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经方医学体质理论包括两个层次,首先是以药或方为名的体质论,其基础是相应的药证方证,如
柴胡体质、
桂枝体质、
半夏体质、
麻黄体质及大
小柴胡汤、
温经汤、炙
甘草汤、
五积散体质等。它对常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症状证候及治疗调理做出了基本概括,在体质加方证辨证指导下临床疗效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中医治病的可重复性。再者就是每种体质下寒热虚实郁瘀痰湿的特点及其相互交织变化,也即晓军老师总结的黄师经方医学八大体质歌诀内容。跟师期间常听黄师论及火半夏、水桂枝、瘀柴胡,如此描述是对两个层次的更深入理解和运用,上述八个方面实际是方病人三角中病的主要内容,有的是体质原有,有的是病后兼挟,经方的加减及特殊用量多与此有关。
跟师期间也常听黄师论及风药的运用,印象最深的是荆防柴归汤治疗过敏性、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与风有关的疾病可能最多,但哪些人患病与风最相关?由此引出对风体的思考。风为春季的主气,肝主风,但当其太过、不及时,四季均可使人患病。且寒、湿、燥、暑、热等外邪,多依附于风而入侵人体。中医认为,风邪实为外感病证的先导,因而《素问?骨空论》有"风为百病之长"、"风者,百病之始也"等生动的理论概括。
风邪的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邪善动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故为阳邪。且易侵犯人体的上部(如头面)和肌表,可使皮毛、汗孔开泄,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病态。由于风性轻扬、无处不到,故风病症状,可表现于身体的任何部分。但初起一般多在上部、外部和体表,故《素问?太阴阳明论》"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指的就是这个意思。2、风邪善行数变:风邪致病,发病速、变化快、病位游走不定。如风痹的关节疼痛,多呈游走性,部位不定。故《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动:有动摇不定的含义。如
破伤风出现
抽搐、痉挛、角弓反张等症状,某些温热病的热盛动风、阴虚风动,以及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出现的
眩晕、抽搐、筋脉强直等症状皆属于"风胜则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表现,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根据风邪致病特点可以推测,那些毛孔疏松、肌肉松软、筋骨关节萎弱怕风的人、头面五官易患病的人、易患肝胆疾病的人、易患过敏性免疫性疾病的人、患病以动摇性为特征的人、神经调节紊乱易歇斯底里的人、病后病情变化迅速的人皆属风体之人。风体之人,其一多本虚,虚则易受风,虚则风易动。临床上
桂枝汤、桂枝加
葛根汤、
黄芪防己汤、荆防
败毒散、
阳和汤均乃补表虚祛风之剂;其二,头面颈部、肝胆疾病需要加风药治之。所谓“风药”是指柴胡、
升麻、
荆芥、
防风、葛根、桂枝、
羌活、
白芷、
薄荷等一类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升、散、行、透、动等多种特性,能从不同的角度发挥发散祛邪、开郁畅气、辛温通阳、燥湿化痰、通络开窍、活血化淤、升阳助补等多种作用,如荆芥
连翘汤治疗头面部五官火热性疾病,荆防柴归汤治疗
黄褐斑、自身免疫性肝炎,小
续命汤治疗中风,
葛根汤治疗
颈椎病,
逍遥散中薄荷、
痛泻要方中防风以及甲状腺疾病甲亢桥本氏病风药的运用等。其三,患病有动摇性者需加熄风药治之。风性动摇多属强直性,全身如
癫痫阵挛抽搐,局部如
震颤麻痹、
面肌痉挛、不安腿综合征、
手足徐动症、偏
头痛等,临床合用止痉散、
牵正散。而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之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身为振振摇者属虚寒停水气动之象,此类动摇性多表现为步履蹒跚、站立不稳、容易跌倒、肌肉跳动等属肌张力减弱,也多伴眩晕。若风痰饮合病其动摇性两者兼之则兼治之。其四,风为百病之长,临床许多反复发作性疾病或疑难杂症多与风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