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伤寒论》第24条解读
    

仲景原文:《伤寒论》第24条解读

郝万山

下面我们看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一个太阳病,它是桂枝汤的适应证,所以才用桂枝汤。服桂枝汤的时候,不是说一剂药,煮了三升,每次要服一升吗。第一次吃了一升,喝热粥,盖被子,保温发汗,这叫初服桂枝汤,吃了药以后没有出汗,反而出现了"反烦不解",这个"烦"当什么讲?《说文解字》说:"热头痛也"。这个"烦"字从"火",代表有热,从"页",页代表头。所以《说文解字》说:"烦,热头痛也"。你说,热性的头痛,头又热又痛,这个人心烦不烦。所以它的引申义就是心烦。一个心烦的人,他学习也罢,工作也罢,还能那么安静、安宁吗?他就不能够,他又难免要躁动,所以又引申为心烦、烦躁。那么当你正在专心致志地做一件工作的时候,旁边的人老和你说和你的工作没有关系的话,所以你心里就感到特别麻烦,或者你正在专心致志工作的时候,旁边的人让你去帮他干别的事,你心里也很麻烦。不过旁边那个人呢还很客气,麻烦你帮我把那杯水拿来,你看又是麻烦。这一个"烦"字的引申意义,在汉代全有了,可是我们这里的"烦","反烦不解"的烦是另外一个意思,它是"烦热"。因为烦字本身是热头痛,它有热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是"烦热",或者说就是"发热"。"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吃完桂枝汤,喝完热粥,盖上被子,本来应当遍身蛰蛰微似有汗,结果反而出现了烦热增加,病人来找你来了,说大夫,吃了你的药,我更难受了,发烧更厉害了,没有出汗,是不是你的药开错了?所以医生这个时候要有定见,绝对认为自己的药没有错。没有错为什么出现了反而烦热、发热更加重的现象呢?这主要是病重药轻,不足以驱除邪气,反而激惹了邪气的势力,这种情况也叫"激惹现象"。

实际上这种激惹现象在临床上是常常见得到的。用西医西药也有这种情况,你看那个肺结核的病人,在用结核药的时候,首次用药,要联合用药,加倍用,为什么?如果你用单味的一种抗结核药,用量又不够,常常能够激惹,使这个结核反而播散,所以这是西医特别慎重的一个问题。抗结核治疗的开始用药,用就够用足够量的,多种抗结核药联合运用,防止这种激惹现象、防止结核的播散。
还有在农村,许多小孩子肠道有寄生虫,最常见的是蛔虫,过去家长一看孩子经常肚子痛,随便就上医院里买上两片驱蛔虫的药,给孩子吃上一片。结果蛔虫太多了,驱蛔虫的药剂量太少,没有把蛔虫驱出去,反而激惹了蛔虫,上窜下跳,搅打成团,形成了蛔虫团性肠梗阻;上窜到胆道,就形成了急性胆道蛔虫证。所以农村常常有孩子,就是吃了一片驱蛔药,造成了急腹证的发生,然后送到当地的医院治疗。

我大学毕业实习的时候,有几个月在河北的一个县医院,在外科实习的时候,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够遇到蛔虫团性肠梗阻,胆道蛔虫急性发作的小孩子。我们常常给他们做手术,有一次在手术台上,我们都作为旁观者看手术,打开这个小肠之后,从小肠里拿卵圆钳夹蛔虫,夹出来上百条,夹到那卵圆盆里,都在那儿蠕动。我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看大夫做手术的时候,只听到后面咣当一声,我们一个同学看到这么多蛔虫,就晕过去摔倒了,所以我们要抽出一部分人来抢救她。你想想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那么多蛔虫,你用上这么一片驱蛔药,那可不激惹了它,绞转成团了嘛。还有胆道蛔虫证的病人也是这样啊。所以激惹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这个病人来说,也许他身高马大,体重太多了,你吃上普通人剂量的桂枝汤,他不行,药轻病重,由于他邪气偏盛,你用上普通剂量的桂枝汤,他也不行,吃完了反而烦热不解,汗出不去,这个时候仲景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呢,针药并用法。先刺风池、风府。针刺的方法可以疏通经脉,可以驱除邪气,可以调动正气。风府穴是督脉的穴,由于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连于风府,刺风府穴等于既能疏通督脉,也能疏通太阳膀胱经的经气。先给他把邪气泄出去一部分,风池穴是足少阳胆经的穴,它虽然不是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但是它在脖子后面,刺这个穴位,对局部来说,有利于缓解颈项拘紧不柔和的太阳病的这种症状,有利于缓解颈部的肌肉的痉挛,那么用过针刺以后,调动了一部分正气,疏通了经脉,驱除了邪气,再给他用桂枝汤,"却与桂枝汤则愈","却"就是"再"的意思。你再给他吃桂枝汤,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达到汗出病退的效果。这就是针药并用法。

我们前面讲服桂枝汤喝热稀粥,那是药食并用法;我们现在讲吃桂枝汤配合针刺,这是针药并用法。我们今天治疗感冒,选择刺风府的这种情况不太多了,我们经常选用大椎。大椎穴是督脉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一个穴位,大椎穴有很好的退热作用。对于发烧的病人,我们用什么方法针刺呢?局部消毒以后,我们经常用三棱针放血的方式,三棱针点刺,挤出血来。如果出血还不畅快的话,再拔上一个火罐,再拔出一点血来,有很好的退热效果。用风府来针刺的现在不多见。大家说了,大椎穴不是也不和足太阳膀胱经通吗?足太阳膀胱经虽然在风府穴这个地方和督脉相连,那么你既然和督脉连上了,你就可以再选择一个督脉的一个具有很好解热作用的穴位。当然风池穴我们治疗感冒也还是经常用的,我们还可以加上曲池、合谷,都有很好的退热作用。这就是第24条,讲的还是一个桂枝汤的适应证。只不过吃药以后,没有达到汗出、症状缓解的目的,反而出现了激惹现象,出现了发热更高,这个时候医生要有定见,配合针药并用法,就可能达到很好的疗效。

-------------------
表将解未解时

-------------------
既然是病重药轻而出现的“激惹显现”,为什么不加大桂枝汤剂量或连续与桂枝汤,而要先用针刺呢?
阳明病潮热大便硬者,与承气汤,若病重药轻,不足以驱除邪气,会不会出现“激惹现象”呢?读209条,可知不会。“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伤寒论中,因病重药轻而出现“激惹现象”的方证好像不多,出现“激惹现象”而先用针刺的也只有24条之述桂枝汤证。对比24条与38条:“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可见24条之证烦热轻,轻在但烦不躁,邪未传里;38条之证烦热重,重在烦躁并见,邪以传里。
故,24条之证但烦不躁者,不可与大青龙汤,过伤其正。可是又为什么不依桂枝汤法“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而是先以针刺呢?

-------------------
若以六经解伤寒比较容易理解

太阳病必先解表这个是定律,

太阳膀胱经直行主干从头顶入内络于脑(络却,玉枕,会脑户,风府)复出项部(天柱)下行分支

风寒凝滞于太阳经,针刺风府风池,通其经气也,可以使风与寒邪外泄一部分

服汤以后,风寒之邪聚于体表,药力不够,未能随汗发于外,针刺泄邪一部分,尔后再次服汤,病即随汗外出矣

-------------------
患桂枝汤证者,初服桂枝汤,反而烦热不解,恐是卫阳郁滞较重,营卫不得通透,桂枝虽能通阳祛邪,然卫热郁重不能与营通透,故邪热不得外越,而反郁甚、烦热加重。此烦热,是正邪分争,邪热郁滞较重而不得出表之征,若续与桂枝,则依然不能通达营卫,只能增郁;若与麻黄汤发汗,则与法不符,恐过伤津液。故先刺风池、风府,通透卫阳之郁,使津液疏动,再服桂枝汤则药力即可发挥作用,祛邪出表而病愈。
予以为这是仲景治法之严谨、缜密过人之处。

-------------------
有谁遇到过?此是最大争议。

-------------------
关键还是在于针刺风池、风府的效用具体是什么。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它就不是问题了。

-------------------
“先刺风池风府”是针灸家旁注,误入正文。

-------------------
还是觉得李老师说的有道理!

-------------------
在桂枝汤的服法上反复提到,表不解,反复服药直至表解。并有57条:伤寒发热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所以,此处24条有些多余。
笔者以为此条是后世杂入。针灸是黄帝部落医学,经方是神农部落医学,此条的写作,也应该是黄帝部落与神农部落融合过程中才能形成。桂枝汤的服法则是一条古老的条文。
郝教授关于“激惹现象”的论述很精彩,激惹现象,并不仅见于解表,也见于下法、扶阳,和西药的应用中。

-------------------
143和144条之证“刺期门”,与24条之“刺风池、风府”,虽然其证病位不同,然其疏泄邪气之理应是相同的。“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与“伤寒发热已解,半日许复烦”,两证的病理条件并不相同。“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应是太阳病,表邪亢热时,初服桂枝汤,烦热反增;“伤寒发热已解,半日许复烦”,应是伤寒表热已解,半日许复发烦热。两证的表热亢奋程度是不同的。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仲师传法,用心良苦,细微之处,体现精神。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