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友慧? 陈明达?? 湖北省荆门市中医院
补阳还五汤出自清朝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方由
黄芪、
当归、
赤芍、
地龙、
川芎、
红花、
桃仁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络的功效,主要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笔者在临床
中使用该方治疗足跟痛、老年性皮肤
瘙痒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疗效确切。现介绍如下:
足跟痛 李某,男,50岁。2005年12月6日初诊。患者诉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跟疼痛,触地尤甚。曾行针灸理疗,效果不显著。后来我院求治,症见:右足跟痛,触地尤甚,略感
腰痛。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脉细涩。行右足X线检查,提示:右足骨刺增生。既往无
糖尿病等病史。西医诊断:足跟痛。中医诊断:痹证。证属气虚血瘀。拟
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40g,当归、地龙各30g,赤芍、怀
牛膝、
伸筋草、
桑寄生各15g,川芎、红花、
桃仁各10g,
甘草6g。共3剂,水煎服。每日1剂。并嘱不负重,少行走。3天后,患者诉症状明显减轻。效不
更方,遂再予5剂。疼痛消失,行走自如。
按? 足跟痛好发于老年人,与退行性病变有一定关系,其实质是由跖腱膜的急慢性炎症引起。中医学认为属于“痹证”范畴,由于气血不足,瘀血阻滞,以致经脉失养而发本病。方中重用黄芪、当归大补脾胃之气,以生气血。同时配以赤芍、川芎、红花、桃仁活血化瘀。地龙性善走窜,以增强活血之功效。伸筋草祛风除湿,桑寄生补肝肾,除湿。怀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兼补肝肾。诸药合用,使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则可渐愈。
老年性皮肤瘙痒 刘某,女,65岁。2006年1月5日初诊。患者诉反复发作性皮肤瘙痒5年,以双下肢为重,入冬尤甚。曾行西医治疗,病情时好时缓。遂来我院求治于中医。症见:皮肤瘙痒,以双下肢为重,可见抓痕和血痂,以及少许脱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既往无糖尿病、
高血压等特殊病史。西医诊断:老年性
皮肤瘙痒症。中医诊断:
风瘙痒。证属气血亏虚。予补阳还五汤化裁:黄芪40g,当归30g,赤芍、制首乌、白蒺
藜、
白鲜皮各15g,川芎、红花、桃仁各10g,
炙甘草6g。共5剂,水煎服。每日1剂。6天后复诊,诉症状明显缓解,遂加
防风10g,
白术15g。再进5剂痊愈。后随访半年,未诉复发。
按? 老年性皮肤瘙痒乃老年人常见病,一直是医学界一大顽疾。西医治疗病情容易反复,病人痛苦。中医认为该病多与血虚、血热有关。结合本例,乃气血亏虚,因虚致瘀,肌肤失养,故发本病。方中重用黄芪运大气,同时主“大风”(大风乃一切皮肤顽症的总称)。当归与黄芪相伍,补血活血。赤芍、红花、桃仁、川芎活血祛瘀生血。制首乌、白
蒺藜为对药(定风丹),补肝肾,益精血。白鲜皮祛风解毒。故本方共奏补元气,益精血,生津液,扶正托邪于外之功。复诊时肌肤微感瘙痒,乃表气未通,加防风,白术以增强益气固表之作用。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赵某,男,58岁。2006年12月5日初诊。患者诉头晕,恶心,纳差乏力,视物旋转,行走不稳。在我院门诊经颅多普勒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在门诊输液(复方
丹参注射液30ml)5天,症状无明显缓解。来我处查血压120/80mmHg,神经系统检查:眼球
震颤,未见余病理征。舌质暗,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断:
眩晕。证属气虚血瘀型。予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40g,当归30g,赤芍、地龙、
天麻、
茯神各15g,川芎、红花、桃仁各10g,炙甘草6g。共3剂,水煎服。4天后,诸症明显缓解,仍感纳差乏力,遂守上方加法
半夏10g,
薏苡仁30g。再递5剂。诸症消失。
按?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见于老年人,由于
小脑及
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的供血。椎基底动脉发生病变时,脑部血流不畅,供血不足,故出现眩晕等症状。本病多属于中医学“眩晕”、“厥证”等范畴,病机多为
肾精不足,气血亏虚。方中以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通络。天麻息风、平阳、通络。茯神有健脾除湿安神之功效。复诊加法半夏、
薏苡仁以健脾化痰除湿。现代医学认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眩晕时,往往伴有植物神经机能紊乱的症状,如恶心
呕吐,纳差乏力。故用法半夏、薏苡仁、茯神以松弛肠道平滑肌。因而药证相和,则疗效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