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脉浮、
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
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伤寒论》)此条之“微恶寒”,不应是表邪未解,而应是血虚。血虚不足以温养肌表,故微恶寒。血虚而生内热,故“自汗出、小便数、心烦”。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
人参汤主之。”背微恶寒,是心血不足之证。“背微恶寒”,可与“时时恶风”互证。“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时时恶风,应是血不足而微恶寒的表现,若是血热外浮,当喜风,如人运动身热出汗之时喜风一样。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金匮要略》)太阳中暍,汗出恶寒,也应是血虚,若血不虚者,不当恶寒,故以
白虎汤加人参以补血。此血虚恶寒,亦应是微恶风寒,与
麻黄汤证恶寒,虽增衣覆被而其寒不减者不同;与
四逆汤证恶寒踡卧者亦不同。
若以“表有寒,里有热”,作白虎汤解,也说不通。表有寒,当为表有邪。那么“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若以“表有寒”,为“恶寒”解,那就当与白虎加人参汤,而不当与白虎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
芍药知母汤主之。”(《金匮要略》)“温温欲吐”,乃湿郁化热,知母清热利湿,本草亦有说法:“知母:味苦,寒。主治
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神农本草经》)知母下水,应为下湿热郁滞于里之水。
故“表有热,里有寒”之“寒”字,当作“寒分”解。知母苦寒,下水,以除其“寒分”。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
附子汤。浮者,宜
杏子汤。”(《金匮要略》)“虚胀者”之“虚”,应是无水的意思。“其脉沉小,属少阴”,又可以与“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互证。“脉小”与“脉微”不同义;“脉微细”与“脉微”亦不同义。“脉小”与“脉微细”倒是有相同之义。少阴病证是病“水”了,阳不能运化水湿,故水泛在表,如麻黄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证;或水渍胃肠,下利清谷,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证。
故“脉微缓”、“脉微弱”、“脉微浮”、“脉微涩”、“脉微弦”、“脉微细”、“脉微实”等之“微”,与“脉微欲绝”之“微”,其义不同。
故阳实与水结蓄于里者,当清热利湿;阳虚不制水者,当温里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