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中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一张好方欲蠲疴却疾,如果不在用量上进行一番考究是不行的,而用量又包括绝对剂量---即每味药的用量大小和相对剂量---即一张方中各个药味之间的比例;在经方中,可行的有大、中、小三个剂量段,即一两等于3克、5克和10克;当然,用量还应考虑到某味药的质地、类别以及其在某方中的治疗地位等等因素。我对中药用量的看法是:
1,体壮病重者用量可重,反之则当用轻;
2:急切之疾考虑重量,所谓治外感如将;反之则用小量,所谓治内伤如相;
3:小方味少时考虑大量,取量大且力专而效宏;大方味多时则取小量,取其异彩纷呈互为利济而缓调收功;
4:患者的脾胃壮旺者可以考虑大量,以其能纳能化而且吸收良好,反之对于平素脾胃功能不佳或弱的患者我们即要考虑小量予服,因为此种患者如果药量太大反而欲速则不达;
5:对于方证相对,主证明显,医者心中较为有底的处方不妨考虑大量,所谓某某方主之,我们不妨单刀直入,欲其一击即中,病情即可马上峰回路转; 而如果对于患者病情把握不准,开方以火力侦察时要考虑小量,如果开方正确可令其有小效,纵然用方不完全正确亦不至于大害;所谓宜、可与之类是也。
总之,我们用药之量处处以人为本,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不可随便任意为之而导致减妙方之效。以上所述,实为一得之愚,望诸师友补充指正!
-------------------
-------------------
对于方证相对,主证明显,医者心中较为有底的处方不妨考虑大量,所谓某某方主之,我们不妨单刀直入,欲其一击即中,病情即可马上峰回路转; 而如果对于患者病情把握不准,开方以火力侦察时要考虑小量,如果开方正确可令其有小效,纵然用方不完全正确亦不至于大害;
————————————————————————
这话说得实在
-------------------
如果我们总是谨小慎微,缩手缩脚,每欲四两去拨千斤,可很多时候四两还真的是拨不动千斤;所谓车薪杯水而难免败亡;但是如果我们总是大刀阔斧,欲量大而效却未宏,疗效不佳的同时又增加了患者胃肠、经济乃至精神三个方面的压力,以至于病无补而于人有损,所以用量问题真的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大问题,不可不深究之。
-------------------
-------------------
王晓军:????如果我们总是谨小慎微,缩手缩脚,每欲四两去拨千斤,可很多时候四两还真的是拨不动千斤;所谓车薪杯水而难免败亡;但是如果我们总是大刀阔斧,欲量大而效却未宏,疗效 ..?(2013-09-03 10:47)?700)this.width=700;" >
“如果我们总是大刀阔斧,欲量大而效却未宏,疗效不佳的同时又增加了患者胃肠、经济乃至精神三个方面的压力,以至于病无补而于人有损”----此一句足见王先生宅心仁厚
-------------------
-------------------
-------------------
来武汉之后,有不少久治不愈的患者来求诊,见他们的病历上的方子大多是各10克,然后一看开出此方此量的医生还有不少是名医,我似有所悟的同时亦感到茫然和不解····这些老前辈们如果没看过《
伤寒论》我甚至都能够理解,但难道他们连傅青主及陈士铎的书都没看过吗?
-------------------
-------------------
法無定法。我遇到高人明醫有人一兩等於15克。也有人一兩等於1克不到。效果都出神入化。
-------------------
-------------------
-------------------
楼主说得非常中肯,仁心仁术,深明内经所云,北人比较健壮,故用药宜重,南人脾胃薄弱,不堪毒药,用药宜轻,久病正虚之人,宜先扶胃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久病之人若有痰饮\瘀血,宜先扶正,缓攻,待正气强后方可攻,正如麻瑞亭所说能攻则攻,不能攻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