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悟道张仲景之脉阴阳解
    

仲景原文:悟道张仲景之脉阴阳解


四、 脉阴阳解
1、  脉阴阳俱紧   主病伤寒
《辨脉法》: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龂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盍,清便下重,令便数难,齐筑湫痛,命将难全。”
解读:紧主寒、主痛。寸为阳、尺为阴,脉阴阳俱紧,即左右寸关尺三部俱紧。脉紧为寒,寒为阴必伤阳。《辨脉法》从上、中、下三焦受寒分析病机的不同。寒邪有清、浊之分,人体有上下之别。风寒为清,寒湿为浊,风寒上受,寒湿下流。风伤卫气,寒伤荣血。表为阳,里为阴,阳寸阴尺相对应,故脉法云:“脉阴阳俱紧,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风寒湿形态各异,伤邪为病轻重不同,故脉法分析:“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所以寒邪伤于表者,必病在太阳,寒邪居于内者,多病在少阴。病在表,当发散,病在里,须温阳,治疗方法迥异,但以“紧去入安”。
此经文即“伤寒”概况的总结,从“脉阴阳俱紧”确定“伤寒”病邪之气的性质。文意表明,导致“伤寒”的病邪有阴阳之分,伤于阳邪者首发在表,以上焦病候为主,伤于阴邪者首发在里,以下焦病候为主,但无论阴邪或阳邪,在传入中焦之后,病候即相同,中焦若不治,即传下焦,下焦属于“伤寒”病程的最后阶段,预后不良。从“伤寒”在三焦发生传变的相关证候可据,该脉法经文实质演义了伤寒病程传变规律,即由太阳之表、传入阳明之里,再居少阳半表半里,表证不解又从太阴、厥阴、少阴病程依次传变过程,而该伤寒传变规程又统一在三焦论治的缩影。脉法从“阴阳俱紧”主伤于寒邪之理,确定“伤寒”的传变性质,再从“阴阳俱厥”的“厥脉”主伤寒病情错综复杂病机,指明“伤寒”是一类与外界传染相关的、病变十分迅速的、病情非常复杂的、病性十分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故此经文可视为“伤寒”论治的总纲。
王叔和专列《伤寒例》篇以解释“伤寒”的演变,其云:“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故平脉辨证法从伤于寒邪之理规定凡“伤寒”初感之时脉必阴阳俱紧,以提示病情的严重性。
《辨脉法》: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解读:此经文即从相关证候特征告诫读者“伤寒”预后的注意事项,提醒“伤寒”预后有四种可能性。所谓“脉阴阳俱紧者”,目的在于明确该疾病属于“伤寒”类型。
《辨脉法》: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入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脸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解读:
此经文从脉法分析“伤寒”的预后,提请读者注意,脉法判定预后非常重要,脉象不同,证候的缓解方式也大不同。此“脉阴阳俱紧”的意义仅为提示疾病的性质为“伤寒”。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便清谷,热多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难者,为危殆。
解读:
此经文首先从“脉阴阳俱紧”确定该病属于“伤寒”一类,再从“恶寒发热”证候,参以“脉欲厥”之象,从“厥”脉机理分析“伤寒”的病程已入“厥阴”。并从单一的对证治疗将引致的种种后果,反佐“厥阴病”特有的虚实夹杂、寒热并存、上下不通、内外不和、水热互结的病机,告诫读者此阶段治疗清之不可,补之不能,下之必坏,甚至连外治都是错误的复杂性。从现代临证来看,厥阴病多与烈性传染病迁延期证候或错误治疗有关,而滥用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导致的病程迁延与病势复杂,往往也可归类于厥阴病程。
相关经文:
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解读:
3条为“伤寒”伤于阴邪类型的定义。“脉阴阳俱紧”即该类“伤寒”诊断的脉法标准。
232条从“脉阴阳俱紧”确定该病人属于“伤寒”类型。脉紧为寒,寒则牢坚,本不当汗,反汗出,为阴寒内盛,阳越而亡之兆。故平脉辨证,当属少阴病。其人除“汗出”,还当有“咽痛而复吐利”的症状。
2、脉阴阳俱浮   主病风温
相关经文:
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解读:
《辨脉法》云:“浮为在风”、“风为热”,故此经文中“脉阴阳俱浮”,示伤于风热阳邪,为“伤寒”的另一类型“风温”。风为六yin之首,性上扬而善变,故“风温”之病变化急骤。
2、  脉阴阳俱微  示阴阳气不足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解读:
微主阳不足,阴阳俱微,即寸关尺三部俱脉微,示阴阳俱不足。
“血痹”即血少络不通,脉“阴阳俱微”,本当为寸关尺三部俱微,但又云“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何意?“寸口关上微”示寸关脉微自阳不足,“尺中小紧”示荣阴不足而有寒,故是虚弱之象,以此可据,此“阴阳俱微”是对寸关尺三部脉势的总体估量,是相对而言,而非三关独脉的确切定位。以此提醒,凡脉法描述中阴阳脉俱见者,均属脉势虚实的相对度量。
另94条谓:“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此中“脉阴阳俱停”当脉阴阳俱微,为“阴阳自和”之脉。“必先振栗汗出而解”即245条所谓:“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的意思。“阳脉微”即阳不足,是病邪去而阳气也虚,属卫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故“先汗出而解”;“阴脉微”即阴不足,阳气下陷于阴中,荣阴不足,津液少而大便难,故治“宜调胃承气汤”,缓下而不伤阴。
3、脉阴阳俱停  主病邪已衰
相关经文: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解读:
此条文“脉阴阳俱停”,示三关脉位无变化,即“三部脉平”之义。《辨脉法》载:“问曰:脉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故“脉阴阳俱停”之脉当为“脉调和”,仅指寸关尺三关的脉度之势,与脉象大小浮迟数之类无关,实属寸关尺三部俱微,主阳微不足,津液亏耗之象。故经文据此分析“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
《辨脉法》另载:“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故此“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属三部脉俱微,注解“阴脉微者”为尺脉实,不妥。本条文尚见载于《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篇:“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宜大柴胡汤。”原文一致,但方药一为调胃承气汤,一为大柴胡汤。可见两方均具备缓下保津作用。
5、阳寸阴尺   示虚实之病位
(1)阳浮而阴弱   示荣强卫弱
相关经文:
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解读:
此条文“阳浮而阴弱”历来误会甚多,多局限于荣卫不和之解。
《辨脉法》载:“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又云:“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故据此分析,此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与脉法解读相关,当为寸脉浮,尺脉弱。太阳病提纲即1条文谓:“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头项强痛”即“筋急也”。卫为阳气,荣为阴血,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卫强则发热,荣弱则汗出,故“阳浮而阴弱”属53条所谓“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的脉象。平脉寸脉浮主卫阳气实,尺脉荣阴血弱,则当知“阳浮而阴弱”。
(2)阳脉涩、阴脉弦  示下焦寒,腹中痛
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解读:
涩主无血,主病在下,弦为阴脉,主阳运不足。故本经文所谓“阳脉涩,阴脉弦”即脉法所谓“涩反在下”,示病在下焦。尺主下焦,尺脉弦,则当知少腹寒痛。此即脉法所谓“独调其尺”。故曰“法当腹中急痛”。此“阳脉涩,阴脉弦”即“寸脉涩,尺脉弦”。
(1)  阳微阴弦  示上焦阳气微,下焦阴气实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解读:
脉法云:“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故“阳微阴弦”,此阳微示不及,阴弦为太过,此为寒盛伤阳,阳运不足,病在上焦,提示上焦虚而下焦实,阳不制阴,寒盛则痛,故平脉辨证,判定阳气虚微至极。《平脉法》云:“寸口脉微,尺中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弦与紧相类,故此胸痹脉法解:“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2)  脉阳微、阳脉实  
245条:“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解读:
脉阳微,指寸脉为阴脉类,如“脉沉、涩、弱、弦、微”等;阳脉实,指寸脉为阳脉类,如“脉大、浮、数、动、滑”等。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此即《辨脉法》所谓:“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篇载:“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故245条提醒读者当知汗出多则为太过,而无关乎脉法之阴阳。汗为心液,心为阳之主,汗出多则伤心阳,津液亏故腹中干。虽然导致汗出的原因不同,结果却一样,此即“其形相象,根本异源”,所以读者应该知道“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的道理,慎重运用汗法。
(5)阳微阴涩而长
274条:“太阴中风,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解读:
《伤寒例》解:“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274条“太阴中风”,脉“阳微阴涩而长”,即寸脉微,尺脉涩而长。脉见“长”属阳明之象,“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脉阳微阴涩属阳气不足、阴液耗伤之象,但脉兼见长,示阴病见阳脉。脾虚而见“四肢烦疼”,但脉“阳微阴涩而长”,是胃气渐旺,阳气来复,故判断“欲愈。”此从三关当寸脉微、尺脉涩而长。
(6)脉阳微阴浮
290.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解读:
《伤寒例》载:“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281条少阴病提纲谓:“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由此可据,此“脉微细”与脉“沉”均当是从阴阳脉法的归类,脉法运用关键在于辨识阴阳,故“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即寸脉微、尺脉浮,少阴病脉当尺寸俱沉,但尺脉见浮,与274条同理,是阴病见阳脉,当为阳气来复的吉兆,故以此为少阴病“欲愈”的判断标准。

-------------------
顶起!

-------------------

  拜读.
  谢谢解读.

-------------------
徐兄下了功夫做过深入的研究,学习。

-------------------
不错不错。可以细嚼。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开云App闪退解决方案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