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伤寒论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读:太阳病三要件:脉浮、头项强痛、恶寒,有一件则首先要考虑是不是患了太阳病,不必三要件齐备。头项强痛,也就是脖子不舒服,现在大多都往
颈椎病去想,而忽视了太阳病的存在。有小病大作之嫌。
2、太阳病,
发热、汗出、恶风、(右)脉缓者,名(太阳)中风。
读:因为第一条的缘故,传统都将脉浮缓作为中风的脉象指证。我以为不妥,故加一右字,另为了区别于脑中风加了太阳二字。实际中,有此病时往往也呈现左脉浮右脉缓,不是即浮也缓。盖右脉主气,风气本质一物。是否中风之名也由此而来呢?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读:个人以为,体痛作为外证来辨别中风与伤寒更易识且优于有汗与无汗;阴阳,不仅指尺寸还应包括左右,而左右优于尺寸。一般的伤寒用
麻黄汤,稍重麻黄加术汤,更甚麻附
细辛汤.现代社会节奏快大多首选麻附细辛汤,愚以为30岁以上的可用。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读:此伤寒非彼伤寒,乃外感初时;脉静与脉数急相对而言,吐=少阳,躁烦=阳明(颇欲吐有呕的意思);以传的观点来看待疾病这应该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也是中西医的区别;怎么传传到哪儿这得看病者原有的状况,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有后世发展出来的伏邪理论做依据;现在病者见医生时往往是数日以后,不传者少,又往往以它症述之而掩盖其发病之因医者不可不察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读:理论上,伤寒(即外感)过了一天就得考虑是否有它症出现,然实际上还是以清除外感为要。阳明,外证多多,不恶寒反发热是较重要的指证;内证则有太阳~,
脾约是也、正阳~,胃家实、少阳~,大便难。少阳,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食七大证。
壬辰7.7小暑 一点说明:此贴乃我自学经文的一个记录。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而且语言都是用的通俗语言不是传统的那种,这大约是深受胡希恕的影响所致吧。我很少翻看历代注家所注的经文,原因是我怕他们影响我对经文的解读。也许等我把此经文用这种方式读一遍之后,我会去看的,但现在我不会。我觉得吧,一个人对事物还没形成自己看法时,看他人的书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对经文有各种各样的解说时,你真不知道孰是孰非。当然,有天资聪明的人,能很快从诸家学说中比较从而找到自己觉得正确的东西来,但我不行。
说了这么多,目的就是一个,这篇文字很不成熟,尤其是用”按“的地方,更是不成熟了。希望大家都绕过“按”不读,如果你想看的话。当然,如果你对文字有什么看法,也欢迎你的批判。总是不要受我的文字的影响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