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医学正传 1. 方脉总论 上课笔记
    

医学正传教程:1. 方脉总论

辨男女形生神毓论尝读齐大夫褚氏遗书。首论受形。则曰男女之合。二情交畅。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血 开裹精。精入为骨。而男形成矣。阳精先入。阴血后参。精开裹血。血入居本。而女形成矣。 阴阳均至。非男非女之身。精血散分。骈胎品胎之兆。复其说。如经所谓男子为阳。…

辨男女形生神毓论

尝读齐大夫褚氏遗书。首论受形。则曰男女之合。二情交畅。阴血先至。阳精后冲。血 开裹精。精入为骨。而男形成矣。阳精先入。阴血后参。精开裹血。血入居本。而女形成矣。 阴阳均至。非男非女之身。精血散分。骈胎品胎之兆。复其说。如经所谓男子为阳。得阴而 生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男女所以有别者。亦由阴阳先后所本有异也。欲知阴阳所本之异 者。于肾取焉可也。 男子始生。居命门于右肾。属乎阳而应日。主三魂。降精赤而镇丹元。丹元者。精舍也。 上赤下黑。左青右白。中央黄运其中。三阳之正气。太一之真精。名曰弱水。内有元。所 以 至于左肾。属乎阴而应月。主七魄。降精黑、而镇金关。此盖阳以阴为本。必禀生而在右者 也。 乃若女子所生。则居命门于左肾。属乎阴而应月。主七魄。降精黑而镇元宫。元宫者胞 胎所系也。上黑下赤。左白右青。中央黄运其中。三阴之正气。太一之真精。名曰原泉。内 有蛇。所以呼吸元气。营运百脉。为三焦之原。而应于荣也。荣为阴。行于脉。故女子命 门在乎左肾。至于右肾。则属乎阳而应日。主三魂。降精赤而镇玉关。此盖阴www.lindalemus.com/rencai/以阳为本。必 禀生 按藏教、父母及子有相感业。神乃入胎。依地水火风。众缘和合。渐得生长。一七日如 根 两 四相 五脏 四七 百吸 名毛 根清 二手 肉。 日血 行 十 乐 下 自然生十一种风。开通整合。使之筋脉肌骨。机关孔窍。皆得流通。然后得成为人。然则父 母生育。功侔造化。其为恩也。岂曰小哉。 又以道书言之。玉清之气。生人上一。是为泥丸。上清之气。生人中一。是为绛宫。太 清之 百六 西方 量妙 胞命黄演之气下添。乃至第九月。无想无结无爱天岳府命元。自是气不添。夫九气既添。又 有六甲之神。相为保卫而全成之。夫所谓六甲神者。甲子水神。为之调畅血脉。润泽三焦。 甲戌土神。为之调理肌肉。使不偏枯。甲申金神。为之紧固爪齿。养育真牙。甲午火神。为 之和悦五脏。混合百神。甲辰风神。为之保固胎息。呼吸阴阳。甲寅木神。为之濯炼筋骨。 通贯百骸。信知妇人妊娠。谓之六甲者。岂有他哉。五脏六腑。筋骨髓脑。皮肤血脉。精藏 水藏。二万八千。形彰一万二千。精光三万六千。出入八万四千毛窍。莫不各有其神主之。 然则人生天地中。岂可不凝神守真。而保其天之所以与我者哉。予以释老之言。并前贤遗论。 辑


男女动静说

尝观清净经云∶天清地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又读周子太极图曰∶阳动 阴静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则知清浊者。天地之位。动静者。男女之机也。男子 为 至 子 不 复


四大奥论

尝历览诸家方论。探求医之妙理。复读fo书。见经中多引医为喻。有云医善巧方。普救 一切 合四 本不 发毛爪齿 脱。筋急骨痿。髓竭脑转。面垢色败。此病之源于地大者也。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 气。大小 壅泪盈 精走气泄。大小不净。盈流于外。此病之源于水大者也。至于暖气则归火。动转则归风。 若 肢。 知医之神师。亦秘而不示于人。惟fo书则言之详矣。盖fo为大医王。了达生死。故能洞明此 理。予因得以经中所说。一贯乎医。后之来者。毋以予言为迂。如以予言为迂。是亦以fo氏 为迂矣。


五常大论

太和 。天地设位。化生万物。而人位乎其中。三才立矣。夫人之一身。与天地同流。 上 至 融 故肾为精之舍。脑为髓之海也。头者诸阳之会。上丹产于泥丸。内则百神之所辑。为一身之 元首也。手之三阳。从手至头。足之三阳。从头至足。六阳之脉。会于头间。是以头痛多属 于阳也。阴病亦有头痛者。盖诸阴之脉。皆行至颈胸中而还。不上循头。独厥阴肝脉。上入 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内经曰∶头痛颠疾。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又有病头痛连齿。时发时止。数岁不已者。由寒气内至骨髓。骨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 令头痛齿亦痛。此肾所生病也。诸阴经病无头痛。唯肝肾二经有者。由此故也。面者。人神 之牖也。上部五岳。分别五官。以属五脏。目者。肝之官。主鉴辨五色。鼻者。肺之官。主 吸引五臭。口者。脾之官。主嗜食五谷。舌者。心之官。主品尝五味。耳者。肾之官。主分 别五音。五官既具。则一身之精神。皆备于面矣。内经云∶女子六七。面皆焦。丈夫六八面 焦。由阳明气衰于上也。以其手阳明之脉。直而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还出挟口。交人中。 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傍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 入上齿缝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 人。循发际至额颅。难经云∶人面独能耐寒者。以其诸阳之脉。皆上至头耳。黄帝于面焦发 堕。独言阳明而不言诸阳者,盖诸阳之脉。虽上循头。而不若阳明之脉维络于面也。合二经 而考之。可识经脉之循环。验气血之消长也。苟情动于中。邪yin于外。形色有变。皆见于面。不可概举。颈项者。诸阳辐凑之地。六阳之脉。皆自肩颈出入缺盆。下络五脏。所以古人 取人迎动脉于颈间。以候五脏六腑之气有余不足也。其为病则不一。或颈项强痛不可回转。 或颈项痛而嗌干。或颈项痛连入缺盆。则各随其经脉所属而为病焉。至于九 瘰癧瘿瘤多生 于颈项者。亦由经脉之所聚也。肩者。六阳之脉。与阳维之会。皆走于肩。而相交会。循肩 上下。因知肩为诸阳之道涂。筋骨之枢会。故能任重负戴。背中之府。诸阳受气于胸中。转 行于背。经云∶人身之阴阳者。背为阳。故五脏六腑之 。皆在于背也。 者。臂节也。穴 名曰天府。肘者。手腕也。穴名曰尺泽。臂者。从肩至掌。统而言之也。夫手之三阴三阳。 皆循臂前后廉。上下往来。或由中而行。故为病大同而小异。用药亦可以兼理。灸之刺之。 则各随其经也。腋者。掖也。手三阴之脉。与足少阳之脉。循腋上下。故为病则腋下肿痛。 灵枢经曰∶手太阴之脉。从肺系横出腋下。手少阴之脉。从心系却上肺。出腋下。手厥阴之 脉。循胸出胁下抵腋下。足少阳之脉。则从缺盆下腋。循胸中。过季胁。凡此四经。或横出 腋下。或循腋上下别行。各有其道也,有患臭漏腋者。古方共为一病。以理考之。其证不 一。狐臭者多因劳逸汗渍。以手摸而臭。致清气道中受此宿秽。吸上泥丸。散入百脉。多相 沾染。漏腋者由食啖五辛大过。而有所发。致腠理不密。其汗则自腋泄出。 而湿。浣衣 数重皆透。臭不可近。狐臭漏腋。皆腋中之疾。虽不伤人命而害人身。奉亲事君。乃至交游www.lindalemus.com/zhuyuan/。皆非所宜。修身之士。务为清洁者。偶得此患。不可不思有以去之 者胁骨也。肝胆二经。交会于此。是以胁痛多属肝胆也。难经云∶脏 际。其端有穴。名曰章门。直脐傍二寸八分。是脾之分。足少阴厥阴 则取其穴之所会。以去其疾也。膈者。革也。自心肺之下有膜。与 遮蔽浊气。不上熏于心肺。所谓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 以分布阴阳。志和气达。则喜乐由生。又云:膈原之下。中有父母 气者。生之原。命之主。故气海为之父母。膜原。谓心肺之间也 成之处。冲和凝结之气通。而禀受生焉。有生生不穷之义。及其 匏瓜李。脐干而蒂脱矣。是以号为神阙。前当肠胃。后直肾俞 部水王对生门。又云后有密户前生门。生门者脐也。婴儿在母腹 母吸亦吸。正与密户相对。所谓脐者如此。况脐之上下左右。 言五脏之动气。发于脐之上下左右也。足阳明冲脉皆挟脐。而督脉贯脐中央。脐或凸出者。 水气积于脾元。脐腹 痛者。寒邪伤于下脏。不可不知。 足少阴之脉贯脊。足太阳之脉抵腰。故腰者肾之外候。腰半 地之阴。腰为阴阳之界也。腰当人身之中。任擎折俯仰之劳 致腰痛。当以脉之真诞验之。至于房劳疲力。耗竭精气。坠 伛偻身重。肿痛引胁。谓之沥血腰痛。或作劳汗出。衣里 渴。小便自利。食饮如故。腰以下如带五千钱。谓之肾着 腑。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难经云:大肠小肠会为阑门。 小肠承受于阑门。以分别也。其水则渗灌入于膀胱上口。 而传道于大肠。故曰下焦在膀胱上口。以分别清浊也。内 于二阴。二阴者肾之外窍也。前曰溲便。精血亦自此道出 子水令居上。火令居下。所以男子由此。分而为火水未济 之卦也。后曰肛门。肛门犹车之 也。为肺下口。号 者肛门也。重十二两。大八寸。径二寸太半。长二尺 肛门肿缩。闭塞不通。寒则肛门脱出。肠鸣洞泄。狐 证不同。学人宜审之。(七冲门。四十四难曰。七冲 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易 老曰。魄门对飞门。其证俱 狐惑之病。以下冲上。故。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燥秘。气 幽汤主之)髀股者足腿也。膝者胫头也。 者足腕也 足之六经流注之地。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 三阴之脉、行足内廉。皆循髀也。唯 中 内。阴 脉。皆循股而入膝。少阴之脉。则出膝内廉也。足 冲阳。足阳明胃脉气之所发也。伤寒必皆诊者。以 下。但所行各异其道。十二经脉包罗一身。无所不 纣曰∶一老生之子。一少生之子。纣曰∶何以知之 者畏寒。髓不满胫也。纣斫其胫而观之信然。因知 生髓。髓生肺。子母之义。孙真人以髓应肝胆。盖 命之元身之主也


五脏像位

肝名龙烟。字含明。号将军之官。于五行为木。故其体状有枝叶也。重四斤四两。有七 叶。 挂青 台府 墓在 心名丹元。字守灵。号帝王之尊。为一身之主。于五行为火。故其体状圆赤。如莲苞未 开之 五孔 辈。 身巡 官三 其数 脾名常在。字魂停。号谏议之官。于五行为土。故其形像马蹄。居胃之上。以消磨水谷 也。重二斤三两。扁广二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有童子身挂中宫之衣。 手 千 夏 肺名 华。字虚成。号相傅之官。于五行为金。故位处上焦。状如悬磬。而五音之声。 皆 游于 人。 墓 肾名玄冥。字育婴。号作强之官。于五行为水。处于下。为脏之根。身之本也。肾有两 枚。 气为 身着皂 命司隶校尉廷尉卿。肾神名KT KT 。肾两枚。形如豆。相并而曲。附于脊膂。外有脂裹。 内白外黑。以应北方壬癸之水。旺于冬七十二日。墓在辰。其数一六。上应辰星。下合坎卦。 律中应钟


六腑像位

胆者谓青肠。肝之府也。号中正之官。在肝之短叶间。重二两三铢。盛精汁三合。其神 五人 弩 小肠谓赤肠。心之府也。号受盛之官。居胃之下。重二斤十四两。长三丈二尺。广二寸 半 元 胃者谓黄肠。脾之府也。号曰太仓。主围受食物。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原也。与脾相 连。重二斤十四两。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其神十二人。五元之 气谏 胃神名且且。旺墓应合。与脾同也。 大肠谓白肠。肺之府也。为传道之司。号监仓之官。居小肠之右。重二斤十二两。长二 丈一 大 膀胱谓黑肠。肾之府也。号州都之官。居大肠之侧、脐之下。应丹田。人之根也。重九 两二铢。纵广九寸。名曰水漕。又名玉海。盛满九升九合。一作胞。胞者KT 也。以虚受 水、为津 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持诸气。有位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号决渎之官。 上焦 焦者 始也 门者 而处 上 始 以 与 之 也 为 应


五脏相涉

肝者木也。肾为之母。心为之子。脾为之匹。肺为之主也。肝之为病。则有目胁指爪筋 血诸证。皆气合血类从病。由是生焉。肝之窍在目。目为肝之官。而五脏之精华。皆上注于 目。 肺 肉之精。为约束。属脾。其筋骨血肉气之精。与脉并为系。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至于 属膀 灌注 息。 之合 寒。 以爪 色白 足爪 筋急 黑者 心者火也。肝为之母。脾为之子。肺为之匹。肾为之主也。心之一气相属。如舌与血脉 胸发 舌根 卷缩 治 面 脉 则通 诸脏受病。悬脉绝者。死候也。 脾者土也。心为之母。肺为之子。肾为之匹。肝为之主也。脾之气候相属。如唇口颐颔 咽门 液于五 烦躁 病必 与脾 皆 脾 血枯则沈而无色。若以经脉变涉言之。手阳明之脉。挟口环唇。足阳明之脉。亦挟口环唇。 足厥阴之脉。循唇内。凡此三经。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环绕于唇也。庞老云。经逆则荣卫不通。阴阳反作。内外伤系。致虚消瘦。口噤唇黑者。不治。又言声忧惧。舌卷短缩。 此木克土。阳系于阴。阴伏阳起。起则实。实则热。热则闷乱体重。唇黄声 者不治。难经 云。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 泽则肉满。肉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中藏经云:凡病见唇乍干乍黑者 死。肺者金也。脾为之母。肾为之子。肝为之匹。心为之主也。肺为五脏上盖。主持诸气。 通息 计一 五气 而反 令鼻 皆 肺病则皮肤痛。洒洒然寒热。上喘气自汗出也。灵枢经云:大肠浓薄。验之于皮。皮浓大肠 浓。皮薄大肠薄。皮热应肺。皮寒应大肠。盖肺主皮。而大肠应皮也。难经云: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皮枯毛折则毛先死。 丙日笃。丁日死。凡五脏真脉见。色不泽。毛折乃死。 肾者水也。肺为之母。肝为之子。心为之匹。脾为之主也。肾之所主。乃精髓骨脑腰齿 脊前 者肾 主声 合。 腠理。 动而痛 人受 而 齿更 更发 自能 亦 内丹诀云。任督二脉。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真元。此为机会。而龈交二穴。在唇内齿 上 永 字 痛 如 骨 云


脏腑配天地论

韩子曰。形而上者谓之天。形而下者谓之地。介于其两间者谓之人。人受天地之中以生。 莫 右 天地 守焉 于酉 足太阳膀胱居于 二气相须。不刊之 至于五行六气。递相资生。亦莫不有自然之序。如厥阴风木。生少阴君火。君火生太阴 湿土 或问 灰灭 屋。 邃 火 者 阴 脏


血荣气卫论

人之一身。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气与血也。盖气取诸阳。血取诸阴。血何以为荣。荣行 脉中。滋荣之义也。气何以为卫。卫行脉外。护卫之义也。人受谷气于胃。胃为水谷之海。 灌溉 一夜 而不 气之 间动 上衄 内瘀 凡 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病出于血。调其气犹可以导达。病原于气。区区调血何加焉。故人之一身。调气为上。调 血次之。是先阳后阴之意也。若夫血有败瘀。滞泥乎诸气。则气之道路。未免有所壅遏。又 当审所先而决去之。经所谓先去其血而后调之。不可不通其变矣。然而调气之剂。以之调血 而两得。调血之剂。以之调气而乖张。如木香官桂细辛浓朴。以至乌药香附莪术三棱之类。 治气可也。治血亦可也。若以当归地黄辈。施之血证。无以逾此。然其性缠滞。每于胃气 有亏。胃既亏。则五脏六腑之气亦馁矣。善用药者。其间量剂而佐助之。 大凡治病当识本末。假如呕吐痰涎。胃虚不食。以致发热。若与凉剂退热。则胃气愈虚。 热 剂 主 于 行 辈 者 纲举而 经云∶肾间气。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生气之原也。


学诊例

凡欲诊脉。先调自气。压取病患息。以候其迟数过与不及。所谓以我医彼。知与神会。 则莫 凡诊脉须先识脉息两字。脉者血也。息者气也。脉不自动。为气使然。所谓长则气治。 短则凡诊须识人迎气口。以辨内外因。其不与人迎气口相应。为不内外因。所谓关前一分。 人命 凡诊须先识五脏六经本脉。然后方识病脉。岁主脏者。气候逆传。阴阳有时。与脉为异。 此 凡诊须认取二十四字名状。与关前一分相符。推说证状。与病者相应。使无差忒。庶可 依


总论脉式

经云: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乃可诊有过 之脉 岂待 可以 为人迎 经常。 表者。 状不同 人命 怒则激 方乃不 文藻 故知 内。 精 而论 如垩 炭。 盛则谵 所谓六腑强弱。以候形之盛衰者。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夺矣。背者胸之府。背曲 肩随。胸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曲伸不能。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仓廪不藏者。肠胃不固也。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 得强者生。失强者死。此等证医者要问。在脉难明。惟证易辨。是故圣人垂教。学人宜兼明 之。不可忽也。


诊脉要法

素问诊脉与针经皆同。取右寸口。又名气口。气口者肺部也。在天者也。为十二经皆朝 于肺 难经诊法。从地上合于天。何以知其然也。始于春。终于冬。乃弦洪毛石四法。 一。少阳。二。阳明。三。太阳。四。太阴。五。少阴。六。厥阴。 又说左手脉行阳道。右手脉行阴道。脉分表里太过不及。 仲景伤寒诊法。自外之内。左寸为始。 一。足太阳寒。二。足阳明燥。三。足少阳火。四。足太阴湿。五。足少阴热。六。足 厥阴 以上六经。皆足之六经。在北方寒水。东方风。戌丑之位。故始于伤寒。病发于春。为 温病 叔和脉诀说。左迁逆行天度为病。故入式歌曰。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也。 图解脉诀入式 左心、小肠、肝、胆、肾。 左寸动脉所主。洪。 手少阴心经脉。 手太阳小肠脉。 左关动脉所主。弦。 足厥阴肝经脉。 足少阳胆经脉。 左尺动脉所主。沉细。足少阴肾经脉。 右肺、大肠、脾、肺、命。 右寸动脉所主。涩。 手太阴肺经脉。 手阳明大肠脉。 右关动脉所主。缓。 足太阴脾经脉。 足阳明胃经脉。 右尺动脉所主。洪数。 手厥阴心包络脉。 手少阳三焦相火脉。 寸 左 心、小肠。 右 肺、大肠。 关 左 肝、胆。 右 脾、胃。 尺 左 肾、膀胱。 右 心包络、三焦。 尺盛有病 寸为阳借言男。关尺为阴、借言女。说无病。寸如阴。女至此寸弱。而此说 顺也 尺弱有病 寸为阳借言男。关尺为阴。借言女。说无病。尺如阳、男至此寸盛。而此说 顺也 春夏背阳在上。抱阴在下。春夏背阳而抱阴。春升夏浮顺。春夏不升浮反。 秋冬背阴在上。抱阳在下。秋冬背阴而抱阳。秋降冬沉顺。秋冬不沉降反。 左寸关尺 左尺属肾水(所主者异) 右寸关尺 右尺属相火(受病则同) 男曰作强之官。女曰技巧之官。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 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 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肾有二也。洁古云: 男子


论脉本始

人禀天地五行之气以生。受父母阴阳之气以成。是以有五脏六腑四肢十二经三百六十五 穴。 交 一气 有先 呼 数者为阳。谓一呼一吸六至也。迟者为阴。谓往来不满三至也。于三部九候之内。察其脉形 有独异者。谓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不应四时者。乃受病之所也。凡人禀形气。有中 适。有躁静。各各不同。气脉潮动。亦各随其性韵。故呼而脉再至。吸而脉再至。呼吸之间 复一至。合为五至。此为中适者也。春秋中日夜正等。其呼而脉至多。吸而脉至少。或吸而 脉至多。呼而脉至少。此则皆不同。为冬夏日夜长短之异也。凡气脉呼吸。昼夜变通。效于 四时。然于呼吸定息。应五至之限。无有亏僻。犹晷刻与四时长短。而岁功日数无异也。若 人状貌。有羸有壮。其呼吸虽相接续。而昼夜息度。随其漏刻。是谓呼吸象昼夜变通。效于 四时也。


脉论

十二经其实一脉也。界为十二分而已。何以知之?手太阴起于中焦。出于大指之端。手 阳明 注于心中。手少阴起于心中。入掌内循小指。手太阳起于小指之端。 斜络于目内 。足太阳起 阴起于胸中。循小指次指出其 入大指循歧骨内出其端。足 相贯未尝间断。终而复始 云∶焦者原也。人受天地 于肺。卯时注于大肠。辰 胱。酉时注于肾。戌时注 肺。上合鸡鸣。下应潮水 覆。古人处百病决死生。 东方 甲。风、胆。乙。木、肝。 南方 丙。热、小肠。丁。火、心。 西南方 戊。湿、胃。己。土、脾。 西方 庚。燥、大肠。辛。金、肺。 北方 壬。寒、膀胱。癸。水、肾。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风 木 热 火 湿 土 燥 金 寒 水 丙三焦相火父气也。无状有名。丁命门包络母气也。后天之根。 甲丙戊庚壬。气。(温热凉寒升浮降沉) 在天为天元一气。又为寒暑燥湿风火。在人为六腑。又为呼吸荣卫。 乙丁己辛癸。味。(辛甘淡咸苦酸散缓急软坚收) 在地为三阴三阳。又为金木水火土。在人为五脏。又为皮肉筋骨脉。 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岐伯曰∶大 气举 温 脾 至肝之分野。以肝经言之 从火化。神气衰矣。黄帝 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 气谷气三焦之气右迁也。 闻其说。答曰:男子妇人 为得其平。何者。盖左 举指来疾者肾也。以 者然也。难经曰:浮而 妇人主胞胎有孕。所 故当常盛。此男子 根焉。命之所系。 有如此者。故经云 子。愿闻其说。答 事。明君主无为。 起自心中。出属心 左手心脉之右以看 则木火土金水五行 君火之右。退行一 水气治之。复行一步 颠倒右手尺脉。次心 明相火用事。主持阴


六经所属

心部。在左手寸口。属手少阴经。与小肠手太阳经合。肝部。在左手关上。属足厥阴经。 与 属手太阴经。与大肠手阳明经合。脾部。在右手关上。属足太阴经。与胃足阳明经合。右肾。 在右手尺中。属手厥阴心包络。与三焦手少阳经合。 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其直者, 复 循 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 循小 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 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 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 。却入耳中 抵鼻。至目内 。斜络于颧。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 后。 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复从肝别贯膈。 上注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 少阳 大迎 际。 外 入 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趋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上 内。 出 其 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 还出 入 出外 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 行 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 廉。 大肠 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 内。循胫骨后 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 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额中。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 后下 循喉 起于 入中 手厥阴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 抵腋 支者 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 循 中上 前。


点击查看:<<医学正传>>目录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版权申明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