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用方的理论-------《经方一百首》学习笔记
    

经方教学:用方的理论-------《经方一百首》学习笔记

   有人说我们经方医生只会用“套方”而不讲理论,今天余颇有小兴而谈一下理论,不过这种理论绝不是为理论而理论,我所谈的理论是让您看了之后就能够使用的理论。
  那么谈什么话题呢?刚好近来连续接诊了几例以呕吐恶心为主诉的患者,我们就从呕吐之经方运用谈起吧。
   我在临床上常规治疗呕吐的方子往往会首先考虑到小半夏汤或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吴茱萸汤,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儿都用过,一般是服之即效,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经常出现呕吐的患者我们称之为“呕家”,而呕吐的原因是“心下有支饮,这种支饮停留在心下(胃脘部),其实类同于现代医学所谓的胃潴留,从而导致胃气上逆发生胃乃至食管的逆蠕动而呕吐,水饮随着呕吐而排出体外,那么在水饮排出之后由于同时也会消耗津液所以应该会出现口渴,这说明是水饮已被排尽了,所以仲景接着说:“渴者为欲解”,但是如果呕吐后没有出现口渴,即“今反不渴”,那就说明胃部还有水饮未尽,所以我们要在此时给予小半夏汤来进行治疗,该方共有两味药组成,即半夏和生,考仲景书视半夏乃止呕之专剂,虽不能说是凡是呕吐概需半夏,但治疗呕吐使用半夏的频率还是较高的,而生姜在这里所扮演的角色亦非仅为了解半夏之毒而更是为了增半夏之效,请注意,古人用药大多如此,一般是一药两用甚至三用,或取其相助为理,或用其相反相成,或在减毒之同时亦可增效,或在协同之时更可防止矫枉过正,总之古人之选方用药是认真的用心的仔细的严谨的,我们在学习古人的方药时切不可轻忽滑过。此方实为治呕之祖方,例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生姜泻心汤以及后世名方二陈汤都包含有此二味方根。小半夏汤所主治的呕吐应该是单纯性的呕吐,一般多不夹杂其它症状,患者以强烈的恶心感为突出表现,而运用此方止呕的机理很可能是通过镇静呕吐中枢来实现的。小半夏加茯苓汤为小半夏汤的派生方,其具体原因我们可以通过复习小柴胡汤的方后注以窥其端倪:从“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来看,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为小半夏汤证另兼见心下悸而小便不利者,而众所周知,心下悸而小便不利乃是由于水停心下所导致的症状。另外《本经》云:“茯苓主:忧恚,惊邪,恐悸”、“久服安魂养神”,可知茯苓有安神镇静之功,如果小半夏汤证又出现精神不安时可用加茯苓汤予之。日人桑木崇秀说,呕吐一证,根据汉方医学的观点,认为是多余的水分停滞于胃部,胃气不得下行而上逆所致,半夏茯苓生姜均属燥性药物,进而,茯苓还具有安定脐部悸动之作用,故综观全方,可以看成是一首用于恶心呕吐而难受不适的镇静剂······临床上不管寒热虚实可以广泛应用,不过(运用的前提是)都必须以有胃内停水,表现为恶心呕吐为应用的条件。《金匮要略》说:“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如前所述,小半夏汤仅仅有降逆止呕的作用,而今呕吐之同时又有眩悸而心下痞,乃属“膈间有水”,则小半夏汤力所不及也,故于方中加用茯苓,一方面有镇静之功,一方面又有利水之效。汤本求真认为:本方不仅为镇呕之对方证,亦可为拔本塞源之剂。加用茯苓后,使小半夏从单纯的镇呕一变而成为镇呕而兼利水的方剂。应当指出,水停心下不仅只表现为“心下痞”,“眩悸”,此当为水饮向外发越而欲上冲所致,也可表现为背部寒冷、汗多、头汗出、水肿咳嗽、眉棱骨痛以及晕车等,若心下停饮甚者,还可再于方中加用苍术白术,以期加强逐饮之力;如果兼有气机阻滞者,亦可再加苏叶厚朴,从而又衍生出了半夏厚朴汤方。小半夏加茯苓汤证乃是先渴而后呕,先渴说明该患者多为饮水过多或饮入机体并不需要的水液,导致泛滥而致呕吐,此呕吐实为身体机能之当然排放,而茯苓泽泻汤证却为吐后而渴,实乃因大量呕吐后一时间(短暂)缺水所致,这种渴只不过是暂时的,表现为虽渴但是不能多饮,如果多饮则仍会导致呕吐的重新发作。
   生姜半夏汤也用半夏,但却不用生姜而用的却是生姜汁,主治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这是由于呕吐神经刺激过敏,亦即呕吐神经敏感性过主所致的表现,但又未能达到足以令患者呕吐出来的临界点,临床时要与小半夏汤证进行鉴别。
   干姜人参夏丸证,用于呕吐不止或恶心呕吐,吐物不臭或呈清水样,心下痞硬而纳呆,舌淡苔白滑者。现代多用于妊娠恶阻、慢性胃炎、美尼尔氏综合征及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的胃肠道反应等。本方原治“妊娠呕吐不止”,可表现为剧烈呕吐不已,这种呕吐的机理可能与绒毛膜促性激素水平有关,另外,精神紧张或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的孕妇也多有此现象。这种呕吐的特点是反复发作,尤其是早晨明显,食后即呕不能进食,甚至闻到食物气味即可发生呕吐,呕吐物一开始为食物,食物吐尽后即为粘液,最后可为胆汁甚至血液(胃粘膜出血),多同时伴有焦虑不安、失眠以及脱水酸中毒等表现,而干姜人参半夏丸在此担当的就是迅速止呕的重任。本方的用方抓手需要认定虚、寒二字,以呕吐物为稀薄、澄清或口内清涎上泛,唾液津津、舌苔白滑、舌质淡白为应用标准。也有用本方治疗宿醉出现的呕吐剧烈不止者;也有用本方治疗暴泻病之呕吐不止者。胡希恕先生说:本方并不只限于治疗妊娠呕吐,凡有此症无论男女皆可用之。
   大半夏汤以吐为主证,通常吐之前没有恶心表现,而小半夏汤证则是“谷不下”,大半夏汤证是能食,但食物从胃排入肠道障碍,从而被迫吐出,小半夏汤证是不食亦吐,甚者食不得下,而大半夏汤证食后才吐,不食不吐。另外,《外台秘要》说:“大半夏汤治呕而心下痞硬者。”可知该方证伴有心下痞硬,但小半夏汤证至多有心下痞而不硬;另:小半夏汤用生姜或加茯苓,偏于治疗水饮停滞,而大半夏汤则用人参及白蜜,可以益气养阴、润汤通便,以药测证,可知其人此时偏于气阴两伤,或当有形体枯槁,大便干结以及脉象无力等表现。还有,大半夏汤主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这里“宿谷不化”四个字,透露给我们以下信息:一是说明胃的腐熟功能下降,不能对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二是胃排空障碍,至少是有不完全的排空;三是古人对于进食谷类食物时可能没有进行较细的加工,这里的“不化”是告诉我们依然还可以看得到“谷”的形状;四是此时的呕吐物当伴有酸腐气味,因为胃反是因为胃排空障碍导致的呕吐,而呕吐物又因为蓄积不下而因之发酵,这种情况多见于消化性溃疡并发症之一的幽门梗阻,其吐就是多发生于食后,不恶心,不反酸,吐出物一般多为食物或挟带粘液,但完全性的幽门梗阻今天多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自然使用大半夏汤进行治疗的机会就随之减少,而高年体衰或术后以及放、化疗后所出现的消耗性体质所伴见的呕吐而不食则多适合用大半夏汤予以治疗。
  大黄甘草汤证虽亦为进食后的呕吐,即所谓的“食入即吐”,好像与大半夏汤证类似,但其多伴见舌苔黄厚,另可兼见口臭腹胀及便秘等阳热实象,故不难与之鉴别。
  
   甘草干姜汤证也可表现为呕吐,但除了呕吐之外,还可见口吐涎沫、头眩、小便频数等症,寒象表现较为明显。
   吴茱萸汤证呕吐与头痛、吐涎沫并见,另可见烦躁、脉沉细迟而阴寒这象明显。
 五苓散证多以呕吐清水为主,多为胃内容物呈一次性吐出,故每次的呕吐量较大,并伴有明显的口渴小便不利或汗出。
 小柴胡汤证的呕吐多伴有发热,其人同时食欲缺失而为“不欲饮食”。
 大柴胡汤证的呕吐之势则较为剧烈,所谓的“呕不止”,同时多伴有心下按之满痛的腹证。
 半夏、生姜泻心汤证除呕吐之外还有心下痞和肠鸣、腹泻,而呕吐并不是该方的主证而是作为客证出现的。
  旋覆代赭汤证乃“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所谓噫气,《说文解字》谓“饱食息也。”即嗳气。日人奥田谦藏说:本方证既无寒热,但胃气渐虚,心下之停饮不去,气上逆,甚则嗳气等的对证药方,此方(作用)主要在去心下之停饮,有除嗳气之功。噫气即嗳气,不除说明病程比较长,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但生姜泻心汤证也有心下痞硬,并有干噫食臭,这两个方证又应该如何区别呢?大塚敬节等认为,本方证与生姜泻心汤证相似,但本方用于较生姜泻心汤证更虚时,其症状多表现为心下痞硬、吞酸、嘈杂等,尤其是好发嗳气用生姜泻心汤治疗无效时使用。与生姜泻心汤相似但有便秘症状,用大黄等泻剂治疗后反而又出现腹痛、里急后重而不能再用泻剂者,有时为本方之适应证,但用于腹泻时有时还反而能够止泻。《勿误药室方函口诀》载此方治生姜泻心汤证之更剧者······病解后,痞硬噫气,不下利者用之,下利者用生姜泻心汤······又下利不止者而呕吐,或吐宿水者,亦有效。一宜秘结,一宜利下。另外,生姜泻心汤证常有腹中雷鸣,本方则无此表现,亦可作为鉴别要点。
 《外台》茯苓饮主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者,使用本方后可以“消痰气,令能食。”所谓心胸中有停痰宿水,即指胃中有水饮,因为胃中有宿饮,所以会常自吐水,但吐出水后,心胸间仍有气胀而导致不能食,本方则有驱除水饮、消胀、进食的功效,临床上如果再于方中加入半夏则其效尤捷,不问其吐水与否,以心胸满不能食为目的而活用于胃炎、胃下垂以及溃疡等病,均有良好疗效。此方与旋覆代赭汤均为治疗胃病之良方,而且本方证亦常有噫气,但患者是以嗳气为快,且大便多溏,而旋覆代赭汤证则是苦于嗳气不除,大便虚秘,这也正是二方的区别要点之所在。如果患者表现为心胸满甚者,可酌情的增加方中橘、枳的用量。
 另外一张治疗胃反呕吐的方子,即茯苓泽泻汤,原文是:“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以药测证,该方证还应该有心下悸、上冲、小便不利,腹部或有胀满之感,以上冲呕吐而渴,心下悸、小便不利为主兼见腹胀满或痛者为主证,但本方之证为“吐而渴”,根据仲景“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的临证经验,又“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可以看出,茯苓泽泻汤与小半夏汤证的区别主要为渴与不渴,而同样为心下停饮,为什么会表现为一者渴一者不渴呢?再看:“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茯苓甘草汤乃茯苓二两,桂枝二丙,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组成,而茯苓泽泻汤则由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泽泻汤是由泽泻四两、白术二两组成,主治“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者,从茯苓泽泻汤的组成来看,我们很明显的能够看到该方就是由茯苓甘草汤与泽泻汤的合方,只不过是把方中的茯苓重用于茯苓甘草汤的四倍,并倍甘草且加一两生姜,减一两泽泻再加一两白术而成,我们如果从药证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茯苓甘草汤证是不渴的,五苓散证则有口渴,二者的用药区别在于白术有无,那么,从这个方面来讲,泽泻汤证除了冒眩之外因为有术而也当有口渴的存在,我们这样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药证在方证的识别和鉴别当中的重要意义之所在了。另外,我们还可以把茯苓泽泻汤理解为五苓散去猪苓,因其无泌尿系的感染(我们知道,从药证角度讲,猪苓是主淋的),加入生姜可以散饮而止呕,加甘草以缓其急迫,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而如果我们更深一层次的理解,甘草还可保钠保水,从而可以避免渗利过度造成机体失水严重以及缓解渗利诸品对胃粘膜的刺激。
 日本人认为,有心下停饮者,首先为渴及呕吐,其次为尿少或多,心下动悸、上冲、头痛、眩晕,更为显著的表现为腹满、腹痛、胃部压迫感等。
 胡希恕先生认为,反胃为一发作性的呕吐,有一日发作者,亦有数日发作的,大都由于胃的消化和机能欠佳,停食或停水所致,水停不消,积至相当程度必会引致呕吐,全身组织缺少水的营养,故而同时会表现为口渴,胃有停饮,不吐但痛,若渴欲饮水者,应用茯苓泽泻汤亦有验。

-------------------
功底深厚,佩服

-------------------
分析的非常到位;逻辑性非常强

-------------------
有价值的总结分析,谢谢

-------------------
王兄中西医融会贯通,医术高超,向您学习了!

-------------------
受教。做成系列讲座更好。谢谢!

-------------------
学习,收藏。

-------------------
以原文解原文——以仲景解仲景
又有药证
还有现代的认识
——《伤寒论》就该这样学!

-------------------
这篇文章是我在学习黄师的「经方100首」后摘抄整理而成,是还要继续整理的,希望能够对各位学友有所启发和助益。

-------------------
佳作!了不起!

-------------------
王兄分析得非常到位,本人受益匪浅。谢谢!

-------------------
很经典,学习了

-------------------
受益匪淺!學習了。

-------------------
对,经方也是需要理论指导的。我们每个人都迫切想弄清张仲景用药组方的理论。希望多些谈经方理论的好文章。有比较鉴别,临床才能减少失误。向王老师学习。

-------------------
昨天与经方沙龙QQ群的朋友们讨论使用经方要不要辩病机,很多经方的使用者都认为使用经方就是对症治疗,不需要辩病机,还合理的解释为“有是证即用是药”,达到方证对应就会有效果。胡希恕老师说辩方证是最高端,其实也就是说辩方证是最后一步,治病最后还是要落在药方上,这个道理是对的。但是并不是省略了辩病机的前几步,胡老舍弃了脏腑经络辨证,使用的是六经八钢辨证。黄煌老师强调人的体质不同,使用的经方不同,也是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辨证得到的结果,所以,说使用经方不辨证肯定是不对的。我个人总结使用经方有三种困惑,第一,经方条文没记住,第二,经方条文没活用,第三,怪病人,为啥得病和条文不一样。实际上这是三种境界。

-------------------
楼主写的不错。只是建议字体颜色最好不用蓝色。蓝色不适宜黄种人阅读。

-------------------
真当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
好文章,学习

-------------------
实实在在的好文章。多谢。受教了!

-------------------
费心了,学习!

-------------------
王老师,我们初学套方是有理论支持的,不是没有理论乱套方的!老师用这么小的篇幅就想说教呕吐一证且让我们后学看后会用,说得太简单了。您太自信了!只能说您的文章大体概括了呕吐一证及其治疗方剂,对于如何用还是很笼统。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单独使用小半夏汤,于是就忽略了渴与否,有时候吴茱萸汤的呕吐只有呕吐一个症状,小柴胡也可以是。吴茱萸汤证用了甘草干姜汤,效果还是有的,所以它们只有级别的区别,而没有方向的对错。呕谷与呕水要不要区分开来?猪苓散也治吐后渴,凭什么把它局限于淋?五苓散与茯苓甘草汤的区别不是口渴的与否也不是白术的有无。老师还要用更大的篇幅耐心指导我们,不胜感激!

-------------------
若中医大夫们临证时都如此“心中了了”在当代中医早火了

-------------------
值得收藏的佳作!王兄辛苦了!
中医尤其是经方在治疗呕吐方面有丰富灵活而有效的方法,相比西医有很大的优势。九六年一患者因肝炎伴顽固性呕吐在县医院治疗,历时一周呕吐不能缓解,西医认为是肝昏迷,嘱家人准备后事,亲友已开始为其准备棺木。其妇听人建议来邀我会诊,我看了病人认为并非不可为,随即将病人转入中医院,据其脉证用茵陈四苓汤加小半夏汤,一剂缓解,三剂呕止,半月出院。

-------------------
晓军如此分析,对理解仲景心法极有启迪!如果学习经典,都能用如此方法,则医术必然大进!仲景治呕,除上述方剂外,还有麦门冬汤,治疗羸瘦之人的呕吐;乌梅丸,治疗寒热错杂的呕吐;半夏泻心汤治疗痞呕;半夏厚朴汤,治疗痰气交阻的呕,特别以咽喉异物感为特征。还有很多经方可以补充。

-------------------
感谢恩师的鼓励!学生定当沿此道路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不辜负您的期望!

-------------------
晓军君博学多识,总结的非常精彩。收藏学习!对下面这一段:
干姜人参半夏丸证,用于呕吐不止或恶心呕吐,吐物不臭或呈清水样,心下痞硬而纳呆,舌淡苔白滑者。现代多用于妊娠恶阻、慢性胃炎、美尼尔氏综合征及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的胃肠道反应等。本方原治“妊娠呕吐不止”,可表现为剧烈呕吐不已,这种呕吐的机理可能与绒毛膜促性激素水平有关,另外,精神紧张或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的孕妇也多有此现象。这种呕吐的特点是反复发作,尤其是早晨明显,食后即呕不能进食,甚至闻到食物气味即可发生呕吐,呕吐物一开始为食物,食物吐尽后即为粘液,最后可为胆汁甚至血液(胃粘膜出血),多同时伴有焦虑不安、失眠以及脱水和酸中毒等表现,而干姜人参半夏丸在此担当的就是迅速止呕的重任。本方的用方抓手需要认定虚、寒二字,以呕吐物为稀薄、澄清或口内清涎上泛,唾液津津、舌苔白滑、舌质淡白为应用标准。也有用本方治疗宿醉出现的呕吐剧烈不止者;也有用本方治疗暴泻病之呕吐不止者。胡希恕先生说:本方并不只限于治疗妊娠呕吐,凡有此症无论男女皆可用之。
——————————
干姜人参半夏丸证,我认为还可以和“半夏泻心汤”相互参看。此丸只是半夏泻心汤少了苦寒的芩连,故其治纯以虚寒为主,不再是“寒热错杂”之证。

向晓军君学习!

-------------------
很多时候我脑海中总在这样思考:为什么日本汉方学家能够总结出“”医之学,方焉耳“这样的话,所谓空穴来风必有其因!又看到他们所总结的气、血、水说,主张通过调节气、血、水来达到恢复人体内稳态平衡的终极目的,再反过来看看仲景每每提到的诸如“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等等意旨,仲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一本薄薄的《伤寒杂病论》,经过一千多年的纷纭注解,理论或者道理写得是越来越厚,可是却是你讲你的道,我说我的理,越说越湖涂,虽皓首穷经,寻章摘句,亦无一益而且徒滋后人眩惑,笔下纵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物,但到头来依然是”各承家技,始终顺旧“,请看现在的一些所谓伤寒名家们还是在什么阴阳当中孜孜汲汲,思之莫不令人痛心!------方向比奔跑更重要,是该我们清醒的时候了,多学学方药的学问吧,从方与人、药与人、病与人以人为本的角度去学习仲景大道,用黄师提出的调神调体调免疫去解决问题,用不求其全但求其真的治学态度去做临床和做学问,我相信我们会感受到一片全新的不同的天地!

-------------------
学习了!王老师功底深厚,敢问是哪个级别的医院?

-------------------
说说我自己吧,我在咱网站求助过,类风湿,用药无数,几乎一天一剂已3年,几无寸功。7月9日,我不再倒班了,生活规律了,正值酷暑,每天出一身透汗,不再吃药,关节疼痛已大有好转,肝部不适也有好转。我有信心能彻底好转。“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能有启发吗?

-------------------
胆小的蚊子:说说我自己吧,我在咱网站求助过,类风湿,用药无数,几乎一天一剂已3年,几无寸功。7月9日,我不再倒班了,生活规律了,正值酷暑,每天出一身透汗,不再吃药,关节疼痛已大有好转,肝部 ..?(2013-08-11 17:25)?700)this.width=700;" >

感谢您的分享!这其实正是我们医患双方都需要注意、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要注重病的人而不是只停留在人的病上。

-------------------
王师辛苦了!好文章!

-------------------
王晓军:很多时候我脑海中总在这样思考:为什么日本汉方学家能够总结出“”医之学,方焉耳“这样的话,所谓空穴来风必有其因!又看到他们所总结的气、血、水说,主张通过调节气、血、水来达到恢 ..?(2013-08-11 10:05)?700)this.width=700;" >

那个经典不是以人为本,那个中医看病不需要辨别阴阳。你用经方就不需要阴阳理论了吗?内经讲,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如果你不喜欢学习内经,不喜欢学习阴阳,你可以不学习,但是不要否定,一否定看你的水平来了。伤寒中处处有阴阳。

-------------------
晓军,的确如百嘉中医言:伤寒论处处是阴阳!
否定阴阳的医家,其学术价值可以流行一时,不可能成为经典。
日本是用方经验,我们需要学习。但没有理论,或者理论不够扎实。
试举例:五苓散和吴茱萸汤,都有呕吐,都有下利,都有烦,如何鉴别呢?

-------------------
回遗风兄:我并没有否定阴阳,因为我学中医之始亦是从阴阳开始的。但是问题是阴阳所包甚广,可十可百可千可万,虽有然其要一也的说法,但是事实是各家却均有各家的阴阳,比如就有人提出桂枝只能用于实人的阳强的汗出的奇谈怪论,正是由于阴阳虚实等概念完全处于一种混乱不堪的局面所造成的表述乃至于理解上的代沟更至于争论。弟认为我们既不能否定阴阳也更不可唯阴阳论,把一切问题都满足于阴阳以释之,甚至把任何问题都硬性的拉入阴阳这个大框框里而束之高阁并且加以顶礼膜拜,以兄之高才以为就真的那么正确、全面吗?至于兄所提到的吴茱萸汤与五苓散的区别弟则以为,二方虽然均可见呕利,但吴茱萸汤中有大量生姜,从渴者用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我将此方称为苓桂姜甘汤)来看,吴茱萸汤证当无口渴;再从吴茱萸汤又用了人参和大枣来看,其必在水饮阴浊上逆的同时或可说其病理生理的基础为挟有胃肠功能的虚弱即所谓的气液两虚的存在,加之吴茱萸与生姜合用不唯治水而更好温降寒浊,故此方的寒象会更为显著,由于寒饮内踞及气液交虚亦即所谓的邪盛的同时正气亦极不足,如此邪欲胜而尚未果,正欲抗而力难支,故有烦躁欲死之状,关于这一点李克绍先生曾为之详释,所以其方证症状之剧烈实非五苓散证之所可比;而五苓散所用术、泽、猪苓重在治疗水饮内停所致之冒眩及小便不利,同时还有汗出而浮肿,其所治疗的水饮偏于整体,正是黄师所说的,此方是一张整体的水液代谢调节剂,而吴茱萸汤虽亦治饮,除了寒象突出,冲逆较著之外,其水饮多偏于胃肠的局部而范围没有五苓散证的治疗面更为广泛·····弟的认识较浅,定有诸多不足不深不透之处,还望遗风兄不吝指正为感!

-------------------
答晓军
我和晓军几乎在四年前同时上论坛,感觉晓军是很认真的人,是难的可以沟通之医者,一直在进步,但不大。
吴茱萸汤和五苓散鉴别很容易,吴茱萸汤属少阴,五苓散属厥阴;吴茱萸汤属虚寒,五苓散属阳亢。
吴茱萸汤是有口渴的,一是少阴证有口渴,二是含人参,也治渴;
两方都有烦,最大鉴别点在吴茱萸汤有躁,五苓散一定无躁。伤寒论只要躁就是伤津液,反过来也证明五苓散不是阳虚方。
伤寒论所有方都治疗水液代谢紊乱,不单单是五苓散。
李师认为桂枝损阳,我认为是绝对正确的,毫无商量余地。我甚至认为不认可桂枝损阳,不能做中医,只能害人。但我们这代人和上代人在害人,是由于教科书,这是历史原因,不必追究,但这个论坛李师已经讲清楚了,再认为桂枝扶阳,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
李师大才,已经把伤寒研究提升到阴阳。我个人认为是了不起的成就。如麻黄汤是阴阳皆实,桂枝汤是血虚阳亢。小建中汤是血虚阳亢,理中丸是阴阳两虚(但血虚不重)。
方证研究要进行,因为我们临床没想到要用那张方,但是临床多了,就疑惑了,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理中丸、吴茱萸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都可以治疗头痛,那如何鉴别呢?听前贤鉴别法,是云里雾里。只有读懂伤寒,才会有鉴别法,这点西医比我们做的好,是我们后代太笨,没有看懂伤寒。
我是李师的学生,我以做他学生为荣。我认为李师所讲,几乎全对。


-------------------
   感谢遗风兄的抬爱!弟实属愚笨之流,只不过愿意下一些笨功夫而已,您 说吴茱萸汤与五苓散的区别是一有躁一无躁,那请问这个躁如何在临床上去认识和识别呢?换句话来讲,就是您如何来把握患者表现为躁呢?又如何区别什么是烦什么是躁呢?
 您认为桂枝损阳那就让桂枝损阳好了,因为桂枝先生也不会也不能替自己去辨驳什么。我却认为只要有桂枝证就可以用桂枝,一如感觉到黑暗时我就打开电灯一样,至于桂枝损不损阳那就留给喜欢让桂枝损阳的人去好好损去吧!我是个实用主义者,感觉对临床有用的我就用,所写医案亦均属临床事实,所写按语也是按照自己当时所思所想真实记录,写出来的目的一是为了练笔,二是为了做为自己日后的备忘录,只有一点我感觉没错,我用桂枝二十余年,并不认为桂枝损什么阳,但是我也做了堂堂正正的中医,也没有害过任何人!!!

-------------------
 我是零八年二月进入黄师的经方医学论坛学习的,通过五年余的学习,对于黄师的方---病-----人三角经方医学思维也渐渐的有了一些极为粗浅的认识,付诸临床,自感疗效与未学习黄师思想以前相比有很大提升,也愈来愈感到自信!在论坛上写医案等也是为了感恩黄师的谆谆教诲,让各位学友也能够感受一下做为一名普通中医用自己所学能够为患者减轻痛苦之后的一点愉悦和欢欣及小小的成就感,为了避免会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误导,我尽量多讲事实少写道理,纵然提出一些不够成熟的想法也只是提出思路和看法,而不轻易的做为决定性的语言,因为我认为我始终是个小学生而不是也没有奢求去当老师。再说一句题外话,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而应该是只有相对,《伤寒论》为什么恒久而弥新?因为张仲景认为自己是个平民医生,他没有认为自己是国手和大师,所以我们翻开他的书,通篇也没有发现“绝对”两个字。

-------------------
“因为张仲景认为自己是个平民医生,他没有认为自己是国手和大师,所以我们翻开他的书,通篇也没有发现“绝对”两个字。”
晓军,仲景书中处处有绝对,如“必”。
关于桂枝损阳,我们不必争论,没有必要,各行其是。
李师很推崇黄师,说他对推广经方有大贡献。我们都是黄师学生,都为推广经方做实事。
烦和躁是有大区别的,我花了两年时间留心观察临床。李师或我的书里会详细说明。比如王熙凤临死前有个动作,就是躁,您可查一下。
不要认为李师和我都不搞临床,拿点理论来忽悠大家,我们都是有血案或败案来证明理论正确性。
光研究方证,认为方证中含全部理论,日本人走在我们前面,死路一条,我们只是重复历史曾有的失败而已。
但是不研究方证,也是死路,如下围棋,局部定式不对,一定吃亏。
晓军,我现在没有时间对外交流,等五年后我的书完成,欢迎您来观摩,看看理论是如何结合临床的,桂枝是如何损阳的。

-------------------
遗风兄的书弟一定要拜读!但弟以为仲景书中的“必“字并非”必”意,出现“必”字最多的当为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这条原文共用了五个必字,可谓是仲景用必之最,那么这个“必”字,是必然或者就是绝对吗?我们能够这样理解吗?任应秋先生转引《医宗金鉴》云:“脉促当是脉浮,始与不结胸之文义相属,脉浮当是脉促,始与胸中结胸胸满同义···”后串解此条时说:仲景原文是否真如金鉴所说,这很难说,反不如程应旄所说为妥,程氏说:“据脉见证,各具一必字,见势所必然,考其源头,总在太阳病下之而来,故虽有已成坏病、未成坏病之分,但宜以活法治之,不得据脉治脉,据证治证也。”总之,在临床上见到以上的坏证,是常有的,各个坏证,是否一定要出现那些脉搏,便不尽然,因此,那些脉还是或然的,而不是必然的,医宗金鉴修改词句,就是犯了脉是必然的毛病,以证为主要,不是凭脉断病,这个条文,就好讲通了。那么把这条原文翻成现代语言即当为:患太阳表证,如果错误的用了泻下剂,它的演变是多端的,有的既不现“结胸”证,脉搏虽是促疾一点,仍然是想从表解,并不演变;有的便变成“结胸”证而脉浮,有的现咽痛而脉紧,有的胸骨两边现拘急而脉弦,有的不断的头痛,而脉搏现细数,有的发呕而脉搏现沉紧,有的转变成“协热利”而脉搏现沉的,有的甚至大便下血,而脉搏现浮滑。
 综上,仲景虽然在条文中用了”必“字,但并非”必“意,我们当然更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既然不是必然之意,当然了不会有绝对之说。

-------------------
晓军,必字不用争议,我最反感拿个什么伪大家说法来证明自己正确。这个必,看看李师或我的书就可以。
晓军,有没有发现,临床有时不是越来越明白,反而越来越没信心?另外,是不是有时会经常用时方?
这个心路,我走过,但我很清晰,是自己理论有问题。
方证简单,多看几本书就行,临床也会自己发现些,这个足够我们可以混混了,所以经方人都很牛,但成不了气候。目前经方人疗效,不见得比时方医好。
只有明晰理论,对于每个症状、每个方证、每个药证都能鉴别才是大家。这个需要几代人努力。
医生不可能治好所有病,所以医家不能出名,否则给人诟病,说某某某没有治好,那个医生水平很臭。很欣赏晓军能够安于宁静。

-------------------
   遗风兄所言极是,我从来没有在自己的患者面前做出任何承诺,因为我知道为医者是不可能尽愈诸病的,我们不要自我造神,因为我们不可能是神,只不过是一名稍微掌握了一点医疗知识或技能的普通人而已,给患者实施医疗服务,也只不过是想通过自己的言行再加上这么一点知识去尽自己所能的去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这种帮助的同时更能使其身心的痛苦得以缓解或轻松,则吾心已慰矣!如果我们不小心言过其实,那就会使患者对我们医者的期望值过高,从而造成进一步的失望乃至绝望,而这样的话,是我们不想得到的结果,也对下一步的治疗不利。兄所说在临床当中用时方的问题,这一点我有同感,但老实讲,我用时方的比例在我的处方当中连百分之五都没有,所以我对经方还是较有信心的!遗风兄所说越看越没信心这一点,弟倒是恰恰相反,我现在是越看越明白越自信,呵呵,也许弟还远未达到兄的层次吧!与兄共勉!
 关于“必”字的问题,既然兄不愿再谈,那就此作罢好了!但我引用任老的文字也没有想压您老兄之意,只不过我看过任老的书,自己认为他的这种串解较为客观而符合实际,所以在此引出,至于任老是真大家还是伪大家,弟想这一点并不决定于你我兄弟个人的好恶,但任老在弟心中确实认为是一个真大家,兄也可以认为是伪大家,这只不过是看法和认识不同而已,不会影响咱们彼此对中医和对经方的热爱的,兄以为呢?

-------------------
向王兄学习,我撤了。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楼上两位的学术争执终于结束了,不知道黄煌老师看了之后有何感想???

-------------------
论坛总是这么精彩。

-------------------
伪大家,果然。

-------------------
领教了。百花齐放。

-------------------
今天第1天进入论坛,很精彩,受教了!

-------------------
非常好 向楼主学习!

-------------------
吴茱萸汤证当无口渴.可以有渴,但不欲饮或饮不多,或大夏天实在太热不得不饮,而吴茱萸汤证仍在。我的做法是稍加黄连。另,烦躁也有因阳虚的。比如真武汤治失眠,可有烦躁见证,未必见烦躁必伤津液。但如津液可以指卫气,则另当别论。因为损卫气之津液,便是损阳。所以阳虚烦躁也可以认为必伤津液。此复二位,供参考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