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好处就是自由。我是自由地读书,遇到什么就看什么,可谓是杂书乱读一气。说是杂书,其实与中医都有关系。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中国,政治味依然很浓,不断有各种政治运动,我们也不可避免。但也很有意思,我读的书,也和这些运动有关。评法批儒运动开始了,我并不知道有何政治背景。我只知道我有机会接触到不少古文。当时,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许多活页,特别是法家的著作,有注释,很好读。我见了就买。当时读得最多的,还是荀子的文章。他有很多名言警句,细细读来,启迪良多。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还有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公孙龙子》中白马非马论的辨论,如在当今,绝对是超级辨手!后来,又有了“评水浒”的运动,我也趁机读了《水浒传》,而且还写些文章。记得我写了几篇有关评宋江,反对投降派的文章,投县城的广播站,还真的播出了,当时我也得意了一番。我接触古诗词,是在那年县卫生局组织的西医学习中医班上。有位学员来自苏州,她毕业于医学院,聪明好学,娴静少语,读的书多。她曾用秀丽的钢笔字抄给我不少古诗词,其中有李白的,有苏东坡的,有李煜的,还有李清照的。后来,我在书店买到了唐诗和宋词的小册子,然后就抄抄念念,有感觉的,还送给朋友。说实话,那个时候,自学这些古文及古诗词,也读不深,想不透,但古文的那种感觉,使我在读中医古籍和医案时,少了许多隔阂。
文革中,鲁迅先生是一面大旗。他老人家的文章,也是我当时能看到的主要文学书。我先是买到了单行本《朝花夕拾》《呐喊》《华盖集》《三闲集》《南腔北调集》等。后来又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图书馆中借到了《鲁迅全集》。鲁迅先生对中医的看法,深深地刺激了我。我一直弄不明白,我学的中医竟然是鲁迅先生所看不起的!后来,到了南京,研究了医学史,才明白过来。鲁迅先生那种富有个性的批判精神,对于今天研究中医不也是有用吗?那时,我学鲁迅的笔法写小文章,记得曾就医院的资本主义倾向写过批判文章,说医院决不能办成医店!
七十年代中期,有两本杂志影响较大,一本是《自然辩证法》,一本是《学习与批判》。都是上海出版的,大约属于综合性社科类刊物。前者是季刊,后者是月刊。《自然辩证法》中常有哲学的文章,记得有一期是讲在医疗实践中学哲学的文章,对我还有点启发,对此我还写过关于药物用量与功效关系的笔记,运用了量变质变的理论。这本杂志还有一些文献的附录,这给我可以稍开眼界,如屈原的《天问》与柳宗元的《天对》,就是从那里看到的。屈原的《天问》,深沉而热烈、凝重而飘扬;柳宗元的《天对》,实在而辩证,睿智而渊博,都让我激动。《学习与批判》有点象《红旗》杂志,但内容更广泛些,常有写历史、哲学的文章。1976年以后,这两本杂志就销声匿迹了,后来知道那是“四人帮”办的刊物。现在想来,当时,也不懂政治,也不知道写文章的背景,更读不懂文章的政治含义,只是那些文章中有关政治、历史、哲学、经济等学科的术语、概念,让我新鲜,让我开眼,也让近乎空白的头脑着迷。记得最清楚的,那次去南京出差后回江阴,在车站报刊部买到了本《学习与批判》,一路上读得入迷,差一点忘了下车。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设了日语教学节目。我开始了自学日语之路。首先是自制了五十音图卡片,记得那次我到江边码头接待参加全省中医工作会议的代表,闲着等客,就大部分背了出来。我的家乡不远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日广播发射台,电流极强。小时候装矿石收音机,一个二极管,一个天线加地线,就能听到日语广播。这个台要到深夜才有中文广播,所以,那时戴着耳机,熬到半夜,满耳都是日语,不听也得听,虽不懂意思,但日语的语气语调不知不觉入了脑。后来学日语入门快,可能与此有关。学日语是为了读日本的中医书。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一位上海的朋友,邹大根先生。他是我的未见面的患者和朋友。1976年,我在《新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实习日记》,发表后,收到很多读者来信。邹大根就是其中一位。他身体不佳,自学中医,便经常与我通信治病。他给我寄来了两本从旧书店淘到的日本汉方医著,其中一本竟然是大冢敬节先生的《诊断处方与汉方疗法》!他可能没有想到,这本书一直伴随着我,从江阴到南京,现在依然是我的爱物。
我读书没有系统,可谓是乱读。到现在看来,当年读的这些书,还都派上了用场。
-------------------
-------------------
好好学习,中医讲天人相应,多读书能让我们思路开阔。值得学习
-------------------
-------------------
-------------------
-------------------
-------------------
黄师所言告诉我们做一个真正的中医要求有多高,博览群书,要求我们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周而复始,螺旋前进,不断地否定加肯定,在痛苦和快乐中前进,逐渐地在追求马洛斯的层次需要论中的最高境界前进。
-------------------
读书如同喝酒,酒量大的多喝,酒量小的少喝,贵在融会贯通,却不能水饮内蓄。
-------------------
-------------------
-------------------
-------------------
-------------------
-------------------
宝贵的中小学阶段,有多少时间花在了题海之中,人类文化的经典和杰出人物的心灵和智慧却不能充分地领略到,不知这种缺陷和损失还要持续到什么时候?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结束,我是大学教师,热爱教育,也热爱中医,很是替青年学子们鸣不平,古典文化修养的不足会限制今后的发展。等明白时再来补课,是否会觉得力不从心。
中医学需要最优秀的人才去继承和发展,有人说能进清华、北大的学生,都不一定具备学中医的潜质!而现今最好的中医药大学的中医专业的录取分数都不太高!
-------------------
《我的大学》——很多人都读过这本书,《我的大学》基本上成为一个隐喻。
很多人熟悉那个年代,那些如饥似渴的年轻人在寻找出路,或者在现实里打发无聊的时间。作为个人的历史,自己眼里看出去的景象,留在心里珍贵的人物,还有那些融入气质和秉赋的书籍,把这些记忆写下来,其中的意义不仅仅是怀旧。
杂书中有营养,也有毒液吧。如果能成为大树,那一定有坚强的根系吧。寻找到一棵大树,聚集在下面,那也是很幸福的学生吧。
这也许也是大家聚在此地的意义。
谢谢黄老师,让我们分享到很多,体会到生命中独特的快乐。
————
-------------------
-------------------
-------------------
-------------------
-------------------
-------------------
-------------------
乱读的杂书多 吸收的养料少 我一直羞愧 还一直不改。。。。。。。。
-------------------
-------------------
黄元御:“穷达有命,不如读书!” 诚然,武夫学剑,仅敌一人,读书习医,或(主)宰天下! 读书可以锻炼武装人的大脑,提高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对于学医有时候杂书也可以启发思路,读杂书我个人的方法是观其大略可也,没必要花费过多的时间,一个人读书速度快他的思维也一定敏捷,所以这种读书法就是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的好办法。
-------------------
我是先从网上的一篇《黄煌药人方人说黄煌》认识了黄煌老师,然后读了《黄煌经方沙龙》一、二期,然后发现了经方医学论坛,逐渐迷上了黄老师的经方医学,黄老师的经方医学使我大开眼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