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之夺朱,相去一间耳,而毫厘疑似,实霄壤焉。夫心为五官之主,百骸之所以听命者 也。心之正经,果为风冷邪气所干,果为气、血、痰、水所犯,则其痛掣背,胀胁胸烦,咽 干,两目赤黄,手足俱青至节,朝发而暮殂矣。然心之包络,与胃口相应,往往脾痛连心。
或阳虚阴厥,亦令心下急痛。或他脏之邪,亦有客乘于心者,是则心之别脉受焉。如所谓九 种心痛∶一虫,二疰,三风,四悸,五食,六饮,七冷,八热,九去来者,皆是也。真心果 痛,不知能愈否乎?然则治剂之法将何如?曰∶热者凉之,寒者温之,感受风邪者散之,顺 气调血,逐水豁痰,此其要略耳。苏沈内翰有方目曰沉麝丸,凡心脾疼痛,随试辄效。他如 玄胡索、五灵脂、官桂、当归、乳香、没药、沉香、木香等辈,皆的对药也。临机应变,学 者亦当察其微。
沉麝丸 治心脾气血诸痛。(方见血类。) 和剂七气汤 治七气相干,心下疼痛。(方见气类。) 沉香降气汤 治阴阳不和,心腹刺痛,(方见气类。)加些乳香为佐。
大沉香丸 治冷气攻冲,心腹刺痛。亦治猝暴心痛。
沉香 干姜(炮) 姜黄 辣桂 檀香(各四两) 白豆蔻仁(二两) 白芷 甘草( ) 甘松(洗
上末,炼蜜丸如大弹子。每一丸,食前姜汤嚼下,或姜三片略煎服。
桂枝四七汤 治风冷寒邪客搏,心腹作痛。
桂枝 白芍药 半夏(制,各一两) 白茯苓 浓朴(制) 枳壳(制) 甘草(炙 各半两) 人参 紫苏(各一分)
上锉,每服四钱,姜七片,枣二枚,食前煎服。
胜金散 治心下痛。
桂枝 延胡索(炒) 五灵脂 当归(等分)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酒三分同煎,食前服。
灵脂酒 治心腹猝痛。
川五灵脂(去砂石,略炒)
上为末。每二钱,温酒调下。加延胡索、没药尤妙。
生地黄膏 治热气乘心作痛。
石菖蒲(一两半) 北前胡 赤茯苓(各三分)
上为末,蜜一盏,生地黄汁一盏,夹研为膏。每服弹子大,紫苏煎汤,食后调下。
灵砂丹 治冷气乘心作痛。
好灵砂(三分) 川五灵脂(二分)
上研极细,稀糕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石菖蒲、生姜煎汤下。或用五丹丸(方见血
姜桂饮 治心腹刺痛。
良姜 辣桂(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米汤乘热调下。
生姜枳壳汤 治中脘气滞,心下引痛。
辣桂(一两) 生姜母(一两半) 枳壳(制,三分)
上粗末。每服三钱,新水煎服。
拈痛丸 治九种心痛。
五灵脂 木香 当归 蓬莪术(煨,各半两) 生干姜(三分)
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二十丸,食前橘皮煎汤下。
心腹痛方
草果 延胡索 灵脂 没药
上末,酒调一二钱,腹痛手拈却。
家秘祛痛散 治诸般心气疼痛,气滞不行,攻刺心腹,痛连胸胁,小肠吊疝,及妇人血 气刺痛,立有神效。
青皮(去瓤) 五灵脂(研飞,去砂净) 川楝子 穿山甲(各二钱) 良姜(香油炒) 玄胡索 没药(各一钱五分) 沉香(一钱) 八角茴香(二钱) 槟榔(一钱五分) 木香(一钱二分) 砂仁(少许)
上件 咀为粗末,用木鳖子去壳一钱二分锉片,同前药炒,令焦香,去木鳖子不用,共 为末。每服一钱,加盐一星,用酒或滚水送下。此方累用,无不应验,故附于后,与好生君 子共之。
落盏汤 治急心痛。
陈皮 香附子 良姜 吴茱萸 石菖蒲(各等分)
上末,水煎,先用碗一个,用香油三五点在内,小盏盖之,将药淋下,热服。
玄桂丸(丹溪方)治死血留胃脘,当心作痛。
玄胡索(一两半) 滑石 红花 官桂 红曲(各五钱) 桃仁(三十个)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绿豆大。每服四十丸,姜汤下。
螺蛳壳丸(丹溪方) 治痰饮积胃脘,当心而痛。
螺蛳壳(墙头年久者佳) 滑石(炒) 苍术 山栀 香附 南星(各二两) 枳壳 (去瓤,炒)
上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汤下。春加川芎,夏加黄连,冬
安痛散 治心胃急痛。
五灵脂(去砂石) 玄胡索(炒,去皮) 苍术 良姜(炒) 当归(洗。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热酒、醋汤调下。
气、血、痰、水,皆能作痛,而食积伤脾、风冷入脾,与夫脾间虫动,其为痛也居多。
气、血医学考研网、痰、水、食积、风冷诸证之痛,每每停聚而不散,惟虫痛则乍作乍止,来去无定。
又有呕吐清沫之为可验焉。俗谓脾家疼痛出于胃虚,大率用养脾之剂,而不知受病各有自来, 苟不能推究其原,则和养等剂掩护邪气,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况夫风冷入脾,尤念虑之所不 到,至有荏苒岁月,而不可揣度者。有一田夫醉饱之余,露星取快,一枕天明,自此脾疼攻 刺,百药罔功,淹淹数载,后遇至人,授以和剂抽刀散,温酒调下,数服顿愈。则知风露之 根入胃,良姜、菖蒲为能散其邪,巴、蝥借气,为能伐其根,观此可以通一毕万矣。然而痛 不复作,养脾之剂独不可继,是调理之乎。疗病如濯衣,必去其垢污,而后可以加浆饰。医 言意也,请借是以为喻。
良姜拈痛散 治脾疼妙甚。
良姜(切作大片,先用吴茱萸慢火炒少顷,次用东畔当日壁土,须无雨处者同炒,次以 米醋、酒同炒,至茱萸黑。) 上只用良姜为末。每服一钱重,温米饮调,空心服。
和剂抽刀散 治脾胃积冷,中满疼痛。
川白姜(五两,锉入巴豆肉一钱一字同炒,至巴黑去巴) 石菖蒲(五两半,不炒。) 良 姜(锉五两,入斑蝥二十五个同炒,至蝥黑去斑蝥不用) 糯米(六两一分,炒黄)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调下。
调痛散 治脾疼气隔。
木香 丁香 檀香 大香附 天台乌药 蓬莪术(煨) 辣桂片姜黄 生白姜 白豆蔻 仁缩砂仁 甘草(炙,各等分)
上锉,每服二钱半,紫苏四叶煎服。
桂花散 治脾积气痛。
香附(五两,炒赤去毛) 蓬莪术(醋煮,焙干) 良姜 甘草(炙,各三两) 桂花 (一两)上末。每二钱,盐一点,沸汤热调,食前服。
秽迹脾疼方香附(净) 良姜(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陈米汤热调服。
沉麝丸、灵脂酒 治气血攻刺脾疼。(方见心疼类。)
和剂七气汤 治痰水攻脾作痛。(方见气门。)夹和剂流气饮煎亦得。(方见胀满门。) 苏合香丸(方见嗽门) 夹感应丸(方见胀满门。)等分,用沉香降气汤下,(方见诸 气门。) 治食积脾痛。
独桂汤 治风冷入脾,逆气上攻作痛。
辣桂(去粗皮)
上细锉。每二钱,食前煎服。或为末,紫苏煎汤乘热调下。腹痛通用。
姜桂饮 治风冷入脾作痛(方见心疼类。) 姜桂散治心腹痛(方见气类。) 槟榔散 治虫动脾痛,乍去乍来,呕吐清沫。
鸡心大槟榔 贯众(各二分) 石菖蒲 木香(各一分) 甘草(炙,一钱)
上锉,每三钱,水煎,空心吞灵砂十丸或金液丹。盖灵砂、金液有硫黄、水银,能杀虫 也。
金液丹 壮阳道,建胃气,除冷癖,杀诸虫。
好硫黄(十两,飞炼去砂石,研细末,入磁盒,水调赤石脂封口,盐泥固济,晒干。于 地内埋小罐子,盛满水安磁盒在上,再用泥固济,慢火养七日七夜,续加顶火一通,候冷取 出,研末。) 上药一两,用蒸饼一两,汤浸,握去水为丸,桐子大,每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二物汤 治脾痛。
鸡心大槟榔 良姜(等分)
上细锉。每服三钱,陈米百粒煎服。
干姜甘草汤 治脾中冷痛,呕吐不食。
川白姜(微炒一两) 甘草(炙,二钱)
上锉散。每服二钱,大枣一枚同煎,食前温服。
脾痛方 治脾痛胀满。
大草果(二个,去壳)
上锉,用酒煎,痛时服酒,能饮一盏,以两盏煎一盏;能饮两盏,以三盏煎两盏,欲其 中节也。
脾痛气痛方
良姜 陈皮(各半两) 丁香 石菖蒲 甘草(炙,各一分)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大盏煎八分,入鸡舌香散二钱,再煎少顷,滤清汁服。
治中汤(方见呕吐门)加肉豆蔻、缩砂,温脾止痛。
沉香磨脾散 治脾胃虚寒,腹中胀痛。
人参 沉香(各一分) 丁香 檀香 木香 白豆蔻 缩砂仁 半夏曲 辣桂 乌药(各 半两) 藿香叶(三分) 甘草(炙,三钱半)
上细锉。每二钱,姜五片、枣二枚煎服。
安胃散 开胃和中,止呕进食。
人参 白术 木香 槟榔 丁香 半夏曲 肉豆蔻(湿纸煨) 橘红 藿香 白茯苓 青皮 甘草(炙。等分)
上锉散。每三钱,姜四片煎服。
人参开胃汤 助胃进食。
人参 橘红 丁香 木香 藿香 神曲(炒) 麦 (炒) 白术 茯苓 缩砂仁 莲 子肉 浓朴(制) 半夏曲 甘草(炙。等分)
上锉散。每三钱,姜四片煎服。
助胃膏 治呕吐不食。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橘红 缩砂仁(各一分) 木香 丁香 肉豆蔻(微煨) 草 果仁(各一两半) 白豆蔻仁(一钱)
上末,炼蜜丸弹子大。每一丸,姜三片煎汤下。
宫方七香丸 消食快膈,和胃止痛。
木香 丁香 檀香 甘松(净) 丁皮 橘红 缩砂仁 白豆蔻仁 三棱(醋煮) 蓬 莪术(醋煮
上为末,研米糊丸绿豆大。每三四十丸,姜汤下。
丁香半夏丸 治脾胃宿冷,呕吐痰水,噫闷吞酸。
人参 丁香 木香 肉豆蔻 陈橘红(各一分) 藿香叶(半两) 半夏(汤洗七次, 用姜汁腌炒黄,用三两)
上细末,姜汁煮面糊丸小豆大。每二十丸,姜汤下。
千金五套丸 治胃虚膈满,宿滞不消,停痰留饮,头眩臂疼,辟雾露风冷、岚瘴之气。
南星(每个切十余块) 半夏(切破,各二两,以水同浸三日,逐日换水,次用白矾二 两研,调水再浸三日,洗,焙) 良姜 干姜(炮) 白术 茯苓(各一两) 丁香 木香 青 皮橘
上末,用神曲一两,大麦 二两,同末为糊丸桐子大。每五七十丸,米汤下。
烧脾散(《济生方》)治饮啖生冷果菜,停留中焦,心脾冷痛。
干姜(炮) 浓朴(姜汁炒) 草果 缩砂仁 甘草(炙) 神曲(炒) 麦 陈皮 高 良姜(炒
上为末。每服三钱,热盐汤点服,不拘时。
草豆蔻丸 治客寒犯胃,痛者宜此丸。(方见内伤门。)
二姜丸 治心脾冷痛。(方见诸气门。)
家秘祛痛散 治诸般心气疼痛,气滞不行,攻刺心腹,痛连胸胁,小肠吊疝及妇人血气刺痛,立有神效。(方见心痛门。)
感应丸 治积冷伤胃,腹胁胀痛。(方见诸气门。)
温胃汤(《拔粹》方)治服寒药多致脾胃虚弱,胃脘疼。
益智(五钱) 砂仁 甘草(各二分) 姜黄(三分) 白豆蔻(三分) 陈皮(一分) 泽泻 干姜(各三分)黄耆(七分) 浓朴(二分) 人参(二分)
上 咀,每服八钱,水二盏,煎至八分,食前服。
蟠葱散(《和剂方》)治男子妇人脾胃虚冷,气滞不行,攻刺心腹,痛连胸胁,膀胱小肠 疝气及妇人血气刺痛。
玄胡索 肉桂 干姜(炮,各二两) 甘草(炙) 缩砂(去皮) 苍术(制,各半两) 丁皮 槟榔(各四两) 蓬莪术 三棱(煨) 茯苓 青皮(去白。各六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葱白一茎,煎七分,空心热服。
乌梅丸 治胃冷蛔虫攻心痛,呕吐,四肢冷。
乌梅(三百个) 黄柏(炙) 细辛 肉桂 附子(炮。各六两) 黄连(六两十) 人参(六两) 蜀椒(炒,去闭口者及目) 当归(各四两) 干姜(炮,十两)
上为末,取乌梅肉和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
秘传槟榔散 治男妇心脾痛。
五灵脂 槟榔
上为末。煎菖蒲汤调三钱服。隔夜先将猪肉盐酱煮熟,令患人细嚼,休吞了,吐出却服 前药,空心食前服。
谨按∶用肉味所以引虫头向上,用药所以杀虫也。
螺蛳壳丸(丹溪方) 治痰饮积胃脘,当心而痛。(方见心气门。)
玄桂丸(丹溪方) 治死血留胃脘,当心作痛。(方见心气门。)
谨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夫胃脘心脾痛者,或因身受寒邪,口食冷物,内有郁热, 素有顽痰死血,或因恼怒气滞,虫动作痛,种种不同,若不分而治之,何能愈乎?予曰∶是 寒则温之,是热则清之,是痰则化之,是血则散之,是气则顺之,是虫则杀之,庶乎临证不 眩惑也夫。
(新增)
《内经》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 然而痛。按∶《内经.举痛论》言寒邪外客而痛者甚为详悉,未能尽述,学人自宜检阅。外 有因虚、因实、因伤寒、因痰火、因食积、因死血者种种不同,《原病式》曰∶热郁于内而 腹满坚结而痛者,不可言为寒也。东垣曰∶腹中诸痛,皆因劳役过甚,饮食失节,中气不足, 寒邪乘虚而入客之,故猝然而作大痛。经言得炅则止。炅者,热也。以热治寒,治之正也。
《此事难知集》论曰∶伤寒中脘痛,太阴也,理中汤、黄耆建中汤之类。脐腹痛者,少阴也, 四物汤、真武汤、附子汤之类。小腹痛,厥阴也,重则正阳散、回阳丹,轻则当归四逆汤之 类。若夫杂证腹痛,四物苦楝汤、酒煮当归丸之类。夏月腹痛,肌热,恶热,脉洪数,属手 太阴、足阳明,黄芩芍药汤主之。秋月腹痛,肌寒、恶寒,脉沉疾,属足太阴、足少阴,桂 枝芍药汤主之。四时腹痛,芍药甘草汤主之。丹溪曰∶腹痛有积热、有食积、有痰、有死血。
脉弦者多属食积,宜温散之,如干姜、炒苍术、川芎、白芷、香附、姜汁之类是也,不可用 峻利药攻下之。盖食得寒则凝,热则化,更兼行气、快气药助之,无不可者。脉滑者是痰, 痰因气滞,宜导痰解郁,二陈汤加台芎、苍术、香附之类是也。脐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 多死。腹中水鸣,乃火击动其水也。凡腹痛,以手不可按者,属实,宜大黄芒硝下之。实痛 不可用参、耆、白术,盖补其气,气旺不通而痛愈甚也。
草豆蔻汤(东垣方)治脐腹虚胀疼痛。
泽泻(一钱) 木香(三分) 神曲(四分) 半夏 芡实(麸炒黄色) 草豆仁 黄 (春夏勿用)苓(七分) 上细切,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小建中汤 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者。(方见虚劳门。) 真武汤 治腹痛下痢,四肢沉重。(方见咳嗽门。)理中汤 治霍乱头疼,身寒腹痛。四 逆汤 治伤寒下痢腹痛,四肢逆冷。
附子汤(方并见中寒类。)
四物苦楝汤 治脐下虚冷腹痛。(方见疝门。)
芍药甘草汤 治四时腹疼。
芍药 甘草(炙)
上等分,每服五钱,生姜三片;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
《元戎》云:腹痛,脉弦伤气用本药;脉洪伤金加黄芩;脉缓伤水加桂枝;脉涩伤血加当归;脉迟伤寒加干姜。
酒煮当归丸 治小腹下痛。
茴香(五钱) 良姜 附子(各七钱) 当归(一两)
上四味,细切,以无灰酒一碗半煮干,再焙干,入后药。
炙甘草 苦楝(生用) 丁香(各五钱) 木香 升麻(各一钱) 柴胡(二钱) 炒黄盐 全蝎(各三钱) 玄胡索(四钱)
上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丸,空心白汤下。
桃仁承气汤 治因跌扑损伤,淤血作腹痛者。
内加当归、苏木、红花,入酒、童便煎服,下之。(方见血气门。)
二陈汤、养胃汤(俱见疟门) 黄芩芍药汤 治腹痛脉洪(方见痢门。)
备急大黄丸 治心腹诸猝疼痛百病。(方见内伤门。)
绞肠沙作痛,以樟木煎汤大吐,或白矾调汤吐之,盐亦可探吐,宜刺委中出血。
(新增)
《内经》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虚则目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又曰∶怒则气逆,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盖心主血,肝纳血。因大怒而血不归经,或随气而上,出于口鼻,或留于本经而为胁痛,又或岁木太过而木气自甚,或是亦肝木有余之证也。外有伤寒,发寒热而胁痛者,足少阳胆、足厥阴肝二经病也,治以小柴胡汤,无有不效者。丹溪曰∶胁痛者,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肝急木气实,用苍术、川芎、青皮、当归之类。痛甚者,肝火盛,以当归龙荟丸,姜汁下,是泻火之要药。死血用桃仁、红花、川芎。痰流注,以二陈汤加南星、苍术、川芎。肝苦急,急食辛以散之,用抚芎、川芎、苍术。血病入血药中,行血故也。去滞气须用青皮,青皮乃肝胆两经之药也。
左金丸 泻肝火,行温,为热甚之反佐。
黄连(六钱) 吴茱萸(一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五十丸,淡姜汤下。
当归龙荟丸 治内有湿热,两胁痛。先以琥珀膏贴痛处,却以生姜汁吞此丸。痛甚者,须炒令热服。
龙胆草 当归 大栀子 黄连 黄芩(各一两) 大黄 芦荟(各半两) 木香(一钱半) 黄柏
上十味为末,面糊丸。一方加柴胡、川芎各半两。又方加青黛半两。蜜丸,治胁痛;面丸,
推气散 治右胁疼痛,胀满不食。
枳壳 桂心 片子姜黄(各半两。一本作僵蚕) 甘草(炙,一钱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酒亦可。
枳芎散 治左胁痛刺,不可忍者。
枳实(炒) 川芎(各半两) 粉草(炙,一钱半)
上为末。每服二钱,姜、枣汤下,酒亦可。
盐煎散(《和剂方》) 治男妇人一切冷气攻上,胸胁刺痛不能已,及脾胃虚冷呕吐泄泻, 膀 砂仁 甘草(炙) 茯苓 草果仁(去皮煨) 肉豆蔻 川芎(洗) 茴香(炒) 荜澄茄 大麦芽
上 咀,每且三钱,水一盏,入盐少许,煎七分,去渣,空心温服。
小柴胡汤(见 疟门)、二陈汤(见痰饮门)、 琥珀膏(见积聚门。)
谨按∶丹溪曰∶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予每度之,凡左胁痛甚者,即宜用盐煎散、顺气丸等药,辛温之剂以治是也。又尝论曰∶左胁痛、胃脘痛,妇人多有之, 以忧思忿怒之气素蓄于中,发则上冲,被湿痰、死血阻滞,其气不得条达,故治妇人诸痛诸疾,必以行气开郁为主,而破血散火兼之,庶乎得法矣。谚云:香附、缩砂,妇人之至宝。此之谓也。
(新增伤食、调理脾胃)
古人以脉上辨内外伤于人迎、气口,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
此辨 左 手 于 乃 气 不 所 气 不 所 独 医
甚哉!阴阳之证不可不详也。遍观《内经》中所说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食 失节 此六 则 病 其 事息心安,饱食太甚,病乃大作。概其外伤风寒六yin客邪,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饮食 失节,中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举世医者,皆以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中气不足当补之 证,认作外感风寒有余客邪之病,重泻其表,使营卫之气外绝,其死只在旬日之间,所谓差 之毫厘,谬之千里,可不详辨乎?按∶《阴阳应象论》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是八 益之邪,乃风邪伤人筋骨,风从上受之。风伤筋,寒伤骨,盖有形质之物受病也,系在下焦 肝肾是也。肝肾者,地之气。《难经》解云:肝肾之气已绝于内,以其肝主筋,肾主骨,故 风邪感则筋骨疼痛。筋骨之绝,则肝肾之本亦绝矣。乃有余之证也。及云:水谷之寒热,感 则害人六腑。是七损之病,乃内伤饮食也。《黄帝针经》解云:适饮食不节,劳役所伤,湿 从下受之。谓脾胃之气不足,而反下行,极则冲脉之火逆而上,是无形质之元气受病也,系 在上焦心肺是也。心肺者,天之气。故《难经》解云:心肺之气已绝于外,以其心主营,肺 主卫。营者,血也;脉者,血之府,神之所居也;卫者,元气七神之别名,卫护周身,在于 皮毛之间也。肺绝故皮毛失绝,神无所依,故内伤饮食,则亦恶风寒,是营卫失守,皮肤间 无阳以滋养,不能任风寒也。皮毛之绝,则心肺之本亦绝矣。盖胃气不升,元气不生,无以 滋养心肺;乃不足之证也。计受病之人,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因而饱食内伤者甚多,外伤 者间而有之,世俗不知,往往将元气不足之证,便作外伤风寒表实之证,而反伤心肺,是重 绝其表也,安得不死乎?古人所谓实实虚虚,医杀之耳。若曰不然,请以众人之耳闻目见者 证之。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不受病者万 无一二,既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 千,似此者几三月,此百万人岂俱感风寒外伤者耶?大抵人在围城中,饮食失节,乃劳役所 伤,不待言而知。由其朝饥暮饱,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动经三两月,胃气亏之久矣。一旦 饱食太过,感而伤人,而又调治失宜,其死也无疑矣。非惟大梁为然,远在真 、兴定间, 如东平、如太原、如凤翔,解围之后,病伤而死,无不然者。余在大梁,凡所亲见,有表发 者,有以巴豆推之者,有以承气汤下之者,俄而变结胸发黄,又以陷胸汤丸及茵陈汤下之, 无不死者。盖初非伤寒,以调治差误,变而似真伤寒之证,皆药之罪也。往者不可追,来者 犹可及,辄以平生已试之效,着《内外伤辨论》一篇,推前哲之余论,历举近世之变故,庶 几同志者审其或中,触类而长之,免后人之横夭耳。僭易之罪,将何所逃乎?
外伤寒邪之证,与饮食失节、劳役形质之病及内伤饮食,俱有寒热,举世尽将内伤饮食 失节 寒热 发热 之分 鼻 其 乃 太 则 足 于心 卫之 有之 非表伤寒邪,皮毛间发热也,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 热 彼 虚而伤 上冲脉 则声发于外,气不能上下,塞于咽中 因,方有此证,其表虚恶风寒之证复见矣 无阳,不任风寒复见矣。是表虚无阳常常 寒作躁已,非如外伤之寒热齐作,无有 热,以手扪之,方知者是也,乃肌体有 于此上辨之,以其虚实内外病皆有之, 之热上辨之为准则矣。
辨外感八风之邪,或有饮食劳役所伤之重者,三二日间特与外伤者相似,其余证有特异 者,若不将两证重别分解,犹恐将内伤不足之证误作有余外感风邪,虽辞理有重复处,但欲 病者易辨,医者易治耳。
外感八风之邪,乃有余证也;内伤饮食不节,劳役所伤,皆不足之病也。其内伤亦恶风 自汗 邪, 语 转 风 头 欲食 劳役得 泻黄如 并出也 阳明之 倦嗜卧
内伤及劳役饮食不节病,手心热,手背不热。外伤风寒则手背热,手心不热,此辨至甚 皎然
若饮食劳役所伤,其外证必显在口,必口失谷味,必腹中不和,必不欲言,纵勉强对答, 声 气 则 坤土也,脾气通于口。饮食失节,劳役所伤,口不知谷味,亦不知五味。又云:伤食恶食。
伤食明矣。
外伤风寒者,故其气壅盛而有余,内伤饮食劳役者,其口鼻中皆气短促不足以息,何以 分之 鼻中 鼻干无涕,面壅色赤,其言前轻后重 清涕,其声嗄,其言响,如从瓮中出 伤饮食劳役者,心肺之气先损,为热 上喘懒语,人有所问,十不欲对其 之验也。明白如此,虽妇人女子
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证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方罢。此又内外 证之
内伤等病,是心肺之气已绝于外,必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此乃热伤元气。脾主四 肢, 是 故 疼
若劳役、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此三者皆恶食。
仲景《伤寒论》云:中风能食,伤寒不能食,二者皆口中和而不恶食。若劳役所伤,及 饮食 有余 气和
外感风寒之邪,三日以外,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始有渴也。内伤饮食失节、劳役久病 者, 其心 意而 间增
或因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事闲之际,或于阴凉处解脱衣裳,更有新沐浴,于背阴 处坐 自 完 颇 有 而 解
复有一节,乘天气大热之时,在于路途中劳役得之,或在田野间劳形得之,更或有身体 薄弱,食少劳役过甚,又有修善常斋之人,胃气久虚,而因劳役得之者,皆与阳明中热白虎 汤证相似,必肌体扪摸之壮热,必躁热闷乱,大恶热,渴而饮水,以劳役过甚之故,亦身疼 痛 元 之 证 劳役形体所受病皆脾虚,腠理元气已绝,于往往病患将自己表虚不任风寒,但有风来寒至招 认作伤风,召医以泻其表,反重虚其虚,轻则致危困虚劳,重则必死,深可哀悯,故时一说 以祛医者之惑。
《阴阳应象论》云: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然岁以春为首。正,正也。寅,引 也。
立夏长。经言∶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在乎升浮也。至秋而太阴 则金振燥令,风厉霜飞,品物咸殒,其枝独在,若乎毫毛 冰地拆,万类周密,阴之用、阳之体也,此所谓地以阳杀 在乎降沉也。至于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 于始,序则不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 胜复之变自此而起,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 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 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 以避寒暑,饮食有节,及不暴喜怒以颐神志,常欲四时 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 升而不降,亦病焉,于此求之,则知履端之义矣。
《调经篇》云:阴虚生内热。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 脘不 越,故 土,脾 宜安心 温之 脉 助 有 则 百 故
古之至人,穷于阴阳之化,究乎生死之际,所著《内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人受水 谷之 入胃 并行 劳 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能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 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 而喘,身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大。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生长之令不 行,则无阳以护其营卫,不任风寒,乃生寒热,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然而与外感风寒所 得之证颇同而理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 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汗之、下之、吐之、克之,皆泻也;温之、和之、调之、养之,皆 补也。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难经》云:实实虚 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曰∶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 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 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黄耆(劳役热甚,一钱) 甘草(炙。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 升麻 柴胡 橘皮 当归身
上件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 量轻重治之。
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 最多,人参、上喘 大虚 中清 其表 清浊 干葛 中伏 者 仲 中 镇
《内经》曰∶胃为水谷之海。又云:肠胃为市。无物不包,无物不入,寒热温凉皆有之, 其 以手扪之而肌表热者,表热也,只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已,非正发汗,乃阴 阳气 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
如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分)、 五味子(二十个)。
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
顶痛脑痛加 本(五分)、细辛(三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分)。
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 、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一钱)、防 其肿,人参(五分)、黄 (七分) 益元气而泻火邪,另作一服与之。
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三分,) 桔梗(七分)。
口干嗌干者,加葛根(五分) 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十五个)、 麦门冬(去心五分)。
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五分。)如秋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只加fo耳草、款冬花 (以 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耳。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 滞,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以上各五分)。
如夏月少加黄芩、黄连(以上各五分)。
如秋月加槟榔、草豆蔻仁、缩砂仁、白豆蔻仁(以上各五分)。
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
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以上各一钱)。
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以上各三分)、浓朴(七分)。
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桂心也)。
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以上各一钱);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以 上各一 连(以上各 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五分)、甘草(三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五分)。
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五分),芍药(一钱),以治时 热也。
如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主之。盖芍药味酸,于土中泻木, 为君 如 也 胁下痛或胁下缩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甘草(三分)。
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五分)。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
朱砂安神丸
朱砂(五钱,别研,水飞为衣) 甘草(五钱五分) 黄连(去须净,酒洗, 六钱) 当归(去芦 《内经》曰∶热yin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以黄连之苦寒,去心烦,除湿热,为君;以 火
上件除朱砂外,四味共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以朱砂为衣。每服十五丸或二 十丸
参术调中汤 泻热补气,止嗽定喘,和脾胃,进饮食。
白术(五分) 黄耆(四分) 桑白皮 甘草(炙) 人参(以上各三分) 麦门冬(去 心) 青皮(
上件 咀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早饭后。忌多语言 劳役。
升阳补气汤 治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不能寒热,早 饭 浓朴(姜制五分) 升麻 羌活 白芍药 独活 防风 甘草(炙) 泽泻(以上各一 钱) 生地
上件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滓,大温服,食前。
如腹胀及窄狭,加浓朴。
如腹中似硬,加砂仁。(以上各三分)。
双和散 治虚劳少气,补血益气。
白芍药(二两五钱) 黄 熟地黄 川芎 当归(以上各一两) 甘草(炙) 官桂 (以上各七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如大病之后,虚劳气乏者,以此调治。不热不冷,温而有补。
升阳顺气汤治因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 犹有 黄 (一两) 半夏(三钱,汤洗七次) 草豆蔻(二钱) 神曲(一钱五分,炒) 升 麻柴胡 三分)
上件 咀。每服三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升阳益胃汤治脾胃虚,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 口 不 黄耆(二两) 半夏(洗此一味,脉涩者用) 人参(去芦) 甘草(炙,以上各一两) 黄连(一 故因时而补 钱) 茯苓(小
上 咀,每服秤三钱,水三盏,生姜五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后。或 加至
紫菀茸(一钱五分) 黄 白芍药 甘草(以上各一钱) 人参(去芦) 麦门冬(以 上各五分)
上 咀,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
局方中大阿胶丸亦宜用 升阳散火汤 (方见火门) 当归补血汤 (方见热门,)
《阴阳应象论》云: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痹论》云:阴气者,静则神藏,躁 则消 之气 小便, 为满者 气通 三倍 寒物 陈 瓜蒂散之属主之。然而不可过剂,过剂则反伤肠胃。盖先因饮食自伤,又加之以药过,故肠 胃复伤,而气不能化,食愈难消矣。渐至羸困。故《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凡毒治病,不可过之。此圣人之深戒也。
《痹论》云: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混言之也,分之 为二 无形 之物 消积 盖 六 之 节
内伤饮食,付药者,受药者,皆以为锁未细事,是以所当重者为轻,利害非细。殊不思 胃气 入胃 名也 也, 风苛 未至 开, 寿。
白术 过于 能即 未悟 体, 云: 人 异名虽多,止是胃气上升者也。荷叶之体生于水土之下,出于秽污之中,而不为秽污所染,挺然独立,其色青,形乃空清,而象风木者也,食药感此气之化,胃气何由不上升乎?其 主意用此一味为引用,可谓远识深虑,合于道者也。更以烧饭和药,与白术协力,滋养谷气 而补,令胃浓,再不至内伤,其利广矣,大矣。若内伤脾胃以辛热之物,酒肉之类,自觉不 快,觅药于医者,此风习以为常。医者亦不问所伤,即付之以集香丸、巴豆大热药之类下之 大便下则物去,遗留食之热性、药之热性,重伤元气,七神不炽。经云:热伤气。正谓此也。其人必无气以动,而热困四肢不举,传变诸疾不可胜数,使人真气自此衰矣。若伤生冷硬 物,世医或用大黄、牵牛二味大寒药投之,物随药下,所伤去矣,遗留食之寒性、药之寒性,重泻其阳,阳去则皮肤、筋骨、肉、血脉无所依倚,便为虚损之证。论言及此令人寒心。
夫辛辣气薄之药,无故不可乱服,非止牵牛而已。《至真要大论》云:五味入胃,各先逐其 所喜攻。攻者,克伐泻也。辛味下咽,先攻泻肺之五气。气者,真气、元气也。其牵牛之辛 辣猛烈,夺人尤甚,饮食所伤,肠胃受邪,当以苦味泄其肠胃可也。肺与元气何罪之有?夫 牵牛不可用者有五,此其一也。况胃主血,为物所伤。物者,有形之物也,皆是血病,血病 泻气,此其二也。且饮食伤于中焦,止合克化消导其食,重泻上焦肺中已虚之气,此其三也。食伤肠胃,当塞因塞用,又寒因寒用,枳实、大黄苦寒之物,以泄有形是也,反以辛辣牵 牛散泻真气,犯大禁四也。殊不知《针经》第一卷第一篇有云:外来客邪风寒伤人五脏,若 误泻胃气必死,误补亦死。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若内伤肠胃,而反泻五脏必死,误补 亦死。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今内伤肠胃是谓六腑不足之病,反泻上焦虚无肺气,肺者,五脏之一数也,为牵牛之类朝损暮损,其元气消耗,此仍暗里折人寿数,犯大禁五也。良 可哀叹,故特着此论并方,庶令四海闻而行之,不至夭横耳。此老夫之用心也。胃气岂可不 养,复明养胃之理。故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水去则营散,谷消则卫亡,营散卫亡, 神无所依。仲景云: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故血不可不养,胃不可不 温,血温胃和,营卫将行,常有天命。
火土,谷惟修以奉养五脏者也。内伤 《黄帝针经》有说∶胃恶热而喜清, 此者,饮食、衣服亦欲适寒温,寒 中适,故气将持,不致邪僻也。(详 致损者与?《内经》云:内伤者,其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 不当止与瓜蒂散吐之,但以指或以 以食药去之,以应塞因塞用。又谓 药,令其元气上升。塞因塞用,因 气是也。因治其饮食之内伤,而使生 药,其所伤之物,寒热温凉,生硬 临时加减用之。其用药又当问病 破气药。若乘饥困而食之耶,当 伤在何脏,方可与对病之药, 以寒物,因后食致前食亦不消 如伤热物二分,寒物一分,则 更有或先饮酒,而后伤寒冷之食 约量寒热之剂,分数各各对证 姑用指迷辨惑耳,随证立方备
易水张先生枳术丸 治痞,消食强胃。
白术(二两) 枳实(麸炒黄色,去瓤,一两)
上为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多用白汤下,无时。白术者,本意
橘皮枳术丸 治老幼元气虚弱,饮食不消,或脏腑不调,心下痞闷。
橘皮 枳实(麸炒,去瓤。以上各一两) 白术(二两)
上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熟水送下,食远。
夫内伤用药之大法,所贵服之强人胃气,令胃气益浓,虽猛食、多食、重食而不伤,此能用曲
枳术丸 治为人所勉劝强食之,致心腹满闷不快。
枳实(麸炒,去瓤) 大麦 (面炒) 神曲(炒。以上各一两) 白术(二两)
上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温水下,食远。
木香枳术丸 破滞气,消饮食,开胃进食。
木香 枳实(麸炒,去瓤。以上各一两) 白术(二两)
上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食远。
木香化滞汤 治因忧气食湿面,结于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食之不散,
半夏(一两) 草豆蔻仁 甘草(以上各五钱) 柴胡(四钱) 木香 橘皮(以上各三钱) 枳实
上件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大盏,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服,食远,忌酒湿
半夏枳术丸 治因冷食内伤。
半夏(汤洗七次) 枳实(麸炒。以上各一两) 白术(二两)
上为细末,荷叶烧饭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温水送下,添服不妨。热汤浸蒸饼为丸
如食伤寒热不调,每服加上二黄丸十丸,白汤送下。
丁香烂饭丸 治饮食所伤。
丁香 京三棱 蓬莪术(炮) 木香(以上各一钱) 甘草(炙) 甘松(去土) 缩砂仁 丁香皮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白汤送下,或细嚼亦可,不拘时候。
治猝心胃痛甚效。
草豆蔻丸 治秋冬伤寒冷物,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
草豆蔻(面裹煨,去皮,取仁) 枳实(麸炒黄色) 白术(以上各一两) 大麦 (麸炒黄色) 皮青皮(以上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量所伤多少,加减服之。
如冬月用,别作一药,不用黄芩。岁火不及,又伤冷物,加以温剂,是其治也。然有热物伤
三黄枳术丸 治伤肉食湿面,辛辣味浓之物填塞,闷乱不快。
黄耆(二两) 黄连(酒洗) 大黄(湿纸裹煨) 神曲(炒) 橘皮 白术(以上各一两) 枳实(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一倍。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量所伤服之。
除湿益气丸 治伤湿面,心腹满闷,肢体沉重。
枳实(麸炒黄色) 神曲(炒黄色) 黄芩(生用) 白术(以上各一两) 萝卜子(炒熟去秽气,
上为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白汤送下,量所伤多少服之。
三棱消积丸 治伤生冷硬物,不能消化,心腹满闷。
京三棱(炮) 术(炒) 炒曲(以上各七钱) 青橘皮 巴豆(和皮米,炒黑焦,去米) 陈皮
上为细末,醋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温生姜汤下,食前,量虚
备急大黄丸 疗心腹诸猝暴百病。
大黄 巴豆(去皮) 干姜(以上各一两) 上须要精新好药,捣罗蜜和,更捣一千杵,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老少量之。
益胃散 治服寒药过多,或脾胃虚弱,胃脘痛。
陈皮 黄耆(以上各七钱) 益智仁(六钱) 白豆蔻仁 泽泻 干姜 姜黄(以上各 三钱) 缩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温服,食前。
如脉弦,恶寒腹痛,乃中气弱也,以仲景小建中汤加黄,钱氏异功散加芍药,选而用 之。
如渴甚者,以白术散加葛根倍之。
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此最 妙法 大热 性大 真 之 葛花解酲汤主之。
葛花解酲汤白豆蔻仁 缩砂仁 葛花(以上各五钱) 干姜 神曲(炒) 泽泻 白术(以上各二 钱) 橘皮 莲花青皮(去瓤,
上为细末,秤和匀。每服三钱匕,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此盖不得已而用之, 岂 服
五苓散 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或 小便 泽泻(二两五钱) 猪苓 茯苓 白术(以上各一两五钱) 桂(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服,不计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
又治淤热在里,身热黄胆。浓煎茵陈蒿汤调下,食前服之。
如疸发渴及中暑引饮,亦可用水调服之。
家秘加味枳术丸 治脾胃虚弱,饮食减少,胸膈膨闷,酒伤食积,气滞腹满。常服则进食宽 白术(泔浸,土炒,二两) 枳实(去瓤,麸炒,一两) 神曲(炒) 麦 (炒,研取粉) 陈皮
上为细末,荷叶烧陈老米饭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用清米饮,或滚水送下;如胸膈 如酒伤,干葛汤送下;如脾胃虚弱者,加人参五钱。
《病源》曰∶宿食不消,由脏气虚弱,寒气在于脾胃之间,故使谷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 壮热 溪云 豆蔻橘红散 温脾养胃,升降阴阳,和三焦,化宿食。
丁香 木香(各一两) 白豆蔻 人参 浓朴(姜汁制) 神曲(炒) 干姜(炮) 半夏曲 橘红(
上 咀,每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 枚,煎七分,去渣温服。
保和丸 专治一切食积。
山楂(六两) 神曲 半夏 茯苓(各二两) 陈皮 连翘 萝卜子(各一两)
上为末,炊饼子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
大枳壳丸(《御药院方》)治一切酒食伤,胸膈闭闷疼痛,饮食不消,两胁刺痛,呕逆恶心
蓬莪术(煨香热) 浓朴(去皮,姜制) 人参(去芦) 青皮 黑牵牛(炒) 枳壳(麸炒,去瓤)茯苓(去皮) 木香 陈皮(去白) 白术(各一两) 槟榔 大黄(锦纹者,各二两) 半夏(汤炮七次) 麦 (微炒) 神曲(炒黄) 三棱(各一两) 一方 有干姜(五钱)
上为末,姜汁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姜汤下。常服美食。
木香槟榔丸 治一切气滞,心腹痞满,胁肋胀闷,大小便结滞不利者并亦服之。
木香 槟榔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枳壳(麸炒) 广茂(煨,切) 黄连(各一两) 黄柏 两)
上为末,滴水丸如豌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加至以利为度。
秘方化滞丸 理一切气,化一切积,夺造化,有通塞之功,调阴阳,有补泻之妙,久坚沉痼
南木香(坚实者,不见火) 丁香(去苞,不见火) 青皮(四花者,去白) 红橘皮(水浸,去白 夏曲(三钱)
前八味晒干,共研为细末。
巴豆(去壳,滚汤泡,逐一研开,去心膜,以瓦器盛,用好醋浸过一指,慢火熬至醋干,秤 梅 ( 和 上通和匀了,用白面八钱重,水调得所,慢火调糊为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人盛 者十 有所 赤痢 气痛 若欲宣积,滚姜汤下,仍如丸数。未利,再服;利多,饮冷水一口,补住。小儿量岁数 加减
丁香烂饭丸 治食伤,猝心痛。三黄积术丸,治伤肉食,湿面辛辣味浓之物填塞,闷乱 不安 小便
大柴胡汤 治内伤饮食,郁结在里,身热烦躁,日晡发热如疟,脉实而滑数者,用此微利。
柴胡(四钱) 黄芩 芍药(各二钱半) 半夏(二钱) 大黄(二钱) 枳实(一钱五分)
上 咀,作一服,加生姜三片,枣二枚,水二钟,煎一钟,去渣,温服,以利为度。未利,
(新增)
《内经》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上,...以此论之,若夫饮食有节,寒温适宜,脾胃壮实,则外邪不能侵内,邪不能起,何恙之有哉?苟因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虚弱,而百病生焉。况脾胃属土,土为五行之本,万物藉土而生,故古人以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厥有旨哉!予鄙见,欲人知节饮食,适寒温,以养脾胃之本。倘有脾胃虚弱,最易作疾,故开诸方于后,择而用之,苟得脾壮实,固本澄源之事也矣。
调中益气汤(东垣方) 治因饥饱劳役,损伤脾胃,元气不足,其脉弦,或洪缓而沉, 按之无 烦不安 肥忽瘦
升麻 柴胡 橘皮(各二分) 木香(二分) 甘草(炙) 人参 苍术(各五分) 黄(一钱)
上 咀,作一处水煎,食前热服。如时显热躁,是下元阴火蒸蒸然发也,加生地黄、黄 柏;治中汤 治脾胃不和,呕逆霍乱,中满虚痞,或泄泻。参苓白术散 治脾胃虚弱,饮食 不进 呕吐 ( 满 养胃汤(《三因方》) 治脾胃虚寒,呕逆恶心,腹胁胀痛,肠鸣泄泻,或有外感寒热如 疟,
白术和胃丸 治病久不能食,而脏腑或结或溏,此胃气虚弱也。常服则和中理气,消 痰去
浓朴(制) 半夏(各一两) 白术(一两二钱) 陈皮(八钱) 槟榔 枳实(各二钱半) 木香(
上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三十丸,温水食远服。
补脾丸(《心法秘方》) 有脾虚而恶汤药者,制此丸用汤吞,省口苦而易于从也。
白术(半斤) 苍术 茯苓 陈皮(各三两) 芍药(半两)
上为末,粥糊丸。加润下丸可作催生用。上热甚者,加清金丸尤妙,与此药必无产患。
养脾丸(《和剂方》)治脾胃虚冷,心腹胀闷,呕逆恶心,泄泻。
大麦 (炒) 白茯苓(去皮) 人参(去芦,各一斤) 白术(半斤) 干姜(炮) 缩砂(去皮。
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八丸。每服一丸,细嚼,姜汤下。
补脾汤(《三因方》)治脾胃虚寒,泄泻腹满,气逆呕吐,饮食不消。
人参(去芦) 茯苓(去皮) 草果(去皮) 干姜(炮,各一两) 麦芽(炒) 甘草(炙,各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渣,空心温服。
温脾散(《本事方》) 开胃进食,利气散寒湿,温中。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砂仁 船上茴香(炒) 良姜 桔梗 白芷 浓朴(各 一两) 木香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枣一枚,煎七分,去渣,空心服。
八味理中丸(《百一选方》)治脾胃虚寒,饮食不化,胸膈痞闷,或呕吐痰水,或肠鸣泄泻。
砂仁 川姜 麦芽(各二两) 白茯苓 神曲(炒) 人参(各一两) 白术(四两) 甘草(炙。一
上为末,炼蜜丸,每两分作十丸。空心用一丸,姜汤嚼下,或加半夏曲一两为末,入盐点服
参苓平胃散(《御药院方》) 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 或发
浓朴(制) 橘皮(各五两) 苍术(米泔制,半斤) 甘草(炙) 茯苓(各二两) 人参(二两)
上 咀,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不拘时。一方枣肉丸小豆大,
异功散(《拔粹方》) 治脾胃虚冷,肠鸣腹痛自利,不思饮食。
人参 茯苓 白术 甘草(炙) 橘皮(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生姜三片,枣一枚,水二盏,煎八分,温服。
六君子汤(《圣惠方》)治脾脏不和,不进饮食,上燥下寒,服热药不得者。
人参 白术(各一两) 橘红 半夏(汤泡七次) 枳壳(去白,麸炒) 甘草(炙,各半两)
上 咀,每服一两,生姜七片,枣一枚,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拔粹方》) 开胃进食。
木香(三钱) 人参(三钱半) 干生姜(一钱半) 枳实(一两,炒) 白术(一两半)橘皮(四钱)
上件为末,用荷叶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水送下,食前服。
藿香安胃散(《卫生宝鉴》)治脾胃虚弱,不能饮食,呕吐不待腐熟。
藿香 丁香 人参(各二钱半) 橘红(半两)
上 咀,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温服,不拘时。
宽中进食丸 滋形气,美饮食。
神曲(炒,四钱) 木香(五分) 草豆蔻仁(五钱) 枳实(炒,四钱) 半夏(七钱) 甘草(炙 泻(各二钱) 砂仁
上为末,汤浸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温米饭下,食远服之。
八珍汤(《御药院方》) 和血气,理脾胃。
当归 赤芍药 川芎 熟地黄 人参 白茯苓 甘草 砂仁(各等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七片,枣三枚,煎至七分,空心温服。
凝神散 病后收敛胃气,清凉肌表。
人参 白术 茯苓 山药(各一两) 粳米 扁豆(炒) 知母 生 甘草(炙,各五钱) 淡
上 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加减保和丸 消痰利气,扶脾胃,进饮食。
山楂 神曲(炒) 半夏(汤泡七次) 茯苓(去皮,各三两) 陈皮(洗) 连翘 萝卜子(各二 (去皮,酒浸) 浓 炒,各一两)
上为细末,姜汁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渐加至七八十丸,食后茶汤任下。
加味枳术丸(《明医杂着》) 论曰∶人之一身,脾胃为主,胃阳主气,脾阴主血,胃司纳受 起居 邪易 脾 胃 用 热 湿 立加减法于后。
白术(二两,去梗) 枳实(一两,麸炒)
上为细末,荷叶包饭烧,取出杵烂,和药杵匀,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六十丸,清米汤下。
此饮食少进,久服令人多食而不伤。
若元气素弱,饮食难化,食多即腹中不和执业护士网,疼痛泄泻,此虚寒也,加人参、白芍药(酒炒)、若素有痰火,胸膈郁塞,咽酸噎气,及素有吞酸、吐酸之证,或有酒积、泄泻、结痛,此皆钱,)缩砂、若伤食饱闷,痞塞不消,加神曲、大麦芽、山楂子(各一两);如有食积痞块在腹者,再加黄
若伤冷食不消,腹痛溏泄,加半夏(姜制,一两,)缩砂、干姜(各炒,)神曲、大麦芽 (各五
若人性多气恼,夹气伤食,气滞不通,加川芎、香附米(各一两,)木香、黄连(姜制,各五
若胸膈不利,人过服辛香燥热之药,以致上焦受伤,胃脘干燥呕吐,噎膈反胃,加黄连(姜 钱;)胸膈
若素有痰者,加半夏(姜炒)、橘红、白茯苓(各一两,)黄芩(炒)、黄连(姜炒,各五钱。)
若人能食好食,但食后反饱难化,此胃火旺,脾阴虚也,加白芍药(酒炒一两半)、人参(七 (各四钱。)
若年高人,脾虚血燥,易饥易饱,大便燥难,加白芍药、当归(各一两)、人参(七钱)、升麻、甘草(炙,各四钱)、山楂子、大麦芽、桃仁(去皮尖,各五钱,)此老人常服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