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名老中医的乡村情
来源: 江海晚报?? 2009-03-28
本报记者吴银华 本报通讯员鞠九江
3月,乍暖还寒,春雨下个不停。汽车奔驰在如皋的乡村公路上,记者不时停下问路,尽管数十里外的乡亲都知道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名老中医张谷才其人,记者一行还是迷了路。不得已,只好让张谷才的孙子来接。同来的还有张谷才的儿子,也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退休教授,他一开口就有些抱怨:“老爷子明年就90岁,退休近20年了还是不停为人看病,真拿他没有办法!要不是他在老家乡下,我根本就不会从南京赶回来,放心不下他呀。但是,话说回来,乡亲百姓都喜欢他。”
临近张谷才在常青镇高井草张庄村的“归园”,一股不同凡响的春风扑面而来,西洋风格的建筑,高高的塔顶,独一无二,让人一看便知主人的不俗。
来自泰州、如皋等地的患者在风雨中等候张谷才看病。张谷才正在为远道而来的患者诊断,仙风道骨,精神矍铄。
张谷才说,大千世界有两种人最快乐:一种是看着小孩洗澡的母亲,一种是看到病人康复出院的医生。他要尽毕生精力为患者治病袪痛。
一
1990年,70岁的张谷才光荣退休。“这下可好了,老头儿该回家享福了!”老伴喜形于色。“逗鸟、养鱼、种花草;下棋、打牌、放风筝;绘画、雕刻、练书法;品茶、旅游、赏戏剧。”儿子已为他安排好养老的日程。聘书、邀请函、合作意向书也像雪片一样飞进他家的信箱,有高等院校请他当客座教授的,有医院聘他当名誉院长的,有华人请他出国讲学的,有个体老板邀请他加盟开药厂的,还有商人愿出高价购买中药方的。但是,张谷才惦念着生他养他的家乡,惦念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我回老家走走,三五天即回!”一个闷热的午后,张谷才在餐桌上留下便条,登上了从南京到老家如皋的班车。
他的家乡地处革命老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苦,系
肝癌、
肺癌、食道癌等重疾的高发地区。由于缺医少药,当地及周边乡镇每年有数百人丧命于绝症和疑难杂症。张谷才心情沉重,在随后的几天里,他走村串户为13名重病患者义诊。
回到南京后的张谷才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家乡重病患者的身影不时浮现在他的眼前。几经考虑,他决定将自己退休后的余生奉献给生他养他的故乡,奉献给家乡父老。1990年10月,张谷才说服家人,携老伴回到如皋市常青镇高井草张庄村。他说:“故乡的水土养育了我,我的根在故乡。现在老家缺医少药,我要发挥余热,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答父老乡亲,让家乡的贫困病人解除病痛,安居乐业……”
刚回到家乡,张谷才就和乡亲一道挥锹铲土建成了一幢颇具特色的二层六间中医门诊楼。烈日当空,他在河边坟头采集
青蒿、
野菊花、
车前草等草药,以作研制中成药的原料。他手提肩扛,从南通、扬州、南京等地购回《卫生保健知识》《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李时珍评传》《张仲景评传》等200多本书籍,建立了全乡第一个民间图书室,免费向村民开放,还不时赠送一些医学书籍。他认为,防病胜过治病,要不断提高农民的卫生保健和科普知识。他还利用农闲间隙,开办中医药培训班,传播中医药文化……
二
张谷才妙手回春的神奇功夫,加之低廉甚至是免费的医疗费用,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他接触的大多是来自农村的患者,看着他们的窘迫样子,他感觉很不是滋味,他恨不能全部免费为乡亲们看病。
泰兴农村妇女周月珍,2004年患乳腺癌,当地医院为其实施切除手术,家中花光积蓄后又欠下一屁股债。2007年夏,周月珍又患上骨癌,且癌细胞已扩散至骨盆、大腿骨、脊椎骨。她每天疼痛难忍,日夜哭叫不停,再进院治疗时已拿不出分文半钞。周月珍丈夫借债无门、走投无路,听说张谷才教授医技高超又是热心肠的人,于是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陪同妻子前来求医。果然,张老让他们住下,看病食宿费用一切免收。精心治疗一个月后,周月珍疼痛明显减轻,第三个月已无疼痛感,第四个月行动自如,已能下地干活。面对救命恩人,周月珍与丈夫感激不已,执意要留下为张谷才做一年的杂活,被他婉言谢绝。
退休回乡近20年来,张谷才的左邻右舍,邻村近乡,免费找他看过病、抓过药的不计其数,张老共治疗肿瘤、肝病等内伤杂病及妇幼疾病6万余例,病员遍及周边县市,远方也有不少病人慕名前来求医。张教授总有求必应,笑脸相迎,竭尽全力为患者服务。他说:“什么都可以放下,唯独放不下病人。”他家中挂满了“再世华佗”的锦旗,他被大家誉为“活菩萨”。
为使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务更多的癌症患者,2008年,豁达坦荡的张老作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决定:向政府捐献自己的科研成果——《中药治疗肿瘤秘方》。在给如皋市人民政府、常青镇人民政府洋洋万言的《献方书》上,老人这样写道:“谈癌色变”“癌症猛于虎”,目前苏北农村肿瘤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威胁老区人民的生命健康。我毕生从事中医学研究,治病救人是天职。风烛残年之际,我将用后半生心血研制成的《中药治疗肿瘤秘方》(共21首)献给人民政府,敬请政府部门转送相关医院临床应用,以造福老区人民,使更多的癌症患者延长生命存活期……
为进一步弘扬祖国的中医药瑰宝,并使之发扬光大,退休后的张谷才出版了《张谷才临证集》《论中医改革》《简明中医学》《中医内科全书》《中医七科全书》《中医方剂学》《济民医术》等9部医学专著,计250万字。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沈风阁评价他:“毕生从事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不断挖掘和探索中医学奥秘,精于医,敏于思,勤于书,扬名于海内外也。”
三
张谷才不仅发挥自己的专长为乡亲百姓治病祛痛,也让自己的雅趣喜好发挥得淋漓尽致。
年轻时的张谷才养过猎犬、老鹰,退休后张谷才养起了牛
蛙、乌
龟、芙蓉鸟、
梅花鹿,还养了鳄鱼、孔
雀、猴子等,还为这些禽兽建造了一个小型“动物园”。张谷才说,养花鸟虫鱼,一来陶冶情操,二来为治病服务。为饲养梅花鹿,他种了两亩地的麦草、
蚕豆、玉米、
山芋等做饲料,自己学会了锯
鹿角,制成中药治病。鳄鱼有抗癌作用,他就将鳄鱼肉制成抗癌药。
如皋有一座古老的石桥,石桥上刻有一副流传了千余年的对联:“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张谷才退休后一直将这副对联写在本子上,同时也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张谷才40岁时每天跑7.5千米,直到80岁时他还每天早晨跑步1千米,现在也坚持每天慢跑。他根据古代“八段锦”原理,通过人体几个主要部位的运动,发明了简明易学、老少皆宜的“归翁健身操”。农闲时,他带领乡亲们一起锻炼。如今,这套行之有效的健身操已被他印成图文并茂的小册子,赠给本村及附近乡镇的千家万户。一个科学养生、全民健身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已在当地蔚然成风。
四
1921年,张谷才诞生在如皋西部高沙土地区一个农民家庭。18岁时,他师从当地名中医刘朗甫,精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名著……3年学徒期满后,他开设门诊,悬壶乡里,声名
鹊起。
1955年秋,张谷才作为全县仅有的两名名中医之一,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毕业后,因德才兼备,尤其在中医药研究方面卓有成效,张谷才留校任教,从事针灸、诊断、药物等教学工作。1962年,张谷才调至金匮教研室,先后担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78年起,他兼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硕士研究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培养了8名硕士研究生。张谷才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带学生上山采药时,他头戴草帽,足蹬草鞋,身背茶壶,手持铁锹,穿越于深山丛林中,不顾树枝藤条划破手臂脸皮,白天采药,晚上连夜赶制标本。在领学生认知的同时,他自己的中药知识也得到了丰富和积累,这为他后来成为名医奠定了基础。
他编写《金匮教学参考资料》、《金匮要略选读讲义》、《金匮题解》、《金匮方解》等书,为后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编辑出版的《仲景内科学》、《肿瘤药物学》为金匮的学习、教学作出了贡献。
张谷才研制了数十种行之有效的中成药。他认为汤药味苦难服,有人服后出现
呕吐,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他经常先拟好治病处方,配好中药,然后将药碾成粉末用胶囊灌装贮存。临床实用时,有效则守,无效则改,从而达到用药有效、药到病愈之目的。
张谷才常言:“病人求于你,是对你的信任;委你而治,性命相依,千万不可马虎,当殚思极虑,尽能所为;贫寒之家,非病痛之极不求医;富贵之家,万不可负盛名乘危而劫财取物。”
1988年,张谷才教授作为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名中医学家吴以岭这样评价张谷才:“精研医术,师古而不泥古,继承中有发扬。论医理法方药,自成一体,临床辨证施治,独辟蹊径。临证经验丰富,尤擅
血证、痰饮,诊病视疾,常起疑难解沉疴,福泽一方。悉得仲景深意,每遇疑难怪症,妙手回春,治疗
红斑狼疮、
肝硬化、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重症更是颇有心得,游刃有余……”
2001年3月,张谷才80华诞时,南京中医药大学特为其庆贺。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数百名学生弟子欢聚一堂,为其祝寿。
至今,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还在网上高度评价张谷才等老师,他们认为张谷才教授虽然一口如皋话,但是他不拘泥于教材,理论联系实际,讲课生动活泼,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
明年是张谷才90岁华诞,还在忙着治病救人的张谷才希望他的生日那天,能和记者一道再聊一聊医道。我们一行说:“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