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开云app安装不了怎么办
药师
护士
卫生资格
高级职称
住院医师
畜牧兽医
医学考研
医学论文
医学会议
开云app安装
网校
论坛
招聘
最新更新
网站地图
中医理论中医临床诊治中医药术语标准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医疾病数据库OCT说明书不良反应中草药图谱药物数据药学下载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经方医学 > 正文:《金匮要略》的流传、版本及注家
    

经方读书社:《金匮要略》的流传、版本及注家

《金匮要略》的流传、版本及注家

  徐成贺

关键词 张机   《金匮要略》 流传 版本 注家 历史资料

《金匮要略》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历代医家倍为推崇,被奉为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于年代久湮,几经兵燹,加之印刷术所限,流传者意取传抄,注释者立意发挥,因此,所成之帙各异,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和注家。今笔者不揣浅陋,试就其流传、版本和注家分别作一探讨(重点探讨流传与版本,因注家较多,年代较近,故仅略述其大概)。

1《金匮要略》的流传

1.1  仲景之书  据张仲景原序自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于是,作者“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并以此为动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通过自己“平脉辨证”的经验总结,参考《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禄》,撰成《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据《后汉书·志第十七·疫》所记,自“安帝元初六年夏四月,会稽大疫”始,到“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至,共9次发生疫行。其间在汉末的“中平二年正月”及“建安二十二年”,就有两次大的流行。《后汉书·纪》对建安二十二年这次大疫也有记载,云:“是岁大疫。”《曹集诠评·卷九》曹植对建安二十二年这次大疫的厉害程度,曾这样记述:“建安二十二年,病气流行,家家有僵死之痛,室室有号泣之有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说明自仲景所述家族的沦丧”始,疫气一直流行,且愈演愈烈.广大民众惨遭死亡已达相当严重的地步。仲景卒约公元219年(据《伤寒论》教参),若属实,这年即是建安二十四年,而大疫流行则是建安二十二年,说明仲景之书成即赶上一次大疫,或在大疫流行之间书成。

 其书既成于建安之后,这一阶段除疫气流行外,仍属多事之秋。据《通考·帝系考》及《后汉书·纪·传》所载,自光武称帝至献帝禅位曹丕,凡十四主,共196年。曹丕得帝,反封献帝为山阳公。其实在曹丕之先,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即将汉献帝迎居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曹官渡大战;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三国鼎立,仍战事连绵,时局动荡。

 由上可见,仲景之书是在大疫流行、战事频仍的背景下著成的。又因其亟待疏方救治,加之雕板印刷术尚未发明,传抄讹误在所难免。若非确实效宏实用,是很难流传下来的。

1.2  叔和编纂   据《甲乙经·序》曰:“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在《千金方》卷二十六中,有卫汛引王叔和之语。卫汛为仲景弟子,与叔和同年而有交往。据余嘉锡考证,王叔和曾随同族王仲宣到荆州见过仲景并受其学(见《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二);在《甲乙经·序》中,也确记载有仲景为王仲宣诊病劝其服五石汤之事,可见王与张的交往有其可能,而兼晓叔和受业。王叔和从魏即为太医令,转至晋仍继任,由于他重视仲景之学,故在这一时期,叔和似是得到过《伤寒杂病论》,这可从其撰著的北宋熙字小字本《脉经》的内容及序文中得到了解。

 《脉经·卷七》中载有80%的现行《伤寒论》内容,也有现行《金匮要略》第二篇“痉湿暍病”的全部内容。《脉经·序》中有“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问”的记载,“伤寒有承气之戒”是指《伤寒论》部分,因《伤寒论》中有承气汤的禁忌;“呕哕发下焦之问”则是指《金匮要略》杂病部分,出于今《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可见,叔和从《金匮要略》第二篇到十七篇是皆看过的。

从这个时期的文献还可看出,仲景的著作不仅仅是《伤寒杂病论》一部,叔和对仲景著作的编纂亦不仅仅是将《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与杂病部分分开而只有《伤寒论》的流行。据《太平御览》“高湛养生论”所云:“王叔和……编次《张仲景方论》,为三十卷,大行于世。”可以想象,这本书有可能是所有张仲景著作方的大汇集录,其中既有《伤寒论》的方剂,也有《金匮要略》的方剂,还可能有其他著作中的方剂。仅就《伤寒杂病论》这一部书来看,伤寒部分已分出而成为《伤寒论》流行,杂病部分则也就自然作为单体看待了。实际上,后世几种版本的《金匮要略方论》前面,皆冠“王叔和撰次”,可见杂病部分在叔和时期已以单独的形式分化流行,同时还有含杂病的《伤寒杂病论》流行。

1.3六朝至隋,《伤寒杂病论》或与杂病部分有关的书籍似已亡佚  笔者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一直查下来,直到《隋书·经籍志》中才载有:《张仲景方》十五卷(亡),《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亡),《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脉经》二卷,王叔和撰。这四种之中,两部亡,一为叔和撰,也就只剩一妇人方了。《隋志》注引梁(梁孝序)《七录》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仅是作一引注,说明梁时之记,故在此云“亡”。在六朝至隋这一时期,医家皆言推崇仲景,载籍虽指出了冠有“仲景”字样的一些书名或方剂,却无一言《伤寒杂病论》之名及杂病内容的条文。有的则可能是据仲景其他著作的散文或好事者之伪托,作为推崇而引入的。至此,《金匮要略》的内容似已亡佚。

1.4唐朝的两个疑点,说明杂病部分未亡  其一,《新唐书·艺文志》首载《伤寒杂病论》之名,称“《伤寒杂病论》十五卷”。张仲景《伤寒论》的大段序文也在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文后段首次引用出现,始自“怪当今居世之士”,终自“彼何荣势之云哉”。其二,在《备急千金要方》特别是《外台秘要》中,出现了很多现行《金匮要略》杂病的内容,以及《金匮要略》所不具有的内容。如《千金要方》伤寒上卷末云“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这一则说明当时江南医家名师手中有仲景的著作存在,二则说明仲景著作的珍贵。据不完全统计和核查,《千金要方》中包括现行《金匮要略》前二十二篇的条文有142条之多,王焘的《外台秘要》里既提到了“十八卷伤寒论”,也提到了“玉函经”。而王氏所引称的“伤寒论”,实指现今含有《金匮要略》内容的《伤寒杂病论》,如丹波元撒《医籍考》按曰:“先子曰:《金匮玉函》是《伤寒杂病论》之别本,同体而异名者……而《外台》柴胡汤及柴胡加芒硝汤方后引《玉函经》,正与今本符。”

以上从书名到内容,说明唐代一个时期确有杂病部分的存在流行,或为《伤寒杂病论》,或为《玉函经》,或为含杂病内容而称的《伤寒论》。名称虽然不同,但内容基本一致。

1.5志录云亡实未亡,杂病部分似又佚   由于古代受印刷术、交通、信息诸条件的限制,每朝修经籍志或艺文志,虽似乎全收了当时书目,但难免还存在如下情况,如皇家宫廷中书已亡佚而民间实有,或前朝之书本朝已亡,或前朝原无本朝却载,因此志录所载书也很难囊括全面。对于仲景著作的记载也是一样,如《隋志》引梁《七录》云“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亡”(指《伤寒论》十卷),而日·丹波元简于《伤寒论辑义·综概》中却云“其实非亡也”,即是一例证。也有本属藏有但闭置而未被重视者,如以后王洙于蠢简中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即是。

唐时,杂病部分确有一段时间的流传显现,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就有很多内容转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此二书之后至宋·王洙于蠢简发现以前的这段时间里,杂病部分似又销声匿迹,成了仅识名而不可求实的亡佚了。

1.6王洙的发现与林亿等的校正  公元十世纪末,宋朝统一天下,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十二月癸酉“求购医书”(见《宋史·太宗纪一》)。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五月丁亥诏诸州,送医术人校业太医署;九月癸亥校医术人优者为翰林学生。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五月辛酉,“置秘阁于崇文院”,设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称三院)和编集院。由于中央政权对书籍(包括医书)的重视,各地纷纷献书,彭城节度使高继冲则献上了经过自己编录的《伤寒论》十卷,掌管内廷的贡奉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的时期内于蠢简中发现了《金匮玉函要略方论》。据《宋史·传纪第五十三·王沫》载:“王洙,字厚叔……少聪悟,博学记问过人……召为国子监说书,改直讲,校史记、汉书,摧史馆检讨……累迁太常博士,同管勾国子监预修《崇文总目》……《同朝会要》。”洙泛览传记至图纬方技,阴阳五行,算数言律,训诂象隶之学,无所不通。”故得以发现千古佳作。此《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乃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节略本。

宋仁宗皇枯三年(公元1051年),命秘书阁将王焘《外台秘要》一书送至国子监,令殿中丞校勘医书官孙兆校正。此即宋代大规模校正医书局之先声。嘉佑二年八月,诏掌禹锡、林亿、张洞、苏颂4人于编集院置校正医书局。掌禹锡曾做过“集贤校理,集贤院兼崇文院检讨”。至于他与王洙的关系,王洙曾“推其稽考有劳,赐三品”,自不在话下(据《宋史》)。由于掌氏4人并非医家,故于同年十月差翰林医官秦宗古、朱有章2人参与校正,后又命原国子监校正医官孙兆、孙奇及国子博士高保衡等参加校正工作,此即林亿、孙奇于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在校定《伤寒论》后于其序中所说的“国家治,儒臣校正医书,臣奇续被其选”之事。

据林亿等《金匮要略方论·序》载:“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伤寒杂病论》本十六卷,今连伤寒部分共三卷,可知为一节略本。又曰“臣奇先校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知《金匮玉函经》与《金匮玉函要略方》是两本书,实乃《伤寒论》之别本。又曰:“仍以逐方次于证候之下……又采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其‘伤寒’文多节略,故断自‘杂病’以下,终于‘饮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重复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旧名《金匮要略方论》。”由这段文字可知,由于十卷之《伤寒论》当时已在流行,而三卷《金匮玉函要略方》与十卷《伤寒论》相比又“文多节略”,故校定者删除了上卷伤寒部分,并采集了散在《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古今录验》等著作中的仲景方,最后把删后的两卷仍勒成三卷,旧名仍用《金匮要略方论})(不过,少了“玉函”二字),也即现行之《金匮要略》。从此,仲景著作主要有《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种形式流行于世,一直至今。

2 《金匮要略》的版本

有关《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匾》)的版本,其来龙去脉,甚难理清,故今之报刊及有关书籍所涉极少。日·丹波元简《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前有两篇序文,一篇“综概”。其序文,一为林亿等校定的“金匮要略方论序”;一为“金匮要略序”,小字云“出赵本”,内容为邓珍的序和徐镕的序。在所自撰的那篇“综概”中,记有自注小字,曰:“案仲景金匮,他书无其目,唯宋本及俞桥本、赵开美本、林序后,有一小序云:仲景金匮录云云。”仅就丹波氏所指,《金匮》的版本已不下5种,即宋本、赵开美本、邓珍本、俞桥本、徐镕本等。

2.1宋本  宋朝校正医书局校定并刊行的版本,通称“宋本”。对于《金匮》,则专指林亿等所校之《金匮要略方论》。后世版本,皆由此来。其原版者,至明已少见,今已不可得。

2.2赵开美本  赵开美(公元1565~1624年),又名琦美,字仲朗,号元度,清常道人,常熟虞山人。历官刑部贵州司郎中,受奉政大夫。博文强记,与其父皆好藏书,家有藏书房“脉望馆”。每有善本,则其父作序而子刻之,以资实用。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至明·万历年间,已较难寻览,就连金·成无己据林亿等校定之白文本《伤寒论》所撰之《注解伤寒论》(于金·大定十二年即公元1172年正式刊行。见王鼎序),也仅有少数藏书家及少数医家有之。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虞山疫病流行,赵氏家多人染疾病倒,后得沈南肪诊治痊愈。沈氏之术,皆本仲景书,即成注本《伤寒论》,因向其索取刊行。后又刻《金匮要略方论》(上、中、下三卷)、《伤寒类证》(上、中、下三卷)、《集注伤寒论》(成无己注解),将此四书合为《仲景全书》,于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刊行.这就是赵开美本,简称赵本。

至于赵氏所刻之《金匮要略方论》,是径用宋本,或经他人校刻后的本子,可有两种推测:一为赵氏家藏之宋本,这可由赵开美写在《仲景全书》前面的“刻仲景全书序”来推测,“沈君曰:《金匮要略》,仲景治杂病之秘也,合并刻之,且(或“目”字,因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之原藏本已不清晰)见古人攻击补泻缓急调停之心法。先大夫曰:小子识之,不肖。孤曰:敬哉!既合刻,则名何从,先大夫曰:可哉!命之名《仲景全书》。”知原属家藏,不象先刻之成注《伤寒论》,是从沈氏而得。虽沈君曰《金匮要略》,但所刻之《金匮》名却为《金匮要略方论》,与宋本名同。二为据家藏之邓珍本。因邓珍本早在元朝惠宗至元庚辰(公元1340年)已经刊行,所刻《金匮》,最前面是邓珍序,其次为林亿等的序文,仅用宋本之名不能视为宋本,因邓本也同宋本,可以演袭。故笔者拙见,赵本当据邓珍本刻成。徐镕本早赵本一年刊行,因刻书在当时甚需时日,故不可能以徐镕本。

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藏有原刻《仲景全书》,据悉中医研究院、北京图书馆亦藏有,其赵氏原刻错误较多,如风引汤“日数十发”误为“日数十后”,乌头汤之“乌头”误为“乌豆”,“九痛丸治九种”下脱“痛”字等。在中国,同时还可见到日本宝历六年(公元1756年)《仲景全书》的刻本,此似据他本校定过,因虽在《金匮要略方论》上看不出校勘字样,但于《集注伤寒论》上有之,如:x,宋版有,成本脱。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曾从赵刻《仲景全书》中选出,加以校勘后影印成单行本发行。

在日本,有相当于清初的日本翻刻本,枫山秘府藏《仲景全书》。这是留日的最早本子。范行准《康平伤寒论序》云:“戊寅之冬,书友以会稽沈氏鸣野山房所藏《仲景全书》求鬻,乃明赵开美原刻,其中之一为《伤寒论》,即赵氏翻刻者,也即日本森立之《经籍访古志》中所载枫山秘府藏本也。”在其以后,又有复刻的不同版本,如宽文重刻本,安政重刻本,天保乙未重刻本,宝历六年白厚皮本等。

2.3邓珍本  邓珍何许人?考《中医人物字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分省医籍考》、《中国医籍通考》,均不可得。今先录一段赵本前的邓序,以见其人之一斑,及获书于丘氏进而刊行之动机。“张仲景,以颖特之资……作《伤寒杂病论》方合十六卷……惜乎后之传者,止得十卷,而六卷则亡之。宋翰林学士王洙,偶得杂病方三卷于蠢简中,名曰金匮方论,即其书也……林亿等奉旨校正,并板行于世。今之传者,复失三卷。仆幼嗜医书,旁索群隐,乃获于盯之丘氏,遂得与前十卷表里相资……故不敢秘,特勒诸梓,与四方共之。后至元庚辰樵川玉佩邓珍敬序。”由“今之传者,复失三卷”及于“丘氏”所得,知为直接由宋版刊行。“至元”,据《辞海》为元朝惠宗年号,“庚辰”当在公元1340年。

北京大学图书馆有元刻本,内有杨守敬跋,为现存最早的《金匮》版本。

2.4俞桥本  俞桥,明医家,字子木,号溯洞道人,海宁(今属浙江)人。少业儒,潜心研究理学,兼精岐黄。嘉靖中以名医被征,累官太医院判。桥于方书无所不晰,更博询诸名家,得河间、洁古、东垣未刻诸稿及古今秘方(据康熙二十二年《海宁县志》卷十一《人物志》九《艺术》;又据康熙二十三年《浙江通志》卷四十二《方伎·本传))。其著《医学大原》一书,搜辑《枢》、《素》以下诸名家……皆有考证。知桥为当时名医,注意搜集古代名家之言进行刊刻。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有日本仿明俞桥本。称日本皮纸本,前加有两篇日本人的序,后有俞桥序。清光绪间成都邓崇文斋的《仲景全书》即据日仿俞本重刻。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此影印为《四部丛刊》本,题名为《新编金匮要略方论》。

2.5徐镕本  徐镕,号匿迹市隐逸人,应天(今江苏南京)人。业医数十年,惟推崇仲景书,于《伤寒论》、《金匮》研究颇深。以为成无己注《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毕时年事已八旬,未暇注《金匮》,致使俗医分伤寒杂病为二门,诮仲景能治伤寒而不能疗杂证。徐氏有慨《金匮》与《伤寒论》睽离孤处,于是与新安古史文学家昊勉学商议为《金匮》校梓。以后即收入《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89年)刊行。世称徐镕本或医统正脉本。

现有明·万历二十九年辛丑(公元1601年)昊勉学校刻本;明·万历新安吴氏清初金陵古堂重修本;清·江阴朱文震校刻本;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公元1894年)维新书局刻本;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公元1907年)京师医局修补,江阴朱文震刻本重印;1923年北京中医学社补刊本(以上所引,据《中国图书联合目录》)。商务印书馆据《古今医统正脉》本排印,题名为《新编金匮要略方论》;中华书局据此排印的《四部备要》本,题名为《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上海涵芬楼影印明刊《古今医统正脉》本,面题《金匮要略》,里面书名同上。

3《金医要略》的注家

上海中医学院裘沛然教授将主编的《中国医籍大辞典》中专门研讨《金匮》的书籍进行统计,截止目前,已达230多种。它虽非《伤寒论》逾千的惊人数目,但已不是宋明时期那种肥瘾显分了,亦甚为可观。今就其不同时期的研究注释情况及研究侧重点,略举有代表性的注家以作探讨。

3.1不同时期的研究注释

3.1.1  宋、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唯重研究仲景的学术思想以发展自己的学说与观点,无一专著。这一时期,只是朱肱在《南阳活人书》中采用了《金匮》的方剂;陈无择据《金匮》理论发展了三因说;张元素谓“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在小注中提到了《金匮》;李东垣受《金匮》治虚劳当甘温扶中思想的影响,发展了脾胃学说;朱丹溪的《局方发挥》常以《金匮》的理论与方药为依据,详述《局方》之弊。可见这一时期的医家,只是从不同方面对《金匮》的某个理论、某种学说或某些病证作出专题阐发,终无一专门著作问世。

3.1.2  明代唯赵以德一家,首开注解《金匮》之先河。据曹炳章《历代伤寒书目考》所载:“注伤寒,宋有五十七家,金二十家,元三十家,明九十一家,共计一百九十八家。而《金匮》,惟明·赵以德《金匮玉函要略衍义》一家而已。”赵氏为丹溪弟子,承其学作《衍义》,但也只有抄本,未有刻本,因此流传不广。

3.1.3  清代考据训沽之风盛,注《金匮》者达十余家。江西喻昌研究《金匮》甚精,其名言“白术、黄芬为安胎圣药”,即从《金匮》妊娠养胎用白术散方中悟得,其著《医门法律》也主要以《金匮》为准。周扬俊乃喻氏弟子,其认为明代赵氏之注“理明学博,意用虑审,本轩歧诸论,相为映照,合体用应变,互为参酌”,鉴于赵注尚未完成,周又采喻氏之说,加以“补注”,融合题名为《金匮玉函经二注》,于康熙二十六年付梓。

在周氏之前,尚有卢之颐《金匮要略注疏》,但书未见。还有按徐镕本之次序注释刊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徐忠可的《金匮要略论注》(徐亦为喻氏弟子),有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程林的《金匮要略直解》,皆早于周氏(公元1687年)。再以后又有沈明宗的《金匮要略编注》,魏荔彤的《金匮要略本义》,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黄坤载的《金匮要略悬解》,吴谦作为总修官于乾隆四年奉救主编的《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陈修园的《金匮要略浅注》,高学山的《高注金匮要略》,唐容川的《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计凡要者共13家。

其中卷数较多的为徐忠可、沈明宗、黄坤载3家(各22卷~24卷),较少者为程林、尤怡(各3卷)。此虽数不如伤寒巨丰,但因俱系积学之士,毕生研究,造诣精深,亦为后学拓开了门径。

3.1.4  近代早期,中西汇通,既有纯以中医之理研究者,也有结合西说进行阐发者。较有代表性的有曹家达的《金匮要略发微》,黄竹斋的《金匮要略集注》,陆渊雷的《金匮今释》,余无言的《金匮要略编释》,朱光被的《金匮要略正义》等.

3.1.5  在国外,日本丹波氏父子的《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及《金匮玉函要略述义》二书,较有代表性,阐发多有新意。

3.2注家研究的特点(大致侧重,难一尽言)

从《内经》,阐文义:此以赵以德为代表,多结合《内经》原文精神,予以阐发。

遵原序,注心得:此以徐忠可、魏念庭、尤怡为代表,均按原文编排次序,结合自己的心得,逐条解释,探求病机,阐述方义,最大的好处是保持了原书面貌,是注释《金匮》的主要形式。

重编次,正讹误:沈明宗、《金鉴》对原书条文进行了次序的整理调整,删订正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注释。

宗内科,按病证:喻昌、张璐全然不睬条文次序,而是将其主要内容纳入内科病证中归门别类,进行注释,并加以补充。

析汤方,释药物:王晋三《绛雪园古方选注》、陈灵石《金匾方歌括》、汤本求真《皇汉医书》等,择《金匮》方,以分析方剂的意义来研究《金匮》;而邹澎《本经疏证》则就药物结合方剂及主治意义来研究仲景的方药。

3.3近50年的大发展

解放后,借鉴《金鉴》将仲景之书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经验,《金匮》一直作为高等中医院校的必修课教材,国家多次组织学验俱丰的金匮研究专家修订编审,今已出版六版,并有《教参》问世。同时还再版了一些好的版本及注本,新版了一些本学科的专注,如谭日强的《金匮要略述义》,杨百拂《金匮要略集解》。至于各家中医杂志,也发表了很多研究文章,从版本、原文、文义、文法、学术思想、临床、实验各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 

回顾《金匮》的流传历史,虽历经风波,仍不泯灭,这是由它自身的科学价值和极高的实用性所决定的,也与无数医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分不开。前人智慧的结晶,为我们打开了登堂问省的门径,其笃诚于志、严谨治学的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向更高的深度和广度去探索。

(连载于《国医论坛》1998,(2)1-3;(3)1-3)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38503701015d3t.html


-------------------
感谢楼主提供了一个好博客!使我又多见识了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好中医!

-------------------
学习了

-------------------
《1.金匮要略》的流传、以明洪武二十八年(一三九五)吴迁钞本《金匮要略方》爲最佳,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已于2011年校注影印出版,此本能证邓本多處之误
2. 尘封六百年的钞本再铸辉煌——解读《明洪武钞本〈金匮要略方〉》此篇文章可以搜下。

-------------------
研究一下桂林古本的渊源把

-------------------
北宋国子监曾先后对多部重要医著刊行过大小子本,目前能明确推断出版本系统的,唯此吴迁钞本《金匮要略方》一种而已!经方必读,弥足珍贵,强烈推荐!

-------------------
aladhhjfsl:研究一下桂林古本的渊源把?(2012-10-15 07:04)?700)this.width=700;" >

我看过黄竹斋收集米伯让整理的
觉得有一点假
...
医学全在线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皖ICP备06007007号
百度大联盟认证绿色会员可信网站 中网验证
Baidu
map