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橘泉(1896-1989),是上个世纪著名的经方家,也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学部委员。他说:“不知何时开始,何人作俑,我们现代的中医临床诊治,不大注意继承先贤传统经验的方剂,大都习惯于自由处方,随心所欲,加减药味,方无定型,而且没有方名,只写某某法。这样做,即使治好了病,也无法总结,既不利于推广经验,更不利于传授后学。”他这段话好像是对今天的中医人说的。当今许多中医,特别是名医专家们似乎更喜欢讲治法而不喜欢讲方,讲方也多讲后世方或经验方自拟方,似乎只讲方就不能显示学问的深邃,讲方证就不能体现思路之灵活,如此这般,蔚然成风,中医的学术发展步履维艰也在情理之中了。虽然叶橘泉先生有此言在先,但在积重难返的我国中医界,他的这种声音似乎不足以唤醒沉睡的我国中医同仁们。每读到叶橘泉先生的这句话,我就会感到担忧和不安。
-------------------
说的极深刻!假如从汉朝开始到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以
伤寒杂病论、千金、外台为主的几百个方子,经过两千年的归纳、总结、提纯。中医绝不会是现在的窘迫状况。中医药大学培养出来的也最起码都是会治病的中医。
-------------------
经方及方证的规则,是中医的基本功,当下大师们爱好自创方,他们多数也经历了经典时候,只是他们都想超越张仲景,美其名是创新,粮草滥用,用兵隨意,方能显示大师的风范,悲哀!后学也慢慢的受此影响而天马行空了,中医不乱才怪,治法大于经方,乱用药就出现了,经方大于治法,机槭用药也一样存在。总之,我认为,经方与治法匹配,就是方证,既符合经典,又利于创新,二者缺一不可。谢谢黄师提供新思维让我们感悟!
内容来自Android手机客户端
-------------------
黄师说的好!他们不用经方,要么没有学过伤寒金匮,要么嫌经方太便宜了,不赚钱,也所以他们经常开出的方治不好病!
-------------------
-------------------
黄老师说的是大实话。某国家名老中医,享誉当地,每每处方,几弯几弯,画着诸如:从肝肾论治,从脾治,没有具体方剂,也看不出具体方剂,说是治病达“写意”的感觉了。我这里不是说他技术不好,只是这样,后学如何继承总结啊?还有,这样多少有点师心自用吧,难道那么多经典方剂,就没有合适使用,或加减,或合方使用的?!
-------------------
现在也有很多研究伤寒的按照自己对伤寒的研究自拟方,出来的方不伦不类,即像经方又不像,有点“师心自用”。
-------------------
既要反对自己无原则按西医病名乱组方(某些大师级的除外)
要知道验方(指方证明确的)就是是法
也要反对机械套方
最大的问题是中医辨“证”已经丢失的厉害
很多人甚至所谓名医根本搞不清“证”是什么东西
医林改错越改越错
-------------------
自从学习回来之后,深记恩师之教诲,临床用药简单便宜,严格遵守用药用方尺度,虽不能带来物质上的享受,甚至有时有点落魄,但每每看到疗效甚佳,而且可以为患者减轻医药负担,精神上的愉悦感油然而生,很有成就感。我想这就是自己想要的,再假以时日,我相信,我可以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
-------------------
赞成,更深层次是管理层的问题。大多数中医大夫现已不能称之为大夫,应该叫中药推销员!以同仁堂为例,病人去看一次病必拿7副或以上的药,药费少则5、6百多则8、9百甚至上千!长期下去,同仁堂的牌子非砸了不行!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哪有治病救人的味道!让人痛心、担心、寒心!
-------------------
确实,有时候在看一些名老中医经验集时大部分都是用的自己拟定的经验方,真感到这样的经验对与我辈后学只能感叹其处方用药之灵活,要想学来实在不易。。
-------------------
有个行将退休的教授,挂号费300,号称专治
痛风、乳腺病,一张方36味算少的,说什么现在药材不地道,量必须重。治个
闭经的10天里冲的人都站不稳,后用大剂
三七了事。闭经没好,又添胃疼,下月下下月经信杳然。自已
糖尿病常年20以上,眼睛开三刀,书方都困难,周围血管病变,行步踉跄,这点事都无能自疗,还是三甲大医院名家,真是天晓得。
-------------------
这又牵扯到辩证论治几个字了,组方的灵活性无非是其代言,可西医也有辩证论治,治起病来却中规中矩,只是限于对疾病的认识,所以也难免不能解决所有医疗难题
-------------------
更可恨的是很多庸医只会抗生素激素吊瓶手术放化疗这个光那个光照的寻找妖魔鬼怪,实不知他们自己才是。
-------------------
1、现代人古文字功底越来越差;2、一部分文革中医大学生基础太差,自己也没努力,凭关系现在他们是中医骨干。3、中医教育有问题。大学教育60分万岁,没有前辈老中医从小死记硬背的童子功。不但经典没记牢,连基本处方也没记牢,只好凭记忆堆积中药,拼凑处方。
-------------------
-------------------
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言每每读起来就有无奈,感觉又到了中医的乱世似的,方不成方,法不成法!的现象太多,这社会浮躁的心态何时能沉淀下来就好了。
-------------------
太对了!!我以前看的中医书都是这样的。自从学习经方才发现原来中医是另外的一个理论体系。
-------------------
-------------------
黄老师说的好,现在很多自组方我们不好深入学习,但是,请教我多年来未能明白的问题:岳美中老前辈从日本归来赠给陈可冀院士的诗:东医虽亦学南阳,一并终归是一方,哪晓凭脉来辩证,此中精义耐思量。(详见岳美中医话集,20余年前背诵,可能有误),不知各位老师如何理解?谢谢!
-------------------
日本一个个方研究,最后中医还是不行。
国内自以为懂理,自己组方,中医都快被淘汰了。
要提高疗效,要有第三种方法。
-------------------
十世遗风:日本一个个方研究,最后中医还是不行。
国内自以为懂理,自己组方,中医都快被淘汰了。
要提高疗效,要有第三种方法。(2013-08-11 22:27) 700)this.width=700;" >
懂理说得容易做的很难
西医的理是死理
少阳病都不懂解决
就会对症治疗
还有就是割除一切
黄帝内经糟粕很多
但是精华也很多
伤寒入门了
必须深入钻研内经
中医不行还跟生活方式转变有关
很多人宁愿2个钟头一动不动吊针也不愿意用半个钟头煮药
还有就是总嫌中药不好吃
这个不是中医能解决的
-------------------
黄晚生:黄老师说的好,现在很多自组方我们不好深入学习,但是,请教我多年来未能明白的问题:岳美中老前辈从日本归来赠给陈可冀院士的诗:东医虽亦学南阳,一并终归是一方,哪晓凭脉来辩证,此 .. (2013-08-11 21:41) 700)this.width=700;" >
岳美中先生这首诗对国内的影响甚大,许多人认为日本汉方是对病用方,经方西用,由此否认日本汉方的价值,进而排斥方证相应。其实,岳美中先生当年也研读过吉益东洞以及汤本求真的书,从其医案中可以看到这种痕迹非常明显。他访日后的这首诗,是对日本现代汉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作的批评和担心。只要细细看看大塚敬节先生的书和医案,就晓得日本汉方的高手们思路非常灵活,方证相应是规矩,而在临床上该有何方,其选择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医生必须虚怀灵变,否则,思路一局限,方子根本出不来。
-------------------
叶先生的话有道理,但他是针对文革前后中医的乱象而言的。他说的是古方,合乎法理的方,而拒绝混乱的自由处方。他并非要求我们完全模仿经方。
就像我们写字,初起时你必须临帖,这好比是经方。现在人都不临帖,所以写的字都不上规矩,难看至极。做人也是如此。人当见贤思齐,以古贤为榜样。可是今人,几人愿学古人?都是高喊自由,我行我素,以至世风日下,道德沦丧。所以,做人尚且如此,为医岂能别样?
然而,临帖久了,你必须离帖。小儿学步,固当扶助,终不能永不放手吧。你平常写字,也必须临帖吗?所以,初学中医,必须学用经方。学到化境,常常隐匿经方痕迹,只用经方之大法。虽不见经方原型,但仔细观摩,必不违背经方精神。
中医不是一个平面,是多层阶梯。你要观察自己所在,然而决定取舍。自由处方,也不避经方,乃是大家之风。初学功夫不到,千万不能假冒大师,信手拈药。黄先生教导后学,实有深意,不必从表面拘束。
-------------------
其实,黄先生的内疚和不安是不必要的,那责任也不在你啊。面对当下中医的窘境,我等的责任,是找到中医衰落的真正根源,然后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尽一份力量。相信有许多这样的有志之士在,不是某个人所能独当的。
中医衰落的缘由,不在中医内部,而在外部。目前中医所得是“外感病”,希望大家仔细看清问题症结所在。作为中医人,当然应当先强自身,以御外邪。但不是说,我们可以视外邪而不顾。
-------------------
凤凰台主人:叶先生的话有道理,但他是针对文革前后中医的乱象而言的。他说的是古方,合乎法理的方,而拒绝混乱的自由处方。他并非要求我们完全模仿经方。
就像我们写字,初起时你必须临帖,这好比 ..?(2013-08-12 08:08)?700)this.width=700;" >
先生真是明白人,久违了,如先生一般睿智的思想和言谈。
-------------------
制约中医发展的主要因素
1、政府投入少,经济效益差
国家卫生资金的投入不平等。2000年,部(局)级综合医院年院均差额拨款数为中医医院的2倍,专项拨款数量是中医医院的1.2倍。在科研方面,中医药的科研经费与西医药相比则更为悬殊,为8.7:91.3,不及其1/10。2001年全国农村县级中医院院均财政拨款61.18万元,仅占同级综合医院(142.01万元)的43.08%。
1991年,中医医院比综合医院职工人均年业务收入高766元。但到1995年中医医院职工年人均业务收入比综合医院职工年人均业务收入少8200元,到2000年,此差距变为2.4761万元。具体到每一医生的年业务收入,中医医院与综合医院的实际水平差距更大,1995年,中医医院每一医生年人均业务收入比综合医院医生年人均业务收入少3.5949万元,2000年竟猛增至10.3133万元,而且此差距还有逐年增大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有,中医诊疗的手术和设备检查项目少,收费水平低,低价格高支出项目的构成比重大,资源水平低,每一工作量的财政补助比综合医院少。对药品的收支分析表明,中医医院药品经营成本比综合医院高,主要因素为人员经费比综合医院高一倍,其中中医医院药品(包含中药饮片)经营所用职工比综合医院多一倍,管理费也比综合医院多支出近一倍。医生的业务收入低,就意味着医院的经济效益差。这不仅大大降低了中医师使用中医药的积极性,也使中医院门诊、病房面积一再“缩水”,几无立足之地。
2、社会认同低,生存环境差
西医随枪炮进入中国后,不少国人以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对待中医文化,贬低、怀疑甚至否定中医。清末维新运动时,就有人开始否定中医。国民党政府曾两次要消灭中医。解放后,中央卫生部王斌等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毛泽东对此进行了批评,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尽管国内再无人敢公开否定中医,但50多年来,一些怀疑中医的权威人士,总是借“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科学化现代化”之名,试图将中医“提高”到西医水平。目前中医正处于受排斥、受歧视的地位,遭受着越来越多的质疑和责难,甚至一些非医学专业的人士也加入了议论的行列。有人认为,或许中药确有一定的效果,但中医理论纯属于胡说八道了。“中医科学吗”?“中医确实有效吗”?种种非议如腥风浊浪,愈刮愈猛。上至中医政策的制定者,中到中医院所的科教人员,下至基层的中医及中医爱好者,对此都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正如上世纪80年代,德国慕尼黑大学波克特教授指出的,“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没有为确定其科学传统地位而进行认识论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学探讨,没有从对全人类的福利出发给予人道主义的关注,所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这样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国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承认在中国本土上的宝藏,为了追求时髦,用西方的术语胡乱消灭和模糊中医的信息。” 中医个性化治疗虽然代表着未来医学方向,但与占领市场份额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要求不相符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远离繁琐的家务,开始注重享受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治病总是希望治疗方法越简单越好、见效越快越好、服药越少越好。而中药味道苦涩难咽、煎煮过程繁琐、服用量大、不便于携带保存,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还有人们对中医的了解,似乎人人都熟悉,却又都知之甚少、知之甚浅;几乎家家都离不开,却又都误解甚多、偏见甚多。如: “西医来得快,中医来得慢”、“中医治不了大病急病”、“中医无副作用”等错误的思想。许多人都承认中医治病确实有效,但却不愿服用中药。这种认可中医却又拒绝中药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中药是中医最常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却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脱离了患者的需求,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3、政策上制约,导向上错误中医的前景如何,政策将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合理的政策如同无形的绞索,足以对任何产业造成毁灭的打击!国家政策是提倡发展中医的, “发展传统医学”虽然被庄严地写进宪法,但在一些具体法律法规和医疗管理制度上,实际上一直在歧视、歪曲和限制中医药。两法一条例阻碍中医药发展。《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法》规定,须有4年以上医学院校学历方能参加资格考试,且考试内容近一半是西医知识。导致学徒出身、未受过正规西医教育的民间中医拿不到行医资格。临床自制丸散膏丹是中医师的一项基本技能,民间秘方均是自制药,但《药品管理法》严格限制使用自制配药,否则,将以非法制售药物之名受到制裁。《医疗机构制剂审批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的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但“中药制剂一般不得调剂使用”。《中医药管理条例》也在诸多方面限制了中医药发展。
中医院的院内制剂的研制和使用,体现了一个中医院的特色和优势,其方便、安全、有效,能直接反映医院的医药水平。目前,依据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对医院制剂是等同于新药来管理的,中药制剂在生产条件、品种审批上都要按新药标准执行。但是许多中医院特别是县级中医院,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中药制剂室的建设标准,一些中医院已不得不将中药制剂室关掉,这样大的利润被丢失,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工资、奖金和福利,同时也导致中医院的特色和优势萎缩,甚至消失。
中医院医药剥离犹如釜底抽薪,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现在国家要求处方给病人人自由购药,街头上药店比公厕还多,患者手持药方满街跑,哪儿药便宜就往哪儿赶,无形中形成了医院看病、药店取药、回家服药的情况。社会药店的责任心毕竟不如医院强,有的仅管抓药,对药物之间的搭配、药方中药物的配伍,以及剂量、药材优劣等问题一概不管不问,有效无效与我无关,用“你找医生去”一句话就可推脱一切。最终的结果是医院没赚钱,医师价值没体现,反过来病人认为中医不行。
国家提倡中西结合和把医院推向市场导致中医医院严重西化。受现实利益驱使,人们往往看重西医,看轻中医,导致目前多数中医院已经不姓“中”了,已不具真正中医临床基地性质了。其原因,一方面,60年代后期以来培养的多数中医已不大会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了,必须像西医一样借助仪器化验辨病。另一方面,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与医疗设备。西药进出价差大,检测化验收费高,医生创收、医院盈利、医院评等级均要靠它。这反而使中医“简、效、便、廉”的优势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拌脚石”,限制了中医药的临床应用。若靠它收费,医院难以存活,医生只有受穷。然而此举,只是使中医院成为二流的西医院了,永远没有竞争优势。
4、中医特色不浓,后继乏人乏术
许多中医特色专科如针灸、推拿、骨伤、皮肤、
痔瘘、耳鼻喉、眼科等,都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十年浩劫,不少传统的中医专科被取消,一些具有独特疗效的专科老中医被下放,致使目前许多中医独特有效的方药、手法已濒于失传。目前大多数中医院只有中内和骨伤科,其它有的有科室,却没有特色和规模,或者说已中西医结合掉了。有的甚至于连科室都没有。
近些年中医人才严重“西化” 一方面是在职的中医人才西化严重,另一方面是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纷纷改行。这是因为中医人才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不高,个人收入与社会地位的双重低下决定了中医人才西化严重,它是中医人才寻求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自然选择。学生普遍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多半转行西医,或名行中医实以西医为主。上研究生深造者,大都不是在中医理论及临床上提高,而是遵循西医教育方法,要求硕士做到细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不少中医硕士、博士不会用中医理论与技能临床看病,难以称为真正中医。由于西医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使得许多中医师在临证之际,不知不觉陷入了西医僵化的思维模式。受西医诊断之所囿,遇到炎症就清热解毒,遇到
高血压就平肝息风;如根据药理实验
黄连有“抗菌”作用,
五味子有降低“转氨酶”作用,于是,遇到相关疾病则必定选用。这种“以方套病、废医存药”的做法,完全脱离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使中医在学术上的精髓及特色丧失殆尽,变得名存而实亡!医生不在中医的原则指导下用药,一旦治疗无效,往往就借助于西医的手段进行治疗,如果因此而获效,则认为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此弊积重难返,久而不觉其非,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中医药工作者自身信念的动摇犹如釜底抽薪,直接动摇了中医药事业的根基。(请勿转载,本人原创)
-------------------
-------------------
深有感触!正在省中医院学习,一个省级名老中医啊,治一
失眠,用药真是无语啊,生龙牡,炒
枣仁,
百合,
合欢皮,
夜交藤等等,中药有点安神作用的,差不多都用上
-------------------
xxshy:深有感触!正在省中医院学习,一个省级名老中医啊,治一失眠,用药真是无语啊,生龙牡,炒枣仁,百合,合欢皮,夜交藤等等,中药有点安神作用的,差不多都用上?(2013-08-12 17:05)?700)this.width=700;" >
山东省立医院除了上述安神的以外,还开消化类:炒
麦芽、炒
谷芽、
砂仁、
陈皮等。当时我对那个去看病的同事说,凡是我能看懂的方子,都不是水平高的医生开的。
-------------------
中医衰落的主要因素是内因,内因中又以经方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为主。而令人遗憾的是,吴佩衡则曾担任云南省首任中医学院院长、叶橘泉曾担任首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他们既是一流的经方家又有行政管理的大权,何以没有在经方的教育、管理、推广等方面做出特别显著的成效?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时方思维的定势已根深蒂固难以撼动难以更改。岳美中虽被称为经方家,我早年亦从其书中得到不少启发,可如今看来他并非一流的经方家,对经方理解的层面还远未达上乘境界,骨子里还是时方思维占主导。
-------------------
现在人们的病种复杂,虚实夹杂不是光能靠经方能够解决的,那么如何解决好用方的问题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现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医人也应该有所突破,不能墨守陈规还在几千年以前的理论是打转转,如何把经方和时方结合起来,达到提高疗效才算是目的。
-------------------
中医教育的失败,教育制度的失败!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传承失败!
-------------------
woyunzhai:中医衰落的主要因素是内因,内因中又以经方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为主。而令人遗憾的是,吴佩衡则曾担任云南省首任中医学院院长、叶橘泉曾担任首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他们既是一流的经方家又 .. (2013-08-12 21:49) 700)this.width=700;" >
基本同意先生看法。从根本上说,中医目前岌岌可危的现状,是历史的必然,不仅如此,还远未见底。中医,毕竟在中国历经数千年长盛不衰,这已经是独一无二的奇迹了,但是,终究逃脱不了盛极必衰的道理。没什么遗憾,更不必怨天尤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逃脱不了这个道的规矩!还有,道地的中医是道的极佳载体和体用形式,绝对不会灭绝,甚至可以说不会衰败,只是以另外一种形式“隐藏”而已,一定会在适当形势下再次勃发!(近年来,我拜见到一些民间中医,有些只是家传,但也有些是学富五车的,研读过的经典之多,感悟之深,真是让人叹服。他们绝大多数是无照行医,籍籍无名,但口碑极好,哎!),我坚信这样的感悟:只要中华大地还有成脉成系的青山绿水,只要还有亿万淳朴善良、乐于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的生成空间,就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如此,中华文化的种子就还在,精气神就还在,脊梁就不会断!必然的趋势,无法抗拒,就顺其自然吧。各自该做什么?才是我们要用心体会的。
-------------------
虚伪的年代,都想藏私,明知道也不会说的,生怕被人学走,我接触了很多门诊,都差不多
-------------------
名医大儒莫不从古圣经典研讨。深明医理,所谓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一开始都有尊规矩,而后神而明之自能出于规矩之外。必执其法而不泥其法方为最上。平庸之辈动则言自创新方,画虎不成反类犬。观蒲辅周,施今墨医案有好多都看不出经方或是那个时方的影子。但疗效已经给了最好的说明。非高手不能为也,非智者不能晓也。王梦英也有“指南误人耶?人误指南耶?”的感慨。我觉得岳美中,张琪的书最通达明晓,学习起来有所依凭,初学者学化裁太多的学不来。我刚毕业读指南医案读的一塌糊涂。
-------------------
凤凰台主人:其实,黄先生的内疚和不安是不必要的,那责任也不在你啊。面对当下中医的窘境,我等的责任,是找到中医衰落的真正根源,然后为改变这种现状而尽一份力量。相信有许多这样的有志之士在, ..?(2013-08-12 08:23)?700)this.width=700;" >
赞同,深表赞同,说出了咱基层中医的心声,在基层行医的酸甜苦乐,只有咱自己知道。
-------------------
这个平台正好为大家提供学习的机会,向黄老师及致力于经典中医学传承的大贾们致敬!
-------------------
“黄帝内经糟粕很多
但是精华也很多”错咦!能称为“经”者。字字珠玑,字字千金......何来糟粕?我汗
-------------------
明月清风:制约中医发展的主要因素
1、政府投入少,经济效益差
国家卫生资金的投入不平等。2000年,部(局)级综合医院年院均差额拨款数为中医医院的2倍,专项拨款数量是中医医院的1.2倍。在科研方面 ..?(2013-08-12 10:20)?700)this.width=700;" >
分析的非常可观,一针见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