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论》原书共25篇。第一章叫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属全书总论的性质。它对于如何辩证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对于全本书来说具有非常纲领性的意义。大家都知道《
伤寒论》是对于六经的辩证,所以开篇是太阳证,也就是病邪先在的是太阳。“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然后又“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然后传到三阴,“太阴之为病,腹满为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最后是厥阴,“厥阴之为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而《金匮》是脏腑经络辩证,我们在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时候,大家都应该学习过六经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辩证、八纲辨证等等,我们需要把这些课本上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之后,才能把中医的辩证学好。就想是一个U盘,只有先往里面放文件,等你需要的时候才能提取出来,否则这张U盘就是个废物。
那么《金匮》中的篇幅,从第二篇到第十七篇是属于内科学的范围,也就是我们一直说的杂病;而第十八篇讲的是外科病,第十九篇讲的是把不便于归类的几种疾病综合为一篇;第二十篇到第二十二篇讲的是妇科病,称为“妇人三篇”;最后三篇则是杂疗方和饮食的禁忌,这三篇本来应该是很重要的,但是却一直是最为不受重视的。我们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张仲景先师的年代,就已经对如何抢救溺死、自缢死的人提出了人
工呼吸法和体外的心脏按压法,这在1800年前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标志。而《金匮》这本书中对于一些药物的炮制法、剂型和煎服法也有详细的记载。书中对于疾病的分篇,有以一种作为一篇的,比如疟病篇、
黄疸篇;有数种病合为一篇的,主要是因为病机相同、症候相似的,比如肺萎肺
痈咳嗽上气病篇,三个病的病位都在肺,所以将它们合为一篇。
纵贯《金匮》,是以整体观念作为指导思想的,以脏腑经络学说作为基本的论点。采用了病和证相结合的辩证方法。仲景先师首先提出了病因分为三因,这三因到了隋代的巢元方,根据病因三因说就形成了《诸病起源论》;提出了要治未病;提出了病会传变。仲景先师将脉学也有他的独到之处,用脉象来解释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讲解条文的时候我们大家在一起探讨。对于杂病的治疗法则,先师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有病早治,防止疾病的传变;第二,治病求本,重视人体的正气;第三,特别重视“因势利导”,即按病邪所在的部位不同,就近引导,使病邪排除体外,,达到避免损伤正气的目的。比如“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病在皮肤的,就用发汗的方法使病邪从皮毛而出;病邪在内,二便不利的就用泻法使病邪排除体外,这些都是“因势利导”的方法。
这个帖子,本来是没怎么想写的,但是想想还是每天都写一点,大家有空呢,都看看,然后给我点意见,谢谢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