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舒驰远的伤寒学
    

黄煌教授医话:舒驰远的伤寒学


   舒驰远,名诏,号慎斋学人,江西进贤人。 活动于清代雍正年间。少好医方,但苦于难通其理, 还能获交喻嘉言的弟子罗子尚,得《尚论篇》,读后大有开悟,自此专以《伤寒论》为宗, 主要著作为《伤寒集注》,编写体例悉遵《尚论篇》。书共10卷, 卷一至卷三为太阳上中下篇,卷四至卷六为阳明上中下篇, 卷七为少阳全篇,卷八为太阴全篇,卷九为少阴前后篇,卷十为厥阴全篇, 过经不解、差后食劳复、阴阳易病则附于篇末。 喻氏《尚论篇》论法不论方,舒氏则将原方列于条下,并述其立方之旨, 讲明某药所以能治某病之故。 舒氏尚著有《六经定法》《痢门挈纲》《女科要诀》《痘疹真诠》及短论若干,均附于《伤寒集注》之后。 这些著作文字颇能反映舒驰远的学术思想。

 重视临床实际,著书不尚辞藻,是舒氏治伤寒学的宗旨。 《伤寒集注》开宗明义:“是书原为初学而设,不尚辞藻, 凡先贤论说闲文盖置不录,或辞多于意者纂其要而登之, 或意隐于辞者微加损益以显捷之,或先贤有不经意之 字及后世传讹倒乱之句,皆以理正之。”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伤寒集注》形成了以下的特色:

 1 评注简明扼要。全书包括仲景原文、喻嘉言、 程应旄诸家注疏及舒氏按语,仅七万余字。

 2 书中一扫五行生克、形质气味、 标本中气诸袭虚蹈空之谈。如对黄连厚肠之说亦予以否定,谓:“肠厚与薄,何以辨之?”。

 3 从临床经验出发,不人云亦云。 所谓麻黄汤并非散肺经火郁之方,当为太阳之药;谓甘草泻心汤证是脾胃亏损,虚冷以极; 谓核承气汤、抵当汤证是大肠蓄血;谓乌梅丸杂乱无章,不足为法;又 谓注家将第7 条视为六经总纲实“粗疏不合”,各经寒热各有情状,“此发热寒热、无热恶寒二语,何以能括六经之总耶?”

 4 对原文不作牵强附会的解释。如第3条,舒氏认为“体重呕逆”四字可疑,谓体重者,里阴也,呕逆者,寒饮上潜也。 二证皆不可发汗,非太阳的对之证,或与太阳兼见者有之 ,未可云‘必’也”。又如对279条亦持怀疑态度,谓“大实痛者,法主大承气汤,非有太阳表证,不得主用桂枝汤”。此外,对大柴胡汤、 干黄连黄芩人参汤、大陷胸汤等条文均提出疑问。 章太炎曾以“妄”字评价《伤寒集注》,却也可见舒氏敢说敢论的精神。

 舒氏强调《伤寒论》在各科临床上的普遍指导意义, 认为:“学者如不从兹入门则临证一无所据,叩以病属何经,当用何法, 宜主何方,乃茫然矣。虽穷年皓首,何益哉? ”甚至直言:“诸病杂病方论,毋庸置录”,只宗《伤寒论》一家。 作为舒氏这个思想的核心,是他的六经定法说。他指出:

 “凡病总不外乎六经,以六经之法,按而治之,无不立应。 一经见证即用一经之法,经证腑证兼见,即当表里两解。 若太阳与阳明两经表证同见,即用桂枝、葛根以合解两经之邪;兼少阳, 更加柴胡;兼口渴而小便不利,即以三阳表药,加入五苓散之中; 兼口苦咽干目眩,更加黄芩;兼口燥心烦,渴欲饮冷, 当合用白虎汤于其间,并三阳表里而俱解之。如三阳表证与三阴里寒同见, 谓之两感,即当用解表于温经之内,若里重 于表者,但当温里,不可兼表。无论传经、合病、并病、阴阳两感治法总不外于此。 ”(《六经定法》)

 作为六经定法说的依据,舒氏主要强调了以下两点:

 1 六经为病位。 从书中“病在阳明”“病在少阳”“侵太阳之经”“入少阳之腑”等说法可以见得。舒氏认为, 六经本身无所谓传变,其传与否,仅与受邪的性质有关。他说:“伤寒有传经之邪,有不传经之邪,其不传者,虽百日之远,终在太阳,不传他经, ……若邪本传者,递传六经,法当随经”。(《伤寒集注?吐血论》)而传与不传,主要以症候为徵。他说:“伤寒之邪, 化热则传经,未化则不传。脉静者,邪未化热也,故不传,然不但一日, 虽数日而终不传也。若见欲吐、躁烦、脉数,则寒邪化热之征,故为传也。虽云一日少阳,二三日阳明少阳,然不限定日期, 必察其所见之征属于何经。若传至何经,又必转见何经之证,不然何所徵验? ”(《伤寒集注?卷二》)

 2 六经具阴阳之理。 《伤寒论》的六经可以看作是一个阴阳定量的方式,即依据阴阳量的大小而划分成的六个层次。因而, 作为六经分证的思想核心是阴阳分证,所以舒氏称为“六经阴阳之理”,并订出阴阳十六字的辨证总纲。即:阴证——目暝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身重恶寒;阳证——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从舒氏书中可见,凡厥逆之属阴属阳, 舌黑芒刺之属寒属热,呃逆之属虚属实,昏睡之少阴与阳明, 咽痛之有火有寒以及谵语郑声之辨、阳烦阴躁之别,无不以此三十二字为辨证准则, 正如舒氏所谓:“凡辨诸证,总不外此阴阳各十六字。 ”“业医者不读《尚论篇》,不识六经阴阳之理,所以遇病即错。 ”由于阴阳是确定疾病性质的总纲,抓住了阴阳辨证,挈带着寒热表里虚实。 六经的范围显然不能限于伤寒病一隅了。舒氏临床每先辨六经, 以仲景法活人。其著作中验案甚多,不变不便悉举, 只要看他以麻黄汤催生,白虎汤安胎,四逆汤调经,就可略见一二了。 他甚至认为吴又可《温疫论》中发表攻里养营清燥诸法, “皆从伤寒法中脱化而来,特深得错综之妙耳”, 他认为哟潜心体会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则治疫乃余技耳”。(《伤寒集注?卷十四》)

 舒氏继承仲景脉证合参的原则, 批评了当时医家的脉诊玄化的倾向。他否认脉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说法,认为:“悟得到, 必说得出。说不出者,必其悟不到者也”。他否认脉象分主部位。 他说:“寸口者,肺经经脉所过之处也,其脉起于少商, 络于中府,所过之处甚长,何独取乎寸口三指之间耶? ”认为果为肺朝百脉,则诸经之气亦只熏于肺,“寸口何可得而熏之耶?又何以少商、 鱼际、尺泽、云门等处皆不可得而熏之耶?附既无熏寸口之理, 安得谓寸口脉之大会耶?又安得谬指某部主某经,某部又主某病耶? ”一连串提出五个疑问。他认为之所以后世王叔和、滑伯仁、 喻嘉言诸家在脉象分部问题上观点并,原因就在于“惟其无据, 皆得以意为之”。他强调脉证合参,认为切脉在望问闻三法以后, “不过再加详慎之意,并非尽得其证于脉息之中,倘脉证不符, 犹必舍脉而从证”。他的《辨脉篇》将二十七脉之迹象逐一分述, 其中又以浮沉迟数四者为纲,其余各脉则从其类,十分简明, 正舒氏所谓:“不欲以玄妙而无据者误人”, 此正是舒驰远继承《伤寒论》求实的治学精神的结果,也代表了清初医学的返朴归真的趋向。

 舒氏临床重视温补脾阳,他认为脾中阳气乃“发育之元, 先天之宰,养生之火种”,脾中阳气贞固,肾中真阳不露, 中阳寂灭,真阳立亡。故凡驱阴回阳之剂,舒氏必用黄芪白术以培脾阳, 是其特点。可见他对后天有形之迹的重视,而不涉蹈空之谈。

-------------------
  

-------------------
求学务实的实践者。

-------------------
关注

-------------------
郑钦安和舒驰远好像有些渊源

-------------------
还有后面的齐秉慧

-------------------
经方要发扬光大,就需要求实,就需要疗效,就需要一大批人脚踏实地、不断努力。

-------------------
黄师的论述深入浅出,晚辈受教了

-------------------
谢谢黄师的讲解,受教了。

-------------------
哈哈,真自豪舒驰远是额江西老乡啊
也难怪,看黄教授评论他的学术观点我觉得有点“面熟"”
火神派源流就在这里啊--------------
“六经具阴阳之理。 《伤寒论》的六经可以看作是一个阴阳定量的方式,即依据阴阳量的大小而划分成的六个层次。因而, 作为六经分证的思想核心是阴阳分证,所以舒氏称为“六经阴阳之理”,并订出阴阳十六字的辨证总纲。”
看来,火神派郑钦安沿用俺老乡的阴阳秘诀还不注明
现在看有剽窃之嫌


-------------------
“火神派” 与“寒凉派”源流(根据赵洪钧文整理补充)

 真正的中医学术派别是从金元时代开始的。即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他们的创始人都出生于今保定附近而且基本上同时出现——刘河间略早,张元素比刘完素大约只小10多岁。
 有人称这两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为“金元四大家”。说刘河间是寒凉派;张元素是脏腑辩证派;张从正是攻下派;李东垣是补土派。这是不准确的。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

   刘完素(金)的河间派——重用寒凉。攻下不远寒——张从正还是重用寒凉。

   张元素(金)的易水派——重用温补。补中不远甘温——李东垣重用甘温。

   刘完素(刘河间)根本否认阴寒之证。他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又说:“六经传授,自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之疾”。于是,他自然要用寒凉。河间之学传到南方,最著名的传人是朱丹溪(元代)。他的“相火论”是“火热论”的演变。他尖锐批评《局方》重辛温或辛燥,也是河间本色。朱丹溪(元代,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弟子罗知悌)是主张“阳有余,阴不足”的,他主张养阴。徐大椿(清代前期)特别反对赵献可(明代)的《医贯》,专门写有《医贯砭》。言词非常激烈。  寒凉派后来演变为温病学派,本文从略。近代河北名医张锡纯先生,人称张石膏。他最善于用白虎或人参白虎治热病表里大热,甚至经常单用石膏。可见那时热病仍以热证最常见。张先生也提出过,热病是演变的。他年轻时也曾经喜欢用景岳之方。

   (补充:缪希雍(明代 1546—1627)承河间,丹溪之遗绪,属于寒凉一派)。

 张元素的著作一本也没有传下来(珍珠囊不是完整的书)。张元素的九味羌活饮倒是辛温之剂。王好古(元 张元素弟子)专门有《阴证略例》,可见是与不承认伤寒有阴证的河间派针锋相对。李东垣(金元 1180~1251李杲 从张元素学医)把大疫完全归咎于内伤,也是门户之见。但是,他创用甘温除热则是空前之举。也是温补学派的奠基人,李东垣的温补重在参芪。   张景岳(明代 张景岳早年推崇丹溪之学,后摈弃朱氏学说,私淑温补学派前辈人物薛己)则与朱丹溪相反,他主张“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可见河间、易水之争,至此仍然阵线分明。只是张氏最喜欢大量用熟地。温补派发展到顶点,代表人物是明代的赵献可,代表作《医贯》。赵直接继承薛己的思想,上溯就是张景岳、李时珍、李东垣。他倡言“命门之火”是人体之本。于是应该把他看作中医史上第一个“火神”。赵献可重“命门之火”自然喜欢用桂附干姜。这是温补派早期演变的大体情况。

 (补充:明代温补之学盛行,温补派名医有汪机(1463-1539年,新安医学奠基人)、黄古潭(汪机弟子)、薛己(1487~1559)、孙一奎(1522~ 1619 年,汪机之再传弟子)、赵献可(生卒年不详)、张景岳(1563-1640明末)、李中梓(1588~1655 明末)等)。

   舒驰远得喻嘉言(明末清初)《尚论篇》(全称《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其温阳思想或来自喻嘉言。舒氏或许还接触了明代流行的温补之学。
[ 此帖被汤一笑在2011-02-21 14:54重新编辑 www.med126.com]

-------------------
其实火神派源流再往金元以前推,还可以找到来路。如《难经》、《中藏经》、《扁心书》等。
[ 此帖被汤一笑在2011-02-21 14:31重新编辑 www.med126.com]

-------------------
行家一伸手。。。

-------------------
《舒驰远伤寒集注》是启示火神宗师卷钦开创“中医火神派”的伤寒奇书,启蒙伤寒大家汪莲石、恽铁樵、丁甘仁等的伤寒经典。当当卓越网都有的卖

-------------------
舒驰远在结胸黄疸等问题的认识上,是比较偏弊的,恰恰郑钦安的《伤寒恒论》受其影响最大,看他们的注解,《伤寒论》难免呆板了。

-------------------
求实

-------------------
舒驰远

-------------------
阴阳十六字的辨证总纲。即:阴证——目暝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身重恶寒;阳证——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从舒氏书中可见,凡厥逆之属阴属阳, 舌黑芒刺之属寒属热,呃逆之属虚属实,昏睡之少阴与阳明, 咽痛之有火有寒以及谵语郑声之辨、阳烦阴躁之别,无不以此三十二字为辨证准则, 正如舒氏所谓:“凡辨诸证,总不外此阴阳各十六字。 ”
“麻黄汤催生,白虎汤安胎,四逆汤调经,”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