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买了一本熊十力先生的著作,未能读完,但是已经感觉熊先生的经学研究是非常的深入,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这就是珍贵的传统文化养料。但是,刚刚读到一篇文章,才知道先生在北大干了十几年的讲师,他是真正舍利而重理也。现在想想,解放前后一段时期产生的文化大师都是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人,而今天我们被框住啦,被功利心困在了臭皮囊里了。所以,我们要想中医研究有所突破,首先摆正自己的心态,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快速,能快速的都是应用性的东西,很容易掌握但是也很容易过时,看看历史上各流派医家各领风骚几十年,就可以理解什么叫容易掌握就容易淘汰。我们应该注重文化经典的研究,而不是局限于医学经典,或者流派医书,古语云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在我们的文化中是以文统理,所以经常我们因为文之美而轻易就读过去,因为文的美是畅达无碍的,但是理却是晦涩难明的,所以一定不要把文的读滑啦,这一滑理就过去啦。所以读经要涩读,要发问读,发不出问的读经是读不出味道的。事实上,大师们已经为我们实践了一条中国式学问之路,只可惜大家处处想快速见效,所以难以深入,不过一毛片羽,即便偶见临床效果,也无应变之能。
-------------------
-------------------
这是正理。整体的文化乃是中医的大土壤。
我们常常从花店买些鲜花回家,摆不了几天就萎了,因为它失去了土壤。土地上的花虽然也会萎,但它的整体生命会继续存在,年年开花。
不过真理总是活的,一切相通。中医研究者、学问家,也应该懂得现代新的文化,才是一个完整的文化担当者。
-------------------
任继愈:现在没有产生大的惊心动魄的文学家,没有作品反映大的时代方向、面貌,讲个人的多一些,其实伟大的时代该写的东西很多。不要告诉作家怎么写,作家不是培养出来的,是冒出来的。作家训练班培养50个人,出来那个作家,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教育方法不对。教育不承认人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能力,灌输教育,这个出不来人才。
-------------------
现在学生就知道做题,重复劳动。不能启发创新,没有自学的时间。教育制度管着你呢,不考试升不了学,读不了大学这辈子就完了。又要求你创新那不是矛盾吗?必修课太多,自然选择的机会也没有,大学里转个系难得很,学校不允许。人才不像茶杯那样是工艺产品。
-------------------
柴爱新:现在的知名学者李泽厚、汤一介都是你的学生,你在教学生方面有什么诀窍吗?
任继愈:他们不是培养出来的,那时候刚刚解放没有管那么多。现在怎么教都要管,过去那个讲稿没有统一的,自己讲自己的,一个课的名称,两个老师讲的完全不一样。记得当年有个学生,学文学的,论文题目是《曹禺论》,学生说,我没办法写,因为我的观点跟老师不一样,老师说那怕什么,只要有根据,符合逻辑,就写你自己的嘛,现在这个学生在
中山大学教书,对此很有感慨。
柴爱新:今年天津美术学院出现过这样的事情,老师和院长的教学观点不一样,最后院长不准这个老师教的所有学生毕业。
任继愈:摧残人才,北京也有这样的事情,有个学生老师也不让他毕业,跑来跟我诉苦,我说这是不对的,但是我也管不了。
-------------------
科教兴国太对了,但不是光自然科学是科学,人文学科也是科学,现在对人文学科太不重视了。这是近视眼,只看到眼前这一点。各省的经费用在大学的多,用在中学、小学的初等教育的特别少。上面考核也看不到这一点。大学花钱少,见效大,近视!
-------------------
任继愈:当代的知识分子比较贫乏,营养不够,形成一个断层,没有接下来,那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没有这种观念了,我管你呢,我只看房子装修怎么样了,新车买了没有。
专业知识方面,他们没有自己的时间,写论文、评职称,应酬还应酬不过来呢,一天到晚,焦头烂额。从中学就开始应付考试,剥夺了自由时间和自由思想,还逼着学生早熟,什么老师对你印象怎么样啊,这是成人才想的事情。这种做派是从“文革”开始的,看不见的伤害太大了。文化这个东西不会立刻要了命,但坏了以后要治好很难。
-------------------
-------------------
熊十力先生的fo学也是非常高深的
博古通今,而且精通好几门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