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悟道张仲景之六经皆中风的涵义解读
    

仲景原文:悟道张仲景之六经皆中风的涵义解读


中风,即伤于风邪之义。《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故中风者,阳气受也。”指风为阳邪,伤人阳气,邪入则自表而里,从阳而阴,邪出则自里达表,由阴出阳。风性善变,为百病之长,变动而不居。因此《伤寒杂病论》认为凡疾病皆于风邪相关,把疾病阴阳机转的变化过程类比,称之谓“中风”。故三阴三阳各病程之中,皆有中风之证,甚至伤寒、妇人经期、五脏杂病也不例外。探讨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中中风的含义,有助于解读该病程的实质。
一、太阳病中风
定义:“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解读:太阳病,病位在表,凡出现发热、自汗出、恶风症状,脉象缓,为太阳病中风证。
脉法原理:
《辨脉法》:“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缓也。”
《平脉法》:“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卫气和,名曰缓。”
《脉经卷第四·平杂病脉第二》:“缓则为虚”,又:“浮而大者,风;浮大者,中风,头痛,鼻塞;浮而缓,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
故知脉缓是伤于风邪之象,所谓“中风”即是伤于风,当左右三部脉象浮而缓。
《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此言可知,致病原因大同小异,但疾病形态是时刻变化着动态过程。太阳病中风尽管皆伤于风邪而致,却变化多端。1、表虚伤于风
相关条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平脉辨证:
《伤寒论·辨脉法》:“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阳为寸、阴为尺,从寸浮知卫气衰,从尺弱知营气不足,提示患者素来体质虚弱。故阳浮而阴弱即寸浮尺弱,对应“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症状,推理出太阳病中风证表虚证的类型,桂枝汤方证即营卫不和证
本条文讨论太阳病中风证阴阳俱不足的伤风正治方证。
2、表实伤于寒
相关条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大青龙汤方。”(38)
平脉辨证:
《辨脉法》:“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又:“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平脉法》“微者卫气不行”、“弱者卫气微”。
《脉经卷第四·平杂病脉第二》:“微弱者,有寒,少气”。
脉浮紧,主伤于风寒,对应“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症状。本条文冠名“太阳中风”,表明是遭受风邪的“荣卫俱病”,但“脉浮紧”,证明是太阳病表实之证,体质壮实,故“当发其汗也”,治当火剂,取发汗峻猛的大青龙汤。为防止学者错认大青龙汤方证,特别强调了太阳病表虚“脉微弱,汗出恶风”的脉证的鉴别。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是对大青龙汤证误治的警告。
本条文讨论太阳病中风发生传变由伤风不治,阴转为风寒之证的脉证主治。条文冠名“太阳中风”,从脉与证的对比,告知读者当鉴别太阳病中风有阳化、有阴转的证型。
3、表虚夹水饮轻证
相关条文: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
平脉辨证:
本条文特别强调方证:发热、烦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冠名“中风发热”,证明未经汗法,仍属表证;病程历“六七日不解而烦”,提示病邪有入里之势,故说“有表里证”,告知读者当领悟本方证的病机即外邪引动内饮,饮邪积蓄,水热互结,是表虚夹水病,故曰“水逆”。
条文不载脉象,但“中风发热”及“有表里证”,当推理本方证脉象必浮而数。若以“比类相附,方证同条”方法解读,更能把握。同属五苓散主治的(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均“脉浮”或“脉浮数”,《辩脉法》说“诸脉浮数,当发热”、“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所以本条文主治的病程仍然辩证为太阳病中风。
本条文讨论太阳病中风治疗汗之不当,表证犹存,兼俱水饮内停,阳从阴转,属表虚夹水饮轻证的方证主治。
4、表虚夹水饮重证
相关条文:“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152)
平脉辩证:
本条文特别强调方证: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其中“漐漐汗出,头痛”,与太阳病中风表虚证类似,而“发作有时,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纯为里实之证,故说“此表解里未和也”。冠名“太阳中风”,证明本方证未经发汗,直接用了下法,致使表邪陷里,水饮不化,积聚于胸隔,水逆而呕,此其时治当峻攻猛下,取十枣汤。
本方证未出脉象,平脉辩证,脉当见寸关沉弦而紧,因表邪陷里而沉,水饮积聚于胸隔而弦,胁下痛而紧,从《脉经卷第四·平杂病脉第二》:“沉而弦者,悬饮内痛”故知。
本方证讨论太阳病中风当汗而误用下法而致悬饮,阳从阴转,属表虚夹水饮重证的方证。
5、表实误治的转归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讝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111)
平脉辩证:
冠名“太阳病中风”,提示素有阳郁内热,外感风邪。如投以温热之剂治之,必发汗太过,或者风邪与火热之邪相合,迫血妄行,风火相煽,两阳相熏灼,即太阳、阳明皆受病,已属风温范畴(见(6)条风温定义),必从阳明病程论治。由此可见太阳中风,也可发生传变。
本条文讨论太阳病中风坏病即误用火剂后传变入阳明病程,阳盛而热,属表实误治,必从温病论治的预后。
小结:太阳病中风是太阳病的表证解读,风邪初受,营卫不和,大法宜解肌发汗,治当桂枝汤。但若错过时机,阴阳机转,风邪传变入里,或治之不当,即是坏病,虽有表证,仍当从脉证鉴别而治。倘若治不当法,则从阴阳变化,随感邪之轻重、禀赋体质的虚实发生机转。从阴转,风寒相依,属风寒。气化不利,水蓄下焦。寒湿重,从阴化,水停胸膈,为悬饮。从阳化,风火相煽,是温病。张仲景至此在太阳病篇例举了(38)条风邪传变由轻到重的大青龙汤脉证,(74)条表证犹存,兼俱水饮内停的五苓散证,(152)条当汗而误用下法而致悬饮重证的十枣汤证,(111)条误用火剂后传变入阳明病程,必从温病论治的预后。并在(16)提出太阳病中风即桂枝汤证失治后的应对方法:“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其中语重深长的告诫“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不但是太阳病中风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整个《伤寒杂病论》从“病、脉、证、治”这四方面倡导并架构六经病辩证论治体系的灵魂。
二、阳明病中风
定义:“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189)
解读:从(180)条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可知。阳明病是以“不更衣,内实,大便难”等一系列以肠胃功能紊乱为主的病程阶段。从传变途径、病程轻重分为三个类型: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即条文(179)的说明:“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病中风证的诊断是以食欲来鉴别的,(190)条说: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而(191)条更作进一步说明: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三阳之中,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 ,风邪自表而来,初受于太阳,太阳不解,则顺传阳明,但风性轻扬,居动而不羁,自当从枢机而解,故又变化于少阳。所以阳明中风的症候见于三阳,而以少阳为主。阳明中风的症候中,“口苦咽干”是少阳见证,“腹满微喘”是阳明见证,“发热恶寒”是太阳见证,可见阳明病中风证,是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阶段。
平脉辨证:
阳明病中风的脉象:“脉浮而紧”。《辨脉法》云:“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故此脉“浮而紧”,实即弦。
《辨脉法》云:“ 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证明有风邪之患,与太阳病中风脉理类同,因合并有阳明病病程见证,顾名思义而称之曰“阳明中风”,治疗当顺势从枢机而解。倘治之失当,仲景告诫“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故阳明病中风的病机在于枢机不利,为三阳合病,但偏于少阳。脉浮而紧,当对应寸关之位。
相关条文: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231)
平脉辨证: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弦为阴脉,主里证;浮大为阳脉,主表证。《辨脉法》解:“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又:“脉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鞕。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平脉知证,阳明中风是表里、脏腑、寒热同病,病情复杂多变,治疗棘手。从(189)条定义已辨阳明中风是枢机不利的三阳合病,但以少阳为主。
从脉象“脉弦浮大”对应的阳明中风主证,即“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等症状的分析,还可结合《伤寒例》中的脉法推理:“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耳聋。此三经皆受病,未入于腑者,可汗而已。”从中可见,阳明中风的见证与阳明、少阳受病的主证有所符合,是“三经皆受病”。而“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的见证,表明病邪“已入于腑”,不可汗法。因此阳明中风证“脉弦浮大”的脉法部位对应当从寸、关、尺三关去辨认。
据上述条文分析可见,阳明病病程阶段以中风辨别传变与否,关键在于脉法定位、脉象特征。只要脉象不变,仍当从少阳条畅枢机,俾邪有出路。因此张仲景认为只要“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从脉象变化推理阳明病中风证的机理,讨论阳明病中风的治疗方法,特别强调方证辨识中脉法的应用价值。
三、 少阳病中风:
定义:“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
解读:少阳居枢机之位,外接太阳,内陷厥阴,顺传阳明,处半表半里之间,故少阳病程有三个转归,或出太阳,或入厥阴,或三阳合病。(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是少阳病提纲,少阳正病。
少阳病一般由太阳病失治传入,(266)条有征:“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故知少阳病程是正邪互争的相持阶段,“脉沉紧”,(146)条解:“脉沉紧者,必欲吐。”是表邪欲出少阳之象。而(268)条:“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从“上关上”脉位对应之脉“浮大”以平脉辨证,表明病邪已居中焦肝胆脾胃,故有阳明病见证:“但欲眠睡,目合则汗”,属“三阳合病”。
故(264)条所论,乃太阳传入少阳的变证,因太阳病失治已成坏病,邪盛正虚,故引动火邪,而见“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的症候。火性炎上,风行上扬,所以将此少阳病病程称之为“少阳中风”,。
为防学者重蹈覆辙,故在(267)条强调“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讝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平脉辨证:少阳病中风,定义中未明脉象,《伤寒例》:“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法。以其脉循胸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提示少阳脉为寸关尺均呈弦象,但以双关弦为主。
少阳中风,亦不载方药主治。但知其太阳病误治引动火邪之理,治当救逆,拟当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四、 太阴病中风:
定义:“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6)
解读:太阴病病程是脾胃运化功能受损状态的总结。其表现以中阳不振,消化机能减退引发的症候群为主。如(273)条给予定义:“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导致太阴病的病因一即禀赋虚寒,阳不制阴,如(277)条示:“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另即药误致伤,阳从阴化,如(279)条示:“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辩证当辩虚实,虚证止痛倍芍药以止痛,宜桂枝加芍药汤;实证消导去积,桂枝汤加大黄治之。
但太阴病的本质归根结底,禀赋虚寒是主要原因,故(280)条谓:“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本为阴病,倘若脉浮,示有阳邪,可从表解,如(275)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桂枝汤本为太阳病中风证虚弱之人伤风主治之方,太阴病取桂枝汤主治曰“宜”而非“主之”,是斟酌、考虑之意,乃提醒读者当注意异病同治之理。邪去正复,以得胃气为先,胃气即正气,所谓“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份生机”,胃气渐复,生化有源,营卫之气即可调畅而营养周身。所以(274)条说:“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道理何在呢?试作分析:
太阴病主脉为沉细,《伤寒例》示:“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太阴中风的脉象“阳微阴涩而长”,阳寸阴尺,即寸脉微、尺脉涩,兼有长脉之象;微、涩属阴脉,长脉属阳脉,是阴阳相兼、阴阳相乘之脉,本太阴病,脉当沉细,与阴病相符,今兼见阳脉,示从阴而阳,病邪由里达表,病势由重趋轻,符合“凡阴病见阳脉者生”的定义,故可断太阴病此时当“欲愈”。
《辨脉法》云:“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故知本病证是个医源性的坏病。因药毒贻害导致免疫功能紊乱,消化系统受损的太阴病在现代尤为多见。
《平脉法》再解:“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推论其义,脾胃居中焦,脉法对应在关。脾主运化,脾气宜升,胃主受纳,胃气宜降,升降相因,清浊自分,气机条畅,对应的脉象当濡弱而和缓,是生机盎然之征兆,是有谷气能食的胃气之脉,也是阴阳调和之脉。而“寸口脉微而涩”,反证为脾胃受伤,运化不及,生机乏源,则营卫不和,三焦不利。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的盛衰是五脏六腑功能协调的决定因素。平脉辨证:太阴病中风的条文是从脉象变化判定太阴病的转归的机理,“四肢烦痛”,是营卫渐行之象;“阳微阴涩而长”,是胃气渐复之征,所谓“太阴中风”,是阳气来复之象,是判定脾胃功能恢复、疾病好转向愈的一个指针。
五、 少阴病中风:
定义:“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290)
解读:少阴病程是生理机能代谢低下,甚至多脏器功能损害以致衰竭的阶段。其表现以阴盛阳微,三焦不利,精神状态异常的症候群为主。如(281)条予以定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此为少阴病提纲。在主脉与主证两项诊断缺一不可的前提下,从(282)条进一步界定:“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故此,少阴病程的必有“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自利而渴,小便色白”的见证,且小便的颜色清白与脉象微细,是鉴别少阴病的典型特征,也是少阴病的常态。反之,则为少阴病病程频临阴阳离绝的生命垂危阶段,若(283)条:“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少阴病本当“脉微细”,现反而“阴阳俱紧”,当无汗,反“汗出”,是阴竭阳亡,真阳外越,当有少阴病程真寒假热的见证,故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伤寒例》中解释:“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此“脉阴阳俱紧”,是三焦不通之象。《辨脉法》有佐证:“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三焦相溷,内外不通。”
五脏六腑之中,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三焦为决渎之官,主持水道,三焦气机不利,则膀胱气化异常。三阴生理之常阴多阳少,阴阳以离合各得其所,互为其用,其中太阴为开,开营卫生化之源;厥阴为合,合阴阳气机之升降,少阴为枢,枢三焦水火之共济。少阴病病程阶段,阳微阴盛,下焦虚寒,阳不制阴。枢机从阴化,属寒化水证,水盛而火衰,故见证必以脉微,下利,恶寒,身痛肢冷为主证,如四逆汤证;枢机从阳转,属寒化火证,真阳外现,迫血妄行,故见证必以细沉数,心烦,不得卧,咽痛或便血为主证,如黄连阿胶汤证。
少阴病寒化火证与“伏气之病”相关,《平脉法》载:“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
平脉辨证: 少阴病主脉“微细”,《平脉法》云:“寸口诸微亡阳”。又,“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由此知,少阴病的病机在于阳气衰微。少阴中风定义:“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阳寸阴尺,寸脉微,尺脉不沉不紧,反见“浮”象示有阳气来复,是肾气渐充的表现,与“凡阴病见阳脉者生”的阴阳脉法原理一致。故从少阴病主脉“微细”转现为“阳微阴浮”,是对三焦调和,膀胱有约,水火共济,水液代谢恢复正常的界定,也是断证为“欲愈”的根据。这个阴从阳化、转危为安的动态过程,即少阴中风的真正含义。
六、厥阴病中风:
定义:“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327)
解读:厥阴病病程是阴盛阳微导致阴阳气机不通、表里内外不和的阶段,表现为寒热夹杂、虚实并见、水热互结的症候表现。如(326)提纲所谓:“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呈现复杂多变的症状。
厥阴病之厥的本义,(337)条解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厥阴病病程本虚标实,阴阳俱弱,故提纲说“下之利不止”,(330)进一步强调“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由此见,厥阴病的病程转归在于“下利”与否,所以“下利”脉证的辨识,是厥阴病篇的主要内容,如下:
(360)条:“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此中“脉弱者”,示阴阳自和。
(361)条:“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此中“脉数”,示阳气来复,荣强卫弱。脉“复紧”,示阴寒盛。
(362)条:“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此中“无脉,脉不还”,示阳气已亡。“少阴负趺阳者”,少阴脉即尺脉,趺阳脉指胃气脉,尺脉弱,而趺阳脉较强,是胃气之象,示有生机。
(363)条:“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此中“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示上实下虚,寸指右寸肺热,肺与大肠相表里,脉反浮数,知肺热下移于大肠,大肠受热,血络腐败化脓,对应之脉当尺脉涩。
  (365)条:“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此中“脉沉弦者”,示邪气未除,阻滞气机;“脉大者”,示邪气正盛;“脉微弱数者”,示邪气已衰,正气来复,正气抗邪有力,故“虽发热不死”。
(366)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此中“脉沉而迟”,示阳不制阴,里寒盛,阴阳气不相顺接,阳浮于上,故“面少赤”即面色鲜红,是“戴阳”之象。
(367)条:“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此中“脉数”,示阳气盛,抗邪有力,邪正相争,若不愈,表明邪气仍剧,故“必清脓血”。
(368)条:“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此中“脉绝”,示阴阳气不相顺接;“脉还”,示阴阳交合,故手足由凉转温,表有生机,反之,“脉不还”,示阴阳离绝,故死。
从上述可见,厥阴病程的脉象因阴阳之气的盛衰而表现各异,所以(326)条厥阴病提纲无主脉提示。《伤寒例》中释:“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肝体阴用阳,主气机疏泄,故厥阴病程主证为厥逆气滞,兼证必寒热夹杂、虚实互见。
《平脉法》又解:“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故水谷不化而致“下利”,亦即厥阴病主证。
平脉辩证:
厥阴病病程与阴阳相乘的气机变化相关,尽管病机复杂,症候多变,但阴盛阳衰,脉象以“寸口脉微而缓”为主。(327)条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从脉象而论,微为阴脉,浮为阳脉,微浮兼俱,从脉法原理则谓之“凡阴病见阳脉者生”,脉微浮,是阳气调畅之象,故厥阴中风以脉象的“浮”与“不浮”的动态变化作为厥阴病转归的指针。(370)条通脉四逆汤证方后解“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同为此理。所以厥阴中风的实质,即阴阳气机调畅与否的界定。
七、伤寒中风
定义:“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解读:
“伤寒”即一类具有传染性强、病势进展快,病程复杂多变的疾病的总称。张仲景运用《汤液经法》、《黄帝内经》等远古医学典籍中三阴三阳六经病论治经验,以“伤寒”的治疗例证简约,从“病、脉、证、治”四方面演绎拓展临证思维,提炼方治法规,力图规范医疗行为,架构而成六经病辨证论治体系。
“伤寒”的病程贯穿于三阴三阳病程的始终。伤寒之邪的传变有一定的规律性,邪毒从表传里,病情由轻趋重,或从太阳顺传入阳明、再少阳,或从太阳未经阳明,过经径入少阳,或直中太阴、或少阴、或厥阴,数经并病,谓之合病。
“伤寒”传变与否可从发病的时间或脉法推理、病证特点而辨识,如(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从时间或病证特点辨识“伤寒”的传变途径,预测病情的轻重缓急,是“伤寒中风”的基本内涵。因此,(96)条定义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此“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提示病邪居于半表半里之间,从太阳转入少阳,如(266)条所示:“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或然证的出现,指病邪的传变趋势,病邪居于三焦,不出太阳,即入三阴,如(269)所示:“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平脉辨证:
伤寒中风证的辨识,以识别症候为主,但其脉法可从“主之”之方小柴胡汤证的脉法予以推理,如:
(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此中小柴胡汤证的脉法鉴别为“脉浮细”。
(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此中小柴胡汤的脉法鉴别为“阳脉涩,阴脉弦”,即寸脉涩,尺脉弦。
(231)条: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此中小柴胡汤证的脉法鉴别为“脉浮弦”。
(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此中小柴胡汤证的脉法鉴别为“脉沉紧”。
上述可见,小柴胡汤的脉法鉴别比较庞杂,据此也可知,小柴胡汤的主治范围广泛。
但是,由于伤寒中风证居于少阳病程有半表半里的特点,故265条对伤寒少阳病程的脉证辨识予以提炼:“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讝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俾学者尤可提纲挈领。
相关条文:
1、(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平脉辨证:
此条文是对伤寒中风的治则规范化,提倡“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从(96)条定义可知,伤寒中风在少阳病程,病机与三焦气机不利相关,症候表现复杂多变,故此强调了抓住与病机相关的任一主证的重要性。所以从脉法,只要见少阳脉即两关脉弦细,即可定方。
2、(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平脉辨证:
本条恰如(131)条解:“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提示本伤寒中风,是痞气因发于阴而生的类型。治当调和,今误治致下利,阳陷于阴,气机升降不利,胃中虚,因而作痞。伤寒中风,病邪窃居于半表半里,清解必从少阳枢机转归,不可汗,不可下,故当和胃,胃气即正气,有胃气即抗邪有力,若定义(96)条所示小柴胡汤即为正治。本伤寒中风,不当下而下,此为坏病。(267)条指出:“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讝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故此冠名“伤寒中风”,提示“知犯何逆,以法治之”,故治已非小柴胡汤所宜,故取甘缓和中、辛苦消痞的甘草泻心汤
八、妇人中风
定义:“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讝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143)
解读:
妇人中风,指妇女行经期遭受外邪的疾病。致病机理如(97)条解释:“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正虚邪实,枢机不利,病邪从气分乘虚入于血分,此为血分之病。阴血不足,阳郁而热,血气不和,正邪相搏,结于血海,故谓“热入血室”。
本条文提示“经水适来”,即经血溢下之际,血脉空虚,正邪分争,故发热恶寒;“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示病邪已由表入里;
“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讝语” 示邪气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肝为血海,体阴用阳,位居于两胁,受邪而热,瘀热在里,邪热有从厥阴转入阳明之势,“讝语”为阳明病见证。故而病邪虽入于血分,治疗却不可下法,“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期门为足厥阴肝经募穴,刺之出血可泻热。《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提出:“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此中“热入血室”冠名为“阳明病”,提醒“热入血室”证非“妇人中风”专有,但强调血热邪实,必须阳明经病治疗,。又,《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进一步提出:“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此中强调只要“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是对调和之法的肯定。若从方治,可取三阳合方即小柴胡汤合葛根汤。
平脉辨证:
本条文脉法示“热除而脉迟身凉”,《平脉法》云:“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据此可知妇人中风的病机,是因经血溢下而荣血受寒,卫气不和而发热。又,《辨脉法》云:“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凭此而晓,妇人经期受寒,病邪循经感传,已从血分入于肝。因此妇人中风“热入血室”证的实质即阴病从阳化,血热而肝实。本条文为“经水适来”的见证,主证:发热恶寒,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讝语,提示正邪相博、阴阳俱盛,是“热入血室”重证。,故治当泻肝和血,和阳以助阴。
相关条文:
(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平脉辨证: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的病机即正虚邪实,病邪从气分乘虚入于血分,血分受邪,邪入于血海,“经水适来”,血气尚旺,正邪相搏,阴阳俱盛,则为“热入血室”重证;本条文“经水适断”,示血气已虚,正邪相争,阴阳不和,则为“热入血室”轻证,主证:寒热如疟状,发作有时,提示病邪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相争,势均力敌,汗法、下法皆不宜,故治当调和阴阳,主方小柴胡汤。故从小柴胡汤证推其脉,当两关弦细为主。
九、五脏病中风
定义: :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肝中风者,头目目闰,两胁痛,行带伛,令人嗜甘。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膶膶而短气。
解读:
以上“肺中风、肝中风、心中风、脾中风”条文均载于《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五脏中风之中独少“肾中风”,本著作整理者备注:“臣亿等:详五藏各有中风中寒,今脾只载中风,肾中风、中寒俱不载者,以古文简乱极多,去古既远,无它可以补缀也。”
五脏中风的名称源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黄帝曰: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黄帝曰:善哉。”此中谓五脏中风,由于脏腑阴阳俱虚,邪气得以乘虚而入。
因脏腑各有主气,各有经脉,各有部分,功能不同,故其主病,见证亦各异。病有虚实,证分阴阳。风邪自阳受,寒邪自阴从。凡五脏中风,以“中风”称谓,实质指各脏病变乃从阳而来,病机为实。相反,若自阴受,则病机为虚,名为“中寒”。是以五脏皆以“中风”名称,意喻其病机乃是从阳化热,病候表现为实证。故五脏中风,皆指五脏实证。
五脏中寒,即五脏中于寒邪的症状归类。《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记载的五脏中寒仅见如下:
“肺中寒,吐浊涕。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载五脏病理及特征可佐证并补充林亿等人所谓缺少者,摘要如下: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盳盳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
结论:
疾病的过程是一个正气与邪气相争的动态的过程,三阴三阳即是对疾病状态及其变化的总结。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从阴阳消长变化的机理,把正气与邪气相争引致疾病发生变化的态势从“中风”予以充分认识与把握,“中风”即病机发生转变。三阳病中风提示病邪从浅入里,病情加重;三阴病中风提示病邪由里出表,病情减轻。伤寒中风,强调对伤寒传变时机的把握与规范性治疗。妇人中风,强调经期受邪疾病的特点及分期论治。五脏中风则强调了病变为实的特征。疾病过程转折点的充分把握,就是《伤寒杂病论》中“中风”问题的实质。

-------------------
归纳的很好。学习

另,请教:
《辨脉法》:“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这段是出自《辨脉法》还是同时出现在《金匮要略》。

-------------------
强解

-------------------
徐老师,少阴病,小便色白与你说的小便清白区别是很大的?虽说是一字之差。还望明鉴

-------------------
秋缠:徐老师,少阴病,小便色白与你说的小便清白区别是很大的?虽说是一字之差。还望明鉴?(2012-07-11 16:59)?700)this.width=700;" >

小便色白,即小便清,为下焦虚寒之象。小便清是少阴病程诊断的特异性指征。据临证观察,三阴三阳病之中,只有少阴病的小便是清长。三阳病固然小便黄,太阴病小便色淡黄,厥阴病小便先黄后清,或时清时黄,都与病候特点相关。如339条谓:”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即厥阴病的向愈也是凭小便清来判断的。

-------------------
佩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
学习了。

-------------------
大作何时出版?期待中···

-------------------
江湖医侠:小便色白,即小便清,为下焦虚寒之象。小便清是少阴病程诊断的特异性指征。据临证观察,三阴三阳病之中,只有少阴病的小便是清长。三阳病固然小便黄,太阴病小便色淡黄,厥阴病小便先黄 ..?(2012-07-11 18:15)?700)this.width=700;" >

请教徐老师,仲景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里的小便清和少阴篇282条的小便白有什么区别呢?

-------------------
还有,仲景论中第269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中阴阳的含义是什么?表里?还是三阳和三阳?

-------------------
期待徐老师的书早日出版!

-------------------
SFDfsakfdc:请教徐老师,仲景论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里的小便清和少阴篇282条的小便白有什 ..?(2012-07-11 20:43)?700)this.width=700;" >

56条中“其小便清者”,承上下文意,不当与小便相关,故原文下注释为“大便青”,有一定道理的。“大便青”,此“青”通“圊”,即现代所谓“上厕所”即大便通畅之义。大便鞕属阳明病,大便通畅属太阳病,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伤寒例》云:厥阴受病,当六七日发。269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此阳为少阳,彼阴为厥阴。厥阴与少阳为表里。从”伤寒六七日“的时间上判定,病程当发展到厥阴病程,加上见到”无大热,其人躁烦“的厥阴证候,即少阳传入厥阴确定无疑。

-------------------
高层次的!

-------------------
伤寒读到如此深度,可见其功夫。

-------------------
2469530209:强解?(2012-07-11 16:54)?700)this.width=700;" >

请指出何处强解了,学术交流我们欢迎,我感觉你根本就没把这文章看完,不要做“花花公子”。

-------------------
相见恨晚,精彩。可以看出医侠老师读伤寒,用伤寒的功力。受益良多。谢谢!

-------------------
六经所中,皆有其表。只是其在表停留时间长短,以及表现出来的症状轻重程度不同。可否这样理解?平脉辩证,可否理解为方脉对应?

-------------------
槐杏:六经所中,皆有其表。只是其在表停留时间长短,以及表现出来的症状轻重程度不同。可否这样理解?平脉辩证,可否理解为方脉对应??(2012-09-28 11:59)?700)this.width=700;" >

“平”是辨的古体,平脉即辨脉。若无证可辨时,当辨脉识机。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fo,明堂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仲景在序言中,写上这么一大段,可见对平脉辨证的高度重视。
现在类方、类药研究的多,但对类脉提的少。平脉辨证是对八纲八法的高阶段应用,在关键时候起到“确认”作用。

-------------------
请教一下侠医老师,脉经里左手关前寸口阳绝,阳实,阴绝,阴实。这个阴阳指的是什么?是指沉取浮取吗?请老师百忙之中解答一下,不胜感激。

-------------------
橘井流芳:请教一下侠医老师,脉经里左手关前寸口阳绝,阳实,阴绝,阴实。这个阴阳指的是什么?是指沉取浮取吗?请老师百忙之中解答一下,不胜感激。?(2012-10-25 12:14)?700)this.width=700;" >

左寸脉象太过,为太阳,阳实指太阳表实,阴绝指孤阳无根。左手脉象不及,属少阴,阴实之少阴里盛,阳绝指有阴无阳。

-------------------
感谢侠医老师,百忙之中解答晚生的困惑。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