曰: 愿闻刺要。 岐伯对曰: 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随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者,无伤皮,皮伤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淅淅然寒栗,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然不去矣。 (尺脉缓涩谓之解)

刺齐论

黄帝问曰: 愿闻刺浅深之分。 岐伯曰: 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
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 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
刺脉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 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
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 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伤肉也。
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 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 此谓之反也。

刺志论

黄帝问曰: 顾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 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 反此者病。 帝曰: 如何而反? 岐伯曰: 气虚身热,此谓反也。 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 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 脉盛血少,此谓反也; 脉小血多,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 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 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长刺节论

岐伯曰: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刺,至骨病已,上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阴刺入一,旁四处,治寒热,(阴刺谓卒刺)深专者,刺大脏,迫脏刺背,背俞也。 刺之迫脏,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刺俞之要,发针而浅出血,治腐肿者,刺腐上,视痈小大浅深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病在少腹有积,针皮以下,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旁四椎间,刺两髂季肋间,导腹中气热下已。

(一作髂四椎恐为五椎谓心俞应少腹)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 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炅热也)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 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刺而多之,尽炅病已。 (炅热也)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 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 病起筋炅,病已乃止,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 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曰狂,(气狂乱也)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 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病风且寒热,炅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脉络,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 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皮部论

帝曰: 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 皮者,脉之部也。 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 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不与疑不愈也)

经络论

黄帝问曰: 夫络脉之见也。 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岐伯对曰: 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 帝曰: 经之常色何如? 曰: 心赤,肺白,肝青,脾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 帝曰: 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 曰:阴络之色应其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 寒多则凝冱,凝冱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 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

骨空论

黄帝问曰: 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 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 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伤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大风汗出,灸嘻,以手压之,令病者呼嘻,嘻应手,从风憎风刺眉头,(即攒竹刺三分若灸三壮)失枕在眉上横骨间,(即缺盆)折使摇臂齐肘正灸脊中,(即背阳关针五分灸三壮)络季,引少腹而痛胀,刺嘻,(谓侠脊两旁空软处)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与痛上,八在腰,尻分间,鼠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也。

刺水热穴论

黄帝问曰: 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曰: 肾者,至阴也。 至阴者,盛水也。 肺者,少阴也。 少阴者,冬脉也。 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 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 肾者,胃之关也。 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 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 诸水皆至于肾乎?曰: 肾者牝脏也。 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 故曰: 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孔也。 帝曰: 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 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 水所从出入也。 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 故水病下为胻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 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 伏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 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 桌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 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帝曰: 春取络脉分肉何也?曰: 春者,木始治,肝气如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分脉肉间。 帝曰: 夏取盛经分腠何也?曰: 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流溢,热薰分腠,内至于经。 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 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帝曰: 秋取经俞何也?曰: 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 冬取井荣何也?曰: 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气乃去。 故取井以下阴逆,取荣以实阳气。 故曰冬取井荣,春不鼽,此之谓也。

帝曰: 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愿闻其处,因闻其义。 岐伯曰: 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 云门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 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 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帝曰: 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 夫寒盛,则生热也。

调经论

黄帝问曰: 有余不足,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何以生? 岐伯曰: 气血已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喜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上下谓鬲上下)帝曰: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居,何者为实? 何者为虚? 岐伯曰: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冱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尔。 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 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 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 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 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夫邪之生也。 或生于阳,或生于阴,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 风雨之伤人奈何? 曰: 风雨之伤人也。 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 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 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 寒湿之伤人奈何? 曰: 寒湿之中人也。 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冱,卫气去,故曰虚。 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 阴之生实奈何? 曰: 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 阴之生虚奈何? 曰: 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大西,满则血冱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 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 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于外,故寒栗。
帝曰: 阴虚生内热奈何? 曰: 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腕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内热。
帝曰: 阳盛生外热奈何? 曰: 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 阴盛生内寒奈何? 曰: 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冱,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帝曰: 阴于阳并,血气以并,病形已成,刺之奈何? 曰: 刺此者取之经隧,取血于荣,取气于卫,用形哉,因四时多少高下。

帝曰: 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脏,五脏,五脏五脉耳。 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 皆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曰: 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 今言五脏。 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 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曰: 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 病在气,调之卫。 病在肉,调之分肉。 病在筋,调之筋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 病在骨,调之骨,焠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缪刺论

黄帝问曰: 余闻缪刺,未得其义,何为缪刺? 岐伯对曰: 夫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痛也。
(大络十五络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未,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 (四未谓四肢也)帝曰:
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与巨刺何以别之。 曰: 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 (谓病易且移)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故络病者。 具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
帝曰: 愿闻缪刺奈何,取之何如? 对曰: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病新发者,取五日已,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非一叶,各一痏。
(关冲穴痏疮也)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大敦穴两脚俱刺故曰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
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立已,(至阴一云小指外侧)不已,刺外桌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金门)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
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商阳一云次指内侧)邪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
(人手本节踝)先以指按之,痛乃刺之,以月死生为数,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月半已前为生月半已后为死)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
刺足跗上动脉,(冲阳)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古(三毛大敦穴)善悲惊,不乐,刺如右方,邪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冲阳)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中冲)其不时闻,右不可桷也。
(络气已绝故不刺)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凡痹往来,行常处者,在分肉间,痛而刺之,以月死生为数,用针者,随气盛衰以为痏数,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笃汨数则气不泻,左刺右,右刺左,病已止,不已,复刺之如法,月生一日一痏,二日二痏,渐多之,十五日十五痏,十六日十四痏,渐少之,邪客于足阳明之络,令人鼻,上齿寒,刺足大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左刺右,右刺左。 (厉兑)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痛不得息,欬血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 (窍阴)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欬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
气上走贲上,(贲谓气贲也一云贲鬲也谓气上走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涌泉)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胛之上,是腰俞,以月死生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刺右,右刺左,(一云腰俞无左右当是下穴)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拘孪背急。 引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痏。
立已,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环跳)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者。
(听会)齿龃,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人齿中者,立已。 (龂交)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 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
(各刺其井左刺右右刺左)视其脉出其血,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痏。 (厉兑)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各一痏。
(商阳)立已,左取右,右取左,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额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 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
(隐白)后刺足心,(涌泉)后刺中足指爪甲上,各一痏,(厉兑)后刺少商,少冲,神门,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立已,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之数也。

经刺论

岐伯曰: 夫邪之客于形也。 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于孙脉,留而不去,入于络脉,留而不去,入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盛,五脏乃伤,此邪之彼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 如此则治其经焉。 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巨刺论

巨刺刺经脉,缪刺刺络脉,所以别也。 岐伯曰: 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则巨刺之。 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

手足阴阳流注论

岐伯曰: 凡入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为十二经也。 手之三阴。 从胸走之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络脉传注,周流不息,故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
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其气常以平旦为纪,以漏水下百刻,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络脉者,本经之旁支而别出,以联络于十二经者也。 本经之脉,由络脉而交他经,他经之交亦由是焉。 传注周流,无有停息也。 夫十二经之有络脉,犹江汉之有沱潜也。
络脉之传注于他经,犹沱潜之旁导于他水,是以手太阴之支者,从腕后出次指端,而交于手阳明,手阳明之支者,从缺盆上侠口鼻,而交于足阳明,足阳明之支者,别跗上,出大指端,而交于足太阴,足太阴之支者,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而交于手少阴,手少阴则直目本经少冲穴,而交于手太阳,不假支授。 盖君者,出令者也。 手太阳之支者,别颊上至目内眦,而交于足太阳; 足太阳之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合腘中,下至小指外侧端,而交于足少阴; 足少阴之支者,从肺出注胸中,而交于手厥阴; 手厥阴之支者,从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而交于手少阳。 手少阳之支者,从耳后出至目锐眦,而交于足少阳; 足少阳之支者,从跗上入大指爪甲,出三毛,而交于足厥阴; 足厥阴之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而交于手太阴也。 自寅时起,一昼夜,人之荣卫。 则以五十度周于身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一十丈,运行血气,流通阴阳,昼夜流行,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卫气行论

黄帝问曰: 卫气之在于身也。 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 伯高曰: 分有多少,日有长短,春秋冬夏,各有分理,然后常以平旦为纪,以夜尽为始,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 常如是无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 故曰: 刺实者,刺其来也。 刺虚者,刺其去也。 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气在少阳,水下三刻,气在阳明,水下四刻,气在阴分,水下五刻,气在太阳,水下六刻,气在少阳,水下七刻,气在阳明,水下八刻,气在阴分,水下九刻,气在太阳,水下十刻,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气在阴分,水下十它刻,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气在阳明。 水下二十刻,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 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刻之四,大要曰: 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 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 人气行三阳,行与阴分,常如是无已,天与地同纪,纷纷,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诊要经络论

黄帝问曰: 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 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夏刺络俞,见血血止,尽气闭环痛病必下;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令人不食,少气; 春刺秋分,令人时惊且哭。
春刺冬分,令人胀病不愈,且欲言语; 夏刺春分,令人懈惰; 夏刺秋分,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
夏刺冬分,令人少气,时欲怒; 秋刺春分,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秋刺夏分,令人嗜卧,且善梦;
秋刺冬分,令人洒洒时寒。 冬刺春分,令人卧不能眠; 冬刺夏分,令人气上,发为诸痹;
冬刺秋分,令人善渴。

刺禁论

黄帝问曰: 愿闻禁数。 岐伯曰: 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谓之使。 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谓肾神)从之有福,逆之有咎,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一作次)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有作三日)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欬,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足跗上中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眷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欬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耳聋,刺膝膑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刺腋下间内陷,令人欬,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肠内陷为肿,刺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无刺大醉,令人气乱。

(一作脉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新内无刺,已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乃刺之,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

五夺不可泻

岐伯曰: 形容已脱,是一夺也; 夫脱血之后,是二夺也; 大汗之后,是三夺也。 大泄之后,是四夺也; 新产大血之后,是五夺也。 此皆不可泻。

四季不可刺

岐伯曰: 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

死期不可刺

岐伯曰: 病先发于心,心主痛,一日而之肺,加欬,三日之而肝,加支痛,五日而之脾,加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中,病先发于肺。 欬三日而之肝,支满痛,一日而之脾,身重体痛,五日而之胃胀,十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日出,病先发于肝,头目眩,支满,三日而之脾,体重身痛,五日而之胃胀,三日而之肾,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冬日入,夏早食。

病先发于脾,身痛体重,一日而之胃胀,二日而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而之膀胱,背躬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病先发于肾,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而之膀胱,背躬筋痛,小便闭,三日而上之心,心胀,三日而之小肠,两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病先发于胃,胀满五日而之肾,少腰腹脊痛,胻酸,三日而之膀胱,背躬筋痛,小便闭,五日而之脾,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夏日晡,病先发于膀胱,小便闭,五日而之肾,少腹胀,腰脊痛,胻酸,一日而之小肠,肚胀一日而之脾,身体重,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也。 间有一脏及二三脏者,乃可刺也。

刺法论

黄帝问曰: 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闻刺法。 岐伯曰: 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只厥阴失守,天已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即魂游于上。 (肝虚天虚又遇出汗是谓二虚神游上位左无英君神光不聚白尸鬼至令人卒死) 邪干厥阴,大气身温,犹可刺之。 (目有神心腹尚温口中无涎舌卵不缩)刺足少阳之所过。 (丘墟穴针三分) 曰: 太上元君,郁郁青龙,常居其左,制之三魂,诵三遍,次呼三魂名,爽灵,胎光,幽精,诵三遍,次想青龙于穴下,刺之,可徐徐出针,亲令人按气于口中,腹中鸣者可活,次刺肝之俞。 (九椎下两旁) 曰: 太微帝君,兀英制魂,贞元及本,令入青云,又呼三魂名如前,三遍,(针三分留三呼次进一分留三呼复退二分留一呼徐徐出针气及复活)人病心虚,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虚,遇火不及,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舌卵不缩目神不变)可刺手少阳之所过。 (阳池) 曰: 太乙帝君,泥丸总神,丹无黑气,来复其真,诵三遍想赤凤于穴下,(刺三分留一呼次进一分留三呼复退留一呼徐出扪穴即令复活)复刺心俞。

(五椎两旁) 曰: 丹房守灵,五帝上清,阳和布体,来复黄庭,诵三遍,(刺法同前) 人脾病又遇太阴司天失守,感而三虚,(智意二神游于上位故曰失守)又遇土不及,清尸鬼犯之,令人暴亡,可刺足阳明之所过。 (冲阳)曰: 常在魂庭,始清太宁,元和布气,六甲及真,诵三遍,先想黄庭于穴下,(刺三留三次进二留一呼徐徐出以手扪)复刺脾俞。

(十一椎下两旁) 曰: 大始干位,总统坤元,黄庭真气,来复游全,诵三遍。 (刺三留二进五动气至徐出针) 人肺病,遇阳明同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金不及,有赤尸鬼干人,令人暴亡,可刺手阳明之所过。 (合谷) 曰: 青气真全,帝符日元,七魂归右,今复本田,诵三遍,想白虎于穴下,(刺三留三次进二留三复退留一徐出扪)复刺肺俞。 (三椎下两旁) 曰: 左元真人,六合气宾,天符帝力,来入其门,诵三遍。 (针一分半留三呼次进二分留一呼徐出手扪) 人肾病,又遇太阳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水运不及之年,有黄尸鬼干人正气,吸人神魂,致暴亡,可刺足太阳之所过。 (京骨) 曰: 元阳盲婴,五老及真,泥丸玄华,补精长存,想黑气于穴下,(刺一分半留三呼进三分留一呼徐出针扪穴)复刺肾俞。 (十四椎下两旁) 曰: 天玄日晶,太和昆灵,贞元内守,待入始清,诵三遍。 (刺三分留三呼进三分留三呼徐徐出针扪穴)

五刺应五脏论

岐伯曰: 凡刺有五,以应五脏。
一曰半刺者,浅内而疾发,无针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以应肺也。
二曰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以取经络之血,以应心也。
三曰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以应肝也。
四曰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以应脾也。
五曰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至骨,以取骨痹,以应肾也。

九刺应九变论

岐伯曰: 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一曰输刺者,诸经荣,刺脏俞也。
二曰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俞也。
三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四曰络刺者,刺者,刺小络,血脉也。
五曰分刺者,刺分肉间也。
六曰大泻刺者,刺大脓也。
七曰毛刺者,刺浮皮毛也。
八曰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也。
九曰焠刺者,燔针,以取痹也。

十二刺应十二经论

岐伯曰: 凡刺有十二,以应十二经。
一曰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宜傍针)。
二曰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也。
三曰恢刺者,直刺傍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
四曰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寒气少深者。
五曰扬刺者,正内一,旁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慱大者。
六曰直针刺者,引皮以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
七曰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
八曰短刺者,刺骨痹,稍遥而深之,置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
九曰浮刺者,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
十曰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
十一曰傍针刺者,宜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
十二曰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

手足阴阳经脉刺论

岐伯曰: 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 其脉大血多,气盛壮热,刺此者,不深不散,不留不泻也。 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 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 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 足少阴深三分,留四呼; 足太阴深二分,留三呼; 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标本论

岐伯曰: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 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先大小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刺王公布衣

岐伯曰: 膏梁藿菽之味,何可同也。 气滑则出疾,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而留之。 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其剽悍滑利也。 寒痹内热,刺布衣以火焠之,刺大人以药熨之。

刺常人黑白肥瘦

岐伯曰: 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此肥人也。 广肩腋,项肉厚,皮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其为人也。 贪于取与,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也。 瘦人皮薄色白,肉廉廉然,薄唇轻言,其血气清,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刺壮士

岐伯曰: 壮士真骨,坚肉缓节,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劲则气滑血清,刺此者,浅而疾之。

刺婴儿

岐伯曰: 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刺可也。

人身左右上下虚实不同刺

岐伯曰: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 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 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东方阳也。 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医学全在线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西方阴也。 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使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移也。 故邪居之。 盖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隘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器,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风象雷,逆风象阳。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地之湿气,脏则害人皮肤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则用之殆。

难经

一难曰: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十二经皆有动脉者,如手太阴脉,动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阳明脉,动合谷,阳溪,手少阴脉,动极泉,手太阳脉,动天窗,手厥阴脉,动劳宫,手少阳脉禾,足太阴脉,动箕门,足阳明脉,动冲阳,大迎,人迎,气冲,足少阴脉,动太溪,阴谷,足太阳脉,动委中,足厥阴脉,动太冲,五里,阴廉,足少阳脉,动下关,听会之类也。 谓之经者,以荣卫之流行,经常不息者而言,谓之脉者,以血理之分,表行体者而言也。 故经者径也。 脉者陌也。 越人之意。 盖谓凡此十二经,经皆有动脉,如上文所云者,今置不取,又独取寸口,以决脏腑死生吉凶,何耶!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然者答词余仿此) 寸口,谓气口也。 居手太阴鱼际,却行一寸之分,气口之下。 曰关,曰尺云者,而荣卫之行于阳者,二十五度,行于阴者,亦二十五度,出入阴阳,参交互注,无少间断,五十度毕,适当漏下百刻,为一晬时,又明日之平旦矣,迺复会于手太阴,此寸口所以为五脏六腑之所始终,而法有取于是焉,人一呼一吸为一息,每刻一百三十五息,每时八刻,计一千八十息,十二时九十六刻,计一万二千九百六十息,刻之余分,得五百四十息,合一万三千五百息也。

一息脉行六寸,每二刻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每时八刻,脉行六十四丈八尺,荣卫四周于身,十二时计九十六刻,脉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为四十八周身刻之余分行二周身,得三十二丈四尺,总之为五十度周身,脉得八百一十丈也。 此呼吸之息,脉行之数,周身之度,合昼夜百刻之详也。 行阳行阴,谓行昼行夜

七难曰: 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数,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邪,然皆王脉也。 六脉者之王,说见下文。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上文言三阳三阴之王脉,此言三阳三阴之王时,当其时,则见其脉也。 刘温曰: 至真要论云: 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脉,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亦随天地之气卷舒也。 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类,则五运六气四时,亦皆应之而见于脉耳,若平人气象论,太阳脉至,洪大而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难经引之,以论三阴三阳之脉者,以阴阳始生之浅深而言之也。

十二难曰: 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 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其心肺脉已绝于外也。 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灵枢云: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又云: 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其死也。 无气以动,故静,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未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 阴气有余,故躁,此灵枢以脉口内外言阴阳也。 越人以心肺肾肝内外别阴阳,其理亦由是也。

二十二难曰: 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变为二病者,何也?然经言是动者,气也。 所生病者,血也。 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 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 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

三十五难曰: 五脏各有腑,腑皆相近,而心肺独去大肠小肠远者,何也?然经言心荣肺卫,通行阳气,故居在上,大肠小肠,传阴气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远也。

四十难曰: 经言肝主色,心主臭,脾去味,肺主声,肾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义何也? 然肺者西方金也。 金生于巳,巳者南方火,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肾者北方水也。 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四明陈氏曰: 臭者心所主,鼻者肺之窍,心之脉上,肺,故令鼻能知香臭也。 声者肺所主,耳者肾之窍,肾之脉上肺,故令耳能闻声也。 愚按越人此说,盖以五行相生之义而言,且见其相因而为用也。

四十三难曰: 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然人胃中,常有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荣散卫亡,神无所依,故死。

四十六难曰: 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然经言少壮者,血气盛,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于常,故昼日精,夜不寤也。 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老卧不寐,少寐不寤系乎荣卫血气之有余不足也。

四十七难曰: 人而独能耐寒者,何也?然人头者诸阳之会也。 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四十九难曰: 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 然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何谓五邪,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有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谢氏曰: 饮食劳倦,自是二事,饮食得者,饥饱失时,此外邪伤也。 劳倦得者,劳形力而致倦怠,此正经自病也。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 然其色常赤。

何以言之? 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故知肝邪入心常赤色,其病身热,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何以知伤暑得之? 然当恶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故知心病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 然当喜苦味也。 虚为不欲食,实为欲食。 何以言之? 脾主味,入肝为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 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何以知伤寒得之? 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 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 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欬,其脉浮大而涩。

何以知中湿得之? 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人言之,肾主液,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 其病身热而少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此篇越人盖言阴阳脏腑经络之偏虚偏实者也。 由偏实也。 故内邪得而生,由偏虚也。 故外邪得而入。

五十难曰: 病有虚邪,有实邪,有微邪,有贼邪,有正邪,何以别之? 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微邪,从所胜来者为贼邪,自病者为正邪。

五邪举心为例图

五行之道,生我者休,其气虚也。 居吾之后而来为邪,故曰虚邪,我生者相,气方实也。 居吾人之前而来邪,故曰实邪,正邪则本经自病者也。 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贼邪。

五十一难曰: 病有欲得温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见人者,有不欲得见人者。 而各不同,病在何脏腑也。 然病欲得寒欲见人者,病在腑也。 病欲得温而不欲见人者,病在脏也。 何以言之,腑者阳也。 阳病欲得寒,又欲见人,脏者阴也。 阴病欲得温,又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五十二难曰: 腑脏发病,根本等否,然不等也何? 然脏病者,正而不移。 其病不离其处,腑病者,仿fo贲向,上下行流,居处无常,故以此知脏腑根本不同也。

五十五难曰: 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 然积者,阴气也。 聚者,阳气也。 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 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积者,阴气也。 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 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故以是别知积聚也。

五十六难曰: 五脏之积,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肝之积,名曰肥气。 (盛也)在左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欬逆疟,连岁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传于肝,肝当传脾,脾季夏适王,王不受邪,肝复欲还肺,肺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肥气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心之积曰伏梁,(伏而不动如梁木然)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 肾病传心,心当传肺,肺以秋适王,王不受邪,心欲复还肾,肾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脾之积名曰痞气,(痞塞不通)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 肝病传脾,脾当传肾,肾以冬适王,王不受邪,脾复欲还肝,肝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痞气以冬壬癸日得之。 肺之积名曰息贲,(或息或贲)在右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欬,发肺痈,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 心病传肺,肺当得肝,肝以春适王,王不受邪,肺复欲还心,心不肯受,故留结为积,故知息填以春甲乙日得之。 肾之积名曰贲豚,(若豚之贲不常定也豚性躁故名之)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 脾病传肾,肾当传心,以夏适王,王不受邪,肾复欲还脾,脾不肯受,故留为积,故知贲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五积之要法也。

五十九难曰: 狂癫之病,何以别之? 然狂疾之始发,少卧而不饥,自高贤也。 自辨智也。 自倨贵也。 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是也。 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其脉三部阴阳俱盛是也。

六十难曰: 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谓也? 然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入连在脑者,名真头痛,其五脏气(邪气)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头心痛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六十一难曰: 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 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 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 色见青如草,滋黄如枳实,黑如,素如衃血,白如枯骨者。 皆死,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翎者,皆生,灵枢云: 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又云: 赤色出于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颜也)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 又云: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黑多赤多青皆见者,为寒热,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又如验产妇面赤舌青,母活子死,面青舌赤,沫出,母死子活,唇口俱青,子母俱死之类也。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四明陈氏曰: 五脏有声,而声有音,肝声呼,音应角,调而直,音声相应则病,角乱则病在肝,心声笑,音应征,和而长,音声相应则无病,微乱则病在心,脾声歌,音应宫,大而和,音声相应则无病,宫乱则病在脾,肺声哭,音应商,轻而劲,音声相应则无病,商乱则病在肺,肾声呻,音应羽,沈而深,音声相应则无病,羽乱则病在肾。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灵枢云: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入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悗心,(悗音闷)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袁氏曰: 问其所欲五味中,偏嗜偏多食之物,则知脏气有偏胜偏绝之候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诊寸口,即第一难之义。 王氏之脉法赞曰: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常经,不失铢钱,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脉一周身,旋复寸口,虚实见焉。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以外知之望闻,以内知之问切也。 神微妙也。 圣通明也。
点击查看:<<针灸大成>>目录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