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脉经典》之《经方寸口脉病诊治法应用经验》
一般性的说明。这里谈的是经方的病概念与经方寸口脉诊结合,实施诊治的方法。
六经病全程的脉表象类比。先需要一些比喻。正如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疾病也是类似,初在太阳皮毛之轻,风起于青萍之末。再渐如少阳发展和煦,继则盛大如阳明烈烈,其后开始亢极生悔。充实却不勃然,至太阴变缓。厥阴更是惨败,夹杂不甘心的回光返照,局面繁杂。到少阴已是幽潜。衰退。所以,与六个典型状态对应的寸口脉的主要表象,按原文说,就是浮、弦、大(腑实则迟)、缓、变(厥阴脉多变)、微。
经方脉象指感的现场还原。经方脉名所指脉象的表述规范,与后世不同。包括前面涉及的纲领性脉象的脉名,并不是后世如我们所理解的那些指感。如何论证?从临证现场印证,从看似矛盾的原文解读。
经方的脉象表述法:1象规范如迟,为偏沉位,充实有力的指感,此种指感,不会很细小,应指持续时间长,显得缓慢,而速度慢的脉象,一般都不会很弱。2复合脉象提示法。3证症提示法。
伤寒六经七病脉诊技术。1对应的生、病理。
2脉象指感经验:
2.1太阳经病主脉为浮脉。浮脉的指感:在管体之上及管体,偶有管体略下的部分出现脉动。
2.2少阳经病主脉为弦类脉。。弦类脉的指感:以管体的轴向延伸张力明显,应指较长或有长的动势指感。
2.3阳明经病主脉为大类脉。大脉的指感:是管体的扩张变粗与内容物的充盈。同时,阳明腑实证,作为一个重要的、常见的证候,它单独可见一个重要的脉象类别,沉实类脉
2.4太阴经病主脉为缓脉。缓脉的指感:管体张力减小,界限软,渐与周围组织融合而不分明,管内软而不空虚。
2.5厥阴经病主脉多变,太阳病中风脉、少阳病脉、太阴病脉、少阴病脉,都可能出现。
2.6少阴经病主脉为弱类脉。
3部位时空分布规律的经验。
金匮十五病脉诊技术。对应的生、病理。
脉象指感经验。
部位时空分布规律的经验。
-------------------
这是我的征文纲要,虽然是旧文,仍感觉可能来不及在截止前修改好
-------------------
4,仲圣虽然对“
小陷胸汤”,“
白虎汤”二方的脉像表述一致,但是这个表述一致下是有根本性差别的。“白虎汤”的脉“浮滑”是浮以滑大洪数,滑大因洪数而显。且是浮取三部皆见。而“小陷胸汤”的“浮滑”是立足在“滑数”上的,它的“浮”是滑数以浮,取这个“滑”布指用力是中候,候中是滑数以浮之意,这里的“浮”主要以“数”而显。“小陷胸汤”方脉候取时有两个特点。一是痰热邪气较轻时,方脉中候六脉皆可见“滑数以浮”。二是痰热邪气结滞较重时,中候的“滑数以浮”的脉意可以不在六部中都呈现,而只表现在寸关或寸关间,尤其是右寸关最为突出。临床中我多诊老人痰热咳踹之疾,这样的脉诊表现多见。
5.“小陷胸汤”内药物的使用脉征大致如下:一是
黄连的使用脉征是在左寸右关部见数,或者数中带些滑意。二是
半夏的使用脉征是三部九候凡见滑像皆可投之,当然在寸关部及举按的指力中见是最适宜的了,当然孕妇见滑那是另一回事了。三是
瓜蒌的使用脉征为举按及寸关部必须见“滑数以浮”的脉像才成。由此可知瓜蒌在“小陷胸汤”中的重要性了。于此我们也可以知道半夏的脉征范围最广,瓜蒌次之,黄连再次之。
6,另外,这里有个与“小陷胸汤”方脉脉征相似的疾病脉像需要鉴别。食积的脉像多“浮滑以数”或“滑数以浮”。虽然如是,但它们多兼有“紧弦结实”之意。“浮滑紧弦以数”者多兼有风邪外感,“滑数紧弦以浮”者多以湿食积滞在内为主,这个“浮”多是积滞在内而致脉气在外的表现。
7,解读伤寒脉法,这里不能死在仲圣所说的“浮滑”二字下了。若只见“浮滑”,那么这个单纯的“浮滑”脉像实际临床中它应对的病因病机是“风痰”之邪在上焦或太阳经输而已。这个应对和“白虎汤”,“小陷胸汤”又有什么关联呢???
您正在看的文章来自经方医学论坛(Huanghuang jingfang Salon) http://www。hhjfsl。com/jfbbs,原文地址:http://www。hhjfsl。com/jfbbs/read.php?tid-12083.html、、、、倒是一个佐证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