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脉如蛇
相关经文: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
解读:
其脉如蛇,指脉象如蛇行一样弯弯曲曲。据《脉经卷八·平痓湿暍脉证第二》所载,本条文即“痓,发其汗已,其脉涻涻如蛇”的缩减。《金匮要略》加注“其脉浛”当为“脉涻涻”之误。
“脉涻涻如蛇”,形容脉势如涻水之流那样弯曲如蛇行。涻,《说文解字》解:“涻,水出北嚻山,入邙泽。”涻涻,即涻水流行弯曲不畅的样子。
故“其脉如蛇”为痉病发汗后的特征性脉象。痉病,属风病的一个类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载:“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痉病之脉本当绷急弦紧,《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解:“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脉经卷八·平痓湿暍脉证第二》载:“痓脉来,按之筑筑而弦,直上下行。痓家,其脉伏坚,直上下。”此即血管收缩、膨胀、张力加大所致,属阳气贲张之象。
脉来直上下行有寒热之别,见载于《脉经卷二·平奇经八脉病第四》:“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俛仰,大人
癫病,小人风痫疾。脉来中央浮,直上下痛者,督脉也。动苦腰背膝寒,大人癫,小儿痫也。灸顶上三圆,正当顶上。尺寸脉俱牢,直上直下,此为冲脉。胸中有寒疝也。”据此可见,浮脉兼见直上下行者,属于督脉,沉牢脉兼见直上下行者,属于冲脉。
痉病属于太阳病,但分“刚痉、柔痉”两类。《
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均见载,但文字上各有节略,可互为补充。《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篇载: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脉经卷八·平痓湿暍脉证第二》载: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者,为痓。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
葛根汤主之。刚痓为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其人必齘齿,可与
大承气汤。”
痉病为“重实”之证,与现代所谓“脑膜刺激症状”相关,涉及病类较多,凡
破伤风、各型脑炎,各类心、脑血管病、运动神经元病等的神经症状都在此列,“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应属此类疾病急性发作期的标志性脉象,故“发其汗已,其脉如蛇”则为此类疾病慢性期或恢复期的对应之脉。从临证所见,两寸均可见上竟上弯曲或沉、或向内侧斜飞,但左寸多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右寸多与肺功能不全有关。如案示:
刘先生 1941年生 吉安青原区人
2012-6-16诊: 脉右寸浮弦稍紧、关弦、尺沉稍紧,左寸上沉弦稍内斜、寸下浮弦稍紧、关弦、尺弦稍紧。舌红苔薄白。舌尖
豌豆大
血管瘤。血压143/81mmHg.诉:右半身活动不利,右偏
头痛、右肩臂、右腿麻木痹痛痛。怀疑轻度脑梗。正服降压药。
葛根汤加味:
葛根300
麻黄30
桂枝15
白芍60生
姜15
大枣15
甘草10
赤芍60川
牛膝60
黄连15 十剂 嘱:日一剂,分四次服。随时观察血压变化,血压无波动,西药降压药一周后递减。
平脉辨证:
脉右寸浮弦稍紧、关弦、尺沉稍紧,左寸上沉弦稍内斜、寸下浮弦稍紧、关弦、尺弦稍紧,
左右三部六位脉均见弦紧,近似于《脉经》所载“痓脉来,按之筑筑而弦,直上下行。痓家,其脉伏坚,直上下。”尤其 左寸上沉弦稍内斜、寸下浮弦稍紧与“痓家,其脉伏坚,直上下”接近,故可定位太阳痉病。
方证对应:
右半身活动不利,右
偏头痛、右肩臂、右腿麻木痹痛痛,为“拘急”之象。《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载:“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故此可诊为“风病”。巅之为病,惟风可到,故右偏头痛;风邪伤络动血,血络不通,故有半身痹痛麻木而活动不利。血压偏高,亦即风病指证。张仲景治太阳痉病动风之证主以葛根汤,故从大剂量葛根汤加味,所加怀牛膝大剂量利尿降压,黄连清上炎之火,有良好的保护血管作用。
从张仲景、王叔和论治痉病的经验论治脑血管疾病范畴的“中风”,
栝楼桂枝汤、葛根汤、大承气汤皆可为主治之方,不仅见效快捷,且不易遗留后遗症。但后世医家发明“类中风”,特别自明代医家张景岳倡导“镇肝息风”论治以来,痉病与“中风”的历史本源即被混淆,治疗方法大相径庭,治疗结果更相去甚远。对此类问题的拨乱反正应为当代中医的重任。所以,理清痉病与脑膜刺激征症状的关系,掌握痉病及其痉脉的鉴别与诊断,在当代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15、 脉如故
相关经文: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解读:
如果不联系上下文,此条文费解。从《脉经卷八·平痓湿暍脉证第二》所载的段落,本条文即:“痓,发其汗已,其脉涻涻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必痓。”承上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其脉如蛇”,缺失“涻涻”两字。
“痓”与“痉”互通,故“痓病”即“痉病”。
《脉经卷七·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何谓虚实?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重实者,肉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痉病属“重实”之证,其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发汗后,脉势“涻涻如蛇”,示邪气已衰减,故“为欲解”。“暴腹胀大者”指痉病“重实”之状,此平脉辨证,“暴腹胀大者”疑当置于“痓”之后,“发其汗已”之前,全句即:“痓,暴腹胀大者,发其汗已,其脉涻涻如蛇,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必痓。”故此知:“脉如故”是诊断的依据,即痉病在发汗后脉象仍然没有变化,脉象依旧为“伏弦”,断定痉病没有得到缓解,仍当发作,故曰“必痉”。因此“脉如故”,当指“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属痉病的典型脉象,而“脉涻涻如蛇”则为痉病的缓解脉象。
《脉经卷八·平痓湿暍脉证第二》载:“痓脉来,按之筑筑而弦,直上下行。痓家,其脉伏坚,直上下。”脉来直上下行有寒热之别,见载于《脉经卷二·平奇经八脉病第四》:“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为督脉。腰背强痛,不得俛仰,大人癫病,小人风痫疾。脉来中央浮,直上下痛者,督脉也。动苦腰背膝寒,大人癫,小儿痫也。灸顶上三圆,正当顶上。尺寸脉俱牢,直上直下,此为冲脉。胸中有寒疝也。”据此可见,浮脉兼见直上下行者,属于督脉,沉牢脉兼见直上下行者,属于冲脉。
痉病属于太阳病,但分“刚痉、柔痉”两类。《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均见载,但文字上各有节略,可互为补充。《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篇载: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脉经卷八·平痓湿暍脉证第二》载: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者,为痓。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葛根汤主之。
刚痓为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其人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痉病为“重实”之证,与现代所谓“脑膜刺激症状”相关,涉及病类较多,凡破伤风、各型脑炎,各类心、脑血管病、运动神经元病等的神经症状都在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