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332条“不发热”之“不”字有误
    

仲景原文:332条“不发热”之“不”字有误




伤寒论332条:“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脓也。”


张曹说:“不发热者”在《补亡论》卷七中作“若发热者”,则原文当为: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若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332)


查《补亡论》,没有查出此句。


不过,从原文“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来分析,“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与文义不符。因为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不”发热者,热与厥不相应,法不当必愈。必当为“若”发热者,才能与“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相吻合,即热与厥相应。


在厥多热少的情况下,食以索饼,若发热者,是胃气来复。若为“不”发热者,是厥逆不去,胃气未复,怎能知“胃气尚在”呢?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热气有余,便为阳邪,阳热灼伤脉络,故“必发痈脓也”。

-------------------
有道理

-------------------
不同意!

-------------------
油去................................

-------------------
条文理解层次混乱。个人以为当如下: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后日脉之,参后文当是后三日脉之。二者对举。层次分明。



-------------------
伤寒病厥热往复,是正邪交争。厥为寒邪进,热为阳气复。如第342条:“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病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如第341条:“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伤寒病厥热相应者,其病当愈。如第336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伤寒病厥多热少者,是邪气进,阳气退,其病必不当愈。故“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之“食以索饼,不发热者,必愈”是有问题的。因为“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这是寒邪进,阳气退,所以“不发热者必愈”,与大论所述之理不符。

不发热者必愈,也与“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不相连接。后日脉之其热续在,就是今天、明天、后天连续三天发热,加上“始发热六日”,是发热九日,与厥九日相应,“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这是自注句。

故以法认为,“食以索饼,不发热者,必愈”,是厥九日,热六日,厥多热少,厥与热不相应,没有必愈之理。

-------------------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复发热三日,反证前之所述"后日脉之"为后三日脉之.
之前的厥反九日到底是不是病进呢,因为一般来说,厥多热少是邪气进,厥利并见当不能食,仲景用一反能食,说明出现了这一反常现象,那么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下一步用排除法,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知胃气尚在,说明这种反常现象的出现是胃气正在恢复,所以仲景断定必愈.更有后三日脉之,其热复来,厥热相抵,所以期之旦日夜半愈,是阴阳相抵之期.
这里的一关键点,是厥反九日,而能食,说明在临床上出现病进的表现是厥利而不能食,这是病进,若能食,当再进一步进行辨别.综合本条仲景指出了厥利伴见的三种情况.
一是厥利伴见不能食且厥多热少,这是病进的表现.
一是厥利伴见能食,食索饼后出现暴热,此是除中,必死.
一是厥利伴见能食,且食索饼后不发热,是胃气尚在的表现,虽此时似厥多热少,但必定后面有发热,以胃气尚在,正气尚存,所以必愈.甚至会出现脉数而阳复太过的表现.
123456热六日
123456789厥反九日1.不能食病进.
  2. 能食有可能是除中,这更是病进.
  3. 能食不发热,知胃气在.
   101112
 发热,期之旦日夜半愈.
 发热且脉数,热气有余,必发痈脓.

-------------------
胃气尚在的表现是“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复不在者,必是除中。
故“除中”的表现是厥利能食而不发热,这也是符合临床的表现。

-------------------
今反能食,出现的时间应当是病情发展的13,14,15天,因为按道理,发热六日,厥六日,是十二日,结果第十三日未愈且仍出现厥利,这个时候按通常出现的情况是同时不能食,这说明是病进.
但本条所述情况恰恰是13,14,15日出现了厥利能食的情况,仲景在这里排除了除中的情况.且进一步说明知胃气尚在必愈.
所以接着写后日脉之,即第16日,所以期之旦日夜半愈.
或16,17,18,后三日脉之,出现脉数,其热不罢,则说明此时这三天阳复太过,必发痈脓.
我认为判断胃气尚在,在后日脉之之前就出现了,所以仲景才有预见的判断 必愈.另外,判断病进在第13,14,15日时就开始了.不是等到第16日,其热复不在.
另外,您说的临床的情况值得参考.我仅只是对原文的读法.谢谢交流.

改正两个错误,一是确实是后日脉之,二是日期之数应以本贴为准.

-------------------
“331.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此条揭示了伤寒病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利必自止;见厥复利的特点。

“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此条重申伤寒病厥利发热,利必自止的特点。

故“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此条,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以“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与大论反复强调的“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的论述不相符合。厥多热少,其病为进,法当“见厥复利”。且“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厥利能食反不发热,如何见得是“胃气尚在”呢?

感谢参与讨论!

-------------------
厥利能食,不发热,排除除中,所以仲景才说知胃气尚在.如果出现除中则是胃气不在.
本条与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也是不矛盾的.在16,17,18天的时候,其热续在,那个时候会出现利止.

-------------------
问题是,怎么排除除中?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1、凡厥利者,当不能食。此证厥利,反能食,必当以食以索饼,出现发热,才应是阳气来复,胃气尚在的表现。否则的话,若不发热,本身就是阴邪盛,厥多热少,厥与热不相应,违反了阴阳相应其气乃合的规律。
2、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是担心食以索饼后,不是渐渐出现发热同时持续发热至后日,而是突然发热,且发热又不是持续存在到阴阳相应的时间,而是较快的退去。
所以,胃气尚在的依据,就是食以索饼后,渐渐出现发热且后日其热续在。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这是对于胃气尚在,阳气来复的明确解释。
厥利者,是阴邪盛,当不能食。只有在胃气尚在,阳气来复的情况下,才能病愈。而阳气来复的表现,必然是出现发热,抵抗阴邪。而在厥多热少的情况下,厥利能食却不出现发热,这是阳气将绝,以图自救的反应,其结果必定是阳去人亡。
在厥多热少的情况下,厥利能食,而不发热,其厥利必不得停止。厥利能食而发热者,必利止厥回而病愈。
厥多热少,厥利能食,不可能以“食以索饼,不发热者”,判断出胃气尚在。

-------------------

2、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是担心食以索饼后,不是渐渐出现发热同时持续发热至后日,而是突然发热,且发热又不是持续存在到阴阳相应的时间,而是较快的退去。
所以,胃气尚在的依据,就是食以索饼后,渐渐出现发热且后日其热续在。
讨论:
原文说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 您说:食以索饼后,渐渐出现发热且后日其热续在。
我认为当以原文为是,吃完索饼渐渐发热,这中间有个过程,仲景说后日脉之,不是当下脉之,所以当下是不发热的.恰恰在第16天的时候,能食所恢复的阳气,逐渐引起人体发热.如果吃完索饼就发热,原文认为是暴热来出而复去.不是不发热,而是先出现能食,三天后出现的发热.这是原文说"必愈"这种预测性的原因.
而在厥多热少的情况下,厥利能食却不出现发热,这是阳气将绝,以图自救的反应,其结果必定是阳去人亡。
讨论:厥利不能食,且厥多热少,这是病进的表现.现在问题是出现了厥利能食,原文进一步要做出判断,而您直接说这是阳气将绝,以图自救.这正是原文防止后人对于此种情况出现误判的注解.
我和您讨论的关键点在于:是食以索饼后,究竟是当下发热还是三日后发热.
在厥多热少的情况下,厥利能食,而不发热,其厥利必不得停止。厥利能食而发热者,必利止厥回而病愈。
这句话很对,厥利能食,不发热,其厥利必不得停止,也说是这三天之中,仍然出现厥利和能食同时并见,是在三日后出现发热,而利止厥回病愈.
再者如果是当下发热,与厥反九日不符.(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谢谢您.我希望在<伤寒论>学习上和您多交流.

-------------------
当下的情况是,“热六日,厥反九日”,当下的情况也就是今天的情况,是厥多热少。所以,“复发热三日”必是“食以索饼”的今天,至后日的三天中发热续在,才能“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也才能“故期之旦日夜半愈”。若是“食以索饼”的当日不发热,而是在三天后才发热,就成了厥12日,仍然是厥多热少,那么“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就对不上号了。
感谢交流意见。

-------------------
但原文明明写着,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说明厥利能食在本条是同时见到的.
而发热与厥不能同时见到.说明此时之能食并不发热啊.也就是食以索饼的当时并不发热.

-------------------
如果食以索饼后的当日不发热,就是“知胃气尚在”的话,那么“后日脉之,其日续在,故期之旦日夜半愈”,是与哪句话相连接的呢?后日其热续在,才落实了“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的话题。而且“食以索饼”句后,“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应当是突然出现发热而又退去,后日脉之,其热不在。
故“后日脉之,其热续在”,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食以索饼的当日、明日和后日,接连三天发热,并且能食,证明是阳气来复,其病当愈;二是食以索饼后的当日不发热,或者虽然发热,却是“暴热来出而复去”,后日脉之,其热不在者,其厥利能食,就是除中。
食以索饼,不发热,与“恐暴热来出”,不相连接,与“后日脉之,其热续在”,也不相连接,故因此推断,不发热之“不”字有误。也因此认为,“食以索饼,若发热者”,才与后句“恐暴热来出”和“后日脉之,其热续在”相顺接,也与大论的前后论述相符合,也与临床实际相符合。

-------------------
从原文推导.一切要以经文为断.
谢谢本次讨论.

-------------------

学习伤寒论,应重视《伤寒论》序中所说的“寻余所集”的重要意义。寻《伤寒论》所集,才能前后贯之,做到认识明确,思想一致。
如:
335.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这是热厥。热厥的表现是: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应是手足厥深的时候其发热亦深,手足厥微的时候其发热亦微,厥深和厥微的程度反应了发热的程度。厥应下之,更明确了此厥是热厥。否则的话,若是寒厥或脏厥,即在厥而肤冷的情况下,不可能以“厥应下之”立法。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388.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这是寒厥。寒厥吐利也可以出现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的情况。但是寒厥之发热是表热里寒,是阴阳交争,阳不敌阴,阴盛于内,阳浮于外的假热。故寒厥发热的特点是发热恶寒。寒厥者当与四逆汤温之,绝不能“下之”。
再如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即使是发热不恶寒,但是只要有脉迟和下利清谷证,就是里有寒,治法就应当先温里。
如果象333条那样,“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对于寒厥发热,反用清热剂除其里热,出现厥利能食的情况,就是除中。伤寒脉迟六七日,一定有发热,否则,若是厥而肤冷的情况,医者不可能与黄芩汤。
所以,“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其“厥五日,热亦五日”,应当是在发热的当天,先有厥而后有发热,或手足厥与手足温互见,即在同一天内,先有手足厥,后有发热,或先有手足厥,而后又有手足温。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应当是在发热的四天中,前三天先有发热,而后有厥,即先热后厥,故才有“复热四日”一说。“复热四日”应是倒装句,即第四日复热。“复热四日”,是强调“复热”,故将“复热”倒装于“四日”之前。“复热四日”,应是第四日只有发热而没有手足厥。如果说复热四日,是又发热了四天,那么就理解为,伤寒先发热四天,后厥三天,就是七天了,复热四日,就是十一天了。这样理解的话,那么十一天中,是发热了八天,厥只有三天,厥少热多就不成比例了。因为第336条曰:“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此条是说,厥五日,热亦五日,是厥热相应了,那么设六日当复厥,六日不厥者就应当自愈。
再如第342条曰:“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此条应当是说,厥四日,发热反三日,那么五日当发热,就是厥热相应了。五日不发热反而复厥,当然是阳气退,寒多热少了。
所以,认为“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是先发热四天,后厥三天,复热四天,是十一天,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因为发热四天,厥反三天,已经是厥少热多了,那么按照规律,设五日当复厥,不厥者当愈。所以,拿发热八天与厥三天来做对比,证明厥少热多,与大论的前后论述不相符合,也与临床实际不相符合。因为这样的认识,很难在临床上找到证明。
再次感谢您参与讨论。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