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网校
题库
中医理论
中医临床诊治
中医药术语标准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疾病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中草药图谱
药物数据
药学下载
药物理论数据库
医疗器械数据库
民族理论
医学图谱
考试宝典
中医药名词
中医药主题词表
中医理论术语国家标准
中医名词中英对照国际标准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周慎斋遗书 二十六字元机 上课笔记
周慎斋遗书教程:二十六字元机
<<周慎斋遗书>>目录
中医经典教程
中医书籍大全
二十六字元机理资生万物位坤宫,忌湿宜温益理中;血气源头从此化,先天化育赖为宗。土为万物之母,在蔻、陈皮、山药之类相投,深有补益。先天后天所生气血,由此而化。凡治百病,先观胃气之有无,次察生死之变化。所至重者,惟中气耳,可不谨乎!固一点真阳寄坎中,固根…
二十六字元机
理
资生万物位坤宫,忌湿宜温益理中;血气源头从此化,先天化育赖为宗。土为万物之母,在蔻、
陈皮
、
山药
之类相投,深有补益。先天后天所生气血,由此而化。凡治百病,先观胃气之有无,次察生死之变化。所至重者,惟中气耳,可不谨乎!
固
一点真阳寄坎中,固根须要药
灵通
,甘温有益寒无补,我笑丹溪错认功。水中之火,乃 先天真一之气,藏于坎中。其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生,乃人身之至宝。劳伤过度,损竭真阴,以致精不能生气,气不能安神,使相火妄动飞腾,而现有余之证,非真有余,是因下元不足之故也。火与元气,势不两立,若执丹溪法,降火滋阴,而用
黄柏
、
知母
治之,恐其愈投愈损。(王胥山曰∶丹溪以
四物汤
加黄柏、知母,为滋阴降火之妙剂,亦是一法,若以慎斋所言之证,而以丹溪之法治之,大非所宜矣。炳章按∶语甚精奥,然以此诋丹溪则不可,王氏批语甚为的当焉。)若见此证,宜温补于下,而火自归原,病即愈矣。如元气骤脱,相火亦衰,脉微足冷厥逆,各脱阳证,更宜大剂温补,缓则不能救矣。
润
肺为华盖主皮毛,金体由来畏火烧,便竭皮枯津液涸,滋干润燥见功劳。润治之方,其理不出乎滋阴润燥,流通血气。夫人身之中,水一火五,阳实阴虚。若嗜欲无节,以致肾水受伤,虚火为患,肾虚恶燥,或前后闭结,或痰在咽喉中干咯,此皆津液不足之故。而火动元阳,焉能全其化育?理宜补养肺金,使金水相生。(肺金,钱本作肾中之金。)自然出入升降,
涩
脾实生痰滑泄,肾虚气弱多溏,
遗精
失禁便不藏,温涩相投切当。涩治之法,其理不出温补温补于下。但下虚滑泄之证,非独健理坤位,亦宜固守坎宫。盖肾为胃关,关门紧固,则二便分调,自无不藏之患矣。(王胥山曰∶大便滑泄,亦有因脾湿生痰所致者,宜以二陈治之。若下元虚弱者,舍温补更无别法矣,故分别言之。慎斋以温补为涩字元机注脚,盖以脾肾两固则二便均调,启闭有节,自无 溏峻泻关门不禁之患。涩治之要,莫尚于此,与世医之专用
芡实
,
金樱子
、
粟壳
之类为涩药者,相去远矣。)
通
痢疾
泄痛用通因,验色分明辨久新,寒则当温热当下,有余不足妙如神。通治之法,不出于泻利二端。若泻利后重逼急,而痛太甚,速去无度,或滞不行,或身热色赤,此等理宜急下。如不痛者,此乃积也,所有不通旁流之物,俱宜下之,所谓通因通用之法也。若用止药,则泻愈甚而病愈增矣!至于痢久色白,或兼红色,气息腥秽,身冷脉弱,下泄无度,
腹痛
喜按,切忌芩、连、栀、秦、寒凉之剂,急用桂、附、干
姜
温补为要。若泻久而 溏者,亦宜加参、苓、山药之类温之。古云诸积诸痛,喜温而恶寒者,斯言信矣。人有贵贱,贵虚而贱实,尤宜识此。(王胥山曰∶贵者多虚,贱者多实,凡病皆宜识此,不独泻利一证,慎斋特于此条发其例耳,夫富贵之人多劳其心,又耽嗜好,故有病者,其正气多虚。贫贱之人,只是劳力,但于风雨寒暑燥湿不能避忌,故其病也,多本邪实,此人事之固然也。若贵者之先天充实,或者培养得宜,而贱者于劳力之外,兼复劳心,又或纵欲无度,则虚实之形必自相反,不可执一而论。)
塞
塞因之法妙难传,疏启中间峻补兼,此理若能知得透,谁云医道不通仙。塞治之法,甚则骇人耳目,可谓难也已!谓气无补法,人皆慎之,殊不知下气虚乏则中焦滞实。盖肾为生气之原,若先天气乏,不能与后天胃气相接,而喘胀生焉!故胸胁满甚,不若疏启于中,峻补于下,乃前贤之准绳。其功有捷径之妙,笔不尽述,惟知脉者能悟之
住院医师
。且用药之法,轻则泛上有碍,重则降下无妨。
人参
随下焦药,亦入下焦,不可不知。
清
清肺甘寒味最良,水金滋养此源长,如加辛燥纯凉剂,便使真元气自伤。肺为五脏华盖,统摄诸气,营运不息,乃至清之分,秋毫难犯。所最畏者火也,苟或心有伤感,以致肺中火动,中焦之气必伤,而
咳血
嗽痰之患作矣。夫金受火制,则无健运之能,而百病生焉。药宜甘寒滋养,使子母相生,不受火形,其气自清,乃为良法。辛燥纯凉之剂,不宜轻用,用之稍过,则反伤其气。必须察其脉之虚实,脉如不足,虽有痰血,亦宜温补真元,切忌寒凉。凡衄血
吐血
,势未甚者,当行从治,
补中益气汤
,加
麦冬
、五味之类为宜。若用寒凉,理无是处。(炳章按∶抄本多
干姜
肉桂
。)
扬
外感风寒
咳嗽
,身多
发热
头疼,或兼火郁在诸经,发散轻扬以定。四时
感冒
风寒,时行疫证,实非真
伤寒
。初感则入于太阴肺经,故咳嗽,痰多鼻塞,或头疼发热,状似伤寒。(钱本作“有似外感重而内伤相夹者一样。”)不可遽用甘辛发汗,但当察其脉之虚实,验其证之有余,以轻剂兼风药引而扬之,如
葛根
、
升麻
、
荆芥
之类,
参苏饮
之属,或兼火郁,少加清
逆
人火分明势缓然,寒凉灭伏药相兼,两途虚实应须别,莫使差讹致倒颠。经云∶微者逆之也。(张东扶曰∶心之真阴伤,然后君火炽,用寒以益心,非为心属火而用凉以折之也。亦救其心之真阴而火自静耳。)且真阴藏于离宫,故曰神阴。与相火治法大相远矣。(复言可以用寒之故,张东扶曰∶火旺于南,南,离也,心也,而真火实生于肾。水旺于北,北,坎也,肾也,而真水实生于心。)名虽曰逆,实正治之法也。
从
龙火飞腾大速,遇寒光焰滔天,惟其推折势难兼,邪退正随管见。(钱本作“难将凉剂经云∶甚者从之,从者,从其性也。盖龙火者,相火也,其势大烈,不可水灭湿折,从其性而伏之,惟桂、附、姜之属,可以治之。庸工不识此理,凡见火病,不分阴阳,不辨虚实,确谓知母黄柏,独能补肾滋阴,不知阴气化火,火势愈强,是不明龙雷之性,逆从之道也。(末二句钱本作“真阴在坎,却与心火同治”,谬矣。)
求
呕逆声频气有余,欲餐难入费踌躇,寒因热用无他技,姜制栀连倍
竹茹
。求者,求心火之有余也。盖心为君火,不戢则自焚,自焚则死。况真精所藏之位,性喜寒而恶热。太仆云∶寒以益心,诚哉是言也。又云∶呕逆生而食不得入,有火之病,宜求所谓寒因热用,是其法也
责
寒动乎中因肾虚,肾虚阳脱气难拘,须知地户宜常闭,失禁令人必丧躯。责者,责肾水之虚之开窍处。故知两肾,乃先天水火之窟。元气之浓薄,于此分焉;形躯之寿夭,由此判焉。善保养者,使火不妄动,真气不损,存守于中,乾坤不息,与胃气相接,何病之有?(王胥山曰∶真气即是肾中元阴元阳之气,相火一动,真气自泄,相火不动,则真气静存于内,生化无穷,尽根于此。)不善养者,劳欲过度,真气漏泄,相火横行,邪气无制,于是百病生焉。又肾虚则寒起,若真阳脱而作泻者,是门户不禁也。脉存者生,脉脱者死。药宜峻补于下,迟则不能斡旋矣。经云∶热之不热,是无火也。食入反出,是亦无火也,并温也。温之不愈,其死速矣。(一作“温而不愈者有之,未有不温而能愈者也。”)
缓
久而增气理悠长,缓治中和物化常,脾胃相通辨谷气,药如偏胜不为良。经云∶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气增之久,夭之由也。此言药之气味,治之缓急,出乎医之调燮也。盖胃中清纯委和之气,偏与谷肉果菜相宜,即参术亦有偏胜。此先哲之格言,自当视其病之缓急而治亦如之。夫病有新久,新则势急,宜治以重剂,久则势缓,宜调以轻剂。一切内外伤,邪气已退,药宜间服,当以饮食调之,于中有缓急之意存焉。若服药过度,反伤其气,病益绵延不愈,或者反致增添新病。医须识此,庶无虚虚之害矣。(张东扶曰∶此条乃治病最要之法,
峻
势急难施缓治,邪实重剂相当,理中承气斡旋分,用者验如神应。峻治之法,死生所系,应善用其法,可
www.lindalemus.com/wsj/
谓上工也矣。又患似伤寒,应汗不汗,其势不解,心中烦躁不安,势已极矣。宜大剂补中益气,加
麻黄
、姜、附,一服即解。此皆峻治之一法也。
探
初验难分真伪,欲施攻补
狐
疑,全凭一探实和虚,此是医家妙计。凡治病,内外不辨,又虚实不分,妄施药物,服之不能保其无失。医家通活变者,临证察脉之时,问前医所用何药,作何调理,若果能见其实有失处,我则对证施治,必无不治。(王胥山曰∶前医用药未效,后之接手者多务翻案以求胜之,久寒则用热,久热则用寒,久泻则用补,久补则用泻,以为讨巧出奇之计。然而脉与因故在也,苟据脉审因,确见前医识力未到,自当改弦易辙,以正其误,若不据脉审因,而妄生歧论,只图求异于前人而网其利,竟置病患吉凶于度外,其居心不可问矣。)嗟乎!惟有初治之时最难,虚实两途,犹豫未决。(张东扶曰∶古人知其难而难之,今人知其难而易之,亦并不知其难也。冤哉!)知机者,用意调和,如按琴瑟,药中则气和,自然之理。但实可受寒,虚可受热,攻补之诀,在其中矣
兼
实虚相杂损元阳,攻补兼施细酌量,先理脾家为切要,气行无滞补何妨。兼治之法,攻补并泻,或腹痛,或胸胁满闷。怒气挟食伤肝,皆损中气,虽兼内外劳伤,
头痛
发热,务以调理脾胃为先。凡治吐泻腹痛满闷等证,先用温补,加香砂辛热之味,使诸证平复,而脾气营运,再用纯补之药,以俟汗解而愈。古云∶气滞物伤,补益兼行消导,此之谓也。
候
伤寒表实汗为难,火数如逢发等间,(王胥山曰∶火数,谓七日及十四日之期,病证多于此候转机也。未至其期,强发其汗,汗或不出,或虽有汗而病仍不解,若至其期,用药中的,应手取效矣。发等间,言发汗之不难也。炳章按∶余见近时,市医多有持此论者,余常笑之不意,乃原本于此,夫风寒中人,急于星火当其,初起用药驱之使出,则邪去而正不伤,最要法也。迟疑逗留坐视其传经,则变症蜂起,虽欲乘火数而发其汗,庸有冀平。)历代明医无此诀,于今说破妙机关。外感有余之证,必身热头疼,恶寒无汗,乃表实之故。虽言表实者,理宜发汗,然服发汗药而汗不出,不宜再发其汗,候逢火数,其汗必出,或作战而汗,亦有不战而汗者。若战汗时,药宜用温补以一助之,要使正气胜其邪,邪汗出而愈。如火数未至,将药强发,虽汗亦非自然之汗,不免反伤其气,其病反甚于前。历代明医,不立此法有汗当止,无汗当候。或兼吐泻,亦当调理中宫,或虚实相兼,攻补互用。(钱本于验字条下有此数句,盖亦慎斋之言,而草庐本不载,今改附录候字条下,稍低一字,以别于草
夺
临证随机立见高,宜攻宜守辨分毫,心存专主人司命,仇夺乾坤造化标。经云∶精气夺则虚。又云∶夺血者无汗(汗即血所化也。)夺之为言,重虚之谓也。精气夺,夺血者,宜守之,毋再伤其精气血。又经云∶土郁夺之。夺之即攻之谓也,言土郁者,宜攻下之,令无壅窒也。宜守宜攻,辨得分明,自无虚虚实实之祸矣。(王胥山曰∶病有危急,而虚实介于疑似之间,治之苟失其宜,虚虚实实,死亡不旋踵矣。惟深于理法者辨之明而察之,审宜守宜攻,确然不惑,独排群议而急救之,所谓夺者,乃夺之死也而置之生,夺之危地而置之安也。其引经文,不过取以为攻守二途作一引子,于夺字元机不甚紧对,盖精气夺则虚血,血夺者无气,二夺字当作失字解,土郁夺之,此夺字当是夺而去之之义,玩诗意,细绎经文,其
寒
恶寒战栗非寒证,阳亢精微积热深,莫使毫厘谬千里,总须着意个中寻。恶寒之证,有阳亢而见阴证者,此假寒真实热也。若真寒之证,其脉为迟,为微为弱,气虚欲脱,足冷厥逆,
自汗
自利,此急宜温补之,真寒证也。若热极而恶寒者,脉必有力,宜用承气汤下之,
热
恶热因非热,元虚气自伤,莫教从实治,须用补虚方。恶热之证,有元气受伤,邪火独盛而恶热者,所谓火与元气不两立也。温补真元,其火自退。盖此是阳虚火动,而非真热之病也。真热之病,脉多洪大有力,身热谵语,大便燥结,口渴无汗。(钱本于此下有“得井水探之不逆亟当重下无疑”十三字。张东扶曰∶大便燥结,口渴无汗,阳虚火动者亦有之,当合上二句参看,方得真情实据耳。)若元气受伤而恶热,虽有便燥口渴外象,而脉大无力,宜人参、麦冬、五味、山药、杞子、肉桂、
细辛
、
生地
、
甘草
、
白芍
、
归身
之类治之。
补
阴盛阳衰气薄,喜温恶冷通情,医能识破个中情,起死回生有应。经云∶气血者,喜温暖而恶寒凉。盖温暖之味,得生长之性,多补。寒凉之味,行消杀之气,多泻也。且万物生于土,土爰稼穑,稼穑作甘,甘则能补脾胃,为后天气血之原。治病而能用甘温以补土,则效多。但行补之法,宜先轻后重,不及可加,太过则反剧矣。(详观近时气化渐衰薄。人身一小天地也,自然相应。凡百病证,多宜温补,少宜凉散,阴盛阳衰之理,静验已久。本此治疾,见效甚多,此实心得之妙也。钱本于此条内多此数行,而草庐本无之,盖亦慎斋平昔之言,而门人所记录者,今附录于后。)
泻
实病因由汗不宣,脉应证对法当权,休将忽略轻生命,诀有言传出自然。泻者,泻其有余。有余者,邪气实也。泻实之法,有汗、吐、下三法,病在上者,或寒,或食,或痰,并宜吐之。邪在表者汗之,邪在里者下之,此皆有余之证,当及时施治,不可因循。盖补泻二字,寒热从之,医中之秘,的在于斯。泻法先缓而后急,不及可再攻,太过恐难复旧。然亦不可确然竟以攻下为长策。盖商鞅治国之法,原非治平之正道也。(有余之证宜霸,不宜王法,当下不可因循而失,或不当下而下之,祸不旋踵。又云∶补则补其不足,泻则泻其有余,脉有虚实,证以明之。钱本有此一段,而草庐本无之,今附录于后。)
提
气虚下陷因何故?劳损伤神理必然,闭脱两般要所据,全凭提固法相兼。胃气在中,肾气在下,二气相接,周流营运不息,何病之有?一或有伤而气虚下陷之病生矣。故肝肾之阴不能升,心肺之火不能降,则有闭结之患。(张东扶曰∶肝肾之阴不升,则上燥,心肺之火不降,则下寒。)须先行通知,兼以升提。如或不效,即宜温补真阳,其气自然通达。又如妇人血崩,下气虚脱而患泄泄者,皆宜峻补兼提。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盖天地人一也,而生生化化,莫不由此一气之升降。所以提则春气生发而元气营运也
越
食塞胃中气不调,越因越用法为高,若然反出因无火,温补中宫积自消。凡饮食不匀,有伤升降,心下泛泛然,或兼恼怒,则郁闷难舒,一吐即愈。皆越因越用之法也。若食入反出,王太仆云∶是无火也。内必兼寒兼积,法宜温补中宫,用理中汤去甘草,加
乌梅
、
生姜
、消痰之药。(钱本多
枳壳
一味。)此则越法之内,而兼调中之意者也。
应
治法中间有四应,四应得法可回生,汗温吐下应无失,失却相应命不存。治病之法有四,汗、温、吐、下,乃医家之准绳也。应汗不汗,失也;汗之不汗,天气不通矣。应温不温,失也;温之不温,阳
气脱
矣。(王胥山曰∶虚不受补也。)应吐不吐,失也;吐之不吐,胃气竭矣。应下不下,失也;下之不下,地道不行矣。凡用汗、温、吐、下之药而病仍不应,俱死兆也。故曰∶顺之则生,逆之则死。
验
医家临证要分明,察色观识死生,腹痛按知虚与实,还凭验舌听声音。诸证先观形色,次察声音。经云∶色之与脉,当相参应。五色有四季之分,惟土为正色,色中见黄,脉中见缓,乃为有胃气。黄为土色,土位中央、五色之中,稍带微黄,方为佳色。色不可红,色纯红者,真脏色见也,见则死矣。(王胥山曰∶色纯红者,乃阳气外越之征,故见则必死。真脏色见者亦必死,然真脏色青、黄、白、黑皆有之,不仅红色一种。)故真脏色不见,知其尚非死征。若脉气带缓,面色带黄,知其胃气未败,未必死也。目者,一身之精华所萃,色藏于内而发见于外,有神则精明光彩,黑白如常;实则阳光灿烂,虚则阴翳朦胧,若失其神,则昏昧不明,远近不辨。再察其脉神,存否如何?或两神俱失,决死无疑矣。舌者,心之苗也,红为热,白苔为寒,色紫者,心火亢极而实热也。再察其脉,果系有余,法宜急下之。舌黑色者,热极而无生意也。色黄兼下利,而唇口碎裂,是为水涸,非实热,乃假热也。由肾之真阳虚极不能化生津液,理宜大剂温补,稍带甘寒,使金水相生,则燥解而生可回。若用纯凉,反泻真阳,其死决矣。又凡舌短兼囊缩,脉有力为热,脉虚为寒,则死无惑焉。声音从丹田中出,其音嘹亮,则有神矣。若含糊声嘶者,痰火盛也;前重后轻者虚也;前轻后重者实也;出言骂詈,其声雄壮者,
胃热
也;病重失音,死证也;病患不语,虚之甚也,能语则病方愈;谵语郑声,及呻吟者,皆阴虚中不守,非佳兆也。诊其脉,有神可生,无神者死。喘息者痰也,治当清金降火。如不效,据脉审因,宜从温补,肾温火降,喘必缓矣。(若兼外感,亦应发散。)按腹之法,所以验虚实也。按之不痛者虚也,诊其脉果不足,身虽发热,理宜温补;按之痛者实也,脉果有力,宜急下之,方愈。
人之天庭倾倒,死证也。盖天庭为阳,阳不升,则阴不生;有形之体属阴,阴不生,则形亦坏不存,故知其为死证无疑矣。诗曰∶行医不识气,治法将何据?堪笑道中人,未有知音处。见痰莫治痰,见热莫攻热,喘生休耗气,见血不清血,无汗勿发汗,遗精莫补涩。明得个中机,便是医中杰。
点击查看:
<<周慎斋遗书>>目录
...
上一篇文章:
周慎斋遗书 用药权衡 上课笔记
下一篇文章:
周慎斋遗书 望色切脉
最新热点
挂壁青
麦饭石
癞狂病——《黄帝内经 灵枢》第二十二篇
请教版主:脖子不舒服
(转贴)开发中药新药 开拓世界市场
请帮看看这灵芝是真是假,谢谢。
家人患癌,化疗无效,求助于各位
夺命散(《普济方》卷三七四引《保生集》)
磁朱丸
求教象数"减肥"良方
最新推荐
敖氏伤寒金镜录 灰黑起纹舌 上课笔记
丹溪心法 3: 中暑 上课笔记
临证指南医案 吐蛔 上课笔记
女科百问 积聚之病何以别之? 上课笔记
张氏医通 诸气门上 上课笔记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5. 察色论 上课笔记
医门法律 痉脉论 上课笔记
中医男科学 精子畸形 上课笔记
神农本草经 麝香 上课笔记
证治准绳类方 着痹(即麻木) 上课笔记
相关文章
请教 黄师素灵微蕴卷三:火逆解 一文中的“
九道脉法论
刺猬皮散(方出《本草纲目》卷五十一引《寿域
古今名医汇粹 2 诸家脉论附 上课笔记
新刻《儒门事亲》序
通一子脉义
夺命散(《普济方》卷二五五)
考试医学论
胎前产后慎药论
通评虚实论十六
徐序
辨热症有虚实气不同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医学博客
-
网络课程
-
帮助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