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颖甫
曹颖甫(1866—1937),江苏江阴周庄人,名家达,字颖甫,又字尹孚,号鹏南,别号拙巢老人。自幼习举子业,且擅画,工诗词。曹氏之对经方感兴趣,并矢志研究经方,从《经方实验录》的原序中可以归纳出其原因有二:其一,其父病洞泄寒中,病危之际愈于
附子理中;其二,曹本人赴试金陵,重病之时愈于
桂枝白虎。经自己切身体会,他不得不感叹“仲景方治,果足脱人于险也” [1],故“益信经方”[1]。他38岁时,系统地学习了《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并开始独立行医。因其早年,在南菁书院师从著名汉学大师黄以周先生,故其学术思想脱胎于经学,这对他在对医学经典著作的理解、注释及训诂等诸多方面,非同寻常。他著有《曹氏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等书。其中《经方实验录》是他运用经方的忠实纪录,由其弟子
姜佐景整理,经他审阅,点评而成。1917年,丁甘仁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聘曹氏任该校教务长,他传授《伤寒论》、《金匮要略》,
桃李遍天下,如近代名医章次公、秦伯未、王一仁等。他在教书期间还主持上海同仁辅堂医务三年有余。曹氏多才多艺,能文善诗,书画、诗词清丽高雅,风格独特。著有《汉乐府评注》、《诸子精华录》、《
梅花诗集》等。1937年,因抗日战争爆发,曹氏返回家乡,后因淞沪会战,江阴沦陷。此时曹氏已年迈,然有“曹憨”之称的他,为救一女子,驻杖怒斥日寇这禽兽行为,而惨遭日军杀害。
曹颖甫先生临床常用经方而活人,虑其在经方医学上的成就,他被公认为“最纯粹的经方家”
2、恽铁樵
恽铁樵(1878~1935),名树珏,别号黄山、冷风、血涵、药盦、焦木,江苏省武进夏墅南街人;恽氏年少贫苦,立志读书,父母早亡,由族叔抚养成人。他天资聪慧,13岁就读于族中私塾,16岁中秀才,19岁与孟河丁氏女结婚。孟河当地自古就有诵读医书的风尚。他少时也例外,尚习《医学三字经》及《素问》等医书,20岁时读完科举经典,已粗涉医道;25岁考入上海南洋公学,1906年毕业后赴长沙任教。教学之余,恽氏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他用章回体形式翻译《
豆蔻花》、《黑衣娘》、《波痕夷因》、《奇怪之旅行》等小说,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造像毁像》,均刊载于包笑天主编的《小说时报》上,传颂一时,在文坛上颇负盛名。
恽氏深受家乡“孟河医派”影响。其五世祖南楼为清代名医;伯父西农擅内科,堂兄仲乔在家乡行医,他们在当地都有盛名。《恽氏家乘》说他“家世知医,而铁樵尤开悟”。恽氏自己身体身体瘦弱,常易生病。于是发奋遍阅古今医书,旁及西洋医学译本,寻求自救之法。在他不惑之年,爱子相继病殇,因而发愤学医。恽氏问学于伤寒名家汪莲石,并常与姻亲丁甘仁先生切磋医学。1920年辞去《小说月刊》主编,正式挂牌行医,不久医名大振,尤其擅长儿科。其后,西医传播渐广,中医备受排斤、歧视。余云岫著《灵素商兑》诋毁中医。恽氏通过亲身医疗实践,深切地认识到“中国医学为极有用之学术”(伤寒论辑义按·自跋)。因而挺身而出,提笔与之论战。1922年著《群经见智录》,直斥余氏论调。嗣后,恽氏在其著述《伤寒论研究》(1923年)等书中,阐述了如何宏扬祖国医学的见解以及改进中医的主张。指出中医学进步演进。“必能吸取西医之长与之合化以新生中医”。疾呼中医务须改进。为倡导中医革新,I925年创办铁樵函授中医学校,1933年复办铁樵函授医学事务所,先后遥从受业者千余人,培育一批人才。恽氏学术思想,在中医界“别树一帜,为革新家所宗”。恽氏一生勤于著述,其代表作有《药盦医学丛书》,包括《论医集》、《群经见智录》、《伤寒论研究》、《伤寒论辑义按》、《脉学发微》、《金匮辑义》、《金匮方论》等。有关医学函授讲义20多种,大部分辑入《药盦医学全集》。1935年7月26日,恽氏终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终年57岁。
3、祝味菊
祝味菊(1884—1951),名积德,字味菊,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先祖世代业医,弱冠进蜀,协助姑父经营盐务,暇余习读医书。姑父见其好学,先后请宿儒刘雨笙等授读医经。祝味菊颖悟过人,好发疑问,老师竞不能穷难释疑而自辞。祝味菊自学精勤不倦。1917年,四川招收军医生,祝氏投考入学,攻读二年,因政变,医校改组,后随日本教师石田东渡考察日本医学。新的医学理论对祝氏启发颇多,并对他的医学观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翌年回国,首任成都市政公所卫生科长,主政官医院七年,颇有医绩,名噪蜀中。1926年,祝氏入住上海,因其擅用温药建功,为人诊疗,往往应手而愈。因其擅长使用附子,时人目之“祝附子”。祝味菊性情直爽,常与名医徐相任、陆渊雷、章次公等商谈医理,倡扬革新,相交甚厚。他们对祝氏的学问、才智,无不钦佩。
祝味菊在上海曾任新中国医学院实习导师及附设新中国医学研究院院长和新中国医院院长,不仅治绩辉煌,著述亦颇多,曾编写《祝氏医学丛书十种》,其中付梓行世的有《伤寒新义》、《金匮新义》、《诊断纲要》三种。医案二十一则载于上海中央书局1937年出版的《上海名医医案选粹》一书中。1948年,将毕生研究所得著成《伤寒质难》,其以此书影响最大。
4、陆渊雷
陆渊雷(1894—1955),名彭年,上海川沙县人。少时从朴学大师姚孟治经学、小学,通诸子百家,好天文历算。1916—1925年间相继在武昌、南京、上海等地学校执教,业余治医学。期间,他阅览了很多医书,对历代各医家学说,精心研究。1925年7月,陆氏应恽铁樵先生所征函授招生。受邀助“铁樵函授学校”阅卷与答问,是时从师于恽铁樵先生,又问道于章太炎先生,曾执教于上海各中医学校。1928年同章次公等合办上海国医学校。力主中医科学化,并请章太炎先生为院长,自任教务长,规模课程大纲,量才聘请教师。1931一1933年曾任中央国医馆学术整理委员会委员。解放后曾任上海中医学会主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顾问,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1955年6月l因
肺气肿导致
心力衰竭而病逝。陆氏以能文好辩闻名医林,著述甚多,有《陆氏论医集》四卷、《伤寒论今释》八卷、《金匮要略今释》八卷、《生理补证》四卷、《病理补证》四卷、《诊断治疗》四卷等行世。
5、章次公
章次公(1903—1959),名成之,号之庵,江苏镇江大港镇人。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16岁入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又于广益中医院实习3年。继之便自行开业,并一度兼任上海世界红十字会医院中医部主任,还曾担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苏州国医专校等教职,并与陆渊雷、徐衡之两先生创办了上海国医学院。解放后,参加上海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特约门诊,1955年应召赴北京,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兼北京医院中医部主任。1959年11月6日,因癌症而病逝。
章氏业师当时著名医家丁甘仁、曹颖甫,能融经方、时方于一炉。他一生治学严谨,学验具富,颇有创新精神。其著述较少,主要有《药物学》、《诊余抄》,以及由门人整理出版的《章次公医案》。
6、余无言
余无言(1900一1963),原名余愚,字择明,自号愚盦,剔署不平。江苏阜宁人。少年时得其父(名余奉仙,晚清苏北三大名医之一)亲传,攻习歧黄,1918年执业诊病,20年代后期在上海定居行医,1934年应聘任旧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兼编审委员,并曾先后执教于上海、苏州谙中医院校。1937年与张赞臣先生另立上海中医专科学校,先生主持教务。建国后于1956年受聘进京,先后任职于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1963年因脑溢血病故。生平著有《伤寒论新义》、《金匮要略新义》等6种医籍刊出于世。其晚年著《冀经经验录》(为自印本,未公开出版)。余无言先生是一位中医学学说研究者,也是一位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和中医医学教育的医学家和教育家。
7、吴佩衡
吴佩衡(公元1886—1971年),四川省会理县人,18岁时,师从于当地名医彭恩溥。学成后,为自己创业,于公元1921年从四川省游历过滇。公元1930年代表云南中医界应邀赴沪,出席全国神州中医总会,抗议国民党汪精卫取缔中医之反动条例。公元1939年被选为昆明市中医师公会理事长,公元1942年又当选为云南省中医师公会理事长。1945年创办《国医周刊》。1948年—1950年期间创立云南省第一所中医学校——云南省私立中医药专科学校,任校长职务。解放后,先后任云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云南省中医学校校长,
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中华医学会云南分会副会长,《云南医药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政协常委等职。1956年出席全国政协会议代表,1959年选为全国文教卫生群英大会代表。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著作有《伤寒与瘟疫之分辨》、《
麻疹发微》、《医药简述》、《伤寒论新注》、《吴佩衡医案》以及《伤寒论条解》、《中医病理学》(未公开出版)等。
8、胡希恕
胡希恕(1899—1984),沈阳市人。早年学医于当地名医王佩祯,尽得其传。1949年前,在北京行医。解放后,他曾约陈慎吾、谢海洲老中医共同办学,开设北京私立中医学校,主讲仲景学说。1958年受聘于北京中医学院,为中医内科副教授,附属医院学术委员会顾问。暮年仍孜孜不倦于教学、讲座,指导留学生考察团。其经方研究成果,已由其弟子整理成册,为《经方传真》、《伤寒论传真》、《金匮要略传真》等书出版。日本中医界称其为“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
9、岳美中
岳美中(1900——1982)原名仲秀,号锄云。河北滦县人。早年攻读文史,二十五岁患肺病咯血,遂发愤习医,自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三年后,以医问世。先后悬壶于山东荷泽及唐山等处,知名于时。解放后,任唐山市中医公会主任。市卫生局顾问。1954年8月,调中医研究院筹备处,任门诊部副主任。1957年,随中国医学代表团访问日本,并八次赴欧亚诸国,为外国首脑治病,对中外医学交流作出贡献。1972年,上书中央卫生部,倡仪开办中医研究班,获准。1976年,招收第一批学员,任研究班主任。1978年患中风,卧床不起,直至逝世。著名医学家,著有《岳美中医话集》、《岳美中医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