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祛邪气必损正气
    

仲景原文:祛邪气必损正气

  我提出桂枝损阳,在论坛争论了3年多。有网友从质疑较快转变为认可,有网友从质疑慢慢转变为认可,有网友一直在质疑或者说“不买帐”。“不买帐”的原因,可能是认为阳气不能损,或者是认为自己屡用桂枝而没有见到阳虚者。
 一、阳气不能损的认识是不对的。对于阳气过强者,就要损其阳。如麻黄汤证的病机是“阳气重”,不损其阳气,怎么解决阳气重的问题呢?张仲景说“麻黄发其阳”,是说麻黄的作用是发散其阳。发,是发散的意思。发散就是损。麻黄汤中桂枝的作用,是助麻黄发其阳。麻黄有发其阳的作用,桂枝也有发其阳的作用,不然的话,麻黄汤中就不会用桂枝。麻黄汤就是针对阳气重的,所以麻黄、桂枝都能损阳。因此,用麻黄的条件要有“阳气重”,用桂枝的条件要有“阳(卫)气强”。
 血虚者为什么不能用麻黄?因为血虚者必然阳气不重。误用麻黄会出现厥逆,如原文说“若逆而纳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误用桂枝也会出现厥逆,如原文说“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误用麻黄出现厥逆和误用桂枝出现厥逆,都是损阳导致的阳虚而厥。所以,血虚者不可用麻黄,阴阳俱虚者不可用桂枝,这是基本原则。
 二、屡用桂枝没有见到阳虚者,那病人一定是阳有余者,这也证明了朱丹溪的一个说法“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如果说桂枝不损阳,那就是说《伤寒论》第29条对阴阳俱虚者误用桂枝出现的厥逆是不成立的。第29条之“脚挛急”是阴气虚,“小便数”是阳气虚。小便数为什么不是里阳盛呢?因为有“微恶寒”,里阳盛者应该恶热,而不会恶寒。
 祛邪必损正。正气虚竭者不能祛邪。明白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什么“下利清谷,不可攻表”?为什么“下利清谷,身体疼痛者”,当先温里?

-------------------
总是看驱邪与损正的代价比吧,正如急下存阴,无论怎么样,都是为了正气。

-------------------
说的对。所谓“急下存阴”,是急下热邪,以存津液。急下存阴是针对阳明热盛腹满不大便者,这个状态不是阴阳俱虚竭。如果发展到阴阳俱虚竭,手足躁扰、捻衣摸床的状态,就难治了。再发展到“若不尿,腹满加哕”的程度,仲景曰“不治”。所以医圣说“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但发热谵语”是只有发热谵语之证,没有别的证。但发热谵语是津液虚竭,血液不虚竭,血液虚竭就小便难了。如果错过攻的时机,发展到小便难的程度就难治了。

-------------------
苦口婆心,桂枝不是补药,有功于医。

-------------------
楼主的题目太忽悠了,你想说的其实是“正气虚竭者不能祛邪”。这个是符合临床的。
你的题目本身就让人误解,况且有病则当之,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无病则补药也是毒药,驱邪扶正都一样的道理嘛。

-------------------
李国栋:说的对。所谓“急下存阴”,是急下热邪,以存津液。急下存阴是针对阳明热盛腹满不大便者,这个状态不是阴阳俱虚竭。如果发展到阴阳俱虚竭,手足躁扰、捻衣摸床的状态,就难治了。再发展 ..?(2013-09-17 06:44)?700)this.width=700;" >

发热谵语是津液虚竭。津液是阳气,那不是意味着此是阳虚?

血虚不能用麻黄,不能用桂枝,这是不是可以推论出,麻黄桂枝损的是阴血?

所以,我建议李师是否可以先对阴阳做出清晰的说明,不然理解起来有困难。

-------------------
临床用桂枝,不依据是补剂亦或是泄药,主要是依据桂枝证,这也正符合仲景本意。至于桂枝损阳,其实,附子用错亦会伤津损阳,伤寒论有曰,附子温经,亡阳故也。但现在的确有人把桂枝做补剂应用,尤其补心阳,这不免会出医疗错误。李先生之说,的确意义深远。临床上阳微也不是桂枝证,辨得桂枝证,但用无错。

-------------------
阴常长有余,阳常不足是真理。如果阳常有余,感冒只要用麻黄汤就行了。阳足所以了卫强,

-------------------
桂枝温经通阳化水气,书上就是这样说的。我糊涂了。

-------------------
“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状态肯定是有的,如果没有,就不可能有屡用桂枝而不伤阳气的。如果说桂枝不伤阳气,那《伤寒论》第29条就是搞笑,就是无聊了。
“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也只能是某一类人的表现,还会有一类人阳常不足,阴常有余。这就是所谓的体质。人的体质若都是一样的话,那就是感冒都用一种药就行了。
邪气能侵袭人体,说明邪气已经伤害了正气。正气奋起抗邪,也必然会在抗争中受损,就像两军对垒,交战双方都会有伤亡。敌军来犯,如果守军实力明显虚弱,交战的结果就是虚弱一方全军覆没。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可是一说到桂枝,为什么会这么难懂呢?这可能是因为忽略了人体的身体状态。身体状态强者,经得起消耗,所以能战胜邪气。身体状态弱者,经不起消耗,如果硬要祛邪,就会先把正气耗尽。无论体强或体弱,祛邪必损正。明白这一点,才能明白正气虚弱者当先扶正的道理。
阳气在《伤寒论》里就是行在脉外的津液,阴气就是行在脉中的血液。这一点,从《伤寒论》有关“亡阳”、“阳绝”以及“荣气”、“卫气”的论述中清晰可见。津液虚者,可以因为体质状态的不同而表现为寒证或热证。体质状态偏寒者,感邪后,会出现寒伤阳气的寒证或阴证。体质状态偏热者,感邪后会出现热伤阳气的热证或阳证。汗出过多必然伤血,造成血容量减少,所以血虚者禁用麻黄。发热谵语是因为热伤津液,其状态就是阳气虚而阳邪盛的状态。这和《金匮要略》说的“阳气衰者为狂”和《黄帝内经》说的“阳气虚则狂”是同一类的状态。只要把阳气和阳邪分开,把阴气和阴邪分开,就能对阳气和阴气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理论上有一个清晰认识,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所以普及中医,还是方证对应比较简明。

-------------------
李先生之论,包含许多可贵的思考,亦不乏精辟之处。但其论述有时也不能直指要领,故令他人不服;而概念之混乱,也常令人最终失望,连那精辟之处亦受怀疑。

说脉外之津液是阳气,脉内之津液为阴气,充其量,是一种权宜之论,虽然内在含义不错,但在语言逻辑上是不许可的。古有云脉外津液以载卫,脉内津液以载营,这才是允当之论。

说阳气虚者可以同时出现阳邪盛,便是对邪与正的本质认识不清。不知所谓阳邪,正是阳气所化,而虚者无从所化。邪之与正,其物本无差别,只是其状态不同而已,二者是可分而又不可分的。

说《内经》、《金匮》有“阳气虚则狂”,希望你引出原文来表述。我只看到说,阳盛者狂,阳虚者躁。难不成先生认为狂与躁是一样的含义?

-------------------
凤凰台主人:李先生之论,包含许多可贵的思考,亦不乏精辟之处。但其论述有时也不能直指要领,故令他人不服;而概念之混乱,也常令人最终失望,连那精辟之处亦受怀疑。
说脉外之津液是阳气,脉内之津液为阴气..?(2013-09-18 00:17)?700)this.width=700;" >

感谢先生关注和评议,您的意见是对我的鞭策。
对不起先,我需要纠正一下您引用错的文字。您可能没有注意看,我说的是行在脉中的血液是阴气,不是说“脉内之津液为阴气”。津液无论在脉外还是在脉内都为阳气。脉内的津液应为阴中之阳。津液为阳的概念不能混乱。概念混乱了,理论就混乱了。比如表部津液损失,张仲景说是“亡阳”,里部津液损失,张仲景说是“阳绝”,这个津液为阳的概念清晰而不混乱。
您说的“邪之与正,……只是其状态不同而已”,这是揭露邪气与正气的本质的深刻见解。但是您所说的“(邪之与正)其物本无差别”,愚见与您不同。愚以为,人体内的邪气虽然是由正气变化而来,但是变化后的邪气之物与正气之物已经不同,正气与邪气势不两立,邪气必须祛除,人体才能康复。正气变为邪气就失去了正气的本质,变为邪气的“正气”很难再变回正气,除非是少量的微不足道的邪气可能会被正气吸收,而引起病痛的邪气则必须祛除体外。您说的“二者(邪与正)是可分而又不可分的”,这个说法意思不明。
阳气虚者,可以同时出现阳邪盛,这正是对邪与正的本质的认识。认识不清这个本质,就有认识不清死证的危险。比如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所导致的谵语、腹满而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就是阳气(津液)虚,阳邪(阳热)盛。这种正虚邪实的状态,如果小便利者,是津液未绝,故曰“可治”。如果不尿,是津液已绝,故曰“不治”。
阳盛者狂,是阳邪盛。阳虚者躁,是阳气虚。狂与躁的含义当然不一样,狂是邪盛,躁是正虚。邪气与正气的概念必须清楚。下面我应您的要求引出原文:
《金匮要略》曰:“阳气衰者为狂”。这个狂是不是邪热引起的呢?“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是有名的论述,出自《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篇》,先生真的不知?还要我引出原文?不是考我的记忆力吧?
《黄帝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愚解:躁与狂同出于一样的病因,皆为火热之邪所导致。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愚解:狂言及惊是出于热病。
《黄帝内经. 灵枢.经脉》曰:“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愚解:狂癫为实,是邪气实。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曰:“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愚解:阳气重上,有余于上,是阳邪于上。阳邪为邪热,灸之,则邪热伤阴,邪热伤阴则喑哑。石之则阳气虚,阳气虚则邪热甚,邪热甚则狂。

附:《黄帝内经》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其论所曰“壮火之气衰”就是阳邪盛,阳气虚的状态。

-------------------
李国栋:感谢先生关注和评议,您的意见是对我的鞭策。
对不起先,我需要纠正一下您引用错的文字。您可能没有注意看,我说的是行在脉中的血液是阴气,不是说“脉内之津液为阴气”。津液无论在脉 .. (2013-09-18 06:22) 700)this.width=700;" >

先生论述详细而严谨,赞叹。
据古而论证,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只是我们都应该注意,古人论述的概念,常有有意无意的游移现象,从而导致一字多义、一词多义,以及概念有沿革。这些情况,常常成为我们各取所需的证据,也常导致我们误解古文的缘由。词不能害义,厘清概念,是我们教学的责任。当您说津液是阳气时,固然有根据,但是有否考虑“阳气”一词的全部含义?此阳气与彼阳气的关系如何处置?
阳气虚与阳邪盛,似乎可以于同一病人身上出现。但此处尚有因果顺序、还有时间先后。如果不说情这些,便有胡子眉毛之慨!
狂之与躁,先生言之凿凿,很好,反显得在下坐井了。但如果躁与狂有别,则我们还有深入思考的余地。
先生言语幽默,哪能考先生的记忆力?恰恰说明在下记忆力差。其实平时我们不可能记忆那么多东西,需要时都要去查的。查到了,好似知识渊博,实际上是现买现卖。先生记忆力如此好,不容易;我是不行的。

-------------------
凤凰台主人:先生论述详细而严谨,赞叹。
据古而论证,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只是我们都应该注意,古人论述的概念,常有有意无意的游移现象,从而导致一字多义、一词多义,以及概念有沿革。这些情况, ..?(2013-09-18 10:55)?700)this.width=700;" >

与先生讨论、交流,心情愉快!佩服先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求实态度。先生所言切中时弊、发人深思:“古人论述的概念,常有有意无意的游移现象,从而导致一字多义、一词多义,以及概念有沿革。这些情况,常常成为我们各取所需的证据,也常导致我们误解古文的缘由。词不能害义,厘清概念,是我们教学的责任。”
关于阳气,可以派生系列猜想。比如热能、光能、电能等等。人体、生命、疾病等和宇宙一样,还有很多秘密没有揭开,有待人们去研究、发现。但是在没有确证的发现之前,还是以现有的发现为依据比较妥当,比较实际,比较有利于指导临床。比如津液为阳气,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依据。这是古人的智慧结晶,我们没有理由不重视、不接受、不学习。人体内阳气的表现,可以津液的表现为依据。表部津液是表部阳气,里部津液是里部阳气,六腑津液是六腑阳气,五脏津液是五脏阳气。总之,脉外之津液行在哪里,就是哪里的阳气。津液就是阳气的化身。
关于阳气虚和阳邪盛,这是比较深刻的问题,尤其是邪盛正亏成为“不治”的状态,补正则助邪,祛邪则伤正,攻补两难,而无治法时,一般就是死证。这不是普及的课题,研究这个课题需要综合能力。一个实实在在的桂枝问题在论坛就不容易讨论,还怎能讨论阳邪盛、阳气虚的问题呢?《伤寒论》所论“病、脉、证、治”是从时间先后,空间内外纵横联系的经典,其境界的高度和深度,一般医籍难以企及。这也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伤寒论的原因之一。
躁与狂确实有别,如果讨论的话,也一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的记性没有忘性好,只不过“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是我思考过较长时间的问题,有卖弄之嫌了,见谅!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