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农历大年初四,我正式跟随黄老师门诊,历时半年。一年临床轮训归来后,继续跟随老师门诊抄方,但有间断。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我对经方还没有真正入门。说得具体一些,“中医是什么样的医学”、“中医在医疗活动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之类的问题一直盘旋在我心里,有的时候比较怀疑、甚至是抵触中医。
一段时间以后,在黄老师的熏陶下,在经方团队的多次活动里,我逐渐品味出了中医的味道,并扭转了过去的认识。我的心扉打开了,感觉很轻松。06年曾参加一次义诊活动,我发现自己好像就坐在黄老师的诊室里,面前的患者就是那些常见的“方-病-人”模型,我用着黄老师的诊疗思路,轻松的看完了好几位病人。
对于我来说,经方的入门是我有勇气、有底气给前来咨询的患者、亲戚、朋友、学生开方。
近段时间,有几个印象比较深的病人。如我的小姑妈,50余岁,半工半农,体格粗壮,面色偏暗,性格急躁易怒。主诉头晕数年,无
头痛,无视物旋转,无
呕吐,无
心悸胸闷等伴随症状。无特殊病史。大便偏干,饮食睡眠可。已绝经,但现每月仍有乳房胀。以前月经量少,两天即净,色黑,有血块。腹部充实有力,无明显压痛。下肢皮肤粗糙。脉搏沉而有力,舌质淡红,不胖大,无齿痕,舌尖有瘀点。
患者没有做过任何体检,当时考虑头晕可能与其血压有关,嘱其测量血压。方证考虑祛瘀血剂。后处以
当归芍药散汤剂,常规药量,五帖药。另,家中正好有大黄zhe虫丸,嘱其用汤药送服。汤药煎服完后单吃丸药半月。两天后,姑妈即来到我家告诉我,中药昨天吃第一剂,效果很明显,“以往在室内的弯腰、直立等动作都会伴随"晃动感",而现在缓解了很多。”
我觉得起效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情,但又有一些困惑。此案从体质看,大柴胡体质、苓桂证应该不错,虽然腹诊未见明显压痛点,我还是倾向于
大柴胡汤合桂枝
茯苓丸。如人精神不振,易疲乏,头眩心悸,舌胖脚肿,还当考虑
苓桂术甘汤证、真武汤证等。与我一同诊治的张老师觉得应该用
当归芍药散,主要考虑脉沉,为血水互结之证。从体质上看,当归芍药散体质的人体格多瘦弱,面色黄暗,多偏血虚而有水,与
桂苓丸体格壮实,面红,有瘀血者区别较明显。但此案患者头晕、便干,
川芎、当归、芍药也是必用的。另外,案中丸、散同用,孰为起效之剂?
现在有了体会,临证处方用药时要尽量简化处方,这样便于观察疗效、总结经验。如果在特定条件下诊治特定的患者,也可以膏、丹、丸、散、针灸、推拿、刮痧、拔火罐等等一并施用。但初学者,需要摸索药证、方证,一定不能开大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