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之道,平易至简
——参加第11期经方班随想
5.
姜宗瑞:《辅行诀》与经方
姜宗瑞老师讲了很多,但我觉得最核心的就是两个字:体,用。姜老师认为,《辅行诀》的精髓是五个字:体、用、化、除、合,但我理解他的意思,这五字真诀应以体、用为核心。
体、用,可能是中医里最最基本却又是最最容易被人所忽视的理论。体、用是什么?如果我没理解错误,应该就是标、本。而标、本,也就是阴阳。所以,体、用是阴阳的一个侧面,以体为阴,以用为阳。也就是《内经》的那句话:“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体守于内,则阳用使于外。所以五藏,皆体阴而用阳。或许可以这样说,“体用者,阴阳之标本也”。
所以,《内经》的五藏苦欲补泻,以指用,即顺其用为补,逆其用为泻,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反之,《金匮要略》的补肝之法又是指体,如“夫肝之病,补用酸”。同是肝病之治法,二者看似截然相反,但只是角度不同,其实质都是在体、用,或者说在阴阳上为着眼点。
所以,姜老师谈到,酸是肝体之味,辛是肝用之味。而若将体、用相合,辛酸同用,又能化出甘味。这,就是“化”。“化以扶正补虚为主,是王道”,与其相对的就是“除”,而“除以祛邪攻坚为主,是霸道”。比如
桂枝加
芍药汤,桂、姜之辛合芍药之酸,是辛酸化甘以治太阴
腹痛;而桂枝去芍药加
皂荚汤,桂、姜之辛合皂荚之咸,是辛咸除滞以涤痰。而“合”,大概就是经方之合方,所谓“奇之不去则偶之”。但姜老师自己都“不敢强解”,我也更不敢妄加评论了。
只有理解了体、用,才能理解《辅行诀》;而理解《辅行诀》,是理解经方、理解仲景的一扇大门。因为在仲景之前,很多仲景参考过的文献我们现在都看不到了。仲景撰用《素问》、《九卷》,但其理论体系较《内经》又有创新,所以有人认为其与医经体系全然无关,虽然这稍嫌片面,但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其与《内经》的差异。理解了体、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理解了阴阳。而阴阳,正是仲景之道的一个大要。而《辅行诀》正是这之间的一座桥梁,虽然其成书比仲论要晚,但其与仲论同样脱胎于医经七家和经方十一家,并参考了仲景之间的很多文献。所以,虽然姜宗瑞老师并没有直接谈《辅行诀》的方与经方,但其内中的深意我想是这样的。
最后,姜老师提到出他心中的“经方七经”:《本经》、《内经》、《
伤寒杂病论》、《脉经》、《辅行诀》、《千金方》、《外台秘要》。
在其后的提问环节和之后的第二天,我向姜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就是小阴旦汤和小阳旦汤这一阴一阳两方相互对待,而药味只有桂枝和
黄芩这一者之差别,那为何是桂枝和黄芩互为阴阳?这两者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不是桂枝和
黄连?但遗憾的是,我并没能清晰地把握和理解到他的回答。而我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在 http://www。hhjfsl。com/jfbbs/read.php?tid=20640
之中的第1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