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本版刊发了
上海中医药大学陈清光的《正确认识脉诊》一文,该文认为“较为精准地据脉断症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不能也不应当苛求完全达到”。10月18日,湖北省监利县分盐镇渔场卫生室胡心藻医师在本版对此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据脉断症”不仅“可求”,而且“能够达到”。面对这样的反驳,陈清光投稿本报,旗帜鲜明地反对过度拔高据脉断症。
近日,胡心藻先生撰文《中医师必须擅长脉诊》(下称《中》文),批驳笔者《正确认识脉诊》(下称《正》文)一文中的观点。笔者很高兴自己能抛砖引玉,但仔细拜读该文后,认为有几点需要说明。
据脉断症与据脉断证不一样 首先,胡心藻反驳笔者的观点时将“较为精准地据脉断证”错引为“较为精准地据脉断症”。“证”与“症”,看起来可能差不多,在其《中》文里面,二字就是混用的。实际上,“证”,即证候,是对病变发展某一阶段病人所表现出一系列症状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所得出的有关病因、病性、病位的综合概括。“症”,即症状,是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背离正常生理范围的异常现象。证候由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症状组成,可以能更好地反映病变的本质(病机),正是中医脉诊探求的对象。根据脉诊来辨析证候,探求病机,进而处方论治,是每个临床中医师应当掌握和必须擅长的。
胡心藻文章中还大量引用古人及当代脉学泰斗费兆馥先生的原话,让人误以为他们鼓励“据脉断症”。笔者查阅了从古到今历代诸家关于脉诊的论述,但未见一位医家有只言片语来肯定“据脉断症”。相反,历代各派医家一致斥责俗医“据脉断症”炫人耳目,蛊惑人心的行径。
其次,笔者为了说明上述观点,便举几例临证案例,案例未必完美,但力求翔实可靠。其中一例为吾师先于西医确诊
大肠癌,笔者称之为“较为精准地据脉断症”。同时,特意注明这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诊脉查病甚至可以做到西医望尘莫及的地步”。这种情况“有其特殊性,并非普遍规律,无法对每个患者都实现;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不能也不应当苛求完全达到”。显然,“较为精准地据脉断症”无法苛求每一位临床中医师达到,如果胡先生坚持认为可以“完全达到据脉断症的佳境”,不仅自欺欺人,也不符合临证实践。
笔者欣赏的中医诊疗流程 通过《中》文“当代也有经验丰富的名老中医、纯正中医亦能据脉断证,令人叹服不已”可见,胡心藻的意思当是“据脉断症”,即通过把脉来推断症状。笔者本来就认为“据脉断症”对某些患者某些疾病某些症状,是可以做到,但不是对所有患者所有疾病及所有症状都能实现,更谈不上“完全达到据脉断症的佳境”。
吾师脉诊高超,常能据脉断症,处方用药也常常效如桴鼓。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稍有点滴心得,临证有时也能据脉断症,最初颇为自得,并刻意在老师面前表现据脉断症,原以为会受夸奖,不料老师异常严厉地教导:你把脉是为了什么!是啊,把脉不是为了“据脉断症”,而是为了探寻证候病机,而非症状。中医师应当通过脉诊探求证候和病机(可借此推断症状),指导处方用药。这是笔者在《正》文中反复申明的。
笔者在临床中,比较欣赏这样的中医诊疗流程:先对病人望诊、问诊,然后把脉,参研脉诊结果与其他诊法结果是否一致,分析元气阴阳的偏盛,体察病邪之所在,探求五脏气血的寒热虚实,进而识病辨证,审证求机,指导处方用药,推断预后。
反对过度拔高据脉断症 笔者旗帜鲜明地反对过度拔高据脉断症。准确地据脉断症并非评价中医师水平的标准,诊断水平高超不等同于医术高明。据脉断症与疗效无直接关系。医生也许无法准确据脉断症,但却可以推测病机,并据病机用药取得疗效:临床常见消化科患者右关浮弦而大时,我们可知病机为肝气犯胃,病人应当出现胃疼,嗳腐吞酸等症状,但患者往往因服用西药而不表现症状,此时据脉断症是不准确的,但从脉象上却可得知其病机。
笔者始终认为,疗效是中医诊疗的根本。提高临床中医师诊脉水平和疗效,应当是目前脉诊研究的题中之义与最终目的。如果能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精准地据脉断症,既能取得患者信任,又可以增进医患感情,可谓锦上添花,但如果疗效不佳,根据脉象描述的症状再准确,也显得苍白无力。
近年来,脉诊领域取得长足进展。在学术界,客观化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基于四诊综合的中医四诊仪参与世博,打开了中医走向世界的窗口;新型脉象仪问世,并作为最具特色的诊断仪器参与俄国“火星探测计划”,堪称全球华人的骄傲。今日脉诊之局面来之不易,值得每一位中医人珍惜,但过度拔高脉诊,有害无益。中医养生领域的“张悟本事件”、“李一事件”可作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